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艺术教育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与管理

第1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一、初中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淡泊名利

与任课教师不同,初中班主任不止是教师,还是班级的管理者,因此,其工作不仅包含教学,还包含班级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比较杂,而且比较辛苦,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个人利益,要从班级整体出发,为提升班集体的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而努力。在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要提升思想觉悟,就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样才能为班级管理和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初中班主任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升素质。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只包含教学思想,还包含崇高的思想觉悟,也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思想。在具体的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知识,了解法律政策,进而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三)坚持整体发展

班主任管理工作对象就是学生,通过管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具备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发展,从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班干部体系,充分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保证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行多元化智能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不断成熟的时期,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非常愿意表现自我,不过,当初中生遭受挫折时,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足,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多鼓励少批评,通过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树立自信心,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育艺术提升的对策

(一)班级管理制度化

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为了收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制度作为保障,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在管理工作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强调学校的管理制度,而是应该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班级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应该包含成文和不成文两种,成文的就是制度条例,不成文的是指班级文化、班风,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提升管理效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大力宣传积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干部是得力助手,同时,也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通过班干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可以显著提升。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时,不能只以学习成绩作为选择标准,而是应该综合考虑,选择领导能力强、表现良好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从而有效地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另外,班主任在选拔学生干部时,还应做到让学生满意,并实施换届选举制,有效激发班干部的责任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三)注重把握管理和教育艺术

第2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女生;特点;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58-04

艺术院校女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管,为她们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策略,培养良好的智能和品行。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艺术院校女生的特点,《艺术院校女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组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和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为样本,于2010年9月-10月,对中高年级女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自我认知、审美观、价值观、婚恋观、择业观、压力因素等。总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89.23%。同时课题组还就需要了解的问题先后召开了一线资深管理老师座谈会、女生座谈会、男生座谈会和往届毕业女生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多角度的了解调研以及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思,我们对艺术院校女生这一引人注目群体的特点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比较客观、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一、艺术院校女生特点

(一)数量多,比率高,是校园中的主导群体

从性别分布来看,女生占去了艺术院校的大半壁江山,尤其是在表演艺术大类专业。这次我们调取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大学传媒与影视艺术学院3个学校(院)的数据,情形基本一样,女生比分别为74%、76.83%和58.44%。这一比率在不同的专业又有一定的差别,舞蹈表演、戏剧表演、服饰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女生比更高,一般在70%左右,舞蹈专业女生比更高达80%以上;美术、影视等综合类专业男女比率相对平衡,女生比一般在 55%左右。数量上的优势使得女生成为艺术院校中的主导和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各级学生会还是社团组织,无论是在正规舞台演出还是课余文体活动中,最为活跃和显眼的都是女生。形成艺术院校女生多男生少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偏见:社会普遍认为男孩子学艺术难有大出息,而女孩子学点艺术即便没大出息,提高了艺术素养也是有着多方面益处的。

(二)形象气质出众,在人际交往、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艺术院校在选材时本身就有一定的形象要求,加之艺术氛围的长期熏陶,即便长相平平的也慢慢会变得有“艺术气质”。对此,艺术院校女生自身也是非常认同的。调查中,认同值有82.76%。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17.24%的人投了反对票,认为她们中长相“普通的也有不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艺术院校也有一些对形象要求相对没那么严格的专业,如器乐、美术等,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伴生物。有意思的是,虽然艺术院校女生有普遍的形象优势,但这帮女孩子们对美的要求却高于现实,希望自己更漂亮。调查中,我们设了这么个问题:“你对自己的形象气质是否满意?”结果仅7.33%的人回答“很满意”,45.26%的人回答“比较满意”,两项相加为52.59%,与前面82.76%认同群体的数值有较大的差距;另外,还有40.09%的人对自己的形象气质表示“不很满意,希望自己更漂亮点就好”,更有7.33%的人表示“不满意,周围好看的美女太多了”。艺术院校女生在形象气质方面的优势使她们不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自信满满,在就业和职场中也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追踪了解,甚至原来在学校不很起眼的“丑小鸭”到了社会大舞台却由于有着艺术专长使她们如鱼得水,大显身手。很多非艺术行业的用人单位之所以愿意用艺术院校的女生,就是觉得她们比一般院校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有灵气,职业迁延能力强。

(三)普遍拥有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强烈渴望不要被社会误读

说到艺术院校女生,外界首先会觉得她们漂亮时尚,但继而更会以为她们浅薄轻佻。其实,她们普遍有着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并强烈渴望不要被社会误读。对此,笔者在《艺术院校女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载《艺海》2011年第6期)一文中已作了详尽论证,包括内外兼修的审美观、自立自强的奋斗观、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你觉得学艺术的女孩子有哪些不易?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予你们什么关怀?”大凡作了答的几乎毫无例外、首当其冲地回答说:“外界对艺术生评价不好,以偏概全;其实我们大都努力上进,也很不容易,学专业很辛苦,还要学文化;希望社会给予我们理解与尊重,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

(四)虚荣心较强,易受外界不良诱惑的侵扰

女孩子都有一定的虚荣心,漂亮的艺术院校女生更甚。这种虚荣心在她们身上主要表现在追求穿着打扮,爱赶时髦,互相攀比,一定的享乐主义和拜金意识等。调查中我们问到“你认为艺术院校同学间的攀比是否比一般学校厉害些?是否为此感到困扰?”统计结果有过半数(52.15%)的同学做了肯定回答,其中,回答“是,经常困扰”的占4.74%,回答“是,有时困扰”的占47.41%。也有47.84%的同学作了否定回答,其中,回答“否,很少困扰”的占31.03%,回答“否,没有困扰”的占16.81%。当问到内在涵养和外在形象更看重什么时,有10.78%的同学坦承“穿着打扮时髦,外表光鲜靓丽,回头率高”更让自己感到自信。女孩子如果虚荣心太重,加之艺术院校到各种社会场合和娱乐场所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多,实践时间又早,很多二年级开始就有实习演出机会,而这些场合鱼龙混杂,尚未涉世的她们这时要是碰上社会上一些不良之徒把触角伸向她们,对她们施以物质利诱,如果没有免疫力就会难以抵挡。

(五)抽烟、同性恋等现象值得关注和重视

调查中,我们设了这么个问题:“你周围的女孩子抽烟吗?”结果,有54.31%的回答:“很少”;24.14%的人回答“有相当大的比率,估计至少有20%-30%”;还有21.55%的人回答“很普遍,估计至少在一半左右”。问及女孩子抽烟的原因,有29.31%认为 “抽烟是一种范,时尚,酷”;43.1%的认为是“内心空虚无聊的表现“;8.19%的回答是“抽烟可以减肥”;19.4%的认为是“其他情况”。近年来,软性也侵扰到了校园,我们问“依据你的了解,同学当中有没有吸食、等软性现象的”,结果,49.57%的回答“没有,闻所未闻”;32.76%的回答“有,但极少”;17.67的回答说”有,但很少”。当问到“你周围是否有同性恋或有着同性恋倾向的人?”35.24%的人回答“有,而且看起来比一般学校要多”,52.59%的人回答“有,但非常少”,也有12.07%的同学回答“没有,反正我没见过”;问到“你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的”时,有20.26%表示“可以接受,和异一样,也是一种爱”,9.91%表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69.83%表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能接受”。产生上述现象除了艺术院校女生绝对数量多因而各类问题的绝对值也会相应增多的原因外,跟学艺术的孩子紧贴时尚前沿、较早接触社会等有一定关系。

二、艺术院校女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设立女生专门教育管理机构,开展女生专项教育活动

要成立女生教育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要根据本院(校)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女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案。要在学生会设立女生部并把它作为重要部门来建设,选派学工处能力强的女干事担任指导老师,选派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最好还是全面发展的女生担任女生部长、副部长,再由女生部长组阁,在各班、各女生宿舍遴选一批优秀女生担任女生委员,形成一个女生自治委员会,每月召开1-2次女生委员会议,及时掌握女生情况,倾听女生心声,反映和推动解决现实问题;建立同伴群体文化,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推动形成由学工处、专业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女生宿舍管理员、女生委员、寝室长等组成的上下贯通、多位一体的女生教育管理网络。

要积极有效开展以“四自”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专项教育活动,积淀女生教育文化,培养她们“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专项教育活动可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娱活动、媒介宣传等形式来开展,要根据她们的特点、疑惑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她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性健康知识教育等,形成女性教育专题系列。要多开展诸如 “做个好女孩”、“干得好还是嫁得好”之类的征文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等,还可以设立“校园女生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她们充分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加强优秀女性事迹的宣传,树立直观榜样,营造良好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编发《女生成长教育手册》,使之成为她们的床头小读物。

(二)在扬长上做文章,积极创设条件,最大化地发掘她们的特长,使之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有着独特优势

首先,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她们的审美水平和情趣,使之“美上加美”,使她们从内心高度认同、行动上自觉追求 “真正的美是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为此,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服饰、化妆等方面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提高她们的审美水准。当然更要经常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从而使她们更加注重内在,不断加强性格品行修养,吸取知识养分,成为懂美会美、秀外慧中的女性。

其次,帮助她们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针对她们灵气、职业迁延能力强的优势,帮助她们及早、全面进行生涯规划,开设一些有助于专业、职业延展的辅修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市场营销、文学鉴赏、计算机提高等。

最后,勉励她们学好、用好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论对今后走艺术职业化道路还是可能要转行就业的同学来说,学好“艺”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前者来说,“一身艺”是她们今后安身立命之本;对后者而言,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她们尽己所能去学专业,能学到什么份上就什么份上。当然,同时也要引导她们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储备相关知识和能力。

(三)在避短上想招数,对她们身上的不足之处予以充分的重视和针对性的引导

首先,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她们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要经常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她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紧迫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要卓有成效地推进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改革,使之贴合艺术院校学生实际;要刻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融入人文教育因素,多开展诸如读书征文比赛之类的文史哲方面的文化及社团活动,增强艺术院校的人文氛围;要经常强调 “德艺双馨”的重要性,让她们充分认识到做人同等重要甚至一定意义上更加重要;要持久开展诸如“细节文明行为活动”的养成教育,使她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

其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要不懈地通过宣讲虚荣的危害、自信心训练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教育来帮助她们克服虚荣心理。同性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学校要把对“正确认识和对待同性恋”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它的存在有心理、行为及社会学的根源,现在国际上已普遍把一般的同性恋排除于心理疾病和心理变态的范畴之外;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要认真甄别诊断,正确区别素质性同性恋、可变化同性恋和同性恋倾向者,对前者应注意教育他们要有足够面对与主流性取向不合拍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压力,同时还要教育他们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道德相抵触的行为;对后二者力争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放弃同行为倾向,开发和建立异性恋行为倾向。此外,还要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教育引导和配合教育引导;还要遵循好保密原则,不让当事人轻易受伤。

再次,开展校园禁烟、禁毒宣传教育和防治。要积极开展校园禁烟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网络、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反复强调吸烟的危害尤其是对女孩子的危害,如影响健康、影响生育、容易消沉、被动吸毒等等,让学生望烟生畏,告诉学生所谓吸烟时尚、减肥、消解烦闷之说不过是无稽之谈;要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立禁烟标志,倡导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管部门对女生吸烟可以设立些禁止性规定,学管人员要多下寝,了解学情,疏导问题,减少吸烟现象的发生。要将禁毒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体系,通过各种校园媒介重点宣传种类、危害、预防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高学生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利用6.26国际禁毒日等契机开展“拒绝,珍爱生命,建设健康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阅读禁毒书籍,参观禁毒展览,观看禁毒警示片,举办禁毒教育主题班会,参加禁毒实践活动,组织禁毒宣传漫画、小品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重视与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及家长的配合和联系,积极开展警校、家校共管共育活动,构筑校园禁毒、防毒、拒毒全方位立体式防线。

(四)加强对重点点位的监管和防护措施

首先,加强重点地点――宿舍管理。总结多年经验,我们认为,查寝制度和生活辅导员入住宿舍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实行查寝制,学生不回寝住宿,一律要和班主任辅导员请假,一经发现无故夜不归宿行为,立即反馈给所在院系班级,并要求与家长联系核实,同时还会影响到对该院系班级的整体考核,对约束学生不合理行为如上通宵网、不适当交际等成效显著。生活辅导员入住宿舍制度是指由学工部门选派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生活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专门负责了解、督导学生在宿舍时段的学习、生活、思想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这一制度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宿舍管理,预防和减少了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重点时段――节假双休和学生外出实习演出期间的管理。我们认为,在节假双休实行保卫部门和各级学管人员的轮值制度、宿管人员留岗制度、家长回条制度等对于预防放假留校学生出现偶发事件、掌握放假没留校但又没回家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都是得力的措施。要制定严格的学生实习演出规定,谨慎选择实习场所,选派有责任心的带队老师全程全天候管理,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严厉禁止和杜绝任何有损学校声誉和学生身分的言行发生。

最后,加强重点人群――高危学生管理。高危学生包括租房居住走读生、经常请假外出女生、早恋失恋女生、形象不好的女生、举止突然异常的女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女生、家庭经济困难女生等。要严格控制走读范围,原则上不准女生在外租房居住;要建立高危学生管理台帐,高度关注,定期分析;针对问题女生,实行导师制和同伴结对子帮扶制,对她们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电话、网络、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女生学习生活和身心状况,形成管理合力。

The Features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Art Academy and the Concerning Educating Strategies

LI Xue-rong

(Hunan Training College of Arts,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第3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艺术管理人才;优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01―07

一、产学研教育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肇始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1906年推行的世界上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据资料记载,赫尔曼・施奈德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只靠大学教学和实验室是不够的,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于是,他提出“学工交替”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并受到广泛关注。1921年,美国安提亚克学院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学习-工作-学习”――“学校-企业-学校”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他们认为这种合作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且也能促进学生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和谐发展。这一做法首次将合作教育功能从单纯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高度。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合作教育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而且把它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正式将合作教育定义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形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196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为这种独特的培养教育模式奠定了发展的基石。此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和企业实践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倡导大学教育的第,就是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圆桌会议报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中论述了面向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大学必须“走出其象牙之墙”。它必须走进街道、车间和办公室。必须把街道和车间带进大学。必须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必须承认,学习不能仅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和讨论班上完成”。必须对学生的“校外经历”赋予学分。“挡在挣钱与学习之间的墙”必须拆除。

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会,也即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有130多所高校和20多个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组成,遍布全国20几个省市,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由民间组织的试验,走上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阶段。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行和加强,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科研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与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多向参与实施的工读结合方式,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从高校角度,它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实现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际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从企业角度,在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选择企业合适的人才;从科研单位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联合,同时实现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能够节约社会资源。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现实。高等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内的实验室模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内部强化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外部紧扣社会发展步伐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

(一)“艺术管理人才”的相关思考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行为的发出者,即艺术的管理者。要搞清这一内涵,首先要明白的是“艺术管理”活动内涵及属性。“艺术管理”绝不是“艺术+管理”那样简单,“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做了多方的探讨和努力,在关于“艺术管理”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了艺术种类维度,于是产生了诸如美术管理、音乐管理、设计管理、影视管理、舞台表演管理等。另一种通行的做法强调艺术管理的非盈利性与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这两个维度虽然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从学理上讲均非管理学的核心维度,前者从艺术门类角度切入,后者从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属性出发,并没有反映出艺术管理本身质的规定性。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成乔明博士的观点很有见地,他从管理学视角出发,将艺术管理划分为主体维、客体维和方法维三维。主体维即艺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者,包括个人,如艺术企业中高、中、基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组织,如政府、行会、中介和团体等。政府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政管理;行会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业管理;中介为主导的管理,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管理。客体维是管理的对象,根据管理学研究体系,从客体维出发将艺术管理分为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活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管理等。方法维即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依据管理学学理,艺术管理从方法维分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和教育管理四大种类。成博士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管理活动的多维性、多层面性。基于成博士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首先,艺术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必然有管理活动普遍具有的共性,无论是艺术家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品牌管理等等,必然以管理学的共性原理和基础理论为指导。第二,作为人类行为层面的艺术活动,其过程的各个阶段普遍需要管理的参与,艺术管理的普遍性决定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人类艺术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的介入和参与,它与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以及各种组织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

(2)多样性。作为一个综合体系,艺术管理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层面。按管理目标分为艺术事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按艺术种属分为美术管理(如博物馆管理、画廊管理等)、表演管理(如音乐管理、戏剧管理等)、文学管理(出版社管理、电子读物管理等)、影视管理(电影管理、广播电视管理等)、设计管理(设计组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等);按管理主体分为艺术行政管理(法律、政策、文化宣传方面的管理等)、艺术行业管理(行业组织、地缘文化、艺术市场管理等)、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企业、艺术公益组织的管理等,含艺术团队管理:一种松散的艺术中介的管理);按管理手段分为艺术法律管理、艺术政策管理、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等;按管理客体分为艺术家管理(培养、使用、养护、发展等管理)、艺术品管理(生产、流通、消费、保管、展示等管理)、艺术财务管理(投资、筹资、金融发展、贸易等管理)、艺术信息管理(搜集、整理、宣传、使用等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运用、应时、应景、国运、民生方面的管理等)、艺术品牌管理(构建、运营、维护、扩展等管理)等。艺术管理的林林总总,也带来了管理实践的细分性和复杂性。

(3)综合性。艺术管理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综合系统地广泛参与。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实现管理活动目标。这一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综合多样。搞好艺术管理,需要多学科多因素的交叉融合。

(4)创新性。艺术管理是主体维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对艺术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2.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主体维”中的“个人”,即具备管理人类“艺术”活动系统中人、财、物、时间、信息、品牌等各要素能力的人。是既需要理论积淀,又需要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1)个性的健康发展

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是个性的健康发展。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具备自由精神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有个性、会独立思考的人。

(2)复合的知识结构

艺术管理活动需要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参与,具有交叉、互渗、边缘的属性,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必定是复合型的。知识的多少,决定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视野的宽窄和事业格局的大小。文化艺术管理是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从业者往往需要有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锻炼,“单一型”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要求,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人文、社科、技术等各种知识的融合,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具有精深的文化艺术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和现代科技知识,具有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现代的实用技能,以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岗位上的各种要求。除了有知识的广度外,还必须有知识的深度,博中有专长,成为文化艺术某一领域的专家,二者相辅相成。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术业有专攻,这样,既有复合型知识的基础支撑,又有专业化知识的精准把握。

(3)综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知识产生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即将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主要来自情商和智商两方面,艺术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需要综合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等等。作为艺术管理人才,其核心能力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鉴赏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学习能力。

(4)完善的人格结构

第一,政治人格,包括政治道德、品格、操守和政治技能。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在政治层面上应具有高度热情和敏锐的政治观察能力,对国家前途和世界风云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把自己的事业、命运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政治修养,能够把握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在思想境界上表现为信念坚定、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在政治品质上,体现为胸怀远大、果敢践行、责任意识强。在价值理念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健康、富有魅力的政治人格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政治人格直接影响着管理力。

第二,经济人格。在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素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有经济意识,善于开发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文化市场上具有营销和资本运作等能力,以实现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三,文化人格。当代社会是高度知识的社会,也是高度文化的社会。它要求文化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能够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深邃的文化理解,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理想的文化人格,即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并且,在当前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能抵制人格失范、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诱惑,避免文化的异化。坚守文化产品的高尚品质并将这一规则内化于自身心灵,形成完善的文化人格。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社会文化发展、艺术管理活动系统的性质以及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决定了高等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坚持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核心,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动手能力的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文化艺术活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但这一培养目标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形成合作共同体,学校根据文化事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国家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融合在一起;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部门能为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提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资源,同时还可以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双方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从人才属性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成果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更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在未来错综复杂的艺术管理多重体系中能把他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艺术管理实践之中,最终能使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艺术管理人才的构成要素中,需要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素质”。素质与知识、能力关系密切,三者相辅相成,人才素质对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其中素质是更深层次的存在,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不仅与主体固有的品质有关,而且与其实践活动有关。一方面,实践活动对人的素质具有重塑功能;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个体的素质才能实现并价值外现,没有社会实践和一定的条件,个体的素质不能得以外现。艺术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实践的千锤百炼,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掌握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如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由教育的环境、资源、条件、方式和过程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表现在:

1.产学研合作教育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体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普遍的优势,即规范、系统和高效。但它的短板在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条件――即知识到能力与素质的融合转换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艺术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本位,在艺术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上,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技术与技能方面具有优势。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获取和形成,是需要社会文化环境和产业实践的深度配合的。产学研合作正是通过工读结合和研读结合的途径,以岗位和研究项目为平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系统。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将教育、科研、生产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体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培养力量分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化了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素养的总和,外在表现为人的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教育专家调查研究表明:人的社会能力、个性素质是未来最重要的通用知识。人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心胸宽容度、责任感、思考和行为的逻辑缜密严谨性等等;个性素质则主要包括自觉性、条理性、独立性、意志力、自制力、情商水平以及求知欲、坦率度、批判性、反应力等个性化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上述社会能力、个性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知识产生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即将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维”了,而是作为具有复合身份的能动的主体维而存在。这一转换对综合素质的形成,特别是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带来的复合身份、多角度视野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的、活跃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和文化企业的深度合作,使艺术管理人才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我国文化教育高度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数千个企业和千余所科研单位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其中,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合作教育是一项广泛实践的重要内容,取得的明显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实践的效果不仅在体制上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转型。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效合作不断创造出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更使教育和教学的整个体系发生着质的变革,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具体方式与方法的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实践能力就不能引发创新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是以知识为基础构成的高度形而上层面,是创新思维与深入实践的有机结合直至升华和内化才能形成的。而高校教育情境、教育资源方面,躬亲实践中这种亲身体验的条件局限性严重,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践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囿于学校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型,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传授、继承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并得到相关条件的支持。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集中高新技术的)一旦与高校合作,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进入理想境界了。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在于打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紧密联系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社会实际,是真正的多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开放式办学,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技能训练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产学研合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是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策略。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缩短理论知识向文化管理能力转化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全面塑造、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当前文化发展繁荣、现代教育和个人三者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实质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观念上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生态化教育观”的。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起新型人才实训与创新的实践体系,推动艺术管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当今高等艺术管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有所区别,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项目教学式

结合学校、教师申请或承揽到的真实科研课题或政府、企业的实际文化艺术项目,在学校老师和企事业专家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由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效果。学生通过完成真实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人员组织、调查研究、项目策划、项目实施以及解决和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最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经历社会的检验。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导师工作室式

导师工作室――组建师生工作室或与文化企业联合,以教师科研项目或文化企业的具体业务为载体,教师与学生以双向选择方式形成团队,进入工作室或文化公司进行实习。建立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走教学、科研、产业化开发一条龙道路,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导师工作室这一形式脱胎于最早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它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以这种形式从事艺术创作、组织艺术品生产和销售以及培养接班人,后来逐渐衍变为一种更加适合潜心创作和研究、将艺术创作与技艺传授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作室”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范模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鲜明的特色。

第一,工作室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主要有两个取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这一模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实践跨越式联通。以这种方式展开的工作室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

第二,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第三,“工作室”作为教育平台,由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家、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与受教育者组成“双师型”教育团队,将文化项目的策划、管理、运营、成果推广与开展学术交流、职业素养、技能等教育培训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使产、学、研结合的多项度联合教育向立体纵深模式发展。

第四,工作室的情景氛围倡导的是自由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教育情景环境,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三)实训实践基地式

高等艺术管理教育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繁荣发展、具有从事文化艺术项目的策划、项目运营、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等专业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促进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

第一,创造高校师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使教师掌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形成,推进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的躬亲体验中,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有利于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基地的实训过程,学生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与学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老师教有所用,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建设有助于高校与文化企业的深层对接沟通,文化企业和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参加校外基地企业的实习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通过实习使双方增进了解、双向选择达到双赢。这种做法既缩短工作适应期,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学校和社会真正实现了零过渡。

(四)文化产业园式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近年来,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措施中最具代表性的路径选择,同时它也是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的孵化、培养的有效模式。特别是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意产业园区,大都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从事文化产业行业培训、人才培养、产业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大学科研能力为发展动力,依据某一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创办文化艺术产业,融产学研于一体,促进文化艺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转化中心,它是集创意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由“消耗型”实训转化为“经营型”实训,文化管理人才的实训建设由原来单纯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学校可以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生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特点,依据产业园区的综合优势主动为社会、为文化企业承担一定的文化艺术项目。既可直接创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减轻人才实践成本,促使实训基地的运转步入良性循环,使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2]汤阅弦,柯春媛.国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J].民营科技,2012(01).

[3]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5).

[4]李贵敏.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2).

[5]张炼.关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04).

[6]余冠仕.产学研扩展为政产学研用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1-03-05.

[7]朱浩.民办高校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02).

第4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教育 艺术 学员队

队长作为一个学员队的直接管理者,是一个学员队的灵魂,学员队工作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员队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有敬业精神,而缺乏学员队的教育管理艺术,那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学员队干部。尤其在地方生学员队,面对的是思想品德和认知能力都千差万别的群体。

因此,要建设好一个学员队,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艺术。

学员队的管理首先要有规矩,有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学员队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并发挥它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系统才能保证每个程序的安全进行,使管理达到一个优化的效果。而这里我们提到的管理教育艺术则能起到给整个系统的管理程序润色的作用,是科学性延伸的体现,如果运用得当则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理解管理教育艺术的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方生学员队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及目的。管理教育是依据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条令条例,结合部队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及勤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军校适应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员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挥自身潜力;维护正规秩序,培养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来了解艺术的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才能、才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情感上的感召力以及思维上的预测力和创造力。军队管理教育表明的是管理教育的基本工作属性和工作方式,而把艺术融入其中,则使得军队管理教育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为的是更快、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它是军队管理者为实现管理教育目标、达到最佳效果,运用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和经验等,实施有效管理教育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性、创造性的管理教育技巧和技能,它是一门运用军队管理科学原理服务于军队管理教育实践的创新性科学。军队管理教育艺术纷繁复杂,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的新干部,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管理、反思,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管理教育的艺术形式:

一 以身作则,主持大局的艺术

每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出工作业绩,让领导认可,让部下信赖,这就要求我们烧好头“三把火”。

1.精心准备,熟悉情况

要烧好头“三把火”仅仅靠干劲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但要求我们认真、细心地办好每件事,而且要求我们通过看、听、问等多种方式向老干部学习,摸清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带头模范,建立权威

尤其是在广大新学员面前,要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括训练场上的训练内容和平时的言谈举止。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一个榜样和模范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权威的问题。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问题,不仅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本着对广大学员负责的精神,给学员留下敢做敢当的形象。平时做到赏罚分明,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从而给学员一个公道正派的形象。

二 谈心交心,善于沟通的艺术

谈心交心,对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谈心交心,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深入交谈,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是心灵的互相启发和平等对话。它能够改变交谈双方的态度和观点,使得对方依据预定意图去采取行动。要做好谈心交心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广大学员的性格、气质、素养、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因此在谈心工作展开之前必须对学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尊重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言谈慎微,循序渐进

在进行谈心工作时,必须要有耐心,这其中包括耐心地讲完要说明的问题和耐心地听完学员的解释,在听学员解释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地听、有感情地听。

3.换位思考,保守秘密

由于队干部和学员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所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会有一定的认知倾向。因此,换位思考,即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学员进行个别谈话时,常常会遇到涉及学员个人隐私和其他人的隐私问题,也会涉及到学员家庭的隐私问题。对这些隐私和学员不愿公开的问题,作为队干部要为学员保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员的信任,才能使学员拥有安全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 赏识表扬,引导批评的艺术

1.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批评和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但目的是一致的,都应该是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批评和表扬能否令人信服、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是一个“理”字。只要肯定或者否定的“理”是充分的,大家认同了,批评或者表扬才会有效。

2.坦诚相待,循循善诱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它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又是进行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对学员进行批评教育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从关心学员的角度出发,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批评的善意。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学会循循善诱,通过各种方法,含蓄而巧妙地使学员注意自己的错误。

3.实事求是,适时表扬

表扬是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赞美或夸奖的一种基本形式。表扬的对象一定要有使人信服的理由,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说服力。表扬切忌讲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学员不买账,而且会损坏被表扬者的声誉。适时的表扬对激励学员的奋发进取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扬不仅要讲好在哪里,而且要注重讲为什么好,做到有事有理,事理结合,这样才能使表扬有深度,富有刺激性。

总之,军校地方生的管理教育与军校生有一定的不同,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前景采取相对适合的管理方法,现总结出以上几点管理教育技巧,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刘保成、李文山主编.军队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张爱华、方宁主编.军队基层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第5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思考

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但普遍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艺术教学管理方面展开讨论。

1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1)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除一部分部属高校,如清华、北大、川大等将艺术课程设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如重庆大学,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有的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门类较少。

(2)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目前,大学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情况。各大高校举办了艺术社团、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3)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与中小学相比,高校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材差异较大,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艺术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

(4)高校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注重科研,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中。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艺术教育关注较少,所投入的经费有限,造成教学设备的短缺和设备的落后。

(5)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结果反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就业机会上有所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艺术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由于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获得毕业文凭没有必然的关系,以及艺术专业就业的局限性,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明确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好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在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的价值观指引下,在一定范围内自我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断地以高尚的情操修正自己的行为,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在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上,要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2)构建人性化的艺术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理念的基础,艺术教学管理首先要从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出发。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的氛围中,良好的管理应当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明确艺术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这一目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做到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而不是“压人”“卡人”“整人”。要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艺术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创新。

(3)提高高校艺术师资水平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双面素材,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通高校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活跃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普通高校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例如,成立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绘画展等活动,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的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7119.

[2] 孟抗美.关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 周剑.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C].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

第6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高职艺术类学生是大学生中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中的难题,对此本文分析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根据其特点来对其进行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思维活跃,但理想信念淡化

高职艺术类学生由于受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思维模式的影响,其思维非常活跃,看问题角度多样化,但往往忽略现实基础或做事情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高职艺术类学生受到艺术思维的影响,其理想信念淡化,不关心国家大事;虽注重专业课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课学习,这也往往影响了艺术类学生的成绩。

(二)个人意识突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高职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代外出求学,一人独来独往,喜欢独处的个人意识已经形成,导致团队合作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不关心他人,只注重个人得失。

(三)重视情感,但组织观念不强

高职艺术类学生重视情感交流,重视同学情谊,但组织观念不强,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淡薄,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寝室卫生脏、乱、差等不良习惯。

(四)文化基础薄弱,忽视文化课学习,专业基础扎实,热爱专业学习

高职艺术类学生由于高中期间在外学习时间较长,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文化课不重要,由于近几年高职年年扩招,高职艺术类考生高考录取文化课成绩一降再降,对学生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只要专业学的好,文化课不重要,所以在走近大学时,用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但是高职艺术类学生专业课学习非常认真,并热爱自己的本专业,在专业课学习上下很功夫,专业成绩普遍较好。

二、高职艺术类学生主要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专业特点影响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学起就开始学习专业,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在外参加学习辅导班学习,学习时间不固定、辅导老师只交学习专业,缺少了像其它专业学生,老师的教育和引导,让艺术类学生喜欢独处、个人意识增强。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方式是注重其个人思维的扩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经过多年的这种教育,学生自然就形成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

(二)社会因素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不健康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这一敏感群体,因为艺术类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注重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高职艺术类学生大部分都是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理想。但与此同时,学生却轻视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在上文化课过程中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特别是“两课”的学习,学生更是不重视。由于学习不重视文化课学习,特别是“两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造成高职艺术类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不关心时事政治。

三、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制度管理为重点,引导学生成长成材

高职艺术类学生是重感情的学生群体,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以情感教育为主,学生犯错误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以情感教育为主,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作为辅导员是在帮助学生,而不是单一的说服教育,切记在教育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抵触情绪,否则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将是失败的。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是在帮助学生,学生才会和辅导员配合,和学生成为朋友更有利于你工作的开展和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高职艺术类学生普遍自制力比较差,情感教育对于不良习惯较多的同学,只会起到一时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更快的让学生转变过来,在情感教育中,辅导员还应该对学生施行制度约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该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约束犯错误学生,警示他人。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教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等。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个性会起到一定影响,所以校园应该重视校园建设,绿化校园和美化校园,营造出优良的人文气息。教学建设,主要扩展教学内容,开设:史学、逻辑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辅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在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思想道德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辅导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成材。

(三)注重与学生情况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职艺术类学生由于受专业学习和艺术思维的影响,思想偏激。当学生面对交友、个人愿望落失、就业等情况出现,其心理产生忧郁、厌世、悲观等情绪。高职艺术类学生由于受专业学习影响,大部分都有电脑,但是有一部分利用电脑不是学软件和相关知识,而是利用电脑上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上网成瘾,由此反映学生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加强对其的心理辅导,经常与学生交流,让其尽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其成材。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灵感

高职艺术类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但是实践能力不强,针对此点,辅导员应该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把学生实践放在重点位置,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学习。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捕捉艺术灵感,对于高职艺术类的学生,在设计方面,需要更多的灵感,没有灵感的设计就像一个枯井,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工作以后都能做些什么?回到学校还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学生就知道要学那些方面的知识。

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找到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法,高职学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材。

参考文献

[1]余戡平.对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 版), 2007,(8).

第7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9-0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客观上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理念落后、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等问题。以下将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三个维度来呈现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憾以及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师工作环境

艺术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中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也是普通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却并不能像语文、英语老师一样获得同样的关注与对待,甚至不能获得和普通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在课程改革之后,艺术教师不仅面临教学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课程体系复杂、课时任务繁重等压力,还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经常被排挤在“评优”“评先”之外,这种不公平的外在环境促使了艺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艺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给予艺术教师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满足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调动起他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是目前艺术教师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方面。

(二)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唯知识与技能至上,忽视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尤为突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艺术知识的积累、基本的技能训练、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共生的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达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这三者割裂开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灌输知识,给学生示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爱好、需要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也只是模仿、练习和一遍遍重复,完全没有想象、创造的空间,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艺术课堂上这种照猫画虎的操练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压抑了自我发挥、创造的念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感受、体验、领悟、理解、想象、创造的机会和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日趋向着简单、生硬的方向演变。而现在的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对爱和责任的感知和热爱能力,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本可以从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缺失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2.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教育模式也获得了重新构建。现在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已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唱唱歌、画画图。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的知识灌输,用对外界事物的切身体验引发审美情感的认知和创造同样重要。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广场、公园、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共场所,一般的城市都有这类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和设施。与其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不如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和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仍然没有多少学校会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共艺术场馆进行教育活动,甚至在节假日,这种活动都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之,教育质量与效果仍不能达到。

(三)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建设缺失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表现为管理者观念落后、认识局限,只搞表面上、口头上的艺术教育,没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1]这表明了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也表现出当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仍处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较低管理水平。很多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由德育副校长分管学校艺术节、艺术社团,教学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活动,再由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管各的,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对学校艺术教育也没有任何章程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条块分割、分块管理的低效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的三个部分被分割归属到不同部门进行分块管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横向联系少,管理效能低,这也许符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但也是管理者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管理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其次,行政管理高于专业管理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权利由行政部门行使,而管理人员通常并非艺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未必懂得艺术,这样,非专业的管理者指导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外行管内行”的状态。

二、对中学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艺术教育效能为取向的教师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受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师管理并不应像传统人事管理那样以工作成果为取向,而要以教师的教育效能为取向。它一方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因此,在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应注重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其专业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努力为艺术教师创设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给予艺术教师以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为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唤起艺术教师最大的工作热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

学校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发掘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作为个体的人的教师也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以及平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优质的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承认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促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达成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其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中早有提及,但令人费解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仍然不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改观。教育方式不变革,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三维目标的实施针对的是所有课程,而艺术课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怀有“唯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态度。艺术教育中知识与技巧是必要的,是手段和基础,但其最终目的应回归促进所有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应与学生主动的情感表达和细致的审美感受相结合。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量,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三个维度获得综合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社会艺术教育指的是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大众公共艺术设施来传播艺术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国家,这种艺术教育方式普遍而大众化。他们除了在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使得众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也辅助和发展了学校艺术教育。这些公共的社会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画廊、音乐厅、剧院、宫殿、公园、地铁以及游乐园和马戏场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公共艺术设施,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观摩,把社会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好借鉴,也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把艺术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化建设

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一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对于管理者、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权限也非常模糊。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学校管理的经验,还需深知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内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少之又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认识片面、管理低效的现状。另外,管理机构的分散和制度的不健全,让艺术教育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进行具体工作时,真正富有教育经验,懂得艺术教育教学的老师不能主导教育活动,只能充当一个“棋子”的角色,教育过程、目标往往不能按预定轨道进行。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或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时,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不免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而丧失其原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应时、应景之作”。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发生了偏移,学生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难免沦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政绩单”。因此,学校亟待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制度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理念,调整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并健全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使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让教师的艺术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彻底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不严、不实、无章可循的状况。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给予艺术教育更多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4]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第8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从碎片式转型为整合式,原则层面上,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现代教育的理论作为切入口,公共艺术教育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角度,以及认知艺术的心理特征,寻求各种教学手段与艺术教育方式的结合点,进而拓展教学的视野和思路,将教学机构、结构、内容结为一体。譬如《祖国颂》的弹奏,包括旋律、音乐画面感都是需要突出的重点,适时教师应该在讲解祖国诗歌的同时,由学生进行尝试性配乐演绎,建立起音乐、美术和诗歌三类艺术主体的联系。这样一来,教学的氛围才能够被最大限度的营造,并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总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要致力于实现教育的艺术个性、因材施教,同时多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巧妙的指导,方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2、体系设置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需综合考虑公共艺术的普遍价值,即从选修课转型为必修课,要求公共艺术教育具备跨越界限的能力。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在鉴赏和创作表演方面,基本能够彰显学术的成就,宏观层面上,具有复兴民族文化的感性动力。为此,我们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要突破选修课的体系范畴,而需要建立起公共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大学生的情操、审美、心智、创新等教育需求出发,融入包括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门类,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往美育、艺术等方向拓展,使得更多学生能够在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体会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

3、实践平台

在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教育实践平台,同样是公共艺术教育整合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首先在机构定位方面,笔者建议由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协作,根据公共教育课程的教育活动需求,做好校内外文化活动的保障工作,同时形成长效机制,作为普及教育的辅助补充。其次是团队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建设,以社团的方式,培养公共艺术教育的骨干,尤其负责艺术教育工作的打造,譬如举办具有校园特色的艺术节目,以及与其他学校进行广泛艺术交流。最后是紧扣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采用集中编排和创作的方式,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从校内外校外拓展,与地方文化团体紧密合作,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开发中心,以此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力。

4、激励评价

任何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均离不开有效的激励和评价,在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该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激励和评价的准则。适时学校的相关部门,要以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发展”、“文化”作为激励评价的指标,进行课程的数量、质量、师资、设备等方面,展开综合性的评估,同时构建科学的课程激励评价兼顾机制,落实至公共艺术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在于教师开课能力的评价,并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获取激励评价的佐证。如果发现有违背公共艺术教育科学性的情况,应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全面剖析教育的背景、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找到教育的症结点后,再予以归纳和综合评价,以透明的激励和评价流程,争取公共艺术教育获得更多人的认识。

5、结束语

第9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一、概念界定

知识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的销售和系统支持方面。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分享与创新为基础,实现对人和知识的管理。如今,知识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政府、出版传媒、石油化工等行业,并在诸多行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对高校的管理中,也可以用知识管理弥补教育制度管理方面的不足。高校艺术教育旨在培养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如何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之中,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安排、校园网络维护、教师队伍建设等归为显性知识,将校风、学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归为隐性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艺术教育显性知识的管理

在对学科进行划分的进程中,艺术学科成立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时间较晚,以致一些院校将艺术类教育划分或挂靠在其他院系之中。对于那些相对完善的独立艺术院系,还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对人员管理这种显性的规章制度保障,从而对人员晋升、评职等方面比较模糊,教师及行政人员工作热情受到较大影响。现在高校是教学、行政两手抓,部分高校已经推行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也可以做教研方向的工作,这拓宽了部分行政人员的职业前景。然而,从事艺术教育管理的行政工作人员,还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没有完善的管理层级划分制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艺术教育隐性知识的管理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教育模式固化,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没有创新,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在对学习环境的渲染熏陶方面应加强建设,校风、学风更应做到创新。然而现在一些高校中只是从定期考核方面来测量学生的成果,没有将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固化于纸质的考试流程。艺术人才培养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等都能有所提升。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现管理体制优化,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从知识的划分上看,高校管理体制规范属于显性知识。知识管理以知识的分享与创新为基础,实现对人和知识的管理。在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创新进程中,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体制。但是从知识的分享角度看,其可以借鉴已经成型的其他院系的管理方法:一是结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教育工作做到真正地重视,成立独立的机构,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在科研量统计、人事考评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制度依据;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对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与完善;三是形成一套完善的反馈监督制度,教师的课程反馈、教师评价机制能够体现学生接受知识的完备性。可以说,反馈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有重要意义,反馈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传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创新文化资源,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学校在应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机制硬性指标的要求等得到满足之后,对高校学习风气、文化环境等隐性知识建设需要交流和创新。知识管理为高校管理创新与完善提供了新思考,并从知识的作用和分类方面重新衡量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教育和知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管理并不是高于制度管理,而是通过价值创造将其管理思想融入学校管理的运作过程。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在社会环境以及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艺术院系相对于其他专业更注重自由、开放的学风建设,学校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创新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机会激发出他们输出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自我超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