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电子技术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技术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技术的起源

第1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字: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应用;企业

图文分类号:TM5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了电气自动化的概念,并且到了五十年代,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开始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课程,因此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的提出和发展是较早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力电气自动化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在近几年处在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传统的电力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需要,所以为了提高现代火电厂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现在火电厂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研究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科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尖锐,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也倍加的激烈,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的优胜劣汰就完全的现象出来,我国的电力企业无论是从技术应用、科学管理、生产模式、自动化水平上都远远的落后于国外大型的电力电气企业,因此在攻击竞争中,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劣势,市场的份额不断的下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国内而言,我国传统的电气电力的元件,如:电力传动控制的概念,普通的晶闸管、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等的应用已经不能都在现代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承担第一线生产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了,在使用的过程,对于节能技术的研究不到位,造成了污染和高耗能,对我国电力电气企业的生产和未来的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我国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研究和应用,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我国电力电气化研究的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是极度开放和充满竞争力的市场,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一个企业的生产就是为了市场的需求,只有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才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因此,不断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力电气自动化的程度,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提高企业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于此同时企业实现电力电气的自动化,可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和产品次品的出现。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企业增强生产电力电气和管理过程中的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了运行的高效性和经济型,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劳动的环境和劳动者的工作模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主要电气电力自动化元件技术

综上所述,对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对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研究的主要原因和我国电力电气化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介绍,可见,在我国的企业中实现电力电气的自动化,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满足生产的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以下就对我国主要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晶闸管的出现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晶闸管是我国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依然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中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全控式器件GTP、GTO等新一代的电子电力开关的逐渐的兴起,虽然他们都是最新的,但是各自有自己的使用领域。

1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关断增益较低,一般为4.5,但是它的实现需要一个十分巨大的关断驱动电路,并且它的通态压降要比普通的晶闸管高很多,一般约为2v-4.5v。无论是开通的di/dt还是关断的dv/dt,都对GTO的推广工作运用的工作带来限制作用。

2GTP的各项器件的参数对它本身的二次击穿现象和安全工作区的影响较大,而GTP电路的复杂程度较大,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较难掌握,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全控器件热容量比较小,过流能力很低,从而设计和使用人员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电路和驱动电路的保护上,所以对电路的压力不断的扩大。

(二)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更新,因此组成电力电子器件的变换器也要随时更新,应用的普通的晶闸管的时候,支流传动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在电力电子器件进入了新一带以后,提高的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从而达到解决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的问题。相对于PWM逆变器而言,它其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这样就使得电机绕组会产生振动而出现很多的噪音。而在电力电子器件在高压大电流的基本情况下会出现导通或是关闭的情况,所以对开关的损害比较大。所以开关存在,他本身就对逆变器工作的频率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三)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的逐渐成熟

在目前我国是使用的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是采用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并且采用分贝控制的形式。这样的解耦的形式主要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等效变换成类似于直流变换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对转子磁链的方向进行检测。这主要是因为:在矢量旋转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复杂性、综合性比较高,而转子的回路之间的参数受到转子磁链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很难达到需求的分析结果,所以及时的检测工作是必须的。而对于对直接转矩的控制,使用的是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电气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发展例如电力电气中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和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的逐渐成熟等做了简要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的电力企业实现运行的高效化、管理的科学化、实现电力电气的自动化,对电力企业工作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份额,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黄大炜.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第2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手工焊接;基本操作;操作技巧;质量控制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回流焊和波峰焊技术在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得到普遍应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但不论是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维修,还是在教学和科研中,手工焊接仍然占不可替代的位置。手工焊接技术已经成为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调试以及维修的一项基本操作,也是各大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学习及了解的一项基本技能。

2 手工焊接技术基本原理

电子元器件的手工焊接技术又称“锡焊”,是一种传统焊接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烙铁加热,将固体焊料合金融化,再借助助焊剂将其流入被焊金属之间,等到冷却之后形成牢固的焊接点,从而实现被焊接金属之间电气与机械相连接的技术。

3 手工焊接技术

3.1 手工焊接工具

手工焊接中的主要工具是电烙铁,用来加热需要焊接的部位,以融化焊料,达到将不同材料焊接在一起的目的,大多分为内热式和外热式两种类型。由于电烙铁的种类很多,选择时应根据焊件大小来决定,小功率的电烙铁的烙铁头温度可达300℃~400℃,因此一般电子元器件的焊接用25W内热式电烙铁即可。

3.2 焊料与助焊剂

焊接还需要焊料与助焊剂,其中焊料要求具有熔点低、易凝结、吸附能力强、良好的导电性等,多采用熔点为250℃左右的铅焊合金,称之为焊锡,通常做成条状,焊锡丝多为直径0.3-4mm的细管状,用来焊接时不用加焊剂,因此使用时十分方便;助焊剂是一种具有化学及物理活化性质的物质,常用的有松香和焊锡膏,能够去除焊接金属以及焊锡本身表面的氧化物,或者其他表面膜层,不仅能够保护被焊金属表面,还能达到使焊接变牢固的目的。

3.3 手工焊接操作过程

手工焊接操作过程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正确的焊接步骤,这将直接影响焊接质量,严重时可能会给电子元器件等留下故障隐患,因此熟练掌握正确的焊接方法,同时注意安全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始手工焊接操作前,应对元件的焊接部位进行处理,一是清除焊接部位的氧化层;二是在元件的引线上镀锡。

经过焊前处理后再进行焊接操作,手工焊接时拿电烙铁握笔方式有三种:反握法、正握法、握笔法。反握法操作时动作较为稳定,但不适合长时间操作,多用于大功率烙铁的操作;正握法多用于中等功率烙铁或带有弯头烙铁的操作:握笔法的方式较为简单方便,焊接时一般采用此法操作。加热焊剂时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加热发挥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操作时烙铁一般应距离鼻子的距离不少于30cm,通常以40cm为宜,减少吸入有害气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手工焊接时,通常采用五步操作法,见图1。(a)准备焊接:首先准备好焊接工具,焊锡丝和烙铁,烙铁头部需要保持干净,然后把被焊元件的表面清除干净。(b)加热焊件:将烙铁头接触焊点,放在引线和焊盘接触处,对它们同时加热,需要注意的是将烙铁头的扁平部分接触焊件比热容较高的部分,其侧面或边缘部分接触比热容较低的焊件,以保持均匀加热。(c)加焊锡丝:当加热焊件到一定温度后,即能融化焊料的温度,将锡丝放到焊点融化并加入适量的焊料,焊料开始融化并湿润焊点,需要注意的是焊锡不是直接放在烙铁头端,而是焊件上与烙铁头对称的一侧。(d)移开焊锡丝:融化一定量的锡丝后,将其以45°迅速移开。(e)移开烙铁:当焊料融化扩散将焊点完全湿润后,移开烙铁,方向大约为45°,撤离方向以及速度的快慢对焊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对一般焊点而言,焊接时间大约在3-4s,操作步骤也不一定是严格按照五步法,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会把步骤(b)(c)或者(d)(e)合为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操作时各个步骤之间的停留时间也是对焊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多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最后焊接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做好清理工作,清除剪掉的导线头以及焊接时掉落的锡渣等,防止落入产品中带来安全隐患。

3.4 电子元器件的拆卸方法

在焊接的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焊错或者焊反一些元器件的情况,因此会需要对其进行拆卸处理,在维修电子元器件时也需要对隐患部位进行拆卸处理。拆卸方法有电烙铁直接拆卸、手动吸锡器拆卸、电动吸锡枪拆卸等方法,其中电烙铁直接拆卸方法多用于管脚较少的元器件中,如电阻、稳压管、二极管等,可用电烙铁直接加热元器件管脚部位,用镊子取下即可;使用手动吸锡器拆卸元器件较为方便,在利用电烙铁加热引脚焊锡后,用吸锡器吸取焊锡,即可完成拆卸;电动吸锡枪拆卸可用于拆卸直插式安装的元器件,操作较为简便,有防静电、温度可调、真空度高等优点。进行拆卸操作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做到迅速且准确,避免元器件二次损坏。

4 手工焊接的质量控制

手工焊接对焊点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要求焊点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良好的导电性能,表面圆滑光亮,无空隙、毛刺。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也有多种,包括焊接温度、焊接时间、焊丝用量等。焊接温度一般以松香融化较快但又没有较大的烟冒出为适,可以将烙铁头放到松香上检验;焊接时间则根据焊点大小一般在三秒的时间内完成,时间过长可能会损坏焊点,若过短可能会造成焊丝不能充分熔化,影响焊接质量;焊丝的用量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焊丝用量过多,可能会流到板子底部,增加管脚间的导电性或者造成短路,焊丝用料过少,可能会造成虚焊;另外焊接过程中要避免触动到焊接点,否则会导致焊点变形或者出现虚焊。

对于焊点质量检查的方法常见的有目视法、手触法和通电法,目视法主要对焊点的外观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手触法主要是来检查元器件在电路板上是否牢固,焊接是否牢靠,可用镊子小心拨动焊接部位来检查;通过以上检查都合格,另外电源以及线路检查都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通电检查,看是否还有其他问题。焊接的质量将会对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来进行操作,以保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

5 结束语

为了提高手工焊接的质量安全性,不仅需要操作人员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流程,还需要操作人员数显掌握焊接的操作步骤和技巧。手工焊接是应用较广、实践操作性较强、较为基础的一项操作技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练习,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从而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焊接质量。

参考文献

[1]麻雁,张海峰.电路板中电子元器件的手工焊接方法分析[J].科技广场,2015(1):90-93.

[2]夏之俊.浅议电子元器件手工焊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7):88.

第3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中小型图书馆

[分类号]G250.76

1 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特点

目前,中小型图书馆都很重视数字化建设,并且馆藏数字资源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目的是确保其数字资源能够持续地、长期地为其用户提供服务,以保障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数字馆藏建设成果。对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中小型图书馆既要积极参与,又不能相互之间盲目攀比。因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需要受到财务、技术及人的因素制约。

1.1 财政投入不够,经费短缺

财政投入是图书馆建设的有力保障,数字资源建设及保存需要大成本投资,软硬件建设都要以资金投入为后盾,而且在数字资源运行起来后,软硬件的维护、更新、升级也均需不断地投入资金。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常规拔款,经费难以保证到位,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更显得捉襟见肘,软硬件的投入、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人员培训费用都是中小型图书馆面临的现实问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经费保证,而中小型图书馆经费困难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需要承担高额的保存费用,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还没有划拔专门数字资源保存工作的资金。

1.2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运行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队伍,而绝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即使有,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其积极性也得不到发挥,导致人才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技术力量薄弱就意味着不能开发自己的数据库应用软件,要发展就要花钱购买合适的软件。而购买了软件之后,还要考虑如何使相应的硬件到位以及使软硬件都利用起来,发挥其效用。对于这一点,中小型图书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运行的重任。

1.3 数字资源馆藏少,规模不足,具有鲜明特色

经费短缺再加上人力、设备方面的原因,中小型图书馆不可能购买大量的商业数据库,也不可能用大量的人力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编目,导致数字馆藏规模小,资源覆盖范围小,数字资源收集不全面。此外,由于外文数字资源价格昂贵,中小型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采购更是举步维艰。

中小型图书馆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学科、行业等原因,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其建立起来的有价值的特色数字资源馆藏,是自己独特的品牌,通过提供电子化阅览,既保存了馆藏珍品,又达到了共享的目的。

2 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运行策略

由于中小型图书馆在技术、资金、人员方面的不足,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来进行数字馆藏的全面长期保存是不可能的,数字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应该明确重点,判断哪些数字资源适合大馆保存、中小型图书馆利用,哪些需要合作保存,哪些需要自己单独保存,并一一界定保存内容,明晰责任。

2.1 外文数字资源:大馆保存、中小馆利用

大型图书馆,特别是国家级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大型文献单位经费相对充足,具有相当的外文数字资源馆藏。例如,国家图书馆是全国的外文文献资源中心,它有责任来长期保存外文数字资源,以提供公共利用。而中小型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采购量几乎为零,外文纸质文献也偏少,缺乏外文文献数字化技术与经验,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几乎没有保存外文数字资源的能力,但中小型图书馆可以依托大馆的外文数字资源,分担一定的长期保存费用和文献使用费,依靠电子文献传递来获取相应的外文数字资源。

大型图书馆在采购外文数字资源时,必须要求国外数据库商承认图书馆对所采购资源拥有可持续使用的权利,允许图书馆在终止购买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已购买的数据为该馆用户提供服务。不管是通过镜像还是网上包库形式,图书馆必须要求数据库商提供永久的备份数据,备份数据不包含加密措施,允许图书馆有依靠自己的技术及设备将备份数据转存到自己的永久存储系统的权利。在签订数据库订购合同时,要求数据库商提供有关数据格式、标引、分类、数据库组织、检索机制以及数据技术处理措施的信息,以保证图书馆拥有能够建立相应的利用系统的权利。当系统软件更新时,数据库商应及时提供数据迁移或系统仿真的技术说明,帮助图书馆完成相应的数据迁移或系统仿真。

2.2 中文数字资源:合作保存,共同利用

由于大型图书馆及大的数据库商在资源规模、资金、技术及市场上的突出地位,其数字资源能够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对于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而言,单凭单个大型图书馆来进行长期保存是不可能的,必须强强联合,以强扶弱,强弱合作。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数字资源保存机构,下设各省保存机构,各保存机构负责协调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的关系,并拟定技术标准、引进或开发统一的技术系统平台、下达保存任务,各级图书馆完成相应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任务。数字资源可分散保存,统一提供使用。

除了馆馆合作外,馆商也应联手合作。中小型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用户的需求,尽量购买知名数据库商的数字资源。数据库商会不断地追赶新技术,迎合不断发展的硬件、软件的需要,而知名数据库商的技术、资金实力使其具有更强的提供长期保存的能力。图书馆在采购数字资源时,一定要注意数字资源采购的连续性,以确保数字资源能长期有效地使用,达到长期保存数字资源并为用户提供长远服务的目标。

2.3 特色数字馆藏:单独保存。

中小型图书馆应把长期保存的重点放在自建的、有特色的数字馆藏上面。

2.3.1 根据载体可保存时间,选择不同的保存策略 目前,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一般以光、电、磁为介质,具体的表现形式有磁带、磁盘、光盘、磁盘阵列等,这些载体寿命都不长。据有关测试表明:9磁道磁带使用寿命为l到2年,8亳米磁带存储为5到10年,4毫米磁带为10年,WORM光盘为100年。

・选择可保存时间较长的载体。很多数字资源的载体不适合做长期保存,最适合保存的是特殊光盘,其次是磁带和一般的光盘,再次是磁盘阵列,单体硬盘最不适合保存。磁盘阵列价格最贵,不可以长时间脱机保存;磁带和光盘的价格居中,并且可以脱机保存。因此,对于在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保存介质应该在光盘和磁带中选择。另外,要提高存储载体的稳定性和寿命以减少存储成

本,缩微胶片被认为是唯一能够接受的存储载体,其寿命至少可达300年,但是缩微胶片利用起来会有诸多不便。数字资源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可记载多媒体信息、容易复制和打印、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适合用磁带和光盘进行保存。

・通过更新来延长保存时间。对于原始介质,如光盘等数字资源,最好不要多次使用。光盘的多次使用对于介质的损坏很大,导致无法长期利用。将数字信息拷贝到新媒体上,保护数据本身不受存储介质质量恶化的影响,这是目前中小型图书馆开展得较为普遍的数字资源的保存工作。更新策略的成功有三个前提:①当前所存储的数据格式没有过时,还能被现在的软硬件系统读出;②数字资源所依赖的软硬件系统环境必须得以保存;③更新过程不能丢失相关的结构、内容或与之连接的重要信息。

・采用分布连保式网络存储。随着网络存储如NAS、SAN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网络存储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数字信息存储、备份的服务活动。中小型图书馆可以借鉴网络存储服务供应商的技术方法,建立起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连保式存储管理中心,形成各数字资源存储中心对数字信息的网络化存储备份的连保机制,建立起真正安全的数字资源存储与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2.3.2 针对技术过时问题,选择不同的长期保存策略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存储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存储设备、处理方式与软件以2-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更新。而信息存储格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旧的数字信息不能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而产生技术过时问题。

・把握迁移时机,进行适时迁移。中小型图书馆一些有特色的数字资源由于技术的问题,无法被当前系统读取。对于这部分的特色数字馆藏资源,宜采取的办法是进行数据迁移。它是为保证当前存储的数字信息总能被当前系统读取,而持续地将数字信息从旧的软硬环境转换到新的计算机环境,是一种随着技术变化定期改变信息格式的处理过程。例如:如果技术的发展表明PDF1.1版本将很快不能存取,所有用该格式保存的数字资源就要被转化为新的版本格式(如PDF1.4版本格式)。这样,数字资源就进入了下一个可被访问的生命周期,直到PDF1.4版本格式出现不可存取危机为止。这时,就要进行下一个数据迁移过程。

迁移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数字资源总是以能被普遍接受的格式为人们所使用,现行的硬件与软件能够毫无障碍地访问数字资源,且可以被复制。迁移技术的缺点是不适用于保存复杂系统中的复杂数据对象。对于多媒体信息、交互性信息、联机对话等动态数据,则更不适用迁移方法。迁移技术最关键的问题是迁移时机的选择,迁移法实施的对象不是一个数字资源的整体,而是数字资源中的单个对象,这就需要对一个数字资源集合中的每一个数字对象单独进行转换,因此采用迁移法的费用与要转换的数字资源集合的规模有直接关系,规模越大,所需费用越多。

・对于复杂的数字资源,宜采用仿真技术。仿真即用一个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另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应用环境,来保障数字的可利用性。仿真法虽然不改变用于资源访问的软件或浏览器,但是要提供一种仿真工具,这种工具能够采用原来的浏览软件来浏览原始格式的数字资源,其实质是通过仿真软件将已过时淘汰的系统模拟到下一代计算机上,使得过时的设备和功能得以在非原技术平台上运行。比如:Windows平台集成了一个DOS环境,从而保证原来在DOS环境下开发的软件能正常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再后来的Win32系统又封装了Win16仿真环境,实现了对Win16应用系统的兼容。仿真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保持数字资源的外观,尤其对于一些不适于迁移的、复杂的数字信息,仿真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仿真技术的缺点就是要求有较高的和持续的技术水平与运行支持能力,这往往是一股机构难以独立做到的,软件制造商也可能最终要放弃某些软件的向下兼容性。仿真工具是应用于一个数字资源集合的整体,其使用费用不受数字资源集合规模的影响。但是,仿真法需要更多的初始阶段投资,对数字资源的短期保存也不合适。

因此,就特色数字馆藏而言,采用更新或迁移技术,是比较适合中小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需要的。

第4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技术 光滑工件 验收方法 测量器具

1 验收原则与安全裕度

在工件的生产加工中,我们需要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尺寸上的验收,并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中,工件的验收原则通常是,只定义规定尺寸界限内的产品为合格产品。该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件的加工难度,但是却提高了工件的合格率。

通过该原则来看,仅仅是定义尺寸界限为验收的标准线,那么由于测量误差(不确定度)等原因的存在,也难免会出现误收的情况。所以,我们通常采用规定安全裕度A的方式,来抵消测量不确定度产生的影响。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中,对安全裕度的值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是工件自身公差值的0.1倍。增加了安全裕度后,也就是将尺寸界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内缩,如图1所示。

确定安全裕度A值的方法有两个:

1.1 内缩方式

当确定采用内缩方式时,我们将工件验收的极限尺寸从初始的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分别向其公差带内缩一个安全裕度A进行确定,数值A规定为工件公差的1/10,具体数值可查阅相关手册。

1.2 无内缩方式

此方法要求相对宽松,即工件验收的极限尺寸等于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安全裕度A值等于零。

2 验收方法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验收方法,要综合多种因素来考虑,如被测量尺寸功能要求、测量的不确定度、公差等级及工艺能力指数等。

(1)有内缩验收方法的要求相对严格,适用的情况有:尺寸的公差等级较高、尺寸偏向边的偏态分布尺寸、尺寸符合包容要求且Cp(工艺能力指数)≥1时的最大尺寸极限一边的验收。所对应的孔和轴其验收的极限分别为:

孔验收极限尺寸,如图2所示:

上验收极限=最小极限尺寸-A

下验收极限=最大极限尺寸+A

轴验收极限尺寸,如图3所示:

上验收极限=最大极限尺寸-A

下验收极限=最小极限尺寸+A

(2)无内缩验收方法的要求相对宽松,适用的情况有:一般尺寸(含非配合尺寸)、尺寸符合包容要求其最小尺寸极限一边的验收、尺寸非偏向边的偏态分布尺寸及Cp(工艺能力指数)≥1时。其验收的极限为:

上验收极限=最大极限尺寸

下验收极限=最小极限尺寸

3 测量器具的选用

3.1 不确定度U

在工件的测量中,由于是在不稳定的环境等因素中进行的,会受到一些内在误差(如仪器不完善、未校准等)和不定误差(如湿度、温度、压力等)的存在,工件测量的真值是无法被准确测出的。即便是通过一些列技术手段修正后,也无法准确得出测量的真值,因为误差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

因此就必然存在了测量中的不确定度(测量的极限误差),不确定度U主要包括u1(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和u2(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度),其三者的关系式为U2=u12+u22,而u1=2u2,代入得出u1≈0.9U。通过转换后可以简化成,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u1是工件产生误收和误废的主要因素。u1值越大则产生误收和误废的概率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我们在选择测量器具的时候,依据测量器具不确定度u1的允许值进行判断是很重要的。

3.2 测量器具选用方法

测量器具的选择原则都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而游标卡尺、比较仪、千分尺以及指示表的不确定度u1',则是选用原则的重要因素,具体的选用原则有以下情况:

(1)u1'≤u1,该原则在选用测量器具时,依据的是测量器具不确定度 的允许值,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0.4u1'≤u1,该原则的前提是,当使用的标准器具和工件形状相同时,所用千分尺的不确定度u1'减到百分之四十。

(3)0.6u1'≤u1,该原则的前提是,当使用的标准器具和工件形状不同时,所用千分尺的不确定度u1'减到百分之六十。

4 结束语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验收方法和测量器具的选用,我们在保证质量和性能原则的前提下,还需要综合考虑到一些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成本要求

我们在保证测量工件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选用一些操作相对方便,价格相对低廉,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的测量器具,以便达到到节约成本的要求。

4.2 精度要求

我们在选用测量器具的时候,必须能够满足工件测量时的最低精度要求,工件的精度要求一般取决定于其公差值。在规定的标准中,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一般为工件公差值的0.1~0.33,精度要求低时选用0.1,精度要求高时选用0.33。

4.3 适用要求

我们在选用测量器具的时候,应该要适应工件的结构、材质、尺寸、位置等。对于一些刚性和硬度等相对较低的工件,应选用非接触式测量;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工件,应选用上置式测量器具。

参考文献

[1]谢云峰.胡义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2]刘玉慧.机械零件尺寸的检测与验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05).

[3]赵丽娟.机械几何量精度设计与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7).

第5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水力发电厂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误操原因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力发电厂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水力发电厂的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操作失误的现象,这给水力发电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甚至一些比较大的操作失误,会导致整个水电厂都无法正常工作。笔者在某水力发电厂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些操作失误现象,试图找出这些操作失误的原因。

1 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操作失误的原因

1.1 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下发展而来的一门高新科学技术,这种技术的自我运行能力比较强,因此一些技术人员认为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即可,这直接导致了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技术工作人员的这种无安全工作意识,在技术操作之前就会忽略掉很多应该检查的技术。安全意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态度上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一旦出现消极怠工的观念,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情况的几率将会大大提升。

1.2 水力发电厂的部分工作人员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熟练程度不是很高

依据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学生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电气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的改造、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管理工作,学校要向社会提供高级技术应用性的电气自动化专门人才。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机械知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知识系统,需要学生们在四年或者更短的时间里掌握这些知识。

而且,现代科学技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不管是技术还是设备,都处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只要学校中学习的内容稍微与社会上的技术脱节,学校中学习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就很有可能被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水力发电厂的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强烈的自我学习欲望,否则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就会处于落伍的状态。在笔者所工作的某水力发电厂,就存在不能熟练掌握这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的可能性很大。

1.3 水力发电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上制定的操作流程还不够规范

水力发电厂在整个能源供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早的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水力发电厂之前,水力发电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完整操作规范,这种操作规范是带有一定的稳固性的。因此,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旧有的操作规范对新技术有部分程度上的抵触性,这种抵触性表现在就有的操作流程的经验在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上的适用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之下,水力发电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上制定的操作流程就可能还不够规范,这会给操作失误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困扰,增加了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2 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操作失误的对策分析

2.1 在水力发电厂中,定期召开安全意识的讲座

在水力发电厂中,部分的工作人员由于在观念上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过于依赖,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大部分地甚至是全部地解决好水力发电厂的工作问题。在这种观念之下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安全意识缺乏的心理现象,这也让他们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了加强操作人员对失误操作事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水力发电厂的管理者和领导,可以定期召开安全意识的讲座,强调做好防止失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工作。

2.2 加大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熟练地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

随着当前新科学、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对操作技术的人和操作技术本身,都会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一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好日益发展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力发电厂有必要加大对一线操作员工的培训力度,这是为了确保操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大学期间就学习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2.3 水力发电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上要制定出更好的规范操作流程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水力发电厂的过程之中,前期出现了比较多的失误操作,这些是因为这项新技术刚刚得到应用而导致的。水力发电厂的一线操作人员应该对这些前期的失误进行归集和整理,并在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以制定出一个更好的规范操作流程。

3 小结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水力发电厂的具体工作中时,由于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工作人员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熟练程度不是很高以及水力发电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上制定的操作流程还不够规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技术操作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降低操作失误的次数,在水力发电厂中,定期召开安全意识的讲座,加大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出更好的规范操作流程,是降低操作失误技术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彭洪波.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24):338.

[2]毕亚雄,罗仁彩.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自动化技术应用概述[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2(01):10-13.

[3]郭建辉.自动化技术在水力发电厂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4):245.

第6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automotive electronization, it is inevitable to apply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big data to conduct the On Board Diagnostic of th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fuel injection system,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ti lock braking system, airbag, air conditioning, suspension) of automobile, then sen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ystem failures(DTCs and data stream) of main automobile parts to the service center and conduct remote vehicle diagnostics, so as to provide accurate fault location and cause to passengers and maintenance personnel.

关键词: 移动互联;大数据;远程在线故障诊断技术;方法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big data;remote online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method

中图分类号:U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12-03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与大数据应用的深入,对行驶当中的汽车实现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读取与分析车辆数据流、动作测试及特殊功能,实时分析汽车各部件故障码、故障码清除等;同时,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优势,集成更多的应用和服务:构建维修资料和案例库、提供即时维修资讯、建立公共及个人维修圈子等,从而打造一个广泛的汽车诊断社区,实现在线互享车辆维修知识,在线交流车辆维修经验,在线提供车辆维修方面的服务支持,实现诊断设备到诊断社区的转变成为必然。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当然,大数据规模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的,当前广泛指单一数据集的大小在几十TB和数PB之间。大数据将加快推动互联网的演进。

大数据是实现对行驶当中的车辆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核心资源。大数据是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支撑技术,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从联系平台到浏览平台,到交互平台,到工作平台,互联网始终在不断发展中前行,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所形成的各种数据成为我们虚拟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技术的分析

对行驶当中的车辆实现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要通过多种分析来实现,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数据、图表、实验曲线,还须进行多种运算、处理等,这之中所用的不仅仅有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还有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用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即运用数据库(Database)系统所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优点,通过计算机把实验数据,中间计算结果等事先存储起来,再有效及时地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提供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这种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处理方式已经不符合要求,而且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本身的要求也是有变化的,对于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方式的要求和现在大数据处理方式的要求不完全一样。

1.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汽车故障诊断是指在不解体(或仅拆部分、零件)条件下,检查汽车的技术状况,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部件)和产生故障原因的一门技术。

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系统有两种:一种是车外诊断系统,即诊断功能的实现需要从车外进行检测的车外仪器诊断系统。一种是车载诊断系统,即电子控制汽车的故障自诊断系统,它能自动检测系统故障,并以故障代码的形式显示出来。

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综合机械、电子、流体、声学、光学等技术,通过各种参数、曲线、波形的变化,测试汽车的性能和故障,对形成的数据流具有自动分析、判断、输出的功能,并不断向着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采用电控汽车故障诊断仪的动态数据流功能,可以读出汽车燃油喷射系统中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输入、输出信号的动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容易地判断故障的类型和发生部位,有效提高电控汽车的故障诊断准确率。

1.2 汽车故障的特性 汽车故障具有如下特性:

①“纵向性”故障,即系统的结构的层次性的故障。任何故障都是与系统的某一层次相联系的,高层次故障可以由低层次的故障所引起,而低层次故障必定引起高层次故障。②“横向性”故障,即由系统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故障。某个子系统的故障常是与之相关的子系统或者下一级子系统故障发散所至,从而表现出相关性。故障发散途径的不唯一,又引起了多故障并存。③“时间性”故障,即系统故障的产生与表现与时间有关,从原发性故障到系统级故障的发生、发展及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特性提示人们,故障可以早期预测、诊断,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④“不确定性”故障:即系统性故障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两种特征。引起故障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系统的元素特性和联系特性的不确定性、状态描述方法与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复杂系统诊断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1.3 故障诊断模块 根据汽车的具体情况将诊断模块分为三个部分,即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电器设备系统。

以发动机系统为例,在建立发动机不能发动诊断子模块时,针对其故障特点,采用了较形象的树状图示诊断方案。当进行诊断时,系统根据用户对询问的回答确定下一步显示的树枝,直到诊断进行到树叶(找出故障原因)为止保存。汽车电喷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器(ECU)是电控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内含输入/输出接口电路、A/O变换器、存储器、CPU等,同时还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维修人员检修时,通过车上的故障自诊断插座,便可调出故障代码,并按故障代码指定的故障区域进行检修。

2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技术的检测信息获取

检测信息获取来源基于两个部分:一是汽车的行车电脑ECU“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能被OBD “车载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联接以来,OBD就能及时的反映出汽车ECU检测分析出来的故障,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方式传输汽车故障码;二是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利用安装在行驶的汽车的不解体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获取的汽车故障信息。

由行驶的车辆所形成的各种数据流以此来获得汽车各部件参数等构成的大数据,为在线实时故障诊断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还需收集由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对诊断过程及维修过程所反馈过来的信息,与汽车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初始判断做出对比,以此来修正知识库中所存储的案例,新的案例也需填充到知识库中,并将历史记录诊断结果与用户资料做出相应的备份,以方便用户的查询。

方法库中的检测指导部分是由维修中心负责,指导维修人员对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各子系统提供合理有序、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包括故障分类形式、仪器的使用、检测顺序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维修指导部分与检测指导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大体相似,均是为维修人员提供更具指导性和专业性的行业技术而设计,目的是让汽车故障的检测与维修有明确的指导案例,将大数据技术人员及领域专家的知识整合起来,做成工作手册,帮助刚入门的维修人员可以通过相关指引完成一系列的故障检测维修,同时为用户提供一种合理有序的故障诊断指导,利于用户了解并掌握整个故障检测诊断维修的过程,增加用户的信赖度。

3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系统各部分的设计

汽车品牌构型的多样化造就了汽车动力结构及参数的多样化,面对庞杂的数据,需要一个合理的划分模式对其进行分类归纳,降低数据检索的复杂性,也便于整个系统数据的整理维护。汽车整体系统包括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储能系统五大部分。其中以驱动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差异最大,种类最多,驱动系统包括汽油机系统、柴油机系统、电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等,储能系统包括储油系统、储气系统、电池组、复合电源等。

4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网络化专家系统的建立

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代步的普遍交通工具,生产厂商、销售公司及维修中心之间并无一个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的部门,维修中心的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输给生产厂商,生产厂商发现了技术问题也不能及时地通知销售公司进行产品的回收,生产、销售、维修部门的信息脱节是众多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建立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网络化的专家系统,可以为这些部门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方便信息的反馈,也方便政府部门对整体车辆市场的监控。

专家系统的网络化有众多的好处,分别对应于三个方面:①对应使用监控环节,交通管制部门、车辆用户及电视广播等媒体获取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可以为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管制提供数据支持,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或者是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获取车辆故障信息;②对应设计研发环节,专家诊断系统通过和汽车设计研究所的信息交换,可以快捷地获取最新车型的故障及整体结构,汽车研究所可以通过专家系统中的案例为车辆的设计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汽车工程院校可以给在校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增加阅历;③对应于制造、销售、维修等汽车前后市场环节,将其信息进行整合,方便其信息的交换流通,通过信息反馈为汽车的大规模安全隐患提出预警,减少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5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在线诊断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①应用汽车局部网采用汽车网络(VAN/CAN)对各子系统模块进行管理的技术将会得到推广应用。②增强在板诊断系统对汽车运行状态的监视功能采用大容量的存储器,实时记录车辆运行的状态(各种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工作状态)。③提高在板故障诊断系统对突发性故障的处理能力预测突发性故障的发生。④加强维修点与其维修中心之间故障诊断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⑤加强远程在线诊断技术的研究。将移动互联新技术用于远程在线汽车故障诊断。

6 大数据汽车电子故障远程在线诊断技术发展方向

①基于多种模型结合的诊断专家系统。这里所说的模型是指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模型与推理模型。现有的各种模型都具有各自优势和特点,同时它们各自也存在着局限性,各种模型具有各自适用的领域。随着远程在线诊断技术发展对故障诊断的要求不断提高,被诊断对象也将更加复杂,这样必然造成对象的故障诊断知识的复杂化,因此,融合多种知识表示方法是提高故障诊断知识表示准确度的有效途径。故障诊断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将多种诊断方法加以融合,克服各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远程在线诊断专家系统的智能性和实时诊断可靠性。②分布式诊断专家系统。远程在线诊断专家系统应是在大数据支持下的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构成的面向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可扩充性、灵活性、通用性、各诊断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即使是不同开发单位研制的针对同类问题的诊断系统之间也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③实时诊断专家系统。随着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故障诊断技术已经由原来简单的对故障设备进行离线故障检测、隔离,发展为对系统、设备全寿命周期提供可靠性保障,主要包括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健康状态在线检测,故障的早期预报以及故障发生后的在线实时定位与排除。这些都对未来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 结语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最值得关注的五大IT技术。其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更多的表现为互联网接入和工作终端的扩展,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应用和新方案,云计算则是平台和基础。新技术、新模式、新需求是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新课题。从这一课题角度来讲,我国大数据的发展处于数据资源的加工、整合和规范阶段,国内数据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或者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目标。未来大数据的发展还有诸多瓶颈,大数据对全车型、全系统的远程在线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服务的驱动,还需要不断跨越障碍。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因此,无论任何人都应直面大数据,并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盛祥政.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的研发与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7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数据库 PDM 集成应用

电子元器件是PCB板级设计的基础,它的管理和使用贯穿了研发、供应、生产、成本等多个环节。由于相关人员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够,造成了器件选型、质量、采购等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

研发人员未能严格按照优选手册选用元器件,尤其是对是否选用优选元器件没有控制和考核手段,随意性较大,从设计源头不能有效控制元器件的质量和种类。研发人员在自行绘制符号和封装时未能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绘制的符号和封装的规格尺寸、标注方法等不统一、正确性不能保证,影响了产品研发的进度和产品本身的质量,给后续的工艺工序、生产制造等带来很大困难。供应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不知道某个产品由多少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生产准备、成本核算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

为了突破元器件对产品开发、生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合PDM平台建立电子元器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思路是:将ECAD设计工具、PDM系统、电子元器件数据库有机集成,实现设计开发的流程控制和数据共用。

1 利用PDM平台实现图文档和设计过程管理

PDM系统是企业进行项目管理、流程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的核心系统,主要有:电子图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电子审签)、设计变更管理、产品结构管理(BOM管理)、项目管理、ECAD和MCAD设计工具集成等功能。电路设计的原理图、PCB等设计数据、元器件汇总表、装配图、电路图等图文档,需按照要求进行PDM系统中进行流程签署和归档。

2 构建电子元器件数据库

电子元器件数据库建设包括两部分内容:

(1)电子元器件数据库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物料编码、生产厂家、技术参数、器件手册等元器件信息。

(2)EDA图库建设,包括与相关ECAD工具密切相关的部分,比如原理图符号库、PCB封装库等。

建立电子元器件数据库信息平台,具有电子元器件信息查询、检索、使用、维护等功能。按照优选目录建立电子元器件数据库,主要包括:物料编码、生产厂家、技术参数、器件手册和EDA图库(原理图符号库、PCB封装库)等。元器件信息库建设的基础是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各类标准和规范,以及管理流程实现建库规范化,减小出错率,保证电路符号与封装图的绘制过程有序可控,保证建库使用的元器件信息准确无误且为最新资料,确保电路符号与封装符号库的正确对应关系。

EDA图库建设是电子元器件数据库建设的重点,首先是制定立足于设计要求、符合国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建库规范,第二步是依照规范制作原理图符号库、PCB封装库等信息。原理图符号库符合规范性、统一性、属性的可继承性等特点。PCB封装库要符合统一分类、规范焊盘设计等要求。元器件信息库建设,要考虑ECAD工具的要求、平台管理继承的要求进行整合,通过电子元器件数据库与ECAD设计工具的集成,设计人员可直接查询、使用元器件信息和EDA图库。

3 实现PDM和电子元器件数据库的集成应用

集成应用的思路是:设计师运用ECAD设计工具进行电子线路设计,直接从电子元器件数据库中获取元器件的基本信息、原理图符号、PCB封装进行电路设计和PCB布线设计,设计完成后将设计结果输出到PDM数据库,PDM根据电子元器件数据库元器件种类的信息进行规格化检查。主要流程是:

(1)元器件新增和更改流程在PDM系统内发起和执行审批。在PDM系统中提供元器件数据库操作的入口管理,可设置、定义元器件数据增加、变更的业务流程。

(2)申请批准后,PDM系统向元器件库新增元器件信息;选择元器件的符号、封装文件由元器件管理员在EDA电子元器件库创建和维护。EDA电子元器件库管理元器件完整属性信息、符号、封装。

(3)线路设计时,ECAD设计工具Altium Designer(或Mentor等)直接调用EDA库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设计。线路图纸设计完成后,通过集成检入图纸到PDM系统时,解析原理图并调用PDM系统的电子元器件部件,创建出原理图的元器件BOM。设计师通过Altium选用电子元器件必须经过规格化审查,如果选用了电子元器件库中不存在的元器件,PDM系统将阻止设计输出。

4 结束语

建立ECAD开发工具、PDM和电子元器件数据库集成应用的模式对于提升科研能力、知识重用水平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设计人员可从元器件数据库中获取元器件的基本信息、符号封装和原理图等,实现快速应用。同时可有效控制元器件种类的增加或变更,为采购、生产准备、成本管理等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奥肯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级电子系统设计技术专辑[Z].2011.

[2]广州电子5所.企业元器件信息平台的建立[Z].2015.

第8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机械电子技术;发展;影响

传统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机械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将电子技术运用到机械技术上,提高机械产业的发展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了。在我们大家熟知的采矿方面,已经运用了电子与机械的结合,大大提高了采矿的效率,对采矿工人也有了更好的保护。所以,在看到了机械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优势后,国家更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这门技术的发展,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一、关于机械电子技术

(一)起源

机械电子技术一词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了,那时,为了在机械产品上实施改革,谋求突破,一家公司开始研究用电子技术对机械制造品的一些部分进行维修,代替。经过慢慢地发展,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将这门技术只是运用在对机械成品的代替,而是开始研究怎样用电子技术更好地去为机械制造服务,拓展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上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电子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了。

(二)概念

机械电子技术,就是指把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结合起来,用电子技术去代替制造中的一些过程,以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机械制造中,要用电子技术去寻找存在的漏洞以及可以改造的地方,不断改进机械制造的不足之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机械产品的使用年限以及生产效率。总体来说,机械电子技术并不是指的固定的一门技术,而是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管理等等先进的思想与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目的就是为了能提高机械生产的产量与产品的质量。

二、特点

(一)安全度高

运用了机械电子技术之后,很多工作环节都避免了工人的直接参与,这就大大减少了在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工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而且很多电子系统拥有智能感应的功能,如果发现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麻烦,那么它就会启动应急程序,这样工作人员就能及时的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机械安全之后,再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无疑是对工人生命财产的巨大保护。

(二)生产水平高

在过去的机械制造生产中,由工人亲自对产品进行相关的操作,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标准的产品。但是在机械电子技术的协助之下,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准确的测量,电子技术的精准性确保了生产产品的高度统一。所以机械电子技术不仅仅大量解放了劳动力,而且大大提升了机械产品的品质,给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执行简单电子技术

目前广泛的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使用电子技术并不是很难。在机械制造中,工人也可以很快学会运用电子技术对设备进行操控,而由于电子技术的高度自动化,这样的操作对工人来说就更加简单了。操作上的便利大大节省了公司的人力成本,为公司的利润带来了更多的空间。

(四)运用广泛科技的进步要求

这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也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所以机械电子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技术的辅助。在很多机械生产商那里,都会将电子技术融入到机械的生产过程中。而具有电子技术的机械制造业,又可以运用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三、影响

(一)具有高效的作用

机械电子技术并不是狭隘的只指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涵盖着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很多个领域。在航天领域,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时机械电子技术就派上了用处,电子技术的高度精确性能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要求完全契合,这在过去的生产中是做不到的。除了航空领域,很多需要精密仪器的领域都对机械电子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

(二)自动程度高在运用

机械电子技术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很多生产过程不需要工人的实际操作,都是由电脑实际操作来完成的。所以这种高度自动的生产模式,为机械电子技术的推广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提倡节能减排,提倡绿色,而运用电子技术的机械制造对“绿色”这一理念可谓是贯彻的很彻底。使用电子技术代替过去旧的生产设备中产生污染的部件,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清理,这种清洁无污染的电子机械制造技术无疑更符合时展的需要。

四、总结

所以,随着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我们对这门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炉火纯青。正是由于对新兴技术的使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路漫漫其修远兮,机械电子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去走,还需要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终有一天,中国人民会因电子机械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大受其利。

参考文献:

[1]万遇良.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的影响[J].机电一体化,2004,10(4):6-8.

[2]徐小青.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的作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6(2).

第9篇:电子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经济;计算机通信;计算机网络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财富的发现、创造和聚集,而信息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财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时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我们才能够熟悉周边的环境,认识世界。然而,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要对信息加以利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设备或媒介,以之作为载体。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兴起,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航天、能源、环境等,其发展趋势则是向着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个专业领域,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从通信技术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以美国的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世界上的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由美国人研制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信技术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开拓,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而计算机技术则起源于1946年,以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设备的诞生为标志,该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命名为“埃尼阿克”,虽然这台计算机的体积非常庞大、外形也十分笨重,并且需要消耗卜大的功率,然而其诞生却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这一项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发明的问世。自此,科学技术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也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及软件技术的更新,使得计算机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逐渐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从晶体管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标志着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十年后,第一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是微电子技术的革命,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在全球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然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却使得复杂的系统能够在很小的硅片上进行集成,计算机系统的能耗也随之降低,微型化成为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集成电路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所能集成的电子器件数量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集成电路所需的成本却有所下降或保持不变,这些都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3.网络技术

1969年,美国首次建立了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网络,即所谓的ARPANET网络,成为计算机因特网的前身随后,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又于1986年在美国建成。直到1994年因特网应用于商业领域,互联网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造成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网络技术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不仅带动了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兴起,还为企业和个人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随着信息网络的渗透,逐渐发生着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每天去公司上班,发展到现在的在家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办公。此外,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通过远程实现,而网上交友和网上购物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是工业社会经济获得增长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而言,这种加工模式对于资源的使用量非常巨大,且利用率不高,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很大,污染比较严重由此而导致的工业污染、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信息科学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模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生产方式下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获得了有效的改善。

3.信息技术转变了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同时,学校教育只能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因此我们要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中,逐步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影响着工业生产,加速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计算机设计、制造的时间,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5.信息技术影响社会时代以及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使社会时代从物质能量生产力转换为信息知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演变出数字时代和虚拟时代对于思维方式,在早期的工业社会,以现实世界为主,个人以及人脑乃是人类思维的主体,而思维的客体则受到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信息社会,则以虚拟世界为主,群体以及人机系统乃是思维的主体,并且不再受到思维主体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无沦从社会形态、经济增长,还是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成为社会各阶层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保障,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枣庄学院学报,2006(6)

[2]王晓丹.和谐社会视域下信息技术的人文走向,教育理沦与实践,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