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护士的因素
表现在个别护士基本素质差,专业知识欠缺,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儿科床位紧张,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欠缺,护士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人性化服务意识差,只注重临床技能操作,忽略了患儿及监护人的心理感受,不能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及解答工作。
2调查时间及调查对象的因素
护士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不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发放调查表时不能视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时机,不关注患儿监护人的心情,只是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将表发放给患儿病情不稳定、心理不安定的监护人。另外,护士不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往往将调查表随意发放给不掌握治疗及护理情况的临时探视人员,而不直接发给直接监护人。
3调查表的设计因素
结合我院护理部满意度调查表重新逐条审视调查表,发现有的条目调查内容表达过于专业化,不够通俗,且调查维度不够。如“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这一条,因监护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不理解什么叫“责任护士”,导致单项满意度较低。
制定整改措施
1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针对现存问题对护士采取集中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实行个性化思想教育,定时召开护士会议,将专科护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及新动向及时传达,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化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人性化服务思想,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护士服务质量。
2正确选择满意度调查时间段
患儿住院时间太短,护患双方均存在了解不够、印象不深的情况,患方很难对护士的工作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所以原则上尽量选择3d以上的住院患儿,但尽量避免对病情危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儿进行调查。另外,需避开患儿一日治疗的集中时间,一般选择在下午进行,因此时段大部分患儿已完成一日的输液治疗等工作,监护人心情也由上午为患儿实施输液注射等治疗的烦躁心理逐渐转为轻松或稳定状态,愿意配合此项工作,容易得到真实的结果。
3将满意度调查问卷逐条重审
对部分不合理或不完全的条目内容、维度及分值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15个条目45个维度修订为18条70个维度,如原来条目“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修订为“您认识每天给您输液治疗的护士吗?”,在调查维度上也做了扩充,由原来的3项“知道、不知道”改为“知道、忘记名字了、不知道”3项。再如原来“住院期间护士为您做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吗?”修改为“住院期间您对护士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满意吗?”,调查维度由“是、否”调整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值分别为10分、6分、4分、0分,该调查表再次经我院熟悉该领域内容的专家人员做过信度检查,科学、合理、具有实用性。
实施阶段(D)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现场召开护士会议,由护士长将整改的具体措施及意义反馈给大家,并定于从当月开始执行整改措施。每月选择适当时间与护士座谈1次,畅谈工作、学习及生活感受,互相交流工作心得,激发工作热情,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信念。科室创建学习型氛围,注重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实行一带一、一帮一的管理方法,每周安排布置相关知识学习任务,并进行实时考核。每月定时召开公休座谈会,广泛征求患儿监护人的意见,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详细介绍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情况,告知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并将需要监护人配合护士工作的内容讲解明白,以取得监护人的理解与配合。加大满意度调查绩效考核的权重比例,奖罚并举,有效激励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检查阶段(C)
护士长不定时地进行检查,每周组织质量控制小组集中检查1次,实地询问患儿监护人对护理工作的感受与意见,并认真做好记录。对每周安排的学习任务按时考核,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从2010年8月—2010年10月发放修订后的满意度问卷,累计225份,每月75份,回收率100%,以9月为例,结果见表2。
处理(总结)阶段(A)
实施改进措施后应用新问卷调查患儿监护人对护理的满意度,8月、9月、10月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8.7%,98.2%,96.6%;护理部对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7.8%,98.4%,97.6%,满意度明显提高,全院排名居前。对本循环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改进的内容。
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工作模式是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是护士工作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是提高护理质量标准的最基本的管理方法。2010年3月以来通过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发现影响满意度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护士本身的因素,它与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调查时段的选择、被调查人员的心理因素以及住院患儿监护人的不固定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为此针对相关因素对应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经过一个季度的应用,解决了影响我科满意度提高的问题。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整体护理的人文内涵核心是护理工作者首先要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本。我们应认识到病人是整体的“社会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行为方式,扩大护理服务范围,以满足病人的需要。
1.2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4,Jl~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4xJL4~,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2.1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
2.2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要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小礼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尽可能坚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3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护士长应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和加强护患沟通,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到:热情接、耐心讲、认真做、细心观、真实记、主动帮、亲切送、热线访。
3.1热情接实行“首迎负责制”。当新患者人院时,值班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引导患者至床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师、护士长、同病室的病友等。
3.2耐心讲实行“首问责任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详细的解答,如患者有不理解的地方,耐心解释至患者满意为止,实现患者满意率达到100%,护理服务零投诉。
3.3认真做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静脉穿刺技术。对基础、专科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护理部每月抽查。
3.4细心观护理人员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护理问题,确保患者安全。
3.5真实记及时、客观、真实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字迹清晰、文字工整。
3.6主动帮对危重及特殊患者做检查时,科室至少派一名人员护送,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各种生活的便利并协助其解决困难。
3.7亲切送协助患儿家属办理出院手续,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护送至电梯口或病房门口,目送患者康复出院。
3.8热线访患者出院时主动提供健康咨询热线,出院后半月内由护士长或分管护士主动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做患者的健康向导。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儿内、外科共四个科室———小儿外科、新生儿室、儿内一科和儿内二科共8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47名,护士20名;学历层次:本科学历21名,大专学历51名,中专学历17名。
1.2科研培训方法
在培训开始前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和能力进行调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知识培训课程。儿科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的培训主要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对儿科的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学习,同时加强护理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护理科研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科研步骤、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参加第二阶段的学习。护理科研培训的第二阶段:所有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结合儿科的临床护理特点,开展一定的护理科研实践活动,结合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性质进行护理科研的选题和设计,然后请有关专家对相关护理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督促其不断改进。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共两个月。
1.3调查方法
对所有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科研培训前后分别就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科研动机和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和比较。调查均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说明语,调查前事先声明此调查不会给被调查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要求如实填写,匿名完成,当场回收。
1.4科研能力的评价
根据潘银河相关研究量表对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含三个方面)、检索文献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设计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实践的能力(含六个方面)、处理资料的能力(含五个方面)、写作论文的能力(含六个方面)。每部分的评分标准:任何时候都能做到4分,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到3分,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2分,偶尔能够做到1分,任何情况下都做不到0分。满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科研能力越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有明显变化,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动机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为发展护理事业做贡献、更好地总结临床经验、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对护理科研有兴趣、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和其他等护理科研动机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科研实践的能力、科研设计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总分等护理科研能力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规范;细节;管理;优质;护理
细节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根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对于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规避患儿护理风险,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实现儿科优质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规范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细节决定成败。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要抓好管理就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细节管理是否到位同样是衡量儿科优质护理工作水平的标准。
1.1细节管理是提高护理专业水平的重点环节 儿童患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心里素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善于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从细微之处提高护理质量,做到狠抓大环节、不疏漏小环节。因为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要从细节入手防范护理风险。
1.2细节管理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方法 患儿护理工作量大,任务繁忙;护士情绪的变化和心理状态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至关重要。遇到问题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解答问题要诚心、耐心,如果语言生硬,势必会发生冲突,甚至严重影响患儿的护理安全。因此,要重视护患之间语言的交流,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1.3细节管理是防控护理风险的必要因素 患儿护理较成人护理难度大,细节处理不到位就会出现差错。因此,在患儿护理工作中要仔细核对姓名、药品名称、药物剂量、患儿床位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坚持查验制度,确保护理安全,避免因细节处理不到位造成护理风险。
2 目前细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儿科不断加强和规范细节管理,虽然在安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护理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患儿护理存在着偏见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患儿护理就是服侍患儿的错误偏见,使儿科护士对优质护理产生了动摇,护理人员的认知偏差以及儿科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繁琐、家属不易理解、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较成人差距大等因素,使得儿科护士不安心患儿护理,甚至调离了儿科,儿科护士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2.2患儿护理存在着局限性 患儿护理具有连续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时受到医疗条件的制约,儿科设备不及成人科医疗设备先进,小儿一旦患病,患儿家长希望尽快解除孩子的病痛,特别是在给患儿"进针"时要求一次成功,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大,现阶段患儿护理存在着局限性。
2.3护患沟通欠缺 护患沟通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但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因儿科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以及患儿家属迫切希望获取患儿疾病的发病原因而引发的护患纠纷。护患沟通欠缺导致患儿及家属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3 规范细节管理的对策
规范儿科细节管理不仅体现在加强护理制度、护理文化、护理技术和护理环境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树立以"患儿为本"的服务理念,按照优质护理要求,促使护理工作更加细致、更加体贴入微。
3.1落实相关工作制度是规范细节管理的关键 贯彻执行制度是做好患儿护理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护理工作中, 要严格执行《儿科护理规章制度》及护理流程,针对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注重对其过程实施规范管理,按照制度要求检查工作程序是否科学、严谨,每一个细节是否落实到位。
3.1.1定期组织儿科护士学习相关工作制度,从法律的高度认识护理责任,自觉约束护理行为;让护士了解制度、遵守规矩,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
3.1.2要将相关制度落实到患儿护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抢救预案并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在执行制度中,从细节入手主动查找安全隐患,及时检查急救车药品、无菌物品、查看有效期,确保各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3.2提高护理专业素质是规范细节管理的保证 儿科护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治疗的成败,因此,提高专业素质则成为患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2.1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是保证患儿护理质量的前提,要本着对患儿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在给患儿输液时要根据医嘱仔细核对、准确计算药物用量,高年资的护士要协助低年资的护士把关药量的计算与核对,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3.2.2儿科护士要通过技术练兵、业务考核提高操作技能。加强年轻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多渠道、全方位鼓励年轻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目前,专科医院提出了练就"一针见血"过硬技术的倡议,然而要做到"一针见血"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苦练技术,不断提高过硬的护理本领。
3.2.3提高紧急状况的应对能力。要做到患儿优质护理,就要关注每个护理细节,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专题讨论、分析原因、及时通报,防患于未然。比如:一位患儿因配方奶过敏,呼吸急促,生命垂危;医护人员从用药到输液,特别是对呼吸通道做了应急处理,由于每个细节处理得当,挽救了这名患儿的生命。
3.3有效沟通是规范细节管理的基础 掌握沟通技巧是规范细节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的基础,有效沟通可以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1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患儿护理工作中,患儿家属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康复指导,儿科护士要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周到服务。在治疗过程中,与患儿家属密切配合,促使患儿早日康复。目前,专科医院建立了APP挂号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方便患儿挂号,受到了患儿家属的好评。
3.3.2为了保证护患沟通效果,要使用文明语言。比如:在给患儿静脉注射时,进针需要一次完成,一旦不成功,要向患儿家属说明情况,争取患儿家属的理解。在治疗期间,要让家属详细了解患儿的治疗措施、护理过程和用药反应;主动为患儿排忧解难。
3.3.3注重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患儿护理的特殊性,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遇到个性突出的家属后,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急、不燥,共同解决问题,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护理质量。
3.4个性化服务是规范细节管理的途径 患儿的个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处处体现为患儿服务的理念。
3.4.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
3.4.2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饮食习惯等,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从而达到精准护理、细致护理。
3.4.3患儿护理文书的书写要规范。特别要注意记录单、体温单、等细节问题;避免因记录不规范造成护患纠纷。
综上所述,规范细节管理是实现患儿优质护理的重要保证,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只要脚踏实地注重抓好细节管理,必将对患儿优质护理、构筑和谐的护患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莉媛.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1).
【关键词】儿科静点门诊;人性化护理;实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7-02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是具有三种科学的演变过程,即: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所诠释的临床意义,不仅表现在护士在护理活动中,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是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真情实感。人文护理核心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1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重要性
1.1 儿科静点门诊存在特殊性 患者年龄在0-15岁之间,病情较轻微,不需住院治疗,静点后患者就离院,可能一次性就医,与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患者又是家中小宝贝,陪同看病的家属大多数都非常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患儿有时哭闹不止,家属紧张焦虑,往往对门诊护理人员从语言上,技术上,以及护理管理等多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护理投诉和纠纷非常多。要使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群都满意,坚持人性化护理,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势在必行。
1.2 人性化护理意识有利于提高门诊护士职业素质 当前我院儿科静点门诊护理人员,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业务技能。为适应当前的优质护理开展,在儿科门诊贯彻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护士职品质,性格,思想,情商,智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是培养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保障。
2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
在儿科静点门诊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同情心,责任心,以患儿为中心,以小儿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意识,为患儿营造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集中体现在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三个方面。
2.1 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数量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基础。儿科静点门诊,工作量大,服务对象都是未成年人,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护理人员的缺乏,必将影响护理质量,使护理安全隐患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提高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落到实处。因儿科疾病有一定季节性,做到人员科室不完全固定,随时根据工作量由护理部调配,并规定休息可以去工作量大科室工作,领取该科室核算到个人当天的奖金。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2.2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实施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应用前提是护理工作已进入理论化,信息化,实践性阶段。医院对员工加强人文培训,促进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内在素质。通过聘请老师的礼仪课培训,讲授及示范护士各种文明用语,仪表,着装,语言沟通培训,使护士做到接待病人有迎接声,病人及家属问话有回答声,提高门诊护理质量的几点分析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离院有送别声。逐部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参与意识,树立模范护士榜样,使护士自觉主动为患儿服务。并经常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儿痛苦。院内经常组织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2.3 相应护理对策
2.3.1 营造舒适环境,加强护患沟通 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在儿科静点门诊墙壁上,玻璃上,张贴小儿喜爱的各种卡通图像。改变医院白色调的单一,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门诊设有儿童读书角,放置各种儿童读物,并定期对图书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图书干净整洁。还设有饮水机一次性杯子等设施,使就医的患儿和家属感觉到家一样的温馨。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患儿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对患儿不恭敬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抱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掌握患儿的心态,了解家长就诊要求,注意倾听,语言和非语言的恰当表达,满足其合理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2.3.2 注重细节服务 制定人性化护理流程,从点滴做起,真诚为病人服务。急患儿家长所急想患儿家长所想,对高热等急症病人应先实施救治后缴费,保证及时有效地救治。护理人员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努力营造一种体现关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护理氛围。
2.3.3 护士长在儿科静点门诊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指导 护士长制定科室护理缺陷记录,每月召开护理会议,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并根据工作量,承担工作的风险,工作表现实现奖金的不同分配,做到公开透明,对工作中存在的人为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人性化护理更好的应用到儿科静点门诊中。
2.4 我院在儿科静点门诊贯彻人性化护理的服务宗旨,逐步改善医院人文环境,增进护患沟通,改进工作中不足,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的继续教育学习,业务技能不断精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儿科静点满意率达99%。树立护理人员在公众中良好形象,促进医?护?患更和谐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教学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由于患儿自我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不足,自身抵抗力弱,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疾病种类繁多且复杂,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如果儿科护士在行针或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跟家长发生冲突,遭到家长的责怪。因此,要求儿科护士不单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减少护患矛盾。所以对护生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同时还应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为了使护生能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能将人文关怀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笔者认为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
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即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和尊重病人[1]。
1.2 人文关怀对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当其生病住院时,不懂描述病情,甚至不配合医护工作,同时家属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注重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3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护理形象不只是外在形象,还应注重内涵修养的提高,而人文关怀能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故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儿科护理教学非常必要。
2.如何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
2.1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有效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学习,言传身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多为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到临床工作的信心。这样,既把人文关怀理念教给了护生,又让护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双向性。
2.2 情景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传授护理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让人文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中。例如:在“青霉素皮试”护理操作中,教师要设置情景,一位护生扮演患儿,一位护生扮演家属,教师示范教学,对患儿及家属态度和蔼,语言温顺,鼓励患儿的同时安慰家属;操作时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熟练,让患儿及家属放松,使患儿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3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的理念[2] 人文关怀的养成来源于医疗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护生在儿科疾病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以鲜活的事例对护生进行医德医风启发式教育,让他们了解医疗法律法规、卫生行业纪律对医德医风的要求,告诉他们在为病人服务时,如何实施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素养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学习。
2.4护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人文关怀素质 在儿科护理实习阶段,各项护理操作技术相对不熟练,护生往往容易紧张,为减少护生和患儿及家属之间的矛盾,日常护理工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包括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告知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形体语言 、询问性语言等)达到护患间的沟通,护生对婴幼儿多抚触、楼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2.5到社会幼儿机构体验 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进入幼儿园、社区、孤儿院等和幼儿亲密接触,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护生和幼儿的沟通能力,更好的为临床护理服务。
3.讨论
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它的作用和地位在护理工作中日益突出。融人文精神于儿科护理教育之中,加强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但面对人文关怀这样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全程融人人文关怀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与自我保护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多的矛盾和冲突,受人力资源不足因素的影响,人文关怀的开展范围还十分有限。因此,还应尽快加强上述方面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实施人文关怀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时间管理”概念是现代护理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情况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其本质就是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教会人们学会管理时间,增强个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1]。护士长工作在临床一线,身兼行政管理和业务技术管理两种职责,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工作,工作安排不合理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使管理者身心疲惫。尤其是儿科病房有着特殊性,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风险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中去,使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得到进一步提高。
1、abc时间管理法
abc时间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lakein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每天的工作分为a、b、c三类,a类工作是最迫切、紧急、重要的,要求管理者亲自、立刻花时间去做好的工作;b类工作是迫切、较重要的;c类工作是不重要或不紧急的。
2、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管理者是浪费时间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主管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常见主观因素有工作怠慢、拖拉;工作日程计划不周或没有计划;工作目标与方针制定欠缺;授权不足;不善于拒绝非本职工作;处理问题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各种文件物品杂乱无章缺乏决策能力等。常见的客观因素有计划外的电话或来访;会议过多;应酬过多;信息不足、不畅;沟通不良、反复澄清误解;协调者能力不足;突发事件;上级布置做与本职工作无关之事;政策、程序、要求不清;文书工作繁杂、手续过多等[2]。
3、方法
3.1分类 按照abc时间管理法,根据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把日常工作分为三类,a类:紧急重要的。危重病人的抢救,检查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落实,安全措施落实的情况。b类:重要但不紧急。最好有护士长完成,也可授权护士完成,如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检查维修,各种物品的补充等。c类:重要也不紧急,处理完a、b类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去做。如患儿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家长的沟通、科室物品的请领,儿科专科护士的素质教育等。
3.2实施 护士长每天提前到岗,了解、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根据管理工作的内容,列出全天工作清单,把清单上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类,并按时间的重要性及紧急程度进行分析,确定abc顺序。首先集中精力完成a类工作,全部完成并保证质量满意;然后再去处理b类工作,护士长面对此类工作可以亲自去做,也可授权下属去完成;在有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完成c类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应大胆地减少花费在c类工作上的时间,也可拒绝或延迟,或授权他人去做。
3.3评价 护士长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当天完成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一下a类工作完成的情况,并检查b、c类工作授权后完成的质量。查看当天工作是否安排的主次分明,是否在恰当的时间完成了主要的工作,是否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是否做到了有效授权。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整体上的回顾,综合分析,及时加以调整。
4、效果
儿科病房自实施abc时间管理法一年来,儿科病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未发生一类不良事件,二类不良事件由原来的3起下降到1起,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5、体会
abc时间管理法的应用,可以合理安排时间[3],护士长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够立即去处理并解决迫切紧急的事情,及时处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护理问题或潜在危险,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与病人的满意度。适当的授权发挥了护士的特长,使她们自觉地参与管理工作,改善了人际关系,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病人数和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保证时间上弹性管理,减少时间浪费,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
参 考 文 献
[1]林菊英. 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56-57
关键词:儿科护理;差错事故;成因;防范
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大对差错事故的预防,是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儿科护理作为较特殊的护理工作,由于患儿的组织器官等尚未发育成熟,造成儿科疾病的发病快、病情诊断难等特征[1]。加之患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在护理差错发生以后,往往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1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成因分析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需要严格的落实核查制度、不断的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2],提升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加大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等。而当前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影响着儿科护理的质量,导致儿科护理差错等事故的发生。
1.1儿科护理任务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等原因的影响,在医院诊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受到儿科床位周转速度快、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医嘱多等原因的影响,医院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患儿病情、体温、恢复情况的记录与观察,另一方面要继续接待新的患儿。
1.2部分儿科医护人员临床观察不仔细 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尚未达到准确表述的程度,甚至部分患儿不会说话,这就使得患儿无法将自身的不适等向医护人员表达[3]。因此,当大部分患儿的病情是家长代诉的时候,如果护士仅仅依靠家长的反馈,而没有实施有效的检查,那么可能就会出现延误救治时间等问题,进而造成儿科护理差错的发生。对于护理要求中的三查七对没有做好严格的操作,包括操作之前的检查、操作过程中的检查、操作之后的检查、患儿床号的检查、病情的观察、医嘱的落实情况、用药的比例、用药的时间。特别是在患儿较多的情况下,部分护士容易忽略监控的次数,而影响问题处理的及时性。
1.3部分护士护理水平待于提升 护士作为儿科护理的主要人员,部分护士由于实践经验少等原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护理设备、以期使用不熟练,甚至操作不当造成了救治时机的耽误[4]。有的护士因为任务多等原因,没有及时的完善护理的文书。有时也因非监护人带孩子入院,拒绝签字或年龄过大不会或不能写字导致首次护理记录单不能及时完成或记录错误。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同时,在患儿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治疗与护理不能够及时的做好记录,付诸于行动,避免因为疏忽等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等沟通不足 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护理差错事故的形成与护理工作任务多、护士责任意识不高、医患沟通不到位等因素有关。科学的防范措施需要做好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医患之间的沟通的措施来实现。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操作、特殊药物的使用等,护士要及时、主动的向患儿的家属交流反馈。部分护士因为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在侵入性操作没有能提前通知患儿的家长,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出现。也有部分医护人员缺乏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不明不白,导致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
2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策略
2.1严格落实儿科护理工作的查对制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医院要依据患儿病情变化快、诊治医嘱多、儿科患儿护理工作细致等特征,做好对儿科护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加大儿科护士长监控的次数,儿科护理人员的班次、科室人员的编排上,要按照结构合理、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护士来担任。在节假日、疾病集中期要灵活的排版,以备急需,以此来避免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不断提升儿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医院要不断的加大对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习惯的培养,做好骨干人员等的定期培训与学习,并积极的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新技术。对于急救等技术必须要求人人都能过关,督促护理人员不断进行自修、自学,并就护理人员仪表仪容、言谈举止作出规范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专业能力。
2.3以严格的管理保证儿科护理的质量 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等特点,要求护士长在工作的过程中,每天都要认真、全面的检查本科室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以科学的考核方式督促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高效性。规范文书书写,详细告诉患者家长、监护人签名的意义,让其主动配合工作。要不断的加强病室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并对护理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保证儿科护理设备的完好性。例如通过合理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加护理人员的学习交流机会,加大对护理人员重要性和劳动的宣传,让患儿的家属能够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4做好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在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护理工作的各个细节,适当延长医患交流的时间与次数,以此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病房巡视等,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准确的执行医嘱,对于一些不良的反应、应对方法等要及时的向家长、监护人等告知。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前,要含蓄的给予患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相关的预警信号,以更好的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护患感情。护理人员在病房巡视的时候,要及时的掌握患儿的有效信息,严格的执行医嘱的相关内容,向患儿的亲属告知用药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加大对患儿的护理预警信号的科学,让患儿的亲属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更好的实现与家属的密切配合与治疗。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与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做好医院患儿接诊、病房安排、住院编排等工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此来规避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芬.小议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方法[J].中外医疗,2009(14).
[2]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06).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理实践的回顾、分析、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医院的客观因素,护士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结论: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科护理与其他专科护理有着显著区别,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满意度;儿科;护理工作;特殊性
“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着。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对此项活动更是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患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儿童医院的患者往往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家长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成为衡量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环境因素
1.1 护士编制配置不足: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民就医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家长对患儿疾病的重视,使得医院护理编制配置无法补齐快速增长的就医率带给护士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着婴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往往需要几个护士或者大人一起来约束激动的患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才能保证药物准确注入的同时,不出现针头折在患儿臀部上的情况,这对儿科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是患儿的哭闹声震耳欲聋,家属的争吵声,对患儿的责骂声不绝于耳,相比其他科室的同年资的护士,在儿科工作的护士听力受损程度更大,使得护士不仅要有较大的体力付出,还要承受沉重的负性心理压力,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处境使得护患之间无法清晰和理智的进行沟通,优质化护理无法准确表达,群众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2 护士自身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责任感的差异: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倒班生活影响日常休息,加之女性家庭负担重,使得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排斥和埋怨心理,但又因为自身学历和文化水有限等原因,无法寻觅到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使得一些护士在埋怨中工作[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患者和家属失去耐心,当患儿家属提出疑问时只是给予敷衍的回答,很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对于儿科用药常需要精准计量到0.1 ml,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能认真进行“三查七对”,疏忽之间可能造成严重的护理差错,甚至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的描述不适症状,儿科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话,会疏于对患儿的病情观察,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是抢救时机,给患儿预后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环节[3]。
2.2 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儿科护理技术,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对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会失之千里,儿科用药常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进行严密计算,进行药物计量、剂型的转换,护士不能牢固掌握儿科用药剂量,剂型的转换,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不但影响用药速效,耽误患儿的治疗,更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护理工作中,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护士不能娴熟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会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悉各项监测仪器的显示指标, 不能及时把患儿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可能会错过及时处理危机状况的时机。
2.3 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2.3.1 沟通意识的欠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还在不断完善中,优质化护理的步伐还没有根深于每个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制于繁重的护理工作,护士往往忽略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各项操作前没有有效的解释,解答焦急的家长的各种询问时没有耐心,言语冷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家属的疑问和对医疗单位的不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
2.3.2 沟通技巧知识的缺乏:医院的主要工作萦绕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展开,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懂得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救治患者。护士在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时,由于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无法了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无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解释好各种治疗对患儿的帮助,或错误的使用了言辞和沟通手法,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即使初衷是为了患儿着想,却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引起家属的反感和患儿的抵触。
3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措施
3.1 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者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由于曾经有过的生病就医经历和受到家长的错误诱导,患儿对护士有非常强的惧怕感,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不予配合,很难沟通[5]。患儿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个人耐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疾病与不适的表达能力有限,护士往往不能从语言交流中得到准确的关于疾病的信息;婴幼儿各项生理机能的不完善,起病急、变化快,使得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易观察,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3.2 家属的特殊性:随着计划生育普及和推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疼惜和宠爱已然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儿科家属的特点主要是一个孩子患病,较多的家中成员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每次陪同医院的往往就要有三四个人,相互之间对患儿照护的摩擦往往会带到医院之中,加之对患儿的重视和紧张,家长常要求护士的穿刺每次都一次到位,最低程度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患儿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调高,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氛围高度紧张,家长对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护士与家属之间不能促成融洽的沟通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的难度,使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7]。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同仁们具有各方面优秀的素养,不仅要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还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儿童及成人心理学,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温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体态,轻柔的动作,缩短医患距离,掌握语言的艺术,巧妙利用游戏,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行事。
希望可以与护理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注重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9(3):287.
[2] 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1):113.
[3] 蒋旭华,张 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4]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5]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