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OPD患者 社区康复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该病是世界4大死亡病因之一,仅次于脑血管意外、肿瘤和心脏病。多见于中老年之间。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气促、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等,随着患病的时长呈进行性发展。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吸烟、大气污染、病毒感染、过敏等。COPD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地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有了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还没有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但是日常的护理和防护措施对于该病的发展和治疗却有一定的效果,本文就社区康复干预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意义展开了讨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来自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二村社区86例COPD患者进行研究,86例患者中男性有74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4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岁。这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治疗。86例患者中已经排除了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尽可能减少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2方法
跟每位患者和患者家属协商,并根据相关的肺康复实践指南,制定出以下社区干预康复方案:
一是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综合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预防措施,患者日常的监督和管理,患者心态的调整;二是药物治疗方案,适量给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服用茶碱类药物,按时服用抗生素;三是物理治疗方案,患者进行适量的物理运动对于肺机能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做呼吸操训练膈肌,下肢和上肢训练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四是膳食营养支持,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饮食,提醒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制定好方案之后,时刻关注关注患者适应情况,并根据患者反映,适时调整方案,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治疗情况。
1.3生存质量评估标准
本次评估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总共设置60道问题,分别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状况、患者心理状况、生活环境质量4方面设置题目,其中日常生活能力分为4个等级,0-1级时,患者生活能够自理,2-3级时部分能自理,4-5级时不能自理。
由专业的呼吸可医师负责调查问卷,在患者不受任何其他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在患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温和的语气对患者提问。将得到的结果录入COPD 生存质量测评表,按照分数的高低来评测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分值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差,患者的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珔X 表示,采用t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年时间的社区干预康复治疗,对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定期检查。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接受了质量评分,发现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社区康复干预之下,生存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肺功能处于稳定状态,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见下表。
3.讨论
影响医疗效果的因素出了药物的疗效、医生的医术之外,;另一个影响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每天的生存环境是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环境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反复复发,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治疗的过程是非常的漫长,更是需要家庭和医生的长期观察治疗,所以家庭康复治疗和社区护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种有效地治疗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目前社区干预康复治疗主要以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在经过临床实践的证明后,显示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复况,病情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肺功能处于稳定状态,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是一种康复和经济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国家和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帮助改善不良的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来面对病情,一个好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治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实践证明,社区康复干预对COPD 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改善,对COPD 患者实施社区康复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更能够减轻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符合目前国家的卫生方针,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 范广平. 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晌[J]. 华西医学. 2009,(08):132-139
[2] 王洵,文富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质量评估研究进展[J]. 西部医学. 2008,(03):59-89
[3] 施慧娟,胡国萍. 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干预效果评价[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05):190-201
[4] 曾雪峰,王晓霞,李凯,陈锋,李群. 呼吸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09):278-281
[5] 王香芬. 住院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04):43-51
[6] 郑志宏,王彩霞. 老年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08):10-15
[7] 刘雨花.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重度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D]. 大连医科大,,2010
[8] 张英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康复治疗[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07):267-271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8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与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常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探讨护理工作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1],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的不良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单盲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病程、居住环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每人发一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手册》作为自学材料,除此之外,对照组在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1.2.1 观察方法干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内容,熟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种类、适应证、副作用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依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自编“患者治疗记录监督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等。每季度对记录内容整理,进行整体分析。
1.2.2 干预组干预方法每周组织例会一次,通过讲解健康知识使患者和家属确切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含义、危害,明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明确治疗的目标,知道吸烟、环境污染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控制。具体包括:①戒烟干预。向患者讲解长期吸烟而使呼吸道黏膜受到剌激发生损伤,引起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气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静脉丛淤血,气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引起气道疾病,戒烟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增生,黏液排除能力增加,感染减少,咳嗽减轻,体质增强,戒烟主要靠决心和毅力,为此我们制作了戒烟卡,告诉患者戒烟的好处;找出吸烟的原因;坚持戒烟承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煤烟粉尘和刺激性气体。②营养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重要性,给患者以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注重膳食合理平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喝水,1 500 ml/d以上,保持口腔清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③氧疗干预。吸氧是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少数患者认为氧气可吸可不吸,因此,护士在给干预组患者进行氧疗时,应耐心、细致讲解吸氧的目的及意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时,护士可让患者俯卧位吸氧,3 h/d,其他时间可采用自由。④运动干预。合理的锻炼和体疗,如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让患者上身放松做深呼吸,呼气时腹部下陷,吸气时腹部鼓起,亦可用手加压腹部,反复练习,注意准确性)、缩唇呼吸法(用鼻吸气,缩唇做口哨样缓慢呼气,在不感到费力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当病情处于缓解期,要进行适度运动,如外出散步、慢跑、做健身操,传统的气功疗法等。耐寒锻炼,养成用凉水洗脸的习惯,温水沐浴和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四季坚持不懈,注意天气变化, 随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⑤心理干预。干预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双方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心理上的被动位置,树立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有良好的心态。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3 疗效标准
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 结果
干预组40例治疗及干预2年后,显效14人(35%),有效23人(57.5%),无效3人(7.5%)。总有效率92.5%。其中1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对照组2年后,显效8人(21%),有效(52.6%),无效(26.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及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均有好转。
3 讨论
COPD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病程长,因生理功能减退常伴发其他疾病,免疫力低,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根治,有资料显示,15%和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70%的慢性肺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2,3],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更加突出,对于营养不良以及营养正常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4]。长期氧疗还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提高生存率[5]。研究表明,俯卧位吸氧能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运动,俯卧位吸氧是提高PaO2的直接原因。
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心理平衡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显著,对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绝非易事,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患者慢慢适应,自觉接受,达到预期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我们应将多种干预措施融为一体,依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让患者真正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树立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对慢性阴塞性肺疾病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专家建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有家族病史者、超过40岁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以及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呼吸急促者,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肺功能仪器常规检查,以检测在最大肺活量过程中的第1秒内所呼出的空气容积。
[参考文献]
[1]王崇华.护理社会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5-60.
[2]Thomsen C .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dvanced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atory Medicine. 1997,91:249-254.
[3]Landbo C, Prescott E, Lange P,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60(6):1856-1861.
[4]Katherine GD, Laurie G, Stanley HS,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3(3):961- 966.
[关键词]心血管康复;老年;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56-04
冠心病是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由于脂质等在冠状动脉的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管径缩小,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介入治疗等改善心肌供血,延缓病情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康复理念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证实,康复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心血管康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8±5.9)岁,平均病程(4.14±0.73)年,NYHA分级Ⅱ级的有22例,Ⅲ级的有20例,17例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的有25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8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有1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2±6.2)岁,平均病程(4.09±0.81)年,NYHA分级Ⅱ级的有24例,Ⅲ级的有18例,18例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的有24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7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有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参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明确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同时排除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呼吸衰竭、脑卒中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骨关节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等具有康复训练禁忌证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以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包括调整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H10940039)改善心肌供血,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抗血小板聚集,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32025391)减少心肌耗氧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心血管康复治疗。首先根据患者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包括戒烟、戒酒,根据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情况指导其调整膳食结构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尽量避免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由我院心血管医师和康复科医师各1名负责采用6min步行试验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以评估结果的75%~85%为基础运动量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训练1周后,逐渐将每次平地步行距离增加到500m,每天训练2次。如果训练过程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应马上中止训练并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保证康复治疗的安全。由护理人员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健康宣传材料等方式,为其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主要治疗药物、作用及其服用方法。介绍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指导患者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控制危险因素,避免病情的加重。告知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以及应对措施。同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清B型脑钠肽(BNP)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康复治疗12个月内的因冠心病再次住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李老师原本是中学语文教师,前两年查出患了冠心病,所以提前退休在家。两年间她就因突发心肌梗死而反复住院3次,这次入院她还接受了冠状动脉分流手术。冠心病对身心的折磨已经让李老师的精神越来越差,看着挂在她病床旁边的输液瓶,李老师的丈夫很想知道在住院期间除了每天输液之外,还有什么是他们应该做的。
在很多人看来,心脏不适进了医院,就应该完全静养,绝对卧床休息,靠医生,靠药物,运动康复是恢复以后的事,或者说是出院后的事。殊不知,即使在医院,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训练。我们称之为“冠心病的I期康复治疗”。因为这一时期,通过适当的运动可减少或消除卧床休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出现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发生静脉血栓和栓塞及因卧床时间过多发生肺炎、肺栓塞等并发症。除此以外,适当的运动还可纠正运动耐力下降,缓解患者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等等。
I期康复以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为原则,生命体征一旦稳定,无合并症时即可开始进行。这个时期患者应和康复心理医生积极配合,了解冠心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事项和预防再次发作的方法。
呼吸训练:主要是腹式呼吸训练。要点是在吸气时腹部隆起,让膈肌尽量下降;呼吸时腹部收缩,把肺的气体尽量排出。呼吸要均匀连贯,可以比较缓慢,但是不可憋气。
床上活动:床上正常的肢体活动,一般从远端肢体的小关节活动开始,比如吃饭、洗脸、刷牙等。强调运动时呼吸自然、平稳,不憋气和用力。
坐位训练:应该从病情平稳后的第一天就开始。开始坐时可以有依托,例如把枕头和被子放在背后,或将床头抬高,然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无依托独立坐。
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渐沿床边步行,要特别注意避免上肢高于心脏水平的活动,例如自己举盐水瓶上厕所。上下楼梯活动是保证患者出院后家庭活动安全的重要环节,为避免负荷过大,必须保持非常缓慢的速度。
排便:患者务必保持大便畅通,在床边放置简易坐便器,尽可能让患者坐位大便,以减轻心脏负荷和减少能量损耗。
出院前评定:让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步行,确认患者可连续步行200米,无症状和无心电异常,即可以安排出院。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预防方法;控制对策
肺结核疾病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其发病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自身身体功能退化,免疫力有所下降,这样容易导致结核菌乘虚而入,通过内源性复燃或者外源性再感染等形成结核病。我国作为一个肺结核疾病相对比较严重的国家,应该要加强对肺结核疾病的研究,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需求,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为他们的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肺结核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气促等,少数患者还伴有胸痛、发热等现象,因此需要医院加强其治疗,有效保证患者的健康。
1老年肺结核疾病的临床资料
本文通过对2013年宿豫区55岁以上的97例结核病人临床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从而找到更加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控制对策,有效减少我国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发病数量,认真贯彻落实我们疾控方面的免费服药治疗政策,同时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在本次的研究中,97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胸痛、发热等现象。全部患者进行X胸片检查后86例是浸润型,10例血型散播型,1例慢性纤维空洞型。在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时,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对初治患者给予2RHZE/4RH治疗方案,复治患者则给予2RHZES/6RH或者3RHZE/6RH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让患者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
2老年肺结核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老年肺结核疾病发病率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的下降,使得他们的各器官组织功能日益衰退,这样容易让肺结核疾病感染。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国需要加强老年肺结核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给老年人创建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2.1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
老年肺结核患者在临床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老年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大部分为咳嗽、咳痰、胸闷、乏力等。第二,老年患者多以男性为主。第三,X胸片显示,患者大多数以双肺发病率为主,而且血型播散行肺结核病以及慢性纤维空洞 型肺结核患者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且伴有较多的并发症。第四,老年肺结核患者通常情况下病程较长,复发病例比较多。第五,患者的痰涂片结核杆菌检查阳性率比较高。因此在今后的预防工作中要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健康,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降低他们的发病率,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肺结核患者作为肺结核传染疾病的主要来源,患者的长期排菌状态会给周围人群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威胁,如果不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将会增加肺结核的感染人数,不利于我国人民的健康。在生活中或者治疗中如果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则必须进行X线胸片检查,如果确定为肺结核感染,患者则要立即按照结合化疗的原则来进行治疗,自觉接受医护人员的嘱咐,减少患者家属与其接触,并做好相应的消毒杀菌工作,降低周围人群感染的危险。
2.2切断结核传播途径
肺结核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因此在进行预防控制时,应该要积极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与肺结核患者解除人群的健康,减少肺结核的发病率。在控制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环境卫生以及个人卫生的控制,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不能对向他人,也不能够随地吐痰,要注意室内卫生以及通风状况,保证空气的流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周围人群的健康,同时也利于肺结核患者的康复,提升他们的康复质量。除此之外,对于易感染人群接种卡介苗,让其进行适当的运动,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的均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最终达到预防和控制的目标。
2.3给予相应的药物防治
在对肺结核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时,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其控制质量,减少人群的感染率。必要时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易感染人群相应的药物防治,保证易感染人群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加安全的保障,达到老年肺结核疾病的预防工作目标。在防治时,主要可以采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以及乙胺丁醇等药物来进行,让该人群可以及时保证自身的安全,增强他们对肺结核疾病的抵抗力。但是在对老年人进行用药时,需要控制好用药量,必须要制定科学安全的用药方案,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满足该人群的实际预防需求,为我国肺结核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肺结核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时,要结合老年患者的实际状况来进行,从疾病源上来减少感染人群的数量,保证肺结核患者周围人群的健康,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控制的目标,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梦华.老年肺结核90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23(3):52-53.
[2] 王..老年肺结核的预防及控制对策[J].北方药学,2012,32(21):35-36.
[3] 刘瑜.老年肺结核的预防及控制对策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3(1):12-13.
【关键词】 呼吸内科;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2-02
由于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呼吸内科患者多数具有年龄大、自我保护能力差、病情反复、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的特点[1]。而且老年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和主要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病程一般较长,严重者短时间即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可能反应不佳,容易呼吸衰竭而死。因此,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除基础护理外,还应对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保持重视。因为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对患者的处理不能仅仅局限和满足于病情危重时的抢救,而且应该要重视康复护理的作用[2],通过康复护理促使改善患者症状、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所在科室对2012年1-6月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男41例,女27例,年龄45~82岁,平均(66.50±9.56)岁,病程3个月~15年。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支气管扩张9例,支气管哮喘8例,肺癌患者2例。
1.2 护理方法
包括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护理措施、合理的营养、护理风险防范及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康复护理原则 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多为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主要着眼于在患者稳定期进行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危重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呼吸功能、加强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预防护理风险,加强健康教育,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取得其配合和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 护理措施 (1)加强呼吸功能训练: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吸气同时隆起腹部,呼气时用力收缩腹肌使腹部凹下。呼吸时保持胸廓不变,每日次数以患者自觉适宜为度,10 min/次左右。学会仰卧位后,继续学习俯卧位、侧位、坐姿及站姿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减少痰蓄积、减轻呼吸引起的疼痛和桶装胸畸形的风险;②缩唇呼吸:鼻子吸气的同时用舌头顶上颚,身体稍微前屈,吸气末稍作停顿,口呈口哨装,慢慢呼气,8次/min左右,呼吸时要按照节律进行,因为延缓呼气气流,提高了气道内压,防止了小气道过早闭陷,有利于排出功能残气,改善肺的呼气换气功能[3];③适当锻炼增大呼吸量;(2)氧疗:呼吸内科患者多数由于呼吸功能下降,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症或潜在低氧血症,尤其夜间明显。低氧血症可致多脏器功能不全。长期坚持夜间持续低流量(1~3 L/min)吸氧>12 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改善睡眠、提高患者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4]。亦可于夜间用机械辅助呼吸,使呼吸肌充分休息,提高白天呼吸能力。有条件的患者可在出院后采取家庭式给氧,8 h/d。
1.2.3 合理的营养 患者因病程长,胃肠功能弱,进食少,营养不良、呼吸负荷重消耗大等原因,导致营养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造成患者抗病能力低下和治疗效果差,故应增加热量的摄入,每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不应少于1.0 g/kg[5]。老年患者多伴脂肪代谢紊乱,应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有明显CO2潴留者应减少糖进量。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治疗。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由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其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加强护理风险防范[6]。首先,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呼吸机、吸痰技能等的正确使用,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其次,提高用药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药品存放规范,经常检查,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隔放置,对毒麻、限制药品、高危药品上锁保管,班班交接。对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做到7个标记,3个通知。对抢救用药分类放置、标志醒目、班班交接。抢救室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药物及物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必须在有效期内,抢救物品必须齐全,帐物相符,不得外借,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保证了抢救患者迅速规范。再次,要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院内感染、有防滑等必要提示。
1.2.5 加强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加强呼吸功能的保证,健康教育也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1)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如长期吸烟会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衰退,因此,有必要将此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促使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2)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功能增强以及提高耐力,因此需要跟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楚康复训练的意义,使其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是取得满意治疗和护理效果的保证;(3)对患者进行心里干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由于长期住院,而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产生焦虑、灰心丧气的心理,情绪低沉或者激动,对护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时甚至有抵触及攻击。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念。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于已经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是保证康复护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工作者要掌握必要的语言交流技巧以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流,交流时态度诚恳,仪表大方,对部分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语言、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避免纠纷发生。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获取患者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和谐护患关系、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需要。
2 结果
通过康复护理,26例患者康复出院,39例患者好转住院,3例患者无效,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康复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深入贯彻落实康复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护理工作的成效,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2]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17-818.
[3]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4]胡霞绒.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复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85-86.
[5]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寒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焦虑;太极拳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2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es,COPD),常伴有精神心理异常,并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主。据报道,COPD伴随抑郁情绪/抑郁症的患病率约50%~75%〖1-2〗。焦虑情绪可使氧耗量增加,抑郁情绪可使免疫功能和依从性下降,所以情绪障碍可加重COPD患者的症状,影响COPD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本研究旨在观察太极拳运动对缓解期COPD 患者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呼吸困难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诊治规范〖4〗;②FEV1/FVC
1.2 方法:太极拳锻炼组患者参加规定的太极拳动作学习及锻炼,内容包括准备活动、太极拳单个动作及套路练习,同时配合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运动强度设定为中等,即靶心率达到按年龄预测的最大心率MHR(男220-0.7*年龄,女220-0.8*年龄)的60%-80%〖7〗,每次锻炼活动30分钟,每周锻炼4至5次,为期3个月。观察3个月期间,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变。
1.3 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在为期3个月的临床观察前后进行:①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②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③和基础呼吸困难指数(BDI)评分。量表由专人负责解释,患者在医院内独立完成。
1.4 统计方法:SDS、SAS以及BDI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锻炼组观察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基础呼吸困难指数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试验前后组内的焦虑、抑郁以及呼吸困难指数的比较
表2 试验前后组间的抑郁、焦虑及呼吸困难指数的改变量比较
3 讨论
COPD患者中抑郁、焦虑和恐慌等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有抑郁症状存在的患者占被调查者的75%,抑郁症患病率达42%〖2,8〗。治疗COPD患者,不仅要关注其呼吸症状改善,同时也应关注其心理状态。COPD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精神病药物、心理疏导及肺康复治疗。Emery CF等〖9〗对伴随焦虑症状的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宣教、呼吸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治疗后,焦虑症状显著减轻,焦虑评分显著下降;任蕾等〖10〗研究揭示,健康宣讲、有氧呼吸操和下肢训练,能有效改善COP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呼吸困难症状;王丽芳〖11〗研究发现,抗焦虑抑郁药物黛力新能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COPD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雯等〖12〗研究提示,集体运动疗法(放松功和八段锦)能减轻COP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本研究纳入传统中华文化太极拳运动,为老年COPD患者,尤其是伴随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者,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个体的太极拳锻炼计划,锻炼的内容简单、易学、易行、易接受。太极拳锻炼对COPD患者的益处体现在〖13-14〗:①太极拳将拳术、导引术和吐纳术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相结合,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②呼吸运动和神经肌肉的主动放松,使人体达到自然的放松状态;③强调心静,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在身体运动中高度集中注意力,长期坚持训练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因此被称为“神经体操”;④配合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能明显降低老年重度COPD 患者的呼吸频率,改善呼吸短促,改善生存质量。
本研究也提示,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练功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当借鉴西医运动疗法的规范、针对性强、定量的优势,避免传统中医锻炼方法过于随意、无法定量的缺点,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制定运动处方,使患者受益的同时,也获得更高更好的认同性,减轻肺康复训练时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效果,并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治疗态度,减轻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同时发现,太极拳在练习时,可配合中国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调节情绪,帮助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使患者得到生理和心理多重益处。
参考文献
[1] Mikkelsen RL,Middelboe T,Pisinger C,et a1.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Nord J Psychiatry.2004,58(1):65-70
[2] Lacasse Y,Rousseau L Maltais F.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 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8eVere oxygen dependen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Cardiopulm Rellabil. 2001,21(2):80-6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08-02
吞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很常见,急性期吞咽困难患者进食不当易导致全身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运用针灸、中频治疗加针灸、吞咽训练加针灸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结果吞咽训练加针灸治疗组患者疗效最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5例患者为广西北海市中医院2003年―2007年康复病区住院患者,均有脑卒中病史,经头颅CT 检查证实。首次发病53例,复发22例;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45岁~78岁(56.3岁±5.6岁);脑出血20例,脑梗死55例。纳入标准:有吞咽障碍表现,经洼田饮水测试,全部符合简况Ⅲ级、Ⅳ级、Ⅴ级。
7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1组为针灸组;2组为中频加针灸组;3组为吞咽训练加针灸组。3组病例均选择发病在1周内,3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吞咽障碍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洼田饮水测试:让患者喝下2~3匙水,如无问题,喝下30 mL温水,观察饮水经过并记录时间及细节。
1.2 治疗方案 所有病例在不影响内科治疗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展康复治疗,15 d为1个疗程。
1.2.1 针灸治疗 取穴天突、列缺、照海、廉泉、合谷,配合电针,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20 min。
1.2.2 中频治疗 在颊部,颈部进行调制中频电疗法,每日1次,每次20 min。
1.2.3 吞咽训练 让患者面对镜子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并让患者口含压舌板,治疗师向外拉,患者尽量使之不被拨出。舌部运动,舌头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力向外拉,然后嘱患者往后回缩舌头,使舌头前后运动。舌头能自由进行运动后,让患者进行上下左右前后舌头运动。寒冷刺激法,用冰过的棉签,接触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根部,令患者做吞咽动作,反复训练。同时还进行其他训练,包括咳嗽训练,声带训练,吞咽模式训练,直接训练法,等。 选择有适当黏性,不宜松散食物进行喂食。
1.3 疗效观察 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洼田饮水测试,简况Ⅲ级、Ⅳ级、Ⅴ级提高至Ⅰ级、Ⅱ级为基本治愈。简况Ⅳ级、Ⅴ级提高至Ⅲ级为显效。简况Ⅴ级提高至Ⅳ级为有效。简况Ⅴ级无变化为无效。
2 结 果
吞咽训练加针灸组疗效优于针灸组和中频加针灸组(P
表1 3组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0%~65%[1]。本研究观察到3个治疗组患者吞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各组治疗均能改善口腔器官的运动和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其中3组疗效优于2组和1 组,现代吞咽康复训练技术结合针灸治疗疗效最佳。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吞咽过程分4期,准备期、口腔期、咽部期、食管期。双侧大脑病变引起假性球麻痹在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物形成,食块移动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的残留[2]。球麻痹由于累及脑干延髓吞咽中枢,障碍主要发生在咽部期,特征是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其软弱甚至消失[3-6]。吞咽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各种吞咽障碍,采用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方法,以及使用食物同时注意、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方法,配合针刺治疗,刺激口唇部、舌部及咀嚼肌运动,促进更好地增强相关肌肉的肌力以及促进吞咽运动的协调性,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中医认为,患者风痰上阻咽喉局部络道、经络失和,故见咽下困难。天突位于手太阳小肠经,清利咽喉作用强,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系于咽喉,照海位于足少阴肾经,通于阴而循喉咙,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专治咽喉疾病。廉泉除舌根风痰,合谷为手阳明经穴,善解头面之痰。诸穴远近相配,从而达到局部调整气机,疏通瘀滞,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7]。
本研究表明,现代吞咽训练方法结合针灸治疗能产生协同作用,标本兼治,能有效改善口腔器官的运动和反射,是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较好选择 。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8-99.
[2] 帕特里夏.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87-202.
[3] 赵峻译,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8-85.
[4] 卡尔,谢泼德.中风病人运动再学习方案[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6-63.
[5] 华桂茹.物理医学康复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5-314;350-353.
[6]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4.
[7]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1-223.
作者简介:魏玉华(1971―),男,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广西北海市中医院(邮编:536000)。
慢阻肺的治疗要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戒烟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病因之一,戒烟后咳嗽、咳痰等症状会减轻,也能延缓FEV逐年减退的速度。
2.急性加重期治疗 慢阻肺患者常在秋冬季出现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痰量增多,出现脓痰或呼吸困难加重等。此时必须积极就医,遵医嘱酌情使用抗生素、祛痰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等,积极治疗并发症。
3.稳定期治疗 稳定期仍应坚持治疗,如减轻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防止不适加重,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维护肺功能。使用的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β2激动剂、抗胆碱药物、甲基黄嘌呤类等。当医生制定了系统治疗方案后,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4.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慢阻肺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虽然不能根治慢阻肺,但能帮助患者充分发挥残留的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增加运动耐力,使患者的活动范围变广,增强生活自信。具体内容如下:
⑴生活有规律。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科学地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其他疾病感染而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为了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感冒,可以采取耐寒锻炼,如从夏日开始用冷水洗脸,最好一直坚持到冬天,还可肌内注射核酪或卡介苗素等。
⑵增加营养 慢阻肺常伴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损害肺功能,还可削弱机体免疫机制。故平时应注意膳食营养调理,摄入足够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和奶类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钙;忌生、冷、过咸、辛辣、油腻食物。
⑶适当参加娱乐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还能增加生活情趣。全身运动有步行、踏车、活动平板、广播操、太极拳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肌肉活动度和增强呼吸功能。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先进行上肢协调活动,然后渐渐增加活动量。如先从洗漱、梳头、上肢摆动做起,然后再渐渐开始步行,循序渐进。
⑷酌情进行呼吸训练。可做呼吸操或腹式呼吸,这些动作简便易行,可以锻炼呼吸肌,也不需任何设备和条件,在室内外都可进行,而且效果好。患者若能正确掌握方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锻炼,定能收效。
呼吸操 通过增强膈肌活动可以增大肺通气量,改善肺功能。卧位或立位都可进行。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
卧位法: 仰卧,头部稍垫高,双手自然放在腹部,作腹式呼吸,用鼻吸气,胸壁尽量外挺,用口缩唇(吹口哨嘴型)缓慢呼气。每分钟8~10次,每次3~5分钟,每日3~5次。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为2∶1或3∶1。此法可防止呼气时外周小气道过早瘪闭,增大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能使过度膨胀的肺回缩。
立式法: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作深呼气,同时两手压迫上腹部,缓慢将气呼出。吸气时,头向后微仰,尽量挺腹。
此外,也可借助一些器械锻炼,如吸气阻力器等。每日锻炼15~20分钟,可增强最大吸气肌力和呼吸肌耐力,但需要注意避免呼吸肌过度疲劳。
⑸家庭氧疗 吸氧疗法可以改善症状,增加活动能力。有缺氧的患者,如缓解期动脉血氧分压在7.33千帕(55毫米汞柱)以下者,或慢阻肺合并心脏病、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都应进行家庭吸氧。一般可采用低流量吸氧,晚间睡眠时氧流量应比日间增加1升/分,每天坚持15小时吸氧效果比间断吸氧为好。
测定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