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漠化;草食畜牧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及建设农用水利、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草食畜牧业工程就是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草地生态建设与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目标。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笔者分析了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草地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1 广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其危害
广西岩溶土地分布广阔,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范围涉及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贺州市、贵港市、梧州市等10市76县(市、区),位于N22°11′~25°18′,E106°20′~110°01′之间;广西岩溶地区规划范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787万hm2,其中岩溶土地面积8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6%。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普遍,危害十分严重。
1.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238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潜在石漠化土地186.71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3万hm2,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1万hm2,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hm2,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05万hm2,占7.6%。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成为广西头号的生态问题。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石漠化监测结果,因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毁林开垦、过度樵采、滥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土地的面积148.5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2.4%;因灾害性气候和地质灾害导致石漠化面积6.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8%;因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82.81万hm2,占34.8%。
1.3 石漠化主要危害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恶化,部分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丧失;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加剧贫困,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耕地达3.4万hm2,粮食减产2.56亿kg,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的农田已达0.8万hm2,岩溶地区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0多万人。
2 广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草食畜牧业工程实施
2008~2010年,广西区在都安、大化、环江、凤山、田阳、田东、平果、天等、柳江、忻城、马山、平乐共12个县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3227万元,其中草地畜牧业项目投资4005.19万元,占12.05%。项目实施3a,共完成草地建设2162.97hm2,棚圈建设71819m2,青贮池建设16489m3,购置铡草机1355台。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对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3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3.1 “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
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劣,人地矛盾严重。试点项目实施3a,施行“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林下种草共105hm2,以每公顷年产鲜草10万kg计,年产鲜草1050万kg,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750万kg,年可圈养育肥出栏肉牛6200头(可饲养肉羊约3万只/年)。牛(羊)粪便用作沼气原料,沼气供农户生活用能,沼肥施用于果(菜、草);项目区群众在林地种植牧草,种草后的林间草群丛生,增加林地植物覆盖度11.2个百分点,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实行牛羊圈养使滥牧、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减缓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有利于石山灌丛草地的保护与休养生息;沼肥施用于果(菜、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农牧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牧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林下种草,解决了农民养牛用草料问题,植被得到恢复,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喂牛羊,减少了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广西现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97万hm2,退耕地有一部分坡度相对小,土层较厚,从而为种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若实施3万hm2林草间作,平均按年产量45t/hm2计算,共可产鲜草135万t,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35万t,可增加饲养量300万个羊单位,对广西区草食畜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退耕还草,冬闲田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饲养技术,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特点,而坡耕地每年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开展25°以上的坡耕地人工种草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家畜,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又可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据测定,坡度为5°的农田,每年流失15t/hm2;20°的坡耕地,流失31.5t/hm2,而有草地植被的24°的坡地可避免冲刷和土壤流失。若实施人工种植皇竹草、桂牧一号等多年生高产牧草,以8.25万kg/hm2计,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每年可出栏肉羊50只,可获纯收入30000元/hm2,若种植玉米,收效最多只能在9000/hm2·年,种草养羊比单种玉米可增加纯收入21000元/hm2,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通过种植多年生高产牧草,实施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舍饲或半舍饲,是避免草山草坡遭受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
广西冬闲田地资源充裕,可用于开发冬季种植的耕地约203万hm2,若每年用6万hm2种植高产牧草,平均年产鲜草按9万 kg/hm2计,可产鲜草540万t,另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可提供饲料达590万个羊单位(或118万个牛单位),既可缓解人畜争粮争地,又可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
3.3 “野生杂草,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推行舍饲圈养,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水热资源充足,尤其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经调查,全区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有655万hm2。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丰富的草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任其一岁一枯荣或樵采烧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约5500万t,只有约700万t用于饲喂家畜,绝大部分也被烧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域,根据各项目户条件和能力,规划饲养8~12头肉牛或20~30只优质母羊,项目规划配置有饲草机械、青贮池、家畜栏舍及种植牧草。试点项目实施了3a,第3年至目前,已有约20%的项目户,自备电动三轮车或微型小气车,至交通较便利的山坡上割杂草,经过物理加工,发酵4~7d再饲喂;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稻草、黄豆秆、花生藤、苜蓿渣、黄豆渣等,经总结,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可以用到总饲草量的60%。每个饲养户年可获利36000~50000元,达到致富的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增加了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同时结合家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适量补饲精料等舍饲圈养技术;产出的农家肥可提高农作物和草地产量,从而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4 结语
人为因素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推行家畜舍饲圈养,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又能提高养殖业生态效益。广西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实行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六大措施,而草食畜牧业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其他几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巩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4.1林下种草
增加土地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
4.2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4.3为农户提供上好的沼气原料
解决农户生活用能需要,节约薪柴,保护森林资源,亦即实现节支增收。截至2012年底,全区户用沼气池总量达395.1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9.3%,据调查,一个8m3沼气池每年可满足一个4~5口农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节约薪柴2.5t,相当于每年保护1333.3m2森林资源,同时每年可实现节支增收1550元。
4.4解决了项目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来源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将成为稳定广西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规划编写组,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9).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有幸成为扶贫大军的一员,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扶贫热潮中,本人就畜牧业精准扶贫浅谈自己的观点,以便业内交流,共同寻求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畜牧业;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1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贫困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落后,文化水平低,不善于学习,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少致富的路子,消息闭塞,没有发现和开发自身优势。许多贫困户存在于农村,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也是一条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路子,主要以转变农村传统养殖方式,走科学养殖的脱贫之路。
2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
2.1防疫
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在畜牧业发展中相对成本较低,效果最佳,是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在广大农村,规模户实行自主免疫,散养户实行强制免疫,往往科技意识落后,贫困户是最难接受防疫的,经常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组的“钉子户”,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2养殖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对各村组户的情况及当地条件优势传统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查,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天然野草、可开发利用农田种草,发展草食兽驴、牛、羊、兔等,可极大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利用家庭半劳动力,发展家庭副业,规模以中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做到投资小、回报高,让贫困户做得了,做得好。使种养业有机结合,逐步增加收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及早脱贫致富。
2.3充分利用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种、料、管、防、训”,同时销售、引种、服务也要与生产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既要养好也要卖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量的支撑,所以农村贫困户采取的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给予经济、行业服务等政策支持,让养殖合作社引入种、扩繁后交给贫困户饲养,扶持以技术服务,最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可获得更大效益,或以公司+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政府将扶持贫困户的资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由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参与,完成养殖方式合作的实施。
2.4畜牧部门的导向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深入扎实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促进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从“粗放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交易平台。加强畜产品加工交易,让畜牧产业成为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良好,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2.5畜牧业生产转型
畜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精神,目前畜产品供给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人民生活日渐丰富,需求由量到质,由普遍消费心理转为更高层次消费心理,绿色、健康、环保,创新将成为时代主题,畜产品加工业将依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6加强监管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卫生监管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畜禽饲养、投入品的使用、畜禽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保障肉食品安全。
3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1政策宣传
首先肯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扶贫是国家号召,各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及贫困户几者之间共同参与,找方法、寻路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福利,更要发挥工作人员,特别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负责找项目,贫困户要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项目,做到做得了、做得好,量体裁衣,稳中求发展。
3.2业务培训
以村为单位,组织养殖专业户和贫困户,进行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以帮扶形式,由懂科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户带动贫困户,讲课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并要常态化,避免形成科技培训走形式,做样子,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进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3.3实践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贫困户与规模养殖户携手互助,在实际工作中作具体的看、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以致用,从卫生清洁、消毒、配料、饲喂、防疫,档案记录等所有相关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等技术培训好后再依据各自特产、爱好,选择适宜的可发展项目。
4目的和意义
在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依据各村、各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定适宜的养殖项目,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自身造血功能,达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关键词】:如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导言】: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地发展畜牧业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畜牧业发展目标,积极从政策与资金、质量监管、产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支持与引导工作,从而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畜牧业逐渐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畜牧育种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先进品种引进,我国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畜牧业也逐渐从家庭养殖逐渐过渡到了规模养殖、专业养殖阶段,这使畜牧业的整体布局得到了优化,进而提升畜牧产品质量,为相对应的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产品,且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此外,也使畜牧养殖饲料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打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尚未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却忽略了对遗传品种资源的保护。第二,在畜牧业疫病防治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具体的疫情防治得不到落实,导致疫情的发病率普遍偏高,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现今许多的科技手段都很难在畜牧业中实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四,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尚未充分发挥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中轴作用,且畜牧业总体生产能力偏低。第五,畜牧商品的质量问题凸显。此外,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滞后性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2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主要措施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政府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现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解决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
2.1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和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l展,积极运用国家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各种支持政策以及专项资金,让下发的专项补助资金、农机补贴、以奖代补资金等真正落到实处,给养殖业带来实惠。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掌握国家对畜牧业的项目投资倾向,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做好项目审批与规划,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来源,完善信贷资金使用模式,为养殖户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有力的保证。根据自身区域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与本区域畜牧业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努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品牌。
2.2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政府统一建设信息平台,确保重大疫情及时通报、有效信息及时共享。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利用畜牧业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疫病防治新方法、国家政策导向、市场供求等信息,可以使信息直接传达到饲养防疫的最基层,资源共享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平台积极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政府也应改变执法手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不仅要关注畜牧产品有没有病害,更要重视其是否绿色健康,是否存在药物残留过量。政府应与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物价、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行为。
2.3利用循环农业带动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循环农业来带动,把畜牧养殖与农业种植结合起来,把畜牧养殖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利用秸秆畜牧、“青储”等多种方式降低畜牧喂养成本。用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再对沼气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为畜牧生产提供能源。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畜牧污染治理新模式,合理规划,力争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政府结合布局、技术、经济、社会可接受程度等多方因素,推进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设立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分片管理,对畜牧业生产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争取做到环境良好。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畜牧业正迎来变革的新契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企联手打造高品质畜产品基地、提升畜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构建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通多层次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合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用合理的布局、科学的发展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实现以现代畜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4,21:25-27.
[2]孙芳芳.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5,01:51-52.
关键词:草原牧区;畜牧产业;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20
在过去的放牧过程中,牧民没有做到科学放牧,因为牧草资源只有边利用边保护,草原畜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过去牧民过度放牧,忽略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导致草原环境污染造成草地面积逐年缩减,对整个草原畜牧业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必须提出相应措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草原生产力提高,促进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
1 草原生态建设的意义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草原生态环境对于草原畜牧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恢复生态环境变特别困难,因此必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这样草原畜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努力维护好草与畜的关系,防止两者矛盾尖锐,提高草原土地生产力,使牧草资源短缺得到缓解。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草原畜牧产业稳态发展重要作用,因此草原生态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2 促进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措施
2.1 增强宣传教育,提高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
如果草原牧区的牲畜数量超过草地生产力的承载数量,必然会带来牧草资源短缺,这样会遏制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要避免过去的盲目放牧模式,因此当地牧区管理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牧区牧民了解草原牧区草资源的有限性,组织牧民进行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如果对草原牧区不加以保护和科学管理,那么草原畜牧业必然会衰退,因此必须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做到科学放牧,避开草原牧区草的返青期放牧,这样则会给牧草生长留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所以提高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促使草原畜牧产业稳态发展的有效措施。
2.2 积极践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倡导的,同时也是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现有牧场牧草保护及退化的草场的恢复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整个草原生态建设及恢复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草原中环境险恶的地方实行禁牧,做到科学化放牧,同时严格把控草场的牧草返青期,在牧草的返青期禁止放牧,对于违法占用草场及滥开滥垦的行为严肃处理,做到有计划性放牧,这样可以保护牧草的正常生长,在保证不影响牧民生产的前提下,做到科W放牧。
2.3 加大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良品种引进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影响,往往遇到雷雨,寒流等恶劣天气都会对草原畜牧产业带来严重影响。而草原畜牧业发展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极为简陋,需要牧民要承担巨大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场的抗灾防灾的能力,从而促进牧场稳态发展,同时草原牧区的环境较为恶劣,政府可以引导鼓励牧民引进优质的品种,使牧民认识到引进优良品种的益处,引进优良品种的牲畜可以在抗寒,抗热方面便有了改进,这样对于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4 加大财政投资,完善草原保护制度
草地荒漠化是草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草原畜牧业来说,高品质的草原使用面积极为重要,为了使牧草正常生长,可对草原牧草返青期进行禁牧,在牧草生长的黄金时段对牲畜进行圈养,使牧草正常生长,避免牧草幼苗被牲畜吃掉,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同时对于草原牧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对自然灾害的到来束手无策,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草原牧区进行照顾,支持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其基础的生活设施建设,为其生存提供保障,比如给予发电机和帐篷等现代化设备,提高牧区的生活环境质量,避免牧民在雷雨及雨雪天气中经济受到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人畜的生命安全。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如何使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做出分析,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限制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因此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放牧,需要牧民的共同努力,防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对退化的草场进行禁牧恢复,同时政府加大对畜牧业财政性投入,对草原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牧民抗灾能力,这样必然会使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则达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3者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近年来,金昌市认真贯彻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以永昌县养羊大县建设和金川区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为目标,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狠抓畜禽品种改良,积极发展养殖小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生产水平,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07万头(只),同比增长4%;存栏146万头(只),同比增长2.74%。其中,牛存栏5.2万头,同比增长2.85%;羊存栏75万只,同比增长1.9%;猪存栏8万头,同比增长2.3%;鸡存栏57.8万只,同比增长4.4%。出栏61万头(只),同比增长6.44%。其中,牛出栏1.1万头,同比增长6.34%;羊出栏31.9万只,同比增长6.35%;猪出栏8万头,同比增长6.2%;鸡出栏20万只,同比增长6.6%。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34万t,占计划任务的52%,其中,肉类1.58万t,禽蛋0.09万t,奶类0.76万t。
2金昌市畜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2.1畜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金融部门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有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7月末,全市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为畜牧业贷款总额达3.25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畜牧业贷款20949万元,其中为3473户畜牧养殖户发放贷款19473万元,为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发放贷款1476万元。农业银行向养殖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畜牧业贷款2834万元,其中为436户畜牧养殖户发放贷款2298万元,为11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发放贷款536万元。近年来,畜牧业贷款每年以大于6%的速度增长,畜牧业贷款余额占农业贷款的比重达8%以上。
2.2金昌市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新途径
2.2.1大力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自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承担了大部分贷款业务,积极支持部分农村妇女发展养殖业。养殖业成为扩大城乡妇女开展创业就业的主要途径。2012年,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后,农村信用联社用足用活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使其成为支持双联行动和推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2.2不断创新贷款发放模式
除了对农户个人的直接金融支持外,各级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也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推动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如“三户联保”、“公务员担保”、“银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模式。这些新模式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比如,在永昌县、金川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加强与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采用“信用社+合作社+养殖户”的合作方式,为养殖户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2.2.3逐步完善畜牧业贷款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金融贷款业务操作、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防范信贷风险,我市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众多养猪代表大户、优秀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广泛听取各个阶层相关人员的意见,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出了一套有力的管理章程,为畜牧业贷款业务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根据永昌县、金川区的实际情况,各家金融机构还学习借鉴了全国各地在畜牧业金融贷款方面的优秀经验,推动林权、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进而为畜牧业经营者扩大担保范围,增加融资渠道。
3金昌市畜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3.1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仍不足
近年来,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然而各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的贷款比例仍很小,仅为农业总贷款的8%左右。这表明各金融机构对畜牧业发展的贷款投入仍然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3.2畜牧业产业链不完善
尽管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仍主要处于养殖户分散经营的状态,缺少大型的现代畜牧业企业,没有完善的产业链。这种养殖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增加了信贷风险,限制了各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因此,畜牧业产业链的不完善成为了限制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因子。
3.3畜牧业金融信贷担保不足
目前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的贷款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也即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时,要求贷款方能够提供抵押物作为担保。然而,畜牧业的资产主要存在于活禽、活畜,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养殖户的活禽、活畜的资产形式难以作为担保物。虽然养殖户也有养殖厂房等固定资产,然而因其框架结构简单、往往价格低廉。另外,养殖户虽有土地,但其主要通过租赁方式所得(无所有权),且因其远离闹市区的地理位置而价值不高。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养殖户很难满足金融机构对信贷抵押物的要求,从而降低了畜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
3.4畜牧业的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
畜牧业经常受到疫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强有力的保险服务作保航护驾。然而我市的畜牧业保险仍存在力度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讲,其人力物力有限,且承保手续和理赔服务不完善;第二,从养殖户角度而言,其投保意识、对疫病的防患意识不强,在发生疫情时没有有力的防灾措施,这使得保险公司对畜牧业的投入有一定的抵御。因此,畜牧业保险的不足使得金融机构对其产生“慎贷”的心理。
4提高金融支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建议
4.1加快成立畜牧业贷款担保机构
目前,金昌市贷款抵押难的问题是限制金融机构对畜牧业发展支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解决该问题,畜牧业贷款担保机构的成立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畜牧业贷款担保机构,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其工作重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加强财政部门对畜牧业贷款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进而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二是尽快建立相应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担保公司的代偿损失,财政部门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三是在“利益共分享,风险共分担”的原则上,积极推动建立金融机构、政府、畜牧业企业和担保机构对风险共同承担的模式,也即对畜牧贷款进行一定比例的划分,各个机构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另外,积极发挥银行的监控作用,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2畜牧业金融贷款机制的创新
畜牧业有其相应的生产周期和经营特点,金融机构对畜牧业贷款需灵活管理。具体建议为:一是金融机构应放宽养殖户对贷款的使用权,对贷款归回日期不做强制的规定,而要根据养殖户的资金状况灵活安排,鼓励养殖户在规定额度内对资金进行循环使用,避免重走繁琐的贷款程序;二是在对贷款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可以在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中成立畜牧业贷款专项,不断增大畜牧贷款的规模;三是进一步摸索畜牧业贷款的新方式,不断降低贷款难度。
4.3创建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提高金融支持
各地经验表明,坚实的畜牧业产业链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畜牧业对各种风险的抵抗力。因此,加快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步伐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有实力、声誉好的大型畜牧业企业的发展,在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等)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不断对其扩大支持广度、加强支持深度,做发展畜牧业产业链的坚实后盾。
4.4发展畜牧业保险业务,共同承担风险
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畜牧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十分必要。政府部门应激励保险公司发展畜牧业保险业务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能够开发出多元化、多渠道的保险业务,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灵活有效的保险制度。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牵头与畜牧机构、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进行协商建立起畜牧业信贷风险共担机制,成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对风险和损失进行合理客观的审定并给予一定补偿,从而增加金融机构对畜牧业资金支持的信心。
4.5政府应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畜牧产业化;现代化;高新技术;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05-02
资源短缺、需求量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正在以33.3万 km2的速度减少,而中国的人口和粮食需求分别以每年1 600万人左右、100多亿千克的速度在增长。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农业中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技与资源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1 发挥主导产业和商品基地的优势
中国畜牧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发挥主导产业和商品基地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应该不断推出品牌、优等、特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来取代过时产品,形成良性循环,力争实现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这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在畜牧业的消费水平上得到了明显改善,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在肉类和蛋类的生产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通过调查显示,中国畜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融入发挥了重要作用[1],畜牧业产值和主要畜产物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连续17年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畜牧业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从畜牧业生产先进水平看,中国的畜牧业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占有重要的位置。据统计,畜牧业的从业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种植业的从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肉类、蛋类、奶产量都在不断增长,这都是科技的进步在起着重要作用。
2 明确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和项目
在新的“科技兴牧”阶段中,其目标和畜牧业的推广都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把畜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去,牢牢把握畜牧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增效成果和增收主攻方向。要想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就必须构建畜牧科技的运行技术,要以推广和增收为主,把各种高科技先进技术集成组装,这样可以形成完善的配套技术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目前形式来看,畜牧产品要依靠高科技的发展来将新农村经济及农村先进的生产力要求作为一项重大的首项任务,因为现阶段的畜牧产品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通过将高科技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畜牧业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和知识推广面大”的原则,及时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农村中推广,用高科技技术发展提升畜牧业。
畜牧业科技主要是围绕着畜牧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来发展的。首先要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学技术、规范饲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和优良牧草技术;第二要积极的开发畜牧业新技术,并加以示范推广,如说胚胎养殖技术,动物免疫监测技术,饲料生产监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三是要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对产前、产中、产后实现预期安排,使畜牧业各个环节都能稳定的发展,全面提高成产水平;四是通过我国的信息技术力量,推动畜牧业的智能化发展,使网络资源信息深入到乡镇,并建立重点示范场户供养殖户参考;五是根据畜牧生产的实际情况,配置高科技设备;六是培养一批高技术、高素质的养殖专家,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七是要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尽可能的普及到大众人群,使人们可以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先进技术,整体提高畜牧业的养殖技术水平[3]。
3 迫切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中国畜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中国畜牧业在资源的使用和储备上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畜禽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在中国大约有280多种畜禽资源,但是得到利用的数量很少,对于不常见的品种不仅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并且相关的养殖知识体系也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2)饲料粮短缺。随着我国工业科技的进步,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粮食生产量逐渐减少,畜禽的饲料与人粮严重冲突,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工业用粮消耗,使得人粮与畜粮都不充足。
(3)饲料蛋白质资源匮乏,因此也造成了近年来饲料的成本逐年上升。
(4)畜种选择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中,猪的养殖比例接近80%,而牛、羊、鹅等品种的养殖比例较低。如果要缓解粮食短缺局面,改善城乡食品消费水平,必须尽快调整畜种养殖结构。
科技含量低、生产周期长、饲料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建议成立相关的国家畜牧科学实验机构,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要从减少养殖成本,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等方面综合考虑,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畜牧业发展问题。
4 加速生物技术应用推广
在现阶段中,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畜牧业跨越性发展的关键,可使高科技的成果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高科技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主要农产品的效率的最佳选择方式是运用高科技来开发畜牧业。让生物技术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相结合运用到畜牧业产业化的开发和应用中去,这样不仅能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还能使畜牧业的产业内涵和外延有更大的变化。同时,为新的科研技术的应用提供更高更多的依托和载体。
(1)可以采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得优良的胚胎,提高畜禽的繁殖率和良种率。
(2)可以根据性别控制手段,获得最佳的雌雄配对,提高经济效益。
(3)通过核移植技术建立无性繁殖细胞系,可以在无需公畜提供的情况下,获得与母体生产性能完全一致的后代,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优质畜群。
同时,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各种基因工程疫苗,对畜禽疾病的防治也极为重要。
根据专家研究和试验结果,证实生物技术的使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可利用资源丰富等优点,经过生物技术催化的畜禽,不仅保留了优良的质量,而且其生长和繁育周期都大大缩短。现胚胎工程技术和基因改造这两项技术也已经在中国畜牧业成功应用,对新品种的稳定遗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生物技术一定会为中国的畜牧业带来新的起点。同时,现代科技将对中国畜牧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畜牧业生产发生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 孙耀华,杨奎林.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 技信息,2001(4):42-43.
关键词 畜牧业;问题;对策;云南镇沅;振太镇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0-01
畜牧业是镇沅县振太镇继烤烟和林业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振太镇畜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落后的传统养殖走向规模型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畜牧业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户对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多,认识不深,力度不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畜牧业在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常常把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业来对待,得不到重视。一些农户还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饲养状态,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2 饲料资源匮乏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目前,振太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1.3 科学技术推广率低
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养殖户科学育肥、科学防病的基本技能很低,对“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1-2]。由于扶持措施不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导致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畜种改良工作进展慢,优良品种少,近亲繁殖严重。此外,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草地资源利用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放牧方式落后,传统的放牧方式,造成近处的草场放牧过度,远处原始的草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草场使用不当,只用不管;农、林、牧相互争地严重,不该开发的山坡开发种植农作物,盲目的毁坏草地、草场,造成草场减少;优良牧草被排挤,给草食畜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1.5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动物防疫的冷藏设施得到补充,免疫方式方法得到完善,但动物免疫模式单一,免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打破保守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观念向开放型转变;由小而全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化先进饲养技术转变;由靠政府投资为主向多渠道融资转变;由靠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向靠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干部、群众实打实地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希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到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启迪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市场的组织形式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生产方法,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竞争力[3]。
2.2 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4]。开发优质饲草饲料,开发草食性畜禽,振太镇约有1 333.33 hm2草山,可以建成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产量低,草地经济效应未得到发挥,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绿饲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振太镇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禽良种化,发展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在牛、羊、鸡3类畜禽中,均有大的发展资源依托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羊的营销及市场开拓局面已有重大突破,产品销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
2.3 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信息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是政府加强宏观决策、指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依据,要具备准确的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求关系价格,产品余缺等信息开拓市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以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名、特、优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振太镇是多民族地区,全镇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400多个自然村,村组分散,交通闭塞,广大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定期分析畜禽及产品销售形势、市场动态和走势,提出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应对策略;总结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组织利用与推广,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5]。
2.4 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
政府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为农民提供良种,传授科学饲养技术,解决资金、土地,培训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科学养殖,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饲养效益。在原来“八改”的基础上,推行“三推、四有、一改造”的综合配套技术。“三推”,即推广良种、配套饲料、免疫综合防治;“四有”即有金属高床,有保温箱,有防护栏、漏粪板,有自动引水器;“一改造”,即对不合要求的猪舍进行改造。加强对饲养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健全饲养户的技术管理,坚持消毒制度,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
2.5 建立“粮— 经 —饲”三元种植结构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振太镇有农户9 920户,农业人口36 366人,可耕地面积4 746.07 hm2,每户可耕地0.48 hm2,每户可用0.2 hm2耕地种牧草。如:鲁梅克斯可产鲜叶150~225 t/hm2,产干物质22.5~30.0 t/hm2,粗蛋白含量37%,采用优质牧草与作物秸秆混合喂牛,种666.7 m2牧草可供育肥1头牛的饲料,每户农户1年种0.2 hm2,可出栏3头牛,全乡每年可多出栏1.8万头牛,今后在区域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各地养殖业发展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出振太“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路子。
2.6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免疫注射工作,使“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唯一免疫模式;完善检疫工作,对场地检疫、进出境检疫、肉品检疫等严格把关,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治疗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施行,对违禁药品严厉禁止,执法必严,以确保牧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质量[6]。
3 参考文献
[1]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S1):186-190.
[2] 李军,倪建平,张忠明.入世后我国畜牧业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11-115.
[3] 刘振江.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416-3417.
[4] 黄海.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40-42.
关键词 畜牧业;规模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云南永平;杉阳镇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23-01
近几年来,永平县杉阳镇畜牧业发展迅速,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杉阳镇畜牧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与市场变化多端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当前杉阳镇畜牧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为辅,存在扩大规模难的现状,也加大了畜禽疾病防控的难度。为了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现分析杉阳镇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1 杉阳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为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杉阳镇党委和政府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领导从根本上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积极制定扶持政策,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 调整思路,大胆创新,让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十二五”期间,在深入分析全镇农业农村优势和畜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提出“产业建设基础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畜牧产业。目前全镇已建成规模养殖场3个,含养鸡场1个、养猪场1个、肉牛养殖场1个,这些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将对杉阳的畜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1]。
1.3 内扶外引,扶持培育龙头,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镇党委政府把培养和引进畜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2014年全镇完成生猪出栏76 538头,肉牛出栏5 629头,山羊出栏10 759只,完成肉类总产量7 812 t,畜牧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4 多措并举,依法治疗,使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动物疫病一直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发生疫情将给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疫情不但会使养殖户经济蒙受损失,还会影响养殖户的信心。因此,镇、村2级党委、政府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免疫和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实行“镇包村、村包租、组包户”的防疫责任制,严防死守,确保了畜牧业健康发展[2]。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当前,全镇的畜牧养殖方式还是以户为主的散养,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与此同时,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小生产对大市场把握不准确,常常导致养殖户卖难的问题出现。
2.2 发展不平衡
受地理位置、养殖历史、养殖大户等因素的影响,全镇畜牧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畜牧业蓬勃发展,有的地区原地踏步[3]。
2.3 基础设施薄弱
当地畜牧养殖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养殖设施简陋,养殖观念落后,养殖过程随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市场要求。
2.4 畜禽疾病防控形势严峻
由于当前畜牧养殖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畜禽疾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3 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3.1 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畜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投入资金,才能够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2 扶持政策不到位
畜牧业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薄弱且与国家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虽然政府近年来对畜牧业给予了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但与现阶段畜牧业发展速度还不适应。
3.3 动物疫病防控情况复杂
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大,点多面广,预防注射的疫苗品种多,畜禽种类多,再加上防疫队伍的素质偏低,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4]。
3.4 养殖户素质不高
养殖户基本没有科学养畜的观念,文化水平低,总体素质低,以传统养殖方式养殖牲畜,导致牲畜出栏率低下,转化率低下,经济效益差。
4 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4.1 打造畜牧品牌
要树立大产业、大开放、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杉阳镇固有的优势,做到扬优成势,实现大跨步的发展,要以大开放来做活大产业。
4.2 激活民营资本对畜牧业的投资
要明确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方式,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光靠政府扶持是不可行的,应激活民营资本对畜牧业的投资,确立产权,实现投资多元化。
4.3 成立合作经营组织
发展壮大杉阳镇畜牧业产值必须以理论上进行创新,转换经营方式,成立经营合作组织,形成规模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多管齐下形成发展畜牧业的合力。
4.4 建立和健全畜牧业的疾病防疫体系
加强防疫队伍和防疫设施的建设,形成畜牧业防疫的长效机制。改良现有品种,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强领导,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
4.5 因地制宜选择养殖类型
杉阳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和坝区交错的乡镇,养殖经验丰富。根据杉阳镇实际情况,山区养殖草食畜为主,可以充分利用天然优势,节约饲养成本。坝区养殖生猪和肉牛,可以充分利用坝区的农副产品,变废为宝,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
4.6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农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杉阳镇的优势,把畜产品加工流通和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也是改造传统畜牧业、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认真落实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冯卫民.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44.
[2] 马虹.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