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安安全工作是公司年度工作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年计划投入××万元,专项用于安全治理。围绕总体规划,大厦综治领导小组认真展开工作,每月组织检查讲评,评估大厦安全形势,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并认真组织整改。今年,在“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中,投入×××万元购置消防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层层发动,公司上下和全体业主整体联动,大厦安全一直处于良好的势态。
一、组织机构
成立综治领导小组、消防委员会、民调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火灾扑救指挥部,明确各机构工作职责。
二、层层落实综治责任
公司董事长为综合治理责任人,与各部门层层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和《防火责任书》,工贸市场和物业公司分别和业主、使用人签订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大厦的方方面面,形成整体合力。。
三、加强法制教育
根据市场和居住户不同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普法教育。市场的业主和营业员流动频繁,为了普法不留盲区,业主进场和营业员上岗必须参加普法教育,经考试合格方可经营和上岗;居住户难以集中,就利用业主委员会、业主座谈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消防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另外,公司还征订《火警杂志》、《中国公安报》、《治安杂志》等,分发给业主、使用人阅读、学习。今年九月和十二月,两次请省安居消防安全培训中心派教官授课,效果甚好。
四、加强保安队伍建设
大厦共有保安×××人,协管员××人,持证上岗率达80%,从而保证保安的基本素质。保安队伍建设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从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作风培养、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保安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应急处置程序的培训,提高了抗击突发事件的能力。今年11月9日,大厦消防委员会组织大规模消除演练,由于基本功扎实,指挥程序正确,组织疏散有序,灭火作战迅速,后勤保障有力,消防演练取得圆演成功。原创:
五、加强民事调解工作
××大厦是一座综合性大楼,人员成分复杂,容易引发各类纠纷,为及时掌握民调信息,我们注重发展和建设民调信息员队伍,提高民调信息员队伍综合素质,及时掌握民调工作动态。全年调处一般纠纷21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0%,调处疑纠纷2起,比去年同期下防降50%,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100%,有效维护了大厦的稳定。
六、积极配合社区做好“五城同创”工作
我们是社区的一员,支持社区工作是我们尽量的义务。今年,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工作在全市铺开,和平桥街办、仓巷居委会的领导多次亲临××大厦指导工作。物业公司同样十分重视“××××”工作,在经费相当紧的情况下,相续投入近××××元,购置老鼠夹、垃圾箱等,放造排水设施,发放学习材料。有各级政府和我们共同努力,就会取得可喜的成绩,××大厦第一批通过市政府组织的验收。
七、加强消防管理工作
物业公司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考评细则,消防安全管理完全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层层检查、层层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在今年的“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中,我们积极自查自纠,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大厦是高层建筑,消防要求特别高,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消防安全来不得一点马虎,安全是更大的效益。
最后,由衷地感谢各级攻府对××大厦各项工作的有力支持!
由于我省部分企业经营者或负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从而在有意无意之间引发了不少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有的仿制他人产品外观,有的则被国外企业状告专利侵权。
这些现象再一次为我省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方面敲响了警钟。
案件一 超时使用外国专利
案情简介:芬兰奥托昆普公司1988年3月26日就“一种铜及铜合金管的制作方法”向中国申请了专利,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1991年、1992年引进了两条铜管生产线。2000年7月,金龙公司自行组装了一条生产线,也向芬兰公司支付了专利许可证费用。
为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1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80号公告中规定,芬兰公司的“一种铜及铜合金管的制作方法”的专利保护期限由2003年3月26日延长至2008年3月26日。2003年3月,芬兰公司以金龙公司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我省知识产权局提出处理请求,要求河南金龙停止侵权并支付专利使用费1200万元。
处理结果:省知识产权局经审理认为芬兰公司的专利有效期延长,是因国家政策调整所致,不能简单地以侵权或者不侵权进行处理。后经多次沟通,双方于2004年末达成了和解。
案件二 惨遭百家企业侵权
案情简介:郑州恒昊玻璃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已申请55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新型实用专利,6项发明专利。2003年5月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各地竟出现了100多个侵权厂家。恒昊公司首先选定洛阳市恒美玻璃技术公司、洛阳市唐宫市场玻璃工艺经销部等五家企业,向洛阳市知识产权局提出处理请求。
处理结果:洛阳市知识产权局对涉嫌侵权厂家采取统一行动,查处、封存了涉嫌侵权产品,并责令销毁全部的侵权模具和侵权产品。五家企业分别向请求人做出经济赔偿。
案件三 侵权企业三次更名
案情简介:兰考永昌机械厂的法定代表人王永昌拥有“全自动液压吊装机”新型实用专利。该专利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遭到数家企业群起模仿生产。权利人虽对其中一个侵权企业通过民事诉讼打赢了官司,但侵权企业采取注销和改变企业主的方式逃避法律制裁,使强制执行因被执行主体不存在而落空,但随后又注册新的企业,改头换面后继续实施侵权行为。2004年4月20日,王永昌以开封新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兰考永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分别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行政处罚请求。
处理结果:经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主持调解,开封市新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向王永昌支付专利许可费用5万元。
案件四 农民告倒韩国侵权企业
案情简介:南阳农民朱某先后申请拥有5项专利权。2004年,朱某发现韩国商人开办的独资企业某石材有限公司加工的产品涉嫌侵犯其专利权,遂向南阳市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处理请求。
处理结果:韩国企业被责令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销毁用于生产侵权产品的专用设备和侵权产品。
案件五 假冒专利被判8年
案情简介:洛阳市黄河软轴控制器厂研制的“发动机软轴控制器”被授予专利并实施后,该厂业务员唐亚杰从2000年9月起伙同他人成立了洛阳市精工企贸有限公司,仿制“发动机软轴控制器”专利产品,并打上专利产品和专利号,伪造专利证书,构成了假冒他人专利案。
处理结果:唐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没收非法所得。
案件六 摩托车专利起纠纷
案情简介:偃师市争胜摩托车厂许战争开发出了“正三轮豪华车转动机构”、“倒顺挡齿轮换向器”,于2002年12月获得专利权。同年6月,偃师市飞龙摩托车厂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仿制该产品,并委托他人进行加工生产组装销售。
处理结果:洛阳市知识产权局责令飞龙摩托车厂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销毁全部的制造模具及侵权产品。
案件七 无效专利继续宣传
案情简介:2002年6月,洛阳市关林雄鹰硬质合金厂的“复合合金材料导卫板”曾被授予专利权。2003年9月,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但洛阳市关林雄鹰硬质合金厂仍在媒体上刊登宣传文章,称其取得国家专利。
处理结果:2003年12月,洛阳市知识产权局责令当事人宁少俊和关林雄鹰硬质合金厂立即停止宣传无效的专利行为,并处以5万元罚款。
案件八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
案情简介:旅居驻罗马尼亚的华商张嫩枝女士根据罗马尼亚等国家民族生活习惯,设计了多种线毯图案,200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专利权,权利人在洛阳偃师组织生产,销往国外。
2002年3月,专利人发现罗马尼亚市场出现了与其专利相同的产品,为偃师市昝书和等四人生产、销售,遂向洛阳市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侵权处理请求。
处理结果:经洛阳市知识产权局协调,昝书和等四人停止侵权行为,侵权企业统一纳入请求人的生产企业管理。
案件九 利用网络虚假宣传
案情简介:2003年11月,投诉人商丘市的江旗先生自主开发的“折合式全封闭轿车库”被授予了专利权,投诉人发现被投诉人商丘市梁园区樵雅铁艺有限公司公然在阿里巴巴网站上使用投诉人的专利号许诺销售WN-180智能化折合车库。2004年10月,投诉人要求责令被投诉人立即停止假冒侵权行为。
处理结果:专利管理部门依法对被投诉人提出书面警告,责令其立即停止网上宣传行为。
案件十 为专利屡败屡“告”
案情简介:1989年,现郑州拓普XGK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红专、赵林珍夫妇研制成功了XGK型冷轧机,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自1989年已经得到授权6项。2003年3月,郑州拓普公司在天津市人民法院,对天津冶金规划设计院、山西万邦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败诉后,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了申诉,现已被最高法立案。
据赵林珍介绍,2001年11月,正当公司要求与原郑州拓普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部负责人的胡玉秀签订技术保密协议时,胡突然卷走大量专利轧机技术图纸资料,不辞而别。
一、迅速传达会议精神,提高整体认识
1、迅速组织干部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关于加强粉丝群体领域安全稳定风险应对工作重要部署精神,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底线”思维。根据辖区内各地区粉丝群体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防范粉丝群体领域安全稳定风险的准备。
2、责任细化分解到位,狠抓落实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紧盯社会组织有效监督管理,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领域进行持续、拉网式梳理排查,确保风险排查做到全覆盖、无盲区。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严把登记审批关口,加强对“僵尸组织”、不规范社会组织的行政处罚力度,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不断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社会组织审查、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监管,对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依法登记监管,对非法组织依法打击取缔。三是开展对对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线索摸排,在全镇社会组织中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并要求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填报《关于加强学生粉丝群体领悟安全稳定风险治理的工作问卷》,未发现社会组织领域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的行为。
一、建立四级责任机制
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监管”的原则,建立镇、村(居)委和行业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四个层次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机制。生产经营单位是隐患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负有全面责任。应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使作业场所、工作环境和各项设备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涉及多因素且本单位不能解决的重大隐患,要报告行业主管部门,说明隐患危险情况、存在的问题、消除隐患的建议以及有关资料。生产经营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隐患治理负有支持、督促、报告责任。要认真研究处理本行业事故隐患,应由单位解决的,要督促帮助落实整改措施,应由主管部门安排解决的,要纳入治理改造计划,并保证整改资金的落实。对涉及面广、整改难度大或责任主体单位不明确,隐患后果将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应提出专题报告,按照安全生产监管和行政隶属关系,分报区、镇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各镇、村(居)委和行业部门、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对本地区隐患治理负有协调、监督、报告责任。要监督、推进本地区隐患治理工作,协调落实财政资金支持。按规定时限向镇安全办报送阶段患排查治理开展情况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对构成社会公共安全威胁、涉及镇有关多职能部门的重大及潜在隐患,应分报镇安全办及镇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镇安全办应综合汇总后专题向区安委办报告。
镇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对本监管系统隐患治理负有组织、监督、协调、报告责任,应该结合本镇的实际,拟定年度的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提出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监督本系统隐患治理措施的落实,检查隐患治理工作开展与实效。协调、推进本镇和本监管系统重大及潜在隐患的治理。按规定时限向镇安全办报送阶段患排查治理开展情况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对构成社会公共安全威胁、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监管的重大及潜在隐患,应明确责任,积极协调落实财政资金支持,并报镇政府和镇安全办。
二、建立三级督办机制
建立三个层面的督办机制,实施隐患分级治理和动态监控。
关键词:公共安全服务;权威性模式;商业型模式;自愿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065-06
公共安全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有多样化的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机制与制度安排,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安全需求应通过不同途径得到满足。在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给主体和运行方式的不同,结合公共安全服务的特征,我们认为公共安全服务领域也存在三种基本提供机制:一是政府以权力为运作方式、以满足公共安全需要为目的来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权威性模式;二是以私人营利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并以赢利为目的而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商业型模式;三是以非营利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主体,以慈善帮助方式和以满足社会安全需要为目的而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志愿模式。
一、警察官僚制与城市“守夜人”
政府的公权力根源于人类对秩序、规制和安全的需要。在亚当·斯密所描述的“小政府”时代,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便是通过专业化的警察队伍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政府充当着“守夜人”角色。“学者对国家起源的经典论述,也明确地表明了政府与城市安全秩序维护的内在逻辑。国家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这既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也是政府合法性和相对自主性的基础。”因此,出于政府职能、犯罪控制和公共安全服务特性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政府供给公共安全的独特优势,政府主导供给公共安全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共识。
其中,政府部门中的警察是公共安全秩序中的一支专业性的主力,他能以强制手段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制度和维护统治阶级权益的调控职能。“自1829年专业化警察在伦敦街头诞生开始,警察就被公众誉为‘抵御犯罪的卫士’。我们可以把警察的具体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政权,镇压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持公共秩序和政府法律;三是提供社会性的安全服务。”警察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主要是由城市化所引起的高度社会动荡所推动。于是有学者认为,警察是城市扩张和建设的一个象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警察官僚制度逐步走向专业化与社会化,警民关系日益和谐,警察服务方式和手段日益灵活多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区警务的兴起,更是意味着警务哲学思维上的重大转变,对犯罪的管理实现从被动应对为主转变为以服务社区为主的主动防控,主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持社会公共安全秩序,重视警察机构和社会之问的信任与协作。
那么,以警察为专业主力的政府部门在公共安全秩序的维护中具体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对于政府在公共秩序维护中的内在角色,莱斯利·里普森曾这样论述道:“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职能被扩大到了要围绕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建立的一种安全机制,这就是秩序。秩序只有在安全得到保障之后才能发展起来,而政府的目的就是使人们过上有序的生活。”结合政府与公共安全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首先,政府是公共安全的“守护神”。在城市化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公安机关一般都是维护城市安全的守护神。根据马克思理论的解释,警察乃财产的捍卫者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自1829年真正的专业化警察出现在伦敦街头开始,警察就被公众誉为“抵御犯罪的卫士”,这尤其体现在警察巡逻职能中。警察巡逻是最常见的公共安全服务,它是指公安机关及其警察为了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组织实施的一种巡查警戒活动,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范、查处、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它是警察为掌握辖区治安情况而使用的一种必要的工作方式,是一项经常性的警务,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政府是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集中应对者”。政府合法地垄断了政治权力,有权必有责,权责应相称。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成为应付危机和治理危机的主导力量,在资源配置、经济救助、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发挥了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当然,危机的有效治理不能等待危机爆发阶段才进行,应该在危机的征兆阶段、潜伏期就有效地进行防范,使损失最小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发生SARS、三鹿奶粉等食品中毒、禽流感等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为尽量减小其对社会经济及人民工作与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各级政府相继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针对一些主要的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着力加强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安全治理的力度与强度。这些举措对于新时期的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既能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及执政能力,同时也凸显了政府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再次,政府是城市治安服务外包的“监管者”。公安机关作为公共安全服务的安排者,在公共安全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监督与管理的责任,尤其对市场化过程中影响到公众利益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要进行有效的督查。治安承包者、保安服务公司等公共安全服务的市场化主体是公共安全服务的有效补充力量,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人”,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虽然,这是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供给效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动力因素。但是,在经济理性与人性私利的驱动下,人们很容易将权力化为私有,将手中的权力资源化为现实中的利益要求。在利益的驱动下,治安承包者或保安可能的情况。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的承包人、保安服务公司还可能利用职权“寻租”,搞权钱交易。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市场化安全服务组织的监督和制约。
作为公共安全服务提供的主体,政府确实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也需要看到,政府仍然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是很难通过自身的改造消除的。一是官僚作风及其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当政府作为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主体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官僚作风问题,公共安全服务资源的政府机制的配置效率值得怀疑。二是警察对降低犯罪率不起决定作用。警察与罪犯的关系一直被人们想象成如同“野兔一山猫”的生态平衡模型。故而,当一个地区的犯罪活动疯狂蔓延之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救治良方就是增加警察人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对日益增长的犯罪率,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开始了扩警运动,各国的警察人数急速上升。然而,犯罪率并没有遵从人们的愿望而有所回落,反而随之增长。比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警察人数由11万人增至14万人,但是,犯罪率的上升速度没有丝毫减缓之态,反而有所增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官僚制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行政改革实践直接的发展动力,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都在理论层面把目标瞄准了传统的以集权控制为中心的官僚体制,并且倡导轰轰烈烈的“重塑政府”运动以超越官僚制。然而,西方行政改革浪潮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官僚制的制度框架与组织结构基础,官僚制仍然是所有社会大型组织的主导结构形态。同时,官僚制仍然是现代文明维持法律、经济和技术理性的组织手段。“行政中的理性依靠的仍然是等级关系的结构”。公共安全服务的核心力量仍然是国家官僚体系,即政府力量与警察官僚机构。而且,政府作为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主体时,其作用更多的是满足民众对安全服务提供的基本需求,即满足对公平的要求。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的特性又决定着其在提供安全服务时很难满足效率的要求,尤其是当民众的安全需求随着科技与生活水平的发展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弥补政府的缺陷,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社会作为重要的安全服务提供主体的作用变得尤为迫切。
二、新契约主义与治安服务承包
公共安全服务市场供给机制,又可以称为“警务私有化”或“警务民营化”。它是政府将公共安全的部分辅及非核心的职能通过契约、转包、竞标等市场化的形式转交给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及公民个人,由他们向公众提供以前由公共警察部门垄断性供给的公共安全服务。这样,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公安部门对公共安全服务的垄断,公众拥有了对安全服务消费可选择的机会,更有利于满足公民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安全服务需求。美国萨瓦斯教授认为,“‘民营化’或‘公私伙伴关系’是在公共性质的服务项目或资产所有权中,降低政府的比重或者提高私人部门的功能与作用。”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提供方式包括:自由市场、特许经营、合同承包、凭单制和志愿服务等几种方式。其中,西方国家公共安全服务民营化改革开始于1970年,大量辅的安全服务由政府供给逐渐转移向市场供给。因为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公安部门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与动力,迫使其逐步改善管理方式,提高公共安全服务绩效。1987年,美国政府已成为保安服务公司的第三大客户(前两大客户分别为制造业与零售业)。1988年,在英国有239个地方政府把社区治安巡逻通过招标的方式承包给私营性质的安全服务公司。
虽然,公共安全服务市场机制的提法是最近30年来才提出的概念,但在我国古代,以有偿服务为显著特点的“镖局”“镖行”却早已存在,可以视作公共安全服务市场供给的雏形。根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镖局最早可能出现在宋朝,其中宋朝故事《水浒》中有关于保镖形象的最早记载;经过元、明的发展,鼎盛于清末。古代镖局最主要的业务就是替别人押运贵重物品和保护商旅们的旅途安全,故又称这种行为为“走镖”和“保镖”等,相当于西方国家称的“私人警察”。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将特定区域的部分公共安全服务采取竞争、有偿的方法承包给某一营利性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考核、奖惩,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以提高管理、防范效果,实现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最为常见的市场化运作形式是治安承包,即将某一社区或居委会的某项治安防范或是某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治安巡逻、看护等工作,以一定价格承包给一个或几个人或某安全服务公司,并签订治安承包合同,明确合同双方的责权利要求和奖惩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当地公共安全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安承包开始在我国试点,从河南方城的偏僻农村到江苏镇江的繁荣都市,以治安承包为典型的社会治安契约型治理模式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遍地开花,显出了积极的活力。其中,1996年山东省泰安市下官庄村民周广海以每年10800元的价格承包下该村的治安防范服务,成为我国“治安承包第一人”。在我国农村实行与推广治安承包的现实背景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导致群众自防能力减弱,再加上我国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基层的治安状况不断恶化。2002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泰安市治安承包经验得到推广。在充分吸取其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不同的治安承包模式,如浙江嘉兴模式、杭州下城区模式、温州欧海模式、宁波模式等。虽然发包方和承包方有所不同,但治安承包的程序和方法却大致相同。治安承包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社会资本与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
有些公共服务供给运行的实践中,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存在有效性供给不足问题,即“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与“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因为二者供给公共物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公民逐渐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弥补二者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的相对不足,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体志愿提供公共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在公共安全服务领域同样也存在此种现象。因此可以说,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机制是在“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供给机制,是以自愿性的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有效地配置社会服务资源实现公共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学术思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第一个系统性地表述了社会资本。经詹姆斯·科尔曼、罗伯特·D·普特南和亚历山大德罗·波茨等诸多学者的进一步应用和阐释,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学进入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科学界的重视。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公民之间信任、互惠和合作的人格网络与社会关系,它既是公民社会分散化的粘合剂,也是公共服务的社会资源、公共服务供给的“第三条道路”。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首次把社会资本概念引入政治发展、民主治理与公共政策领域。他在1993年出版的《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把社会资本界定为“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合作网络”。他还令人信服的指出,民主政府在面对强有力的公民社会时会更负责任,更为有效率。自愿社团积聚起来的民间社会资本能培育起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合作,增强人们之间的互惠,并因此更容易使民主运转起来。
社会资本有“政府社会资本”(Government SocialCapital)和“民间社会资本”(Civil Social Capital)两种类型。斯蒂芬·克拉克对两种社会资本类型进行了比较。“政府社会资本”是指影响公民合作互惠的政府规则与制度,即法治和政府规定的公民自由范围,它们减少了公共服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费用,提高了服务效率,规范了专业化运作,整合了公共资源。“民间社会资本”则包含公民共同的价值理念、非正式沟通网络、约定俗成的规则及社团性组织制度。它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和人际信任减少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费用;同时,社会凝聚力、感染力和公民参与积极性与实践努力能够推进政府民主治理进程,提高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质量。社会资本既是一种理论形态,也可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与工具,可以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作为一个解释范式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信任、规范和合作网络三方面给予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供给制度以理论分析。
(一)“信任”是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合法性基础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就是在正式的、诚实的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合法性”作为评估政府改革的基本软指标之一,是任何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制度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收集的时间,促进供给主体之问的广泛合作。企业、社区、家庭、公民个人等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社会主体合作供给过程中相互之问的信任,给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创造“合法性”,培育“人人皆警”的公共安全供给模式。
(二)“规范”是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制度保障
社会资本的规范主要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共同行为准则。社会规范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三种:道德性规范、契约性规范和行政性规范。作为规范的社会资本(如社区警务制度、治安承包合同规范等)可以为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制度的构建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和秩序保障。
(三)“合作网络”是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互动平台
合作网络是指由供给主体间的社会及利益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没有网络建构的社会无疑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社会会使个体的能量在无凝聚力的社会结构中消耗殆尽。公共安全的维护,需要全民的参与,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只是政府的事情。通过构建参与主体的合作网络,不仅可以加强主体问的联系与信任,还便于主体问形成意见和行动的协同机制,实现公共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
由此可见,在公共安全服务领域,社会资本也是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法宝,是实现公共安全服务有效供给的“第三条道路”。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集体行动才能实现,但集体行动的逻辑却很难避免集体行动的困境,“理性的个体行动者”往往从自我利益的“理性”出发,损害公共利益,最后也损害的个人利益。社会资本一方面体现为主体问相互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全社会形成互信合作的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建立起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因此,在进行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时,社会资本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提升服务质量。
四、三种机制选择的比较与完善
在以上的分析中,着重阐述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三种基本模式的意涵、特征和历史沿革,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三种机制进行比较,看看从哪些途径来改善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因为,现实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三种模式同样都存在问题,即出现“政府失败”“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的现象。只有充分发挥每一种机制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达致有限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所以,完善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机制,一方面要补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需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监管。根据我国樊丽明教授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重要标准对不同的公共安全服务机制进行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公共安全服务的三种机制在决策、执行、筹资、激励约束等四个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实践运行过程中,公共安全服务的政府、市场及非营利性部门供给机制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不同的供给机制及不同的机制之问的组合适合于不同的公共安全治理环境。在不完善的政府、市场及社会供给机制之问,较为明智的选择是建立一种有效的互惠协作的多中心合作供给网络。在城市公共安全服务的合作网络治理结构中,根据公共安全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和交易费用最小化原则,努力寻求三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供给领域的均衡点,建立三方合作的选择机制、互补合作机制与相互信任机制,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
美国行政学家萨瓦斯从安排与生产分离的角度,提出了十个可供选择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认为,单一供给机制无法满足公共服务供给现实需要,在同一特定的领域,可以利用多样化安排的方式来提供特定的服务,即采用复合型的供给机制。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公共安全服务的合作供给,完善已有的机制的不足呢?我国学者席恒、周燕等人通过公共服务提供中参与主体的多少,将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模式分为三大类:一是双主体供给模式,包括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公共物品供给的PPP模式和政府与第三部门功能互补供给模式;二类是三元主体合作供给论,即政府、市场、志愿部门三部门提供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三者之间的服务边界已被打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过程是各种不同角色所组成的复杂合作网络的治理过程。三类是多元主体互动供给模式,凸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公民是社会真正的主人,政府不仅要亲自参与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且应积极提供一个空间,使公民充分表达利益诉求。除此之外,政府还有责任充当“中间人”,将多元参与供给主体都集中到谈判桌前进行磋商和谈判,从而在面对多元化的公众需求,寻求共同的解决之道,形成政府、公民、社会及市场主体多维互动的局面。
>> 一种校电缆新思路的探讨 提升营销效率的一种新思路 一种合成金属氢的新思路 区域协同与跨域治理:“一带一路”中的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 “软传播”: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路 Windows操作系统下一种文件保护的新思路 箍理论:有效管理的一种新思路 一种皂膜流量计的改进与创新思路探究 “用老服务”:破解我国养老困境的一种新思路 一种“智慧环保”项目的建设思路 中国周边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应对思路 对非传统信息安全的思考 论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环境下的对外传播行动力建设 考据赏析、揆情度理:对话理论在中学诗歌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思路 食品安全治理新思路探析 一种焦油提纯的思路 “一带一路”建设亟须重视检验检疫非传统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的新焦点――非传统安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3月18日。
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守护美丽中国:来自2013年动植物检疫监管一线的报道》,。
中国质量新闻网:《质量战争与质检外交的关系是什么?》,,2011年7月5日。
[英]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309~313页。
参阅唐力权:《周易与怀特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赵晓春:《国际安全问题国内化与国内安全问题国际化研究》,《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3期,第88页。
董超:《G2G,检验监管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检验检疫》,2013年第1期,第11页。
童星:《风险灾害危机连续统与全过程应对体系》,《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3年第1期。
近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金钱豹外逃事件引起众多媒体和大量网友的关注,据悉,针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三只金钱豹出逃”一事,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依法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相关人员因“金钱豹外逃事件”涉嫌犯罪立案调查,5月10日依法对5名当事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人是“进去”了,但还有1只豹子至今没有找回。到目前为止,第三只脱逃的豹子仍下落不明。人们持续关注的不仅是豹子的去处和行踪,媒体和网友们也在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
光明日报评论称,信息瞒报比金钱豹出逃更可怕,这是经过一次次社会公共事件的锤炼所实践出来的一个启示,它应该成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及时反思并改进的一个问题,也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
新华社评论称,对于动物园的安全经营,国家和有关部门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虽不能说这一体系已经尽善尽美,但若连豹子都管不住,立法和执法上的漏洞就太明显了。不怕豹子腿快,就怕管理腿短。
人民日报评论称,网络综艺引发畸形打投,选秀链上的资方、制作方、平台、偶像、粉丝团等都有责任,但平台和制作方负有主体责任。监督治理抓住主要矛盾,方能切断选秀链的畸变传递,让各个环节都奔跑在正轨上。
央视新闻评论称,只见金钱不见豹,在追逃金钱豹的同时也要追责有关责任人,更重要的是堵住漏洞,健全园区管理机制,绝不能让类似事件重演。
网友们纷纷表示,公共安全比金钱更重要,应该要严肃处理该事件。
关键词 法益 多样化 界定 档次 量刑失衡
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
汽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特别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酒后驾车事故数及死伤人数上升较快。从孙伟铭、黎景全到高晓松、陈家等。在崭新的汽车社会时代,共同构建成熟的、良好的汽车文明,是政府和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
一、酒后驾车为何屡禁不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当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08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是平时的2.5倍;达0.10水平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是平时的4.7倍。有些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且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为何仍然铤而走险呢?
(一)传统文化原因。
我国酒文化渊源流长,自古有“无酒不成席,不醉不尽兴”的说法,很多地方的习俗都认为,只有将客人灌醉才能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劝酒行为也是酿成酒驾悲剧的一个因素,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的酒桌文化,改变劝酒的陋习,“酒文化”应向和谐文明迈进。
(二)交通违法的成本过低。
在我国,交通违法的成本过低直接助长了愈演愈烈的酒后驾车行为。驾驶员真正受到的惩罚十分有限,教育意义和震慑作用并不大。
(三)社会环境原因。
一方面,部分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驾驶员主观上的自我纵容心理。
二、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等相关罪的区别
近年来酒后驾驶造成的恶通事故日益增多,但有的以交通肇事罪处理,而有的却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理,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使得酒后事故更加复杂。
(一)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侵犯的客体不同。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对不特定多人的死伤或重大公私财物的广泛性破坏,而不是侵犯某一个特定的个人的人身权利或者特定的公私财物的少量损失。不特定:是指危害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实际结果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不能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危害行为如明确指向特定的人身或财产,而事实上危及了不特定人或财产的安全,亦属危害公共安全;
2、主观方面不同。
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是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主要对结果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是明知故犯。无论因疏忽大意还是过于自信,总之是对危害结果持根本的否定态度。那么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一般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尽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
交通过程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驾车撞人明显具有泄愤报复、撞人取乐、逞能霸道等动机和目的,则其对结果追求的意图明显,当然为直接故意。公交车司机泄愤撞人案。如果行为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预见,但对结果持放任态度,是否发生危害后果都无所谓,在行动上往往表现为不采取任何应急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的无视已经发生的危害结果,继续驾车前行,甚至再次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属于间接故意。
3、犯罪后果要求不同。
对于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交通过程中未造成重大事故的,我国放弃了刑法介入,仅处以行政处罚。交通过程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危险犯,只要是行为人所使用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及到公共安全,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使重大公私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即可构成本罪,即使没有发生严重后果,是否造成严重后果仅是量刑而非定罪的问题。
(二)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133条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1、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第一,本罪行为发生在道路上。这里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第三,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第四,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对此,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
2、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
(三)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作为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的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是故意犯罪,但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伤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的,属于法条竞合,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此时,行为人对基本犯(危险驾驶罪)是故意,对加重结果为过失,从而成为结果加重犯。
(四)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当危险驾驶行为同时了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就属于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只有当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重大伤亡结果,且行为人对伤亡结果具有故意时,才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只要具有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状态就可以认定。
三、扼制酒后驾驶,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的汽车拥有量正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部分驾驶员又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醉酒驾车屡禁不止,而行政管理和法律环境滞后于社会现状,道路安全问题就会成为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公共安全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惩戒力度。
(一)在立法上加大处罚力度。
自5月1日酒驾入刑以后,各地法院相继审理了一批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彰显了《刑法修正案(八)》的立法本意。此前由“酒驾”和“伤人”两个行为合并构罪,而这次修正则只须有醉驾行为即可构罪,如果有醉驾伤人后果,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要114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择重处罚。为了和《刑法修正案(八)》相衔接,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对醉驾被告人本人起到了惩戒和教育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起到了积极的法制宣传和警示作用。但是危险驾驶罪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追逐竞驶”要求有情节恶劣,但情节恶劣的标准如何界定?有必要对“情节恶劣”作进一步的司法解释。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因素作为判断情节恶劣的标准。这样使情节恶劣有可具操作的适用标准,将使危险驾驶罪发挥更大的威力。
2、现行法律存在漏洞,为通过逃逸而逃避酒驾处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现有技术水平很难再查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没有检测证据,警方不能推定其酒驾。为堵塞这个漏洞,应提高肇事逃逸的违法成本,即将肇事逃逸且酒后驾车的从重处罚。
3、按照列举式,除修正案(八)规定的两种外,在我国比较常见的危险驾驶的表现形式还有如:超载驾驶、吸毒后驾驶、无证驾驶。
4、我国危险驾驶罪,只有拘役一档主刑。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过大,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对初犯、再犯和屡犯的区别处刑,设置该三档刑是必要的。
(二)通过教育持续宣传控制酒后驾车。
针对“酒驾入刑”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变化,应当有专门的普法教育宣传资金制作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公益宣传广告,使更多人及时知法懂法用法。各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安全法规知识讲座,“从娃娃抓起”,强化公民从小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对成人社会,更要通过多种形式,启迪、教育驾驶人员和全社会重视交通安全,在全社会营造抵制和谴责酒后驾驶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严查严管常态。
“徒法不能自行”。持久和严格的执法力度,才能使法律落到实处。此次新规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下一步是“执法必严”的难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执法人员加大力度,常抓不懈。公安交警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把严格查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日常执勤执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形成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决不能形成集中整治严管,平时疏于管理、视而不见的恶性循环。针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高发时段、高发地段,不定期地组织查处酒后驾驶的行动;
(四)增加酒驾违法成本、扩大处罚对象。
我国劝酒风气比较严重,因此要扩大处罚的对象。劝酒本身并不违法,但酒精具有毒副作用。为避免伤害,要求饮酒人之间形成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相互关照、相互保护的安全注意义务,这就是附随义务。对酒后驾车者,不但要处罚其本人,也应当处罚共同饮酒的人,在民事上要求这些人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在行政上要对这些人处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
(五)发展酒后代驾。
加大对醉驾的惩治力度,十分必要。但堵不如疏,在“堵”的同时,通过发展代驾服务,让醉酒者方便地找到代驾司机,对醉酒驾驶进行疏导。代驾服务或许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醉酒驾车现象。建立代驾服务市场,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使这一市场发展有章可循。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政策和措施。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可以制定代驾服务格式合同,使当事人权利义务明确。此外,要放宽服务市场准入条件。不妨让具备条件的酒店、宾馆等也可兼营代驾服务。同时,加强监管,查处违法行为,促进代驾市场健康规范发展。这样既为治理酒后驾驶提供了配套保障,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构建交通安全大局,需要广大司机文明驾驶,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手握方向盘,滴酒不能沾”,这是一个司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乘车人也负起监督义务,真正养成良好习惯和交通安全意识,酒驾和醉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静静.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研究, 烟台大学,2011年;
[2]胡琴.醉酒驾驶的刑事处理及立法完善,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年21期
[3]詹红星.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与反思,西部法学评论, 2011年4期
1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1国外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并不多。l9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纳(Wagner)初步提出了公共服务的概念l_。美国教授汤玛斯伯尼斯顿研究了农村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财政问题.指出在农村和城市实施不同的教育、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产生城乡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21。Knight等认为户籍制度赋予了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难以缓解城乡收人差距。Carter研究认为,城市倾向政策由于部门倾斜的收入转移以及在健康、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不均等,都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利网。
1.2国内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研究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朱米均等[41提出以采用私人部门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关于新公共服务理论。马英l5}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关于治理理论。李军鹏[61认为,应着重研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体制,主张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模式.主张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与政府一道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马国芳等【提出了关于社会公共服务新趋势理论,认为政府理念应企业化,引进绩效目标管理。覃俊波等(2008)提出了关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第i条道路”理论。田自学1、陆明远19]等学者也分别提出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问题、体制机制创新趋势理论。关于城乡公共服务统筹供给问题。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㈣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见。姜岩等…]指出从城市偏向政策向城乡关系平等和两个部门均衡发展转变关键点在于农民人数的大幅度减少以及城市居民占人口比重的提高。
1.3国内外研究存在不足的地方
总体来看,目前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有很多没有涉及到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最关键的如用实证方法或调研方法来论证社会公共服务演进路径及评价机制这一块的研究。但还处于空白或只能说是起步阶段。此外,对城乡公共服务的演进路径发掘不够.缺乏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理论及演进路径分析.并且对于如何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理顺并形成详细而清晰的政策思路。
2构建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本选题立足于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完善,立足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为构建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以解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本选题旨在学习借鉴围内外城市管理模式借鉴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演进路径及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及广东省城乡建设和管理机制水平,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城乡管理服务体系,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及幸福广东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1对于解决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关键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系统论及比较优势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对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成熟完善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在政策体制、制度管理、运作实施等方面汲取、借鉴其成功的做法及经验。同时系统深人梳理我国有代表性的城乡地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构建基于我国国情特色的城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我国未来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及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2.2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城乡发展体制管理的政策决策参考
本研究切合“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城乡管理公共服务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未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方面,包括区域政策、发展战略、运行机制、制度保障、管理体制等政府政策及重大决策的制订及出台,均有着战略性的理论指导意义及深远的政策指导意义。
2.3对于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对我国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提供重要的政策决策参考,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发展、战略指导、政策制定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3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法等多种先进研究方法相结合.一方面,选取华盛顿、伦敦、东京等l0多个国外发达城市.全面、系统地对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成熟做法,逐一进行剖析,探明其政策涵义、运作机制、制度管理及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差异化管理模式,以期对我国未来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及政策、制度制订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从现实的层面,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多个城乡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摸底,包括科教文卫、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运作及构建,系统解析当前我国存在服务不均等、发展不平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根本原因,并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系统论等科学手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构建集区域政策、发展战略、运行机制、制度保障、管理体制等于一体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图1)。
4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能量在一定区域的相对集中,我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速度加快,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迅速崛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社会的管理是否科学对我国城乡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因发展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规模等的差异,而需制定符合当地的社会管理对策。根据本课题调研情况,将部分重要研究对策成果报道如下。
4.1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国外城乡社会管理的经验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民众意愿、充满人情味,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如华盛顿的市政管理建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基础上,以为民服务为核心,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于关注市场规则的完善和环境维护,市政管理的人性化凸显服务意识。城市的主体是人.营造城市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人的工作、方便人的生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把以人为本的积极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城乡社会的人性化管理可在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如天津在治理“五乱”时,以沟通为主,对违规商贩进行劝说与教导,改变暴力解决的手段.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之一。
4.2科学规划.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国外城乡规划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规划程序严格,执行也非常严格,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开展。如美国大多数城市有50年以上的总体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后,难随意更改,执行效率非常高。柏林政府从事规划编制的人员专业性强,配备充足,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保障,规划出台后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必须严格执行。新加坡以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管理体系,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
4.3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城市有效运转,需要不断配置各类公共设施,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对普通居民而言,公共设施是其享受便利、多样化城市生活的保障。因而政府应加大城乡公共设施的投入.如完善路灯建设、安全通道、停车场、公交停站点、公共游乐场等。如广州人口密集,公共设施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需要加强公厕的建设.改善以往“百里不见公厕的现象”,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的成效,增设BRT站点,在偏远的地方建设公交停站点,开发地铁其他线路等。随着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必将进一步改善城乡的市容环境,为我国城乡民众提供温馨的社会公共服务,为城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4.4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投入机制。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保护机制。要彻底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纳入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轨道.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给予农民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的完整权益,使农民有财产权力的基础:彻底改革户籍制度.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让农民有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三是保障机制。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贫闲人口脱贫和低收入农业人口的基本生活来源;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改善农民“看不起病”的境况。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体系,改变过去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只管城镇不管农民的城乡分割、基层管理薄弱的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上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与协调发展。
4.5加强环保立法.促进城乡环境的优化
环境保护法是国外城乡环境管理的法律保障国外环保立法的措施颇有成效。如德国通过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众节能,调动了个人和企业环保节能的积极性。美国环保法律对执行部门的要求和授权都很明确,可操作性强,纽约市通过立法,将垃圾再循环定为法律强制性项目。我国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4.6明确定位。塑造良好的城乡品牌
城乡功能定位既是城市品牌营销的前提,也是建立城乡品牌的基础城乡功能管理的作用之一是对城乡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促进城乡的发展。如美国城市的功能定位十分明确,城市建设管理围绕其功能定位展开,将华盛顿特区定位为美国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将纽约定位为美国金融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围际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特征,产生世界性影响巴塞罗那通过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在巩固原有在国内外具竞争力的传统行业的同时.通过组织行业协会,采取公共与私人投资参股的方式扶持发展新兴行业,使得旅游、电子、通讯等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巴塞罗那的支柱产业。明确定位城市的功能,才能抓住中心,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