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慢性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慢性疾病,可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1]。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以及胸闷喘息等。重症呼吸衰竭作为COPD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加之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或防止术后不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2]。我院对40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了无创呼吸机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病程2~26年,平均(8.76±2.45)年;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为(42.53±2.36)岁。
1.2方法 先给予患者常规的止咳化痰等治疗,再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①上机前,医护人员向病患讲解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必要性时要耐心细致,针对一些对治疗方法存在疑虑的患者,可向其解释无创呼吸机的优势和成功病例,解除患者的顾虑。②操作前严格检查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转,电源有无问题,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伤害患者的意外情况。令患者取卧位,系好头带和固定面罩,连接管路;调整呼吸机参数,治疗中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根据患者适应情况对参数进行微调;调节氧气流量,连接呼吸机,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尽可能保持通气时长。③保持病房内安静,禁烟,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患者出现情绪躁动或紧张时,医护人员要耐心开导,帮助其缓解焦躁和不安,使其充分配合治疗。治疗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如感不适要调节头带和面罩,避免损伤面部皮肤,同时防止漏气。④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痰多、痰液阻塞或咳痰剧烈的患者,医护人员可先将呼吸机停止,拍背协助其排痰。⑤嘱咐患者多饮水,避免呼吸机长期使用造成的口干咽痛。⑥治疗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营养均衡的食谱。食谱中尽量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作出记录,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无创呼吸机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呼吸频率和心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P
3讨论
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长期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下,对疾病抱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以致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有些患者甚至对治疗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4]。虽然无创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的不积极配合,无创呼吸机也难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加强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不仅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还从生理和生活方面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起与病魔对抗的信心,端正其生活态度;生理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调节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或避免了呼吸机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生活上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关怀,为患者制定健康饮食,督促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5]。
综上所述,在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综合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红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0):947-948.
[2]史冬梅.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4):767-769.
[3]廖秀君,李非洲,孙春辉.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3,33(06):444-445.
[4]刘晓燕,冯国和,吴立燕,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Ⅱ型呼吸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29-02
对本院呼吸科治疗的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呼吸科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1]中的COPD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有其他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严重并发或基础疾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3~82岁,平均(63.56±13.74)岁;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
1.2 患者不配合治疗的原因
患者不配合治疗的原因主要有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的生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
心理因素:陌生的环境造成的不适感;患者监护设备的噪音的影响;通气治疗时患者语言障碍;对疾病的预后的担心;经济承受力的影响。
生理因素:面罩通气造成的憋闷感;排痰不畅造成的不适感;正常不良反应造成的身体不适;通气时导致的不适;饮食不便造成的不适;睡眠障碍造成的不适。
社会因素:医患以及护患关系对患者的影响;亲人以及朋友的支持情况。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的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爱护,使患者的情绪保持稳定,减轻患者精神上的不良因素;当患者有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时,应该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进行放松活动以促进心情的改善;为患者介绍室内的各种设施及设备,让患者对各种仪器出现的噪音有心理准备,可以减少因为仪器突然起动或停止时产生的噪音对患者的影响,并及时处理各种仪器报警时发出的声音。向患者讲解面罩的使用,当患者需要与人沟通时,可以将面罩摘下后再进行沟通,并且可以多让患者采用表情、书写以及制作卡片等方法进行沟通。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并向患者讲解成功病例的经验,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
1.3.2 面罩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面罩治疗的方法、意义、疗效以及安全性,让患者可以积极地配合治疗。调整面罩的配带情况,让患者尽快适应面罩吸氧的感觉。在通气早期,需要让专人对患者进行陪伴治疗,以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感。积极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让患者培养规律的呼吸,尽早与呼吸机同步。
1.3.3 排痰的护理 患者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常会导致痰液的黏稠,不易排出,常造成气道的阻塞。因此,在每次治疗期间,让患者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并帮助患者咳嗽以利于痰液的排出。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将面罩取下,给患者拍背并协助患者自主排痰,在通气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
1.3.4 的护理 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且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和改变,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3]。
1.3.5 饮食的护理 让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含量并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CO2潴留,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食用碳酸饮料,并适当给予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1.3.6 睡眠的护理 由于自身疾病以及环境的影响,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都伴有睡眠障碍,而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体力。首先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安静舒适,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轻微,避免对患者的睡眠造成影响。睡前可以给予患者温水泡脚、背部按摩治疗。对于由于呼吸困难造成的睡眠障碍,护士要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并给予解痉药物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练习,让患者采用最舒适的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4]。
1.3.7 不良反应的护理 伴有口咽干燥的患者应定期给予气道湿化治疗,并适当增加室内的湿度;并让患者在面罩通气治疗过程中,多饮水、多漱口,并指导患者在呼吸机送气的过程中要避免张口,防止气流直接吸入气管。对于伴有生活障碍的患者要加强口腔的护理,并密切观察并发症的情况。伴有腹胀的患者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尽量减少进行吞咽的动作,做到人机配合,对于有明显腹胀的患者,可以给予持续开放以及负压引流治疗。伴有面部损伤的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面罩,并在受压的部位给予纱布进行保护,以减少患者皮肤的损伤。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避免患者发生误吸而影响患者的通气治疗效果;并且在治疗期间将头部抬高,并给予胃动力药治疗,以防止误吸的发生[5-6]。
1.4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干预前后的患者满意率、遵医嘱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血气分析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患者满意率以及遵医嘱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5),同时患者的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 < 0.05),见表1。所有患者在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发生漏气2例,口咽干燥1例,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呼吸科常见的肺部疾病,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呼吸道气流的受阻。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期的反复性咳嗽、咳痰、喘息样呼吸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严重时患者会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主要的病因为呼吸肌疲劳,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无创通气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有不适的感觉,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嘱情况,从而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8-17.
[2] 邓朝霞,廖红宇,胡蓉,等. 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 安徽医药,2009,13(1):107-108.
[3] 徐文娟. 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体会[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10):522-523.
[4] 孙凤英. 舒适护理在无创通气治疗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33(12):18-19.
[5] 张华.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72例护理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603-160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共21例患者,均符合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2~72岁,平均63岁,其中临床分期Ⅱ期6例,Ⅲ期10例,Ⅳ期5例。
1.2 治疗方法 21例在每个化疗周期之前常规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肌酐清除率和血清β2微球蛋白,所有以上指标符合化疗标准方可进行化疗。所有患者均采用FC治疗的化疗方案:氟达拉滨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环磷酰胺0.2静脉滴注,第1-3天;28d为1个周期,重复4-6个周期。化疗前均使用中枢性止吐药盐酸格拉斯琼,同时保护肝功能,并水化和碱化尿液。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1例患者共完成了92个化疗周期,平均为4.4个周期,其中CR 13例(61.9%), PR6例(28.6%),OR率为90. 5%。
2.2 不良反应 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的FC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21例中,有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20例(95.2%),出现Ⅲ~Ⅳ级粒细胞减少者7例(33.3%),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者12例(57.1%),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者4例(19.1%)。
有7例出现感染、发热,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和肺感染(3例),经过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后都好转。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在常规化疗前给予格拉司琼预防治疗之后,出现Ⅰ~Ⅱ度恶心、呕吐2例,Ⅰ度肾功能损害1例,中度贫血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及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好转。无一例发生静脉炎。
3 护理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护理 氟达拉滨同其他细胞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样,刺激小肠释放5-HT,经由5-HT受体激活迷走神经的传人支,触发呕吐反射[2]。此时护士应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养成少量多餐的习惯;在进行化疗前30,分钟给患者静脉注射止吐药物格拉司琼等;在化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补液,保证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3.2 预防感染
病室要注意通风,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应减少病房探视,陪伴率。工作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重视手及诊疗器械的清洁消毒。要注意患者口腔,皮肤和会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清洗体表,便后需要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肛裂。出现I-II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每天晚上紫外线消毒30分钟,墙壁地板每日用洗必泰擦洗。出现III—IV骨髓抑制的患者进入无菌病房。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感染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治疗和抗菌素对症治疗。
3.3 预防出血
血小板小于50*109/L的患者建议减少活动,防止碰撞,用软毛刷刷牙。血小板小于20*109/L的患者建议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成分血小板输注。
3.4 心理护理
由于该方案化疗患者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较长,患者继发各种感染,患者的恐惧感增加,这种消极情绪严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应在化疗前认真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全过程,化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同时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关心,使患者能够消除恐俱情绪,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 结论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SLL/CLL的疗效较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累加造成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护理工作细致的观察,及时的对症处理,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化疗。,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冬病夏治;慢性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一大特色疗法,主要是针对在冬天易急性发作的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夏季三伏天缓解期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起到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笔者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从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选196例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采用冬病夏治疗法,进行为期3年的治疗与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2007年住院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196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72例,支气管哮喘24例。男112例,女84例,年龄28~75岁,平均(50±10.6)岁,病程3~30年。
1.2 诊断标准 ①196例患者诊断均属合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内科学》之“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证属:内有寒饮和/或肺脾肾虚寒型。
1.3 方法
1.3.1 对196例患者治疗前一年急性发作次数登记,并在治疗后满一年、二年、三年时对急性发作次数进行逐一登记。
1.3.2 敷贴药物研制,组成:生白芥子、细辛、生甘遂、清半夏、、元胡,比例为1:1:1:2:2,制作:优质的白芥子、元胡、生甘遂、清半夏、细辛,按比例混合粉碎,过200目筛,然后加入生姜汁调和,做成直径为2 cm,厚度为0.5 cm的药饼,密封放冷藏室备用。
1.3.3 选穴,双侧肺俞、脾俞、肾俞、隔俞,支气管哮喘患者加定喘及大椎穴。
1.3.4 治疗时间,每年夏季三伏中每伏的第一天。
1.3.5 敷贴方法 将患者背部皮肤用温开水擦洗干净,将敷贴药饼,按规定的穴位用纱布固定,平卧休息6~8 h后,去除药饼及纱布,最长敷贴时间不超过8 h,部分皮肤对药物敏感者可将时间缩短到4~6 h。
1.3.6 疗效判定 以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是否减少做为疗效判定标准。统计如下表1。
Chi-Square Tests给出 χ2=219.339,双侧P=0.000,由Symmetric Measures给出Pearson列联系数P=.491,可以认为低度相关:Ordinal by Ordinal Spearman Correlation (有序对有序等级相关系数)=0.493,近似概率=0.000,可以认为随访时间和发作次数两个变量存在线性关系,随访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少。
2 结论
针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冬病夏治疗法,随着治疗次数和治疗时间的延长,可有效的减少其急性发作次数。
【关键词】氨溴索;慢性阻塞性肺病;雾化吸入;疗效;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是由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所导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有明显的肺外效应,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逐渐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1]。雾化吸入疗法是临床中通过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祛痰、消炎作用的手段。雾化吸入疗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黏膜,以抗感染、祛痰、稀释痰液,从而减轻患者的咳嗽。另一方面,其可以有效的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状况、保持呼吸通畅。雾化吸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能好、毒副作用小的特点。现笔者对临床中通过观察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和护理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是以某医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48~81岁,平均56.6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和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检查和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盐酸氨溴索2 ml+生理盐水4 ml,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将氧气驱动扬花器直接连在吸氧装置上,在药罐内加入药液之后,打开氧气开关并设定氧流量。在患者的口中放入雾化器喷嘴,持续15~20 min,每天进行1~2次,7 d为一疗程。对照组中给予患者糜蛋白酶4000 U+庆大霉素80000 U+生理盐水4 ml+地塞米松5 mg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具体的操作方法和上述方法相同,也是7 d为一疗程。
1.3 护理方法
1.3.1 雾化吸入的时间及的选择 治疗要在饭前进行,早上8点和下午4点各进行一次治疗,每次10~20 min,这样有利于吸入后体内痰液的排出,避免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仰卧位由于容易产生呼吸不畅,不利于雾化吸入的治疗,因此选取半卧位,在患者的体力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坐位。
1.3.2 吸入的护理 对患者解释雾化吸入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使患者可以正确有效的配合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吸入过程中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情况时,要及时的停止吸入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入治疗结束后,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拍背,帮助其体内的痰液排出体外,观察患者痰液的性状、颜色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2]。
1.4 观察分析
1.4.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呼吸频率、咳嗽情况、肺部湿啰音变化、血常规、排痰量和痰的黏稠情况。
1.4.2 疗效评定指标 显效为排痰取得显著效果,呼吸道的分泌物明显减少,患者的咳嗽症状也消失,肺部湿啰音也消失;有效为患者的排痰情况有好转,呼吸道的分泌物也有所减少,咳嗽症状有所减轻,肺部的湿啰音部分消失;无效为排痰情况无明显的改善,肺部分泌物也没有减少,甚至出现恶化,咳嗽症状也没有减轻。
1.5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资料的中数据进行SSPS 10.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两组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水肿两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吸烟是引起慢性肺病的重要原因,且长时间的接触烟尘、某些化学物质和室内外污染物都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规范化治疗[3,4]。本次研究中使用雾化吸入氨溴索注射液(全称为盐酸氨溴索,又名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氨溴索作用于气道分泌细胞,可以调节其中的黏液性和浆液性成分,增加浆液的分泌量,增厚纤毛黏液毯的溶胶层,增加纤毛的活动空间,还可增加纤毛的摆动频率和强度,从而增强运输能力,易于痰液排出体外[5]。且氨溴索还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消除氧自由基对黏膜的损害等作用,并能缩短疗程。
参 考 文 献
[1] 杨梅,阳爱芳.复方异丙托溴胺气雾剂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用药研究,2010,3(6):34-35.
[2] 纪妮.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2):78.
[3] 张君.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与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318-4320.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8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病程进展中容易在某些因素诱使下急性加重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合并呼吸衰竭后,患者多需要机械通气。本文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均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为59岁,最大为73岁,平均(62.3±6.2)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74岁,平均(64.5±5.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给予止咳平喘类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对症治疗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呼吸兴奋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鼻面罩下无创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工作模式为S/T,吸气从5 cm H2O开始,逐渐升高到15 cm H2O,呼气压调节到约3 cm H2O左右,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6次。呼吸机每天使用3次,每次持续3 h 以上,每天使用时间超过8 h。根据患者病情改善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直到完全撤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PaCO2、Pa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4) 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8±3) d,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无创机械通气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机械通气措施,能够克服有创机械通气缺点和不足,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本文中,观察组实施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Pa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以上提示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安全有效,切实可行,而且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另一方面,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通气连接方式简单、快捷,所以操作简单。在通气过程中,患者仍可以说话、进食,不影响交流和进食,患者容易接受此种通气方式[2-4]。
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为了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要注意下面相关问题:首先是为患者选择合适面罩,对头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避免压迫,提高患者通气过程中舒适度;再者,要调节呼吸机的吸气压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由低到高调节,达到适当的潮气量,维持较理想的氧合[5-6]。
综上所述,无创正压通气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够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所以无创正压通气具有较多优势,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2]王艳春. 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3):381-382.
[3]黄志成.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09,15(15):58.
[4]彭治国. BiPAP模式机械通气在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55-56.
[5]肖倩霞,张志刚,毛凯红.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07,9(3):342.
摘要目的:探讨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干预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肺功能改观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COPD患者的常规护理中,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功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为今后COPD患者的常规护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78
作者单位:510620广州市广东边防总队机关门诊部
郑俊清:女,本科,主管护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此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COPD虽然是气道的疾病,但对全身的系统影响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的COP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术后生活质量[1]。奥马哈系统由问题分类系统、干预系统和结局评价系统3部分组成,问题分类系统由环境、社会心理、生理和健康相关行为4大领域组成,目前已先后应用于社区、健康照顾部门等医疗机构[2]。为了提高COP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尝试对就诊治疗的COPD患者进行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9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关于COPD临床诊断标准,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自愿书,保证此次研究室个人真实意愿的标准,所有患者均无1例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沟通有明显障碍且伴随有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3~77岁,平均(65.62±5.49)岁;病程17~24年,平均(20.38±3.45)年。试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2~75岁,平均(64.79±5.77)岁;病程18~23年,平均(21.09±4.0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一般性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接受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具体分为2个步骤,每个步骤中蕴含环境、社会心理、生理和健康相关行为4个方面,具体如下:
1.2.1住院期间建立COPD患者个案管理护理健康档案表,包括患者的年龄、住址、电话、发病史等个人相关信息,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针对每位个案和主治医师进行详细讨论,初步判断出患者的护理问题是个人还是家庭,是现存还是潜在,为后续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其次,通过不断观察和分析患者住院过程中新出现的护理问题,不断调整护理干预计划,与患者一起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肢体运动锻炼等康复计划。最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培训,详细讲解家庭氧疗、营养保健、预防跌倒、预防便秘、个人照顾等方法与技巧,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关心、支持、鼓励患者,使患者树立疾病康复信心。
1.2.2出院后患者出院后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1次上门访问,通过电话访问,对患者目前的病情恢复以及用药状况进行访问,确保患者掌握出院后正确的用药方法,并运用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评估患者出院后新发生的护理问题,根据个案情况对患者自我照顾、自我监测和居家照护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再次为患者个人制定护理干预计划,每周通过患者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3方面进行动态评价,不断改进护理干预措施,循环往复。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支持,在每次访问时,及时评估患者出院后情绪,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和疾病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耐心的安慰与指导,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鼓励患者尽可能多参加社交活动,当心情低落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留下联系方式,以供患者进行及时的倾诉和询问。在电话随访期间,嘱家人时常陪在患者身边,经常鼓励患者,配合医师对患者的用药、锻炼等康复计划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患者出院1年以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和肺部相关功能评估。(1)对患者进行肺功能评估,以此衡量两组护理模式对病情的恢复状况,以肺功能仪测定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值流速(PEF),测定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3]。(2)以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3个维度,得分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高[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比较(表1)
注:两组患者干预后FEV1、PEF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并且长期伴有咳嗽、咳痰、气喘的症状,又多伴有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COPD患者出院后,患者的活动量会减少,再加之疾病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都低于健康人群,因此对患者实施连续性、个性化的护理非常重要[5-7]。
在此次研究中,我院尝试对COPD实施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环境、社会心理、生理和健康相关行为4个领域的护理干预,表1可见,试验组患者在干预1年后,经过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显示,在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由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以奥马哈系统为指导思想的个案管理护理干预模式较传统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病情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此次研究中,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案管理在患者住院期间以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整体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及时对护理问题的改善成效进行量化评价,不断优化护理效果,与常规方法相比,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个案管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这种护理思维方法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8]。
参考文献
[1]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2]韦性丽,魏才娟,税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5-147.
[3]李嘉仪,王梅,段鸿露,等.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11(8A):12-15.
[4]吴明英,何燕,青晓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C延续护理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3,15(13):18-22.
[5]谭晓青.应用奥马哈系统构建居家访视流程和记录模式以及访视成效评价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6]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20-323.
[7]王少玲,符始艳,周家仪,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8-760.
[8]高远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0):9-10.
关键词:慢性病防控;现状调查;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病全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确切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统称[1]。慢性病是社会流行病,高血压发病率约18.9%、糖尿病发病率约11.6%、血脂异常发病率约为18%,患者人口基数大、分布广,且呈年轻化趋势[2]。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区域内基层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城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报告为资料主要来源,进行访谈,定性研究。
1.2方法 对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2名接受培训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配置、人力资源、培训情况、活动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区域内慢性病患者管理情况、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与治疗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问询辖区内400名老年人,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接受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2013处理,以SPSS18.0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数十条街道、小区,辖区内常住人口3.89万人,其中老年人7513人。10年以后,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站12个。
2.2资源配置情况 在岗技术人员75人,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68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预算104万元,占总体预算12.0%。血压计、身高仪等简单设备配置率100%,血糖仪、心电仪配置率92.4%,B超配置17%、X线机配置率4%。
2.3自身技能培训 所有站点均进行过慢性病相关技术培训,2010年至今,平均每个站点举办培训4.5次,接受培训842人次,覆盖率82.5%。2010年至今,服务中心对服务站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84次,平均每个6个月每站点1次。
2.4活动开展情况 所有站点均开展过关于慢性病宣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印刷发放传单制品,在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进行相关社区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宣传率约为43.2%、72.8%,其余纪念日均为100%,讲座举办率为62.0%,每次当场居民约为10~300人,平均80人。
2.5患者管理 站点均开展过35岁以上人群,血压测量服务,33.3%中心开展过血糖策略服务。76.67%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平均每个站点340.8人次接受免费体检。站点均建设有高血压管理小组,20.8%站点建设有糖尿病管理小组。站点均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过康复服务。
2.6老年人调查 400例被调查者,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71.3%、脑血管疾病23.8%、代谢性疾病26.0%、呼吸系统疾病46.0%,发生心血管疾病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在29.5%~68.1%,脑血管疾病者在29.5%~89.5%之间,代谢性疾病者在32.7%~82.7%,呼吸系统疾病在21.7%~58.7%(见表1)。
3讨论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尚不健全,在人口、卫生服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条件较好[3]。研究共调查23所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覆盖了数万人口、数千老年人,服务站点数量在不断增多,几乎所有的站点均有专门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设备、资金,但投入比重相对较低,可能与资金预算不足、被动接待患者耗费资源较多有关。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站点均进行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举办过疾病卫生日宣传活动,其中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脑卒中日开展宣传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站点均开展过过血压、血糖检测与体检活动,但糖尿病小组建设率相对较低。
老年人问卷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与站点调查相比较,显示站点公告卫生服务覆盖面仍较低,许多活动缺乏主动性,可能与宣传渠道狭窄、投入不足有关。需注意的是,不同疾病患者接受参加过纪念日宣传、接受过疾病管理、低盐饮食、运动康复、规范用药率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患者对疾病管理知信行水平差异,许多患者认为低盐饮食与呼吸系统疾病并无必要联系,低盐饮食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管理策略,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许多患者害怕疾病发作,限制外出,认为运动可能诱发脑血管病,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合理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少运动不利于脂蛋白吸收、消耗,易致肥胖、高脂血症,后两者危害不可小觑。当发病后便接受相应的疾病管理,未认识到各类疾病之间的共性因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①加大投入,增加人员、设备、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②转变宣传模式,提高相关活动周知率、覆盖面,提高宣传效率;③转变服务模式,将原有的被动服务,转为积极主动服务,通过社区档案,建立更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关注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张传政,赵列宾,仇晓春,等.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10年文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9):1292-1295.
朱惠莉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科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科分会委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上海市康复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主攻方向为慢性气道疾病、肺癌和呼吸危重症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31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9%左右,每年因慢阻肺死亡人数逾100万。
近年来,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理念受到了医学界的推崇。众所周知,大多数慢性病都是难以完全治愈的,治疗的目的往往是控制病情、改善身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要实现这一目标,患者就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必须承担部分管理疾病的任务,积极参与到对疾病的治疗和自我保健中,培养相关能力,自己照顾好自己。这就是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含义,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行为医学的策略和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在慢阻肺长期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与治病直接相关问题的管理。患者要提高就医依从性,学会规范用药,早期识别症状,同时能识别慢阻肺急性加重迹象,及时寻求医疗建议。在生活中,患者还要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一定要戒烟)等。许多研究证实,多向医生请教,通过学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等,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借助远程医疗监测等手段来提高疗效。
其次是社会角色管理。慢阻肺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孤独感。患者应该取得社会组织、单位、邻居和家人的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减轻个人的社交孤立感,更好地履行正常的社会角色。现在网络和信息非常发达,很容易找到各种健康教育、病友间互动讨论、医患交流、综合康复治疗的机会。患者还要多参加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增加社会接触,融入正常的社交活动中,这对提高生存质量很有帮助。家庭人员的鼓励对于患者对抗疾病、完善自我管理行为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也要多向医生请教或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帮助患者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