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定适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舍尔山北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为例谈谈规划的重要性。
1、项目区概况
太阳山开发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舍尔山北麓先后有30多个采石矿点和近70家石料加工企业在此进行采石和加工。但由于多年无序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植被、环境的极大破坏。开采活动形成的采石坑集中连片,其采石坑大小、深浅不一,最大的采石坑深近50m。在采石坑周边堆积有大量的废石堆,对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采坑边缘的岩体存在有地裂缝和崩塌地质灾害,存在安全隐患。石料加工形成的大量废石和废渣连片堆积,也加重了该区的土地沙化,每遇刮风,该地区便风卷灰渣漫天飞,严重影响了地方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地区生态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太阳山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空间。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
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太阳山开发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该地区被列入??夏矿山环境治理规划。
2.1治理规划的目的
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一定的治理及保护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水土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2治理规划的目标及任务
(1)经过环境治理,降低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使矿区内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种草植树,提高项目内植被覆盖率,恢复自然生态; 改变舍尔山北麓满目疮痍的景象。(2)选择适当地段,利用地形建设文化休闲设施,美化居住环境。(3)通过治理新增大片工业建设用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开发区,带动经济发展。
3、治理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1)崩塌地质灾害治理
崩塌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法就是将松散的岩土体进行清理,降低崩塌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各采坑都比较深,岩土体稳定性极差,采用机械清理的方法存在安全隐患。故采取爆破清除的方法,将这部分松散的岩土体爆破炸碎至采坑内即可。
(2)采坑及废石、废料占地治理
舍尔山北麓存在的大小不一的采坑,开采面近乎直立,如果采取山体放坡措施治理,恢复地形地貌,其工程量大,对整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也会产生更大改变。考虑到北麓山坡堆积大量的采矿废石,石料加工厂内堆积有大量的废料、灰渣,将废石、废料、废渣一起回填采坑。这样治理方法简单,运距小、成本少、操作性强,既治理了采坑又治理了废石、废料,一举两得。同时在废石、废料回填时结合机械放坡,将直立的开采面放坡到较平缓的坡度,消除由于开采形成的陡坎。回填后覆土,方法简单易行,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少。
(3)绿化工程
项目区内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小,平均日照时间长,山体上土层较薄,土壤质量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分析项目区地形、坡向及周边环境,考虑到地区天气及降水,结合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存植物的种类,该地区的绿化树种最终选择一些比较耐旱的植物,乔木选择国槐、油松等,灌木选择柠条。生态恢复区内由于土层较薄,不适宜种树,可以适当播散草籽,自然恢复。山前平原地区采取灌草混交种植。
项目区内需要绿化用水采用管道滴灌技术。灌溉区域总体上西南较高,可以利用项目区西侧已经完成的太阳山水库工业供水管网。
(4)景观工程
为了提高居民生活和城市整体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在项目区内建造部分景观工程,在供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的同时,让人们亲近自然,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1)在工业园南侧靠近公路的一边建设一面文化墙,墙高3m,长50m。文化墙展示项目区治理概况、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变迁、企业文化展示及个人画作书法作品等,提升文化品位。
(2)将改造后的道路作为登山观景道路,在登高望远的同时欣赏治理后绿草青青的舍尔山。在山前较平缓地带修建休闲长廊、三处凉亭,供居民休闲之用。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效益分析
4.1环境效益
通过大面积的种草、植树,提高地区绿化率,使地质环境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恢复舍尔山北麓地区的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通过建设观景道路、休闲长廊等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地区文化内涵,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4.2社会效益
通过地质环境的治理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在项目区内活动的人员的安全。对废石、废料的清理能够改善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新增大量工业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太阳山开发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
4.3经济效益
舍尔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大大提升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更能够新增近3.79km2(约合5685亩)工业建设用地。按照太阳山地区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40000元/亩计算,5685亩用地的出让价款就达2.27亿元。这部分建设用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开发区,进一步带动地区发展。
舍尔山北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对突出、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对宁夏区内其他类似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的解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个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不同地质、水文环境条件,不同矿种,不同规模,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治理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也不同。
5.1该规划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将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少可指导的技术规范,且设计内容复杂。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必需以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为基础,需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土地适宜性、植物适应性、环境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方能制定治理技术方案。
5.2该规划将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治理工程的效益很大部分受控于治理工程的经济性,在选择规划方案时应尽量选择经济、科学、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治理工程应与周边环境和谐,并且发挥矿区土地的经济效益。
5.3该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治理工程的效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投入少、效果好、收益高的规划方案,除了消除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应使矿区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5.4该规划坚持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露采矿山中常伴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规划方案灵活考虑了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灾后农村基础设施和住房重建的重要途径,是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村社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省建设厅将我县柳树镇竹林村、金华镇上方村、瞿河乡金龟寺村、明星镇五通桥村、金鹤乡才子村列入省级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建村镇发〔**〕203号)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要求,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规划建设为动力,以治理村容村貌和开展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为载体,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
二、组织机构
成立射洪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纪检组长
**县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县城乡规划局局长
成员: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卫生局、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县畜牧食品局、县农能局、县爱卫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和建设局,由县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李伟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原则
结合灾后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房修缮加固,确保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顺利开展。本着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环境治理与创造灾后农村住房重建条件,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保护林盘资源,培育农村支撑产业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引导,节约土地,扎实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治理,试点村要达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特色突出、生活舒适,充满活力的村庄。
五、治理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当地实际,修建符合要求的村内主干道和户通道路,完善供排水、能源、通信、电力等基础,修建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治安联防室、便民商店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配套路灯、绿化、健身等附属设施;广电、通讯、电力安装规范,进村入户。
(二)治理农房院落。在开展“两池六改”和“六清四化”工作的基础上,拆除乱搭乱建房屋和残垣断壁,统一围墙、建筑风格,清洁墙壁,整理屋瓦,清理院外林盘,填埋粪坑灰池;柴草农具杂物分类整齐堆放,做到院外风格一致,院内整齐干净,室内清洁卫生。农房重建的设计风格要与川西民居风格一致,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
(三)整治村容村貌。以治理“脏”、“乱”为重点,推行柴草农具入户进屋措施,治理乱堆乱放现象;改变家禽满村放养习惯,改为院内圈养,解决村户院落粪便满地问题;修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清运制度,改变房前屋后堆放垃圾的不良陋习;疏浚沟渠河道,清淘堰塘垃圾淤泥,建设生产、生活污水沉淀过滤和净化设施,实现水流干净清亮,村容整洁清爽。
(四)民居建设。对试点村内的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面、三合或L型布局为特征的传统农家院落采取维护、修缮措施,对风貌不协调的农居要按照当地民居风格进行调整,要做到与当地的古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相一致,与历史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的农耕文化气息。
六、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4月25日至**年5月25日
在已确定农村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基础上,做好试点村的调查摸底工作,明确治理目标和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宣传动员,全面部署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年5月26日至**年11月30日
按照治理目标、内容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各试点村的治理工作计划,缓急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在**年11底顺利完成。
(三)验收考核阶段:**年12月1日至**年12月15日
县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的形式对5个乡镇试点村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
七、工作措施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任务重、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紧紧围绕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相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充分尊重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使治理试点村的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整合力量,组织专家分析并解决治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各试点村乡镇为试点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治理试点工作的落实,每月底前将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四结合”。
1.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相结合。以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加快试点村道路、沟渠、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鼓励受灾群众在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上重建和维修,避免异址建设,占用耕地。
2.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要配套完善道路、沟渠、垃圾池、沼气池、通信等基础设施,满足社区功能要求,提高其环境承载能力和居住凝聚力。
3.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林盘资源保护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纳入规划保护的林盘,一是要加强聚居型林盘道路、供水、排污、电力、能源、通信和卫生等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提升林盘内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二是要保护生态型林盘的树木和植被,禁止砍伐、移栽和买卖林盘内竹林、树木,挂牌保护古树名木,维护林木树种的多样性,治理林盘周边的河流、沟渠,保护林盘整体的“田园风光”景观和生态系统。
4.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各试点村要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立足自身地域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等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地处城镇、风景名胜区周边及河流沿岸等生态环境较好、林盘规模较大、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村庄,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农耕文化资源,通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环境、卫生、房屋的治理,增强接待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体验农耕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对其余村庄要积极探索,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宜小型化生产的庭院经济、苗圃园艺、反季节蔬菜、水产牲畜养殖、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并加以科学规划和引导,不断凝聚产业力量,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使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把握治理重点,突出治理效果。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从灾后农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出发,把握轻重缓急,明确治理重点,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从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密切的路桥沟渠、拉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突出治理成效,解决与农民利益密切联系的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缺乏问题,使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为争取农民积极参与治理打下基础,提供动力。
三)协调部门分工。相关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在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序推进治理各项工作。
县规划和建设局牵头抓好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试点工作,协调试点村乡镇与部门之间相关事宜,为试点村镇房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试点村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的指导协调工作;
县城乡规划局负责村庄人居环境规划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村庄道路修建、路标设置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河沟堰塘等水利设施和农民饮用水水源规划建设工作;
县农能局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使用的指导工作;
县畜牧食品局负责畜禽、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本级财政经费落实和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污染源治理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指导监督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绿化树种选择栽培的指导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对试点村卫生院提供业务指导。
县旅游局负责试点村内乡村旅游、农家休闲开发规划指导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县爱卫办负责改水、改厕、改圈、改厨的卫生达标和灭“四害”的指导工作;
县农办负责对试点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业务指导。
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将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监测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管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环境监测管理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工作,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
一、环境监测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部门分析环境问题,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正常的基础,如果环境监测工作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环保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问题的治理。当前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大多数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环保工作的开展,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由于环境监测工作缺乏责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导致多监测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停留在形式方面,环境监测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环境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出了众多新要求。繁重的环境质量监测及综合分析任务需要充足而强大的科研能力、技术储备资源作为支撑,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特别是应急监测设备的科技含量、数量、更新周期,均远远满足不了突如其来、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的需要,从硬件上制约着监测工作为环保决策工作服务的机能。
(三)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有待于提高
环境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报告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未能及时反映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报告中不能够体现出环境污染物的数量以及种类,这给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大多数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经验,难以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逐渐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建设和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去年大多数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十分关键,对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环保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环保措施的制定需要结合相应的环境污染数据,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环保措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环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措施,需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环境监测管理服务
环境监测管理服务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并不十分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管理服务的效果,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今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
(一)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比较明确的管理制度,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环境监测管理服务中一方面需要完善管理机制,对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各部门的主要工作进行划分,减少权责不分现象的出现,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强化全程序监测管理理念,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采样,数据ufenxi和审核等等环节,全方位地管理环境监测工作,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监测质量。另外还需要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作为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在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服务。一方面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数据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中要认真负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环境监测单位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完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增加相应的监测技术设备,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提高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三)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是由于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存在问题,难以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单位的基础设施,通过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环境监测单位的基础设施之后还需要完善监测物的分析技术,分析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一些污染物进行详细的划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根据此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
(四)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四级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导致监测网络工作缺乏有效的整合,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各级监测站的联系,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分析,分析出当前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中需要对各级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借助网络资源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遥控,对于各地区的环境污染数据进行整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保障环境工作的正常开展。
结语:
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环保工作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但是由于环境监测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关的工作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水平。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设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更好地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更好地为环境治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晏永红.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创新思路[J].地球,2013(3).
[2]李文峻.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监测管理服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创造安全、畅通、整洁、美观的村庄环境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工作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综合整治镇村环境,彻底改善村庄面貌,提高村庄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我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整治时间
年1月10日至12月31日
三、整治范围
整治范围包括镇驻地和全镇13个行政村,县镇村公路主干道两侧,镇驻地及有集市活动的街区和主要街道两侧。
四、整治标准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村庄清理垃圾、清理河道和道路环境整治。具体内容:
一是对所有村庄庄头、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积存垃圾进行清理。
二是对村庄河道的垃圾进行清理打捞,禁止向河塘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丢弃其他废弃物。
三是对村庄内道路路面进行修整、道路两侧进行清理,杜绝堆草堆物、垃圾杂物。
四是对县乡主干道路沿边建筑物进行清理,从公路边沟外缘起到规划建设区外缘区域内,破旧房屋、围墙、乱搭棚店外经营等在规定期限内由各村自行拆除。确保做到道路两侧无违章搭建、无乱倒垃圾、无杂草杂物、无打谷晒场等现象。县乡主干道整治由各村按地界所属分工负责。
五是对镇驻地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各单位、各商户及居民家庭对自己门前环境卫生实行三包,镇建管所负责公共区域、道路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等场所卫生。
五、整治和管理的责任体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负其责。各农户和企事业单位负责本户内、房前屋后、责任包干内的积存垃圾进行清理和长期保洁,并将垃圾放入指定的收集点;村负责本村范围内垃圾收集点、公共区域、县乡村道路和河塘的垃圾进行收集、清理、清运和保洁,落实卫生责任包干制度;镇建管所负责镇驻地、公共区域垃圾每日清理和保洁,对各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督促管理和帮助指导,支持和配合交通和水利部门完成对省、县道和市、区级河道的垃圾清理;其它有关部门也要对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对责任区分不明,卫生状况突出的地域、路段、河道、道路,则由建管、水利等相关部门和相关村进行联合整治。
六、考核办法
镇将组织联合检查考核组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情况,严格进行检查考核,按照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采取随机抽查和进度考核相结合,总得分=随机抽查得分×20%+进度考核得分×80%。
七、奖惩措施
镇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任务好的村,将适时给予表彰。对完成任务差的村,镇将给予黄牌警告,并列入镇年度目标考核,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对整治不到位的村,镇将冻结村里帐目,用村有资金来搞好整治。这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未达标的村和个人,年终考核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八、整治要求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和道路综合整治工作,决心在领导,关键在基层,基础在农民,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把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声势。要通过发挥党员、共青团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启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使我镇农村形成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环境卫生和道路整治的良好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镇联合检查考核组要加强对全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检查指导,认真分解任务,全面落实责任。特别是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与驻村干部一起研究整治方案,深入到整治现场,检查指导和落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工作思路及年度目标
根据市、区的要求和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结合实际,2013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健全队伍,强化保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强化职责,全民参与;健全机制,确保常态。通过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进一步深化“市场整治”、“风貌打造”、“制度机制建设”、“示范创建”四大亮点工作,全面实施基础建设、风貌塑造、城乡秩序治理、居民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努力建设有效的组织、宣传、队伍、投入、制度五大保障机制,积极争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镇。
二、深入持续推进,巩固提升“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两大成果
(一)“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的牵头部门(城管办、水务站、派出所、工会妇联、农业中心、民政办、社会事务中心等)要认真研究学习治理“五乱”标准和“七进”主要内容,理清工作思路和明确责任目标,形成2013年治理“五乱”和开展“七进”措施计划,建立健全月安排、周检查的工作制度。
(二)各村(社区)、镇属各部门必须落实保洁人员,农贸市场、公路沿线落实专人日常保洁、村社有卫生监管人员、有能够满足需要的秩序管理队伍的要求,并建立健全日常保洁和秩序整治制度、常态化推进“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
(三)建立健全每月卫生评比和每半月集中整治卫生死角;克服“脏、乱、差”反弹现象,有效巩固农贸市场、道路交通社区环境、场镇和村社环境、城镇风貌和园林绿化的整治成果。
三、深化四个“亮点”彰显特色
(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机制建设,继续推进保证金制度,继续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镇“双文明”目标考核,继续实行“五挂钩一通报”制度,用于场镇的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曝光、大暗访制度,细化分解目标考核体系,逗硬各项奖惩。
(二)继续推进和深化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建设工作,力争全面消除“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现象,场镇要迅速完成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取缔“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状况。
(三)着力打造城乡风貌。全面实施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五改”工程,打造沿线农房风貌。在公路沿线补栽行道树或竹子,打造进出口公路沿线风貌,力争年内达到市级卫生场镇标准。
(四)狠抓典型示范,切实抓好卫生创建工作,一是巩固提高成果;二是不断提高卫生单位的质量,在全镇范围广泛开展各级卫生先进单位(场镇、村)的创建工作,开展一个精品示范村、一条精品示范街、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条整洁公路、一个精品单位的创建工作。
四、强化“五大保障”,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一)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坚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真正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运行格局。继续推行机关干部牵头分片包街包村包户的负责制。
(二)强化宣传保障。城管办、党政办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争取上省、市、区级以上媒体正面报道;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融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营造浓厚的城乡环境治理氛围。
(三)强化队伍保障。一是调整充实镇、村两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事机构,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加强规划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按照标准加强秩序整治和环卫保洁队伍建设,及时充实秩序整治执法人员和清扫保洁力量。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农贸市场、公路沿线、溪流、水库、山坪塘、每个村社都要有专职清扫保洁人员,确保无白色垃圾,卫生整洁干净。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全域开展,围绕“两年恢复、三年再造”的工作目标,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本行业、本系统所涉及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两个重点、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建设“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的而努力。
二、组织机构
调整补充环境整治组综治领导小组:
组 长:樊晓鹏(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周 峰(副局长)
廖明静(副局长)
林迎春(副局长兼纪检组长)
成 员:张 煦(办公室主任)
李 宁(污控科科长)
王 强(行政审批服务科科长)
李进其(监测站站长)
黎 竹(财务科科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各成员、科室、大队、站要按照该项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共同做好本系统、本行业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
城乡环境达到“四化”,即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2、行业要求:
由局污控科、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行政审批服务科负责。
四、行业任务分解
污控科:
一、完成2家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1、四川林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黄磷尾气发电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
2、四川三佳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灾后磷石膏废渣综合治理及利用工程。
二、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监督管理,督促并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率、收集率、达标率等各项建设指标及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必须做到正常运行。
监察大队:
1、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各污染物法理设施正常运行,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处理环境污染投诉,确保环境安全。
3、督促龙蟒二分厂年内完成搬迁工作。
4、加强餐饮、娱乐、施工现场等场所的噪声监管。
项目科:
1、完成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广济镇好瑞养殖有限公司(暂定))限期治理任务
2、完成遵道镇、板桥镇、孝德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并争取投入运行。
监测站:
1、认真做好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做好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工作。
3、开展城市功能区、道路交通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3、开展辖区内国、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测性监测。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碳交易;知识体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环境经济学理论已表明碳交易是公认的最具“成本效率”的低碳治理政策工具,但环境经济学却未专门介绍碳排放交易体系,随着碳减排约束的不断加强,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这一知识体系加以普及。碳交易知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限额设定与范畴
“限额”是指某一交易体系所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限额设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管制气体。大部分排放交易体系关注然手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少数排放交易体系还管制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烃、全氟烃和六氟化硫等。2、管制行业。管制行业的确定需要权衡常规因素:第一,分析某特定行业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第二,了解该行业对交易机制的熟悉程度;第三,了解该行业的监测、报告与核查的可行性。3、覆盖范围。如果包括每一个微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会超过管理计划能力并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但只包括少数单位则会减少配额市场的流动性。使用最多的方式是从核心行业着手,然后逐步扩大管制行业范围。4、排放监管点。交易体系可分为上游体系与下游体系:在上游交易体系中,化石燃料生产商必须根据燃料中的碳含量交出相应排放配额;在下游交易体系中,排放者必须根据实际排放量交出相应的排放配额。
二、配额分配
在指明排放配额总量的前提下,确定每个排放者获得分配排放限额的数量,确定排放配额是高度政治化的决策过程,政府通过设定排放限额有效创造稀缺的宝贵资产,然后在经济体不同参与者中进行分配。配额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政府免费分配它新创造所有的资产,二是排放者必须从政府买所有它需要买的配额,但大部分的碳交易体系选择的是混合型的。例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只是拍卖排放配额的10%,基于早年排放而对排放者分配排放许可证,这种方法叫做“溯往原则”。还有一种方法叫做“标杆原则”,根据某同质行业、给定产品组或经济产量的绩效评价确定排放配额的核配方式。采用溯往原则核配碳排放权相对简单,仅需获得待审计设施的排放数据即可,但弊端是奖励了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因为它在不考虑企业效率的前提下将最高排放配额分配给排放量最高的企业。其次这种原则还鼓励企业夸大其给定基准期的排放量,用以达到更高排放配额的目的。采用标杆设定原则有助于平等对待具有可比性的设施,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排放配额,从而鼓励企业努力提高排放绩效,奖励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惩罚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但其难点在于要为排放交易体系涵盖的所有工业部门的所有异质产品设定标杆。
三、价格管理
由于碳交易市场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交易量过低、流动性过差、价格波动都会影响交易系统的环境效益,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些工具来降低市场波动、控制碳价格。1、储存配额。排放者可保留剩余配额至下一个履约期使用,配额价格除了能反映当前的配额稀缺程度,还能反映未来预计的配额稀缺程度。2、预支配额。若交易体系允许排放者通过预支未来交易期的排放配额满足当前交易期的规定,则碳价格能够稳定在较低水平。3、价格底线。通过设置最低碳价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可限制碳价波动、减少未来碳价的不确定因素。4、价格上限。通过为排放配额设置价格上限确保排放者合规成本不会超过既定阈值。如果配额价格达到上限,监管机构则必须增加配额供应。5、抵消。抵消信用额度是奖励排放交易体系涵盖范围以外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凭证。可采取国内抵消信用额度或国际抵消信用额度两种方式。
四、监测、报告、核查及执行制度
为了保证排放交易体系市场既可信又可靠,作为监管者应确保覆盖范围内的设施遵守规则,关键在于监测、核实及报告实际排放量的准确性。防止发生欺诈行为不仅对该市场的有序运作至关重要,还关乎排放交易体系所维护的环境完整性。在力求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同时还需考虑监测、报告及核查的费用。首先,使用与活动性质及规模相宜的监测规定。第二,报告要求清晰明了,截止日期应予以明确。第三,由外部机构完成对排放数据的核查工作。第四,针对不合规的行为制定各类惩罚措施。第五,设立电子登记处可确保准确记录排放交易体系内发生的全部配额交易。
五、市场工具
一、政府重视,人人参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宽,情况复杂,单靠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是不能达到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目标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纳入政府和干部目标管理,强化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当前,部份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讲究个人眼前实惠,对农村环境污染造成水资源水质恶化漠然视之,甚至以牺牲环境恶化水质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因此,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每个公民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投入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
二、垃圾定点堆放,进行分类处理。农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倾倒垃圾如果随心所欲,污染范围必然会更广。因此,对垃圾一定要定点堆放。同时,对垃圾要分类处理,能够送到地里作肥料的要尽可能送到地里作肥料,能够回收利用的,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尽可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各种养殖场排污要达到环保标准,将粪便和其它排污送到地里作肥料,或者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变废为宝,尽可能做到排污零排放。
三、改革农业用粪方式,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农药。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了减少劳动用工,农村种地施肥以过去的施用人畜粪便和沤制农家肥为主变为施用化肥为主,不但使农村人畜粪便和可以作为农家肥的沤制物成了污染农村环境进一步污染水资源的祸根,而且影起农村种地化肥施用量巨增,导致化肥的残留物在山平塘、水库、石河堰和河道中巨增,污染水资源。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加之其它原因,导致农作物病害增多,随之而来的施用农药量增多,也对农村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严重危害。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和水资源,应当改变当前农业用肥习惯,把人畜粪便和沤制农家肥作为种地的主要肥料,尽量少用化肥、农药。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还可减少人畜粪便及其它废弃物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还能增加和培育耕地肥力,一举多得。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博弈;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矿权人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19
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与日俱增。当前,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就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矿山环境管理体系[1]。近年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受到我国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结合不同矿区,总结了矿山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2]。然而在相关研究中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行为倾向的研究还十分少见,笔者认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效果与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与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及其行为倾向
1.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体是指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或个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组织和个人, Brereton指出,利益相关者对矿业公司的治理和管制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和增加[3]。表1列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利益相关者[4]。
从表1中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众多,如果一一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这些主体从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国务院及其下设的各个部门代表中央政府,各省政府及地市政府及其下设部门代表地方政府,采矿权人。中央政府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制定各种法规政策,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矿山企业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者[5]。下面本文将分别分析这三个主体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行为倾向。
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
1.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
1.2.1.1 基本假定
在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之前首先本文要做一些基本假定。
假定1:为简化分析, 本文假定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主要划分为直接作用于环境收益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本文主要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支出)与直接作用于财政收益的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
假定2: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政府环境收益由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政府总财政支出比例决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环境收益越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假定3: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政府财政收益由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决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财政收益越大。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产生的财政收益也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假定4: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影响强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益的影响。
1.2.1.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倾向
中央政府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政策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具体实施的, 在财政分权后改革时代, 地方政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6],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收益属于中长期收益, 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关注环境收益。由于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上级政府主要根据相对绩效考核提拔地方官员[7],地方政府更加关注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
在地方政府总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为P。根据上面的假定本文用图1表示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的选择。
地方政府环境收益曲线由S1表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曲线由S2表示,中央政府的环境收益曲线由S1′表示,中央政府财政收益曲线由S2′表示。当环境边际收益等于财政边际收益时, 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最佳, 总收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曲线S1上的A点与曲线S2上的B点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为P1,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曲线S1′上的A′点与曲线S2′上的B′点的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为P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时在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选择上存在差异[8]。现实中,中央政府根据自身总收益最大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地方政府则根据自身总收益最大化决定是否执行中央政府政策。从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会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进行博弈。
1.2.2 采矿权人的行为倾向
采矿权人即矿山企业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在短期利益的刺激下,矿山企业不会主动投入成本去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由于存在政府监管,采矿权人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当政府的监管概率越大、效率越高时采矿权人面临的风险就越大。矿山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它的行为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在矿山企业的总利润是固定的情况下,矿山治理费用投入充足,会使环境达标利润相对减少,矿山治理费用投入不足节省的环保投资会转化成利润,环保不达标。
图2表示三个不同的矿山企业的无差异曲线,以横轴表示收益,纵轴表示安全程度。以K3为例,K3上的各点表示对此矿山企业效用相同的不同安全系数和收益的组合。A点和B点对矿山企业来说效用是相同的,A点的收益少安全系数高,B点的收益高安全系数小。假如只能在A和B之间进行选择,地方政府监管的越严格矿山企业越倾向于选择A点来进行治理,反之则选择B点。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会对地方政府与矿山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9]。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时并不知道中央政府部门是否会选择监督,因此本文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看成是静态博弈。
2.1 理论模型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矿山地质环境财政支出比例为P1′,如果没有监督政策,地方政府将以P1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支出的比例。为了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中央政府会对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中央政府的总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S′(P)=S1′(P)+S2′(P)(1)
地方政府的总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S(P)=S1(P)+S2(P)(2)
地方政府用L表示,中央政府用G表示,设C为中央政府监督的成本;PG为中央政府监督的概率,PL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的概率;PF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的概率,F为罚金,N2为中央政府发现地方政府没有执行中央政策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减少值;1-PF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没有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的概率,此时会误认为地方政府执行;N1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地方政府执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增加值。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战略矩阵见表2。
2.2 模型均衡解
通过图1可知:
当F·PF-C0,在此条件下这个博弈模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但是它存在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下面将求解此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对其进行分析。
给定地方政府执行概率PL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监督与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Ugy=Ugn时可以得到P*L=1-CFPF,这时中央政府可以随机选择是否监督。
同样在给定中央政府监督概率PG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执行与不执行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Uly=Uln时可以得到P*G=S(P1)-S(P1′)PF(F+N1+N2),这时地方政府可以随机选择是否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2.3 均衡结果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各个概率区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选择的战略,如下:
当PG∈S(P1)-S(P1′)PF(F+N1+N2),1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当PG∈0,S(P1)-S(P1′)PF(F+N1+N2)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当PL∈1-CFPF,1时,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监督。
当PL∈0,1-CFPF时,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进行监督。
当PG=S(P1)-S(P1′)PF(F+N1+N2),PL=1-CFPF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即中央政府以PG*的概率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地方政府以PL*的概率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G*与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的收益S(P1)-S(P1′)呈正相关关系,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效率PF,罚金F,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地方政府执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增加值N1,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损失值N2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C呈负相关关系,与罚金F,中央政府的监督效率PF呈正相关关系。
3 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采矿权人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既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本文中假设采矿权人不存在寻租的行为。下面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关系,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两种选择:监督与不监督,对采矿权人来说有两种选择:治理与不治理[10]。
3.1 理论模型
由于采矿权人在进行决策时并不知道地方政府将采取什么行动,因此两者之间也属于静态博弈。由于此处地方政府博弈对象是采矿权人,为了与上文区分此处地方政府用l表示,采矿权人用q表示。
设T为地方政府不进行监管情况下的经济收益,R为采矿权人不治理矿山环境情况下的经济收入,Cl为地方政府的监管成本,Cq为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P0为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地方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不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的采矿权人被发现的概率,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为K。政府与采矿权人的战略矩阵见表3。
3.2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本文假设K·P0>Cl,K·P0>Cq即地方政府保证金收益期望值大于监督成本,采矿权人支出的保证金期望值大于治理成本[11]。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给定地方政府监督时,采矿权人的最优战略是治理;给定地方政府不监督时,采矿权人的最优战略是不治理。因此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假设Pl为地方政府监督的概率,Pq为采矿权人治理矿山环境的概率,这时就可以求此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与本文2.2中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过程相同,可以求得在K·P0>Cl与K·P0>Cq的假设前提下的混合战略均衡解。
即:P*l=CqKP0,P*q=1-ClK·P0
3.3 均衡结果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当地方政府监督概率Pl的区间为Pl∈CqKP0,1时,采矿权人治理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治理的期望收益,因此它会选择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同理当Pl∈0,CqKP0时,采矿权人会选择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当采矿权人治理概率Pq区间为Pq∈1-ClK·P0,1时,地方政府监督的期望收益小于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因此它会选择不对采矿权人进行监督。
同理当Pq∈0,1-ClK·P0时,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是对采矿权人进行监督。
当地方政府对采矿权人以 Pl*的概率进行监督,采矿权人以Pq*的概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时,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的博弈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Cq呈正相关关系,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K,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P0呈负相关关系。采矿权人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q*与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K,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P0呈正相关关系,与地方政府的监管成本Cl呈负相关关系。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降低中央政府监管成本、提高中央政府监管效率、加大对不执行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的处罚、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能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②降低地方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有效实施保证金制度,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有利于采矿权人积极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力图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率低的问题,以期能够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
(1)加强技术创新,降低企业治污和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一方面是监督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监督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进而可以促进采矿权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例如: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询到目标矿山,了解目标矿山的具体治理情况。治污技术的创新可以大大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促使采矿权人主动治理矿山环境。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2)开展矿业循环经济,降低治理成本。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除了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矿业循环经济,就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浙江绍兴县为例,该县通过整治有观赏价值潜力的废气矿山,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取得了巨大的附加价值[12]。开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方式还有许多,因此长远来看,开展矿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保证金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借鉴国外经验,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实质上是将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一种事前预防约束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变传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管理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通过本文第三部分对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的博弈分析可知,采矿权人支付的保证金金额与其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概率呈正比,即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采矿权人治理矿山环境,进而提高矿山环境的治理效率。
虽然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例如:许多地方的立法没有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标准做出规定,进而影响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实际效果。国际上矿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矿山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都采用了保证金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这里第三方约束组织,主要是指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等。通过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来监督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的治理情况,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监督成本。同时采用这种机制,采矿权人采取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战略时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还可以促进采矿权人积极进行治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微博等新型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通过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监督效率,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仕玲.国外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矿业,2007,16(10):35-38. [Zhao Shiling. The Foreign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and the Benefits for China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7, 16 (10):35-38.]
[2]张 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中国矿业,2011,20(8):52-55.[Zhang Xing, Wang Lingyun.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area,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for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1, 20(8):52-55.]
[3]Brereton, D. Self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 [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Law Journal,2003,20(1):1-14.
[4]蔡鑫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矿业权市场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0:94-97.[Cai Xinlei. Study of Mining Rights Market of China Based on Stakeholders[D].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0: 94-97.]
[5]王乐,武春友,蒋兵.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博弈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 (7):31-33. [Wang Le, Wu Chunyou, Jiang Bing. Gam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7): 31-33.]
[6]邵传林,何磊.退耕还林: 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2):116-121. [Shao Chuanlin, He Lei. Converting Farm Land to Forestry: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of Households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 116-121.]
[7]张征宇,朱平芳. 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5):82-94. [Zhang Zhengyu, Zhu Pingfang. Empirical Study on Heterogeneous Dynamic Path of Local Expenditure under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J]. Economic Research, 2010, (5): 82-94.]
[8]洪璐,彭川宇. 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70-74. [Hong Lu, Peng Chuanyu. Game Analysis on Invest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70-74.]
[9]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7-66. [Zhang, Weiying. 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Press, 2004:57-66.]
[10]熊鹰, 徐翔.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4):60-63. [Xiong Ying,Xu Xia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Game Analysis [J]. Yun Nan Social Sciences, 2007, (4):60- 63.]
[11]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31-35. [Zhang Xuegang, Zhong Maochu. Research about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m Environment Pollution under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2):31-35.]
[12]毛伟利:矿业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34.[Mao Weili. The Study of Stimulat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Mining Circular Economy [D].Hangzhou:Zhejia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2008:34.]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about Governing
Subject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LV Jun LI Li HOU Jun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