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同时,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沿海一带的人们,他们的语言也多与水相关。而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则与沙漠和骆驼不可分。汉语中“天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欧美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因此,要想成功地在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我们必须要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比如,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英语语言中也有很多关于“狗”的短语大多为褒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然而,在中国,与狗有相关的短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家马林若夫斯基就提出一个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出现的语境。比如,在句子中This year many companies have made great fortunes and the company run by my neighbor are well in the black ,too.“in the black”中的black是黑色的意思吗?根据语境可得出“in the black”的意思是公司赢利而不是黑色的意思。由此可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知道单词的字面意思,还要了解它的深层含义。
1964年Eugene Nida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也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要做好跨文化交际,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习俗是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同样的一句话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时不仅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西方人则是若想要,就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因此,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时,若按照各自的原则行事,产生误解是自然的。
三、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入文化教学。从语言的结构看,英语中包含大量的俗语、谚语、俚语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中国语言学习者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社会文化信息只能通过课堂获得。如果课堂学习中只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学生就难以理解语言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习者了解文化知识,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该提高跨文化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文化图片、录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的知识。
2.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文学作品,如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活动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的社会文化,或者欣赏经典的影视作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地积累文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习动机。
3.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只有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才能准确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学生可以经常去英语角或收听BBC和VOA等节目。
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和运用英语必须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学习语言同学习文化密不可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也要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扫除文化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村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一、概念界定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认知、理解等为表现形式的情感关系。
(1)师生工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关系,它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它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协调一致。
(2)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它的目标是满足人交往的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其中贯穿一个共同的准则,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
(3)师生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成员,既重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差异。
(4)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进行着特殊的情感互动。
二、树立新理念,构建和诣师生关系
在教育学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全身心的付出,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敬,为什么老师的心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呢?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观念上,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极积学习与实践,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1)民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站在课堂上,并严格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对讲授的知识毫无质疑。在思想教育方面,有些教师不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也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承受力,一味采取训斥、硬性规定的方法。然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活体,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侵害学生权利以及变相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倡导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民主平等的意识,学会尊重、信任他人;多一些宽容大度的心态,学会理解、善待他人;多一点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沟通、交往他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受,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这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每个学期我都会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前段时间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并听取学生的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2)和谐融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三、转变
一、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
一是学习方法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实质上是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不适应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的循序渐进性规律,过去的学习是现在学习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有效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前提。通过调查摸底,分析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如下:
a 类:觉得经常记忆英语单词、语法、句型、结构等枯燥烦琐,缺乏兴趣去识记,不能坚持养成朗读、记忆的良好习惯。
b 类:因为基础相对差,听课较为吃力,跟不上正常教学步骤,考试成绩不理想,伤害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因而惧怕上英语课。
c类:由于不适应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堂教学中易被忽视,甚至时而受到批评,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严重者变成与英语教师的对立。
d类:学习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差,不愿花时间去预习、复习和读记,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掉队。
二是学习心理问题。
这些学生平时对待英语学习表现出畏难、自卑、退缩等心理状态。老师不仅要从教学上加以研究,做到因人施教,还要在情感上对困难学生多一份关爱,尊重他们,与他们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困难学生是教育、转化他们的起点,是关心他们的基础,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保证。
二、对策
过度焦虑可能是“困难”学生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有时候,我们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动作或严厉的言辞往往会触发学生的焦虑心理,而周围小伙伴们对他的否定批评更会加剧这种焦虑程度。学生带着紧张恐慌的心理上课,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受到一定限制,注意力就易分散。
1.针对心理弱点,激发后进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①给予理解和信任
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后进生,对于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表示理解。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同情心和爱心、不歧视、不讨厌、不排斥他们。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关心,并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相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能学好。给他们以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②让后进生拥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最能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追求。后进生因为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敢也不愿回答问题,怕出错误,怕同学和老师笑话他们。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在教学中常借助于手势、实物、图片、情景设计等直观形式,启发引导后进生的思考。笔者以前有个学生既聪明又调皮,但他的英语模仿能力很差,许多单词发音都不准确,每次课堂上开火车读单词,同学们都会为他与众不同的发音而哄堂大笑,他后来就干脆不读了。课后,我找他谈话,他说他语音不好,常被同学们取笑,所以不喜欢上英语课。
后来,我改变了评价方式,只要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我都会给他一个good!或wonderful!,并奖给他一颗小星星作为鼓励,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果然他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每次上课都聚精会神听讲,踊跃地举手发言。老师的表扬、鼓励是兴奋剂,一旦注入学生的血液,就会让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惊奇的力量。
③尊重和爱护后进生
尊重和爱护后进生,使他们在人格上受到平等的待遇,才能使他们与教师关系融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能冷落他们,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放弃他们。对于后进生,老师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早读和自习期间应对他们多进行辅导,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作为英语教师,应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应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们的学习兴趣。
2. 因材施教,指导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根据后进生的个性实施教学,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阶段的后进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后进生个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性格特征进行教学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后进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如有的后进生太自以为是,要挫一下他的锐气;而有的则喜欢老师的经常性表扬。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后进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后进生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创造学习的最佳条件。每一名后进生的基础、理解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尽管都是后进生,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后进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对于听力较差的,应督促其跟录音磁带听、读。对于记不住单词、短语的,应发动“一帮一”小组,培养小老师,以“优”带“差”,督促他们每天坚持记适量的单词、短语。对于语法不懂的,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讲解习题、试卷。在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只有当他们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喜悦,他们才会愿意学英语,才会喜欢学习英语,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和成绩。
②帮助后进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
大多数后进生往往是“笨鸟低飞”,甚至于“笨鸟不飞”。我就只好带着他们先飞,我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帮助后进生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单词的拼读,试读课文对话,翻译等。和后进生一起预习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③督促后进生课后复习
对后进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批改,仔细纠正他们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读,指定的优生会代替我督促并检查他们的单词及词组拼写。每单元结束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叮嘱后进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④给后进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基本规律
1.抓关键词语,品文意。
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作者用词的精准,品味关键词语在作者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如六年级的《半截蜡烛》一课,其中有一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探究这个话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词准确的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为下文更紧急的情况出现埋下了伏笔,从中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通过这个环节教学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自己表达时用词的严谨。
2.抓篇章结构,析文趣。
每篇文章作者选用不同特点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讲究的。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是学生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开始,抓住非常典型的语言结构进行言语能力训练是践行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
3.抓表达方法,悟文情。
每篇课文的作者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找最恰当的方法来完美地表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别像“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夹竹桃》,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课文毋容置疑是写夹竹桃的,但课文的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却足足写了与之毫无关系的另外十四种花,为了让学生捕捉到季老先生这种衬托对比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我在学完描写夹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就落到我事先设想到的陷阱里来了,“课文明白着是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另外的花,增加一个毫无意义的第3自然段呢?”当这位学生一提出这样的观点,另外一些有反对意见的学生就不服气了,立刻提出了反驳的理由。“如果没有第3自然段来写其它的花,怎么能够衬托出第4自然段中夹竹桃花期长和韧性可贵呢?”甚至有学生立即联系起了以前学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中,不是作者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为的就是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坚强不屈吗?这篇课文的作者当然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啊!”听着同学们的争论,我在一旁偷着乐呢,这不就达到了从学生的“学”出发,学会衬托对比这种表达方式了吗?学会了表达方式,领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又使得学生言语能力的建构在相互争鸣中得到发展、提升。
二、“运用”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尝试表达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言语能力的建构也不例外。成功的读写结合,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文本中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付诸于实践,而且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1.低年级模仿式表达。
低年级学生的表达以模仿语言为主。《木兰从军》课后有一道练习: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木兰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学习课文中木兰“想”的语言:“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以及“做”的语言:“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样一个读写训练的设计,既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解了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又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文本语言合理规范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方法,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中年级迁移式表达。
中年级的训练应该着重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学生学习到了叶圣陶爷爷写金华双龙洞的一种方法,教者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写一写身边周围的特色景点,一方面抓住景点的特点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另一方面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如此,以后学生来写参观的习作、游览的习作,就自然会用上见闻外加感受的表达形式了。
3.高年级创造式表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 :技工院校语文 研究性学习 特点 过程 实施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主动学习。从对语文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语文课题方案的选定、组织、实施,到最后结题写出研究报告,这都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
2.多样性
学生在研究中所处的环境是多样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都是研究的场所。学生研究的媒体也是多样的;学院图书馆、报刊、电视、电脑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途径。同时学生研究的调查对象也是多样的;同学、老师、家长、专家、学者都可以采访,从而获得全面多样的文化知识。
3.实践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经常亲自到实践之中了解、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当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4.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所提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当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前人雷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直到发现新观点为止。
5.合作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各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大家的智慧。经过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不同的见解,达到,发现规律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选题准备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放长选题的时间,把握选题的原则,发动学生从多方面选题,而且教师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研究计划,对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设计。
2.调研讨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指导。
3.总结展示阶段
学生经过探讨之后,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愿意把这些观念和想法及时表达出来,或者经过研究后,很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谈收获、谈问题、谈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4.评价反馈阶段
这是从量和质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后评价与反馈阶段。一是要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方案的合理化进行价值判断。二是发挥评价的总结性功能,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实际证据,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教师要想在研究性学习中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
学生对语文教材学习掌握之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将已学知识运用于研究之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课题推荐给学生,供学生选择。
3.指导学生探讨的途径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寻找多种途径,以帮助学生寻找知识,探究问题,还可以上网查找最近研究的新成果,以免走弯路。
4.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样做有利于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中,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也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是策划、指导和督促,主要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5.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性,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外语研究,2002,6.
关键词:汉语言 产业化 国际化 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一、重视语法训练,夯实学生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
从普遍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形式陈旧,使得学生兴趣淡然。文言文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语法知识更是难以言尽。学生对于文言文本就兴趣不大,对其语法知识更是心生排斥。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细致缜密的语法理论讲解,而应以灵活的形式将课文实际与学生基础、实际需要来巧妙、灵活地融合,做到精而不滥,深浅有度,点到为止。比如,以课文中的字词句为例,不必引证过多;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而不可攀高求全,由此使学生能够不断巩固语法知识基础,深刻记忆。例如,在学习相关虚词知识点时,可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的“常客”,但在不同场景下,其含义多有不同。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成现代汉语,共同总结“之”字的常见用法:其一,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 定语的标记;其二,用在形容词词后多是音节助词 ;其三,用在处所名词前多译作“到”;其四,用在动词后多是代词,充当宾语,等等。以此训练巩固语法知识。
二、引入微课教学,弥补传统固定教学方法的缺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微”技术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日渐成为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将其与微课结合,对于改善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和症结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由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大多较短,所以教师在提炼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对于课堂重点的把握,如重点字词的用法、古今使用方法的异同,妥善整合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教学信息点,以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快地把握课文学习重点,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优势。如在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时,应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结合文中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片段,以词衬景来制作一份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的微课件,带领学生在“山水之间”寻觅“太守乐”“众宾乐”和“滁人乐”,并借以“太守与民同乐”之景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也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格调清丽与遣词凝炼。
三、结合联想教学,导入深层体验以重塑文本意境
文言文由于本身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存在较大难度。教师若采用不当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体系的构建造成较大程度的阻碍,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利用联想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从而提升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常,文言文字里行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描述。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言文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展开联想,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联合全文主旨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很多文言文中,作者都会借助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进行组合,从而衬托出独特的意境。对于这些意境,可以尝试借以丰富的联想,作者用心营造符合思想的意境,置身其中,便能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此外,在文言文的诵读过程中展开联想,也是“堕入”其悠长意境、感知其磅礴气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文言文在古人的笔下,常以配乐演奏形式进行朗诵。因此,很多时候文言文的意蕴,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体味,进而以诵读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久久回味的无尽意境,慢慢品味古人的哲思,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