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

第1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康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存在着许多的健康隐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身心健康方面。所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经过国内外的体育专家、学者发现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忽视了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使大学生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完善,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询和翻阅相关的资料、书籍、杂志,了解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收集有关体育运动对健康作用的相关资料。

2.2.2访谈法

随机选取了3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访谈对象,询问关于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知识,并做了归纳总结

2.2.3观察法

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20名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2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观察,通过观察他们平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的情况,总结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之间在身体素质和心理上存在的差异。

2.2.4问卷调查法

通过了解相关体育运动和心里健康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问卷,然后在学校范围内随机抽取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平时参加体育运动和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

3.1.1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很少,积极性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在课余时间中2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43%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才会参加体育运动,30%的大学生平时从来不参加体育运动;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男生占74.4%,女生占25.6%,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很少,积极性很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不清楚参加体育运动能带来益处,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再加上体育运动是一种体力活动,大学生不愿意动,所以很多人不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平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很少,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大学生也就不会刻意的去学习某种体育运动项目。 --!>

3.1.2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并不多。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对心理的影响方面,4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65.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51.8%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4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某些优秀品质;34.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造人的气质;37.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68%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39.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相关知识的认识上,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都相当肤浅,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多。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对自己本专业知识接触较多外,其他学科则很少涉猎。由于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不足,所以就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没有参加体育运动就无法切身体会体育运动带给人的各种益处。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精通,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目的。

3.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带给大学生的身心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之间的明显区别:在性格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比较大方、活泼、热情,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则表现的比较内向、话少;在身体抵抗力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的抵抗力强,精力充沛,而其他的各项身体素质,都要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优秀很多;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人际圈子比较广泛,为人热情、豪爽,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则显得比较孤独。

3.3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认识都很肤浅,不够全面。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是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相关知识接触掌握的少,没有机会更多地去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导致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让大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体育运动具有调节大学生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改善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融洽的体育运动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等优秀品质;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还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沉迷网络、吃喝玩乐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4.2建议

4.2.1大学生应该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项优良品质。

4.2.2大学生应该了解更多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知识,在原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2.3参加体育运动应遵循的原则: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起到强健体魄、减小压力、增进友谊、和谐和净化校园文化风气的目的。(作者单位:1、3: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重庆市璧山县大路中学校)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 阎长安,张喜梅 《体育与健康》[J]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6-1

[4] 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第2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无论富贵与贫穷,无论生活好与坏,无论地位高与低,几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故事,都有无法一段令人伤心的事,有的人会与人诉说,有的人选择埋藏在心中,当我们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时,这就要告诉自己,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自行化解心中的悲伤之事,防止它们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一、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找到其中的原因。然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分析了几种重要的原因。1.社会心理因素压力山大,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词汇。也正是,身边人给我们的压力让我们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让我们产生了“生无可恋”的情怀。如,当我们是一个学生时,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苦恼,当我们步入社会时总会有亲戚朋友问你,什么工作啊?业绩怎么样。工作稳定后,又来了个催婚让我们手足无措,长此以往让我们在心中产生了对自己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想法。2.自身的消极心态人们总说心态很重要,一个好的心态能使你年轻几岁,而一个坏的心态也会加速你老去的时间。在心中的怨气不断的堆积,长此以往,会伤害我们的身体。所以,适当的排解心中的压力很重要。

二、建立积极健康心理的措施

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不光自身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些文化水平偏低的人群,需要相应的心理学引导。从社会水平上对一些悲观主义者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到良好的定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1.心理学的构建所谓的心理学就是将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关于心理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帮助人们从悲观的心态中走出来,建立一个健康乐观的心理,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明天。而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身心要求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身处校园环境对心理学的教授提供了方便。文化水平低的人群:这类人群知识面少遇到事情可能不懂得如何排解,进行相关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更深层次的看待一些事情。其实,心理学的教育不只针对以上两种人群展开教育,如今国家已条例,对小学,中学更多的孩子实施素质教育,让他们从小从心里健康中获益。(2)心理学讲授范围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于面对步入社会和在学校之间的交接处,因此,一个良好的转折至关重要,向平时学生上的课,如思想品德,原理都很重要,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如人际沟通等教会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有礼貌的游刃有余的为人处世,减少与人沟通不和谐带来的困扰。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可以前往相关的乡镇地区开设讲座,开宣传大会,带动群众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利用媒体做一些公益广告,宣传积极心理的好处,以及消极心理的影响,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在人们的思想中明白健康心理的重要性。3.自身的暗示自己明白一件事情才是真的明白,不断告诉自己你很好,你很棒,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很重要,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但可以为一天营造一个好心情,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让一个人快乐的度过每一天。除此意外,我们还可以参加活动,和同学,朋友一起去玩耍打闹嬉戏,这样的活动有益我们培养语言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合作意识,都有益我们身心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是一个人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完善健全一个品格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不光对自身有益,对他人也有益。1.好心态赢得好身体保持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长期抑郁寡欢会让人神经低落,精神萎靡,甚至会产生疾病,丢失生命。每天早上醒来,用一个满满的微笑迎接新的一天,会让自己看起来自信,对生活事业充满热情。长此以往,他将成为一种习惯,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的习惯。2.好心态影响他人在一个团体中,大家的情绪都是相互影响的。身心健康的人不但使自己快乐,也把快乐带给他人,将好心情传递给他人,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人,使他人变得阳光,给他人一个积极向上快乐的心态。如果一个团队中,人人都能阳光都快乐,又何愁团队不阳光,何愁不赢呢!3.好心情影响社会的和谐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怨气,发生些摩擦就会演变成一场硝烟战火,最终会导致社会乌烟瘴气。如果每个人都笑脸迎人,给他人温暖,那么就多一种有效沟通的可能。他是产生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必要条件。总而言之,实施心理学的教育已经是我们刻不容缓面对的事情。不久的将来,素质教育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产力,素质教育改变人的命运。前不久,歌手乔任梁不幸离世,警方调查原因称患有抑郁症。之后,媒体又报道了很多个因患有抑郁症而自杀的明星,很让人心痛,究其原因,不过是她们每天忙于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导自己,使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选择逃避,离开人世,不知,当她们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又那么一瞬间的后悔呢?这些已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如果当初知道自己病情的时候她们就能及时治疗,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后果。因此,说有一个阳光的身心健康多么重要。

总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消极的思想,然后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由进一步说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旨在告诉21世纪的每天微笑面对生活,保持心中一方净土,提高人们心中的幸福度,提高社会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14.06.03.13:52

第3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改革;运动参与;运动参与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十分注重学生运动参与度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的5个领域,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其心理水平也就得不到发展。

近些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进行了研究。

1、不同学者对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的研究

1.1关于学生运动参与度和运动参与情况的研究

朱晓峰和胡涛通过年级变量、性别变量和频率变量三个方面对运动参与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度不高;女生的运动参与度低于男性;运动参与度最高的是二年级,其次是一年级和三年级,最后是四年级。韩凤芝等人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程度关系的研究中从体育运动参与频率和体育运动参与时间两方面论证了不同特质的人格特征对于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不同影响,并得出外向性、低神经质的人相对于高神经质的人运动参与的程度高,同时指出运动参与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罗勇在安顺市初中生运动参与及发展一文中从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和意识的认识、参与体育的态度和行为、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学生对于运动负荷量测试的方法的掌握程度四方面对学生运动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学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李小刚从大学生对运动参与的认识、运动参与的态度、课外锻炼情况三方面对四川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四川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有很大改善的空间等结论。姚新从学生积极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与是否用科学方法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进行了关于学生“运动参与”目标是否达成的研究。

1.2关于运动参与和运动参与度概念的研究

朱晓峰等人认为运动参与度,简言之,就是学生每周(包括体育课在内)运动的次数和每次运动的时间,运动参与度是高校体育教学一项最基本的衡量目标,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其他目标的基础。刘海燕和于秀在通过对参与和运动参与的分析论证基础上,对运动参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董爱明和刘春雪认为运动参与度,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和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与教师形成互动,并在其中起主体作用。

1.3关于如何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研究

张勇在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有效策略一文中提出三个策略,分别是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杨云霞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三个措施,其一,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其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其三,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作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篮球等教学的实际例子分析了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方式。姚新指出学校要更新观念,打破竞技体育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认为,竞技体育模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董爱明等人指出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要从三方面努力——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1.4关于影响运动参与因素的研究

殷飞指出影响学生运动参与共有6大因子,分别是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子,教师因素,个人不太成功的运动史因子,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因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子,素质教育落后不利因子。孙超等人通过研究指出,学校、市场和父母的干预和指导对于学生运动参与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1.5关于运动参与层次的研究

刘海燕和于秀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运动参与的三个层次——雏形层、发展层、成熟层三个层次,按其表现主要呈现出主体身体、心理投入方面的依次递增特征,并阐述了各个参与层次的内容。

2、目前针对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尚未进行的研究

2.1如何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

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关注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发挥主导作用,对体育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努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努力后,如何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每周参与的次数和每次参与的时间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子,这就需要通过学者的不断努力,去研制评价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量表,以求更好、更完善地评价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

2.2对学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进行个案研究

2001开始的新一轮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最终都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服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观念已成为大家普遍的共识。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以文化课作业多、课余时间少、缺少运动场地等作为借口而不参加体育运动都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参与体育运动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两者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学校、社区、教师和父母,当然,学生个人是主要因素。因此,受种种因素影响后,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参与情况进行个案研究或者是案例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方式和方法显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体育教师也更具有启发性。

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呼吁学生的运动参与度, 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强调学生的运动参与度,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运动参与度,有效的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随着对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系列的概念和调查运动参与及参与度的方式方法将会更加全面和具体。

参考文献:

[1] 姚鑫,王园园.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目标

达成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2):78-80.

[2] 许海燕,于秀.关于运动参与层次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9,(03):82-83.

[3] 许海燕,于秀.关于运动参与概念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

学报,2005,(01):79-80.

[4] 韩凤芝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的关系研

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79-80.

[5] 朱晓峰,胡涛.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调查

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0,(16).

[6] 胡勇.安顺市初中生运动参与及发展[J].2008,(06):75-76.

[7] 张亚晶,周万斌.激励机制对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习惯的研

究[J].才智,2010,(25).

[8] 殷飞.影响大学生自主运动参与的主成因子分析[J].南京体

育学院学报,2006,(03):118-119.

第4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一、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拓展训练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基本的组织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全校随机组织。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全校的随机组织,因为学生所在系别和专业不同,相互不熟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其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第5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

第6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专业 非体育专业 学生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52-03

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两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结论,提出有利于改善学生生活方式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部分高校学生177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79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39人;非体育专业98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52人。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育的体育锻炼”、“个人卫生”为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获取该方面的研究状况。文献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中国知网;网络搜索引擎;关于健康常识、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专著。二是问卷调查法。借鉴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中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并请专家对问卷内容的效度和结构效度逐条进行检验,确认问卷结构合理,内容贴切、全面,能够反映问卷的主题。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测量。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98.33%。问卷统计情况见表1。三是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结果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分析。

(二)分析

1.对生活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饮食习惯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饮食不规律的非体育专业约占22.0%,约是体育专业的两倍,可见体育专业学生的饮食规律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好。约有71.1%的学生比较注重营养摄取,而在不注重营养摄取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占26.5%,非体育专业占33.6%。这说明体育专业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注重营养摄取。大部分学生有坚持吃早餐的习惯,体育专业学生要比非体育专业学生保持得好。但是约有10.0%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占了多数。有资料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已经逐步下降,但不少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比如过量摄入高脂、高盐、高糖饮食。高脂、高糖饮食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和脂代谢紊乱,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本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全面、饮食科学是保证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于其专业和兴趣爱好。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数学生不重视运动,担心占用学习和娱乐时间;部分学生完全不喜欢运动,仅仅为了应付体育课程。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与缺乏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自觉性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体育教育体制缺乏对大学生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在环境和制度上的支持。

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习惯好于体育专业,这是体育专业学生上课缺勤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6小时的学生一般有熬夜习惯;熬夜的学生大部分有泡网的习惯,少数学生喜欢半夜听广播、音乐;偶尔熬夜的部分学生有看书的习惯;睡眠质量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不足,部分学生热衷吸烟、喝酒,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

由表5可知,体育专业学生吸烟情况比非体育专业严重,且男生居多。经常喝酒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学生比例大,而非体育专业学生也有部分男生有喝酒习惯。从学生吸烟、饮酒的数据来看,学生对吸烟的控制比饮酒好。有烟、酒经历的学生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且绝大多数缺乏保健常识;有部分学生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较频繁。有一部分吸烟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大学校园中出现学生吸烟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2.对心理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不良心理状况。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饮食无规律、运动不足、睡眠习惯差、闲暇时泡网为主等不良生活方式,由此引发面对压力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人际关系不佳、对学习生活的现状不满等不良心理状况。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专业学生面对压力时情绪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稳定。体育专业学生人际关系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生活满意度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心理方面出问题的学生,一般睡眠质量较差,对目前生活满意度偏低;人际方面偏差的学生,闲暇时经常独处;满意度偏差的学生,面对压力时,一般有低落、焦虑的情绪。

3.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同有关。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较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能自觉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的最大差异。体育运动能使人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各器官获得更多营养物质,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人体血供充盈,神经、消化、呼吸等各器官系统机能增强,改善人体内环境,使人在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有明显转变。体育运动能使饮食存在问题的学生会变得想吃、会吃、吃得法;使睡眠存在问题的学生,由于机体疲劳会睡得很实,运动调整了人的生物钟,迫使人遵守规律,按时就寝,不再出现睡不着、睡不好的情况。伴随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生理问题引起的,通过体育运动,他们的生理机能逐步得到改善,机体活动能力提高,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也得到调控,压力减轻,心理问题也逐步解决。体育运动在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实现了对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人要遵守最基本的生活规律,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研究显示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佳,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非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已有的研究认为,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才能有效促进健康。而结合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实训任务紧,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或久站状态等特点,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针对上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要真正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大保健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投入,开设保健教学课程。二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观。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应树立学生体育整体战略思想,即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以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加强领导,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投入,重视教育宣传力度,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体质健康测试的全过程。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采取措施提高测试者对测试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素质好、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总之,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此,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彭晓青.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3)

[2]逸民.不良生活习惯危害健康[J].生活时报,2003(11)

[3]郑颂平,何江明,刘旭.高校体育差生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5]裴立新.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

[6]曲宗湖,扬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尚大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梁利民.需要与创造: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9]杨静.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影响其健康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10]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第7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1.召开班会,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打扫易,保持难,这是卫生工作的常识。所以要搞好卫生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为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3.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人,值日生分为四个组,每个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卫生,扫地、拖地四个人,擦窗台一个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扫走廊各一人。卫生区是男厕所和垃圾车所在的部分校园,面积较大,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值日生厕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时打扫,随时捡拾。每天早上,7点30到校,7点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点30到校,1点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组长检查效果,每天记录,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形成良好风气。

(2)制定“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做到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

(3)继续做好班级绿化美化,学生认养绿色植物,美化教室环境。

(5)卫生检查办法:实行卫生班长负责制,每天记录各组值日情况,是不是按时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净,班会时间进行评比,进行督促,形成组组争优秀的风气。课间及时到位打扫,保持较室内和卫生区的洁净。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主动捡起每一片纸,形成人人讲卫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会上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4.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坛等风景建筑设施。

6.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8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创新; 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7- 02

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它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认真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 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1 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并存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二者并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并存且可以兼顾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树立通专结合的理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其中专才教育使学生具备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而通才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应把握的两个方面,偏重一方或忽视一方都有失偏颇,两者结合才是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通过实验课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进行解释、检验和总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教学不仅从属于理论教学,而且要用于验证理论知识或经验,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比如文化、音乐、哲学、理财、美学、礼仪、旅游等个性发展与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修读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素质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理解、表达、应变、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凭借素质教育搭起的校企合作桥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构建和调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软实力”。

1.4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

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全部会计学专业总学分数的1/3左右。通识课程一般包括“两课”、计算机相关课程、外语、体育、经济数学等,这些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打基础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身体素质的,要保证课时与学分,妥善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做到扎实基础,互相促进,同时基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增加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1.5 讲究知识的逻辑与融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体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注意学科的交叉与连续,有效地提高课时利用率,完成从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到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再到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设计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方面进行设计,重视学科交叉,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于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建设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2 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2.1 总体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中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要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实施创新教育,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之成为引导学生从实践来获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各科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和基础实验的技能训练,内容老化,手段单一。所以,要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实验技术相接近的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集中,对密切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初步整合,形成部分形式上的独立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共享性、多功能性、灵活性等特点,建立一个满足各种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采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主流开发和运行平台,开发和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构建以企业经营为导向的立体式会计学实验教学大平台课程体系。在建立立体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会计学实验技术大平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教学队伍的跨建制组织和实验教学资源、经费的调配。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面提高会计学教育质量。

2.3 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

会计学科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并重的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同时,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验可分为专项会计实验和毕业前的综合会计实验。前者主要是针对会计教学中的某门理论课程的整体或局部所开设的实验。后者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之后所开设的实验课。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不要刻意强调手工实验被淘汰的意识,使得学生通过手工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基本知识与业务处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实验再进一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2.4 课程设计中的技术支持的完善与利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进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成为目前会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建立课程网站、教师博客与微博,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所有课程无论精品课程与否,都统一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料。通过网站等先进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师全部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参考文献、网络实验内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总结和作业评阅创造条件。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虚拟实验解决实验室空间和时间有限的问题,将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

2.5 设置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课程

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实验技术的创新,使高年级的学生能够利用专业课获得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综合性的专业高素质高水平。对在学有余力、各科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一定成绩且未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优秀学生,在主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修读其他科类专业,修满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相关授予双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23-02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部分,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而高校体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发展与时俱进的健康教育,培养体质强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而目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落后陈旧的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研究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研究探讨,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会技能”的单一模式为主,教师和教材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而大大阻碍了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发挥,且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高校体育依旧和中学体育教学观念等同,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对大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味按照教材内容,将技术动作、课程内容死板地教授给大学生,而不顾及大学生的兴趣取向。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体育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会技术,而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体育的效果不太显著。

2. 教学内容单调

传统的体育教学习惯参照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内容,导致大学生像生产线上被重复生产的产品,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压抑,无法从本质上感受体育对人身心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现代体育教学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题,有时导致体育课堂呆板单调,缺乏活力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也在下降,而体育精神中的竞争性、合作性、协同性、表现性也在逐渐削弱,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堂感到“厌倦”。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球类、体操和田径是主要项目,而受大学生欢迎的羽毛球、乒乓球、室外竞技活动等项目很难大范围开展。体育教学更多的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与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如出一辙,无法体现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3. 教学手段僵化

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基本包括讲解法、重复练习法、游戏竞技法等方法,体育理论教学更为单薄,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进行期末体育考核时,甚至在体育理论考核环节只做表面文章。多数教师在教学探讨中只重视教学方法的交流,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理解思路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单一地接受知识,反复练习,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感受体育教学本身的魅力和体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使得教学过程僵化机械。在缺乏生机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滞后,大学生难以得到根本进步和飞跃。

4.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普遍以专业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个班级中,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包括体形体质、心理素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存在个体差异。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统一的形式下进行学习,忽视了个性的需求和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目标实现。长期来看,对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5. 考核制度落后

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考核手段即为体育达标考试或课堂期末测验,而此类考试或测验大都以体育专业中的体能测评标准为依据,评测方法类似于评定专业运动竞技,这对素质不等、发展水平不均的学生来说,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业运动竞技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运动技艺,挖掘运动潜能,而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发展身心素质,提高和锻炼人的各种品质。目前这种考核手段和评测标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梳理改革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完成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必须确立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减少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渐实施并大力推广个性化教育,充分给予学生发言权和主动权,肯定学生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爱好,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共同学习和提高,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2. 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充分尊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把教学互动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个性化教学的意识植入心中。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课堂模式基础之上,教师应主动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并加入讨论、游戏、竞技等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接受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活动。要遵从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但不一味依赖,在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考虑教学实际,增加各项学习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娱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终身性,加深学生的学习体会,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 改善评价方式,改革考核手段

树立“学生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思想,教学以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为目标,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尽量减少期末考试评价比重,重视大学生平时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条件和素质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手段,使教学评价有利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认识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注重考核方法的多元性和提高性,注重考核大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行为平衡能力、运动表现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等多种能力。要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个性品质进行综合测评,形成对大学生体育方面的全方位评价。

4. 完善课程设置,发展终身体育

改变长期以来单调的体育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体育专业的管理和建设,重视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同向发展,扩宽体育教学内容的半径。例如,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加体育专业课的内容和体育选修课的比例,积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宽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运动潜能。体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学校和教师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和日常教学当中。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体育教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健康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格外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学生阶段能够进行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学生体育的最有效率阶段。因此,要求学校与教师在重视提高和培养大学生运动技艺、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要促进大学生体育能力和品质素质的发展,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自觉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熟练掌握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提高保健意识和养生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婉珍.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0(01).

[2]管水法.中学体育课程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01).

[3]王贵全.面对新形势体育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J].体育教学,2001(01).

[4]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