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专升学历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通过传授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1]。一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种。
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教学计划之内,通过课堂来开展的正式课程。根据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学习、人格、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法有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训练法等[2]。在课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中,可以分为预热过程、教学过程和总结过程三个步骤。预热过程即暖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出教育主题并澄清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客观、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引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团体动力学原理以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总结过程既是对课堂活动的回顾与检讨,也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与展望,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感悟,从而指导实际学习生活[3]。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2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分为个体咨询与辅导、团体咨询与辅导两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近来朋辈辅导也受到重视和推广。
2.1 个体咨询与辅导
个体咨询师与辅导是通过咨询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性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一对一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QQ咨询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深入、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来拟定辅导方案,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4]。由于个体咨询与辅导能跟学生一对一,因此个体咨询与辅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导方式。
2.2 团体咨询与辅导
团体咨询与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团辅人数4-40人不等,其成员可为同专业、同年级或是同部门的学生,并且有相类似的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适合团体咨询与辅导的条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有相似性,团体成员愿意在团体中讨论自己的问题。
2.3 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具备相关能力的年龄相近者,对身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开导和支持的辅导活动。朋辈辅导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因为朋辈辅导员也是学生的一员,一般是班级干部或心理委员,他们在寝室、班级活动中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对身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及早发现、帮助或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朋辈辅导在建立咨询关系上具有其它咨询辅导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向朋友倾诉,由于同辈之间具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够快速良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容易形成信任、稳定的咨询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朋辈辅导的实施更加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只要咨询双方的条件允许,即可实施辅导,个别对话、团体互助、心理沙龙、网络聊天、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都是具有朋辈辅导特点的心理辅导形式。
3 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延伸
北航成教学院学生小张在校期间成绩非常不错,又有着时髦的专业――计算机专业背景,雅思成绩考了7分,心想申请出国留学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满怀信心申请的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生却没有成功。帮助他办理留学申请的留学中介公司道出了其中原因:小张虽然各项成绩都符合诺丁汉大学的录取要求,但他的成教背景为他的申请打了折扣,因为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学校理所当然会选择毕业于更好学校的学生。
“五大生”能申请国外院校吗?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毕业生的学历因所受全日和非全日制教育的不同,出现了所谓的“五大生”之说。“五大”即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夜大、函授大学,也有把非本科学历的大专生列入其中的。所以一到每年择校关键期,编辑部的小编信箱就会收到全国各地一些类似申请者的来信:我们该怎么申请出国留学?我们的学历能申请吗?
在网上搜索不难发现,“五大生”出国的信息洋洋洒洒占了不少网页,但细观察,没有哪一家能成为有效的“指路灯”。因为用留学咨询专家的话来讲,申请的关键还在于所申请学校自身政策和申请者本身的其他“硬件”。所以,类似下面的问题就出现了:一位李姓学生问,我是个有理想的大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我考上了一所大专学院,但我不甘于平庸,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出国留学是我的梦想,我渴望知识,渴望遨游于知识殿堂,渴望与世界上伟大的学者们交流。但我现在是个大专生,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如果去美国留学,像我这样的条件应该申请哪些院校比较适合?存在什么难度呢?
条件不同待遇各异
据了解,对于出国留学,因为申请者的背景、自身因素会导致申请期间的待遇有些差别。这从一些报道中可感受到:
自学考试:近几年,我国自考学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不久前,某媒体报道又有好消息传来:承认我国自考文凭的国家已经达到了23个,而且这种认可包括两方面:学历互认和学分互认。这些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承认自考委员会颁发的学历证书,允许持有学历证书或单科合格证书的自考生,在进入本校学习时可直接攻读学位或者免修、减修部分课程。也就是说,自考考生不仅可以凭自考证书申请国外高一级院校,而且,当他们申请同级院校时,原来在国内所修的学分仍然受到承认。
既使是这样,自考生也会遇到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同的问题,比如,日本大学对攻读硕士的学生要求有16年的教育经历或获得学士学位,我国的自考由于没有年限限制,申请者无法证明其受教育的年限,相对比较困难。
成教生:根据日本的留学政策,若已获得日语水平测试2级或以上证书,且拥有12年以上正规学校教育,完全可以直接申请日本的大学或短期大学,前提是必须通过该所学校在中国举行的考试笔试或面试。对国内成人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日本学校已开始承认其获得的大专或本科学历。在德国,非正规大学或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通常不被承认,除非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才有可能以“同等学力”资格申请。新加坡:公立学校多不认凭。新加坡的公立学校一般不承认我国的成人教育,部分私立学校则予以承认。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承认此学历的极少,但获得学士学位者除外。法国:凡经我国教育部认可的成人教育学院,法国都承认学生的毕业文凭和成绩。大学毕业学历的申请者不得超过28周岁。
大专生:升学难,就业更难,是目前众多大专生面临的尴尬处境。重重困顿之中,很多大专生把眼光投向了国外,希望通过留学来达到自我增值从而找一份好工作。然而,适合大专生的出国途径也少的可怜:大专留学目前有“专升本”和“专升硕”两大类别,前者适合大专在读生和应届毕业生,后者适合有工作经验的大专毕业生,如澳洲和英国。
在澳洲,“五大生”拥有的这种学历被称为“higher national diploma”(国家高等文凭),这样的学生读完一年的硕士预科后,再完成一年的硕士课程,就可以取得硕士学位。但这些学生可申请学校的数量不是很多。申请到在澳洲排名前八的大学十分困难。如果要申请排名前八的大学,一般都要从大一开始读起。同时,专业选择的范围也很窄,多数学生都选择学习商科和管理类。一位资深留学咨询顾问严先生讲:“这类学生想申请名校是不可能成功的。”
此外,夜大生和函授生申请出国留学似乎就更难了。
各国院校如何看中国学生?
在国外院校眼里,各国接收中国的大专生或者是成人类教育学历或学位的学生,在具体条件上与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有什么区别与不同?记者就此问题专门询问了几个主要留学国家驻华使馆负责教育的官员和驻中国的教育交流机构,得到了如下答案: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学历学位是否互认,一是学历学位是否对等,也就是学位体制是否一致。
凡是与我国签有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国家,只要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学历、学位课程,不论是专科、函大、夜大、成大还是职大,他们都予以承认,但是在具体接受学生的入学申请上,有一些差别。在这方面,政策划分的最细、最明确的是德国。
德国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倪本洪先生介绍说:“德国的政策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年制大专毕业生可以申请赴德留学,对他们的要求是到德国后要读一年的预科方可进入德国大学,并从大一读起。其他的成人教育,只有拿到教育部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成人教育),并经过教育部学位认证处的认证,才具备留德资格。各类成人教育的学生在读期间的赴德留学申请他们不予接受。”
英国和法国在承认以上学历的前提下,在具体接受学生申请上有一些差别。如法国会在申请者中优先录取真正的本科生。而英国则根据不同院校的不同入学要求,对学生的学历、学位要求也有所不同。如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代表表示,大专商科的学生,如果有3~5年的工作经验,英语又很好,可以直接读硕士,否则需要先上半年的硕士预科。至于函授或成人教育学历或学位的学生,如果有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可以弥补学历。可见该校对是否有工作经验非常看重。
新西兰驻华使馆官员则表示,由于两国在学制上的不同,对于具体的招生要求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比如说新西兰的学制没有大专、大本之分,而学校在招生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各个学校的录取标准又不太一样,是否录取由学校说了算。
日本驻华使馆解释说,在日本,夜大与一般大学的证书是一样的,这一点与中国不同,所以日本政府也不会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历做出统一要求。是否接受中国学生,接受什么样的中国学生,由各学校自己掌握,由学校老师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判断来决定。
大专生也好,成教生也好,美国学校不设“禁止”门槛
美国历来是中国学生最热门的留学国家,虽然美国没有与中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但美国灵活的学制和转学分制度给了中国学生很大的空间。大专生也好,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好,美国的学校都不设“禁止”的门槛,并会根据学生所申请专业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成绩来决定“取舍”。一般来说,大专生如果申请同等专业,80%~90%的学分可以被转移接受。
对于本刊记者的问题,荷兰Neso办公室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的代表给予了非常详尽的解答,并对中国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Neso的回答是:荷兰的大学分为两种,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无论申请哪种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研究型大学更注重学术的研究,所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一般申请的学生需要有中国211工程大学的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因此,对于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的申请学生来说,申请成功的几率比较小。应用科学大学,主要偏向于实践及就业方面,对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要求不是很高,比较适合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的学士学位获得者申请。另外,荷兰部分应用科学大学还专门为中国的大专生以及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专升本和短期课程,学制为1~2年,学生有机会在1~2年时间内获得国际认可的学士学位,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此类课程非常受中国学生青睐。
爱尔兰的情况又有不同:通常每所大学都会有各自的入学要求。尤其是7所综合性大学,入学的门槛会较其他院校更高一些。因为爱尔兰国家小,高等院校不多,公立背景的高校基本上就是7所综合性大学和14所理工学院。中爱双方在今年的2月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互认的文件,所以中国国内的大专、自考或是成人教育的学历文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类学生申请爱尔兰的高校原则上讲是可以减免一些学分的,但还要视学生的具体成绩、英语水平和继续申请专业的相关性来做出最后的入学批准。对于想要申请专升本的学生而言,选择理工学院应该是比较实际的选择,因为综合性大学的入学要求会比较高,除非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的好:雅思至少6分以上,托福也要600多分才行。理工学院的入学门槛较综合性大学要低,讲究宽进严出,但文凭一样是国际通认的。理工学院的课程更倾向于理论与实用并重,培养的人才偏技术性。有些特殊的课程,理工学院甚至会强于综合性大学。
背景弱一样可以改变命运
澳际留学的一位资深顾问曾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从电大大专毕业后的张小姐,一边工作一边攻读电大的本科课程,目前她还是本科在读阶段,将于今年6月获得成人学士学位。虽然张小姐的学历背景不强,但她的工作背景很好,一直在外企担任会计职务。幸运的是,她有一位非常开明的总经理,经常在工作中指导她,同时还不断鼓励她寻找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了解国际会计制度,成为一名出色的国际会计师。在外企工作的这段时间,张小姐与她的上司就曾经谈到过澳洲麦考瑞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以及其在国际会计行业中的地位。但是由于她对自身的学历情况很不自信,因此迟迟都没有下定决心申请。
去年12月份,麦考瑞大学招生官员来到澳际公司现场面试,张小姐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并带齐所有材料到北京参加该大学面试。当麦考瑞大学校方代表Nancy CHOW女士第一眼看到学生的大学历和并不太理想的成绩单时,不禁皱起了眉头。虽然当时我和学生都很紧张,但我仍然镇定地向Nancy CHOW女士介绍了学生的工作背景以及她在会计领域获得的资历证书,并不失时机的拨通了学生一位外籍主管的电话,由他向Nancy CHOW女士详细介绍了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出色的工作成绩。在我们的“内外夹击”之下,Nancy逐渐露出了笑脸,并表示她代表麦考瑞大学非常欢迎张小姐的加入。
这位资深顾问说类似张小姐这样的案例在工作中会经常碰到,成功的背后是往往要通过与校方几回合的努力与沟通。
北语留学服务公司总经理邹智杰介绍,从自己公司办理非全日制学生留学的趋势来看,以英国为例还是成教生占多数,约占中介公司办理留学出国比例的10%-15%。从申请上相对比较难,难度不太大,但申请国外名校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
国外的名校在录取学生时会有几个标准,其中有个标准就是毕业院校是否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学历硬不硬,还包括:哪种院校?何种途径入学?对方会通过这种形式来审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只要准备恰当,也会有适当的时机改变命运。
出国留学不再是“精英”的特权
以前,出国留学曾是“精英”的代名词,也是“学习尖子”的特权,如今,只要有能力,符合要求,再通过一定的努力也许就能实现,这也是“五大生”加入留学大军的原因。江苏的大专生姜萌告诉记者:我现在的专业是医学影像学,成绩在班上算中上,现在在医院实习。我知道我们大专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所以我很想出国继续深造。也许我的教育背景和医学专业想出去留学很困难,但我出国不一定要读医学专业。我家是工薪阶层,只能提供的13万元左右的资金,但我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去打工。早就听说过大专生申请国外院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其实,“五大生”出国留学的增多也是很多留学中介公司没有想到的,在记者的采访中,澳际留学的留学顾问蒋先生曾给记者看过厚厚的一沓已经申请到学校的“五大生”的资料。用他的话说:“以往,这几类学生想要出国留学,都以为自己只能申请国外的本科学校,在读完本科之后再申请硕士的课程。其实,直接申请硕士课程并非异想天开。”
关键词:专科在校生;自学考试;优势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高校每年扩招,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社会上“就业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专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提升学历的意识越来越强,求知欲望也在不断增强。一大部分在校专科大学生开始将求知的目光投向自学考试,而自学考试已成为在校专科大学生取得本科学历和学位的重要途径。品牌教育吸引了他们,他们认可自学考试的这种学习形式,通过自学考试获取本科,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学历的提升,知识的增强,将有助于在校专科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现就在读专科大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的优势和意义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专科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的必要性。
1、解决就业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加,这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多年累积下来的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面就更加严峻了,就业问题是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难题。另外,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也就更大了,这对于只有专科学历的大专生来说,就业前景就更加不容乐观了。提高学历,提升能力也许可以增加就业的竞争力。而自学考试本科助学的学习形式正好为这些学生搭建了提升自己的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使在校生获取本科院校毕业生同等就业资格。为他们在广阔的就业空间找到了一席之位。
2、发展自身爱好。因为种种原因,大专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学生的需求,有可能没有自己所爱好的专业或学科,在校专科生可能错过了自己所喜欢本科专业的学习机会。自学考试本科为在校生又重新提供了一个这样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在修完专科课程的同时还可以选择所喜欢的本科专业课程,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多一个文凭、多一种能力,也就为改变未来就业提供了一份保障。
二、专科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的优势和意义。
1、拓宽知识面。随着各行各业对知识面要求的提高,就读的专科专业的知识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知识的宽度也可能决定着未来的出路,知识的提升对以后工作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学考试本科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极大地弥补了学生在知识上的不足。
2、在校专科大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本科比社会考生优势更为突出。此时学生已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学习时间较多,相对于社会考生,报考时无疑是轻车熟路。一般来说,在校大学生没有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备考时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据往年的成绩统计来看,在校大学生参加自考的通过率都比较高。
3、省时、省钱、省力。节省宝贵的学习时间,在专科阶段学习的同时学习本科课程,专科毕业时同时取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可提前2―3年就业;节约学习成本,同时参加专、本科学习,减少了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开支,自学考试本科学习和考试费用也较低,与专科毕业后再参加其它形式的本科学习相比,学习成本大幅下降;参加学校开展的在校生自学考试助学活动,还可依据国家政策,不同课程分别享受30分和50分不等的作业加分,将更加容易过关。自学考试采取分科考试,学分累积的办法,不受学制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4、自考学历含金量高,现得到不少国家认可,目前已有不少国家的高校承认自学考试学历证书,接受自考毕业生留学。包括美国休斯敦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英国利物浦赫普大学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高贵林学院、法国索菲亚昂蒂波立大学等。
5、学生获益多。通过自学考试更好地建立了学生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性,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取得本科层次毕业文凭后,就业市场更加广阔,工作待遇也会更好。个人发展空间更大,重视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竞争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取得本科学士学位,为参加研究生学习取得了报考资格。
6、可以借力在校生自学考试本科助学平台,快速完成本科学习。在校生自学考试本科是国家专门为普通高校专科生量身定作的自考本科层次考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进一步发挥普通高校在自考教育中的作用。满足广大专科在校生参加本科学习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自学考试教育的功能。现在各生都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的优惠加分政策,以吸引在校大学生参加在学考试本科的学习。如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推出的双证书自学考试本科助学,学生取得相关专业的专业资格证书可以替代在学考试本科五门课程,另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证书都可顶替相关的本科课程。又如山东省推出的在校大学生参加高等教育实践考核课程助学,注册参加的在校大学生在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环节成绩占该课程总考试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助学是要求注册考生通过网络学习产生的实践环节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三、在校专科生参加自学考试学习注意事项。
当前青年面对就业与失业的挑战,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需求甚殷,除个人希望藉此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更期待由此促进青年就业、降低青年失业率。因此,要减少青年失业率、提升青年劳动参与率,是政府必须严肃以对、积极研拟对策的课题。(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这些对策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提升青年人口的“就业能力”,政策主轴以教育为主,政策目标是学用不落差,并辅以短期的就业训练。其二,建构“积极青年就业对策”,针对弱势青年提供强化的就业措施,包含青年职业继续教育。
需求
近10多年来,国际社会及全球经济面临大震荡及危机,对个人及组织产生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刚要迈出人生独立新旅程的青年人,更是一个艰困的环境。台湾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到15岁的青年人可以选择升学或就业,大部分都进入高中、高职、五专就读,未升学或未就业者就需要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到18岁或20岁的青年又面临升学或就业,大部分是进入大学校院就读,但这阶段有较多比例的青年进入职场,其中有些人通过夜间、假日参与进修课程,加上那些未升学或未就业者都需要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到了22岁之后,除修习特殊科系或继续就读研究所外,大部分青年从大专校院毕业,必须进入职场就业,若是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更需要提供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因此,15岁到24岁的人口,正是从国中、高中到大专院校毕业而选择升学与就业人口。有关这些阶段的人数,可以从几项统计数据来讨论。
首先,从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来看,近10年来升学率逐步提高,国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只剩不到3%,而高中、高职毕业后未升学的约为5%和20%,见表1。
其次,从表2来看,学龄人口,17岁以前的在学率接近100%,而18岁以上的在学率,10年来从15%提高到83.77%。由此可见,未升学的人数减少许多,青年职业继续教育在层次上有必要往大专校院机构方向发展。
最后,毕业以后未就业的情况则明显增加。近年来,青年的就业率偏低且失业率较一般人口多,从表3可以看出,青年所面临的失业风险比成年人更大,近10年来15-29岁青年失业率是社会平均失业率的2.5倍至3倍(詹火生,2011)。
若从青年劳动参与率来说,15-24岁的劳参率继续下降,尤其是20-24岁的劳参率在2001-2010年间降幅达7.85%(詹火生,2011),这与高等教育扩张、延长就学年限有关。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升高,表示青年就业面临挑战,毕业后失业情形严重。基本上,台湾青年的劳动参与率,在24岁前低于其他国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扩大了24岁以前青年的入学机会,使青少年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钟琳惠,2007)。
综合来说,青年失业主要原因在于学用落差,致就业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观念、工作经验不足等(青辅会,2012)。如何缩短落差及补充不足,就要通过青年职业继续教育,加强青年职业培训、提升青年就业力,下面从供给角度进一步说明。
供给
针对15岁以上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者之方案
此方案为青辅会的“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青少年职能培训辅导方案”。(青辅会,2012)国中毕业未升学青年由于未具备就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相对困难或低度就业,如果未给予及时的培训及辅导,不但对其个人的生涯发展、身心发展及家庭经济有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治安的隐忧及对社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青辅会,2012)。
研究显示(青辅会,2012),国中毕业后未升学或未就业之青少年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家庭经济因素未能继续就学。其二,不适应学校正规教育,导致学业低成就或无升学意愿,或是勉强进入高中职就读后又中途辍、休学。其三,暂不升学而有就业意愿,但因仅有国中学历及低技术能力,导致在职场上无法觅得合适工作。
该方案提供职业生涯探索、体验教育、就业力培训等课程,结合个案辅导员的全程辅导,协助这些青少年探索职涯兴趣,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态度,依其性向、兴趣安排职场见习、观摩,通过了解各行各业,并进而协助青少年选择接受各地职训中心训练学习就业技能后就业或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进修。
针对15岁以上高中职及大专学生促进就业之方案
此等促进就业之方案大致可区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各种职场体验计划:为避免高中职及大专学生毕业后失业情形发生,此方案重点在协助青年职业生涯探索、增进青年职场实务等。
而计划以大专或高中职学生为主,配合青年职涯发展阶段,协助青年与职场接轨,同时提供在学青年各种职场体验的管道,通过与职业世界接触,探索职业兴趣,增加职场实务经验,提升就业力。这些计划包括以下几项(青辅会,2012):
1 提升技术士证照效用及办理技能鉴定;
2 提升高中(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力计划;
3 职业生涯咨询服务;
4 产学携手合作计划;
5 建教合作计划;
6 针对弱势青年提供职场学习及再适应计划;
7 大专生公共部门见习计划;
8 暑期社区工读计划;
9 推动与非营利组织合作青年海外实习计划等。
第二类是协助青年创业服务计划:目的在提供创业知能培育、资金协助及咨询辅导,协助创业青年成功经营并健全发展事业。主要内容有(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1 大专毕业生创业服务方案;
2 创业圆梦计划;
3 育成中心补助计划;
4 青年创业贷款;
5 飞雁项目(针对女性青年);
6 微型创业凤凰贷款(针对女性青年)等。
第三类是培植优质人力促进就业计划:针对近3年大学以上毕业之待业青年,推出“人力加值计划”,提供大专毕业生仍待业者就业促进方案,到企业及教育基金会进行职场实习,或辅导创业、产学联合研发、增加现有项目研究计划学术研究人员、或至大学院校及高中职短期就学(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第四类是青年就业训练信息服务平台:将所有毕业生数据建文件,交由各地就业服务中心追踪。同时,通过就业博览会,每年毕业季时在主要学校与都市地区办理求才求职就业博览会,迅速媒合人力供需(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第五类是产学训合作计划:目的在协助青年由学校顺利转衔到就业职场,其特色为由高职学校、技职院校及合作厂商共同办理,课程规划以合作厂商需求为主,采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等建教合作方式教学,以培育学生成为合作厂商正式员工为目标(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传统就业服务局限于供需媒合信息的提供。然而青年需从自我探索和认识启发生涯规划,需要职场信息、产业趋势以建立个人就业计划,需要足够求职技能、观念、态度以进入职场,更需要在职场上有人导引协助。
针对21岁以上长期失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之方案
此外,针对长期失业青年提供经济协助,以稳定其经济生活,并提供职业训练与心理辅导,以提升其工作技能、促进就业。主要计划为(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1 就业启航计划;
2 中长期失业者职前训练;
3 中长期失业者心理辅导服务;
4 青年就业计划;
5 青年就业旗舰计划。
此外,其他有待业青年职前训练、在职青年产业人才投资方案、公费职业训练、补助大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双轨训练旗舰计划、创新产学研发菁英培育计划、协助大专校院提升青年就业力计划等,虽然名称会稍作更改,但目标都在于鼓励未就业青年强化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以促进就业,提供未就业青年训练学习,协助其顺利就业。
例如“劳委会”职训局自2004年度起办理“补助大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2009年度纳入“青年人才培训方案”。2007年度起办理“青年职涯启动计划”,2009年转型为“就业旗舰计划”提供青年务实致用之就业训练服务。并将办理模式分为接轨型训练、扎根型训练及成长型训练,主要系结合用人需求之训练单位办理工作岗位训练或合作规划课程,并分工办理实体课程。结合学校、事业单位、政府等三方资源,让应届毕业、可以配合全时见习的学生,有机会早一步与职场衔接。(“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1a,2011b)
综合上述方案来看,都是针对整体需求所提出之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政策,牵涉极广,主要以就业训练与服务为主,积极推出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与方案。由于新进劳动力已大多数为大专程度者,高等教育产出的质量未能同步成长,使大专程度青年的素质差距愈拉愈大。因此必须提出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新策略,以解决当前面对的青年生涯发展问题。
策略
台湾大力从供给面与需求面来研提因应对策,尤其在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政策中来协助青年提升就业力,归纳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项:
强化生涯性向探索与多元职涯教育
这些计划以“职业生涯探索”“体验教育”“就业力培训”为主轴方向,并辅以“工作体验”,提供学员职场试探经验,加强青年生涯方向之认知。经由辅导会谈、培训课程及工作体验,加强体验过程、职场见习、后续关怀等。
因此,采取双管齐下途径,其一,鼓励各大专校院规划开设“职业生涯探索教育”课程,帮助青年及早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二,增加企业提供青年职场学习机会之意愿:依“产业创新条例”明定运用补助方式,鼓励企业对学校人才培育之投入,其方式可包括提供在学学生实习机会等,以积极配合订定相关补助办法。
课程教学内容能充分融入就业力养成
因应全球化竞争与全球经济冲击的职场挑战,特别要求大专校院推动提升青年就业力各项工作,例如协助在学青年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建置系科职业生涯进路与课程学习地图、建置生涯(学习)历程档案,成为大专校院职涯辅导之基本功能,从制度性角度全面要求教育机构完成。
提升青年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与规划能力
为使青年人口能顺利进入劳动市场,减轻青年毕业后所面对求职不易的挑战,青年就业促进方案各项措施,针对协助青年从校园接轨至职场为主轴,强化青年职业生涯探索、职场体验、就业媒合、创业服务及专长培训,并针对长期失业者加强就业促进服务,以期能减缓青年失业问题,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与职场需求接轨,以提高就业率,保障工作权益。
办理就业接轨职业(前)训练
大专校院追踪该校应届毕业生(包括大专及研究生)就业状况至少1年,了解其未就业原因,对于未获面试通知、未获录取或进入职场工作期间未达半年以上即离职或频换工作者,皆进入积极追踪辅导名单,转介职业(前)训练,并可由实习见习、依产业特色开办相关职前训练班,提升青年就业技能。
增加产业界对教育的参与,扩大办理各项职场实务体验
提供有利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协助青年进行职场体验,毕业时得以顺利与职场接轨,为青年就业服务的重要主旨。因此,此一业务必须持续办理,并视经费预算规模,扩大办理各项青年职场体验相关计划。
扩大及强化创业辅导体系服务网络
以现有创业相关辅导措施,包括“青年创业项目计划”“飞雁妇女创业辅导计划”等,通过实体据点及虚拟网络之建置,塑造单一服务窗口环境与氛围,配合学校课程规划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及创新能力。政府办理微型创业凤凰贷款,加强办理创业咨询辅导措施,扩大协助青年成功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趋势
台湾青年的失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必要通过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等项目促进青年就业,以改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些协助青年就业接轨方案、青年职场体验计划(“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1a,2011b)仍将继续,并具有以下趋势:
加强供给以扩大青年参与职业继续教育机会
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竞争,青年进入职场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必须加强供给面以扩大青年参与职业继续教育机会。这些供给面的对策包括:提供多元教育与训练管道,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劳动供给活化策略,奖助企业雇佣;实施整合性就业训练计划,纾解短期高失业问题;创设学校与职场轮替接轨机制,累积青年工作经验及强化就业技能;建立就业安全制度,保障弱势青年就业等措施。
根据统计(青辅会,2012),15-24岁青年在学比率逐年提升,致其劳动力参与率趋降;25-29岁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则逐年递升。有升学意愿青年希望达到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之比率(15-24岁有97.55%,上升10.62个百分点)逐年升高。因“正在找工作(含准备就业考试)”而未在学亦未就业青年之比率逾46%,而15-24岁与25-29岁未在学之就业者均逾六成。每年有超过30万青年自大专校院毕业,多数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才对未来前途感到焦虑,在未作好就业前准备下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工作及作职涯规划。可见,在升学主义导向的教育与学习文化下,青年在学期间只注重记忆背诵,就学年限虽延长,但却仍无助于个人生涯规划,导致完成高等教育后无法立即投入职场或不适应职场环境。唯有继续加强供给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机会,才能解决此类问题。(杨国德,2009)
整合资源以推展青年职业继续教育
为更多青年提供职业继续教育机会,在公部门要进行横向整合政府各机关,包括劳委会、青辅会、原民会、“经济部”等推动的青年职训或就业服务工作,建构完整的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网络。学校必须与教育机构、民间企业积极密切结合,缩短理论学习和实务应用的距离,且由政府、学校、企业、工会等形成相互合作的策略联盟或伙伴关系。
主要重点为:扩大类似双轨制课程,于职业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教育机构实施,可结合理论和实务,缩短就业等待时间,提供企业所需的中层劳动力。此种学徒制或三明治制度,让学校教育结合职业训练,学生在工厂实习所需经费,由政府与雇主分摊,同时为确保学生实习训练符合就业市场所需,相关工会也参与提供意见,强化政府与学校、企业雇主、工会等伙伴关系。(钟琳惠,2007)
当前也要加强新兴产业训练,针对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协助,结合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产业界,发放青年就业津贴或职业训练津贴,结合雇主,由雇主负责提供就业或职业训练,强化效果。加上职训津贴可配合双轨制,鼓励在校青年学生参与就学期间的职业训练。同时,失业津贴与寻职津贴的提供,也必须与就业服务密切结合,安排教育训练、志愿部门就业,雇主如提供工作机会或职业训练给青年,政府可补助部分经费。
适时调整方案以增进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的效益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其教育阶段包括一个人自生命之初至生命之末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类型包括从学校、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终身教育很快被联合国列入会议报告之中,并且强调了终身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宣传终身教育,认为终身教育与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之间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因此,研究和倡导终身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终身教育可以理解为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全过程,既不受教育的时间、范围限制,也不受学习者的年龄、性别限制。终身教育是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专业需求、发展需要、职业要求等自主选择受教育类型核受教育方式,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延续性、各阶段的学习能够衔接起来,同时也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深入,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延伸高职教育的领域,使高职院校不断推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产品,让有再教育需求的人获得继续学习、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2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的
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形式多元化,包括高等医学教育、高职医学教育、医学职业技能培训等。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具备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医学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受过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根据我国国情,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临床医疗人才,充实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第一线。此时,单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社会特别是当前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输送大量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医疗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在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融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些医学人才今后能运用适宜的知识和技术为基层、社区服务,熟悉和掌握社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具备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处置与转送能力;能够独立对农村、社区居民开展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方面的医疗、公共卫生防治和指导。上述两种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不同层面的医学人才,但这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高职教育不是终结式教育,受教育者可以继续提升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应单纯考虑职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同时还应当考虑历届毕业生、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更新知识、技能、技术的需求,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医学人才培育机制。这就是说,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教育既包含校内的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也涵盖着从业者需学习的各种技能培训、技术培训等教育形式,践行终身学习的内涵和满足全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更是具有极强的专业特点,既需要学习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育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搭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自考之间的“多元互通”的立交桥,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搭建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桥梁
2012年学院“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荣获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及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环节实用为原则,结合多年校院合作的办学实践经验,创建并实施了以临床医学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面向基层“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工学交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课程建设中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基层全科医生岗位需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确定学习者具有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持续发展能力。并且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学院与省市各医院紧密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办法,专门聘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讲授专业技能课程,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师生开设“临床新知识、新进展”专题讲座;同时制定了《专业课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第一年脱产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以后每年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以此更新医学教育者新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本领。但是获得了专科学历的医学毕业生,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直接诊断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并不具有直接看病的能力及权利。根据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至少需要1年以上临床实习、实践,并获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才具备行医资格。即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提高临床诊断、防治疾病的能力。学院根据临床医学的特点,遵照上级文件精神,从2005年开始每年6月到11月对漳州市(含中银开发区、常山开发区)1843个行政村中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册后执业的4700名乡村医生每年培训1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伦理道德、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中医药学、临床实践与技能等。通过培训强化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宣传、协助处理重大疫情的能力,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需要。同时,学院从2006年起连续8年对漳州市从事内科、影像医学、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护理、中医、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分批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漳州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乡镇卫生技术队伍。
3.2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的接轨
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及诊断治疗技术更新发展迅速,仅止于中专、大专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生、从业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尤其是中职毕业生。2011年全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凡符合条件的中职应届毕业生经推荐,可直接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而不必经过全省“高职单招”考试。学院及时做好宣传及推荐工作,为广大品学兼优的中职生搭建起良好的提升学历的桥梁,极大地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13年,福建省积极探索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改革,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三类考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每年组织一次。高职招考为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学院积极响应这些改革措施,适时做好宣传工作,引导、鼓励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学历,根据自身需求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及院校继续接受教育深造。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大专毕业生创建更好地提升学历平台,与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医科大学接洽协商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成人教育业余本科教学点。不但应届毕业生,对于历届的有一定学历条件、有知识需求的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报考临床医学、护理、药剂等专业,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由此取得更高的本科学历。
3.3寻求学历教育与自考的契合点,创建有效衔接
关键词:卓越技师;双导师制;课程体系;技能大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阶段,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1]我院在内涵建设工程中,发挥“校中厂”优势,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在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
二、“卓越技师”的内涵
“卓越技师”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以往创新班经验的基础上,招收培养技师职业资格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次探索。旨在为山东蓝黄经济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在取得高职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省职业鉴定中心的鉴定,可以取得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拓展新的空间,为通过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探索新的路径。
三、“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技师在培养目标方面秉持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理念,突出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技能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德育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原则。毕业生要求同时具有“高职大专学历证书+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四、专业标准及培养方案的制定
由各专业应根据学院关于卓越技师的总体标准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共同细化并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执行的本专业卓越技师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本专业的卓越技师培养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导师为单位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应明确教育目标、培养标准、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条件、考核办法等内容。专业培养内容不计学时学分,主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专业领域的主要培养方式为“项目引领、团队学教、导师负责、理实一体”,围绕真实的项目,通过创新小组、开发小组、竞赛小组、专升本小组、工作室等组织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以专题研讨、项目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竞赛创新、国际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培养途径进行实施。
五、“卓越技师班”学生选拔
在大一的新生中,按照3%左右的比例,采用广泛动员、自愿报名、公开考核的方式,选拔卓越技师班的学生成员。参加卓越技师计划的学生须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企业观摩、见习、顶岗,前两年每年总时间不少于30天,第三年完成15周的企业顶岗实训。最终要参加本专业卓越技师职业资格的考核或鉴定,经考核鉴定,完成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学习,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将被学院授予“卓越技师证书”。
六、“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创新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大专+预备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得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设目标、职业能力标准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度召开2次研讨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时效机制。在冠名班、订单培养的基础上,由专业教研室和企业共同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技术研发、企业文化等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学生的需求变化,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有效性。
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国家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整和优化学习领域课程内容,重构“课岗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的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就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建设核心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教学案例。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仿真、虚拟化、实境化,并且满足“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三位一体的学习工作站。构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课时比例达50%。校企合作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建立数字化信息互动平台,把企业工作流程实况、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职责等引入课堂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三)学生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习采用双导师制[2],学生配备相应的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技能操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实践认知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上采用学生和导师共同研讨主修方向,并通过完整的企业项目,完成主修方向的技能训练。
七、师资队伍建设
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增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发挥技能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指导技能培养的作用。每个重点专业聘请5-10名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理论、企业文化带进学校、带入课程、带上课堂。依托优秀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顶岗流动工作站,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跟岗锻炼,[3]增加专任教师工作经历,再通过国内外交流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进企业专家参入专业建设,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打造一支校企双兼互聘、双向交流、德能双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八、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督导组及教学信息员队伍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教学质量教师评价系统、教学质量学生评教系统、实习实训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对学生质量审核的专项评估制度,进行制度化管理。
九、结束语
我校在2011年,将“大专+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扩大到9个专业、380多名高职学生,创办了“卓越技师班”,对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体系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总体的来说,这一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6期
[2]舒卫英,沈金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3期
[3]刘化波,李燕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探索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9期
幼儿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最基本的投入。只有拥有能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房舍设备,能满足幼儿需要的物质材料和阅读材料,能获得具有竞争力的薪水的合格教师,幼儿教育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幼儿教育只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即促进幼儿发展和为家长排除后顾之忧,而不具有生产性,因此,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外部投入。任何把幼儿教育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幼儿教育本身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也是有悖公平性原则的。教师是在幼儿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而作为培养这些幼儿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
一、人的选拔
幼儿类教师培养的学校,其学历只能达到大专,占主体地位的还只是中专学历。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类院校的冲击就比较大,学习好的学生对这类学校的选择基本放弃,明显感觉此类院校学苗素质急速下滑,这对培养好的幼儿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重视度提高;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条件;提升学历等级,增设幼儿教育专业的高学历。
二、素质培养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其一业务能力,掌握良好的知识文化水平,这是基本能力。有着较高的鉴赏能力、乐理知识,会画画,能弹琴,唱歌跳舞,组织活动等等,这是综合能力;其二良好的师德,这里的爱心是主体,耐心是主力,用微笑伴随。因此,对于专科的业务教授已经不够,需要加强这种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力度,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要不断因幼儿的变化而变化;美术、音乐、幼儿活动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教学中不断探讨,加深拓宽教学范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三、社会时间与经验交流
提高培养幼儿教师的能力,对于学校应规范管理,营造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氛围;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竞赛机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措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扩展我们的知识面以增强业务的课授能力。
关键词:教育学会;学习策略;大专体育;问题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c)-0130-02
作者简介:王小乐(1982—),男,汉,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制定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主要目的
1.1有利于学生学会体育课程
自从我国实行全面教育以来,人们的学历得到普遍提高,在每年进行深造的众多学生之中,有5/9的高中生会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大专教育。因此,大专体育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犹如文化理论科目学习一样,对于大专体育专业的学习同样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学习目标,进而积极结合自身的体育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更好的进行体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现教学与用。
1.2有利于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每一名大专体育教师在实施和开展体育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之前,需要明确教育大纲对于大专体育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清晰不同体育专业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对于大专体育教学有一个框架式的教学计划,因此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让大专体育教师更加科学的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进而帮助大专体育教师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例如,对于篮球专业的教学,制定篮球学习策略,可以让大专体育教师结合篮球教学的难点和基本特点,有效在实践篮球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1.3有利于学校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由于不同大专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因此招收的大专生的自身体育素质和学习主要精力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对于体育专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许多学生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时,会考察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由于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学生总量呈现一定时段的减少,在生源逐渐减少的近几年,不同大专院校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1.4有利于培养体育学习思维方式
对于体育学习策略与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的主要思想一致,其根本目的都是想通过学习策略的制定,让学生,特别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而让学生提升体育综合素质。由于体育专业具体分为许多课程,例如网球、篮球、排球、太极拳、跳高、足球等等,每一种体育课程都有自己的学习难点和特点,大专体育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专业课程讲解十分详尽。因此,可以借助学习策略的制定,使得学生对于不同体育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我判断与实践的能力。
2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目标不清晰
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结合体育教学目标来具体开展的,由于不同大专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在实施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大专体育院校和教师对于体育专业的全期目标、学生课程结业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并没有严格去实施。最大的原因就是大专体育教学由于对于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不清晰,导致在实际的体育专业教学学习策略制定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学习策略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2.2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形式少
对于各大大专体育院校而言,在实施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体育专业的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使得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学习策略制定的无论多么科学合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备的体育专业学习教学形式的支撑,学习策略的实际效果很难得以有效的施展。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体育课程的教学,都没有及时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2.3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调整慢
由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较晚,并且大专体育院校缺乏对于现代学生体育素质的考察,使得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与20世纪的体育教学策略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体育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先进,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有了普遍的提升,因此在对大专体育专业学习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
2.4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适用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步入大学校园,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的难度也骤然增加。学生对于体育专业学习的个性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越来越越多样化。国家对于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策略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差异化体育专业发展,对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在仅仅进行全职培养模式。然而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随着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适用范围逐渐变窄,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5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监督缺
在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大专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大专体育教学效果的考核并不是十分严格。由于缺乏配套的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监督部门,主要是由大专体育教师进行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学习策略的监督过程缺失,没能最大化发挥出学习策略的教学促进功能,学习策略的改善过程出现脱节的现象。
3解决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问题的有效策略
3.1明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
大专院校在制定和实施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优势资源以及对体育教学大纲的解读,明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学习策略的制定要点就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支撑教学目标按时按质完成。其次,根据学习目标的重要程度,建立层次化学习策略。教学目标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有眼下的,因此需要建立层次化学习策略。最后,加强不同时期学习策略的实施验证并及时调整。
3.2借助多媒体开展多彩教学
针对学习策略开展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一方面,对于大专体育专业理论以及课堂内可以完成的学习策略,尽可能借助投影仪、幻灯片以及体育专业课程相关视频和录像的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得大专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课外实践的体育课程学习策略的实施,结合人的认知规律等相关知识,开发环环相扣的体育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体育学习技能的稳步提升。
3.3建立学习策略完善激励制
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之所以调整周期较长,直接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于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大专体育教师是学会学习策略的直接实施者,对于学习策略的实施问题最为清晰,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会有较深的体会。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学习策略完善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大专体育教师对于学习策略实施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其学习策略实施以及改善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励的方式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策略改善氛围,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3.4求异存同实行差异化策略
体育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改变也在不断的调整,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适用范围较窄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教学需求中求异存同,将差异性进行归类,进而制定适合更多不同特点学生的体育专业教学学习策略。第一,建立学习策略的定制和实施体系。通过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平台的搭建,缩短改进周期。第二,提升学习策略制定人员的综合评估能力。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调研,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策略。第三,同时实施多套学习策略,进而适应更多的学生。
3.5完善学习策略实施的监管
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监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首先,学校加强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考核。通过这种手段,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标准。学习策略在制定时,需要考虑相应的验收指标,进而推进监督工作的开展。最后,成立专门的学习策略监督部门或教师团队。通过完善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使得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监督越来越规范。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策略的好坏不仅影响学校峰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体育健身以及精神意志的影响也很大。该文通过对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于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伟超,汪晓赞,严志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5):420-425.
[2]陈亚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6):49-51.
[3]梁红梅,韩永晨,李金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44-47.
近年来,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支撑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奇迹的创造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我国目前的中等教育,就会发现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人格一种人力资源,包括诚信、毅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同情心。诚实守信可以使人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毅力可以使人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团队意识可以使人得到别人的合作与支持;敬业精神能够使人增强责任心,激发创造力;同情心可以使人精神升华,增加人格魅力。缺乏诚信,意志薄弱,缺少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据西方学者研究,纯粹依靠专业技术知识成功的人士只占15%左右,而85%左右的成功来自于奋斗者完善的人格[1]。这充分证明了完善的人格对成功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中等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却陷入了“重智力资源开发,轻人格培养”的误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拼命地传授知识,搞奥数训练,实施题海战术,窥测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教师很少有人从心理学方面完善被培养者的人格。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很少有设置“心理咨询”、“抗挫折训练”、“社交礼仪”、“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逃生训练”、“诚信教育”等人格培养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只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知识性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实行唯成绩论,一考定终身。高考录取的标准只有成绩,没有诚信、品德和健康方面的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轻视品行教育。学校所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作弊、打架、欺诈、缺乏诚信的现象严重,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抗挫折的能力很差,这实在是我国中等教育的悲剧。
2.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我国的中等学校实验性课程的课时不够,实验设备仪器落后,实验教师缺编,国家财政对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实验性的课程教师动手示范,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发明性的实验少;教师或教材设计的实验多,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学校以为:
能力=知识=书本
人才=学历=文凭
实行学历论,追求文凭本位制,制造“升学率=教育质量”的奇怪逻辑。完全抛弃通过实验、劳动、生活等学习知识的途径,一味地通过书本学习知识,导致大量只会读书考试的书呆子的产生。以为理论学习越多实际操作技能就越高,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等同。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特色不明,实验仪器缺乏,实习机床不足,经费严重匮乏,一味地开设理论课,已到了惨淡经营的地步。再加上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也相对不足,职业技术学院追求理论素养的培养,直接导致我国理论型人才严重过剩,而高级技能人才奇缺的局面。据报道,2002年广东社会劳动力总供给为137.4万人,总需求为102.4万人,其中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占40.8%,而技术工人的供给却只占30%。经济理论认为在技术工人的队伍结构中,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合理比例应该为8.2∶13.9∶46.1∶31.8,而目前广东省的比例却为3∶6.8∶31.3∶58.9。显然,广东省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十分严重[1]。广东尚且如此,那么全国呢?落后的西部地区呢?技术工人缺乏的程度比广东还要严重得多。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大学生的供求比例为1.3∶1,形成了相对过剩的局面。
3.教材偏难偏深,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近年来,中等教育教材的难度深度广度加大,将大学一年级的内容下放到高中教材,搞得中等教育的教材异常艰深,很大程度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高中政治课教材中就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什么GDP、GNP、NNP、NI、PI等概念出现,诸如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等一些法律知识也出现在高中课本里。这些都是大学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学》中才学的内容[2]。曾有教育学家对我国与美国的中学教材进行过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中学数学、物理、化学教材的难度都比美国同年级教材的难度大。我国初三教材的难度大约相当于美国高二教材的难度。教材偏难偏深的恶果就是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负担加重,困难增多,成绩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
二、造成我国中等教育诸多问题的成因
造成目前我国中等教育问题多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政策机制方面的因素,也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也有我国国民经济相对落后的结果。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这么几点。
一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等原因,我国劳动力的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厂商和单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会使厂商的用工条件不断攀升,由最初的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到后来的大专毕业、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就业门槛逐年增高。厂商用工条件的攀升迫使人们为了就业而追逐文凭。在这种市场状态下,为了应合形势,同时也给学生的前途创造一个所谓的良好的条件,我国中等教育机构也就只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强化文化课教学,以理论素养的培养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技能教育,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这些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的学生,除了伸手问家长要钱再也什么都不会干的寄生虫。
二是政策制度缺陷。造成我国中等教育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弊端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就业模式、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制度、分配制度和招聘办法。政府招聘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学校招聘教师,事业单位招聘职员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学历与学位成了就业与晋升职称的刚性门槛。高中生完全能胜任的事情却要求本科生去干,本科生完全能干的事情却要求博士生完成。没有高校文凭的都不算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必须要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实行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一票否决制。收入、住房、提职等待遇与学历、职称挂钩。一句话,所有这些制度都与学历密切挂钩,也就是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根本没有出路。而高等学校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化课的高考成绩,学生的信用、道德、守法、体质、礼仪、实际操作能力、特长等素质在高考录取中全都被忽略了。这种文凭本位制、学历本位制的荒谬导致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学历和文凭,我国的中等教育在这种政策制度下盲目追求升学率,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训,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人格培养就成为必然了。因为,中等学校不可能改变国家的政策制度,不可能改造社会大环境,只能改变自己,适应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社会大环境。
三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还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做官成为人上人。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父母将孩子考上大学看做是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的标志。将学技术和练操作技能看做是没有出息,不光荣的事情。很少有父母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孩子放弃考大学而去上职业技校。这种心理无疑给中等学校只抓文化课学习,追求升学率,减少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理由和胆量。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校根本没有力量筹集到巨额的资金进行实习工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也是我国中等学校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和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的深层原因。
五是赶超情结强烈。建国后,尽管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科技、经济、文化和政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讲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图存求强,赶超发达国家的心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情结。在这种情结的诱导下,希望通过勤奋努力,一年干完别人二年甚至三年的工作,一步走完别人两三步的路程。从深层的民族心理看,这种赶超情结是驱使中等教育的教材不断变深变难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我国中等教育问题的思路
走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误区的对策主要有:
1.制度创新。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步出误区就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完善现有的相关制度。职称晋升方面,可否为那些文凭低而实际操作技能强的职工另创一套职称,或者在现行的职称体系内给他们一个出路,放宽职称对文凭的限制要求。分配制度方面,改变厂商在分配中对文凭的不良倾斜,重视劳动技能,提高企业中高级技工的待遇,把资格证书、技工证书与文凭等同看待,坚持“按操作技能与实际贡献分配”。
2.教育改革。建议学校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和门数,提高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习与操作时间,建议学校和单位应进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意志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同情心进行培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完善人格、自由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主阵地。
3.降低中等教育教材的难度。中等教育的教材要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内容,增开劳动课和游戏课程。杜绝题海战术和耗时战术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