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礼仪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的基础知识

第1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建议

一质量控制概述

1.1 质量控制的基本模式

动态控制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态的控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达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模式。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先预控,被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对此采取被动控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而此措施将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计划。

项目综合管理模式。项目综合控制的目的是:一方面控制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各项建设目标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目标协调来保证建设目标的组中实现在展开项目综合依据时首先要开展单目标控制和阶段目标控制,才能为开展项目综合控制提供依据。

1.2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项目内容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本着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的态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工程的建设要将隐患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必须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监控。事先预控要贯穿工程的始终,从项目的审批、立项、设计、招投标、承包人的选择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

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二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其质量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项目管理水平差。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

②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

③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比较严重。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监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上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三 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研究

3.1 人员的控制

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证上岗。工程建设一般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项目经理应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且具备相应工程要求的项目经理证书。各专业技术工种,应具有本专业的资质证书,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加强对技术骨干及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构成基本是以农民工加包工头的形式,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施工内容。

3.2 材料的控制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进行检验,并应查验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材料、构配件未经检验,不得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承包人应及时运离工地或做出相应处理。

明确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对于施工中采用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必须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国家及部颁标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部适用,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降低要求与标准。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

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的原则,使其具有工程的适应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机械设备要考虑要现实情况,切合实际的配置机械设备。

旧施工设备进入工地前,承包人应提供该设备的使用和检修记录,以及具有设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检修合格证。经监理单位认可,方可进场。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的制度。

3.4 工序质量的控制

工序质量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中控制的重点。因此控制要点有:

工序质量控制目标及计划。确立每道工序合格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每道工序验收检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处理。

关键工序。关键工序是指在工序控制中起主导地位的关键工序或根据历史经验资料认为经常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3.5 检测的控制

一般的单元工程检验由承包人的质检部门进行,报监理工程师签证确认。重要部位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单元工程,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法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地质等部门联合检查。

承包人与监理单位都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等检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配备试验设备、有资质的试验人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考虑到工程成本,建议考虑由三方共同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工程检测机构,执行与工程质量有关的相关材料及半成品检测。

3.6 环境因素的控制

①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的处理是水工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的地质状况会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的保证造成不同影响。如气候的突变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造成影响,有的甚至会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

②劳动环境。施工场地的狭小会造成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进场的困难,而不得不换用简单的施工机械,则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会造成影响。如在建筑物施工中由于进场道路的不畅与场地狭小,本可以施工商品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而改用传统的小推车加现场搅拌机的施工方法,则对工程质量质量也会造成不同影响。

③施工环境。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也会对工程造成影响,如在不断航的河道进行水下疏浚施工,则必须考虑来往船只的航行,安全合理的确定水下排泥管埋设的位置及深度。

④对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工程特点及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动态控制,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第2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沥青裂缝型式 成因 处治方法

1前言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造价低、噪音小、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等优越性,因而沥青路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对道路的危害极大,特别在冬季和春季,因时有雨、雪水渗入,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本来就处于裂缝状态的路面病害更加趋于严重,最终导致破坏。因此,为了提高路面质量,减少路面病害,必须加强对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认识及防治工作。

2沥青路面裂缝的型式

沥青路面裂缝按裂缝的形状可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状裂缝(龟裂)和不规则裂缝等四种型式。

2.1纵向裂缝

损坏特征: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的长直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这类裂缝通常由路基、基层沉降,或施工接缝质量或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路基、基层沉降引起的纵缝,通常断断续续,绵延很长;施工搭接引起的纵缝,其形态特征是长且直;而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纵缝多出现在路面边缘,由于路基湿软造成承载力不足,从而导致纵缝。

2.2横向裂缝

损坏特征:与道路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横向裂缝多由路基、基层裂缝的反射或由路面低温收缩造成;最初多出现于路面两侧,逐渐发展形成贯通路幅的横缝。

2.3网状裂缝(龟裂)

损坏特征:相互交错的裂缝将路面分割成形似网状或龟纹状的锐角多边形小块,块的尺寸小于50cm×50cm.网状裂缝(龟裂)是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而引起的疲劳裂缝,其最初形态是一条或几条平行的纵缝,随着荷载重复作用次数的增加,平行纵缝间出现了横向、斜向连接缝,形成多边的、锐角的、形似网状、龟裂状的裂缝型式。

2.4不规则裂缝

损坏特征:路面裂缝呈不规则形状,块的最长边长小于100cm.不规则裂缝主要由面层材料的收缩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所致。

3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3.1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

(1)改建公路中新老路衔接处处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造成路基不均匀的沉陷或者滑坡,形成裂缝;

(2)新建公路中由于碾压不均匀,出现路基、基层局部未压实或两侧密实度不够,使路基、基层承载力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形成裂缝;

(3)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接缝处理不当,造成路面渗水或面层压实度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裂缝;

(4)傍山公路一半是挖方,一半是填方,如果施工时未按规范要求处理,易造成自然沉降,经长时间行车的作用形成裂缝。

3.2横向裂缝产生的原因

(1)路基、基层出现干缩或冻缩形成裂缝,反射到沥青路面上产生裂缝;

(2)在施工过程中路基、基层的上、下层横接缝出现重叠或搭接过少而形成裂缝,反射到沥青路面上产生裂缝;

(3)冬季气温下降,沥青路面收缩形成裂缝。

3.3网状裂缝、不规则裂缝产生的原因

(1)基层整体强度不足,沥青路面老化,在行车的作用下形成网状或不规则裂缝;

(2)沥青面层偏薄,不符合设计要求,或交通量超过设计能力,造成网状或不规则裂缝;

(3)沥青面层在温度周期性的变化下产生收缩,造成不规则裂缝。

4裂缝的处治方法

4.1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在高温季节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治:

(1)将有裂缝的路段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少量沥青(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细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

(2)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4.2对于路面的纵向或横向裂缝,应按裂缝的宽度按以下步骤分别予以处治:

(1)缝宽在5mm以内:

①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

②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③填入已筛好的干净的石屑或细砂(视缝宽窄选料),并捣实;

④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干净。

(2)缝宽在5mm以上:

①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

②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

③用拌和均匀的热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入缝中,并捣实(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4.3因沥青性能不好、或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油层老化等原因出现的大面积网状裂缝或不规则裂缝,此时若基层强度尚好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下列维修方法:

(1)乳化沥青稀将封层,封层厚度宜为3~6mm.

(2)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或先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后,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

(3)改性沥青薄层罩面。

(4)单层沥青表处。

第3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权利 权力 法治 法律价值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的改革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启动了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上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然而,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已成为制约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

1权利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    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公民不论存在多大差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并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权利经济,这意味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参与者(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市场主体既包括各种经济组织,如法人、企业,也包括作为自然人的公民。市场主体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权利和义务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设定,而不允许有任何人加以侵犯或者非法设定和强加。由于市场经济是追逐利益的经济,所以特别强调权利,如果法律不为市场主体设定并保护权利,市场主体就丧失了权利能力,失去生机和活力,也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任何价值。市场主体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如财产保值增值权、追求经济利益权、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权等,享有这些权利,既是市场经济要求的权责需明确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区别所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以权力为本位,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来组织、管理经济,本应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只是国家的一个生产车间,自身没有独立的权利;另一个应是主要社会经济主体的公民则附属于单位和企业。由于社会参与者不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其相应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企业缺乏活力和生机,在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从国家最初改革国有企业时采取的措施“放权让利”上看,即可真切地看出旧体制下的企业“无权无利”或“少权少利”。而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市场主体及其一切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交易活动都主要围绕权利或经济利益而运转,企业和个人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不再受政府意志支配、围绕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意志来运转,企业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其一切活动都体现着“权利本位”的原则而不再体现“权力本位”。

    所以说,提倡并鼓励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并对市场主体及其各种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权利需要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权利内容。市场经济为完善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是使政治权力按法律设定的既定途径运行,防止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即政治权力的运行不听从或不利于它的主人—人民。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而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是当前社会对公民权利侵犯的最大威胁。因此,完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2公民权利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

    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法系,并使之源远流长。中华法系不但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而且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任何文化都有缺憾,中华法系也不例外。

   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法律文化强调义务,轻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首先是由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只重视行为本身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要求,而不管这种行为的后果是否对国家、对他人、对自己有利,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并设计了理想的中国人模式: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高尚之士。《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与“利”和君子与小人相对照,对“利”的不屑一顾一目了然。晋人傅玄曰:“丈夫忠义于泰山,轻利于鸿毛。可谓仁义也。到了朱熹时代,更是将天理与人欲之于生死存亡的境地,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向来羞于、耻于言利,但凡与“利”相关的词汇大多在文意中带有强烈的贬意。以经商为业从中谋利的商人在中国古代历来地位低下,并往往称之为“奸商”。不注重个人权利,缺乏整个社会对合法利益追求的道德性肯定,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未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在近代由于落后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和灾难。

第4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三位一体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一个载体,是符合它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生水平的一个示范性载体;精品课程是个平台,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它又是一个认知基础的平台。”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经、教育等相互渗透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其“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基于实务应用的特点,自然应打造成一个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平台。三者的基本目标是知识目标――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作好相关知识准备;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素质目标――初步培养基本会计专业素养。三者的基本关系是:素质教育为主线,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基础。

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于素质培养理念的精品课程平台设计就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的主体。

所谓素质,实质上是指那些内化了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它会内化成一种涵养、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所以,素质培养实际上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灵魂,素质教育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某一堂课、某一场报告、某一项活动等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逐步培养。

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通过这三大部分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平台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培养的过程,其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从而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满足学生需求的来源――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或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初学者亟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对会计专业的总体概念;二是对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三是对学习疑问的解答。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网站设计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仔细安排。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站首页的“Accounting Introduction”予以解决。该栏目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会计知识谈起,一直到会计课程体系、会计职业、学习方法等,使初学者在学习基础会计学之前,从自身出发自然地对会计学建立起一个总体概念,从而对会计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或亲和力,进而保持对会计学学习有一种较强的向往。

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设计了“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习题与试卷、参考资料、相关资源”等10个栏目。基本思路是:为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需求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渠道和方式,而且着重突出学习辅导的特点,以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对于第三个问题,主要通过“在线答疑”予以解决。第一,面向所有基础会计学习者,由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基础会计学相关问题及时解答;第二,面向建设队伍老师授课班的学生,在课内外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探讨。

四、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与专业认同平台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乃至学科内容的非稳定结构使得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都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基本内容,必须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并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各门课程还应该厘清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累积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基础会计学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认同。

理论知识素质是各种素质的基础,其培养的基本手段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题理论教学。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亦即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与专业认同度成正比。因此,在设计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理论知识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教案与课件设计,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精神。教案设计侧重于基础会计理论框架的完整、知识点的界定、教学方法的确定、课堂授课的安排、学习指导等,从而使其既较好地保持相对独立和完整基础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又实现了与课件的匹配;课件设计则侧重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会计学的实践性问题,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见到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实物,并形象地展现会计核算程序。因而,教案与课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关系,而非代替关系。

二是课堂讲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贯彻素质培养思想,并引导学生专业认同。从初学者角度看,基础会计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建立会计学概念――会计专业理论体系概念和会计职业概念。如几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认为基础会计学很简单,但又都承认在学习时感觉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会计思维,而会计思维决定于“会计学概念”。譬如,初学者有不少人借贷分录总是作反。所以,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发挥工科院校优势,在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基础上学习核算原理――企业经济业务过程在价值管理中的重演。

三是业务练习与考试,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遵循素质培养要求。会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理论知识学习必须与经济业务实际和会计实务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经济业务――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转换的概念,这就要求在理论方法学习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如作为基础会计核心的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讲授,基本上遵循了“三大循环”、“五大练习”的模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三大循环”是指教师课堂授课时随机结合具体业务讲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提供具体业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练习、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讲完后的综合业务练习或随堂测验。所谓“五大练习”即学生课本例题复习练习、课堂讲授举例练习、课后作业练习、期中综合业务练习、期末考试练习。这种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会计实务的素质。

五、实验实践教学――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训练平台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学科,一方面,要求在学习阶段就密切结合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加深理解会计循环和牢固掌握会计处理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难以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实验实践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专业素养培养平台,而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则是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模拟企业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由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会计信息的常用载体――证、账、表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一般账务处理的程序和规范。在账务处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关于什么是经济业务、什么是会计业务、什么是会计岗位、什么是职业判断等专业素质。为此,设计和实施了“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模式。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的模拟实验是指在初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讲授,按照会计循环的要求,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通过感官认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实物资料,逐步了解和接受会计实际操作方法,进而安排适当的动手训练活动,以加强和提高感性认识的效果。

第二阶段,手工模拟阶段。手工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正常安排的三大循环的课程实践训练,即会计核算程序实践、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财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全部结合实物操作进行,以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实际操作要求和方法,可适当采取全过程综合操作模式的实验方法,即由一人模拟所有岗位操作。

第三阶段,上机模拟阶段。上机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手工模拟上机训练、电算化上机训练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其中,手工模拟上机训练是指采用计算机手工模拟软件实现学生上机模拟实务操作训练,从而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量;电算化上机训练是指结合计算机会计的学习,穿插安排学生上机,进行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手工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块的设计,并进行上机实际演练,既使学生掌握简短的会计程序设计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的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取得协同效应。通过课堂教学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以及手工模拟阶段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这种动态结合本身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取得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是老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索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双主体互动进行。作为教学过程双主体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探索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

三是手工模拟与上机演练相结合,从而实现动静结合、互相促进。手工模拟本身就是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环节,因而在通过其训练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实际优势,从而实现动静训练的有效结合。

四是感官认知与理论抽象相结合,从而实现“认识――提高”递进发展。感知与抽象是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本方法,二者在“三段式”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阶段实现有效对接。

五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循环提高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螺旋式提高。基本技能训练是会计学习的基本要求,而通过实验实现循环提高是其根本目的,通过这种多轮的循环渐进训练,从而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螺旋式提高。

六、结论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会计入门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同时,使会计专业学生尽可能早地实现专业认同,从而有利于其在会计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后续课程,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晶.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3-144.

[2] 赵筠.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 会计之友(下),2008(11):67-68.

[3] 郭立婷. 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 山西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第5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闸工程;施工监理;控制

小型水闸工程与其他小型工程的工作流程相似,但是它有自己的特点,而其监理的工作流程如下。

一、事前控制

监理进场后的首要工作其中包括:编制监理规范、监理细则、审查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项目划分、下达进场通知、审查承包人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承包人上报开工申请和下达开工令等。

1·1 编制监理规范

编制监理规范是重中之重,它是监理工作中的准则及依据。规范的编制一定要按照国家法令、法规、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监理规范要对工程的概况及内容、监理部组建、监理工作“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等问题进行说明。

1·2 编制监理实施细则

依据监理规范和设计文件以及合同编制监理细则,监理细则要对工程概况及内容、监理职责及其“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作详细的说明,而本工程属于小型工程,监理细则对工程的质量管理部分要做非常详尽的描述。

1·3 施工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

在施工的过程中先期测量是事前的控制,本文中的小型的水闸工程先期测量是尤为重要的,而且对精度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首先检查承包人的测量仪器是否能通过计量检测部门校订过,要求有检测部门的检测证书。其次监理派专业的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跟踪检测,重点跟踪检测全部的控制点,抽检30%细部点,这样可以达到测量精度要求控制。

二、过程控制

2·1 投资控制

本小型水闸工程,由于施工工期短,在施工合同签订和施工过程中无支付,工程竣工时作完工支付。所以监理对承包方的资金控制就体现在对单价合同工程量的掌控上。监理认真记录单价合同的部分工程量,如遇需要变动的地方,要求承包方上报变更申请,由设计部门下达设计变更,增加或者减少工程量,监理通过这个方式控制资金的投入。

2·2 进度控制

首先明确小型工程的工期要求,并考虑因为天气等特殊原因的误工时间,来掌握工程进度。按照已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控制阶段性的工期,本水闸每半个月都会出现阶段性控制工期。认真对照计划,如果工期滞后,要求承包人编制赶工计划并监督执行。

2·3 质量控制

2·3·1 基础土方回填控制要点

(1)土方回填按设计要求30cm一层,逐层回填碾压,碾压遍数由现场碾压试验确定。

(2)这里有一点,由于本地土壤特殊性,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1·70g/cm3,报由设计院确定,压实度改为1·67g/cm3。

(3)监理过程中监督施工方进行土样采集,并送实验室检测。

2·3·2 根据地质条件报告进行基础处理

基础从上至下为:①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②粉质粘土:灰色,饱和,软塑;③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④粉质粘土:灰色,饱和,软塑;⑤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⑥砂砾:灰色,饱和,密实。

基础为软基,自然承载力和稳定性达不到建设水闸的要求,所以要进行基础处理,采取混凝土灌注桩,控制要点为:

(1)造孔:检查造孔的深度、垂直度、孔径与有无孔壁塌方现象。

(2)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和监理细则里来控制,这里的混凝土浇筑是有压浇筑,要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压力,杜绝无压浇筑。

(3)钢筋网的插入:钢筋网除了要检查常规数据,还要检查绑扎牢固度,钢筋网插入完毕检查钢筋网露出长度,要达到设计要求。

(4)桩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要砍桩头,一般要砍掉20~30cm。

2·3·3 闸底板浇筑

控制要点如下。

(1)底板的钢筋绑扎要控制和桩体的钢筋焊接到一起。

(2)浇筑混凝土为常规混凝土浇筑控制办法,这里要注意混凝土的抗冻和抗渗指标,现场取样试块。

(3)浇筑底板时,要注意承包方的预埋件预留位置,采用双向经纬仪定位,特别是底铰底座预留误差不得超过1mm,否则底铰因为螺栓误差限制1mm而无法安装。

2·3·4 闸墩混凝土浇筑控制要点

(1)严格控制闸墩的位置与模板支撑的稳固性,因为这两点都会影响闸门在安装过程中的准确度。

(2)严格控制预埋件预留位置。

(3)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防冻、防渗指标。

2·3·5 溢洪道及护坦混凝土浇筑

(1)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各个程序。

(2)注意混凝土的大面平整度,而且混凝土要一次性浇筑到设计高程,很多施工为达到表面平整光滑的目的,采用砂浆抹面,这里决不可以采用砂浆抹面。

2·3·6 闸门预埋件及闸门安装

(1)严格的把握闸门预埋件和闸门的生产工序,监造监理要全程跟踪生产,生产完毕之后要组织验收的关键工序。

(2)闸门预埋件和闸门送到工地时,工地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以安装。

(3)闸门预埋件以及闸门安装必须要按规范和其监理准则来进行控制,安装过程中要使用卡尺、塞尺等精密的量具测量,把闸门安装的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4)闸门安装完毕调试最好白天进行一次和晚上进行一次,白天例行检查,晚上用手电检查橡胶止水密闭度。

2·3·7 启闭机安装

(1)启闭机生产和出厂检查同闸门一样,要有专业监造工程师验收。

(2)启闭机安装严格按照规范。安装完毕同闸门一起调试。

2·4 安全控制

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按照施工监理细则中的安全控制标准常抓不懈,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按照监理程序正常运行,对工程进行单元质量评定、整理资料、组织验收等。

参考文献

[1]韦志立,聂相田.《建设监理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200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000年

第6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已大大超过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因而导致了城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人口聚集区体现尤为明显。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污水处理厂的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进,以期达到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的效果,确保城镇生活环境的美化。

1 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城镇的污水和大中城市的污水是有区别的,城镇污水主要为农业灌溉污水和工业污水,其污水产量虽然没有大中城市的多,但是污染情况却比城市的严重,并且治理起来较为困难。城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水污染严重,政府治理起来有心无力,例如:居民使用自来水的比例较低,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工程还不完善,导致污水无法集中处理;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业,从而导致工业废水较多,而小型的工厂也没有专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甚至有些企业将不经过处理的污水偷偷排入下水道,这就对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城镇污水整治部分,重点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人口不多,对水质要求小,污水整治范畴小。二是产业构造具有地区性的差距、受雨季和用水量大小等特征,所以污水量的大小以及水的品质差距大。三是经济发展水准不高,经济承载能力不高,能够选用的措施不多。四是因为处置范畴不大并且建筑项目使用的成本太高。五是维修养护措施工作者和运营管制工作者经验不足。

2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探讨

污水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污水中所含的成分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指标有进水品质、水的多少和受纳水体条件大小亦或者排放规范,明确需要消除污染物的工程以及数量,进而选取适宜的污水处置工艺措施。污水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在这几个大方向下又可以划分为许多的小方法,例如生物方法又可以分为有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并且中小规模的城镇废水大多是生存废水,生化性不错,不过水质量以及重量差异大,适合选择生物处置为重点的污水处置体系。

当前,城镇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污水处理的成本不能过高,城镇财政收入有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经济实惠的处理技术,做到用最简单的工艺和设备就能达到好的效果;二是对污水的成分进行分析,选用科学的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得出两种相对于城镇污水处理较为合理的工艺,就是人工修建处置以及自然净化体系。人工修建包含一般活性污泥方式,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以及变形,氧化渠,两阶段曝气处理工艺,缺氧/好氧工艺,A-A-O工艺,生物-生态过滤,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强化一级处置技术,沼气池精华措施以及地理式没动力污水处置技术;所谓的自然净化就是指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处理,利用物理沉降来过滤掉污水中的杂质,自然净化体系主要包括:稳定塘处置,人工湿地体系,沟渠净化体系和污水土地处置。以下详尽的介绍了四种适用于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

2.1 强化一级处理

强化一级处理是指在污水一级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化学试剂的方法来除去污水中的杂质,例如向污水中通入絮凝剂能够有助于杂质颗粒的絮聚,然后利用过滤装置去除杂质。这种强化处理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来除去工业废水中的大部分有害物质,其特点是处理较彻底、处理周期短、成本投资小,因而就能使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增加,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经过强化处理的废水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要求的饮用水标准,保障了处理后水的品质。

2.2 氧化沟法

氧化沟是一种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的延时曝气工艺,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沟渠中循环流动,其有机负荷一般低于0.1kg-BOD5。近年来,氧化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氧化沟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其处理规模和处理对象也在不断扩大。氧化沟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工艺流程简单,构筑物和设备少,不设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有些类型氧化沟还可以省去单独的二沉淀及污泥回流系统,因此投资省,运行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2)能承受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对浓度较高的废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长、泥龄长和循环稀释水量大。

2.3 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

通过采用具有高空隙率、高附着面积和高二次布水性能的新型塑料模块填料,取消了滤池出水回流系统,从而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行能耗。由于厌氧水解池本身具有一定的污泥分解功能,此外,好氧生物滤池中的生物膜也具有一定的厌氧分解功能,因此,其剩余污泥的产率大量降低,意味着大幅度降低了二次污染物数量以及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系统集初沉池、曝气池、污泥回流设施以及供氧设施等于一身,大大简化了污水处理流程,所以,此种方法对于污水处理部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承载较大的污水负荷,很好地解决了污水处理中的污泥问题,并且其工艺的运营、监管非常简便,它也给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4 生态塘处理工艺

生态塘处理工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太阳能为能源,以生态塘为小的生物圈,实现资源的全部利用。其处理过程分为几个部分:池塘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并且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来维持生存;污水首先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然后再进行一些后处理,这样就能使水质达标;产生的污泥又可以作为肥料来浇灌农作物,通过这些过程就能实现污水的净化。

生态塘处置体系拥有基本建筑投资少、运营成本不高、运营管制维护便利,运营安稳可靠等长处,是完成中小规模城镇生态环境全面整治的有用技术。例如,中小规模城镇周围能够使用的天然废塘以及养鱼塘等环境,能够思考使用 这种处置体系。还有,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蚯蚓生态滤池方式、生态塘处置技术、人工湿地处置措施等也能够获取理想成果,这就不再多说。

第7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1.办公室同事相处礼仪

真诚合作: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

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聪明,公平、公开竞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应凭真本领取得竞争胜利。

主动打招呼:每天进出办公室要与同事打招呼;不要叫对方小名、绰号,也不要称兄道弟或以肉麻的话称呼别人。

诚实守信:对同事交办的事要认真办妥,遵守诚信。如自己办不到应诚恳讲清楚。

2.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尊重上级:树立领导的权威,确保有令必行。不能因个人恩怨,而泄私愤、图报复,有意同上级唱反调,有意损害其威信。

支持上级: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接待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上级,配合上级开展工作。

理解上级: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地替上级着想,为领导分忧。不管自己同上级的私人关系有多好,在工作中都要公私分明。不要有意对上级“套近乎”、溜须拍马;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自己作下属时,应当安分守己。

3.汇报的礼仪

遵守时间:汇报工作时要遵守时间,不提早,也不推迟。

注意礼貌: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门汇报。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做到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语言精炼:汇报时口音清晰,声音适当,语言精炼,条理清楚。汇报结束后应等到上级示意后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用过的茶具、座椅。当上级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

职场礼仪:如何与领导相处

与领导相处的礼仪

1.见到领导,便应该趋前打招呼。如果距离远不方便,可注视之,目光相遇,点头示意即可。近距离相处则用礼貌用语打招呼。

2.在公共场合遇见领导,不要表示出特别的热情,礼貌地大声招呼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在公共场合下嘘寒问暖。

3.不要在公司电梯里或办公室有第三者的情况下与领导谈家常。

4.不要在领导面前搬弄是非。

5.在公共汽车或地铁遇见领导,要主动招呼并让位,下车别忘记说“再见”,但是在特别拥挤而狼狈的公共场所遇到领导,请一定要巧妙多开,让他认为你没有看见他。

6.偶尔碰到领导的隐私时,应装着没有看见或者看不懂,不要触及领导的隐私,更不要再次提起,或者在公司同事间传播。

7.理解领导的命令和要求的意图,切莫机械行事。出了错不要找借口,更不能说“是你让我这样做的呀”等,领导说话时不要插嘴,更不要在挨批的时候插嘴。要学会自我检讨,不能推卸责任。

8.在工作酒会上,一定要等领导举杯,你才能举杯。千万不要拿起酒杯一句话不说一饮而尽,这样领导会以为你对工作有不满情绪,更不要在领导面前喝得醉酒失态。

9.与领导一起出差,绝对不要订同一间客房,领导入房间后,宾馆的客房变成了领导的暂时的私人空间,如果要找领导谈工作,必须打电话联系,不要贸然去敲门,更不能直接进入。

领导相处测试

如果你正为与领导相处的问题而烦恼,觉得对方总是批评你的工作,不管你如何努力,他依然不断找你的麻烦。请不要生气,与“难缠”的领导相处必须讲究一点技巧。查字典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个测试,先想想你的领导是否有以下表现:

喜欢把不快闷在心里,在你不提防的时候把它们一一提出来责备你。

对于同事之间的纠纷,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习惯率性而为,没有理会到工作的先后次序。

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却要你事事附和他的主张。

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习惯斤斤计较,很注意小结上的问题。

如果你的领导有上述表现,你与他相处的时候,应注意:

不要总是发出怨言,也不要责怪任何人。

时常提醒自己,你要表现出一副希望与他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如果你的领导之上仍有领导,你不妨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他寻求帮助。

让领导明白一个事实:你很认真地与他讨论问题,并盼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如果你已经将你的工作尽量做到最好,而你的上司仍然对你有意见,不妨与他进行沟通。若仍无进展,那么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不要有太大的工作思想压力。

与领导相处的原则

一、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从与领导关系的角度讲,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严重缺乏敬业精神,而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善于表现敬业精神。

我们提倡敬业,但也提倡会敬业,这里有三方面的技巧需要注意。

第一,对工作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

第二,苦干要加巧干。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值得提倡,但必须注意效率,注意工作方法。

第三,敬业也要能干会“道”。“道”就是让领导知道或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

二、服从第一

古往今来,下级服从上级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当你将目光的聚焦于现实时,桀骜不驯的“刺头”却不乏其人,甚至每个人都有过刁难、冲撞领导的“惊险一刻”;同样是服从,领导的感受却大相径庭……世事纷芸迷人眼,唯有服从是灵丹!

服从第一应该大力提倡,善于服从,巧于服从更不应忽视。那就请掌握服从的技巧和艺术:

第一,对有明显缺陷的领导,积极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第二,有才华且能干的下属更容易引起领导的注意。

第三,当领导交代的任务确实有难度,其它同事畏手畏脚时,要有勇气出来承担,显示你的胆略,勇气及能力。

第四,主动争取领导的领导,很多领导并不希望通过单纯的发号施令来推动下属开展工作。

三、关键地方多请示

聪明的下属善于在关键处多向领导请示,征求他的意见和看法,把领导的意志融入正专注的事情。关键处多请示是下属主动争取领导的好办法,也是下属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何为关键处?即为“关键事情”、“关键地方”、“关键时刻”、“关键原因”、“关键方式”。

四、工作要有独立性,能独挡一面

下属工作有独立性才能让领导省心,领导才敢委以重任。合适底提出独立的见解、做事能独挡一面、善于把同事和领导忽略的事情承担下来是一个好下属必备的素质。

锻炼工作独立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有独立见解。

第二,能够独立地承担一些重量级任务。

第三,把被同事忽略的事情承担下来。

五、 维护领导的尊严

领导的尊严不容侵犯、面子不容亵渎。领导理亏时要给他留下台阶;当众纠正领导是万万不可的;领导的忌讳不要冲撞;消极地给领导保面子不如积极给领导争面子。

一般的讲,领导者的面子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最容易受到伤害,必须多加注意。

第一,领导出现失误或漏洞时,害怕马上被下属批评纠正。

第二,领导至上的“规矩”受到侵犯。

第三,有些人对领导不满,虽不当面发泄,却在背后乱嘀咕,有意诋毁领导的名誉,揭领导的家底,孰不知“纸里藏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被领导知道后果可想而知。

第四,有些领导能力不强,最怕下属看不起自己。

六、永远都不要把领导,当成是自己人。

有时候头很大,跟领导相处非常融洽的时候,就有些得意忘形了,会说些平时不说的话,会做平时不同的表情和动作,但往往不小心这些语言和行动就过了线。就个人风格来说,树立一个品牌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毁掉一个牌子所需的时间只需要5分钟。那现在的情况就有点类似,你的形象在领导眼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任何过激的行动,都有可能给你的形象带来非常之大地负分。领导不能和你的家人相比,家人可以接受你的亲热,也可以接受你的无理,但跟领导再亲切,都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有负面影响。

七、不要太把他当领导,过分服从

太把他/她当领导了,会成为一个过分听话的下属。在上司看来,最多你是个很好地执行人,会称赞你工作做的仔细、做的到位,甚至滴水不漏。但是到了有升迁机会的时候,他/她往往会认为你并不适合,把你定位为一个很好地下属,那你就不小心失去了提升的机会。当然该听从领导指挥的当然要听,平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千万不要太缄默了。

八、是自己的,一定要去争取

这么长的工作时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做的很糟糕,总是忽略自己应该得到的。我想合理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争取一些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会让自己的价值更高,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不能得到应得的回报。

九、工作好,未必代表你会好。

经过对领导用人的观察,慢慢地发现,在核心人物周围活动的人,不见得都是工作干得好的人。反而那些平时你觉得很不如你的人,最后却能得到领导的重用。这绝不是领导没有看清楚这个人的本质,而是领导看的角度不同。一个有性格的人,能在某一方面对领导有用的人,绝对是领导提拔的优先选择。这时不防少一些抱怨,去反思一下自己,让领导看到提升你的理由。

十、大家都喜欢积极的人

第8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器官移植 不伤害原则 知情同意 商业化禁令

一、问题的提出

器官移植是通过手术的方式移植入新的健康的他人器官以替代患者原来病变的器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由此极大地拓展了医学治病救人的能力;而且这往往是挽救那些严重器官组织病变、无法通过传统药物治疗方式的患者的唯一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对症下药,它被誉为20世纪医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一经面世,就对现代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器官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治病救人、挽救生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回避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体器官的提供上,可以摘取哪些器官进行器官移植?如何摘取?二是在器官移植手术上,如何进行移植?二者构成了器官移植问题的完整逻辑,其中存在较大问题是第一个方面,尤其是摘取活体器官的问题(本文即主要探讨活体器官摘取的立法基础问题)。因为,人体器官是人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作为人最重要权利的生命健康权息息相关,摘取器官的行为极有可能会对器官供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有学者就指出:“器官移植的实质都需要通过牺牲或损害一个个体的利益去挽救另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这就必然会涉及到第三人的权益损害问题。”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广泛运用,非法摘取他人器官而造成严重伤害的恶性事件也不断出现。这些事件中非法摘取他人器官不仅给被摘取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人身伤害,也严重侵害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人的尊严的道德情操,令人警醒。

应该说,器官移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成就巨大,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同样突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性的负面效应。问题的存在足以令我们审视器官移植的立法基础及器官权利的边界问题。而在我国,器官移植的立法不啻于新法,主要是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通过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1条将立法宗旨明确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条例》第3条明确禁止、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只能依法捐献。第二章即是有关人体器官捐献的规定,分别规定了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则、捐献人的行为能力条件、年龄条件和器官接受人的范围。《条例》的出台,对于我国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护器官供者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无疑意义重大。但在笔者看来,《条例》存在着重器官移植或摘取器官中器官供者自愿捐献及其规则,却欠缺保障器官供者生命健康权利的明确规定。而理论上对于器官移植或摘取器官,学者也多从器官的权利属性、器官供者的知情同意或伦理道德禁令等方面论述器官移植的正当性,对摘取器官给器官供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及其程度问题,虽有论述,但多于简单,也并没有相应的位阶顺序的探讨。这实际上是立足于器官移植医学价值的主视角,探讨其中的医学伦理道德规范。笔者认为,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社会器官移植中的法律价值危机。因为现代社会,从国家法律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人格权平等的基本法律理念下,器官移植为救助某个个体而摘取另一个健康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的合法化根据是什么?如何避免在人体器官移植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以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呢?等等。笔者认为,器官移植摘取器官首要的立法基础就是不得严重损害被摘取人的生命健康,即摘取行为应妥当地保障器官供者的生命安全;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并应当进一步探讨器官摘取中的知情同意。而最终摘取器官也是器官供者自愿捐献其器官的行为,由此可以说,器官成为了器官供者的有限权利的客体。

二、器官移植立法的基础

(一)器官摘取的不伤害原则

采取器官移植的方式替换患者已经发生病变而衰竭的器官,医治疾患和挽救生命,前提就必须摘取一个拥有正常生理功能的人体器官。对患者而言,一般无所谓伤害问题,而对被摘取器官的人来说,摘取器官的行为首先无疑是一种“伤害行为”,倘若摘取的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决定生命存亡的器官,如心脏和大脑,又何异于“以杀人的方式救人”呢?器官移植凭借什么能够摘取一个人的器官将之移植入另一个人的体内呢?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人权保障思想深入人心,人权被上升到基本人权、自然权利的高度,是人因其成为人而享有的权利。而自由和平等就是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如西方法谚道: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自然应当成为现代医学开展器官移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颠扑不破的真理。器官移植摘取他人人体器官理应不伤害或尽可能少伤害器官供体的生命健康权利,不得给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侵害。之所以强调器官移植的不伤害原则,旨在保障被摘取器官人重大的生命健康权利,避免滥用器官移植技术而导致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利的道德风险。将不伤害作为器官移植摘取器官的首要原则,也是缘于器官移植的现实情况,现代医学实践就是以器官移植的不伤害原则决定着器官移植的种类和范围。即将可供摘取和移植的器官限定于那些不至于剥夺生命和危及重大健康的器官。医学上,个体是由生理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器官所构成的,个体的生命和健康与这些人体组成器官的结构完整及功能良好情况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器官移植显然不能不加限制地摘取个体的任何器官,而只能摘取那些不至于严重伤害个体的生命和重大健康的器官。基于此,目前代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成就也较为广泛开展的是肾脏移植和肝脏移植。前者主要是手术摘取某一个体的单个肾脏进行移植,后者主要是摘取某一个体的部分肝脏进行移植。正常人体的肝肾都具有强大的生理代偿能力,即单肾或部分肝脏就可以代偿受损部分的功能。这种代偿能力为我们摘取这些器官进行移植提供了可能性,即不至于摘取器官就等于伤害其生命。

客观上,重要人体器官直接牵涉到个人重大的生命健康问题。如果器官移植在器官供者的生命健康保障上没有设定明确“禁区”,没有合理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控,就难免会产生侵犯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道德风险。事实上,目前为社会所关注的器官移植大案,就主要是非法摘取他人人体器官而给当事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大人身伤害案件,人们所关注的除了表现为非法摘取的“强摘”、“偷摘”、“诱摘”等险恶的手段行为,更让人们目光聚焦的是非法摘取器官给当事人造成的触目惊心的伤害。

在此意义上,保障器官供者的生命健康权利理应成为器官移植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现行器官移植立法中,器官供者又被称为器官捐献者,是自愿无偿提供其器官以供移植的一方当事人,其中蕴含的道德主义、人间情感、利他主义和同情心,毋庸置疑。与之相应,器官移植挽救生命也不能枉顾无辜健康的器官供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当然,完全不伤害是现实不可能的,不伤害实为尽可能的不伤害、或并不危及到被摘取人生命安全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为现代社会一般民众观念所能容忍的轻微程度的伤害。在不伤害的前提下,一般的社会观念是行为人应当尽可能地为他人提供“举手之劳”。例如,对于非重要的人体组成部分——细胞和组织等(如血液和皮肤组织),它们之于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意义不如器官,而且细胞和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摘取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往往比较小,因此一般不会存在严重伤害的情形,社会中因此产生的争议不多。

(二)器官移植的知情同意原则

现代社会器官移植,可供移植器官的摘取不得严重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而权利意味着自由,权利主体可以选择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可以这样行使也可以那样行使。虽然生命健康权利是典型的人身权,因其与权利主体人身密不可分,并不能自由的处分,但其毕竟属于权利的一种,并不能脱离自由权利之义。由此,权利保障思想还要求在不伤害的原则下,摘取器官供者的器官离不开被摘取人的知情同意。

法谚道“得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法益保护观点认为:“刑法将保护他人权益作为任务,在他人权益遭到侵害的场合,允许国家发动刑罚权进行干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侵害他人是违反他人的意思的。因此,即便说他人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但如果该侵害不违反他人的意思的话,刑法就可以从该任务中解脱出来,没有必要将该侵害行为评价为犯罪。”不仅刑事法律中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且民事法律更注重行为人对自己权利的自由处分,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国外学者通常就将摘取器官供者器官行为的正当化依据归结为器官供者的知情同意。杰拉德·德沃金(Gerald Lhvork)在1970年出版的《英格兰有关器官移植的法律》中提出过合法摘取器官的三个条件:“(1)供者须给予了自由且知情的同意;(2)手术须为治疗性的目的,且为了患者的利益而进行;(3)须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在德国和日本,“在下列条件下,为移植而摘取活体器官的行为不构成犯罪:(1)必须向移植器官供者充分说明,摘取器官可能对其身体健康带来危险性;(2)必须有移植器官供者基于真实意愿的承诺,即真诚同意捐献器官;(3)必须考虑移植器官供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只有在摘取器官对其不会有危险的条件下才能实行。”在此意义上,得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思想理应是器官移植的又一重要立法原则。行为人对摘取其器官的知情同意,就是一种权利处分行为,得到承诺的行为不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同意并非仅仅器官供者事实上的知情同意,而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固然原则上存在知情同意的事实就可以摘取其器官,但并非不受任何限制。试想一个尚无准确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的承诺,由此他们很难对摘取其器官的行为及其严重后果完全知情,也就谈不上基于知情的有效同意。为避免器官移植的滥用及其存在的道德风险,保护人们的权利,器官移植的立法普遍禁止以“知情同意”而摘取未成年和精神病患者等缺乏认识能力的人的器官。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8条也规定:“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9条又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应该说,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即使行为人对摘取行为及后果完全知情而作出承诺,但也并不意味着这种承诺的合法有效。如特定重要的人体器官往往是唯一和不可能再生的,摘取这种器官就意味着死亡的情况。因为在生命权的讨论中,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允许人们自由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可见,当事人的承诺并不是也不应当是无限的承诺权,而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必须考虑目的的正当性、法律上的正当性以及器官供者的健康状况,等等。个人的生命健康等权利是个人重要的基本权利,但权利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和毫无限制地行使这些权利,而应当遵守社会的一般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其中为现代社会承认而成为基本信条的是生命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无权处分自己的生命。虽然供者的知情同意是阻却摘取器官行为违法性的理论基础,但是什么是有效的知情同意,或者法律所认可的知情同意与事实中供者的知情同意是有差别的。

三、器官权利的边界:商业化禁令

器官移植摘取器官的行为符合了不伤害的原则,又具备了被摘取器官者的知情同意,那么是否意味着就可以自由地摘取其器官呢?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正确地认识器官权利,如果摘取器官行为既无伤害,又有知情同意,在表面上即器官供体放弃其自身器官权利的行为。遵循自由权利观点,权利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行使权利或放弃权利,个体放弃自己的器官是一种权利行为。由此,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器官权利的概念,指出器官权利的形成实质是器官的法律地位从主体“人”组成部分转化为权利客体,即器官“客体化”,器官权利提出的意义不只对规制器官移植技术的本身,其后蕴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对人体客体化的法律规制的探索。

“所谓人体器官权利,是指法律所赋予的自然人对其器官依法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以及自主支配的权利,其兼具身体权和物权的属性,可以说是一项全新的权利。”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意识到人体器官法律属性的复杂性——在传统民法“人”“物”二分理论中,人体器官具有“人格”和“物”的双重属性。在此意义上,学者一般将其视为一种全新的权利。而权利即自由,不少学者大胆主张人体器官可以合法的自由买卖,成立人体器官市场,允许通过自由的商业买卖来获取临床上急需的人体器官。即国家应当建立一个人体器官交易市场,允许人体器官的转让和交易。在论者看来,人体器官自由买卖合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可以有效地解决临床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有利于救死扶伤、挽救更多的人的生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可以通过等价有偿的市场交易使器官出让人的损失得到合理地补偿,有利于防止非法交易侵犯出让人的权利;三是可以通过买方与卖方所达成的协议,确保器官的正常用途。

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对人体器官买卖,几无例外地作了禁止的规定,严禁人体器官商业化买卖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方面的基本立场。例如:英国1989年的《人体器官移植法案》(Human Organ Transplants Act 1989)明确禁止人体器官的商业化运作,该法第1(1)条规定:“如果行为人在英国:(a)为提供已经或将要于英国或其他任何地方之去世或在生的人身上摘除并将被移植于另一人体内的器官或为意图提供这样的器官之要约而作出或接受付款,(b)谋求寻觅愿意为获取付款而提供该器官的人或为获取付款而要约提供该器官,(c)提出或商议涉及为该器官的提供或提供该器官的要约而作出付款的任何安排,(d)参与管理或参与控制其所从事的事务包含或包括提出或商议作出任何这种安排的法人或非法人社团,则其将构成犯罪。”日本《器官移植法》第11条规定:“1.任何人不得接受、要求及约定作为提供移植手术使用的器官对价的财产利益。2.任何人不得接受、要求以及约定作为提供或者接受移植器官对价的财产利益。3.任何人不得接受、要求以及约定为提供或者接受移植器官进行中介,以及作为中介对价的财产上利益……。”此外,诸如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智利、西班牙、津巴布韦等也都明确禁止人体器官的商业化操作,并明确将人体器官的商业化规定为犯罪而科以刑罚。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立法也不例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不得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第10条又将“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这些立法都是禁止人体器官的商业化买卖。理论上主流的观点也是反对人体器官的自由买卖,认为人体器官买卖应当被禁止,其理由主要是:“(1)人体器官买卖会造成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因为穷人更有可能会出卖自己的器官;(2)人体器官买卖会使器官的出售者处于手术的风险与痛苦之中;(3)如果允许人体器官买卖,将会导致人体构件乃至人的商品化;(4)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自愿同意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风险之中;(5)如果允许捐献者获得补偿,则会损害现有的以利他为特征的器官捐献体制。”

在笔者看来,器官权利思想有可取性,主张器官权利有助于个体维护其自身的器官完整和功能健康的权利。但如权利相对的观点,这种权利也是一种相对的权利,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的约束。人体器官是人体的重要载体,它不具有财产性,不能作为物来交易;而对人体器官的买卖、担保、抵押等商业行为,往往被视为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其行为不应有效;而只有以无偿捐赠为基础的器官移植,才应是一种富有意义的道德行为。如果允许人们随意转让器官,无异于明确承认人格的商品化,而人格的商品化则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导致自杀甚至是谋杀同时,人体器官买卖也会造成权利人自身的损害,人们可能因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自己的器官,甚至可能无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谋取一时的利益而进行身体器官交易,以致给自己身体造成严重损害。事实上,买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一方面可能直接导致出卖器官的人的重大伤亡,出卖器官的人可能会受形势所迫出卖自己的器官,给自身带来无法挽回的重大伤害;另一方面,专卖人体器官的行为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风险和道德危机,即人被商品化、被市场经济所异化。因此,笔者认为买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应当被严格禁止,器官权利的界限就是禁止人体器官的商业化买卖。

第9篇:礼仪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竞争力 知识创新 知识溢出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在企业的相互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且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劳动力等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主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例如就制造业企业而言,管理学大师Druker (1990)提出了“新型制造业”(new manufacturing)的概念,并认为“后现代”的工厂本质上并不是机械化(mechanical),而是概念化(conceptual)的,需要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方法自然离不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溢出是知识的一个固有特性,于是企业的知识创新就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学习,有一些企业可能成为知识的“免费搭车者”,虽然知识溢出可能使得整个社会获益,但是,这也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协调好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关系。

二、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

2.1 知识的概念

广义而言,知识被认为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和感悟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认识的结晶。知识逐渐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相互交织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才成为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知识。知识是可以改变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为行动的基础,或使个人(或机构)具备采取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的能力(野中郁次郎,1999)。

综合关于知识概念的各种理解,我们认为知识可以定义为:经过人类思维整理过的,可以用于生产、研究等社会活动的信息、数据、意象、经验以及其他社会化产物(龙静,2001)。

2.2 知识创新

美国学者Debra.M.Amidon(1997),将“知识创新”定义为“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的过程”。这一定义比较好的概括了人类经过实践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的对“创新”概念的比较完整的理解。

知识创新并不是“创造新知识”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它包含了从知识的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物质财富,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如何去获取,而在于如何去应用。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3 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简单的来说,知识溢出是一种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我们将这一外部性和产生这一外部性的过程统称为知识溢出(孙兆刚,2004;惠宁,2007),即知识溢出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外部知识源与内部知识源溢出的知识能够迅捷高效地积累到组织的知识资本的蓄水池中,这是一个渐进与累积的学习过程,并成为技术创新的雄厚资本与坚实基础。可以说,知识溢出这种外部性的存在,能够带来一种积极效应,从而以较小的社会成本换取较大的社会收益,但是,这有可能也会带来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考虑到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可能存在的矛盾,并且,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合作机制,来协调好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之间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或者社会能够处进行良好的发展循环。

三、知识溢出条件下知识创新的一个困局及相应策略

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如果在知识创新上企业各自为营,不进行合作,那么知识溢出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下面我们引入 Pepall, Richards & Norman(2008)一个原用于R&D研究的模型,并加以修改辅以说明用来证明以上结论。

首先我们认为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反映在产品的成本上,企业进行知识创新,产品的成本下降。我们首先讨论企业之间独立进行知识创新,即不合作的情况。行业内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分别进行知识创新,强度分别为x1和x2,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即一家企业知识创新能迅速被另一家企业模仿学习,溢出系数为β。两家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为:

(1-1)

(1-2)

企业1,企业2进行两阶段博弈。在第一阶段中,企业1和企业2的策略变量为知识创新强度xi;在第二阶段中,双方进行古诺博弈,策略变量为产量。我们采用逆向归纳法,先讨论第二阶段最优产量水平的决定,再分析第一阶段最优知识创新强度的决定。

很容易得出,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为:

(1-3)

(1-4)

利润函数为:

(1-5)

(1-6)

现在将式(1-1),(1-2)代入式(1-5),(1-6),得:

(1-7)

(1-8)

将上面两式分别对x1,x2求导并令其等于0,可解得:

(1-9)

(1-10)

将上面两式联立,求得均衡时两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强度为:

(1-11)

我们将式(1-11)对β求导:

(1-12)

相应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均衡利润为:

(1-13)

(1-14)

由于需要保证式(1-7),(1-8)即两家企业的利润非负,那么需要有 ,在此条件下,式(1-12)是恒小于0的,这意味着,溢出效应越大,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其根本逻辑为进行知识创新的企业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费成本迅速模仿学习其创新成果取得成本的下降。

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是会阻碍知识创新的,企业管理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对此必须予以重视。我们认为此问题解决的方式有二:一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但此方案的一大缺憾是不能保护隐形知识不被无成本地模仿。二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共同基金,由各家企业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进行知识创新,实现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并且创新力度的调节以两家企业的联合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企业纷纷通过知识创新来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溢出是知识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性,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成本从知识溢出中受益,成为“免费搭车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削弱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溢出效应越强,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对此应问题应予以重视,解决此问题的一种策略便是建立共同基金,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目标,使企业在知识创新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本文给出了一个分析模型,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企业之间关系的简化,现实中要完全实现是存在困难的,毕竟竞争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家在决策时也是有限理性的,未必能在知识创新上做的理想如本文模型设计。这也是本文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midon,D.,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M].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7,7.

[2]龙静.企业知识创新与其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