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基础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意识 教学方法
以往培养的以疾病为中心、技术流程操作为主的医生助手型护士已明显不适应临床需要。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为了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初中起点的5年制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改革方法
1.1注重护理理论及护理程序知识的传授及应用,为以后的单元教学打好基础
1.1.1教师详细讲解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每个护理程序步骤引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1.1.2结合书中《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进行课堂模拟资料收集演练,学生分组,每组1名学生做患者,2~3名问话人,其余学生记录;进行询问中对于有问题各项做进一步探讨。
1.1.3教师根据1~2个组学生收集的资料,带领并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使学生理解分析资料的过程;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找出有关的1~2个护理问题,学生讨论制订护理目标,拟定相应措施。这样使学生理解护理程序每一步的运作,促进学生交流、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1.2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每一单元的教学
制订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病例及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技能操作范例。
具体各单元运用小病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课本上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病例确定护理问题及预期目标讨论找出解决措施教师总结并根据护理措施讲授本单元有关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学习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分析能力,熟悉护理程序的步骤与运作方法。
1.3技能操作课间实习的改革
在学生练习已熟悉每项操作程序后,给出有一定状况的病例(即给予学生附加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条件的事例),每小组学生讨论评估,找出问题及注意点,进行角色扮演,灵活实施操作技能。使学生明确患者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块石头,一张纸,护士不是单纯地对患者实行技术操作流程。同时经过不断地练习、强化,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及善于思考的习惯。
2改革效果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了理论与技能考试。
2.1理论测试
制定出包含2~4个护理诊断的典型病例,学生可以查阅手头资料,以个人为单位分析病例,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提出护理诊断,制定预期目标,写出个性化护理措施的护理大病历。结果:学生完成护理大病历的合格率为81%,平均成绩为84.75分。
2.2技能测试
在考试前给出设定了包含患者几个状况的事例,学生在考试时不但要完成抽签到的操作,还要按照签中所提示的患者的状况,结合患者的情况灵活完成操作。此考核要求85分为及格,结果:平均成绩为89分。
3体会与讨论
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地、系统地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它的使用不仅能保证护理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行为者本身在逻辑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目前,临床实践中许多医院实施以护理程序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使学生以后能适应临床实践实习和工作,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护理程序,作为护理教师就应在护理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护理程序的教学,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程序的步骤运用方法,以使学生学会“纸”上的护理程序运作,并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效果显示:学生能理解护理程序的各个步骤的运用方法,针对小型病例能采用临床思维方式来评估、分析和判断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反映说,开始学习护理程序理论时感觉很抽象,通过以后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的各单元的学习,已能理解护理程序的运作方法。同时通过结合事例的技术操作,学生在掌握了标准护理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结合护理对象状况、理解护理对象的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操作,更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护理程序步骤,初步掌握运用护理程序来护理患者的技能。
整体素质培养需要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护理程序的教学还贯穿在护理教学、实习全过程中,在基础护理教学结束后,各专科的护理教学也应按护理程序的框架进行,经过反复训练、强化,才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
中职护生生源地偏僻,基础知识薄弱,许多护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造成护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但参与意识强烈,容易对新鲜、有趣的刺激产生兴奋,对新事物、新观念易接受智力素质并不差。护理专业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护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护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端正学习动机和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激光视盘机等多种现代媒体来实现集体教学的。其优点是: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强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护理学基础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本人讲授的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班级及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2009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等其他教学形式完全相同。
1.2研究方法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对成绩资料采用双侧检验。
1.3统计分析见表1。
1.4结果对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如表1,从平均成绩来看,2009级稍高于2008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9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8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对表1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双侧Z检验,计算如下:
Z=84.26-82.446.66÷57=2.0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的条件是|Z|
2实训课应用分组练习、课堂操作考核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是带教教师课前为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上课采取教师示教,分组练习的模式。实训课相比理论课来说,学生易表现出到课率低,学习不认真,操作不重视,练习不刻苦等问题,为了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原有的教学的模式中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操作考核,由于课堂上马上面临操作考核,学生往往很重视教师示教,并增加练习操作的次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升。
2.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班及2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各有60人,每班按学号分为12组,每小组5人。学生学习基础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研究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小组课堂操作考核。
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以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为例,实验组学生在练习完后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考其中一名学生,她的成绩代表小组成员所有成绩。而对照组学生不需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分别记录每位学生完成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所需的时间,统计结果见表2。
【关键词】 教学实习;基础护理
近几年来我院先后接收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卫生学校、成都市卫生学校等医学院校的针灸实习生在我院针灸科进行临床实习。经过临床教学观察发现: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实习效果,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除了掌握正确的针灸操作手法外,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应该对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因为,一般人只是单纯地认为针灸治疗就是“扎针”。更有甚者竟把针灸治疗的操作过程将西医的打针输液混为一谈。由于担心会“又痛又胀”,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对针灸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在治疗前,实习生一定要重视给患者做心理护理,以解除其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的进行。对于灸,也并非人人了解。有人认为“灸”等于“纠”、“抓掐肌肉之意:纠伤、纠肿、纠痛”;还有人将其理解为:“灸”,要用到火,火能烧伤皮肤,会进一步导致大疱化脓,最后发生感染甚至败血症。误将灸法等同于临床上一般烧伤的变化情况。也应该给患者做这方面的心理护理,解除其心理紧张情绪,才能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便于针灸操作的顺利展开。
2 强调针灸的重要性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选择也很重要。临床上,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来选取相应的腧穴,所以患者所摆放的也要有所差异。常用的有坐位、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在临床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实习生针灸操作时,注重针灸操作技术,忽略选择。常常为了针灸操作的方便而选坐位,因此时有“晕针”或“晕灸”发生。据我省名中医、华西医大李观荣教授经验:“不当是晕针发生的重要原因”[1,2] 。临床上针灸操作最佳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而不是坐位。因此要求学生在针灸操作时选择正确的。
3 一次性针灸针的运用
(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时,取针时要全神贯注。为了保障无菌操作,要从针柄上端将包装纸撕开,由上至下,避免污染针身。针灸针虽小,但仍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带习老师要认真进行示范,保障病人用针安全,做到一穴一针、多穴多针。(2)要注意包装规格的选择。一次性针灸针有多种类型,常用的有1寸、1.5寸、2寸。其消毒灭菌包装,随着厂家的不同,包装的规格也有所差异,有1支包装、2支包装至10支包装。学生实习时,最好首选规格为1支包装或2支包装以避免污染和浪费。
4 保温护理的重要性
当患者躺在床上接受针灸治疗时,不管采用何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只要患者躺下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感到有些凉意甚至寒冷。即便是炎炎夏日,患者也并不感到施灸穴位区域有较多热量。所以,只要是裸露的非施灸部位都应当进行保温护理,尤其是足部,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俗话说:寒从足下生。所以一定要做好足部保温护理。否则,患者在留针几十分钟后,足心受凉,感觉下肢不适,会直接影响针灸疗效。
5 出针的临床护理
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学生往往重视针刺操作,操作完成后,就只是等待出针,很少注意出针时的操作。常导致出针后皮肤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紫瘢,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预防的方法就是出针时及时按压止血。一旦针刺部位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会感到疼痛,甚至持续数天。所以按压是出针后临床护理的关健所在。只要加强出针后的护理,就会防止以上不良反应发生。
6 起床的临床护理
针灸治疗完后起床的临床护理是学生最易忽视的问题之一。有时在针灸治疗结束时,如果未注意起床的临床护理,有些病人会有摔倒的危险,特别是老人和腰腿痛者更易发生。这是因为我们针灸治疗时,患者多采取卧位,针灸完毕后,往往都未注意起床的姿势。有的像做体操“仰卧起坐式”那样,一跃而起,这种起床姿势非常危险,特别是有心脑疾患的病人;还有就是颈腰椎病患者也不能采取上述姿势起床。正确的起床护理分为三步:第一步,嘱患者自行侧转身体,左侧或右侧(如转侧身体有困难者,应辅助其转侧);第二步,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平缓地扶持为坐姿;第三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待患者神气平定后,才可以允许病人下床行走。这样就可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临床教学中,指导实习生在针灸治疗中,体会“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在学习掌握针灸操作的同时,重视基础护理,增强爱伤观念,关心体贴病人,保证病人针疗过程中的安全,将基础护理工作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基础护理;带教
作为当代医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与统一,护理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与其相对应的,对护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初仅仅作为患者的照护者,到现在的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病情咨询的专业人员,表明护生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极高的职业精神与素质。体验式教学通过使新护生亲身经历、亲自操作,找到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来克服实际操作困难的难题。它让新护生自我反思总结,然后学会在不同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更加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感受。通过对我校2010届卫生学历教育士官108人在基础护理带教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使得护生的实践、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0届卫生学历教育士官108人,其中男98人,女10人。对所有学员在基础护理带教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观察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 从《基础护理学》中选取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腔护理、静脉输注等部分操作技术项目,对学员进行体验式教学。
1.3 教学方法 首先让护生进行模拟式体验,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能够使护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实践内容。通过事先设定情景,在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之后,再由护生进行回顾性的模拟展示,最后让护生根据模拟情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和回顾。之后,再对护生进行分组,使其在不同情景下处理问题,在其进行模拟体验的同时,能够相互交换体验心得。
经历模拟式体验之后,再让护生进行实践体验。将108位护生分成27组,每组护生轮流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其余护生观察并进行点评。通过护生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自我反省和其他护生的点评,来使护生加深实践印象,总结自己不足之处。同时,在护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注意护生操作姿势的正确与否、言行举止是否恰当,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建立在模拟体验之上的实践体验,可以有效地拓宽护生的操作技巧、心理素质等,为培养严谨细心、关爱病人的护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 教学效果
2.1 情景创造,加强心理体验 体验的重点在于护生的切实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的经验是体验的重点,在活动中,通过模拟病例情景,利用多种工具和媒体来制造临床情景,让学生尽可能体会真实的临床护理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护生在初次进行临床体验时都有着紧张、害怕、不忍心等负面情绪,其中有两名女生对带教老师提出想放弃体验,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有同学示范成功的鼓动下,顺利完成了体验,体验后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切实感受到了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心理素质、自信心也大大提高。大多学生认为体验带来收获很多,希望有更多进行体验的机会。
2.2 增加团队沟通合作 在体验式带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许多操作都是需要同学之间的配合和理解才能完成的,比如静脉注射的操作,因为学生实际经验缺乏,往往不得要领,配合的同学往往被多次扎针,但仍然没有抱怨,忍耐着痛苦积极配合并鼓励对方,使操作顺利完成。在学习过程中互相的忍让、谅解和鼓励,大大增强了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不仅增强了彼此的感情,同时也学习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病历资料
例1:患儿,女,11岁,维吾尔族,因间断性呕血及黑便半年余,加重2天为主诉,于2010年1月15日收治。近半年来患儿无明显原因的出现呕血及黑便,每次呕血量100~200ml,为暗红色血液及血块,黑便量50~100ml,于2007年6月收治,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做胃镜检查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脾大,转上级医院,行脾切除术,术后患儿再次呕血及便血,近2天来再次呕血1次,大约100ml,黑便2次50~100ml,伴面色苍白乏力,纳差而再次入院。入院时:T 36.7℃,P 120次/分,R 26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精神差,不能行走,抱入病房,面色苍黄无口周发绀及呼吸困难,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口唇及四肢甲床苍白,无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结膜苍白,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分,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柔和的吹风样杂音,腹部可见30cm×30cm大小切口,腹部软,肝脏未触及肿大,查Hb 3.9g/L,入院后立即给予甲氰咪胍0.2加5%葡萄糖液200ml静滴,去甲肾上腺素8mg加生理盐水100ml胃内灌注及输液,静脉泵入奥曲肽0.1mg/次,每6小时重复1次,并输红细胞悬液1U,血浆100ml后,患儿精神好转,无呕血及便血情况。治疗过程中于入院后第4天早晨6:00患儿突然再次呕血为鲜红色血液及血凝块约500ml左右,患儿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立即建立3条静脉通道,给予扩容补充血容量,输血止血,抗炎等综合抢救治疗其疗效欠佳。反复呕血、便血,故给予3腔2囊管压迫止血24小时等精心护理未再呕血、便血,住院18天病情好转而出院。
例2:患儿,男,8岁,因呕血2次,黑便1次收治。患儿1年前曾因呕血便血,当时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给予抗炎止血,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后病情痊愈出院,出院后未再出现呕血及便血。入院前2小时无明显诱因,自觉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呕血1次为鲜红色血液约200ml左右,大便2次为暗红色,约200ml,立即收治。入院时:T 37℃,P 130次/分,R 30次/分,BP 80/40mmHg,Hb 7.8g/L,神志清,精神差,抱入病房,贫血貌,四肢甲床及口唇均苍白,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去甲肾上腺素8mg加0.9%氯化钠100ml胃内灌注,扩容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甲氰咪胍0.2静滴,其效果欠佳,入院当天反复出现呕血及便血,呕血量在500~600ml,为暗红色血液,复查血红蛋白下降至4.88g/L。于入院第2天行胃镜检查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给予奥曲肽泵入,未再呕血及便血,入院后第3天凌晨3:30,突然再次呕血,量较多,约350ml鲜红色血液,便血2次,约300ml为暗红色,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大汗淋漓,全身湿冷,脉搏细速,血压60/40mmHg,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全身皮肤苍白,口渴,查血红蛋白2.4g/L。立即建立4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一条通道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一条通道奥曲肽泵入;一条通道止血剂静滴等。经综合抢救治疗,休克纠正,但仍有呕血便血,故给予3腔2囊管压迫止血,压迫24小时后未再呕血,便血。48小时后大便转为黄色软便,住院15天病情好转,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治。
讨 论
密切观察:正确估计出血量,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较多,出血速度快易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小儿血容量相对较少,出血后很快会产生血容量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小儿需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呕血或便血量的多少,以便正确估计出血量,同时注意出血速度,出血速度越快,休克也越严重,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详细记录血压、脉搏、神志、尿量、便血、呕血量等,以便早期发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及时抢救。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因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导致血量大量丢失,引起失血性休克,输血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血液及晶体液顺利输入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在2例患儿抢救中,选择20号静脉留置针行静脉穿刺,为了便于观察及避免患儿躁动后针头脱落、肿胀,选择手背静脉为宜,避开关节处,建立了3~4条静脉通道保证液体和血液及时顺利的输入。
积极止血:对此患儿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①下三腔两囊胃管减压并用冷盐水洗胃,以21℃冷盐水最合适,止血效果较快,但勿持续冲洗,以免刺激创面和破坏血凝块加重出血。②去甲肾上腺素灌注:去甲肾上腺素8mg+盐水100ml经胃管注入,保留30分钟后吸出,可重复多次,可使局部血管强烈收缩,减少血流量而止血。③联合应用止血药:止血敏维生素K1、云南白药、二乙酰胺二乙胺等,降低门脉高压,减轻曲张静脉血管壁的张力,奥曲肽首剂0.1mg静脉推入,随后每6小时0.1mg加入输液泵中泵入维持48~72小时。④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再次出现大出血的病人或短期内反复出血的病例应及早给予3腔2囊管压迫止血,其止血效果好。⑤重视心身护理:大量呕血时患儿及家长往往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失血量较大患儿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等症状,此时更加注重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主动体贴安慰患儿消除其恐惧的心理,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儿童严重急症之一,及时而合理处理对抢救患儿生命,降低病死率是非常重要的,但出血后,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我国自1995年起实行护士执业许可证制度,规定了只有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护士执业注册后,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护士。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进行,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加强护士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促进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护士执业考试还可对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反馈[2],护理教育者可从中寻找教学重点,启发教学及命题思路。2011年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较大的变革,极大地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难度。改革后考试形式出现了立体整合,考试科目分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每个科目约135题,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并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等科目,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护理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是改革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核的一个方向。该研究对改革后的2011―2013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卷外科护理学试题题量比、外科护理学各章试题在各年度分布比重、试题题型分布、试题认知层次比例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外科护理学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及教学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现行护理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是否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认知层次分量是否合理。
1 外科护理学试题题量比分析
改革后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考试涉及的各类常见疾病按照系统包含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疾病,通过对2011―2013年改革后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卷进行分析,外科护理学相关疾病占每年考题总数平均值约为29.2%(见表1)。
2 外科护理学各系统相关试题在各年度分布比重分析
与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对应,各个系统中外科护理学试题较多的系统有肿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出题较少或无题的系统有循环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统、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系统等相关疾病(见表2)。上述各系统所涉及考题与现行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相对应,采用蒋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护理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教材为蓝本分析得出:出题较多的章节有神经外科疾病(包括颅内压增高及颅脑损伤)、腹部疾病(包括腹部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及胰腺疾病等)、胸部疾病(包括乳腺癌及胸部损伤、肺癌等)、骨科骨与关节疾病(包括四肢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等)、泌尿系统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统肿瘤等)、外科感染及损伤(包括破伤风及烧伤等),每年分别占外科护理学总题量的比重大;出题较少或无题的章节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外科休克、麻醉、手术前后及手术室工作、营养支持、颈部疾病、肾上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骨科患者一般护理及疼痛护理等相关章节。
3 外科护理学相关试题题型分布情况分析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两个单元进行: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每个单元题量约为135题,全部为选择题,题型有A1(单项选择题),A2(病历摘要题),A3(病例组型题),A4(病例串型题)型题。A1型为记忆层次,A2型部分试题为理解层次,A2型部分试题、A3、A4型题为综合应用层次。考试覆盖面广,评分客观准确,各认知领域的知识点均能得到有效的考核。从表3、表4可得出外科护理学认知层次比例分布平均为:记忆性试题6.8%,理解性及综合应用性试题93.2%,综合应用性试题题量所占比重大并逐年增加,而记忆性试题则逐年减少。
4 讨论
1)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最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及用人单位招聘考核通过率。根据我校现行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计划,外科护理学授课学时数约占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总学时数的22.5%,而执业护士考试试卷中涉及外科护理学知识的考题数平均值约达29.2%,这既体现了外科护理学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又体现出现行护理高职高专教学计划外科护理学课时数偏少。
2)执业护士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及考生应考复习的总纲,考试大纲应与教学大纲相符。自2000年以后,中国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护理高职高专类教育因其贴近市场需求越发普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是否与现行高职高专护理教学大纲相符值得探讨。通过对改革后的连续3年执业护士考试中与外科护理学有关试题内容分析,表明现行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基本相符,前者根据教育目标规定教学任务、课程目的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授课,后者则根据临床需要检验考生知识、技能和能力,判断是否达到中国注册护士的水平,用于指导命题和考生复习备考,两者互相关联、相辅相成。
一、儿科护理学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和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专科护理学课程。为体现课程考试成绩评估的标准化、规范性和客观性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套实用的试题库,实施了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有效地设计试题库,以求得学科考试的公正性和可信性,使其能够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试题库、试卷库建设的意义:①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评价和管理。②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继承和发扬。③有利于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建设。
2.试题库、试卷库的构建原则:①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科学的考试大纲。②依据课程特点选用适宜的题库形式。③重视试卷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④试题库的管理。
3.试题库、试卷库的构建方法:组织有丰富护理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资深教师和高级护理人员,在广泛查阅儿科护理学专业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收集教学资源,多途径入库。
4.试题库、试卷库的应用:①试题库、试卷库的使用。每学期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完成后,由教务科安排课程考试日期,试卷随机从试题库内选择,一般试卷只在考试前3天才确定并由教务科组织印刷和考场安排,教研室任课老师考前都不知道。考试结束后,所有考卷移送教研室,由教研室组织阅卷工作,其中试卷客观题部分的答案,学生使用答题卡,成绩由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成绩,试卷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部分,由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人工批阅并给出成绩。②试题库、试卷库的评价与更新。重视对每次课程考试试卷的评价与分析,主要从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进行评价,既注意从试卷整体情况来分析,如分析考试成绩分数的分布、平均值及标准差,又注意对试卷内容的具体分析,通过对各类考题得分情况的分析,尤其注意高得分题与低得分题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类型考题所反映的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情况。通过认真科学的有效分析,比较考试成绩与试卷质量的关系,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与学双方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学年教学改进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试卷分析,筛选优良考题,剔除劣等或错误的试题,使课程试题库建设处在一个动态优化、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使其与学科发展相适应,达到试题库建设与时俱进的目标。
二、儿科护理案例库的应用
1.案例库建设的意义:病案是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最有价值的资料,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库的构建方法:我们从临床一线及相关资料中收集病案:①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案:病案具有代表性,采用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对这一系统疾病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②复杂病、疑难病的病案:病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提高了学生对复杂病、疑难病的分析和整体护理的能力。
3.案例库的使用与评价。选择2007级护理本科5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儿科典型病案库》中的病案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从两组考试成绩、课堂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运用《儿科典型病案库》有利于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我们体会在临床病案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与教学有关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并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方法,尽量诱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注重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并合理应用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为护生强化各医学课程间联系并活跃临床思维提供一种崭新的途径。
三、儿科护理课件库的应用
1.课件库建设的意义:是实现资源的储存、共享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在课件库的建设及运用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2.课件库的构建原则:①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注重营造交互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③注重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④注重建立协作学习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精神。
3.课件库的构建方法:自制和网络下载,并进行科学整合。
4.课件库的使用与评价: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护理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能使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素质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几年来,我们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1)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课堂中的优势:①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②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果。③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④转变了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按需所取,灵活选择,同时可以加强教学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⑤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我们曾用不署名问卷调查向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结果表明,学生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96%。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网络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和强度,旨在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本文以我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社区护理学》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的具体建设实践。
一、课程介绍与定位
社区护理学是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而转变的,人们对于疾病的防护意识增强及对健康维护的更多关注而发展起来的护理学分支,它是综合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应用学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属于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其知识体系主要由10个部分组成:社区护理学绪论、社区护理相关理论与工作方法、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护理、以群体组织为中心的健康护理、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社区康复护理、社区灾害与急救。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区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社区护理的相关理论和常用方法;熟练运用社区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能够从事以社区为范畴、以家庭为单位、以群体组织为中心的健康护理活动;能够在社区范围内从事慢性病患者护理、康复护理、灾害护理及社区急救等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二、网络课程平台的建立
我校以世界大学城为网络教学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针对中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大学社区平台,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将文字、符号、图片、影像、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集于一身,同时又具备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适合个性化学习,我校依托此平台建立了“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
三、“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模块的建设和功能
“社区护理学”课程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课程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社区护理学》(第二版)为蓝本,进行网络课程模块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资源界面、课程基本文件、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课程管理资源、教学互动平台等6个模块。
1.课程资源界面
应用Flas软件制作,简要介绍课程的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课程概要,课程资讯等信息。要求空间界面美观、设计布局合理、导航链接清晰。同时,必须在个人空间的左侧栏目建立“《社区护理学》空间资源课程申报”一级栏目,并做好课程总导航,便于学生查阅。
2.课程基本文件
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概要、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考书目。课程介绍主要是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等内容;课程概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课程导学、评价指标等;授课计划以课程培养方案为指南,按教务处制订的模板进行撰写;教学内容介绍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介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参考书目介绍参考的书籍、报纸等。
3.基本教学资源
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程作业、考核要求、试题集锦、成果展示、教学心得。电子教案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格式规范,一般包括授课题目、授课对象、授课时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作业等内容。教学课件要求至少有文字、表格、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素材中的三种,通过适量的素材资料,准确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超链接、菜单、按钮等交互因素的设置要合理且清晰易辨,能通过链接顺利打开新页面和返回原页面,同时具备一定量的网络链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要求包含整门课程全程教学视频。课程作业即在空间布置与批改作业,根据课程目的、内容与任务设计课程作业每章5道以上。考核要求介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及需达到的考核标准。试题集锦要求涵盖“湖南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国家级、省级与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等知识点与技能点,包括笔试题与技能操作试题两个部分,一般每一部分笔试题包含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五种题型,所有题库要求按照考试试题进行格式规范。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及论述题。成果展示包括该课程的学生佳作照片或电子文档。教学心得记录课程教学中的感悟、收获、启示等。
4.拓展教学资源
包括论文库、图片库、视频库、网址库、案例库、专家讲座库,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图片、视频、网址、案例分析以及专家讲座等。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可以通过拓展资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5.课程管理资源
包括学生空间地图、课程评价方式、课程支持软件。分班级建立了授课班级学生的空间地图,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网络课程及教师作出评价,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促进“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
6.教学互动平台
包括教学互动内容、空间课堂考勤、师生在线交流、在线测试。此模块从多方面实现了人机交互,同时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线互相讨论的机会,使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
“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建立后,我校护理专业12级和13级学生已经使用结束,通过在线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进行测评,学生满意率达到95%。
1.网络课程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已成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单纯的“教”,变成具有指导性质的“导”。如通过观看对社区常见急症与创伤的现象救治视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边看边思考社区急救的关键问题,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2.网络课程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BBS、E-mail、课程讨论区等方式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互动,体现了自主学习型课程所具有的较强交互性,也强化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使学习方式互动化。
3.除常规教学内容外,网络课程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如:动画、视频资料、软件、扩展阅读资源、实验教学课件等,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启发其开阔思维。如,通过观看社区家庭访视的视频,学生更容易理解家庭访视的护理程序,对不同的人群,家庭访视的内容、重点不同。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生、多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网络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知识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我校社区护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便利,教学形式得到了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让一直以来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现实。网络课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科课程建设的发展。至于存在的不足,这要求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保持网络课程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小云,曾思恩.高等医学院校网络课程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4,8(4):209-210.
关键词:口试考核;基础护理学;应用效果;满意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护理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为中心[1]。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考核方式很关键,所以考核方式要预先仔细地筛选和计划,因为一个良好的、合理的测试系统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口试考核是众多考核方式之一,本研究探讨口试考核法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山东医专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共计860人,均为2012级高考应届专科生,统一选用教材《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小寒主编)。按照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对随机抽取的1~8班共410名学生实施期中、期末2次口试考核,另8个班460名学生未进行口试考核。1.2研究方法1.2.1研究实施口试组学生自学习《基础护理学》课程后,在课程进行到一半及课程结束时分别进行一次口试考核,然后与非口试组学生统一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两次口试考核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1.2.2考核方法1.2.2.1制定口试考核法细则由年资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口试题命题小组,命题小组梳理《基础护理学》课程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同时按照难易搭配比例恰当、尽可能避免重复的原则制作题签,每签包含2~3个小问题,总题签数多于班级学生数的两倍。学生随机抽签后口答问题,监考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和学生表现现场评分。1.2.2.2口试考核法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其中知识点表述正确(占70%);仪容举止端庄得体(占15%);普通话清晰流畅、表达自然(占15%)。1.2.2.3期末理论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均由不承担本研究对象《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命题,按教务要求出题,单选题60个(占30%),多选题10个(占10%),填空题10个(占10%),名词解释5个(占10%),简答题5个(占20%),病例分析题2个(占20%);总分百分制。1.2.2.4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护理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包括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监考教师以学号顺序将学生划分5人1组,以抽签方式确定其考核项目,5人对应5项操作项目,避免同组学生重复考核同一操作。每一操作项目均按百分制计分,80分以上为考核合格,比较两组学生考核合格人数。1.2.2.5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内容自行设计,编制学生对笔试与口试两种考核方式的认知及满意度问题,其中以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形式评价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2];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与访谈。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口试考核的认知状况及满意度期中、期末口试考核后对口试组410名学生发放关于考核方式认知及满意度的问卷,问卷设计8个评价项目;其中第8项为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在表2中列出。问卷回收率100%,且全部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2.2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口试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学生(P<0.05),见表3。2.3两组学生期末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合格人数比较两组学生均考核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5人1组抽签后确定其中一项操作,口试组与非口试组单项操作项目总考核人数分别为82人、90人。统计显示口试组各考核项目生合格人数明显多于非口试组(P<0.05,0.01),见表4。
3讨论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护士能够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和面对临床问题进行应变处置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既往采用过传统的笔试、笔试+操作考核、笔试+阶段性抽考+操作考核等考核形式,近年来开始不断探索应用口试考核。在这些考试改革中,口试考核是对笔试的重要补充形式[3],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积极的意义[4],它克服了传统笔试一味使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押题、抄袭、侥幸的弊端[5-6]。在口试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在提问范围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将个人学习的成绩以及情感兴趣得以展现,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7],问卷调查中也证实85%以上的学生赞成口试考核法有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个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口试考核促使学生提前意识到想考核时回答好问题,不仅需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复习、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个人现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为此学生进行积极地备考,在备考的过程中其各项能力和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逐渐向“以考促学的目标”靠拢[8]。口试考核现场为学生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的锻炼提高与检验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考核现场学生要即时回答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去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答案,选择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脑快速调动运转,思维得以训练加强。因此口试考核中展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单纯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也是在对其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等进行评价[9]。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口试考核研究,也取得如下几点体会和收获:其一,对教师而言,口试考核可协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口试考核是一种更为直观的现场测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的整体回答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直接投射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立即反馈的机会[10],从而促使教师针对问题,适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在对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与操作考核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口试组的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操作考核的合格比例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其二,在考核中教师发现学生总体基础知识薄弱,整体综合素质不理想,面对教师提问,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应对、不知所措,有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缺乏自信等,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者表现突出。说明学生十分缺乏此类训练,这是今后针对学生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和改进的一个方向。其三,个别口试考核试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题目过大或操作性题目难以用语言表述,需要进一步地修正和完善。其四,口试考核实施过程中需要承担考核任务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工作量大,课程需要足够的学时和师资来保障考核任务的完成。口试考核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同时也是鞭策学生学习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2,11]。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口试考核法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技能成绩,并得到学生肯定,值得在教学中应用推广。同时为适应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仍需要继续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考核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刘莉,唐文玲.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实践[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3):220-222.
[2]黄英,李雪兰.口试对学习成绩影响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90-91.
[3]董淑英,童旭辉,祝晓光,等.综合考核在生物科学专业药理学考试中的应用及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98-1400.
[4]由莉颖.市场营销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51-53.
[5]李丽,马克涛,李新芝,等.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口试考核必要性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11-113.
[6]李雪梅,孙国平,黄朝阳,等.传染病学口语考试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8-69.
[7]沙爱龙,杨丽娟,江春雨.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考核及口试效果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10,11(19):30-31.
[8]覃俊达,谢小瑜.口试在“微生物检验”课程实践考核中的应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120-122.
[9]陈波.“口试操作”考核方式在大气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46-47.
[10]施红译.医学教育精要[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