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陶行知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后来他超越了王阳明,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创造教育理论。他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说。他回国后,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觉杜威的学说不够完善,给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还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美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对孩子的艺术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并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美术课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意识
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美术教学游戏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符合幼儿的天性,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同时符合学前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因此,我试图以陶行知教育理论精髓为指导,以游戏化形式组织美术教学,提高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游戏化的美术常规培养、多材料提供的游戏化、教学形式的游戏化、语言的游戏化、评价的游戏化几个方面开展教学,使游戏与美术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孩子们是天真、纯朴,不受旧事物、旧观念束缚的,能够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美术课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变废为宝》这节课中,就是利用废旧的物品(纸盒、易拉罐……),通过简单的穿插切割粘贴等方法,使废品变成一件艺术品,使学生不乱扔纸屑,学会美化环境并利用废物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三、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
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感悟、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用自己的意愿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
要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必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多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加以引导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在美术作品中学会审美,让学生与优秀艺术品对话,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并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荷兰后期印象派巨匠文森特・凡・高在1888年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这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自主欣赏和评述。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和不同情趣爱好的学生眼里可以传递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在引导学生欣赏时,应避免出示统一的或教师主观的评价标准,而应该放松他们所有的神经,自主的地感受、鉴别,有意识地诱导接受并认可他人的不同审美观,承认个人的审美差异,同时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品格。
四、注入情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情感在美术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美术课的灵魂所在。可以这么说,美术教育即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必须始终贯穿美术课堂教学,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对社会发展也有好处,因此,爱要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
(一)以爱的方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自觉做到爱惜纸张、不随地扔纸、妥善保管自己的用具、正确使用美术用具、不浪费、不损坏等。这些好习惯不仅是学习的习惯,还会对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好习惯的养成将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会引导他们成为健康、文明、向上、有道德的人。所以要从细微处入手开发美术学习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
幽默;教学艺术;情感;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82―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凡是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感兴趣,才会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所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设疑置悬,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作为一节课的总导演,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巧用“设疑法”,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就会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一般,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伊始就开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猜测、联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就会依据问题顺藤摸瓜,随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向下一步过渡。而整节课的语言点和语法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就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生硬的语法变得通俗易懂,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能勾起学生寻根探源和求知的欲望。
二、善于幽默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一种“柔化剂”,可以消除紧张;幽默是一种“强化剂”,可以化解矛盾。令人愉悦的幽默能改善学习效果,提高记忆力。幽默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积极的情感氛围,温暖学生,吸引学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幽默,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均有好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幽默是教师运用巧妙诙谐、机智有趣、出乎意料的语言或体态对学生施加影响,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艺术。欣赏幽默是一种奇特的享受,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幽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究教学艺术
讲究教学艺术,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性地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欢愉的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要使英语教学速效、高效、长效,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笔者经常与学生共同搜集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笑话,歌谣,流行乐曲及名人轶事,并定期举办英文故事会,演唱英文歌曲等活动。
四、培养情感
一、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把握好处理问题的缓与急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种小大人的思想,个性张扬。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心态,做到缓得适时,急得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脾气暴躁,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劝“冷处理”,“延长教育法”和“持久战”等,循序渐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对比,自我反省。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引起学生激烈的反应,引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强烈冲突,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强调缓的作用,并不是说时时处处以缓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又如有些同学都知道的严重违纪事件,就应当立即处理,消除影响,如果拖着不处理,会带来一些不良“后遗症”。
二、保护好学生脆弱的自尊心,把握好学生信息资源的藏与露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我班一位女生在寝室丢了一个暖瓶,恰巧这位学生又看到另一个学生拿的暖瓶很像自己的那个。她就问这个女生,而这个女生不承认,说是自己从家拿的,两人还大吵了起来。由于有监控,事实很清楚,就是她拿走了。但是,为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她还能在这里继续上学而不被别人鄙视,我没有让她立刻归还暖瓶,而是宽慰她,学生这么多,拿错很正常,并且让她再用几天,通过宿管人员归还暖瓶。这位女生的事情班主任可以将其泄露出去吗?笔者认为不可以,这会严重伤害学生尊严和人格,可能成为其成长过程中抹不去的阴影,所以,应该为她“藏”。显然,班主任对所接触到的学生信息有一个是藏是露的问题。班主任对相关信息的“藏”与“露”要掌握好分寸,要藏而不露,藏而有露,露而有藏,露而不藏,藏中见露和露中见藏。可谓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关键词: 综合艺术 音乐欣赏 美术欣赏 共鸣
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说,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关系,现在有些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原本是结合在一块的。例如,原始艺术中,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就是四者同源的。在艺术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都是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甚至重新结合,如文学、美术、音乐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随着历史与艺术本身不断发展,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更多元化,郭声健先生在《艺术教育论》一书中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角度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意味着不同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有许多相通之处。”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提供必要的前提。可以想象,当我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不难发现各类艺术实际上是类似的,有着密切联系。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明确告诉我们:“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
“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趋势。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美术课堂融入音乐已成为美术教育的时尚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必然会引发美术教学中为何引入音乐、引入音乐后是否有增强美术课堂欣赏效果、选编背景音乐时要注意哪些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解决呢?首先要找到美术和音乐二者的共同点,只有深刻领会它们的内在缘由与重要性,才能积极加以运用。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对我们学习美术、欣赏美术与教学都是有很重要作用的。绘画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形式,音乐在其表达美感效果方面,对欣赏者来说更容易与绘画联系起来,因而音乐中具有绘画性内容。当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时,眼前会呈现出“春花秋月,浮云流水”的生动画面;观赏气韵生动的绘画作品时,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的超凡脱俗意境。这种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正是艺术通感的表现。美术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没有审美的美术就不是真正的美术,在各种美术作品的表现中,如果只注意技法的娴熟和画面效果的表现,而不注意感情表达的话,美术作品就没有感人的意境了。所以,美术创作中,我们需要的是有内涵、有审美表现力的作品。于是,把握美术和音乐的关系,根据美术想象和表现,置身于美术描绘的画面中抒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吗?人们不是常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音乐和美术是不分家的,称为姐妹艺术,音乐依赖于听觉,绘画依赖于视觉,它们共同作用于感觉。音乐能表现万物的形象和精神,绘画同样能表现出万物的真善美,由音乐的刺激和牵引,画家在创作时更能表现出画家的心灵感受,表明真正的艺术。美术和音乐的配合关系,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请了乐队为画画伴奏,体现了美术和音乐的完美统一。我们可以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名画中找到用眼睛“听”出美妙乐章的例证。如宋代画家李迪的《雪树寒禽》里只有雪花在空际飞舞,而没有风声,显得闲适安静,然而节奏鲜明、富有弹性的树枝感觉在摇动,由根至梢回环曲转,恰似古琴弹奏出的一串音响飘向天空,充满诗意和音韵。同样我们经常从听觉角度体会绘画的色彩,感受音乐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由此可见,音乐和美术之间应该有一座互相贯通、联系的桥梁。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美术课堂与背景音乐的有效“共鸣”,发声学专家甄立夫在《科学练声》中指出,“当两个物体共振或共鸣时,其振幅是叠加的,因此,两个物体共鸣的声音更响亮丰富”。由此可见,当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实现“共鸣”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增强对艺术的多样性感悟,提高创作效率。这样音乐带来的好处是成倍的。如果美术课堂里有美妙音乐缓缓溢出,就像石隙间的清泉、幽林中的阳光,艺术将以双重力量感召心灵。然而,教学中以美术为中心,将背景音乐生动、自然、有趣地渗透到美术课鉴赏和创作各个环节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当然,运用背景音乐并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美术课不能脱离美术的特点。因此,乐曲的选择要精心巧妙,紧扣美术教学目的。不仅在有限时间里丰富教学内容,还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教学中音乐与美术这两科学生最容易接受,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画面和音乐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直观,情感得到升华。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音乐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把美术和音乐融合起来,体现综合的学科教学理念。美术教学中可选取轻松、舒缓的中国民乐及小提琴协奏曲等。背景音乐应该让学生感到好像置身于郊外的田野上、水边、林子里,沐浴着春风,悠然自得地挥毫抒怀。不过应该注意,在美术课上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要进入生硬拼凑的误区,不要使两门学科互相对立,使教学效果大大下降,达不到预期目的。
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且相互融通的,有着共同的基因,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对我们学习、教学有很多好处。了解绘画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在艺术这一大家庭中互相影响,互相汲取精华,繁荣发展。相信在以后艺术道路上,它们会携手走得更远、更美丽。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课期名称:普通高中学生美术教育途径的研究
近来,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课堂上做动作、讲话、睡觉、故意跟老师打岔、甚至顶嘴,引老师生气……这些现象可以说是新形势下摆在每一个老师,特别是初中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好这个难题是我们急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究其原因,应该来说是多方面的,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娇宠,惟我独尊,见识广泛,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意识增强,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导致学生心理的复杂多样,也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如果控制不好情绪,一时冲动,带来严重的后果都是有可能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我的亲身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敏捷、正确的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境界的能力。实质上它是教师的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也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经验的升华。
从教学科学理论来看,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优化课堂教学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阅读、写作、认知等主观因素,存在着种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不断在变化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看,课堂调控能力是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尤其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和教育能力。因为新课程的语言教学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有随意性、相对性和双重性等特点。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突然意外事件有所准备。
从学科特点看,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学生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较多的运用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大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向老师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才能在复杂的教学情景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哪些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哪些问题是学生求知欲的反映,哪些问题是学生“故意捣乱”等及时的做出判断,妥善处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美学观点看,调控能力是构成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是百花园,教材中的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因素,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学生的审美观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对同一类美的事物,往往会有不同见解。因此,教师在创造教学美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审美理想,机动灵活的运用调控艺术,才能使教学具有充分的美感作用,从而领略到教师那闪光的智慧和巧妙的教育艺术,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和发挥课堂调控艺术,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运用上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运用教学调控艺术呢?
1.应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
语文教师的调控艺术,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驾驭教学的特有的能力。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时间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理论,才能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从各种智慧经验中提取有关信息,经过加工创造而转化为教学调控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发挥调控艺术的教师,他们能迅速透过学生的外部情态推测他们的内心活动,察果窥因,抓住时机,及时实施对策,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按照老师所希望的去做。如上海市的特级教师袁溶上语文课时,有一位同学默写生字时,无意中看到了临桌同学本子上不会默写的字,他开始写在自己本子上,但最后还是自觉地把它擦掉了。这一细小的动作被袁老师发现了,他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并不失时机地对同学说: “列宁说‘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以至许多年以后,当这个学生见到袁老师时,还念念不忘地说:“从那以后做个诚实的人就成了我生活的准则,而且坚守一辈子。”由此可见,袁老师的教学调控艺术来之于他敏锐的观察力,他从学生点滴的言行中开拓了教学的内容和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语文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往往多于其它学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等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过程中,无论对待怎样的“意外事件”,都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制力,从而使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能在一种健康的氛围中得以解决。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是衡量其调控艺术的标准。那些具有良好教学调控艺术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3.应正面教育,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艺术的作用,应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这就要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既不能失去教者风度,也不能放过教育时机,应当运用自己的调控艺术,配上娴熟的语言功夫,有的放矢,春风化雨,使坏成好事,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应热爱学生,抓好根本
[关键词]声音艺术 音乐教学 艺术性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所有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情趣横生。
一、音乐教师的课堂文学语言艺术
1.具有准确性
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一个职能“茶壶里煮饺子”的人是无力胜任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或者,虽然能作口头表达,但是自己明白的意思却无力使学生明白,心中所想的与语言表达不相一致,“词不达意”等现象都是缺乏表达能力的表现。
所以教学语言即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学实践表明,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含糊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不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音乐教学中,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词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每个有关音乐概念,都要讲解准确。
2.具有艺术性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是对语言表达的高层次的要求,从教育的高要求来看,课堂语言是教师的一种表现艺术,它包括教师要讲究说话的表情、语气、语调以及伴随的手势、姿势等等。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魄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象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的。节奏感个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具有教育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仅要富于情感,还要具有教育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感染学生。
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学会运用温和、亲切、机智、灵活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营造音乐美的氛围和课堂愉快气氛。总之,在音乐课上,尽量避免大声训斥而用机智、亲切的语言,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温馨,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4.具有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
1.肢体动作语言
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用一些手势或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歌曲《娃哈哈》时,教师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随教师进入欢快活泼的唱歌气氛,并准确掌握新疆音乐在主要节奏型。如果音乐课上教师只唱不动,那么这样的音乐就可能显得死气沉沉,失去音乐课本身必须具备的特点。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学生走神、唱歌走调等不利课堂因素,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证课堂气氛的延续性。因此,眼神是音乐课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3.口型与面部表情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修专业举办“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和相关的“音乐创作美学”、“音乐形式与内容”等系列音乐会和研讨会,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判断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对伴随时代前进中出现的各种艺术品种,组织大学生研习、分析、思考与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导向和树立正常的文艺批评。
此次音乐会得到了各级领导及音乐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编审杜晓十、北京大学教授严宝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穆礼第、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权吉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余志刚等专家和一些高校的教师观看了音乐会。
参加音乐会表演的是来自数学、物理、中文、政法等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表演了西方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偶然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和1945年后继续寻求新的音色的代表人物里盖蒂等音乐家的部分声乐、器乐作品,还表演了《涉江采芙蓉》《长短组合》《芦笙与铜鼓》《序曲》等中国作品。
在演出中,大学生还表演了自己创作的管乐五重奏、音乐剧、表演剧等,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诠释音乐的能力。
为了对音乐发展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和指导他们的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博士生一起学习中国当代和西方近现代音乐史,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从学习、研究的角度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音响,对作曲家的作品反复倾听,对不同版本的演奏及技术进行切磋,练习中国作品时,还特意请作曲家亲自诠释、指导。
音乐副修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院系,他们的课程安排紧凑,课余还要做试验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涉江采芙蓉》是我国第一首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写成的歌曲,大学生分别以美声和通俗唱法形式演出,在自弹自唱时,钢琴与声乐衔接起来演唱十分困难,为了练习音准,学生走路、吃饭前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都在练习,逐步克服了技术性的困难。罗忠先生听说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他的《涉江采芙蓉》时非常兴奋,他首先问跑调了吗?当他听说没有跑调时,连连说:“了不起,了不起,替我问候他们。”
大学生为排演现代音乐剧,找到法国驻华大使馆,千方百计地借来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录像带。没有乐谱,他们反复听记旋律,边创作边自学和声、复调等音乐知识,并为旋律配器。他们把握管弦乐原作的整体风格,根据演奏员和乐器的限制写成双钢琴、长笛、小提琴、倍大提琴合奏并与人声融为一体。音乐会后,音乐学院的一些研究生们索要乐谱,他们表示喜欢,甚至有人表示毕业后给学生排练演出。杜晓十教授认为:大学生用心灵去表现音乐,真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它的美,这就是审美的过程。用心去表现音乐和仅是技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创作的音乐和他们真挚的表演都令人感动。
资环学院的学生为了表现和谐的大学生生活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创作了木管五重奏《暖色》,政法学院的学生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台湾情思》等。音乐学院科技系的钱锋主任对于学生的创意赞赏有加,当即把他主持的节目的画册送给副修学生,并与学生交流想法。
表演剧《思辨现代音乐》展现出当代大学生们心目中对现代音乐的一些观念。这是副修专业学生从他们最关注的音乐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入手,由西方代表性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引发创作的动机。在创作中,他们研究了约翰・凯奇的生平,听了他的部分作品,分析了他于1925年在美国黑山大学开的“黑山音乐会”,查阅了他当年的好友、现代派美术家杜尚先生的反映其现代美术观念的有关资料和部分美术作品,研究了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哲学对追求新奇形式的文学艺术家们的影响。大学生以音乐家约翰・凯奇、美术家杜尚、表现主义文学家卡夫卡和尼采为人物主线,从音乐美学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对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对当今社会艺术品种及对大学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大学生在创作剧本时,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状况和对约翰・凯奇等人的生活和创作带来的种种影响。他们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思考、比较现代艺术,对音乐的表现形式的变革及其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大学生在研究的同时,用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探讨现代音乐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与之相关理论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研究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体会尤深,他们很多人表示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音乐会,原以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过是让大学生热爱音乐,增加点修养,随便谁都能教”,这种模糊认识和偏见在首师大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和所要担负的责任有了清晰的认识。
音乐会后,首师大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大龙教授主持了座谈会。大家对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理解现代音乐作品和通过音乐所体现出的创造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认为:音乐会非常有创造性,很多节目都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的,令人佩服。事实证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养了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才。首师大带了个好头,他们的做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谢嘉幸说: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大学生表演现代音乐,了解了他们怎么看待现代音乐,他们的演出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认为有时自己“被专业束缚住了”,副修专业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音乐,是来自他们的知识底蕴和创造力,而这正是自己缺乏的。
观看音乐会的表演也使作曲家关注到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权吉浩说:“在大众的心目中现代音乐不好听,而今天的音乐会却有自由和活泼的形式。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那时酷爱音乐,感到搞音乐非常崇高。后来进入了专业圈,为了参加比赛,常关注技术的难度与创新。今天看到大学生能够有这么好的、成功的音乐会和带有创新性的音乐作品,感受很深。现代音乐与大众的融合点应在什么地方,我要反思自己,思考自己的写作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听众的资源,一个作曲家的关注应是多方面的,不能老写比赛的作品,应该写点给老百姓的作品。”
专家们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回避现代音乐这个敏感的话题,引导大学生研习、评价、思考现代艺术,对他们分辨艺术的思潮、辩证地认识问题非常有好处。
穆礼第谈到:我作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更关注的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将来走向社会走什么路,慢慢地形成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音乐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应像首师大这样,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研究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熏陶和教育。
大学生在谈到现代意识时说:现代艺术离我们太近了,各种艺术思潮、艺术观念鱼龙混杂,经常引起我们的困惑。音乐有没有功能?例如古琴艺术,是否它的功能就是排遣抑郁?有没有继承文化的成分?西方的画家杜尚的小便池直接拿过来送进艺术馆就成了艺术品,这些问题应该怎么看?我们将来要走向社会,有些人还要做教师工作,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应怎么回答?
大学生们相继发表了他们的看法:艺术思维每个人都会有,技术固然也很重要,但创作的技法应是表达艺术家思维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果只重视音乐的形式和内部结构,忽视艺术与社会、作曲家对社会的体验之间的联系,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否会导致艺术与社会、历史和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内在联系的缺乏?
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表示学习音乐促使他们对艺术本质进行思考,在思辨中有了较清晰的定位。他们感谢音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思考”的氛围与环境。
在谈到大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问题时,杨瑞任说:“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行动、知识解读音乐,能有这样好的音乐修养,把音乐思考得这样深,把音乐做得这样漂亮,真是令人佩服。这样的思考对大学生的艺术定位有好处。我看全国的普通高校应向首师大这样推广艺术教育。”专家们对音乐会中美术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演出海报,制作的服装、道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节目单、制作的演出现场大屏幕PPT文档,中文专业学生写作的剧本,外语专业学生翻译的歌词及在音乐会中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及显现出的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是我国普通高校第一个培养在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音乐学研究领域“音乐与科技”(音乐与网络、多媒体)、音乐与声学、音乐与教育学、音乐与心理学、音乐与人文等交叉学科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大学生修满音乐专业的学分可取得音乐结业证书、音乐学专科学历和本科学位,也有音乐副修的学生考入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专家们认为音乐副修专业是普通高校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对于音乐副修专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专家们予以了肯定。他们认为音乐副修专业办学模式是普通音乐教育、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杨瑞任认为:音乐副修专业是做深层的普及音乐的工作,它将基础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杜晓十认为:首师大的音乐副修双学位教育非常有意义,未来的艺术创作属于会思考的艺术家,这些跨学科的人才,将来在音乐创作上一定会有所作为。穆礼第指出: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走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前列,是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推动。他认为首师大有一批非常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在这方面注重研究,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在教学理念上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值得我们清华大学学习,也值得在全国的普通高校推广。
专家们在发言中还谈到,评估教学不仅看大学生在演奏技术上与专业的差距,重要的是看音乐给大学生创新性思维所带来的影响,首师大音乐学院副修专业的办学模式为中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描绘了可喜的前景。
一、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应为先
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有智慧的英语教师应当适度、恰到好处地把学生从后台推到前台,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要真正管理好课堂,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学会爱学生,善于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平时课下多和学生接触,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一句“Hello”、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都是在与学生沟通。学生的思考、读书、讨论、答问、合作探索……是对教师的回应,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正是在这种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多向的交流中,实现了师生知识的共建和心灵的交流。
三、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源泉
学生厌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排斥英语。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英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变“痛苦”为“快乐”,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乐之者”,这几点值得一试:(1)用趣味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3)给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总之,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善于给学生制造快乐与机会。
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去感悟学生的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关键词 课堂语言 口才 修炼 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对于要想把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来说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或作用,尤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来讲更为至关重要。
1 课堂语言是一种艺术
有些老师,特别是那些理论知识丰富且热爱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虽然理论知识准备得相当充分,讲得也很辛苦,学生们却听不懂,而形成“茶壶倒饺子——有货出不来!”的被动局面,有的老师自认为天生“嘴笨”,认为自己不适合讲课 而自暴自弃。还有一些老师在连“嘴皮子”上下功夫,经常是口若悬河自我感觉良好,而失去主题。
课堂上听课的气氛活跃与热烈与否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当然是看老师的课堂语言运用的效果了。为什么同样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用同样的时间来讲,所用的语言字数相当,而获得学生们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呢?实践表明,课堂语言首先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当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你若很直白地说:“好,坐下!”而换个方式说:“恭喜你答对了,很好!”两种语言表达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若应用于课堂中,便可称其为课堂艺术语言,一堂课“演”(讲)下来也就是课堂语言艺术作品了。可见,课堂语言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克服其制约“口才”的一些个性,而以艺术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的。
2 对课堂语言艺术作用的关键因素
(1)对语言艺术起作用的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渊博的知识、智慧的头脑做铺垫。教师应注重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赖以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有意识地“逼”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与智能储备,用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常识性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说话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才会给予学生新的内容,学生也才乐于倾听和接受,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数学的只掌握数学语言,教化学的只掌握化学语言,上课难免单调,尤其涉及面广的专业课更难免显得枯燥。
(2)对课堂语言艺术起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要饱含激情要具有号召力。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充分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至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讲课如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充分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这要求教师很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从而达到“情见于辞、情发于声、情触于理”之效果。教师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量,应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以自己“灼人”的力量,收到感人的效果。教师应该把握住感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及恰当的手势等等,体现出不同的感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发展,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疾呼,忽而声色俱厉,忽而婉转动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语言的情感产生于教育者对象的无比热爱之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心理,授课时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语言一定要真诚。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真诚,并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如何加强课堂语言修炼
首先,修炼自己的学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语言是否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不只是语言技巧问题,还与教师的本身知识素养有关。“蚕食桑叶而后吐丝,蜂采百花而后酿蜜”。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似信手拈来,却匠心独运。为此,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等百科知识,还要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大量获取所教学科的新知识。这样教学语言才能形式多样、言之有物,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
其次,加强口语练习,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口才和其它才能一样,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凭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志向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毅力。坚持自我训练,人人皆可有口才。教师的口语练习首先要扎扎实实过好“语音关”,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主要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方言土话,严禁污言秽语,禁忌口头禅,要自觉清除口语中的杂质,净化语言,美化语言,简练语言。
在备课时要备教学语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等,都要想好顺序,讲究条理,注意遣词造句,力求思路清楚,语言清晰。教学语言要字斟句酌,音量、语调、速度、节奏、句式等,要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变换。另外在讲课之前可以进行试讲,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对于提高教学语言的效果大有好处。有条件的可以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试讲语言,然后自己听听,或请别人听,把不妥之处消灭在正式讲课之前……这样坚持自我训练,教学语言才能言之有序,生动形象,形成个人的课堂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