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中国文化;文化输出能力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分析
对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西方文化导入较多而中国文化导入较少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此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课程设置的应试功利性明显。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应对四六级英语考试,所以教学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虽然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英语选修课程,但是课程并没有涉及中国文化,这使得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在交际中出现的较少,其传播自然受到了限制。其二是教材的编写存在着中英文化失衡的情况,就目前的英语教材分析来看,其中占主导的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涉及较少或者是没有涉及,这导致学生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感知失衡。其三是教师的中国文化修养和文化平等意识比较薄弱,因为其文化修养较弱,所以在教学中无法做有效的文化引导,其文化平等意识的缺失更是对学生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帮助。其四是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现阶段的大学何时能对中国文化的具体表达不甚了解,所以在文化传输中无法准确地介绍和表达中国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研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需要做到多管齐下,这样,具体的文化输出能力培养效果会更好。以下是基于资料研究和实践调查的具体培养路径探讨。
(一)在教学中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较
在大学生文化输出能力培养中,强化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是重要的培养路径。从文化资料研究来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做加强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刘光正教授曾经指出“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要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作为比较对象,只有通过两种文化的差异比较,才能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要素。”从刘光正教授的观点进行问题的考虑,加深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其前提是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具体的目标是能够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这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顺利地实现,相互借鉴的目的也可以达到。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时候,全部内容的整体概括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比较的强调。当代的大学生网络接触频繁,对各种文化的涉猎比较广,所以其不仅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西方文化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这种现状对于学生掌握文化共性有积极的作用。在文化比较的时候,不仅要掌握共性,更要分析个性,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文化个性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坚持三个基本的原则:①坚持由共性到个性、有表层到深层的文化比对。在文化比较中,从文化共性入手对文化的个性做分析强调,从文化表层入手对文化深层内涵进行剖析,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文化比较原则实现了文化比较的由浅入深。②坚持教学渗透原则。所谓的渗透原则指的是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渗透。从具体分析来讲,学生的文化理解层次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与学生学习比较适应的文化内容,这样会让学生对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接受。③坚持立足共识,着眼当前世界。在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做加强可以让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有显著的提升,其文化交流意识、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播意识也会显著性加强。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中国文化的导入也是重要的途径。在语言教学中,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所以必须要重视英语教学的过程。为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过程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这于其文化传输能力加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对英语教材进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其大都是依靠教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材作为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会发挥出突出的价值。就英语教材的具体完善来讲,教材的编写者需要重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编写者需要注意教材当中的中西文化平衡,其二是编写者需要在对比中西文化个性的时候对其做有机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教材编写的时候,编写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比如传统文化节日的一些习俗等编写进教材,也可以将我国特有的古典文化内容,比如戏曲文化、陶瓷艺术等进行介绍,这样,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丰富性会体现出来。第二是对翻译教学做改进。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翻译技巧教学,具体的翻译模式多为英译中。然而在我国执行的英语等级考试,其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实现汉语的英语转化,而且单句的汉译英在向整段的汉译英变化,这表明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从具体的总结分析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视的多为西方文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对翻译中汉语言文化的意义很难实现深层次的了解,所以翻译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有深层次的了解十分的必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英语教育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所感悟,可以让学生先接触《道德经》《红楼梦》等饱含中国文化的英文译本,在译本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资料翻译,这样,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认知会更加的准确,其文化敏感性会得到提升,文化输出能力自然也会有显著的提高。第三是进行作业的精心设计。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课堂讲解的作用显著,但是要真正的巩固和运用知识,课后的练习不可缺少。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进行精心的作业设计,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具体行为进行引导。举个简单的例子,某老师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出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的作业,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的访问和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影视文化等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在具体的作业设计时,以上述的文化内容为话题,设计了引发学生讨论的文化交流作业。学生在完成该作业的时候对文化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其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相应的文化输出能力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识
要实现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输出能力提升,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就平等的文化意识构建来看,具体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了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物,我国是56个民族构成的和谐大家庭,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汉民族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适量的选取我国特有的文化标志,比如长城、故宫等文化名胜,茶、酒、陶瓷等文化产品,端午、重阳等特色文化节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专长将其进行特色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融入我国文化的积极内涵,这样,我国的文化可以由学生的介绍实现向外的推广。第二是引领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现阶段,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大致的印象,但是谈及文化精髓,较多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其实,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掌握其精髓。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基于“道”和“德”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到儒家文化不仅有“仁”和“礼”这样的深刻内核,更有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包容、开阔的胸怀,这也是如家文化所倡导的。简言之,中国文化内容驳杂,老师基于教学过程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做更深刻的了解,让其明白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必然会有所提升,其传播文化的意识也会不断地强化。第三,对学生做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在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青年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取向做偏移。其二是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其三是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取向的偏移。这三种变化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却全盘接收。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兼容并蓄,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可以改变,可以吸收更多的内容,但是其本身的文化特质不能被否定,这是中国的根,是汉民族的魂,对其做否定这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选择等让学生有更加积极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视域,从而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并在国际事务、因特网、文件处理软件、英语教学产业等领域占绝对优势。英语在世界信息流中的垄断地位使人们对该语言工具产生了依赖,熟练地掌握英语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强烈的社会需要,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在当前西方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失语与失声的困境,如何对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其中真正赢得一席之地?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教
育如实现成功对接与完美结合,将最终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之中宣传中国文化,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对我国对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数,而各类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英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故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因此,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仅靠输入目的语文化是不够的,就交流的双向性而言,本土文化的融入同样至关重要。
笔者曾在几所大中专院校作过一次包括笔试、填写问卷、面谈等形式的调查,结果发现76 %的学生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或通过英语了解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摇滚歌星等;但是,仅有11.8 %的学生会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更多的学生不懂如何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灯谜对联、京剧武术、四大发明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表达技能和具备用英语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而无法用英语进行文化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的自信自尊和积极性受到打击,继而影响英语学习进程中的良性循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只有参与国际交往、介绍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领略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信任和尊重。而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国文化的能力又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语言输入拓展到双向的文化交流,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对比参照,学生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让英语充当加深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强调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致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迷失自我,而是应该在输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培养训练学生用英语宣传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曹顺庆先生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了震惊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失语症”。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诊断却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统统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稍加反思,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界中国文化精神严重缺失的明显表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上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两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打倒,民族传统文化几乎丧失殆尽。而随着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方文化犹如潮水一般涌入。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由于在许多场合下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在场”或声音微弱,致使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的整个肌体,并占据了上风,同时也开始了它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对中国强行殖民,此时的中国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尚有反殖民之举;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国文化在无意识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并自觉维护后者的利益,而且在言语、思维、理论方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中国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英语教师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开展文化教学时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觉性,避免民族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和走向文化殖民,这有赖于强化文化认同危机,变被动为主动;要有健全的文化心态,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自觉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推进文化的整和,重视和促进文化更新。
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化的平等意识
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往往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应该贯穿于英语教育的全过程。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包括英语专业教材)只注重对西方的言说与陈述,使学生对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表述比较熟悉、熟练;但是当他们在介绍自身民族文化时,由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陌生特别是用英语表达的困难,他们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而这不能不说是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设计偏差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鉴于以上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添中国文学文化内容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时,应邀请西方文学与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文学与文化方面的专家、比较文学与文化方面的专家,以及翻译方面的专家,大家通力协作,这样就可以集思广益,共同商榷,以尽量科学合理的方式编撰好教材,使大学英语教材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具备丰富的西学知识,又有着深厚的中学修养,同时还必须懂得一些比较文学学科的原理与理念,这样才能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每一种文化都适应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都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之中,既有优点,又有不完善之处。因而中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在全球化时代教师更需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合作、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应为不同的文化交流服务。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生态观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文化的广泛传播使英语国家的节日、食品、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流传开来,并成为一种国际时尚。因此,要保持语言文化的生态化,大学英语教材首先要进行改革,即贯彻语言文化生态观的教材应不仅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材料,还应包括相当部分的非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材料。满足学生文化知识需求的最好途径是广泛阅读非母语的英语文学作品,彻底改变过去只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做法。因为有些文学作品的文体陈旧过时,语言也不规范,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信息输入,而有些非母语的英语文学作品却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因为这些作品是面向全世界读者,能扣紧时代的脉搏,作品中描述的场景更具有普遍性,文体更明晰流畅。阅读不同国家的现代英语作品更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他们的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交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英语文化,积极地准备和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交际,同时借鉴英语文化和非英语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和充实我国的优秀文化,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充实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兼容并举,学会用英语得体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印象深刻,却忽略了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同样可以发挥其正迁移的效应。要强化文化生态化意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世界不同文化的精髓,加强优秀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如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英语课程,通过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与责任心,并指明中国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应成为新闻传媒界和其他相关领域努力的方向。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学生领略世界文化的魅力;互派留学生也是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好方式。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注意了文化差异,以后就能更顺利地在学习、工作、贸易、旅游、生活中进行交流。
总之,英语并非只与某一种特定文化相连而疏远其他国家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应当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学会用英语表达多种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观点。毕竟每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优劣之别,都应得到保护和发扬。但就我国的英语教育界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育这块目前教育面最广、教育时间最长、国家和师生投入最多的阵地实施中国文化教育,这样既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既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致沦为西方文化的忠实“奴仆”,也可以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行而不悖。
参考文献:
[1]Bailey & Borlach,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5.
[2]Crystal,David,English as an Global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 Phillipson, R.LinguisticImperialism, 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7]黄长著.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节日文化 多元化 互渗影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中美节日的不同文化渊源
中国节日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璀璨遗产。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从西汉传延至今。春节也叫“过年”,相传在古代,有种叫“年”的野兽,在冬天跑到村庄猎杀村民,后来村民发现了“年”害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就在家门口挂上红色的桃木,架起篝火,敲打锣鼓,“年”就被击退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有了“过年”的风俗。春节流传至今,已成为了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如今,中国过年有了更多的形式,例如除夕之夜共同守岁,祭奠祖先。饭桌上摆有饺子、鲶鱼、年糕、汤圆等具有象征性的食物,祝福声声入耳,一片祥和欢快的气象。
美国的历史虽短暂,但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的节日来了解这个国度的一些文化。据《圣经》记载,人们将耶稣诞生的日子作为西方的圣诞节。基督教徒的英文是Christian,基督教的英语是Christianity,耶稣是Jesus Christ。而圣诞(Christmas)这一词就是由耶稣(Christ)和教会的礼拜仪式(mass)构成的,所以圣诞节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即普天同庆耶稣的诞生。圣诞这天,所有的基督教徒都会举行特殊的礼拜仪式。西方的圣诞节形式多样,在这一天,人们会装扮象征着伊甸园的“乐园树”,树上挂着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耶稣,寄寓着希望、感恩和对新年的憧憬。
中美节日文化在时序、信仰、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时序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而言,时序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而在美国的文化节日中,时序更多是反映了文艺复兴后,人性的回归以及西方的。
其次是信仰来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神,更倾向于一种为我所用的“神”,希望神灵庇佑整个家族。相较于个人利益,中国人往往更注重家族和集体的利益。春节期间,家族团聚,亲友互致新春问候。而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人们十分注重宗教活动。基督教在美国人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在基督教徒心中,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监督作用。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内心的善恶始终都在神的监督和约束之下。
再次是文化内涵方面。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加上以家庭为纽带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国节日文化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秉承了以长辈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春节宴席,长辈往往位于上坐;除夕夜,要在长辈的带领下祭祀先祖。与中国拥有的悠久历史传统不同,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与中国的思想环境大为不同,更没有建立起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文艺复兴浪潮的影响,西方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注重群体的外部交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春节和圣诞节虽然分属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本国最盛大的节日,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春节,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都是人们对内心喜悦之情的表达。西方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歌等,无不洋溢着喜悦。全家坐在圣诞树旁共享圣诞大餐,代表了一种西方式的团聚,这和春节又有诸多相似。春节时,人们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一起守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人表达团聚的特有方式。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一年之中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在中国,过年前全家会进行大扫除,不遗余力地清扫各个角落,代表着一扫过去的阴霾,奔赴下一个新的开始。节日期间,大家会换上新衣服,代表新的开始。夜晚,全家团聚在一起,听倒数的钟声,许下美好的祝福和对新年的期盼。在美国,为了庆祝圣诞节,人们会准备好色彩缤纷的糖果,装扮绚丽多彩的圣诞树,在平安夜互赠贺卡,互道祝福语。
中国的春节为美国带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美国的圣诞节也带动了中国的文化潮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圣诞节正在日益带动中国的文化潮流。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在我国,圣诞节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文化和消费符号。每逢圣诞节,中国也会同时出现“圣诞热”,各大商场都摆满圣诞树,圣诞老人,整个城市充满浓浓的圣诞氛围。圣诞节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了解、融合。
同时,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改变着美国的文化生活。每逢春节,美国不少地方弥漫着春节的气息,时代广场上著名的广告牌也在播放着春节的拜年广告,许多地方以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商场的橱窗上贴着中文的“新年好”,街区处处播放着中国的新年歌曲,浓厚的中国风让美国民众耳目一新。以此为文化传播的端口,春节在美国风靡的同时也宣传了中国文化,加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根基深厚,经过几千年的代代相承,春节早已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容小觑。我们可以借助中国文化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把握大局的优势,将中华文化宣传到世界各地。同时,我们还要增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极其深厚的内涵。春节映射着协调人际、增加凝聚力的道德思想。而以美国圣诞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则注重爱的传递,营造平等、自由、愉悦的氛围。中美两国之间可以增进文化交流,促进融合,从而创造更好的节日文化。
此外,圣诞节也是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学校可以组织圣诞交流活动,让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过圣诞节,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圣诞文化,又有利于了解美国人民的交流方式和英语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化交流活动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不是只拘泥于英语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接地气”地进行交流学习。
以节日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之间的融洽关系。中美文化的本质不同,中国人崇尚“以和为贵”,在交往中和颜悦色、谦虚有礼。而美国人崇尚平等自由,在交流中热情随性。当然,异国文化交流中难免有摩擦和分歧,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他国的文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跨国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尴尬。通过圣诞节,我们可以了解美国人民惯用的称呼方式、寒暄习惯、基本礼仪以及美国基督教徒的信仰,这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作为文化的桥梁,圣诞节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美国人浪漫、自由的精神。而中国人的友好、谦虚、知礼则能够向世界诠释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中美节日的互相交融能够让两国人民更加亲密,使文化得到发扬。而节日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也将是世界人民庆祝节日的大趋势。
中美在节日上总体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节日积淀了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自己国家节日文化的同时,不妨感受一下他国的节日文化,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进步。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A. 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 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 2014年“京杭大运河”将作为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国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 法国媒体的报道通常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把要说的表达清楚。我国媒体却出现诸多如TQC(全面质量管理)、CCTV这样的表述,反而让很多人不明白。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 )
A. 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B. 需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C. 需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 需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 母亲节(5月9日)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呢?日本人送给母亲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送康乃馨,而中国人则以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3年暑期档最受期待电影榜首《钢铁侠3》由迪士尼公司出品,在中国上映的头五天,收入已近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总票房的82%,让同期电影成为了炮灰。上述数据说明( )
①外来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②要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③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交流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 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 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 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 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 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7. 郑和首次下西洋距今已有600多年,600多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流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他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A. 商贸活动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口语传播
10. 2013年1月“微信”注册用户突破三亿,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下列对包括微信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
A. 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B. 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1. 从“欢乐春节”到上海世博会,从俄罗斯“汉语年”到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到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 )
①加深理解,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②促进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④博采各国文化的长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在参观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A. 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文化安全
B. 和平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弘扬传统文化
D.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3. 针对当前影视泛滥的古代格格、后宫争斗、皇帝、皇太子秘史等。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
B.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很难突破的
D. 对传统文艺要坚决抛弃
14.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这启示我们( )
A. 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应全部继承和发扬
B.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 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
15. 北方封闭华丽气质的京式四合院,苗族开敞的吊脚楼,傣族秀丽的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石头寨、风雨亭等,这些姿质各异的建筑,这些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由此可见(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 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的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 )
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17. “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据此回答18~19题。
1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当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与中国古代的“和谐”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我国古代 的继承。( )
A. 传统建筑 B. 传统文艺
C. 传统习俗 D. 传统思想
19.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这启示我们( )
A. 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应全部继承和发扬
B.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 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
20. “只要您身怀绝技,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强调了( )
A.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 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 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21.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段话表明( )
A.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 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
D. 艺术创新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2. 《唐山大地震》在创作拍摄上借鉴了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并将传统特技和数字科技有机结合,使影片有了相对完美的艺术和技术呈现,再现了当时的景像。这说明( )
①文化形态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创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梁祝》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交流、借鉴、融合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4. 2013年2月11日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5周年纪念日。《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这是( )
A.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
B. 弘扬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表现
C. 借助大众传媒,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表现
D.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科学尝试
25. 2013年6月9日,武汉东湖端午文化节精彩启幕,除了“品飘香糯粽”、“看龙舟竞渡”、“观祭祀大典”等传统活动外,中华儿童画龙舟大赛、“艾”相随大型民俗相亲会也受到广大游客欢迎。这表明( )
①传统民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流失,亟待保护。抢救和保护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保护。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对于全面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出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重要意义。
27.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拜谒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2012年10月23日, 来自海内外的万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举行盛大的 “壬辰重阳两岸同胞祭祀轩辕黄帝典礼”,祭拜共同的祖先黄帝。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
你如何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
28. 2013年6月7日欧洲部分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在意大利举行。来自欧洲19个国家的72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大中学校校长、中外院长以及部分中国合作院校的代表汇聚一堂,互相交流办学经验,共商孔院发展大计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本国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责任也是使命。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不辱这一使命?
29. 材料一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仍沿用传统手段,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推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运用,提高工艺创意内涵和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升级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材料二 发展文化产业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