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给孩子的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

第1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59-03

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美丽的花朵期待绽放,但他需要来自生命的阳光。如果阳光一直没有照进这样的地方,那么含苞未放的花朵也许将永远不再开放。然而滋养幼儿精神和生命的阳光,就来自于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爱、我们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许多心理问题。如说谎、自私、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攻击等问题。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的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强烈的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的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并学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快乐,提高自我意识。

教师要学会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对不同的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都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2]

2.自主自理教育。在幼儿健康成长中,首先应该让孩子做到的就是能够自理。从目前中国现状来看,“412”家庭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由于家人的溺爱,许多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一系列活动,以及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游戏的自由。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幼儿,引导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另外,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3.交往教育。交往教育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教师应注重孩子的交往教育。第一,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第二,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对象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第三,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家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医院、公共汽车、餐厅、修理店、旧货市场等一些主题活动。

4.积极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这对于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学着带着“爱”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孩子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指向幼儿的持续发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教师一次或几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过程。通过这个漫长的过程,幼儿才能把受到的刺激内化为个性心理的一部分,形成稳定的、健康向上的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儿童的生活。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获得经验的。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地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抓住教育契机,当儿童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问题。此外,儿童是有个性的主体,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兴趣和生活背景。因此,较之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多地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家园配合。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若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例外。幼儿园可以向家长宣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重要性,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另外,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营造道德与文明的环境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说过“孩子的老师是什么人,在什么人文环境里成长,几乎能够决定他的一生,这个环境将会造就他的品德、思维和行为模式”。[4]可见在幼儿时期给孩子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将直接有益于孩子的一生。作为教师,不但要给孩子作好榜样,还要尽量为孩子创设富有人文情调的氛围,培养其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尽量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容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地打招呼、交谈,尽量避免把生活中的不快带到孩子中。我们应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适度地给给予他们抚爱,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幼儿在家里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在园里关心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与他们友好相处,让孩子的爱心、责任感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要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一些蕴含智慧和哲理的故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智慧,培养美德。

2.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必须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

首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制订各种活动目标,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仅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其次,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再次,在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礼貌待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应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5]

3.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良好性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他的著名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现在的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掌中宝”,父母更是怕不能送给孩子这样的礼物,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赖心理的根源。教师不仅要帮助家长改变这种教育理念,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首先,在家里要求父母给孩子订立作息制度,加强常规训练。家长要提醒并监督幼儿按时睡觉、起床、入园,制定看电视、玩耍游戏及看书学习的时间表,让孩子天天坚持,不轻易打乱孩子的生活规律,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其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抗挫折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成败,让孩子从小就有“输得起”的意识。鼓励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有泪不轻弹,学会勇敢,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再次,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有始有终。孩子一件事未做完,不要去打扰他。在家里吃饭时不乱跑、不玩东西,吃完后,碗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擦干净嘴等。安排的事情要按时完成以后才能去玩。在孩子完成任务后,教师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锻炼他们的意志。

虽然说性格是受遗传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决定于后天的养成教育,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决定时期。冰心曾深刻指出“提到童年,总使人有此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刻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6]为了使孩子能用良好的性格,克服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家长、老师就要使孩子在充满阳光,温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幸福地度过童年。家长、老师给予孩子以积极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施以积极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4.家园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工作,向家长介绍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1]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早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在强调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的情感、精力、物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访,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常识。[7]如“家长教育子女时矛盾心理”,“糊涂之爱”,“父母教育模式对幼儿健康人格塑造影响”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家园联系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真实表现。以改善“亲子关系”为切入点,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交流家教经验,切磋家教艺术,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总之,在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努力寻找新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方式的结合点,采取以情育人,以境育人,以理育人的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优良的人格素质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好比一个“阳光工程”,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每个幼儿心里都照耀进阳光,就能让他们生命中的鲜花在爱和温暖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伊淇.幼儿园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

[5]余玉惠.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初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第2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您们好!我是XX学生的家长,首先我要感谢学校这么久以来对我孩子的关心、照顾和教育。不可否认,在学校的细心管理和教师的指导教育之下,我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我相信不止是我的孩子,其他家长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学校和教师对孩子们所付出的一切,我相信这也是众多孩子的家长都有目共睹的。

在此,我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向学校的领导提出一些建议,望学校的领导能够积极采纳,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学校的领导能够包涵。

首先,我作为孩子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能够得到更加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阶段,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对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学习。而且,孩子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跟孩子的接触也是比较多的,也更容易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另外,毕竟学校教师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专门分派一个负责教师,因此,我希望学校能够对能力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管理教育。对于还有不足之处的学生,一定要多给与指导和关心,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

其次,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作为一名家长,我明白,很多时候教师的话比我们做家长的话更有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心理成长的初始阶段,成长的好坏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变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希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能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跟他们交流、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还要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如学校不能体罚学生,多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也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或是孩子的成绩好坏而定义对一个孩子的态度,就算成绩不好也还是有别的优点,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以此对孩子进行鼓励,博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这样孩子也能够更加服从教师和学校的管理。

第3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六一”儿童节,究竟该怎么过?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教育专家表示,“六一”儿童节,关键要给孩子创造快乐。一些心理教师也建议,“六一”儿童节作为孩子的节日,要让孩子从心眼里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甚至整个社会,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因兴趣而歌、为快乐而舞,把儿童节的快乐真正还给孩子呢?

尊重孩子们的兴趣是第一要务。在过往的儿童节庆祝大戏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怪现象: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大多是由园长、校长和教师设计,少数孩子获得了展演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大部分孩子只能沦为观众;一些领导到幼儿园、学校视察时,说的祝贺之词大多是孩子听不懂的“官话”;父母舍得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作为礼物,却吝于抽出几分钟陪陪孩子……这些儿童节庆祝活动,大多是成年人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设计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搞不搞活动,而在于是否真正尊重儿童,能否让儿童自主活动。百余年前,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就以“不失自主之权”一语点明了现代人的本质,陶行知等教育家也强调儿童是主人、朋友。然而,儿童的主体意识至今并未在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中真正扎根。说穿了,就是没有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设计活动。这是孩子不买账、不快乐的根源之一。

当然,巧妙运用教育契机,挖掘孩子们心中的美好愿望,放大他们心中的快乐,也是儿童节的应有之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对少年儿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是社会的共识,但是成人往往忽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把很多成年人认为好的内容和方式强加给孩子们,忽视孩子们的快乐意愿,不仅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孩子们感到厌烦。我们知道,儿童是较容易获得快乐的,只要学校、家庭把节日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孩子自主支配,让他们自主选择表演节目,或到社区服务,或到书店或图书馆看书,或选择郊游,一句话,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想玩的任何一种玩法,孩子们就会在持续的参与中体验快乐和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六一”儿童节不仅仅是儿童的节日,还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一个反思自我的契机:看看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利益?有没有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有没有放下浮躁与功利,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为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保护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是“六一”儿童节设立的初衷,也是儿童节应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应当延续并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天。这,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树立的儿童观,更是全社会都需要树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

第4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错位 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及思想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学习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最佳场地,应通过多种路径引导学生构建健康、正确的心理,同时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重点剖析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原因,探讨针对性解决对策。

1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生保持积极追求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具备健康心理,才可保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改进和完善自我心理状态,进而为接受学科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初中教师应不断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认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遵循一定心理规律开展学科教育。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能更全面的认识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给予学生信任;此外,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高层次需求,并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人格完善,让学生更好的健全人格,进而保持良好的神追求,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

另一方面,健康心理是初中学生保持良好求知欲的基础。初中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心理上热情而有抱负,理想主义鲜明,对客观现实了解不深;因内心的抱负、理想,往往会想入非非,而现实往往会给予他们截然相反的认识,以致于忧心忡忡、情绪反复,在行为上多变。而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自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提升个人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起学生心理错位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身心、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性格、文化素养、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都会基于言行或者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重知识教育,而轻社会道德、心理培养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通常学生常会受到这两个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1)溺爱性教育;(2)专制性教育。其中,前者都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顺其,娇养放纵,以致于孩子出现自恋性、缺乏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意识;而后则对孩子实施“高压”教育,父母在工作、生活上如不顺心,就不顾孩子的兴趣喜好或学习能力,强制为其设计学习和发展轨道,期望能考出好成绩,满足家长的私愿,一旦不如意就会责骂、埋怨,甚至不闻不问。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引发心理错位。此外,家庭破损、不和睦,子女难以得到父母关怀和教育,再加上家庭感情淡漠,给孩子心灵带来很大伤害而逐步出现心理问题。

2.2人为生活接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诸多外来价值理念对中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在价值意识上,趋向功利化,使得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理想,而单单追求实际利益不思进取,甚至有些学生为图享受而作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发展,某些不良风气、文化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腐蚀、毒害。比如:网络暴力游戏、等。此外,社会不良人士的诱导和教唆,使一些青少年逐步形成恶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2.3学校教育中引导的缺失

学校在学生健康心理构建上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因有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影响到学生建立心理的构建。当前,有些中学仍以中考升学率为教学的重点,对德育、心理教育未能给予重视,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在影响到学生正确品德形成。有些教师对师德修养不够重视,未能做到为人师表。此外,还有些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挂念,仍以自我为教学主导,未能尊重学生个性,在对待学生心态上不正确,对于学习良好的学生存在偏袒,而对学习不佳或有错误的学生,则冷漠歧视,甚至体罚,这些都给学生心灵带来极大损害。还有的在处理实际问题上,感情用事,易挫伤学生自尊,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教育,反而使其出现逆反心理。

3如何构建W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心理错位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

(1)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应强化家校合作,多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一同研究,在教育学生方式和对策要达成一致。可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议给予家长指导,在家访中班主任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说理教育为主,让其建立健康教育环境观念,并学会一些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渗透到家庭教育。

(2)强化教师的师德培养。中学领导应重视师德培养,通过培训、集体会议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关键还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师德水平,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心灵,平等对待学生,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4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应充分重视初中学生心理错位的问题,了解学生心理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主要从家庭环境建设、教师师德培养及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等方面进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自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5-257.

[2] 刘辉.浅谈对初中生心理偏差的引导[J].现代阅读,2013(22):35.

第5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4总结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第6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怎样的家庭心理环境才称得上良好呢?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父母与各自的原生家庭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家庭成员间互相信任、支持、相爱;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互相鼓励独立思考,乐于听取不同意见;每个家庭成员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家庭成员都乐于与家人分享喜怒哀乐;家庭成员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甚于结果;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在拥有良好心理环境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互爱互助,这里流淌的空气是快乐的,它会让成员们更多的想呆在其中,愿意为了家庭付出更多。

那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呢?怎么做才能让家庭中充满着快乐的空气,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孩子会深受影响。一方面,父母要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心理方面,父母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让自己能以一种稳定积极的态度出现在家庭中。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符合生活实际的榜样。因为一味地以名人、杰出精英和好学生为孩子树立榜样,容易造成孩子感觉对智力标准的过分强调和对成名成“家”的过分渲染,无疑是在孩子的本性上建设一个社会我。这不但造成孩子在重压之下困顿与迷茫,而且会令孩子因达不到单一的角色目标而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孩子对榜样的迷失与逃逸,甚至是抵制家长的做法。

二、家庭中要有足够的心理支持

家庭对儿童积极而健康的关怀与爱护之情是形成对儿童积极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的最基本的条件与最根本的动力所在。这种积极而健康的关爱之情,决不是指对儿童的娇宠、溺爱,而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尊重、信任、理解、负责基础上的关心与爱护。只有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对儿童的家庭心理支持才是积极而有效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年龄特征与需要的心理支持是有区别的。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认为,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2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满足生理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因而对此阶段的儿童,家庭应注意提供满足其生理方面需要的食品与衣物和获得信任感方面的亲昵、微笑、积极简单的语言交流等心理支持。2~4岁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因此家庭应为其提供较为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4~7岁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发展主动性和克服内疚感。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应为其积极自主参与各种生活与游戏活动提供鼓励、赞扬等方面的心理支持。7~12岁时期的儿童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应与学校配合,向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方面的活动任务,并支持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努力去完成好各种任务。

三、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形成良好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以致各自都对对方的行为不理解与缺乏应有的信任。家庭成员间只有更多地从对方所处的现实出发,与对方形成平等地位的接触与沟通,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信任,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家庭心理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需要倾听,有效的倾听是良好沟通的一半。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家长应正确对待儿童提问,保护儿童好奇心。当儿童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儿童的讲话,不要不加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应付。你以消极、漠视、专制式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倾听是最好的关注。孩子期望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渴望被理解。倾听不是在纵容孩子,不是宠坏孩子,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能够在家长与孩子间开出一条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父母耐心的倾听,能够增强孩子对身边世界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深深的、无保留的爱,让你与孩子间的情感纽带更紧密,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你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注意强调孩子的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孩子言行中的积极方面,从而使孩子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家庭中要想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必须掌握一些与孩子交谈的技巧。我们要反对那种“你真聪明”、“真漂亮”、“这次你做得最棒了”式的评价性或评估性的表扬;倡导那种对具体的事实进行描述,重点在孩子如何做以及做了什么,肯定做事的内容胜过于评价的描述性表扬,比如“今天你能把家里的地拖了,妈妈真开心,妈妈谢谢你”。我们要反对那种“你真愚蠢”、“你怎么做事不用脑子”式的带有强烈打击性的批评;倡导那种善意的、尊重对方的、针对具体的事情以提建议的方式促使孩子改变的建议式批评,比如“如果你可以考虑试一试……,可能会让你……”“如果……就更好了,你觉得呢?”。

四、要给孩子立家规规范言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教育专家指出,制定家规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一种预防孩子不听话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制定家规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能让孩子更加顺利且愉快地执行家规呢?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家长要以温和平等的方式明确告诉孩子制定家规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其次,给孩子立规矩,千万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能够明白,让孩子容易遵守。第三,根据孩子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奖惩,而且奖惩一定要及时。第四,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想让孩子遵守规矩,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守家规,而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第五,制定家规时,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有安全感,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最后,家规教育应该坚持长期不懈。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家规如果变了质,就会流于形式。家规教育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好的效果在于坚持。立下规矩,让孩子和家长渐渐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家庭秩序,这会让我们的家庭氛围更理性,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从而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协调一致

对儿童形成家庭心理支持与学校等其他形式心理支持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有益于更进一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若家庭心理支持与学校等其他方面的心理支持发生分离时,就会削弱心理支持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因此,家庭父母应及时了解学校等其他方面对儿童的心理支持情况,密切配合学校等其它方面给儿童提供适时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家庭心理支持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作用。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孩子主动积极地健康发展,家长应在家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用关怀、理解、赏识、激励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晓霞.父母的教育意识[J].早期教育,1993,(6).

[2]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朱国仁.制造天才)))21世纪婴幼儿潜能开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4]罗健君.要重视家庭心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52).

[5]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8,21(11).

第7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父母离异;教育;家长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23年了,每届新生,班里总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是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对这样孩子的管理教育,指望从家长那里得到较大帮助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大多无法得到来自正常家庭父母所给孩子的爱。在对孩子的管理上,有的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有的家长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有的家长在失去配偶之后,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等等。

为了做好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每接一届新生都为这样的学生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更多的给他们以关心。

首先,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我就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负责班级里事务的管理。同时我和科任教师们一道平时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平时多做个别交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孩子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性。在孩子生日时,我会购买小礼物赠送给他,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进行祝福。使他们感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其次,在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对于他们在学习上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多年来,无论是作业批改,还是课上提问,我会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些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每带一届学生,我就要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让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去主动帮助他们,促进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事实表明,当他们学习很好时,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再次,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艺术。每年我很珍惜我局举办的家长学校的机会,请家长来参加学习,并在会后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总结教育孩子的得与失。让他们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到目前为止,我班的学生家长先后有不少人在局举办的家长学校上发表演讲,用自身实例去教育别人,并有几人在家长学校报刊上发表文章。另外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第8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一、留守儿童人数增多,加大教育难度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留守儿童”普遍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到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2.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偏差;3.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班主任应该做的是作督促孩子的父母,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要求留守孩子的父母,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班主任老师应当及时地和孩子的父母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应孩子的学业成绩。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体味到在外打工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介入和帮助。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建立报告制度,让老师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

二、社会发展,手机进入校园

第9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1.家庭环境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时间在外打工,使得孩子生活在“单亲”或“隔代”家庭之中。这种家庭的共同特征是除了能给孩子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之外,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去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教育。事实上,是不能很好地监管孩子。

2.教育方面在学校里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习状态有明显的差异,非留守儿童对学都积极上进,而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表现为厌学、应付教师。这种差异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中尤为明显。对于家庭作业,非留守儿童能认真并及时完成,而留守儿童则完成得马虎潦草,更有甚者拖拖拉拉不写作业。据调查,隔代抚养的孩子,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不能辅导和督促孩子学习,要么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心理素质低。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孩子,父亲或母亲由于忙于繁忙的家务,不能及时指导他们学习。小学阶段教育的儿童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理应由监护人监管好好学习,但因缺乏直接监护人的有效监管,难以形成爱读书、好读书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业耽误,甚至贻误终身。

3.心理方面留守儿童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心理失衡。具体表现为自卑、脆弱、逆反心理强,甚至厌学、逃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由于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上的缺失,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更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应呼吁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学习环境。要大力整治家庭、学校的周边环境,并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使留守儿童在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接收正能量。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

学校不仅要完成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知识教育及思想教育,更要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拓展,全面正确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班主任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在集体中关爱留守儿童。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健康。尤其是班主任,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打交道,要鼓励班级中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一起学习玩耍,使这些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同学、老师的情谊,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2)学校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与学校形成合力。

(3)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队会,引导学生理解父母。邀请外出打工已归的父母参加班会,讲讲他们外出打工的理由以及在外的不容易,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的情况,从而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改善农村小学生在校寄宿条件

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少地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政府以及爱心人士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小学寄宿条件。让留守儿童都寄宿到学校之中,一方面使孩子受到好的照顾及教育,减轻家长负担;另一方面能使孩子与同伴们相互交流,减少因心理及情感上的不足而产生的孤独感。

4.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力度

(1)外出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教师及临时抚养人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知晓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且能够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沟通,使孩子感到父母虽远,但不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