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持续建设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第1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一)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福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福州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三)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

(一)再生原则

城市建设发展将会带来很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或重复使用应是城市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任务。如建筑弃渣是城市中是最常见的垃圾废弃物,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方法处理后进行异地重复使用,再有对城市中古老破旧建筑的修补,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修补利用、整合、环保处理的方式,使这些区域能焕然一新,加大废弃物利用范围,整合再生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系统原则

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如拟定100年不再动工的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建设,如通讯设备、市政管道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范畴内。应将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及规划阶段予以逐一进行推敲、评估及预算等,模拟n次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后,使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规划与设计还应使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能在自身的循环中减少对水等自然物质的需求很依赖,同时为城市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提供场所和方法。

(三)节能原则

城市是很大使用能源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气候和安全等诸多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人的影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环境为本的共生。探索城市中已有的空间规律,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挖掘其他各方面特色,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和提升,再作为规律性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去,努力维持城市的文脉,坚持这样的原则不但可以创造体现人民要求、体现历史文化特征,有魅力的城市,还减少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抛向自然的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

(四)公平原则

对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类对城市的影响警醒再认识和再评价。特别是城市设计师应重新梳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创作中认真考虑新因素和信原则,使设计成果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给予子孙后代留下适合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说,既考虑同一代人组成的社会利益,又考虑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则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和设计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和完美城市格局。

2.城市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共生的观念转变。

3.努力为城市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阔绿地系统。

4.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综合和妥善处理好新旧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考虑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的影响,注意保护旧城历史上已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还须与整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建设框架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上的成功。

5.重视对规划和设计执行阶段的评价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鼻息消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城市的可持续指标对评价和调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时确定城市目标的策略或行动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步骤,批准通过后的城市规划是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的法律文件,它的制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机策略,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

5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主要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现。

五、生态化的建立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甚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的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cites by DESING》G一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六、人性化的建立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对面直接交流转换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问的互相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互相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七、文化的建立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搏。针对这种想现象,文明认为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吸收国外建筑有用部分,更重要的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思考。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时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八、城市规划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2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第3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工程灌溉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与农民、农村以及农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水利部门应当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加以严管、严抓,始终坚持以利惠农民、建设农场以及发展农业为指导方针,尽快的设计出安全高效、合理科学的水利灌溉工程。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便是灌溉规划,因此,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选择出行之有效的灌溉设计标准,并且对灌溉工程的布局加以正确的决定,对于灌区的经济开发和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1.规划的建设规模预测分析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要求需根据当地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小型灌区在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依据大中型灌区以及当地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试分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进而确定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耕地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的素质潜力分析根据当地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素质以及发展潜力。

(3)可供灌溉水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分析以县为单位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复核,从水资源角度论证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则需要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其使用情况等诸多因素,分析农业内部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规划改造区域可供水资源量。进一步证明改造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

(4)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规模预测通过上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关于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内容

(1)小型水库(即所谓的引水)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固定渠道(包括排水沟)续建配套以及涵闸等建设物的建设

(2)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于固定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3)水源工程(小水池窖(水池)、新建塘坝、提水设施等等);

(4)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5)排涝泵站的建设。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技术与实施

(1)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进行重建或改造、固定渠道(含排水沟)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 50%以下的拆除重建;

(2)对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固定渠道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 50%以下的拆除重建;

(3)水源工程改造、除险加固、新建;

(4)完好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排涝泵站进行机电设备更新并且给予相应的建筑物改造和确实需要重建的拟重建。

4.经济效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规划区内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灌区渠道续建配套和水源工程建设,大大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减小了农民耕种的风险,改善了土壤结构,肥沃了土地,耕作物绿化土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环境。同时耕作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净化了社会空气。增产增收,减少了社会矛盾,构筑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同时也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内涝洪水泛滥而污染环境、危害圩内人民群众健康等问题,环境效益显著,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建设开展,现有的松散型管理体系已经不再适用时代的需求,应当采取“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所合作的”新型紧密型管理体系。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所由于乡镇组建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具体管理单位,其职能应为:灌区水费计收、管理和使用;灌区内各级用水者协会工作协调;特殊水文年份和灌区内特殊地域用水的调度工作。负责乡镇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的实施,以及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工程年度建设管理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年度用水计划的调度与编制。用水者协会为灌区末级管理组织,其性质适用为群众型管理机构,但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所有经济利益与组织关系,其主要职能:负责解决用水户水事纠纷,调节用水矛盾。工程水费的收取;通过调研,编制本协会所辖区的各类工程设施;为用户提供直接优质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灌溉设计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组织实施机构

为落实好规划项目实施,府拟应组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应当由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委、监察局为成员,各成员单位互相调动,各司其责。

2.投入保障

应当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项目所需求的资金,并应当努力争取补助资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项目区的乡镇及群众自筹配套一部分,同时地方也从县财政划出一块作为配套,另外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作好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

3.技术保障

对于研发的新技术,应当在选择技适当的术方案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承受能力;在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先选择简单,方便,实用价值高,成本低廉,的技术。

4. 建设及建后运行管理政策以及相应的事故解决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时要切实推行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成立用水户协会,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农村水利产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工程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转。

四、结语:

我国属于农田大国,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科技兴农。近些年以来,随着

我国沙化面积的不断增加及森林面积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相当一部分的省份出现大面积的干旱,对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带来直接的影响。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深入地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农业及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概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设规划[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张志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报告[M].石家庄:临泽出版社,2010.

3 范天胜.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M].乌鲁木齐:新疆出版社,2011.

第4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课程体系是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载体,由各专业课程或教学活动按照课程科目属性、教学顺序或逻辑、教学进程、时限、理实比例等要素构建而成。课程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科目或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含有计划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1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群的专业课程按照“理实结合、知技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设,突出学生岗位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流程:“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建设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4个模块,指导开发专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要建设好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需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必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课程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和课程体系构架

2010~2013年期间,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适应在贵州煤矿生产一线安全进行采、掘、机、运、通和地测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矿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岗设课,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每年持续完善由4个煤矿主体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地质)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

2.1 2013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表(表1)

2.2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建设实例(图1)

3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和标准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改革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带“…学”的课程,改革为带“技术”和具备实践特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除了搭建好各课程模块的架构,理顺课程学时、先后逻辑等关系外,重在建设好专业的各门课程,开展好人才培养的活动载体――课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与改革需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课程设置应明确课程性质、作用,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并与教学情景设计匹配,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合理有序。三是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四是课程“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达标,师德师风好,“双师”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好,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六是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校企专家、督导、同行及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第5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6-02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

12号)的实行,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合理的课程改革设计思路是课改成功的基础,如果设计思路不合理,突破不了旧有的教学形式和理念,就会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势,换汤不换药,难以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效果。

1 改革思路

一门课程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明确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以实现能力目标为设计主线,要以突出课程整体的能力目标为核心,从以课本知识为载体,转变为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能力训练过程,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并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进行课程组织,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进行课程设计。

建筑设备课程的改革要结合实际的房地产项目或物业服务项目去做,以物业管理员或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为设计依据。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相当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实际地去负责某个项目、完成或是处理某项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去体会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是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反复练习的过程,所以说建筑设备课程设计适合递进式的设计模式。

2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要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具体房地产项目或物业项目设备设施维护工程的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必须明确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设计思路 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和对设备基本性能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对设备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竣工交接、管理、维护等能力。同时,本课程通过项目化、小组协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内容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总课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课程内容(含训练项目)、教学策略、授课计划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参考资料等内容。如建筑设备课程目标设计如下。

1)总体目标:本课程主要对应物业管理员岗位,重点培养学生识读设备施工图,进行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的能力。本课程通过项目化、小组协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2)知识目标:了解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维

修、养护、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设备各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知识;掌握设备接管、验收知识;掌握设备管理方案制作的相关知识。

3)专业能力目标:能够完成相应设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能对各种设备系统容易出现的故障进行简单维修、故障排除;能准确识图,包括各种设备系统的施工图、平面图等;组织协调设备维修的能力及与相关人员沟通能力。

4)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严谨的工作作

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建筑设备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与一方地产、万科物业等企业紧密合作,结合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共同研讨,确定授课内容。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形式来推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

本课程采用项目法教学,涵盖了建筑设备多个方面的设备系统,共设计三个项目18个工作任务。项目的教学着重强化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更加注重过程,强调学生项目教学中完成成果质量的考核。如图1所示,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内容循序渐进。

建筑设备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目的:着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建筑设备知识和技能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技能的考核,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考核原则: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核方案:过程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100分。

过程考核分数组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识读30%+建筑采暖工程施工图识读3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识读20%+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识读20%。

施工图识读过程考核成绩=教师评价(60%)+学生档案(20%)+小组评价(20%)。

终结性评价采取到实训场地考核的形式,现场进行水暖管路的考核或照明电路的考核(教师评价50%+企业人员评价50%)。

实施建议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任务书、实操指导手册(与一方地产、万科物业共同开发)。

2)注重课内实训手册的编写与补充。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结合学校特点进行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开设选修课,关注课程的实践性与拓展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完善课程建设机制,保证课程高校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促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转变,完善课程资源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丰富有效的数字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

5)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建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加强同企业合作,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的合作交流,一方面由企业派遣专业人员入驻基地给学生授课,通过实战挑选出满意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由教师直接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实习学习,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现实需要。

3 结语

合理的课程改革设计思路是课改成功的基础,必须仔细揣摩。课程之间的内容、性质和定位差异较大,甚至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教学里进行课改时差异也是很大的,在具体课程改革设计过程中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相信这些问题通过一线教师的智慧都可以去化解,用不懈的努力换取职业教育的进步。■

第6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 资源建设 措施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推进现代教学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工作,以课程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加强立体化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脱离教学

现在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不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网站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很多网站的制作者和课程的授课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实现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和内容的统一,以致师生很难有效利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一些精品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现有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还仅限于课程的教案PPT、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习题试题等,基本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将资源堆积在网上,内容较粗浅且浮于表面。其中教学方法较多,但学习方法鲜有;有教师教学计划,但缺少学生学习计划;教学指导书齐全,但学习指导书空缺,涉及信息交互的内容不足,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不理想

有调查显示,73.7%的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但是只有30.5%的学生使用过网站和光盘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而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时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因此,在开发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

(四)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少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旨在培养中高职机电、数控类学生构建三维实体造型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应用能力。在新环境下,如何科学设置、合理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是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宜兴八家企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对数控加工行业中UG软件的使用情况、产品要求等进行调研,选取基本能反映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中涉及的软件使用环境及遇到的问题。依据“数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

其次,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形成项目式训练,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使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UG软件进行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装配、工程图的绘制以及一般模具零件的自动编程等。

三、“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实施

(一)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解并设计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指导教学,围绕“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十二字课改方针,深化改革传统课堂,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的基础理论、设计思路和加工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形象、直观地掌握零件设计和加工的基本方法。把企业产品引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典型产品项目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深刻印象、牢固记忆,对相同类型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加工能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案例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将整个过程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观看,特别是一些步骤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分段观看模仿。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补充传统课堂

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使用国家、省规划教材以外,还依据整体化项目设计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操作视频、采集优秀教程、课件以及习题试题库,全方位、多渠道地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开辟新的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资源上网便于学生自学。利用网络教学,可达到课堂面授与网上教学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网络课程不仅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还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案例、作品上传到网站分享,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比较、讨论,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种交流形式突破课堂时间和校园空间的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将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宗旨,消除现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根据“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平时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作品制作、改进案例、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将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师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个性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后的思考

第7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SPOC

中国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43-03

一、引言

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的热门话题,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慕课不是突然出现的,是在先前网络课程以及_放共享理念基础上的发展。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二十世纪末开始孕育,2012年开始涌现的浪潮,国际上大致进程是从公开课件开始,经历了视频公开课,来到慕课时代。中国也有相似的足迹,从最初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着出现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然后慕课。笔者比较认可的对慕课的描述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分教育,其中清华学堂在线、北大华文慕课等中文慕课服务平台提供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在线课程资源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私播课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是使用在线课程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教学过程。主要特点是针对校内或特定学习群体有组织的学习,除了在线视频、测验和习题、答疑,还可以有辅助的线下课堂教学和答疑。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慕课实现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两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慕课的推广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不少挑战。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

1.为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

慕课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慕课建设的名校多;二是慕课中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三是慕课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1]与名校相比,高职类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引入优质的慕课,对学院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下半年学院引进了19门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教务处面向学生开设了学习平台使用指导的讲座,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420名学生参加了教学和学习。最后有373人总评成绩及格并获得学分,通过率达到89%。学院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通识课取得的学分可替代校内公共选修课学分。2014年12月,教务处组织了尔雅通识课学习的调查问卷,得到有效样本93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名校提供的慕课通识课满意度较高,85%的学生认可独立利用网络学习通识课的教学形式。目前学院已连续两年开设尔雅通识课,通过率都达到90%以上。

学院借助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海量教学资源,包括超星的资源库、互联网资源、学校以及教师个人资源,不断推进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方法。2015年,学院对公共必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小班化情景化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慕课课程,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其教学过程重点是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朋辈交流、体验性团体辅导等活动,突出对课程内容的感受性。通过教学改革,力求能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效果,更有效地帮助同学调适情绪,应对压力,健康成长。

2.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机遇

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可以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处理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对慕课网络平台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1)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刘敏[2]搭建了通用的教育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处理平台,可以将跨平台和不同客户端的数据完全收集起来,根据云课堂客户端和论坛上收集到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辅助教学过程决策

通过对慕课中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将分析的结果呈现给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学习者,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3]比如更加合理地设置课程,翻转课堂需要的总时间和课程内容的先后次序,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资源等等。

(3)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慕课教学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以及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慕课教学质量评价重点应关注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反馈等都被全程记录和跟踪,研究有了全样数据,这为人数大规模状况下提高教学效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李隆帜[4]通过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长和回答习题正确率,将MOOC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学知识评估出网络视频的教学质量。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文慕课平台上的免费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职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尽可能将名校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同时要通过SPOC的建设,重点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实施翻转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较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采用基于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讲授近一半时间是在实训基地或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制作大量的实验、实训操作视频,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大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慕课的制作离不开资金和制作团队的支持。一方面学院加大了校内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与超星慕课建设团队协作制作出一批精良的微课程。另一方面,学院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慕课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培养教师慕课制作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李晓明[5]介绍的一种高质量低门槛慕课视频制作的方法,让已具备基本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能够轻松地自己制作慕课视频。所有的事情在教师自己的普通办公室,不需要特别场所,用普通的计算机软硬件就能完成,时间上像教师备课一样自己掌握进度。这样的视频可以直接用于慕课,也可以很好地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3.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慕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方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高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背景下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政策对高校教学管理者来说是一种考验。例如,高校如何在学分获取、考试评测、专业评估等方面突破现行的封闭式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制定和建立符合教育教学新常态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机制?如何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教学考评标准和教学成果认定标准?如何激励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丰富教学资源,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开展积极的探索实践。目前学院制定了SPOC课程资源评审的标准,6个一级指标,13个两级指标,23个观测点,其中7个关键考核点。

(1)校企合作建设课程资源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项目全部来源于企业工程项目,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运用到企业的素材、实践场地、教具,校企合作项目等,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大。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按照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合理运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3)课程基本资源类型丰富

每个教学单元包含电子讲稿、演示PPT、动画、视频等资料,丰富充实;资源类型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等,文本、图形(图像)类占比不超过50%;配套出版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材。编写实践指导教材,参考书能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类新教材,或院级结项、正式出版自编教材,且能配套齐全,满足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实验教材配套齐全。

(4)课程基本资源质量高

视频和微课作品具有系列化、连续性特点,原创性视频和微课作品占总音视频、动画等富媒体资源的60%以上,音视频录制效果好,能完整反映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经常更新教学内容。

(5)课程资源考核评价合理

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作业、在线练习、在线仿真实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全面评价;题量充足、难易适中,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运用资源平台学习记录形成的数据进行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6)课程资源运用效果好

通过设置任务点、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全面的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

(7)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

实现资源校内共享,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常态化管理,课程资源运用效果好,能定期更新。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课程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

关键考核点引导教师注重资源的呈现、系列化发展趋势和多样化需求,注重教学的实施与互动交流,注重课程定性考核、定量评价。学院将重点放在少数学科、少数专业、和少数课程的建设上,以SPOC形式在校内试用优化,两年内已有23门自建课程在校内上线并进行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学院慕课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A段,在今后的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将放在一些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受众面大、具有特殊属性要求的课程上,构建慕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来评价慕课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慕课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必将发生变革。高职院校慕课的推广要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对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等慕课化,逐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SPOC、数字化,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统建.”慕课“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9-13.

[2]刘敏.基于SP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刘钟情.数据挖掘技术在MOOC中的应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4):367-370.

第8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 网络课程平台 建设

[作者简介]吕玮(1970- ),女,浙江缙云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2新世纪教改项目“高职英语分层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C127)和广西高校优秀人才2011年度资助计划项目“基于校园网络的大学公共英语‘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C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46-02

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能够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全天候地满足高等院校学习者自主学习英语的需要,全方位地满足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并带动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思路

1.以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纽带,多元合作组建建设团队。采取“行业支持、校企合作、校际协作”模式,由社会涉英行业企业、网络科技企业、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基础较好的高等院校等联合组建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框架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虚拟体验空间等核心问题给予专业化的指导,以保证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2.以应用为目的,系统设计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充分考虑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资源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与应用为主线,系统设计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体系。以学习者未来职业需要与职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的知识与技术内涵,建设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素材资源等虚实互补的交互式立体化课程平台,以确保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3.以技术为支撑,开放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搜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研发搭建“课程开发制作、课程运行管理、课程监测反馈”三平台融通的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运行平台,并实施开放式管理,为高等院校师生提供课堂教学、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培训学习等服务,从而推动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4.以服务为宗旨,持续更新紧跟需求变化。紧跟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以服务为宗旨,持续建设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及相关应用资源,并及时更新上网;采用补偿性收费制度,面向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后期建设资源,所获收益用于奖励课程建设人员,奖励范围打破课程团队界限,以扩大课程后期建设参与度,提升课程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二、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的运行模式

1.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平台。教师教学改革平台主要供教师研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技巧、评价等教学环节设计,是交流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平台整体设计的“教学研讨吧”建设,整合高等院校最新公共英语教学研究文章、课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介绍、师资培训材料、教学课件、授课案例(录像)及在线研究等内容与功能,可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成为教师互相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交流专业教学资讯,分享教学资源的窗口;二是教师可通过公共英语课程网页分享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录像、习题库、案例集等教学资源,并在课程网页提供的在线研讨栏目共同探讨课程建设、教学的经验。

2.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渠道,网络课程平台中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多种渠道的资源平台、多种方式的人机互动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具可看性、可操作性的资源和多方位、多手段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介绍,了解掌握公共英语网络课程知识和技能,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职员业务素质提升平台。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为社会行业企业职员培训及业务素质提升提供有效平台。社会行业企业职员通过大学公共英语网络课程平台训练英语职业技能、获取英语最新行业信息,且可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于无英语基础的员工或新进入职员,通过该平台,可以了解大学公共英语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对于有英语基础已进入的员工,通过该平台尤其是技能训练,可以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三、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

1.专业教学资源。按照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原则,在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中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平台、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专业链接模块,主要是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学生提供了解学习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英语技能的课程学习资源,并通过BBS、QQ群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与交流。

2.课程教学资源。依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采用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建设完善“课程指南”“学习指南”等课程开发指导性文件。课程指南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和教学大纲等内容;学习指南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方法等内容。根据英语基本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集成建设包括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综合英语 ”“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等课程。采用课程建设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持续完善教学资源,凸显课程教学资源多样化、立体化、虚拟化与时代性特色,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助教助学资源中心。

3.拓展应用资源。为加强大学公共英语语言工具的职业适应性,基于经济贸易、旅游、加工制造等相关涉英行业企业对英语应用人才的需求,集成建设如下应用网络课程拓展资源:(1)经济贸易学习领域。建设相关营销英语、会计英语、经贸英语、物流英语、文秘英语等内容为载体的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企业案例、虚拟仿真等资源。(2)旅游学习领域。建设相关的导游英语、饭店英语、烹饪英语等内容为载体的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企业案例、虚拟仿真等资源。(3)加工制造学习领域。建设相关的机械英语、电子英语、服装英语等内容为载体的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企业案例、虚拟仿真等资源。

4.虚拟体验资源。虚拟体验资源包括英美等国文化体验社区和职场仿真体验系统。(1) 英美等国文化体验社区。英美等国文化体验社区通过开发“虚拟场景+虚拟任务+操作角色”的虚拟软件系统,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意漫游在设置的各种场景中,使体验者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和提高,加深对英美等国饮食、服饰、居住、娱乐等方面的文化理解。(2)职场仿真体验系统。职场仿真体验系统通过开发“虚拟企业+虚拟岗位+操作角色”的虚拟软件系统,方便快捷地实现角色选择,通过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交互,体现英美等国语言在不同产业领域、不同职业岗位的应用,模拟真实工作业务流程,发挥虚拟平台的过程判断性和过程操作性优势,为学生和社会企业在岗员工提高和更新技能提供虚拟服务空间。

5.素材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已成型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资源,引进、购买、研制新的素材资源,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素材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资源平台建成后,主要有四个板块,分别为音频、视频、图片、动画资源模块,并提供按素材类型、来源、格式等多种属性的分类检索,为大学在校师生以及社会企业在岗员工学习提供学习资源。

四、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的制作、运行与检测

1.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制作。(1)专业、课程文件制作。教学文件、教学研究、语言基础课程和拓展应用课程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组建一支由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学习者未来职业岗位调查为基础,确定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专业统一的课程基本标准。(2)网络课程制作。网络课程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通过由校际、校企双方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每门课程设立校企双负责人,教师和行业人员联手建设,实施深度合作。(3)资源素材库制作。资源素材库采用自行研发、专业公司制作、下载等多渠道建设。主要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参与院校自行研发。资源素材制作以方便实用为原则,调动项目院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宝贵的教学资料和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二是校际协作交流。收集、整合项目院校的素材资源,把各学校的资源集成到资源平台。三是校企合作开发。通过聘请联合建设行业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制作包括职场能力培训相关的情景对话、业务流程、典型案例等内容的特。四是网上获取。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国内外相关网站筛选获取与本专业紧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素材。五是专业公司制作。虚拟仿真系统的制作,需要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鉴于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时间精力有限,拟通过规范程序,招标优秀专业公司,开发英美等国文化虚拟体验社区和职场仿真体验系统所需的虚拟软件。

2.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运行管理。(1)建立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评审机制(包括建立评审委员会,建立评审标准,建立遴选的流程)。通过课程教与学的实际运行,对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试运行、测试、收集问题与建议、持续改进,确保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质量。并对平台技术支持系统进行定期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支持系统技术水平提高,最后完成对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的最终评审与鉴定。(2) 建立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和提供的激励机制。采用用户免费注册与积分管理机制,每六个月对使用率进行统计,对使用率高的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资源的提供者给予奖励,对使用率低的则实行淘汰。对后期用户实行会员制,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用户给予优惠政策。(3)建立对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投入的实物资本、资金资本、知识资本等的评价机制。对资本价值进行评估,尝试股份制运作,做到谁投入谁受益,多投入多受益。

3.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监测反馈。由“监测机制+监测方法+反馈机制”等为主要要素构建课程的监测反馈平台,即建立课程资源监测与反馈机制,使专职监测人员、用户等将课程平台运行问题、资源质量问题、资源修改意见等诸多信息通过邮箱、在线QQ等多途径进行反馈,监测管理人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正解决,以保证课程平台稳健运行,提高资源质量,保持大学公共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平台的持续更新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第9篇: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5-04

【作者简介】王慧勤,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课程与信息化整合。

一、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空间对于教学改革的促进意义

(一)学习空间概念的发展

学习空间是学习的地方,在计算机网络未使用于教学之前,教学空间主要分布于教室这一物理场所,其主要载体是教师在讲台上通过黑板、投影仪等媒体设备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实现。发生联系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三点一线”,即家(宿舍)、课堂和食堂,模式基本不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空间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物理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学习空间在学习空间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物理学习空间将作为虚拟学习空间的一个过程和方式呈现。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实践意义

网络学习主要是在课堂、家或工作场所及其他场所以网络为桥梁,以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填鸭式灌输,让学生把知识抽象地记在大脑中,而是学习行为自主化,教师在学习空间中提供方法方式和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消化,并加以应用。

网络空间学习的考核不再是单一的试卷考试,而是师生对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不再是冷冰冰的试卷分数,而是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建设分数,考试只是学习空间建设的一部分。

学习空间的参与者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推广应用,使得家长也可借助学习空间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进行教学互动。参与互动的家长则可体现多重身份,既可作为教育者与教师一起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进行教育设计,也可作为学习者学习自己孩子所学的内容或学习空间中的其他知识,从而与孩子共同探讨学习,也可作为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状态进行掌握并能对孩子的学习情r进行纠偏。

(三)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形式

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有其显著特征,即“五个任何”: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种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式学习,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地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泛在学习的主要表现。

网络环境下的教室、课堂更多地体现为电子书包教室、智慧课堂。学习的载体已经改变,将听、写、记改为平板或计算机存储;学习的行为是不断地将知识的记忆变为个人学习空间内容的持续建设;学习的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是在课前学习;学习的状态也不再是师生对立博弈,而是平等和谐的状态。

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思路

学校成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小组,结合各种相关资料和案例,对学校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提出相关设想(如图1)。

(一)基础建设

学习空间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因此进行网络基础建设是第一要务,其中最关键的是数据中心即云数据中心建设。云的建设对于学校而言要做到有高速度的出口带宽、高容量的存储和高性能的虚拟化服务器处理能力。通过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使得在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整个教学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成为可能。

学习空间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目前网络教学平台较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适合学校使用的平台,同时要求做到将平台的身份认证与学校已有的管理系统对接,做到在学校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空间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学生所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过程,都可以通过学习空间交互的方式完成。

学习空间建设要有学校特有的内涵。学校的平台大都是泛化的应用,放在大部分学校都能用,但每个学校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求不同,因此还要做到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进行平台的拓展应用,且空间学习平台要能够提供接口,将学校不同的平台、相同的字段进行对接。学习空间最显著的特点是“五个任何”,因而要求能够进行电脑端学习和移动端学习。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将电脑端和移动端的各自状态考虑进去,并能够优化使用。

学习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因此平台要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辟通道,要有能够呈现不同角色的个人主页面和个人空间。要加强对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使用学习空间平台的培训,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在学习空间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积极引导家长利用学习空间平台进行家校互动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教学空间建设

1.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建设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完善学校所开设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的规范或要求。课程教师利用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建立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突出课程的开放性与示范性。各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文献目录以及教学录像等要在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发挥课程的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2.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建设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学校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这个平台应通过一定的映射和关联成为学习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体现资源库的独立性。要避免资源建设的重复性,也要对教师创作资源的权益进行保护。其次要确定资源的类型,主要分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再次要在学习平台上体现对资源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优质教育资源。最后,所有建设的资源都应以课程为主索引,最好还能以章节为次要索引,方便检索,要能对所有资源进行归类统计,对引用的资源也能进行统计和分析。

3.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对每一节课或项目的备课,教师要将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以微课为主)、课件和教学软件等整合到相关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课前即可完成教学视频、课件、教学软件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课堂知识的传授,强化课堂中师生的互动,通过应用达到内化吸收。教学设计中还要有在线辅导环节,通过在线指导化解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作为学习者也需要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去学习,教师不仅多了一条学习途径,而且将学习与教学在一个空间相互结合,更利于自己教学素养、教研能力、专业发展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学习空间建设

学生能够在课前完成教学视频、课件、教学软件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互动,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等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设计的一些要求,将其空间内容不断丰富。随着课程的推进,其个人所获得的考核成绩也应不断增加。这种考核是不断量变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积累达成质变,此时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建设成果,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生不但作为学习者进行学习空间建设,也将自己建设的成果分享或教给他人,成为一名教育帮助者。

(四)家校联系区域空间建设

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等,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特点与教师交流,从而为教师提供针对班级、针对自己孩子的教学方案。在空间学习平台上,家长只需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不必对空间的学习内容进行修改。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联系通道进行互动切磋,可以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三、智慧校园建设计划中的学习空间建设策略

以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为例,学校目前正开展智慧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网络学习空g建设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分批推进和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目前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基本流程如下:

(一)平台使用

学校使用的是超星公司开发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其所有的操作均在超星公司的远程服务器端,学校经过多次协调,对泛雅教学平台和学校的管理应用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将所有资源放置于学校云存储数据中心,师生使用平台均从学校管理平台的个人门户网站进入。

(二)建立课程,导入班级

以2015计算机网络专业班的企业网组建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建立学习的章节目录。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考核权重设置为:视频权重20%、课程测验权重10%、访问数权重5%、讨论权重10%、作业权重10%、考试权重10%、阅读权重5%、直播权重5%、签到5%、课堂互动10%、线下权重10%。通过权重设置,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是以考试分数为主体,而是体现对学习空间的整体操作和建设。

(三)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长期和持续的工作,首次课程资源建设是根据教学进度,到相应章节就增加相应的章节资源,慢慢积累。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料和题库。课程资料包括微课、PPT、教学软件等,供学生课前观看和学习。题库建设较为简单,将以往所有的题型批量导入,但较为实用,所有的作业、测验、考试均从题库中产生。

(四)教学环节设计和应用

以通知推送的形式告知学生项目学习的内容和部分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章节知识内容,学完后会得到相应分数,并记录有疑惑的地方到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将板书在章节内部或课程右侧的讨论区域,同时将课堂讨论、作业、测验、抢答等分布在课程章节中,设计好的时间节点,学生上课时以任务点的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任务经教师批阅后,学生的课堂考核成绩就会产生,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也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此外,学生成绩考核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一次课都会增加,应试教育中成绩大起大落的情况在网络学习空间的考核中基本不会出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都是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学习空间。

(五)学生考核成绩的微调

学期结束前夕,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因为没有使用教学空间或对教学空间的使用不熟练。教师在考核时可将部分任务点、作业打回,一方面使得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成绩也得以提高。此外,可以通过考核项目权重调整,将学生取得分数较少的项目权重调低,增加学生学习强项的成绩比重,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生考核项目中薄弱项目通过通知的形式要求学生强化学习。

(六)课程的存档和复制

教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对课程进行归档。新学期开始,如有班级开设与上学期同样的网络课程,则将上学期的课程复制,改名为新班级,并导入新班级学生名单,原来的课程建设不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微调课程内容,修改、增加教学资源,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空间。这样,通过一个或多个周期的空间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将是丰满的,空间内的教学资源也将是丰厚的。

四、关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感悟

学校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全面推进,促进师生通过学习平台来规划和落实学习内容、进度、评价与反馈,给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和考试分数。空间应用拓展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空间和各项功能,发表看法、签到、观看视频、与教师互动等都可得到分数。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建设空间,体现的是动手操作的行为过程,符合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