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全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我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47名,对音乐感兴趣,素质较好的占很大一部分,但是有不少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上课精为不集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一定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参与进来。八年级学生有56名,这个学年段也是初中比较关键的一个时期,因此有许多同学会淡漠这一学科,即使是七年级比较有热情的学生也会如此,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上时间,发挥学科特点。九年级学生有十几名,面临升学影响,在这样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时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着重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任意遨游,汲取营养。

三、具体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把育人放在首位。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消化、吸收。

3、运用各种不同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4、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表演的意识及兴趣。

6、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四、成绩方面

本学期将改变以往在期末让学生唱首歌,演奏乐器及做一些试题就是本学期的成绩的做法,而是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做好记录,然后再将期末的成绩综合在一起,这样不但使成绩更具科学性,而且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积极性。

五、自我提高计划

1、为了“过三关”活动,加强理论和专 知识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加学校和专科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4、虚心向有经验的有特长的教师学习,吸取新思想、新做法。

5、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6、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总结,加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

六、德育渗透计划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在学习我国优秀剧种时、爱国题材的音乐时,还是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音乐艺术学科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七、教研课题

如何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强烈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些我的看法:

1、由多媒体导入

2、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导入

3、用歌曲导入

4、根据歌曲形式导入

第2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至少达到最低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较长现代文的预习更是如此。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对较长现代好预习是长文短教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前对较长现代好预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开展长文短教的效率会极大地降低,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完全失败的恶果。笔者任教的两个班均为普通班且学生整体语文水平较低,因此,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提出以下三个最低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参考书解决所有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问题。

2.标明段落序号。

3.熟读课文至少两遍,以能够明确说出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基本概括主要事件为原则。

以上是笔者个人从学情出发制定出的长文短教的最低预习要求,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也可根据自己班的具体学情制定出其他的适宜的更高要求。总之,预习越充分,长文短教的效果就会越好。

二、紧扣学段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各学段现代文教学目标不同,所以,制定每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应从具体学段目标出发,制定出紧扣学段目标的切实的教学目标,以七年级为例:

七年级现代文的学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得。因此,在确定七年级各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要把它放在整个七年级语文知识体系中,确定出一个教学要点,做到一课一得。以下就是笔者从七年级现代文学段教学目标出发,制定出的适合七年级较长现代文短教的切实教学目标。

如,笔者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贝多芬这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2.从文本走向课外,学习像贝多芬一样身残志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类人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风貌的技法。

又如,笔者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从课文标题入手培养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弱者的品质。

由此可见,制定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不在多,而在真正扎实有效并能够实现。切忌“假”“多”、“乱”、“空”,这一点对较长现代文的教学至关重要。

三、基于学情计设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主问题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属普通班,基本都是中层生和后进生。如果脱离班级的基本学情,提出一些具有太多文学字眼的问题,学生连问题的表述都听不懂,更不要说举手回答了,那样以来,课堂冷场是必然结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笔者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这样操作:

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时,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迅速跳读课文,并思考,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勾画出相关词句。”(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学生一边默读,笔者一边巡视,两班学生基本都能在文段中划出表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词句,就连后进生也能轻松地划出相关语句,笔者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学生一个个的回答着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有的是词语,有的是短语,笔者在黑板上一个个地书写着。笔者有意识地把贝多芬作为普通人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在第一行,把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和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的词语写在第二行。

笔者问同学们:“贝多芬第一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齐声说:“没有差别。”

笔者接着追问:“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普通人!”笔者随即用红粉笔在第一行板书的最后边写上“普通人(平凡的人)”。

笔者又问: “同学们,贝多芬第二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相比,如何?”

学生齐声说“他远远比我们普通人强!”

笔者追问:“那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是……”

学生们有些疑惑了,都不敢开口说。

笔者说:“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有同学举手了,“贝多芬是一个巨人!”

“说得好!”笔者顺势在第二行板书的结尾处写上“巨人(伟大的人)”。至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又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为: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题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那么本文围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50字。(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两个主要人物入手,按照如何把“动人”一词表达充分为原则积极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基本都能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这则童话的内容,且主要人物齐全。预设的主问题解决了,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

由此可见,对于较长现代文短教而言,设计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吃透文本,又对教师的点拨、提升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四、搭建创造升起的跳板

创造生成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升起的跳板极为重要,对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而言,这一点更不容忽视。

为此,笔者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部分设计了“走出文本,畅谈身边的‘贝多芬’”环节。(小组讨论约2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3分钟)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笔者问:“贝多芬是身残志坚的巨人,其时,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千千万万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巨人’?尽可能用一句话展示出他(她)的主要精神。”

学生甲回答:“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奋发图强,著述了鸿篇巨著《史记》。”

学生乙回答:“张海迪身残志坚,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生丙回答:“罗斯福坐着轮椅,两次高票当选美国总统。”

学生丁回答“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凭借自己的坚韧,成为了著名作家和慈善家。”

笔者总结:“从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他们‘巨人般的精神’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有益的启迪。”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我们是跪着的。让我们站起来,勇敢面对眼前生活中和未来生活的困难,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精彩结束)至此,第二个课堂教学目标完成。

又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环节时,笔者设计了“某某,我想对你你说……”环节。(小组讨论约4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2分钟)

具体的问题如下:

盲孩子,我想对你说……

影子,我想对你说……

萤火虫,我想对你说……

同学们,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课堂实际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盲孩子、影子、萤火虫等对象的倾诉都能紧扣文章各个多样的主题,回答较为理想。学生在对同学的倾诉和对自己的诉说方面,也都能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提炼出较为精炼的语言。(课堂结束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真挚的爱,这爱如山间一捧清泉,它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课堂教学结束。)

这些拓展环节的安排让学生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从文本走向了生活,在深入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砥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实际表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至此,课堂教学目标三完成。

学生的回答虽然因知识水平的差异而有差别,但学生们都能从文本中有自己的体验和反思。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搭建,一次又一次的升起,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定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五、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小练笔

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还应与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小练笔(堂上小练笔或课外小练笔)相结合,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布置作业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从课文的肖像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品格。你们和老师认识这么久,应该对老师比较熟悉了吧?今天的小练笔:写一段关于老师的肖像描写,要求:运用精准的肖像描写展示出老师某一方面的性格,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可作堂上小练笔。若时间不足,可做课外小练笔。)至此,本课教学目标三顺利完成。

又如笔者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布置作业环节,设计的作业为: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健康,拥有亲朋好友的爱。但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幸的人们,正所谓“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请同学们在本周内,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到周记本上,情感要真挚,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堂上讨论:你所接触的人中,哪些人需要我们关爱?若时间不足,以周记的形式布置成课外小练笔。)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它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同一般的影响,设置的这一作业既是语文作业,又是德育作业,达到了智育和德育双重目的。从后来收上的周记作业看,绝大部分同学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真诚帮助了他们身边的需要帮助之人,描写内心的感受也符合情感真挚的写作要求。至此,本课教学的目标三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较长现代文短教的方法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

“弱水有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初中较长现代文的短教”,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核心。如此以来,老师“教”的时间短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在语文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鉴赏文本,进而能够充分地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语文是快乐的,又能让教师深刻体会到教语文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第3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口头叙述型作业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头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很好的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口头表达进行应用。讨论、演讲、讲故事、口头评价分析、表演、辩论、朗诵等形式的口头作业,不但动了学生的嘴,而且动了学生的脑。如八年级的有关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讲述一件依法维护人身权利的事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又通过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应用。在这时,教师要及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二、观看欣赏型作业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组织要求学生观赏指定内容的电视节目、文章、音乐、摄影、自然风光、案例、作品等,不断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阅历,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观赏分析,过程体验内化,及时总结反思提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品质。如:如七年级有关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欣赏音乐、欣赏美景或欣赏美术作品,既进行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体验,也陶冶学生高雅情趣,教学效果比干巴巴讲或学生自学阅读要好得多;八年级有关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电视台播放的法庭纪实,了解有关诉讼的程序,使学生丰富了知识面,拓展视野,巩固了教学内容,取得不同非凡的效果。

三、调查搜集型作业

开展调查搜集,让学生关注社会现象、问题,利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写出调查报告、总结,并师生互相交流体会。使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熟练了调查搜集的方法,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调查搜集过程中,也会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结果也会各具特色,互不相同,学生的个性也就表现出来,潜能也就充分发挥出来。如八年级有关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搜集几个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事例,交流各自的体会。学生搜集事例,在课堂上意见不统一,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好方法,既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熟练了方法、培养了能力。作业配合课堂,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也有了积极性,态度就自然认真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四、创作设计型作业

思品作业不只是一根笔、一个作业本、再通过读书写完成这种传统模式。学生制作设计也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好方式。如七年级学生制作自律书签、办手抄报;八年级制作法制板报,设计环保活动方案等。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设计等,加上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高。在制作、设计过程中,学生既得到感情的体验,又展示了劳动成果和综合能力,同时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思想政治课作业的创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展示了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符合新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作业设计是为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

[2]《思想政治教育》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第4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学生参与 激发兴趣 促进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是最深刻的活动机制,而兴趣则是推动儿童积极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重要内在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实验过程,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视频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到自然界中、到生活中识别生物等。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信息渗透,把书本中看似遥远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文字信息与学生身边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拉进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寻新知识的意愿。

一、“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设计每一节课时,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中,首先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画面的视频,学生立刻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和环境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明星——成龙父子的照片,引出《生物遗传和变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热情。利用《达尔文的遗憾》——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各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学生们阅读故事后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也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意义的认识。这些资料促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构建者、研究者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尽量多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一)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七年级上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或者鼠妇根本不动。此时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实验原因: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要武断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或是越俎代庖帮学生说出原因,一定要启发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光、有的认为土壤、有的认为水份、还有的认为空气等等,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以前从未想过的现象。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中观察花的结构,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应对冬季鲜花少且昂贵,用桃花模型和发泡的干金针菜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并通过分组讨论得到一朵花中对于传宗接代最重要的结构是花蕊。八年级上册《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中,教师准备蚯蚓,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海绵上,还有的甚至将蚯蚓放在浅水里。通过实验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要求观察鸡卵(蛋)的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绝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中还有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很难达到的效果。通过新鲜鸡卵的观察,学生的收获远比纸上谈兵来得鲜活和深刻。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建立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

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出联系生活的问题,比如:室内的花草是不是越多越好?学生认真分析讨论花草虽然能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是在没有光能的情况下会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室内的花草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秋冬季节,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门窗关闭,气流不畅,室内花草过夜,晚上人们入睡时,花草也在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室内氧气稀少,有损健康。通过讨论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本质认识更加透彻。

又如在学习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设计问题:为什么民间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试解释其中的道理。学生通过课后调查、课上讨论,了解到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

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学生课下调查、收集新的生物学技术与发现,例如:了解转基因概念后,学生调查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哪些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热情。

三、清晰生动的板书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方式

第5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体验,体验式教学法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老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校外、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在学习评价上,重智力、轻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04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启动,国家制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并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自主构建知识,达到理性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综观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当前思想政治课现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倡导体验教学无论对落实新课程目标还是走出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困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无论在编写理念还是在编写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和案例,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教材改革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阐释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

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有以下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实践论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的核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验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一定的场景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起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初步的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初步的体验,形成决问题,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全过程。

2、心理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还有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促进意义建构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知识。

3、教育学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认为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认为:教学要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来进行体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对体验式教学法有深刻的启示:注重生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实践杜威这种“从做中学”的思想。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研究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的先行条件

本实验选择的样本是东莞市南城中学初中部七年级两个平行班,随机挑选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参照组。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相关的测试,测试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月考考试成绩。在2006年9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法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1。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在2006年9月统一进行年级测验,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随机抽样分析。

实验前测验例数均数中位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实验组6069.327968.00009.59118-0.3531230.725

对照组5969.906371.00008.74637

从上表统计可以知道,实验前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度很小。

(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过程

本实验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到2007年8月结束,共一年时间。

1、第一阶段:课前体验

课前体验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新课学习之前,必须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体验式活动学习的素材,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的体验式活动方式。

课前体验的操作步骤:

(1)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处事态度等,设计课前体验的内容,使活动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他们的热心支持。

(2)布置课前预习。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思考题去学习课文,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写出他们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间的矛盾,使其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答案的欲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主题,把自学课本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课前预习自主体验的准备,为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思想教育创造条件;更为学生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调动其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资料,进行课前调查。思想品德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得学生对所讲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为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观点,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安排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阅览室,走向网络,走向传媒,走进身边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亲历体验。

2、第二阶段:课堂体验

课堂体验是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

课堂体验的步骤是:

(1)教师创设情景,启动体验学习

①选择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中预设有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对这一问题上理解程度是什么,盲点和误区在哪里,这是创设情境中的关键一环,是创设具体情境时的重要根据,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出其盲点和误区,若不考虑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就可能引不起学生兴趣、过深或过浅等;三是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一般多选用现代生活背景下的情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②情景演示。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直观性、形象性的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③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即根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启发联想,增强学生的想象性情感体验。

想象性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迁引”和“上升”。当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运用品味图文、揣摩心理、角色扮演、移情换位等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尤其要重视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道德体验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2)教师提出问题,加深体验学习

①陈述内心感受。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导引学生融入情境,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②进行有效对话。“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在对话的情境中,师生关系是交互的,教师不只是言者,学生也不只是听者,双方都是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师生的角色即时地相互转换,这样就可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在交流体验中,学生都可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的自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亲历情境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或观念,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现的不同的体验感受,要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3)教师引导交流,强化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是指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

当学生通过想象性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并获得一定道德认识后,教师借助典型材料或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辨析题,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情境,由事及理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道德观点,对一定事例进行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的辨析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通过充分讨论分清是非,使个人感性的道德经验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符合品德规范要求的“理”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的“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推动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时,他们的情感才能从感性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4)教师组织评价,提升体验学习

这一阶段属于反馈评价阶段,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①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通过共同讨论,学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但还必须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要求强化正确感受,矫正过激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评,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制订优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操练。学生根据自评和他评,认识自己的优点,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设计矫正计划,并按计划进行。

3、第三阶段:课后体验

课后体验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之后,再通过设计课外实践体验式活动,将体验式活动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是基本价值观培养的初始期,尤其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冲突时做出的正确行为选择。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和欣喜等个人情感,使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课后体验的步骤是:

①利用家庭、学校、社区氛围,向学生提出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到相关的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人物采访、对话交流、实地考察等,并发放反馈表,请求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和督促,填写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根据有关反馈的情况予以及时地评价,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中产生新经验,发展自己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通过课后看周记、总结等形式去关注他们的真实体验。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本的《三自教育手册》(“三自”即自省、自律、自主发展的简称),要求他们通过“周周记”反思一周来的进步体会和不足之处,写下最不满的事、最开心的事和最想说的话,教师每周阅读一次并写下评语,这就能及时把握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脉搏,及时帮他们扶正在人生起步时的“方向盘”。

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说明本实验的操作。(见附录3)

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也进行了与前测同样的测试。

在2007年7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对体验是学习的运用及对体验式教学中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的意向等方面进行设问。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2。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是两组问卷没有明显差异。

体验式教学法实验后,在相同教学进度、教材、时间的前提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三次测验,试题、改卷是统一的。其中表格里实验组1和对照组1为第一次测验,实验组2和对照组2为第二次测验,实验组3和对照组3为第三次测验,第一次测验的时间为2006年11月(全级统一期中考试),第二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2月(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市期末统考),第三次测验的时间为2007年7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三次测验的抽样分析。

例数均数标准差t值自由度p值

第一次测验实验组6080.44587.08114.5321250.000*

对照组5974.31788.6991

第二次测验实验组6075.61926.98222.0451250.043*

对照组5971.74197.1075

第三次测验实验组6076.55988.49283.3171240.001*

对照组5970.16548.7109

通过对三次测验成绩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检验,我们得出结果:第一次测验:t=4.532,p=0.0000<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二次测验:

t=2.045,p=0.043<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第三次测验:t=3.317,p=0.001<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存在差异,平均分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四、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效性讨论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法的效果

1、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体验式教学法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验情况来看也正是如此,学生普遍喜欢上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2、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关系,而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一受”关系。在体验教学中,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讲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讲没讲完,管没管住,而是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使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3、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传统的教学,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自主分析、自主体验的时间很少,结果造成教学的实效性很低,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毫无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法刚好相反,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4、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生生的交流现象出现了,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感流露真实,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将来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体验式教学法体现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有力地调动了起来。体验式教学法倡导课前、课堂、课后探究学习,通过在课堂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相关的道德认识,改变了学生过去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奠定基础。七年级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无论是班徽设计,还是《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的编写,都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探究活动平台,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动手潜能被大大激发,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对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教师从中进行指导、点拨,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教学中大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有时无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适当的机械记忆也有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时不好处理接受性学习内容和体验性学习内容的关系。还有我们在进行课外体验实践活动时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应付了事,使实践活动的效率不高等等。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使体验式教学法达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瓦西留克著,黄明等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构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郑金洲主编:《体验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做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师常感叹学生呆,课难教,学生常抱怨负担重,没兴趣,难学。可见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资料搜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有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能唤起学习音乐的热情,并树立起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以此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的引导也就成了可能。

5反思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音乐,学好音乐。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我们给学生讲到中国的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而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然后我们把“了解中国山歌”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布置给同学们,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山歌的各种资料,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但能知道山歌在陕北叫“信天游”,在青海叫“花儿”,在内蒙古叫“爬山调”,还能了解有关山歌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自己学唱其中的一些歌曲。这种学习方式无形中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而后将“自主”和“探究”的成果回归到“合作学习中”,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这些内容由老师作为知识在课堂上来讲授,那么同学们将永远也无法从中体会那种自己寻找的问题答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综上,我们说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还是较少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探究学习既可能是个体探究,也可能是合作探究。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参考文献

第7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冷思考

“冷思考”就是理性的思考。作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要沉下心来,冷静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出现的棘手问题。例如,是否设置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赢在导入”?课堂教学方法是否选择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兴趣,是否对学生语言学习有帮助?是否真正实施新课改所要求的生本教育?教学评价是否及时、到位?等等。本文主要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一次彻底而全面的“冷思考”,与更多的同行交流经验,彼此交流,共同促进。

一、设计三维目标,有效引导课堂教学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课堂教学顺利指航,引导课堂教学走向高效。从目前来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而如果教学目标缺乏“导航性”,很难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理性的思考新课改下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可以以新课改的目标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突出三维目标,力图做到明确、清晰,并且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阐述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1. Knowledge aim: Get to know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food;2.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what they like and what they dislike about food; can talk their lifestyle in English;3.Emotion aim: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know how to develop a healthy lifestyle.以上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进行设定,也突出了目标设定的层次性、差异性的特点。当然,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能成为“摆设”,英语教师还必须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展示目标、解说目标,以让学生心中有个明确的学习方向。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冷静地思考,目标是否贴合实际?是否能真正为课堂教学“导航”?需要以什么样的教学促进目标的达成等。

二、借助新颖导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旋律。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讲解语法、练习,而忽略了导入的设计。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导入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有着重大影响。而如果每天都以复习旧知或是简单问候作为导入,难免让学生产生乏味感,而整节课的氛围也是让人压抑的。因此,英语教师应对“导入”进行一次“冷思考”,如以何种方式导入?如何控制导入时间?如何在导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等等。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新颖的导入,首先,播放一首名为Jingle Bell的圣诞歌曲,并且教师随着音乐的律动走进教室,营造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徜徉在欢乐的歌声中。其次,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圣诞节相片,有Christmas tree, Father Christmas, Christmas card and so on. 当学生利用欣赏、好奇的眼神观看这些图片时,教师再抛出问题:What’s the name of this festival? Can you share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estival with us? What’s your best festival? 在连环问题的刺激下,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谈、分享,学习氛围逐渐被营造起来。教师将音乐、图片、问题域一体,环环相扣,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除了这一导入方式,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扣住学生心弦;组织观看小视频,再围绕视频内容探讨;直接抛出吸引人的话题,组织学生互动等方式作为导入,力争做到“赢在导入”。当然,在设计新颖导入的同时要思考导入内容是否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导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如何等等。

三、反思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从当前来看,语法翻译法似乎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宠儿”。这主要是因为新课改下英语教师依然没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理性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反思互动式教学,构建活泼的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互动式教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部分英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理解得不够透彻,因而在课堂中实施起来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就需要英语教师针对这一教法,进行一次“冷思考”,如何才能利用好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仅仅是师生互动吗?只有不断反思互动式教学,英语教师才能更好地构建活泼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英语Wild animals这一单元时,教师通过反思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构建了活泼的课堂。首先,以竞猜互动的方式学习Reading内容中的动物新单词,该形式有利于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出示竞猜内容:It is a sea animal and look likes a large fish. It is very clever and often plays some games for us in the zoo. What animal is it? 这一竞猜活动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并把课堂点燃。其次,设计两大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促进生生互动。在整个互动过程中,英语教师做好“引导者”“监控者”角色,以保证学生互动的顺利进行。探讨问题如下: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least? Why? 最后,等学生互动交流完后,随机抽取学生表达观点,检查学生互动效果,并给予及时评价。在这个案例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组织了两种形式的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英语课堂在互动中越来越活泼、有生气。

(二)反思微视频运用,破解语法的难点

随着移动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也趁着这股“春风”,迎来了全面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微视频,破解教学难点,特别是语法教学的突破上。由于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值得英语教师进行“冷思考”。例如,微视频是否够“微”?微视频是否已经全面而合理地运用?等。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Friends这一单元的Grammar中的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时,教师制作了微视频,辅助讲解,促进学生吸收。本次微视频的制作以形容词原级变成比较级及其用法这一内容为主,旨在通过微视频学习破解语法学习难点。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专门利用QQ组织了群讨论,让学生有平台交流学习后的感受。最后,利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了相配套的语法练习,巩固微视频中的学习要点。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微视频在课堂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学习语法知识,到交流看后感受,再到在线练习巩固,让学生轻松学习语法。

四、构建全新评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要求各科教师实施生本教育。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本教育的今天其作用也不可小觑。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从传统课堂评价中转变到新课改下的课堂评价。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全新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八年级英语Wild animals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评价时,可以创新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由于学生评价经验少,因而在最先开始时,英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引导学生从互动教学对自身学习是否有帮助?互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帮助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如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等方面。通过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最大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有效的评价也反过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8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研究的现状分析

研究初期,我们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年级179名学生做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有64%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他们认为这一学科没有过重的学习压力,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又能从音乐中感受美,身心比较放松;32%的学生觉得一般,说明这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并不反感上音乐课,如果音乐课内容和方式适合,他们对音乐学习还是充满渴望;个别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他们认为音乐课比较单调,内容陈旧,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的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以及迫切需要改革的趋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擅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感受美、展示美。比如日常的形体姿态、间操动作的舒展度,以及做校园集体舞时动作僵硬、“踩不上节奏点”等问题,都源自没有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愉悦感。我研究缘由,感觉到:现在的音乐课教学缺乏舞美的渗透,教师们回避了舞蹈这一重要的感受美的领域,其实舞蹈是人们把对音乐的感受、体会、认知和发现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研究目标与实施

1.本课题目标是通过研究,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探讨舞蹈律动与音乐课教学合理融合,引导学生在舞蹈律动中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探讨舞蹈律动对音乐课教学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题的中心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把舞蹈律动作为一个有利的辅助手段融入其中。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青春的旋律》中,我设计了一节集体舞渗透课。先让学生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这是一首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歌曲热情、优美,但旋律比较活跃,大跳较多,这样旋律线起落幅度较大,让人有身体随之舞动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简单的圆舞曲舞步教学,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感受三拍子强、弱、弱规律,随着身体与歌曲的完美舞动融合,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三拍子圆舞曲特点,掌握歌曲演唱,同时也激发他们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对现在美好青春的珍惜与把握,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再如,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中,当出现乐曲的乐段时让学生拿着红旗做人浪律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为学生准备锣鼓、钹、扇子、绸子、手绢等道具,让他们即兴随乐曲创作几个动作,让学生在综合感受乐曲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作用。这样安排不仅完成知识能力目标,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情绪。

三、研究的反思与改进

第9篇: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活动教学法,即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法。

体验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行动是获取真知的惟一途径,只有当学生主动从事活动,积极去“做”,才能注意周围世界,探索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去思维。人们最不容易忘的知识就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智力活动内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观察、操作和语言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外部操作活动,促进内部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实现智力活动的内化。对于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活动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观察转化为抽象概念。另外,西南大学苏迎春教授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效率最高。

二、活动教学的形式设计

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亲身体验参与,从而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地理课堂的常见活动有游戏、演示实验、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知识竞赛、课文朗诵、辩论活动、视听欣赏活动、拼图等。

1.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针对初一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可将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地理的乐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例1: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P35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活动形式:学生快速抢答、拼图游戏。

活动过程:第一环节:按照6人一小组进行组内比赛。由组长根据空白的世界轮廓图轮流提问大洲和大洋位置及名称(教师可做提问方式的示范),组员抢答,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时间5分钟。第二环节:将全班按照座位分成3个大组进行快速抢答,每个大组派代表抢答,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多又准,坚持到最后的小组全体成员加1分,时间2分钟。第三环节:每大组派代表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游戏活动,顺利完成活动,加1分,时间2分钟。第四环节:引导学生创作七大洲、四大洋的记忆口诀,时间3分钟。

总结反思:“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记忆,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实践操作,在动中学

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操作,既增强体验性,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例2:“地球的运动”一课中P15的“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形式:操作体验、板图展示、角色扮演。

活动过程:第一步,采用flas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和方向是什么”,思考“地球公转运动可能产生怎样的地理现象”。第二步,教师结合地球仪进一步讲解示范,同时请一位学生扮演“太阳”角色,提醒全体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有何特点”。第三步,请2位学生参与示范,一个扮演太阳,一个操作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点评。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常弄错地轴的空间指向。可以多请几组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直到所有学生发现错误的根源,教师再总结演示一遍。第四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公转演示图”,让学生结合教材P13图1.18用箭头标出“公转方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总结反思:这种让学生示范的活动式教学,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动”起来,得到一种真实的体验,使教学更加有效。

3.模型展示,体验参与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融入,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思维和血液。在利用高科技的同时,地理课堂活动式教学的开展,还可有效利用实物模型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画面和实物感官的刺激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习中,增强体验感,从中收获知识。

例3:“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教材“活动”建议让学生参照图1.37和1.38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在模型中找到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并对照图1.37观察其等高线特征。而对于本堂课的活动设计,笔者结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和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活动形式:体验参与、板图展示。

活动过程:第一步,展示预先搜集的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山体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弄清楚“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含义。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到不会陌生。第二步,实物模型展示“肉松蛋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实物模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实物模型在上课前应该藏好,到该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更能达到刺激感官的效果,学习欲望也更强烈。第三步,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扮演好“导”的角色。把蛋糕置于手掌平放,假设手掌是海平面,蛋糕是某一山体。观察整个实物模型的形状、正面、侧面和底部。教师手持实物模型引导:“假如在侧面垂直咬一口,黑板上的等高线应该怎样变形?”请一位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画出变形后的山体部位是陡崖。当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效果出来后,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教材P25图1.36掌握几个山体部位。flas展示等高线地形的三维立体图。完成P26活动1,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第四步,让全体学生以“手背”为实物模型,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完成形象直观的等高线地形图(图1)。

另外,在讲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准备一条长绳,请12位学生体验参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气温年变化。

总结反思:体验参与的活动式教学,需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开展,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学校教学条件,笔者准备的实物模型,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4.“看听说唱演”,活跃课堂

对于11~13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还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且有效的资料进行播放展示,如图片、视频、动画、flash等。

例4:七年级下册P6“亚洲的自然环境”中插入歌曲《亚洲雄风》的部分歌词,课上播放《亚洲雄风》的音乐视频并邀请学生一起大声唱出来,学生对亚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地理课堂更加好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让他们简单地看或听更有趣、有效。

例5:讲授八年级上册P15“民族”一节时,播放56个民族的服饰图片和歌曲《爱我中华》,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学生示范表演少数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总结反思:“看、听、说、唱、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只是单方面的独角戏,通过此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充分绽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活动教学的方法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等。而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发现,“有效”的教学其实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活动式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样且灵活。

1.提高引导艺术,让学习有趣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发挥好“导”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感兴趣。可使用一些调动式语言,如“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大家猜一猜”、“我们试一试”、“比一比,谁最快”等。调动语言最好以第一人称为主,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地理学科。若能使其对地理感兴趣,学生便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2.增强预设能力,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