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GEM模型;供应链;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完整,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但其竞争力如何值得研究。本文将运用GEM模型对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不足,有利于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模型的建立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模型是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通过对Porter的钻石模型改造后提出的。GEM模型将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成了3对:一是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二是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三是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所以总共有六个因素,分别是资源,设备,供应商和辅助产业,企业结构和竞争,本地市场,外地市场。本文将运用该模型分析常熟市服装产业,通过数学方法使竞争力水平得到量化,这比其他竞争力模型更加直观、方便,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描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综合评价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模型的评判标准及问卷设计
首先要得到影响竞争力的6个因素的分值,每个因素根据其实际情况的不同分值定位1分-10分。其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在前5名;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将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本文设计了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提出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相关度较强的24项二级指标。对此,调查组向132家纺织服装及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包括实地走访书面形式和网络邮件电子形式,共发放145份问卷,最后收回10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2.4%。调查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类,包括9家大型,58家中型,65家小型;按照处于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包括3家服装设计公司,25家面料生产企业,9家辅料生产企业,46家服装加工生产企业,24家综合性服装企业(包括服装设计、面料生产、服装加工),25家服装批发销售企业。
三、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6项因素分别设为Wi(i=1,2,3,4,5,6)。首先通过邀请10位专家给每个指标选项的比重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其次对评分的结果进行平均,并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四、GEM模型的计算
第一,根据调查问卷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以及上述各因素权重的加权,得出GEM模型赋值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第二,对“因素对”进行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因素对i”分值=(D2i-1+D2i)/2,i=1,2,3。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而其分数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三,计算“集群线性分数”和最终结果。集群线性分数值=∏i1~3(因素对分值i)。为了使模型最终的满分分值达到1000。最终的量化表达式为:GEM=2.5[∏i=1~3(D2i-1+D2i)]2/3。
由此,可以知道3个因素对得分分别是:基础=7.05分,企业=6.5分,市场=6.5分,集群线分数值=∏i1~3=297.8625,GEM=2.5[∏i=1~3(D2i-1+D2i)]2/3=446。
五、GEM模型计算结果的简单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因素得分图,如图1所示。
根据GEM模型理论,如果一个集群在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基本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说明此企业集群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以此类推。由本文的计算结果可知,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446,介于3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没有竞争力)和490(全国范围内有竞争优势)之间,并且各项得分相差不大。该集群的6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约为6.683,表明常熟服装产业集群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因素之间差距不大,但外部市场和供应商及相关企业因素对得分稍低,表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基础较好,但市场与企业有进一步提升必要。
六、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1.服装企业创新力不足。首先,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大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并不花太多精力推广自己的服装品牌,一味模仿大型品牌服装设计,利用低层次的价格各自为战,形成集群内部的恶性低价低质量竞争,并不追求高层次的服装设计和质量竞争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其次,大型服装企业并未以龙头企业身份作为导向,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知识及技术指导。供应链上企业间技术上和知识上交流的缺乏,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并未提供的本应发生知识溢出和创新动力。
2.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虽然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的同类服装企业的竞争激烈,企业竞相采用新机器和新系统,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创新能力有限,实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不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现阶段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存在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信念,对于共同建立信息化网络认识不足,而且常熟市服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互动难度大。
3.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不完善。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并未形成,核心企业的龙头领导力不足,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专业化业务知识和技术不足,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上为核心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很少。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甚至一些大型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和面料生产都由群外提供。
(二)提升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1.提升创新力的建议。分别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角度提升常熟市服装创新力。(1)企业内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常熟市政府可以建立服装设计城。鼓励一些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团队入住,为常熟市的服装企业设计服装。其次,增加企业内部创新的动力,减少抄袭的现象。建立服装抄袭举报制度,建立服装仲裁委员会,对企业的抄袭现象进行管理。服装企业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服装样式先提交给仲裁委员会备案。如果有发现其他企业进行抄袭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2)企业外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常熟市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各种交流会和展会,同时邀请带头核心企业介绍经验来促进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
2.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建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升级都有着重要意义。服装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数字程控、ERP等技术系统,这些技术系统可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大大缩短传递时间,并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库存情况、配货发送、销售状况、终端顾客需求及进行预测,为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合作都提供便利。对于服装行业,其供应链终端直面消费者,而其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快速响应需求,更使得产业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常熟市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需要从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和外部供应链信息化这两方面着手。(1)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首先,企业应投入资金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如开设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前来上课培训。其次,政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常熟市本地高校开设专门的物流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并增加与服装有关的供应链、信心管理课程,鼓励学生参加ERP大赛,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参观基地,三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再次,政府增加对服装企业高新技术的投资,加大开发力度。企业外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一是建立专门的服装信息服务平台,为常熟市服装供应链大小企业提供信息指导。另外,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节点企业关注的信息差别,该信息服务平台应设置对应的信息化服务。二是企业应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同时挑选一些具有价格优势的小型供应商作为储备。供应链上各节点核心企业应向两端节点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使能够统一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标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完善群内专业化分工的建议。完善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可以从企业外部供应链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以供应链各节点核心企业为中心,中小型企业为高层次配套商、供应商的产业集群,其中核心企业主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中小型企业则作为核心企业的重要支撑。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大力培育核心服装企业,提高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熟市政府要为服装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工业园设施吸引资金足、信誉好、能力强的服装企业加入。(2)积极扶持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使其能够在集群发展中积极配合核心企业。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不足,建议常熟市政府为企业申请贷款建立担保机构,或者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参与。
参考文献:
1.常熟服装城在不断发展中提升竞争力[N].新华日报,2010-05-12.
2.Tim Padmore & 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M].Research Policy,1998.
3.Michael 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关键词 纺织服装特色图书馆 纺织服装企业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7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information demand of the textile and fasion enterprises and studying o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local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library of textile and garment;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数量少等诸多问题,致使纺织服装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迫切需求转型升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纺织服装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及时和准确的了解国内外的政策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等,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经营活动,不可能也无必要建立学科较为全面、信息丰富的纺织服装特色信息资源,而纺织院校特色图书馆在此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以纺织服装特色图书馆对企业进行信息服务的研究还比较鲜见。①本文拟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为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例,探讨纺织服装特色图书馆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信息服务的策略。
1 湖北纺织服装企业信息需求调研
1.1 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纺织服装工业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现已形成包括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含非织造)、印染、服装设计与创意、服装加工与制造、服装贸易、纺机纺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正处在加快调整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但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和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②
1.2 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
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政策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等进行充分调研,以便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和方案。但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或缺乏信息检索资源及信息检索人才,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地获取最新信息或不能全面地获取所要的信息。据调研,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服务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在湖北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地方纺织院校图书馆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可能性
2.1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规程中的新任务
2016年1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新规程对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新任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③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2.2 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具备丰富的纺织服装信息资源
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长期坚持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文献资源配置,目前,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为特色的藏书体系,截止到2014年底,全馆藏有纸质文献168万多册,拥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50多个,其中拥有各类特色文献近10万册和一个特藏艺术阅览室,建有纺织服装专题图书数据库、纺织外文期刊文摘数据库等7个自建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3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以服务学校师生为主逐步转变为既服务学校师生又服务社会,从而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可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3 为纺织服装企业开展信息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以图书馆为主的多部门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机制的建设
图书馆对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信息服务的内容将涵盖技术进步研究、纺织品消费分析、服装设计与创意、服装消费与贸易分析、投资战略分析、行业发展研究、产业链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专利检索与传递、论文检索与传递等,其服务的内容广博而又庞杂,而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纺织服装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必须要有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与信息服务才有可能高质量的完成企业所委托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以图书馆为主的、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参与的多部门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机制的建设是保证信息服务工作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的必要条件。
3.2 加强纺织服装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完善的检索设备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设置和发展规划,纺织服装文献的收藏已成为馆藏的重点特色之一。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充分重视纺织服装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通过收集纺织服装类的电子文献、声像资料,引进文献型或事实型数据库,使得纺织服装类中外文各类文献保障率达到科技研发的完备程度。此外,我校图书馆还加强了对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科学报告、论文集、科研成果、产品样本等各种文献的收集,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信息文献资源。
3.3 加强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
由于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较为庞杂,为高质量的完成信息服务工作,除了整合学校各领域学科专家外,对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纺织、服装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以便高质量的做好服务工作。
4 服务纺织服装企业的策略
4.1 积极联系企业,实现馆企对接
为迅速推广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可积极主动深入纺织服装企业,对企业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企业对信息服务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众多,有的集聚在产业集群内,有的零星分散,因此图书馆可采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比如,实现馆企对接的初期,可以集群内的企业为突破口,推广信息服务工作,以提高馆企对接的效率。
4.2 实现资源共享式的全方位服务
经过初步调研,湖北省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或没有必要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使企业能方便的享受图书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有条件地(比如控制IP地址)让企业接入图书馆端口,从而实现企业自由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一方面降低企业信息费用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又能获得时效性强且质量高的情报信息。④
4.3 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主营产品和财务状况等方面情况并不一样,因此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内容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信息服务的内容也不同。因此,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应该是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⑤
5 结语
依托丰富的纺织服装信息资源和强大的学科专家队伍,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及通信技术,纺织院校特色图书馆积极联系企业实现馆企对接,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职能,将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方向。
注释
① 邹鑫.2005-2010年国内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统计分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11):41-45.
② 李闻一,黄年华.老河口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4.11.
③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 2016.1.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国家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
(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诸如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出口国家树立的种种贸易壁垒逐渐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隐忧。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住纺织业发展的转型期,内外兼修,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推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稳步发展。
[
关键词 ]纺织服装出口;劳动力成本;贸易壁垒;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38
1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聚力发展
1.1综述
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入世以来,我国开始逐步享受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一体化的待遇,尤其随着2002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服装业项下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取消配额限制,以及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纺织行业产能得到深度释放,纺织服装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总额仍持续扩大,并在2011年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面对主要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频发等不利因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出口规模站上了1.7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达到17619.8亿元,是2002年的3.4倍。
1.2聚力发展的表现
受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回暖影响,201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共出口纺织服装18333.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445.4亿元,增长4.2%;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87.9亿元,增长3.8%。从月度走势看,3~8月,我国纺织服装月度出口额持续走高,并在8月以1879.3亿元创下月度出口额历史新高,而9月到11月出口额小幅回落;12月略有回升,当月出口纺织服装1576.6亿元,同比下降1.1%,环比增长5.4%。
1.3聚力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复苏超过预期。欧盟和美国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但由于此前欧美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其需求不振,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美两大市场的出口均显疲软。2014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回暖,带动了出口的增长。我国向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4.1亿元,增长12.5%;向美国出口2748.2亿元,增长6.5%;出口表现均好于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水平。除欧美市场外,位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三大市场的东盟表现稳健,2014年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4.5%;而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中,我国纺织服装业状态良好,对非洲、俄罗斯、巴西、印度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5.6%、5.3%、9.6%和8.8%。
其次,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喜人。民营企业是影响着纺织服装业出口景气度的关键力量。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共出口纺织服装1.2万亿元,增长8.6%,增速较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5.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市场冷暖的反应最为迅捷,其出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有望继续向好。
最后,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活力依旧,而中西部省份的出口步伐则逐渐加快。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一直占据着重要份额。2014年上述省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增速,占55.4%。与此同时,部分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亦形势喜人。如贵州省增长1.1倍,湖南省增长1.2倍,重庆市增长42.7%。虽然在出口规模上尚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大省相比肩,但凭借着惊人的增长速度,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表现不俗。
2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隐忧凸显
2.1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招工难”并存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最大压力。2011年至2013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2%、20.2%和17%。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目前部分熟练的纺织服装工人月薪已涨至4000元以上;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越南一线纺织服装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200美元/月,缅甸服装厂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则仅为100~120美元/月。相比之下,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断扩大。虽然工资持续上调,但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缺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因招工难而导致生产线空置的情况。
2.2市场需求回暖与贸易壁垒频发并存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尤其是近年来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纺织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首当其冲。比如,美国针对日用消费品尤其是进口消费品的安全标准要求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频频通报召回中国产纺织鞋帽类消费品。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在其的2014年第42周通报中涉及我国产品的数量就多达33项,占通报总数的61.1%,其中的纺织服装和时尚物品类商品被通报7例。此外,欧盟《官方公报》近日刊登第2014/350/EU决议,正式纺织品环保标签,进一步扩大了限定产品的范畴,规定有毒化学物质的限制使用。
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是在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要求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革新生产技术,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促进了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精细化管理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生产者还是管理者,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关,细节决定成败,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了一个层次,也就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稳健的发展潜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当继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形成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利于消除劳动力的流动障碍,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以达到优惠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3.2强化纺织品国内标准的检测,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
我国应加强国内检测中心与国际纺织环保协会的交流,引进先进检测方法和设备,实现我国检测手段的国际标准化,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打下良好基础。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倡少用或不用化肥或农药种植棉花;同时企业也应加强投资研发新型绿色环保纺织材料,满足环保标准要求,从原料上保障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合格率,有效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为本届年会致辞。他表示,倡导需求驱动创新,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表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机遇。如何把握国内纺织服装需求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趋势,是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面临的新的价值命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主旨发言中详尽阐述了依赖“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现实问题。他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定位正在实现与时俱进的更新。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同时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他同时认为,中国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市场呈现出消费升级与消费多元化的态势,而国外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的理性消费趋势则在持续的回归之中。顺应对需求市场的动态把握,需要贯穿科技、人才、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的四条主线,倡导“标准话语权”与“时尚话语权”的两大创新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高度概括了本次年会的精神与行业发展的创新方向。他指出,创新是行业发展与品牌发展的灵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依托市场机制整合创新资源。这里面既包括材料和物质资源的整合,也包括技术资源的整合。此外,创新必然要有风险,这就需要通过供应链、价值链来进行整合,要学会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优质资本创新地运用到行业建设中来。
在充满脑力激荡的论坛环节,本届年会邀请了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亚盛投资总裁毛区健丽、EACHWAY(艺之卉)时尚集团董事长周胜共同探讨资本市场的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理性眼光与潜力挖掘,分析资本市场如何拓展与纺织服装行业的关联,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使传统制造型获得提速发展。未来 3 ~ 5 年,资本与纺织服装产业更加深入的融合,将催生更多的企业快速发展。
围绕“需求驱动创新”,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就创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在会上做了交流。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提出创造高价值的管理体系;美国棉花公司重点讨论了棉花市场的波动对下游消费市场的影响,并分析预测几个重要的棉纺织品细分市场未来发展走向;亨斯迈纺织染化(中国)有限公司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高能效染化料;意大利安博思咨询有限公司则分享了意大利时尚产业如何从单纯的成本竞争中摆脱,并建立创新机制和加强能力管理的经验;汇丰银行则从金融界的角度为纺织服装行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后配额时代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 绿色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第一大省(2009年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479.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24.3%),纺织服装业在浙江全省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处于支柱性地位(2005年出口额占全省生产总值和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4.7%与33.8%)。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 面对发达国家合理的绿色贸易规则和不合理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浙江纺织、服装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更为广泛、复杂、尖锐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当今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提升浙江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配额的全面取消,国际纺织资源市场进入了一个“后配额时代”,纺织品配额已不再是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是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的绿色壁垒、低碳壁垒,等等。所谓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过去大众衡量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其价格、面料、款式、品牌、质量等方面,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主流,绿色国际竞争力在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是指构成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也是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它的产品表征就是“绿色纺织品”,即在纺织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具有环保性能的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浆料、染料、助剂等生产出的对环境无污染的、对人体无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符合各类国际环保标准或标签的纺织品。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是失去竞争力。
二、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很难进入主要消费国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如日本政府从1974年起规定,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定限量,否则禁止销售;德国政府在两年时间内竟连续颁布了4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有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的20种(后又增至22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荷兰、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从1995年开始,浙江许多企业的纺织服装产品因使用偶氮染料而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二)增加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成本
作为出口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绿色壁垒中的衡量标准,但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法规、规章。不同国家的标准纷繁复杂,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须付出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其次,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规避绿色壁垒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是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的高额费用和复杂手续也会使产品的成本增加;再次,企业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变传统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或规定都会使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失去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加速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2.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深入合作。促使加强纺织原料生产、化学工业、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贸易的信息流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促使化工、纺织品生产和加工部门开发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及新工艺,从而提供更为安全、绿色的产品。3.增强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固然难度比较大,但是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通过一张“国际绿色通行证”,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他国市场,而且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获取更多的商机,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从而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绿色壁垒的广泛存在,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对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明显不利。对此,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应大力增加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开发环保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纺织品是指无害和具有促进、保障健康功能的纺织品。随着当代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绿色纺织品早已上市流行。近代纺织品广泛采用人工合成染料的化学品进行印染加工,产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染料和化学品有不少有碍健康,而绿色纺织品不仅无害,而且能够促进和保障人们的健康。日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绿色纺织品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冻疮、止痒、阻热、增湿等多种功能。
(二)实施名牌、绿色产品战略,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近年来,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长虽快,但名牌产品较少,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很大。因此,光靠量的出口肯定不行,必须发展自己的名牌。必须坚决贯彻“以质取胜”的战略,继续开发新产品,培育自己的名牌纺织品,不断提高浙江出口纺织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完成从纺织品生产大省向纺织品出口强省的转变。与此同时实旅绿色产品战略,绿色纺织品必将取代传统非绿色产品,这将带动浙江纺织业技术结构的调整,改变浙江省现行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污染有效控制,促使产品绿色化。
(三)积极采用国际绿色标准
制定技术法则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加强采用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此方面的国际标准,不仅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标准,也应包括先进的国际管理标准和环保标准,如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以及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等。应从国际贸易角度开展标准化活动,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国内,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制定背景,细致分析、合理采纳。
(四)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
从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速度来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削弱入世后中国纺织品在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取消后带来的好处,以扶植本地区的纺织品生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浙江的纺织业应组织力量,加强国内与国际问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如积极研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面对世界瞬息万变的产品质量技术壁垒,除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从体系到制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准确运用信息,不断调整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和营销引导策略。
总之,对于浙江绝大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而言,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提出应对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壁垒,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以此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潮流”。
参考文献:
[1]黄庆平.纺织配额取消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J].浙
江统计,2005(6).
[2]王中保.我国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经
济界,2005(5).
[3]郑苗秧,徐丹旭.“绿色壁垒”挑战与纺织服装业应对之
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沈晓悦.环境措施与市场准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5(2).
[关键词] 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WTO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取消,一方面为我国服装出口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世界服装贸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估
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最终会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一系列显示性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可用这些指标,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量和评估。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的比值,它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
表1比较了我国和其他一些主要服装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服装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我国的市场份额从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一位,成为世界服装生产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第一的地位。2000年以后,我国的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占有率更是突破了25%。反观其他主要生产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生产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韩国等国的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其市场占有率随之减少。
表1 世界主要国家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 (%)
资料来源:李双燕赵文武: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5):30-33
2.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
表2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所计算的TC指数表,该表显示1998年~2003年6年时间里我国服装产业总体TC指数均大于0,同时,从1998年的0.56到2003年的0.67,TC指数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服装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且在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要注意到该指标是以贸易金额来计算的,并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服装产业出口数量庞大,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事实。
表2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及TC指数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05,(1):30-34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称RCA指数,它是通过一国某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计算出来的。如果一国某产业的RCA指数>1,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反之没有。RCA指数越大,则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
下图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在我国总出口中的份额和世界贸易中服装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计算所得的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产业的RCA远大于1,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达到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强度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了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实际竞争力不断降低的隐忧。
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4/ 200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但同时,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上游产品部门发展缓慢
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只是外国服装的“加工车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装加工产业的发展快于其上游产品部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瓶颈”现象。上游产业的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生产脱节,缺少适合高档服装的面料,使得我国每年有60%的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而这又不利于降低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加大了我国服装产业角逐国际市场的难度。
2.低层次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819.13亿美元,同比上升24.2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99.59亿美元,同比上升12.68%;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服装出口额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服装产业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获取的廉价劳动力,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意味劳动密集型服装的价格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的价格比越来越低,即作为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只是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
3.单纯依赖价格竞争
我国服装出口虽然数量不断增长,但平均单价却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是每件2.36美元,到2002年达到最低点每件2.23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每件2.68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53%,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3.56%。然而,出口单价仍不及发达国家服装出口单价的四分之一。
结合我国服装的出口额不断上升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服装出口至今还未完全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非价格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出口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高,因而出口经济效益和单位创汇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仅仅依赖价格竞争意味着任何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对我国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问题是由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因素所导致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前文所述说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为了使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在长期中得到持续提升,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如下。
1.“走出去”策略
“走出去”是指使我国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其核心的经济含义是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集成。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策略中,选择好目标投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服装企业应该重点选择以下两种类型的市场进行投资:第一类,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等国。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这些国家设厂无须长途运输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第二类,一些政治稳定的非洲国家。非洲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产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这使得在非洲投资设厂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同时,非洲的一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给服装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料。
2.产业链条深化策略
一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高科技向服装业的导入,现代纺织服装业已变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意大利的服装出口中包含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生产和制造过程中较多地应用了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主要依靠从事简单和重复性工作的非熟练劳动,仍表现出很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美国市场上意大利服装的平均价格为16.09美元,而中国服装的平均价格为3.57美元,仅为意大利的四分之一。
为此,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技术密集型服装的生产和开发。在加工贸易中也应该尽量延深加工深度,从原料或半成品的生产向最终产品的生产延深,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当然,服装产品结构的深度化及高附加值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3.品牌建设策略
品牌建设策略是提升我国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它不仅能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还能解决我国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服装产品,从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从产品的工艺到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因此,首先应该把提高服装品质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审视,从服装的硬件生产水平――厂房、设备、技术、流程,再到服装的软件生产水平――产品定位、面料选材、款式、流行趋势的把握多方面的进行整合,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国际化的品质,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打好基础。
从服装产品的渠道来看,国内目前主要销售渠道还局限于大流通、大批发或为国际品牌代工的阶段。事实上,如果想在服装销售中占得先机,那么就必须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目前,服装产业的新兴销售渠道主要有中高档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国际化网络等几种模式。我国的服装企业必须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使产品尽可能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方可提高品牌认知率。
此外,在打造服装品牌的时候,产地与设计师的优势也应该尽全力进行把握。通过与世界服装强国联姻,有效地借助产地优势,可以大幅度的增强品牌信任感。同时,国内服装品牌可以与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达成协议,成立服装研发中心,通过不断深入地交流来对国际服装趋势进行把握,同时可以借国际设计大师之名来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
Abstract: Chinese textile garment industry constitutes the main industry for active trade balance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n the recent couple of years, such brilliant industry is suffering the "depression" period due to a seri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appreciation of RMB, the decreasing textile products' export drawback, the great increasing of production cost, American subprime crisis, etc. All the barriers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 introduce the thesis statement that the thorough reform of Chinese textile garment industry should be realized by expanding the occupancy of domestic market and restructuring the industry itself.
中国作为全球纺织行业第一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全球的2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然而,近两年来,在人民币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减少、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美国次贷危机、贸易壁垒等诸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三大困境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重大影响。到2008年7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1%。对纺织服装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纺织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下降。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通过相关计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
中国作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大国,主要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和低档次产品为主。随着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外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纺织服装产品成本增加,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发展迅速,也促使中国损失了大量国外订单。就国内而言,曾经以价格低廉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在江苏常熟、苏州,上千家中小民营纺织企业相继倒闭,还有一些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苦熬。
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
2008年CPI数值不断攀升,1~7月,CPI同比增长均超过6.3%,8月CPI同比增长4.9%,为2007年7月以来涨幅最低值。自2007年4月份起,在CPI同比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衣着类的价格同比却在逐步下降。2008年7、8月同比下降分别为1.4%和1.1%。也就是说,在内需市场上,物价普遍上升了,衣服鞋子的价格却下降了。纺织服装价格上涨乏力,对于产业层次低、依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这种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其次,1月1日开始,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纺织业作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典型代表,这次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巨大冲击。
同时由于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原料成本的提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致使三年来服装面料、辅料价格上涨了20%,从而进一步压缩了纺织服装业的利润。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4月爆发,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发生以来,对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多家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股市债市剧烈波动。伴随着油价大幅上涨,通胀加剧,信贷紧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日益加大。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风险的大环境下,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耐用消费品而言,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股市的大幅度下滑,金融市场萎靡。这导致人们在纺织服装产品上的购买能力普遍下降。从而对纺织服装业产生影响。
蓄势待发应走三步棋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这是多年来中国服装业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家降低出口退税期望转变的行业现状。凭借此次的行业危机,中国纺织服装业有望实现产业整合与升级。
扩大内需
中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均以出口为主,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不惜通过价格战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订单,造成竞争无序,严重损害了企业和行业的利益。过去,仅凭出口退税,很多中小服装公司均有利可图。但由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单纯依靠低廉的价格已经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致使很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因此,曾经很多企业使用的“外贸赚利润”的策略已经破产。具备了一定资本积累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内需市场。
中国作为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服装的需求量是相当庞大的。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人对服装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品牌公司未能在逐年扩大的内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品牌的产品设计能力低下和管理模式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人的整体消费模式有关。
很多国内品牌企业抱怨“国内服装市场已经呈现白热化竞争形势”,因此想在这片“红海”中站稳脚跟已并非易事,更不用说寻求企业的发展了。而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国外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有以Fast Fashion闻名的ZARA、H&M等,也有一些在本国走低端路线,以中高端姿态步入中国的公司,他们渴望在中国服装市场尚未成熟的阶段分一杯羹。这些公司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外,国人对国外品牌的盲目推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内需市场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品牌寻求发展还是需要依靠企业在产品设计和整体的运营管理方面加大改进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呼吁国人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支持。
海外并购
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从而引起的全球经济萎靡,一些国外的私营企业和机构正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对外投资成本,均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并购机会。
2007年末,雅戈尔并购美国ELLWOOD旗下香港新马集团,此项"拓荒性"举动在业界率先引发传统产业竞争力突围方式的探讨。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的大型服装企业走出国门,利用被并购品牌已有的海外市场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打开通往海外的门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设计、管理、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快速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方法。
目前,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首先,国内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并购行为。其次,进行跨国并购需要大量资金。虽然,商务部称,政府应提供税收便利以及放松外汇使用的相关管制,使"走出去"的企业能够发行外汇债券进行融资;继续推动与有关国家签订经贸合作、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为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拥有海外并购实力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还比较有限。
雅戈尔的此项举措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开辟了一条新路,是对传统行业的一次革新性尝试。此种方式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经理人的具体实施。
产业整合
由于此次纺织服装业整体面临的危机,从积极方面来看,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一次“洗牌”,很多不具备资本积累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一些不具备长远目光的企业经理人也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
中国纺织服装业只是从去年开始才出现了颓势吗?其实不然。产业中的危机、问题早已存在多年,很多服装公司的利润在不断降低,但由于还存在利润空间,大部分企业的老板都固步自封,不会寻求转变。因此,从去年开始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影响导致行业利润的大幅降低,致使很多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这也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整合的内在需求。
进行产业整合,就是通过供应链整合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因此,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