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城市发展

第1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对此,在“从巴黎协定展望世界未来”为主题的2016年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中,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蜂巢式”布局节约城市资源

近年来,每到夏天,高温红色预警不断,便有许多人戏称,“我的命是空调给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气候变暖问题和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愈发严重。而在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乡村,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有时甚至连风扇都用不上。人们不仅纷纷“重返乡村”避暑度假,更回归乡村生活、养老,逆城市化现象增加,难道这预示着大城市的发展到达瓶颈期?

带着这个问题,在本次大会活动期间,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生态生活的践行者,佛山杜马禅园的主人杜边疆作为主讲者,与大家一同探讨“关注气候变化,城市发展的‘红海’与‘蓝海’”主题。(“红海”代表现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未知的市场空间。)

杜边疆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是集约化的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从而导致人口过于集中,城乡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巨大的风险和资源浪费。而要改善这个问题,未来城市格局应该由“集约式”转向“蜂巢式”布局发展。

那什么才是“蜂巢式”城市布局?杜边疆用德国的城市状况为例,对这种布局进行了解说:“在德国,人口只有数万或数十万的小城市、城镇多,人口几百万的大城市非常少,而且每一个小城市的工业结构、科技结构、人才分配等都非常平均,几乎就是蜂巢状的。德国的交通系统特别发达,能够有效地节省交通移动方面的时间。如果一个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对城市造成破坏的话,它所遭受的损失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很小的,就像蜂巢的一个z房被破坏的话,它的蜂蜜不会影响到整个蜂巢的道理一样。”

其实,“蜂巢式”布局的城市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城市间应该如何解决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和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上。在讨论中,有部分青少年代表提出,蜂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基于“平均分配”的愿望,蜂巢式布局怎样才能实现?

杜边疆提出,人口集中在某一城市,若超过了该城市的承载力,不仅导致资源分配不足,而且更没有办法应对自然灾害。现阶段,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城市“蜂巢式”布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因为互联网已今非昔比,它是“新时代的河流”,通过这条河流,人们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财富或劳动的输出或交换。互联网在今天就像自然界的水一样,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聚集地联系在一起。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的互联网化,必然促进人们回归生态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蜂巢式”布局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流通和资源分配,能够有效减轻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压力,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状况,使城市生活更加舒适,科技与生态得以共存。

“海绵城市”建设彰显生态底色

由于全球气温总体升高和城镇硬地增速过快,我国临海城市夏季洪涝频发,城市规划和再规划时,必须考虑城市如何弹性蓄水、用水、排水。对此,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有关环保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我国城市雨洪问题的解决对策之一,指的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弹性而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而非单纯地建景观、挖水沟。各类水系及城市配套设施都可以作为“海绵体”,使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深圳市、珠海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已经开始了实际的行动,如在深圳市的光明新区,不仅对道路进行透水改造,还利用道路两端的公共景观设施、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方法进行雨水渗透、蓄积和净化处理,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种植植物,达到以绿化来净化空气和水,以及隔音的效果。

对此,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鸿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人口密度高,楼房密集,在城市快速发展初期,由于片面地追求房地产经济效益,较少地考虑给环境生态“让路”。那应如何根据这种现状做出设计调整,以实现在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呢?陈鸿雁认为,一是可以“化整为零”,通过采用小块的公共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空间,达到零散而覆盖面广的绿化目的;二是充分利用高楼大厦、小区公寓住房的屋顶天台,种植功能性植物,如绿草、蔬菜等。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绿化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和水利用压力的作用。

其实,环境问题治理最离不开的四字方针是“因地制宜”。可以说,“海绵城市”的发展为气候变化大环境下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智慧道路,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其他低碳环保可持续城市设计,当它们真正契合当地环境特点和需求的时候,都能发挥出充分的环境保护作用。

“因需制宜”规划城市配套设施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脚步,其带来的一系列极端天气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可见,在城市这个人与自然的交接点,如何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使城市不仅服务于人,更服务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中必须直面的迫切问题。

陈鸿雁表示,城市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周边的环境因素,根据区域、地区相应的气候变化特点作出相应的、考虑人的健康和安全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香港中环位于海边,道路窄,楼高且密,在建设评估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如何让自然海风进入中环区域,如楼距、楼高经过精确测算得出最佳数据,并且把大楼的二三楼都建成架空通道,连通所有建筑,海风便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建筑群中。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空气流通,降低温度,缓解热岛压力,又能使人亲近自然,舒缓心情。

第2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发展,标准,措施

Abstract: to develop ecological city, be helpful for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know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survival.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be positi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imely connected with its actual conditions, and carry out the relevant work, so that it can from essentially promote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standard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的理念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Yanisky)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 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从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1.2 生态城市的探索与发展

生态城市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其理念渊源却很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 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近年来, 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的兴起, 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与此同时, 人们又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类住区发展模式,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构想。

2 国内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

2.1 发展现状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近年来, 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 海南、贵州、吉林、黑龙江、陕西、福建、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 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2.2 发展经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改造,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具有巨大的需求大国,我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经验,资源贫乏地区实现产业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经验,经济发达地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中国已经普遍使用的有关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某些具体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的技术等等。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 我们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 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 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3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评述

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 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 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 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 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 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生态设计城市典型要素及相关标准

一般而言,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有住宅小区、街道、桥梁、滨水区、广场等,这些都是城市生态环境构成的典型要素,对其的设计,在充分考量其相关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考量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例如处理好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街道设计应协调人、车交通关系,贯彻步行优先准则,实行人车分流;城市广场设计应塑造广场主题与个性,其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及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吻合;岸线资源共享必须成为滨水区设计所贯彻的基本准则,相对应的景观视觉走廊也必须给予一定的保留;相应的历史遗留设施必须给予特殊的保护,处理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 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标准

(1)建构基本空间架构(具有现代山水城市特点),比如城市内部各空间之间的布局关系可以用组团式布局来处理,让山林、湖泊、森林、河流等生态因素成为间隔各空间的隔离带;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绿化系统,将城市的路、林、山、田、水进行自然的融合和接纳,搭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在现有城市水系自然布局的基础之上,完整的理顺整个城市的水网,对水网地带的植被进行高程度的保护,形成山水相映、水田相融的景观。

5设计城市水循环系统与相关标准

良性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对于城市区域的设计需要对污管网进行改进调整,路面使用不含锌的建筑材料,下水道口要设计相关的隔油措施,且安排好适合运用的污水处理厂。郊区设计应该达到维护农田灌溉的需要,以保证农作物生长有足够的水源。对农业面源、禽畜牧场等不同的污染严格控制,且利用地下水源系统进行净化处理,确保城市水资源得到有效运用。

6设计城市交通与相关标准

公共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需要成为城市交通设计的核心考量内容,在这一基础上。私人交通工具在城区的使用需要被限制。整个城市的交通道路设计应尽可能的绕过城市的生态脆弱区,道路的铺设也应生态化、“绿色化”,比如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地表径流被降低,地砖选取为带空隙的,将适应的绿色植物种植于其中。对于道路照明,灯光要尽可能的柔和,环保车辆成为首推的交通车辆类型等。

7 加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措施

7.1 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资源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过度的利用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现象,而这一点并不利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正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城市的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比如说城市的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也只有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才能够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使预期的生态城市目标得以实现。

7.2 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防治

人口的密集势必会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比如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生产垃圾等等,而这些都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使城市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并且直接的阻碍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正因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样不仅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还能够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并且逐步的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3 加强对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

加强对生态绿色的规划、设计,是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环境等等,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满足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美化城市,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城市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将城市当作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一些特殊的措施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零污染”,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因此,为了能够协调城市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彻底解决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就必须要及时更新城市建设理论,依照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相关理论,并严格执行,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

一、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

城市的构成主要包含地表岩石、矿产土壤、水源生物等自然元素,还有工农业、交通业、商业、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环保劳动业、卫生医疗也以及科技文化业等社会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综合体系。

自然系统本身具有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特点,能够形成一种有机整体,即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本身也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又会通过联系与制约,形成了一个更大、更有活力有机整体,即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性

(一)灰色性

在系统中,一些简单部分能够像机器一样进行拆卸分析,而且结构与功能都能被分析明白;有些复杂的部分无法进行解剖分析,例如地下矿产、土壤等,这些结构无法完全分析清楚。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信息等,就是介于二者之间,也就是介于白与黑之间,即为“灰色”。

(二)复杂性

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各种元素与子系统非常多,而且种类与层次不同,城市生态系统属于巨系统,剩下的就是大系统、中系统、小系统等。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自身会进行一定交流,而且子系统也会同外部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换、社会交往等行为。

(三)整体性

系统的构成较为复杂,但是每个子系统与元素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要想朝着一个目标发展,需要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协调与合作,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系统在进行调节、规划时务必要保证全面性与谨慎性。

(四)动态性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内部,会不断进行着能量运动与物质转换,从信息论上讲,就是各物质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工作,而且这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联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统有序程度与组织程度的特殊标志。

(五)方向性

系统以及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朝着一定的运动方向发展,如果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它们的发展方向就会随之改变,即在良性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会向着和谐、高产、良性、优质的方向发展。

(六)有序性与可控性

有序性主要指的是系统在演化与演替时都会沿着秩序性、规律性进行。例如城市的发展,主要分为:农业时代―农业、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四个阶段。

可控性主要就是利用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原理,对系统的结构进行改变,改变其功能以及运动方向等,让其逐渐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七)开放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进行的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局限在一城之内,市场会逐渐开放与扩展,让资本流动在世界范围内。这也就是开放性的主要特点,开放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开放才能让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八)冗余性与区域性

城市的产出的经济效益就是冗余性所在,它会随着城市系统的和谐度、空间布局的科学程度与各级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增大而提高。

在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结构以及性质功能等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空间的形态特征等都会不同,这也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区域性的体现。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就是要求产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综合指数不断提高,这需要系统整体的和谐,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也要保证和谐,子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也要和谐。人在参与生产活动时,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人们会向自然界索取必要材料,而且人们在创造各类技术的同时也会向自然环境释放出不同的有害物质。

当人们对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时,如果投放的有害物质在环境承受之内,各类物质都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流,那么会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造成一定损失。例如,欧美地区由于人员过于密集,而且释放的污染物过多,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便会产生大量的光化学烟雾以及酸雨等,进而威胁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的主要含义

第一,和谐发展。指的是城市的自然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这样能够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趋优发展。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内部关系以及整体结构均趋优发展,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生态水平的趋优发展,这也就是常提及的良性循环。

第三,可持续性发展。指的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在进行和谐发展时,既包含了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却又高于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最为永恒、最为深刻、最为高级的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提出的实际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论可以说是城市在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总理论,它不仅阐述了城市系统的构成与特性,而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系统在调控时的主要规律。

和谐发展论是兴建生态城市的主要理论之一,因为在建设生态城市时,首先要修复或者重建城市的生态系统,之后还要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规划,这二者必须要做到和谐,切不可有所分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要保证和谐的关系,否则定会出现资金不足、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理论也是我国在规划建设风景园林时的主要原则之一,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是城市内在功能的要求,更是“城市美”的要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风景园林在建设时,功能是首要的,所有的形式等均要服从于功能,而且美也必须服从于和谐,让美与和谐并存才是和谐发展理论的主要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论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发展的目标必然是全面建立起生态化城市。当城市的生态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一定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也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城市。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生态建设理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每一个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人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效科,欧阳志云,任玉芬,王华锋.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

[2]孙铁珩,王道涵.论生态城市与建设的内容构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第4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 居民的生活标准;④ 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2.2.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2.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2.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2.2.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2.2.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 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2.2.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2.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3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3.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3 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3.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4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元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 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绿色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5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作者简介:张靳(1988-),男,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公共事业管理。

E-mail:316998825@qq.com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7.02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浅析三亚生态城市发展摘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三亚生物资源及能源资源消耗进行汇总计算,并对得出的三亚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数值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三亚处于生态负载。

鉴于三亚生态不可持续,三亚在推进城市建设时,要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加强三亚城市布局优化,进一步转化资源利用方式,提升生态效益,以实现三亚绿色发展。

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城市1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1.1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是由WilliamERees提出,它是一种计算生态承载与消耗测度生态可持续性的定量方法[1]。生态足迹将地区资源消耗量与资源供给量转化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土地面积来衡量地区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从而进一步判断地区生态可持续性。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加剧三亚生态的消耗,本文以三亚城市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定量化计算出三亚生态消耗与生态承载值,以此来判断城市发展及经济活动对三亚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为三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1.1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将地区生产生活消费项目划为生物资源及能源资源两类,并计算所对应的生态足迹值,然后进行汇总即得到总的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足迹。

EF为地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i为消费项目类型,rj为均衡因子;a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所对应生物生产面积;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项目的平均生产能力[2]。

1.1.2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是提供维护地区生态稳定及平衡的生态供给量,它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

EC=N×ec=N×∑ai×ri×ji(j=1,2,3,....6)

式中:EC为地区总生态承载力;ec为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yj为产出因子。

1.1.3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差值即为生态阈值,以此来判断生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关系。以ED表示本地生态赤字(或盈余),即ED=EC-EF。

1.2指标体系的说明

1.2.1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需要将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资源能源转化为对应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主要类型有: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化石土地。耕地是最有生产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部分能量;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肉类、奶制品、毛绒产品;林地产出原木、木材产品,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气候等功能;建筑用地包括人类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住房、运输系统等;水域提供了鱼类等水产品;化石燃料土地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当前城市建设加快了对化石燃料土地需求。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可以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项目划分为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两类。生物资源包括小麦、水产品、鲜奶、肉类、蔬菜、木材等;能源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天然气、柴油、焦炭、汽油、燃料油、原煤、煤油、原油和电力等[3]。

1.2.2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转化为对应的6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某类生物类型的生产力与所对应的世界所有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即为该生物类型的均衡因子,世界各国土地类型平均均衡因子数值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化石燃料用地和林地为1.1,水域是0.2,牧草地为0.5。

产量因子(YieldFactor)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类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等)的生产力与世界平均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程度。本文通过三亚市与海南省的土地生产力的对比得出三亚地区土地产量因子为:耕地及建筑用地1.66,林地0.91,水域1.0,草地0.19。2三亚市生态足迹分析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全市陆域面积为1929.79km2,海域面积5000km2,岛屿资源丰富,大小岛屿40个,拥有港湾19个,海岸线长209km,近1/2的海岸带可开发旅游业。由于计算生态足迹对数据要求较高,而近几年的三亚生活生产所需的生物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较少,

从三亚统计年鉴查询可知,2008年的统计数据较为完备,遂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计算。由三亚市统计局提供的2008年统计年鉴可知,三亚各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4]。

生物资源及能源资源消费生态足迹汇总见表2-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三亚生态足迹为2.51hm2/人,而当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hm2/人,生态赤字为2.02hm2/人,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承载力的5倍,这说明三亚地区对生态消耗较大,本地区生态供给不能满足地区消耗,需要从附近地区输入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负载。将三亚生态足迹与其他国家和国内某些省份进行相关比较,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世界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人,三亚(2.51hm2/人)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中国平均水平(1.3hm2/人),从图中可以看到,地区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也较大。

3三亚生态城市发展的优化对策根据生态足迹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亚长期处于生态赤字,且伴随着三亚旅游业开发,游客数量增加,三亚生态消耗将进一步加剧。

当前三亚积极推进三亚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城市功能区划分,积极推动陆域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实施效果,实现三亚生态资源动态平衡。

3.1产业生态优化产业生态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更高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提升作物产出率,同时应推广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5]。

在旅游业方面,三亚顺应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做好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同时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加快旅游住宿、餐饮、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

3.2合理调整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三亚是旅游投资热点,当前大量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原有的草地林地被破坏,为此应采取措施控制建筑用地的无序蔓延,恢复植被绿地。在对土地进行布局调整时,应根据三亚原有生态资源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机构布局、利用修复技术,加快对已破坏的植被、水系进行修复,争取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容量。

3.3倡导生态理念,加快生态保护当地区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容量,生态失衡、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会凸显。生态足迹反映了生态需求与生态承载的关系,其大小由地区人口数及物质消费量决定,当人口越多,消费水平越高,生态足迹就越大。三亚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积极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注重资源保护,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生态足迹,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实现资源坏境动态平衡。

4结论通过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地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计算机分析对比,为生态城市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量化指标,动态分析生态需求与供给关系,但在计算生态足迹时也存在着局限性,由于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类型多,其消耗量统计存在困难,计算得出生态足迹应该比实际值偏小。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历年统计数据,对整个生态足迹供求缺少动态分析,同时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热,游客的猛增,人均承载力会更少,三亚生态负载应更为加剧。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可知,三亚人均生态足迹为2.51hm2/人,是地区生态承载力的5倍,处于生态赤字,耕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56%,说明三亚以食粮为主,化石燃料所占比例较低,由于三亚工业较少,相应化石燃料生态足迹值不算太高。

与各国家相比,三亚人均生态足迹值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低于发达国家,高于国内落后省份或地区。

从这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足迹值偏大,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对资源消耗更多,这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入大量生态资源,致使经济落后地区生态发展更为不利。通过对三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比可知,三亚处于生态赤字,为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促进三亚生态城市建设,应提高三亚土地利用效率,倡导环保生态消费理念,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生态足迹。

参考文献:[1]WilliamRees.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whmturbaneconomicsleavesout[J].EnvironmentandUrbannization,1992,4(2):121-130

[2]张新主,曹明明.西安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91-92

[3]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654-662

[4]三亚统计年鉴,2008

第6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Landscape Planning Analysis of eco-development of the road

Bi-fang, Zhu Bing Division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acro-thinking guide to avoid the urban planning into errors.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more content.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生态美学在中国目前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与人类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同步发展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景观设计定义为:对城市的综合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功能布置作出的人为活动。它明显的体现了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生态美的把握。生态美的特点体现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且以此为前提。生态美的概念表明了人类与他们所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动关系,人与城市环境和谐与共融是生态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就目前来讲,在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中,努力关注生态美学的指导思想与生态意识随之逐渐形成。

(二)城市景观规划的误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也存在很多误区。

1.道路景观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道路景观结构的设计不合理的原因有两方面:一面是设计人缺乏环保的理念及其基本的地理认识与自然知识。另一方面则是人类自私的生活本性。一切都以人类为根本,但却没有给予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足够的重视。

2.城市的地面硬化严重

城市的地面的大面积硬化现象是我国城市所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城市,除了街道与建筑物的旁边会偶尔出现一些绿意以外,几乎78%―91%的城市的地面全部由水泥混凝土或者建筑物覆盖。首先,这会增加城市的噪音强度,容易造成人的精神疲劳。其次,这还会增加城市里的热效应。

3.广场绿化设计的弊端

广场绿化设计的主要误区在于:盲目的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高价引进很多外来的植被,却把当地的树种伐尽,等到多年之后后果是只能见树木却见不到森林,最终根本不会起到净化城市的空气作用。所以,广场设计应该多种适应本地环境和气候的、并且能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的灌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当务之急就是:摆脱城市景观绿化的误区,将景观设计逐步从主观化的方向向可持续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生态美除了给景观规划设计以宏观的思维指导,它还有很多实践的功效,如:它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表观的尺度和向导,这成为我们有效的衡量标准。另外,它还为景观规划设计走向生态之路指明方向,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了美学指导。生态美学不但提高了景观设计者自身的生态观念,而且对普通人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的推广和研究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态文化观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的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与一般的产业不同的,它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生态产业有很多层次,其内容广,能带动很多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城市生态产业虽是生态产业中的一部分,它通常把景观观光作为出发点,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的产业。

城市景观就其本身而言,它是无形的资本。参与的人们会身心受到熏陶,另外其主题景观个性鲜明,这将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标志物,从而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播。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南京路”、四川成都“春熙路”、青岛的“极地海洋世界”等。对于景观的生态建设可从以下所述的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具有创意性的景观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使景观产业的内涵更丰富并提升其教育和娱乐功能。

2.加强文化遗址、景点与文物人文景观的维修和保护,这能使得人文景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脉。假如我们周围的文化承载物变得越来越少,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又怎么会很好地得以传承和延续呢?若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来实现。例如:日本在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7个都道府县中,已经有22个制订了景观保护的条例,另外还有9个县正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景观生态产业的建立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它的保护除了包括古代文化的遗址、建筑和公共的艺术品之外,还包括对目前所创建的城市的景观成果的保护。

3.大力倡导教育文化领域的室内和室外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教育与传播功能,从对人的教育的方面来体现它潜在的价值。

三.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前景的展望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城市的景观规划也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这对加深城市生态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健康的生态观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意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使得城市的景观建设有了更好的社会与学术背景,从而有更多的不仅能顺应自然环境的规律又能表明人类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出现。现代城市的景观规划突出显示人性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性质。人性化的特征是景观发展的核心的要求,充分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目的。该特征是景观规划超越了功能的意义,进而能完善人类的生命意义。它还呼吁设计要为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细微的关照。在以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份和职业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增加景观的意义和内涵。此外,还将针对老弱病残这些特殊的人群进行设计,这将会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得到渗透。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当今的景观承载的信息量愈来愈越多。未来的景观信息化发展趋势:指示系统简捷方便,景观发展会逐渐走向多元化。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生态发展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宏观的思维指导,避免城市规划走入误区。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规划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繁花.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28(4) .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杨小波.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8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经济发展与中国能耗

中国连续30年GDP平均增速超过9.5%,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是全球最大民生工程建设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和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自1949建国后的60多年中,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34万吨标准煤到2010年已超过30亿吨,增长约130倍,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在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到一度,发展到现在人均生活用电达到327度。截止2010年底,中国原煤产量超过35亿吨,原油产量超过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9亿千瓦。中国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中国在电力生产中78%依赖煤炭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化工、交通、建材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每年平均房屋竣工面积约20亿平方米,消耗8亿吨标煤,超过社会总能耗的30%。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287座)的CO2排放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72.6%,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100座城市其CO2排放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51.7%。

事实证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突破口在城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出路首先也在城市。目前所倡导的建设“生态城市”,进一步促进了从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节能减排

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幸福宜居的生态代谢。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了两大主线:其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光索取不回馈,灾难最终还是留给了城市自己;其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达成互利和谐,共建共享,实现机会平等与公平正义。抓住建设生态城市的绿色契机,就等于抓住了获取“可持续能力”与“发展红利”的杠杆与手柄。

生态城市成功地内化了人类文明的六大基本意涵:第一,不断满足有生自来中追求幸福安康的自发趋向;第二,不断规范生产活动中追求创新高效的“解耦”规则;第三,不断深化文明进程中追求自洽圆满的美学价值;第四,不断激发社会行为中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性光芒;第五,不断感悟发展过程中追求物我平等的和谐韵律;第六,不断提升人格完善中追求推己及人的自我修养。

建设生态城市 发展绿色经济

吸取国际与国内的经验,要实现生态城市的绿色发展,必须经历四大革命性的转移:

其一,生态城市要经历从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发展的革命性转移。在现代产业结构当中,传统的农业、制造业、零售批发业只占20%左右,而80%以上的财富来源是以知识与智慧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型业态的全面调整与整体提升,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

其二,生态城市要经历从末端产品向源头创意产品的革命性转移。以此获得源头创意产业对全球产业链的领导能力、获得与供货商订立战略联盟的能力、获得向微笑曲线两端顺畅延伸的能力。逐步达到零废品、零库存、零中间交易成本的“三零目标”。

其三,生态城市要经历从打造名牌向创造绿色标准的革命性转移。以此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核心技术能力、获得市场领导能力的话语权、获得全球定价权,引领世界绿色标准制定,将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推向原创性水平。

第9篇: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 生态建设;重要性;发展对策;山东沂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51-02

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制约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1-6]。沂源县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近年发展也较快,但仍属于欠发达县。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和巩固生态环境,使其在县域发展中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1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利于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及健康。

2 沂源县生态状况

近年来,沂源县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依法关闭了县造纸厂,淘汰关停了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了1条酒精生产线和1个7 500 kW小火电机组,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和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了雨污分流、点源治理再提高等环保工程,关停了39家污染企业,沂河韩旺出境断面COD和氨氮浓度稳定控制在省、市政府要求范围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 059 t。森林覆盖率达到5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6%,绿地率达到37.8%,人均公园绿地19.9 m2。实施了沂河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完成小流域治理157 km2。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3 建设生态型新沂源的对策

沂源县目前生态状态较周边城市优良,但还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荒山的根本治理、城市污染的有效控制、有机农产品的过硬质量等,这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长抓不懈。

3.1 加大荒山治理力度,狠抓城乡绿化

大面积封山育林、绿化荒山,不但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而且对调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气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小尺度天气,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更大。据分析,沂源县北部鲁山林区一带,年降水量较全县平均值偏多而且较稳定,灾害性天气也较少。如果全县荒山全部绿化,降水量将大大增加,是从根本上抗旱的有效措施,也能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3.2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首先应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和完善地下饮用水源地管理体系和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工业污染源管理,抓好沂河的保护与开发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和废水资源化工程,提高水环境质量。其次要取缔辖区范围内直接燃煤工业,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投资项目审批关,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项目。

3.3 切实抓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并举,推进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发展,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和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余热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

3.4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强节能减排

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展风力发电测风工作,适时实施风电开发建设项目。实现高碳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把节能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进一步抓好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继续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产品,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切实抓好火电、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及有毒有害废气排放的削减。完善沂源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适应城市发展规模,适时扩建污水处理厂。

3.5 完善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机产品

按照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完善生产过程标准化控制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监督,实施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完善果品、蔬菜、畜禽、小杂粮等农产品有机生产技术。把规模化生产作为有机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加快基地化生产推进步伐,规范基础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完善旅游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观光游览区

沂源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茂。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发其潜力,形成特色景点。沂源县北部景点众多,且生态环境较好,应该着力打造与县城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生产观光体验一体、多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区。开发和保护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实现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杜庭凤.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J].改革与开放,2009(9):116.

[2]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3] 梅付春.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12(1):19-22.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