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科学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一、STEM教育理念
STEM教学是指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基础的综合教学。每学期开设4到5个综合性研究话题,利用四科知识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STEM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数学抽象学科的兴趣。从STEM教育的成果看,学生可以在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利用各种设备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科学真理探索。
二、STEM教育背景下,科学课程改革的举措措施
(1)从科学实验入手,整合四科知识,增强探究性
小学科学教材从简易的生活实验入手,分析周边的动植物、空气、水源以及各种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立足于科学实验,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和技术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研究思想。例如,在“过滤污水”的课题研究中,首先,教师明确“污水处理”话题,对话题需要的知识进行简单叙述,采用自然池塘的水、生活日常用品、活性炭等为试验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制污水净化处理器,利用塑料瓶、棉制衣服、纸巾、活性炭包、抹布等不同物质进行过滤,比较各种材料的净化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拓展污水成分以及净化污水采用的原理。在“试验+讲解”的模式下,学生会对污水处理产生深刻的印象,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科学故事为基,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的科研理想。科学教材中以科学家的具体事例为榜样,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对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知识的发展史讲解不多,无法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水平。基于STEM教学理念,教师应开展素质教育,通过科学家发展真理的过程,为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意义,突出科学家的品质,让学生获得感悟。例如,在“动植物繁衍后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例,向学生展示达尔文发现“进化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奥妙和研究的艰辛。又如,法拉第将电学和磁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电磁学的大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学科整合,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数学知识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用途认知不明,常常按照公式进行生搬硬套,进而出现错误,科学课堂应该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补救,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知识。例如,在“探究星体”的章节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星体和运行方式以及星体之间的影响,如潮汐。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星球体积数值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星体之间大小的差异。采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又可以完善科学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又如,在“能量转化”的章节中,教师按照实际生活对学校的耗电量进行计算,让学生体会节约用电的必要性。以上两个例子是简单整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探索,由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的知识。
(4)课堂联系实际,拉近科学课程与现实的距离
小学科学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但这些内容多为引导部分,与教材知识的运用有着差距,降低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层面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将科学课程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技术、工程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气体力量”的课题中,教师可以举出自行车胎、气垫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气体的力量,让学生进行自行车打气实验,在打气过程中深入感受气体的内在力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为学生提供理解现实问题的新角度,不断激发个人智慧,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三、结语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库;牛羊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31-03
一、翻转课堂及研究现状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被称为颠倒课堂或颠倒教室,教师事先录制授课视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前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完成知识、技能的融合,颠覆了传统教学课中教师传授知识,课下学生内化知识的模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保障下,翻转课堂正引领着全球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于2007年,由美国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创立。学生在家通过教学平台上的音频、视频完成自主学习,课堂转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主要是答疑解惑、操作指导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数字化学习为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早期的翻转课堂主要在美国各个学校进行,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如哈佛大学模型、斯坦福大学模型、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可罕学院(又名可汗学院)模型、林地公园高中模型等。翻转课堂的推动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开发型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应用。2012年初,我国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如张金磊建构的游戏化翻转课堂模式,将游戏化学习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并通过教学案例证明了游戏化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钟晓流等则是将翻转课堂与太极思想、认知理论深度融合,构建出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式;宋朝霞构建的翻转课堂则是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项目式教学中。
二、牛羊生产课程翻转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翻转教学的必要性
牛羊生产是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牛羊健康养殖的能力,为满足牛羊生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按照现代畜牧业的改革发展需求,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场所多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操作对象多为牛羊等活体动物,老师的操作和学生的训练要求一遍通过,每次都要规范,不好反复学习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资源共享型的课程资源库,进行翻转教学设计,解决学生难以课前学习、难以反复学习、难以拓展学习的困难,实现课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途径。
(二)翻转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数字化学习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网络学习工具的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手段。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牛羊生产课程2008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依托,结合教育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课程资源库项目建设,牛羊生产建设团队与辉山乳业、上海牛奶集团、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了互动共享型的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将行业动态、企业最新技术、教学资源和职业岗位培训等内容整合其中。学生通过登录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间或同学间可以有效沟通,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构建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搭建共享型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
根据牛羊生产课程教学目标和共享型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标准,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引进的德实教学平台,建设共享型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引进牛羊生产相关行业、企业的新需求、新技术,建设系统完整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动画、视频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资源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能满足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的课程教与学的需求,可以为不同学历起点的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库建立了完善的与学习者的互动机制,课程学习平台既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也是牛羊养殖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专业培训平台,见图1。
■
图1 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建设示意图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方案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模式进行翻转,在课前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自行掌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强化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本文以牛羊生产课程中的“奶牛场的场区规划布局”为例,设计基于共享型课程资源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确定任务目标,分别进行课前学习任务、课上强化技能指导、学生反馈评价等环节的教学,见图2。
■
图2 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教学模式
1.课前学习
课前,教师首先设定“奶牛场的场区布局”这一任务的学习目标:了解奶牛场场址选择要求,熟悉奶牛场的功能区划分,掌握奶牛场的规划布局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根据典型案例、视频动画等学习资源,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制作学习课件,并将相关资源和学习任务传达给学生。学生登录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观看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场的图片、视频,进行相应学习任务的自学,了解奶牛场规划布局的基本常识,调研校内外实训奶牛场,测量规划奶牛场各个功能区的布局。这一环节,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独立,不受时间、空间因素的限制,师生通过课程资源库平台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辅助学生完成任务。这一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2.课上技能指导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内化,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活动效率。课堂上,先由团队成员汇报“奶牛场的场区布局”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任务的实践过程,包括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情况,然后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提供资源支撑,启发团队协作。任务完成后,通过团队内部互评、团队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考核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并制订每个团队的下期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在翻转课堂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学生反馈评价
学生的反馈评价包括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技能展示等环节。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库学习的过程、为完成“奶牛场的场区布局”做的准备都在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后台有实时记录。学习效果通过课程平台的在线测试评价,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团队合作精神、岗位职业素质等体现,从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取、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因此,翻转课堂的考核由师生双方共同进行,不断总结评价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考
(一)自主学习、无界沟通得以实现
通过共享型的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随时互动交流,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等条件的制约,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真实环境与流程,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无界沟通。
(二)翻转教学效果显著
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与学习方式,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锻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优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牛羊生产课程学习的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极大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也显著提高。
(三)注意问题
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依托于互联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因此课程新资源要及时补充,资源要形象,有吸引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及时沟通、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晓永,张倩,蔡之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地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形成动态课堂,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把握《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哲学与人生》各单元理论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贯穿于理论学习之中,与学生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课堂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哲学课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教学活动为例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内容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探讨的理论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人生选择和人生实践中,坚持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尊重规律,自强不息,从而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竞拍活动设计
围绕本单元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人生目标竞拍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
2.由组长统计小组各成员5年内的个人目标,每个成员限提出一个目标;
3.各小组在小组成员所有目标中,选出一个小组目标,并以小组名义写在黑板上;
4.以展出的小组目标为拍卖的标的,每组的竞拍资金为6000元,500元起拍,每次喊价加500元。喊价最高的为买家,组长为竞拍人。
5.写出本次竞拍活动的感想。
(二)竞拍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后,各小组的组长开始统计本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对于即将面临实习就业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进行过设想,写出个人5年内的目标,应该是不太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要实现的目标太多,只写一个太少。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家庭环境,写下一个最符合实际的个人目标。
接下来的一步是小组成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一个环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综合成员目标,经过讨论,认真思考,写出一条最符合实际的小组五年内实现的目标。并要求组长谈谈最后为什么会确定这个目标。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会计班的教学中,会计班的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目标: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②五年内存二十万;③周游世界;④考取专科本科文凭;⑤找一份会计工作,工资不断提高。
当各小组将本组的小组目标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时,各组成员都会把所有目标进行比较。这时,对于竞拍哪个目标,各组都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竞拍结果可能出现有些小组如愿以偿,有的小组没有拍到想拍的,而有的小组居然拍到了两个目标,有的小组经过深思熟虑放弃竞拍,竞拍过程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竞拍结束后,我们将各小组的竞拍结果列出来。逐个目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目标,我们进一步引导,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呢?月工资是多少?什么岗位?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要求?发展前景如何?通过这样引导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理想工作这一目标。而对于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这样的目标,教师也不应该进行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物质享受的合理性。我们给学生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目前一名中职生的基本工资大概是2000元左右,然后列出每月的伙食、房租、水电、话费、日用开支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已经非常清楚,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的目标是不太现实的问题,把学生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这时开始有学生嘲笑写出这些目标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棍子扑灭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五年内拿到二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人的发展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并且不断努力。学生们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更加脚踏实地地考虑,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必须付出努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有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则明白了要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
而当我们关注到竞拍的结果时,有一个小组花了2500元拍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1000元拍到了考专科、本科文凭,总共耗费小组资金3500元拍到两份目标,他们说,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又有了文凭,相信五年后的自己会更加优秀。有的小组开始互相埋怨,意见不统一,有的小组犹豫不决,最后什么也没拍到,有的小组甚至最后否定了小组目标,放弃竞拍。对于这样的小组,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人在做选择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犹豫不决将有可能失去机会,互相埋怨将更不利于团队合作,而当认为目标不切实际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一旦确定好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对于那些什么也不拍,认为存了6000元的小组,我们给予的提醒是:你们放弃了一次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或许你再也不会碰到。
因此,竞拍人生目标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用哲学思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不光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明白了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从而达到了本堂课的目的。而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都会产生我们在课堂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而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动态,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最后,我们让学生写下这次竞拍活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拍卖,我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梦想。也觉得部分人的愿望是无止境的。这次拍卖后,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踏实一点,别过分浮夸。我觉得这次拍卖活动很特别,因为它使我认识到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从而让我发现,若要实现某个梦想、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要量力而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都要努力,没有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我希望以后在课堂上有更多这类型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努力。
二、对《哲学与人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让教学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初衷。我们在设计《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生,真正地把哲学课堂从教师的“授”转变为学生的“SHOW”。而每次在活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加开拓了我们教学的思路。因此在设计哲学课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活动设计应灵活开放
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都会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同时要利用好生成性资源,有效进行引导,使得这些资源为课堂所用。
比如说,在竞拍活动中,学生对竞拍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而真的开始竞拍时,有些小组不敢竞拍,担心其他同学笑话,有些小组在说明竞拍理由时,担心说不好,不敢畅所欲言。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气氛不断融洽,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给予鼓励,使学生融入活动中,开始学会思考,师生双方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探究或自发讨论。
2.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进行充分预设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预留“弹性空间”。在实施过程中,要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应如何作答,应如何引导、归纳。而对生成性资源的关注和整理,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这也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考验。
在竞拍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最有可能会写出哪些目标,在分析这些目标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引导。竞拍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竞拍的结果:①各小组各自拍下自己的小组目标――这个很有可能。②某些小组可能拍到一个以上的目标;③流拍,不参与竞拍;④某些小组竞拍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⑤几个小组竞争一个目标。对于这些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释。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活动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使活动不发生偏差,导致活动失败、失去意义。
3. 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空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学生个性的最好保护。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个性也不是我们拍一拍脑袋为学生想出来,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中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该传输给学生的是塑造正确的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写出了各自的目标并竞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而学生最后写下的感想,更是一种心灵碰撞后人生观的升华。这些活动环节,都随时产生了许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得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标准应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成功肯定充满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竞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竞买前要说自己的目标,竞买后要谈谈为什么竞买这个目标,放弃的也要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活动后写的感受,也给予及时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感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附《课堂活动设计表》
【参考文献】
[1]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字:化学教学;生成性资源;教学评价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10–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由其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所决定的。“动态生成”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灵动性和艺术性。动态生成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呈现着流动美和创造美。所谓化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就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进程中,师生围绕一定教学情景开展探究、交流、互动时,由学生即时产生、非预设的新问题、方案、思路等资源。这种资源直接联系和影响着生成性化学课堂教学。
在现实化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坚持“有序总比无序好”的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预设教学任务上。当出现动态生成性资源时,要么消极回避,视而不见,按既定教学设计行事,避免节外生枝;要么越俎代庖,迂回往预设上引导,很少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这些处理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中很多真实、有意义的生成资源仍然被“边缘化”。因此,认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并合理利用,对提升化学课堂教学实效很有意义。
2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判断
化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较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内容都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依以下基本特征去判断:首先,生成性内容与核心知识存在怎样的关系?其次,生成性内容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再次,生成性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养成批判、质疑、实事求是等科学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具体而言,生成性资源可能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教学价值:
2.1 建立知识联系,促进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学生带着大量已有知识、观念与经验走进课堂。这些知识、观念、经验可能成为学习的起点,促进学习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作用,动态生成一些与学习内容相抵触、相矛盾的判断和观点,阻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导致无法同化和顺应所学新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发现这类生成性资源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可强化生成性资源对核心知识理解的促进作用,克服阻碍作用。
案例1 “溴乙烷的性质、制备”教学过程片段
[问题]如何从含有水的溴乙烷中得到纯净的溴乙烷?
[结论]加入适量氯化钙固体,加热蒸馏得到纯溴乙烷。
[学生]老师:含水乙醇加新制生石灰,蒸馏得到无水乙醇,为什么溴乙烷中又改为氯化钙做吸水剂呢?(相当部分学生同感困惑)
案例是在“溴乙烷的性质、制备”的课堂中发生的。学生通过醇的学习,对于加氧化钙做吸水剂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在质疑研究过程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资源”。此困惑表明学生没有把卤代烃在碱性下易水解的性质与选择吸水剂建立联系,没有觉察到醇和卤代烃性质的差异。教师若敏锐抓住和利用此资源,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教学重点内容理解。
2.2 提出不同见解,实现课堂互动
生成性资源是个体知识与经验、理解与思维的体现,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若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互动,启发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或假说,并且展开反驳、辩护、评价与质疑,既可有效地实现学生知识与经验、理解与思维的互补、互纠与增殖,又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能使教学在生成性资源不断展开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2 “乙醇的性质”教学过程片段
[情景]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制取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结论]乙醇消去反应产生乙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生甲]高锰酸钾褪色并不能说明产物就是乙烯,可能是乙醇。
[生乙]可能是二氧化硫。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加热过程中乙醇与浓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生丙]可能是乙醚吧,乙醇分子间脱水可以形成乙醚。
[教师]那我们如何用实验说明有乙烯生成?
“乙醇的性质”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也许就是教师原先预设的下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提前激发。学生的提前袭击也是一种生成资源,教师在“欲擒故纵,佯装不得其解”中把问题抛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斗智”活动,学生依据各自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见解。不同观点间相互碰撞、补充、完善、总结,自发地达成了乙醇性质的学习目标。
2.3 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认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探究自然的过程,存在“试误”特征,是在不断消除错误的道路上前进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错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为“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
一些看似简单的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练习测试,在日常教学反馈中往往被学生“脱口而错、顺手而错”。对于错误,一味消极地避免或简单强调,往往事与愿违。针对学生错误,教师若主动地把它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价值资源”去关注,与学生一起剖析、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根据错误资源的性质、成因不同,采用不用的处理方法,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
3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巧妙地把握和利用来自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这些有意义资源进入课堂成为教学的“生长点”,是探索课堂教学往纵深发展的有意义举措。
3.1 即时处理和延时处理
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主要来自课堂活动,因此从利用时间上可分为即时处理和延时处理。即时处理指当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并且能够当堂实施的,教师捕捉后应及时利用,趁热打铁维持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延时处理指课堂中出现一些难以及时回答的问题(或是学习了后续相关知识后才能解释清楚,或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解决,或是其思维要求超出学生接受能力),或是对本节课的学习没有积极作用,价值不大的资源,教师可不予利用,或移到课下单独解决,或移到后续知识学习后解决,这样就解决了教师因利用学生资源而影响课堂教学的矛盾。
案例3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教学过程片段
[实验]氯化钠、亚硝酸钠溶液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结论]向亚硝酸钠中先后滴加硝酸银、稀硝酸时看到先有沉淀生成,后来沉淀溶解。
[甲组]我们还看到红棕色气体产生。
[讨论]红棕色气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生1]二氧化氮气体;亚硝酸银溶解于稀硝酸产生亚硝酸,亚硝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2HNO2= NO+NO2+H2O
[生2]不一定。因为硝酸中的氮是+5价,亚硝酸根离子中氮是+3价,硝酸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亚硝酸根产生二氧化氮。
[追问]如何证明亚硝酸的不稳定性?亚硝酸根离子的还原性如何用实验证明?
[实验]向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向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结论]两种情况应该都有。(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中甲组同学观察到的“实验意外”现象,是教学预设之外可遇不可求的动态资源。“意外”包含了亚硝酸不稳定性、亚硝酸盐具有还原性和硝酸具有氧化性知识的运用。这一及时组织学生思考、争辩、假设、实验的“推波助澜”的热处理方式,使“意外”不仅成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巧妙的热处理能使课堂增色,但冷处理并非就是败笔,毕竟课堂教学受时间、内容、目标层次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案例4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过程片段
[实验]测定浓度为0.1 mol·L-1的Na2CO3溶液pH。
[结果] Na2CO3溶液的pH约11。
[学生] Na2CO3/是盐,为什么会有碱性呢?
[教师] Na2CO3俗名纯碱,应该呈碱性(学生肯定)。为什么作为盐的Na2CO3呈碱性呢?我们将在以后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行研究。
《化学(必修1)》中碳酸钠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了解其重要性质,认识其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质疑碳酸钠碱性虽然是“追根问源”的价值资源,但其原理出现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将这一问题“淡出”延时,虽然问题好像回到学生这边,但给学生后继自主探究播下种子。
3.2 问题放大和问题缩小
根据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处理方法可分为问题放大和问题缩小。问题放大指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落在本节课的知识、方法、能力目标范围内,与重点教学内容吻合时,就可将生成资源加以引伸,使小问题被逐渐放大,成为教学可利用资源,以便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缩小指课堂中生成资源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无多大价值,教师可将其影响适当缩小,一带而过,不花过多时间处理。也就是说,处理要开阖有度,这样既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案例5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过程片段
[情景]用铁作阴极、石墨作阳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用酚酞试液、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电极产物。
[甲组]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后褪色怎么回事?
[乙组]我们错将铁接在阳极,石墨接在阴极,阳极附近出现红褐色混浊。这是为什么?
[回应甲]蓝色褪去与氯气过量有关,过量氯气可将碘单质氧化为碘酸。
[回应乙]请全体同学分析乙组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总结]铁作阳极材料,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亚铁离子与溶液中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为红褐色氢氧化铁。
[实验]全班按照乙小组实验(将错就错)。
[跟进1]若阳极换成铜,阴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会怎么样?
[跟进2]若阳极是粗铜,阴极为纯铜,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又会如何?
案例中教师考虑到本课时为“电解池知识教学”,甲组同学的“颜色变化”资源的教学价值不大,因此进行问题简化处理。乙组同学“意外错接”恰好是本课时后继教学的绝妙资源,教师采取了“将错就错”做法,通过学生出错——讨论——实验——思考跟进方式将问题逐步放大,巧妙地构建了电解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核心知识主线。整个过程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教师捕捉生成性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智慧和艺术,使得问题放大和缩小成为教师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3.3 教师利用与学生利用
反思是人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教师、学生对教和学的反思,就是对教和学的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并由此产生策略调整,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从生成性资源反思利用来说,可分为教师利用和学生利用两种形式。
3.3.1 教师利用
“没有反思,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当课堂中“遭遇”了一些阻碍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的资源后,教学后教师要反思导致问题的环节,分析原因,主动采用改进设计、修正问题指向性、控制实验条件等举措,避免此类资源的再次出现。预设修正后的二次教学中融入了学生的声音,增添了教师教学的创新元素,使得内涵更加充实,进一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案例6 “硫酸的性质”的两次教学过程片段
(1)第一次教学
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浓硫酸具强氧化性。
[预设]铜溶解、溶液变蓝、品红溶液褪色。
[观察]铜很快变黑后消失、有白色固体残留。
[解释]铜被浓硫酸氧化为氧化铜;有硫酸铜产生。
(2)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强氧化性、酸性、脱水性。
[观察1]浓硫酸与铜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观察2]加热铜和浓硫酸——铜表面有黑色、但很快溶解;有白色固体沉积。
[讨论1]铜很快变黑后消失;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黑色物质为氧化铜,氧化铜被硫酸溶解;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
[讨论2]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如何证实我们的猜想。
[生甲]无水硫酸铜。倒去上层浓硫酸,在固体中加水,可证实硫酸铜固体。
[生乙]白色固体是否说明浓硫酸吸水性强于硫酸铜?可否在胆矾固体中滴加浓硫酸证实?
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学生观察到铜溶解、溶液变蓝、品红溶液褪色。“铜很快变黑色而后黑色消失,有白色固体”处于预设之外,课中教师虽作了简单解释,但感觉迫于应付,资源中的学生思维未能进一步放大。课后教师分析该资源对于理解浓硫酸性质的价值。第二次教学时有意将其纳入教学设计,并处理成加热前后观察对比,设置讨论1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结果是学生不仅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还联系上硫酸酸性对现象进行全面诠释。讨论2教师预设了生甲想法来证明产物硫酸铜,可生乙的快速反问是课堂中的再次生成,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以及“硫酸铜往往不作为干燥剂”的事实。案例表明:有价值的新问题纳入二次教学,不仅使之成为了学生智慧的火种,更可成为教学的新亮点。
3.3.2 学生利用
对于课堂中不能及时处理的生成资源,如课堂中暂时搁置、冷处理、问题缩小而又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可以由学生课后处理,鼓励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养成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学生]为什么碳酸钠会显碱性?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得知原理是碳酸根水解的结果:CO32-+H2O=HCO3-+OH-。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错误资源,教师应分析错误产生的源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查错、思错和纠错活动,引导学生应错悟理,获得新的启迪,养成自主析错的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生成性资源的存在,需要恰当评价生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并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描述,以实现生成性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5,(4).
[2]胡庆芳主编.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3]郑学裕.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J].化学教学,2007,(6).
[4]肖桂林.化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妙用[J].化学教育,2009,(7).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有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其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儿童和成人对于同一数学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就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时,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发表的意见、建议与观点,以及由教学环境和设备所引发的意外情况。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但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其实这些生成性资源对推进教学过程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面对这些“不速之客”时,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巧妙转化,顺势引导,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升华,让课堂锦上添花。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如何有效的去捕捉和运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份“生成性资源”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思想谈谈我的拙见:
一、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性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某些非预设性的问题,都是“问题性”资源,资源稍纵即逝,因此,及时发现极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成为资源的发现者呢?关键是教师心中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学生,即要围绕学生,其突破点在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态语。比如,学生手撑着脸颊是沉思、感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的典型姿态;若学生把一只手放在脸上,手掌拖住下颚,食指伸到面颊,其他手指放在嘴边,身体略向后移,这说明它可能对你的说法持批判的态度;学生头部倾斜、洗耳恭听一阵之后,用手抓抚下巴,这种姿态表示“让我在想想”……因此读懂学生的体态语有助于问题的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利用错误资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数学认识。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如:在学习n边形内角和的知识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四边形剪去40度的角后,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用四边形内角和剪去角的度数,即360°-40°=320°。
师:哦,你算的还蛮快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变成五边形,所以内角和(5-2)・180°=540°。
生3: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还可能变成三角形,所以内角和是180°。
师:如果我剪去一个100°的角呢?如果是五边形剪去一个角又会怎样呢?可见,多边形的内角和取决于边数,这是有关问题解决的关键。
在以上细节的处理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或背离我们的预设的时候。往往更是考察教师智慧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成的“转折”资源,进行知识的迁移,既达到预设的目标,又能扣紧“生成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生活性资源的利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很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有效地促使和开发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如:为响应迎奥运、全民健身的号召,我班学生准备购买乒乓球拍4付。乒乓球若干盒(不少于4盒),加强体育锻炼。班干部去附近甲乙两个体育用品店,咨询同种球拍和用球的价格,结果两家一致,即每付乒乓球拍20元,每盒乒乓球5元。但两家商店正在搞促销,甲店:每买一付球拍赠一盒乒乓球;乙店:按定价的九折优惠。班干部们犹豫了,去哪家买合算呢?
经过同学的各、自思考和探讨。最终的求解达成共识。“买24盒时去两店购买的款数相同;多于24盒时,去乙店购买合算;少于24盒时,去甲店购买合算。”到现在为止,问题本来就结束了,但教师的一句话,却惊起了一片波澜:就本题的方法或结论方面,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或体会可以谈一谈。
甲生说:“我就是列出方程5(x-4)+80=(5x+80)90%,得到x=24,然后再带人数值验证,没有采取他们函数的方法。”
乙生说:“求出解析式后画图,也可以直观确定去哪一家商店购买。”
丙生说:“老师,您说,我们把买24盒作为是否合算的界线,是否有些奢侈呢?可能是您的题目中数据的问题,反正有点不合理。”教师不禁愕然,随即又不禁带头鼓起掌来。
当问及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时,沉寂了片刻,同学们又争论起来。“买2元的黄瓜和2斤的黄瓜要看季节的价格变化,决定怎样合算。”“外出游玩,相同的单价,相同的地点,但公司之间的优惠不同,就要想一想合算的问题。”……这时,有同学发言说:“手机费很多人用‘神州行’因为它比‘全球通’便宜。”他的同桌反驳道:“那也要看看打多少电话,电话要是多就是全球通合算。”……
【关键词】开发内化,课程资源,有效性
近两年,为了高质量顺利完成我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我校从课堂教学入手,大刀阔斧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并针对不同课程拟定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案。
所谓“开发”,就是最大限度地唤醒沉睡着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去开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最佳的生存位置,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内化”就是让学生把学习方法、习惯等都内化为成功素质,从而促进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潜能,并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笔者认为,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考量两个要素,一是教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从本质上来讲,教师有效的教也会促使学生有效的学。“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通过教师的教,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有效的学”则综合考虑几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掌握学习方法、内化人文素养等。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并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对于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一次授课为例(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 Section A A Doll for Great-Grandmother),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教学安排如下:
Task 1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Task 2 According to Para 4 & 5,draw a picture of GG’s doll and fill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ask 3 Write down the process (7 steps) Meagan and her mother went through in making the doll for GG.
Task 4 Suppose you are Meagan, write a story about the GG’s lost doll.
对于第一个教学任务,是文本阅读的基础。只有通过自己去阅读,学生才能最直接地接触文本(而不是教师讲述)。确定每部分大意(已划分好段落,教师介入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英语语言表达的基础训练,而且,通过每部分主要信息的概括,全文主旨也就出来,从而达到了阅读的整体性。
第二个任务是文本具体细节的学习。文本非常生动的描述了GG’doll,学生只需阅读其中关键字眼,如face, hair, eyes, body, arms, legs, dress, boots等就能活灵活现的勾勒出娃娃的样子。同时,学生还能借此展示其绘画特长,并活跃及丰富了课堂。
第三个任务也是具体段落的学习。文本很有条理地叙述了制作娃娃的过程,在已给出句子主语的情况下(教师介入),学生能非常迅速地完成任务。
对于最后一个预习要求,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的生活、创作背景等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的多样性,授课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更直观,课堂显得更生动。
2. 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开发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水平以及外语教学理论水平〕;二是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三是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性特征。而课堂教学有效的教,也正是基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要努力创造机会出外进修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自读一些与外语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总之,英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英语,除了对他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需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等。
3.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无需用教材中的范例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及成功的快乐,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其最大限度的学有所获。
总而言之,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 Benson & Voll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7.63.
[2]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 《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学科教育,2002(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等待;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之间的思想不断得到碰撞,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且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有学生正确的资源认识,也包含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在课堂上,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才能细致地捕捉,更好地开展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等待”生成性资源捕捉现状
1.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难以捕捉生成性资源
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许多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并没有真正落实。例如,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应用就没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在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十分被动,教师也没有树立捕捉生成性资源,辅助教学的意识,导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成性Y源捕捉困难。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影响生成性资源捕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传统,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极为被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小学生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和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极为有限,教学反馈的机会不多,影响生成性资源的捕捉。
二、生成性资源捕捉对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通过生成性资源捕捉进行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教师做好生成性资源捕捉,也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方式十分单一,多是通过大型考试或者是单元测试来完成的。这种教学反馈的方式较为单一,也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必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完成,这就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和问题性资源,能够及时了解班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研制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捕捉生成性资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大部分都较为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而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促使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巧用教学“等待”,捕捉生成性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应用
1.捕捉错误性资源,锻炼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对于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轻易地忽视,而是要学会捕捉,并将其在课堂上捕捉到的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是遇到类似的事情,必然会有所警醒,降低犯错的机会,锻炼学生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知识时,学生对于自己之前学过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在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时,也很容易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知识的混乱,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所以,教师应当及时捕捉错误性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失误,学生可能会想到小数点的位置不对、知识理解不充分等,这样也能锻炼其他学生的数学思维。
2.抓住问题生成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的脑海中好似装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少学生可能也难免会因为好奇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能会告诉学生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图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会因此产生质疑,既然三角形是最为稳固的,为什么在生活中,门窗等不采用三角形,反而要采用长方形和其他的一些图形来建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来思考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及时捕捉这些教学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
一、影视资源渗透语文教学的现实可行性
1.语文上的可行性
主要表现在影视和语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首先,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看,影视艺术吸收了文学通过事物的一切表象和联系来反映生活的功能,把诗的抒情、散文的纪实、小说的叙事和戏剧文学的冲突等不同体裁的文学特点融化到影视艺术中,同时还借用文学描写和叙述的语汇和结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切。
(1)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因影视艺术的创作与建筑有相似之处,便借用来指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画面和声音的剪辑组合。蒙太奇手法在语文上就相当于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方式,字、词、句的排列方式不同、顺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2)镜头语言
影视语言和文本语言也有一定的联系。影视艺术在教育方面真正起到教化作用的是它的本质特征――视听语言,影视艺术是用其自身所特有的视听语言塑造出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产生了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产生的作用。作为电影基本单位的镜头语言常常具有丰富的表意性。
首先,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就相当于语文教学上的基本词汇,由词组成短语,再由短语组成句子表达不同的含义。一部影视作品也是由若干声音和画面的片断组接和剪辑而成的。
其次,影视资源也可以在听说、阅读、写作、综合实践课等多方面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和渗透。
2.物质上的可行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势必会越来越完善,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更新,投影仪、录音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相继进入课堂,这为将来影视作品引入语文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影视资源渗透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3.政策上的可行性
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为影视资源渗透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4.师资上的可行性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影视技术课、影视艺术课、影视文化课和影视欣赏课等不同层次的影视课程,培养了不少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影视方面的人才,这就势必为将来影视资源在中小学的某些学科中渗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5.主体上的可行性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开展这方面的教育,相信他们会对影视艺术课程比较喜欢和感兴趣,这也为影视资源渗透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主体上的支持。
二、影视资源渗透语文教学的理论可行性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人们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强化学生、文本、教师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借助影视资源能创设一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于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会更加深入;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化抽象为形象。影视资源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会学和乐学。这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