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发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四省交界;科学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B50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是一项对全省有着深刻影响的战略性决策。对菏泽来说, 这项决策,不仅对菏泽当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菏泽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重大意义
(一)、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必然选择。
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把菏泽的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子,对全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至关重要。菏泽要打造科学发展高地,首先应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快人一步,不然今天的发展,可能就是明天的困难。资源的开发都有一个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的周期,这个周期律谁也逃不出,包括正处于资源产业起步期、成长期的菏泽。在产业的布局、项目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资源开发的长度和环境的因素,未雨绸缪,避免以后成为资源枯竭城市时再进行经济转型,那样代价太大,转型难度也大。作为一个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菏泽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是转方式而不是若干年以后的转型。菏泽在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不应过度依赖资源性产业,应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
菏泽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进的阶段,工业基础比东部发达地区相对较为薄弱,对原有传统产业进行调整的任务并不很重,这几年新上的石化、煤化项目采用高新技术较多,效益较好。菏泽关键在新上项目要以“四新一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超前谋划产业布局,为全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作出应有贡献,也有利于菏泽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关系我省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是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行政交界边缘经济区。省际行政交界区经济边缘化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国整体经济的提高,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由区域两极分化向区域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正加紧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发达省市的欠发达地区和具有典型性的行政交界边缘地区正在成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而菏泽正是这样的重点地区之一。
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相近,也是周边各省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几年来,有关各省都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面对区域发展的新态势,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不仅对于提升我省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整个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加快发展,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是加快菏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需要。菏泽户籍人口960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是我省西部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目前,菏泽市人口占全省的10%,面积占7.8%,而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3.2%,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l/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0多元和1300多元。广大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困境感同身受,有着加快科学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同时,菏泽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主导产业开始形成,在“突破菏泽”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带领群众加快科学发展的本领和信心都大有提高。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既具备了客观条件,又是进一步促进菏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
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跨越发展、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集中实施突破,务求取得更大成效。全力攻坚,重点突破,围绕打造“五大基地一大产业”,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切实加强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努力提升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搞好巨东工业走廊空间布局,加快煤炭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要拉动经济增长,加快赶超步伐,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扩大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园区道路、供排水、供气、强弱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巨郓矿区、东明石化、市开发区煤化工业园等一批地方铁路专用线,打造项目落地的平台。要认真研究招商引资的新办法、新举措,着力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拉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保持强大的投资后劲,为将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严把准入关口,坚决将税收和就业贡献很小、却占用大量资源和要素的项目拒之门外,集中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集聚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为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要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构建四省交界地区集约发展新优势。依托步长制药、睿鹰先锋制药等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舜亦新能源、宇泰光电等骨干企业,推进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以在建的巨东化工长廊为基础,依托洪业化工、玉皇化工、铁雄新沙、德泰化工等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资源优势的菏泽新型化工基地,实现年产值450亿元。依托广源铜带、华盛荣镁业等骨干企业,建设全国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和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最大的新材料基地。依托达驰集团、呈祥电工电气等骨干企业,推进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地区高端制造产业特色基地。依托瑞璞科技等骨干企业,建设全国最大的牡丹产业化基地。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
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方面,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善城市控制性规划和标志性地段的详细规划,高标准做好城市重点片区,主要道路和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科学规划菏泽的行政、居住、工业、生态、事业等功能区划,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体现发展要求,解决好规划滞后的问题。体现菏泽特色,充分发挥赵王河、洙水河、万福河和青年湖、南湖的作用,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为打造“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高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城乡兼顾、统筹发展。城市化不能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而要城乡协调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进程的便利与成果。一是注重城市建设过程规划区内镇村社区新市民的利益,保证他们有房住、有活干、有养老、医疗保障。二要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以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契机,维护城中村的市民的基本利益,高标准推进旧城改造,彻底改变老城区形象,要注重疏散老城区过度密集的人口,逐步提升商业地产开发比重,为城市经济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处理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把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获得的收益更多地投入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
菏泽市拥有广阔的服务业发展空间。服务业是菏泽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潜力所在。菏泽地处鲁苏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过渡地带,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京九产业带和陆桥产业带的连接点。菏泽兼得东中部发展之利,既可引进和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又可依托周边及沿海庞大的市场实现产业规模化。周边区域人口众多,方圆100公里人口达6000万人以上,消费升级和市场开拓空间较大,并且200公里范围内没有特大型城市,市场空间广阔。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认真落实市场准入、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做大做强 “四大载体”,发挥好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牡丹旅游等10大景区和水浒文化、红色经典等旅游线路建设,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壮大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贵州省情》课程;理论依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引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放对社会思潮的改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新的社会思潮中,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的发展,故提出了要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下创新课程设置,如果忽视了科学、辩证的精神,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脱离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化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仅限于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等内容,这难于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潮流,而是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大学生们通过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解家乡、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知识而乐于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乐于奉献。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富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
1.1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是指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指南,同时也是开设《贵州省情》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要辩证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发展前景,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贵州省情》课程主要以贵州为主体学习贵州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和理念,从一侧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大学生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为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输作用,《贵州省情》课程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贵州省情》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贵州省情》,树立大学生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了解贵州,学习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贵州省情》把理论知识与国情教育地方化、国家形势与政策地方化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的结合,培养青年大学生善于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了解贵州、认识贵州,激发大学生积极为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充满政治热情。
1.2新时期育人观念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看待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维,通过对省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掌握和了解,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掌握当今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概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能力,深刻、正确的观察和理解相关政策,启迪和激发大学生关注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和后发赶超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政治激情,才能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使命。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人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因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贵州省情》就是一门有关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作用于社会实践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它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实践相结合,概况了贵州社会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今贵州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的发展形势,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一门学科。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引导人们采取切实行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省情教育,以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贵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全面塑造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社会的认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好的实践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
2.1对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上,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贵州省情》课程的设置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意识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毕业以后都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内容,总结社会发展成就,分析社会发展形势,了解社会生活意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要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结合省情、国情培养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文化素质,不要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要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教育,为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给每一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内容丰富,通过《贵州省情》课程的学习,使青年大学生逐步缩短与社会的距离,锻炼其社会活动能力,完善人格。
2.2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意义
贵州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必须依靠教育,依靠人才。《贵州省情》课程是以贵州省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引导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研究贵州、宣传贵州,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贵州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献计献策。积极鼓励优秀的大学生乐于为贵州的发展作贡献。
因此,把《贵州省情》纳入了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新课程是一个创新之举。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了让来自全国的学子们全面的了解贵州、认识贵州、建设贵州,宣传贵州的途径。同时,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贵州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之中,激发广大的青年学生和优秀的人才为贵州经济的腾飞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熊宗仁.贵州省情认识的理论探讨与历史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2,(4):27-30.
[2]薛西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我觉得学习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情,立足岗位出成果。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将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和谐课堂,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用宽容构建和谐课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宽容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性。作为教师,要宽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的过错,不能动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让学生课堂上缺少安全感。课堂中这一蕴含宽容精神的民主,对构建和谐课堂,培育学生的宽容性格,塑造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很有意义。
课堂上的安全是一种感觉,相对而言,孩子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老师对学生简直有“生杀予夺”权力,学生在课堂上的选择、学习、和身心状态全都受老师一手控制。如果这是一位珍爱生命、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成全孩子们多方面发展的老师,那么孩子们是幸运的。但现实情况是,有形无形的暴力正在伤害着许多幼小无助的心灵。作为老师应把学生当成平等的公民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反复,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超越完善。
二、用赏识教育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快乐
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赏识孩子。”这句格言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异想天开”,在很多教师心目中被视为“邪门异端”而受到指责。如何对待学生的“异想”?创新教育告诉我们,学生的“异想天开”常常是他们创新思维火花的初始出现。因此,赏识、引导学生的“异想”,是值得每个教师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要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是真心的喜欢课堂。如果孩子们对课堂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还愁不能顺利地“传道授业”吗?
“有效率的教学总是始于鼓励,终于成功;无效率的教学大多始于责骂,终于失败。”赏识教育有时能创造教育奇迹。所以,对学生的“异想”不但不能压抑,还应多鼓励、引导,把学生的“异想”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多创造一些能产生好奇、异想的学习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异想天开”,去思考、创新。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长大以后,就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暂时抛开一切,微笑地面对孩子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在这样令人疲惫、压抑的气氛下,学生能快乐起来吗?所以老师应把快乐传染给每一个孩子。自由、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究,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的。
三、用学生主体观构建和谐课堂,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应注重课堂内的启发、引导,根据学情的需要,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充分信任学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主持、管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与发展,最终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市委在1月19日,召开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转段会,根据市委学实办安排和委党组研究决定,今天我们邀请了市学实办指导组亲临指导,在此召开全委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段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转段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对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突出特色,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这个主题,继续坚持将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城乡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注重成效,扎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在分析检查上突出四个特色:
1、广开言路,在征求意见上突出广泛性。
为充分吸纳各界对建委系统科学发展上的真知灼见,广开言路,在学习第一阶段走访、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和制约城乡建设科学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思想理念、制度建设、为民务实、工作作风、党风党纪等方面征求意见。在方式上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个别走访、深入调研、网络调查等方式,征求对象有市直各单位、各部门、各县区、“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离退休老干部、基层单位代表及本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新征求到意见建议40余条,同时,将“三新”大讨论活动查出问题正在整改和没有整改的纳入学习实践活动整改内容。累计发放征求意见表450份,征集意见建议70余条,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打好了基础,为撰写好分析检查报告提供依据。报告形成后,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发函和网上公布等形式,广泛征求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单位、服务对象、委属单位、机关科室及离退休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于1月15日,召开了群众评议大会。会上各位评议代表本着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给予了肯定,五项评议满意率全部达到100%。
2、认真查摆,在查找问题上突出准确性。
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书面向领导班子成员反馈后,按“四对照、四查找”要求,于12月21日,召开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暨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作了深入的对照检查,积极发言,摆问题、挖根源、提意见、表建议,以严肃认真、开诚布公的态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求把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找透,明确努力方向,确保整改措施切实可行。
通过认真查摆,查找出建委系统目前还存在的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有:一是思想解放不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识不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力度不够。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意识不强,对村镇建设指导不具体,存在重城市建设轻村镇建设,重工程建设轻城乡建设,重加强工程建设轻建筑业管理的现象。三是建筑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秩序上有待进一步规范,还存在一些压级压价、阴阳合同、工程垫资等现象。对做大做强建筑业服务、扶持不够。四是服务意识不强,上门服务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服务质量不高。
3、深挖根源,在分析原因上突出深刻性。
对照查摆的实际问题,建委党组积极挖掘根源,深刻剖析原因,确保原因分析的透彻性、深刻性。在分析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原因上,主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思想解放程度、科学发展的意识、改革创新的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去分析。既查了客观原因,更主要的是查主观原因,努力从灵魂深处、从体制机制深处查找深挖,努力做到不遮丑、不护短、不怕触及矛盾,力求分析原因的深刻性。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和原因来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委党组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起草、修改,报告在形成过程中,认真吸纳了“三新”大讨论、学习调研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的重要成果,有客观地总结经验,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使分析检查报告具有可操作性。
4、边学边改,在学习实践上突出成效性。
市建委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原则,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把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推动工作、创新机制、取得成效的过程。在做大做强建筑业上,针对企业反映有些收费对象不合理问题,我们及时研究对策,理顺收费关系,减轻企业负担。在建筑工程交易管理上,研究修改招投标办法,使市场进一步体现了公正性,防止围标、串标问题;在加强两区农村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上,出台了有关文件;加大了清欠工作力度,努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构建防欠长效机制。最近一段时间,接待农民工投诉64起,协调解决拖欠工程款1100万元,农民工工资127万元。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确保建筑工地不发生任何事故。抓好建筑市场监管,正在研究制定对监理企业、勘察设计企业规范化管理。对XX路拆迁户进行走访慰问,做好委单位困难群众帮扶,举办“和谐之声”迎春联欢会,这些工作的开展,即凝聚了人心,又激励了干事创业的斗志,打造了和谐单位,树立了形象。
二、明确要求,认真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
这次转段会后,整个学习活动将转入整改落实阶段。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既是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整改提高的阶段,也是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阶段。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关键环节,把握重点问题,搞好集中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一)明确“一个要求”。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中央、省委、市委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这一主题,把握和体现严格要求、求真务实、发扬民主的精神,抓住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工作举措等关键,突出抓好前阶段各单位、各科室确定的24个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紧迫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做到思想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上有新改进、发展上有新进步、民生上有新改善、党建上有新加强。
(二)抓好“四个环节”。整改落实阶段整体时间安排40天左右,从1月中旬开始
,到2月底结束。在整改落实阶段,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时间安排:1月中旬至2月初,15天左右。具体要求:一要制定整改措施。以形成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建委系统工作实际、群众利益、社会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整改落实方案。二要明确整改要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做到整改落实内容明确、时限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人明确,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三要公布整改方案。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第二个环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时间安排:2月上旬至2月中旬,15天左右。具体要求:一是认真梳理问题,逐一明确解决的方式、方法和时限。二是抓住重点问题。要重点解决好“四事”,即影响科学发展的大事、制约科学发展的难事、阻碍科学发展的急事、关系民生改善的实事。三是有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对干部群众事前预告、事中商告、事后通告,向群众公开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对重点问题成立专项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要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个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时间安排:2月中旬至2月底,15天左右。具体要求:一是搞好制度清理。要对现有的各类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等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抓紧时间,尽快出台。二是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三是确保制度科学。要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第四个环节:推动科学发展。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谋划好城乡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全会及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谋划好2009年工作。二是推动城乡建设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为主题,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建筑业管理、建筑节能、城乡建设改革发展,务求在多个方面取得科学发展的成果,使2009年全年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继续做好24个问题的解决工作。要进一步研究措施、多方协调、积极推进,让人民群众感受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创新“一个载体”。要充分运用好“三改”这个活动载体。一是围绕提高素质改。就是要切实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以达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目的。二是围绕促进和谐改。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更好地把握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办好群众期盼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三是围绕科学发展改。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与行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学习。坚持把学习理论贯彻始终,切实抓好近期中央、省、市主要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的学习。二是坚持领导带头。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带头深化学习,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解决问题,带头办实事,带头促进发展,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三是坚持发扬民主。做到整改方案向群众问计,整改措施为群众着想,整改过程请群众参与,整改成效由群众评判,确保整改方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坚持深化整改。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深化整改,解决好思想作风、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解决难点问题中深化整改,结合实际制订解决方案。五是坚持自觉实践。要按照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要求,坚持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群众非常关注。一定要强化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尽好第一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精力不放松、力量不减弱、标准不降低;分管领导要落实直接责任,深入考虑、周密组织、精心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进展情况,搞好综合协调。
(二)强化活动监督责任。要以诚恳的态度欢迎监督,真心诚意地欢迎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团体、服务对象的监督,要提高活动透明度方便监督,要主动采取措施接受监督。通过“走出去”征求意见、“请进来”听取意见、开展群众测评等多种方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大专生 科学发展观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逐渐增大的学生就业压力,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如何改革发展,改革应该沿着的方向,高校改革的具体发展模式上来。科学发展观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顾。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重大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在面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效果显著。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确保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高校就业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专院校通过优秀生打造学校品牌,学校是就业工作,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大专院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量的统计”,也就是就业率的统计;同时,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关注学生人职匹配程度。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就业“质的评价”,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就业心理意识和政策指导,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以求职需要为根基,为社会培养我国特色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制定合理的求职目标,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上,承受能力较差,需要从心理辅导其择业心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科学地规划自己的道路,从长远处着眼自己将来的发展。指导大学生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熟悉就业程序,帮助大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社会岗位上创佳绩,给社会发展的多做贡献。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程化跟踪,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养成
“大一”入学开始,就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个性化培养的就业指导,主要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进行心理上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认清就业形势,从而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择业观,对所学专业全方位了解,认清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如何,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给自己找准科学的人生定位,从而在大学的三年中为自己定下奋斗目标。在“大二”学习阶段,根绝学生一年的大学学习,就所学知识,了解市场上对本专业的需求,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与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其就业实力,为自己初步定下科学的就业目标。“大三”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与时俱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在应聘工作中自荐的方法和方式,全面整体地认识自己,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人生观,迎接新时期、新挑战,根据时展之所需,设计自己的规划,不断使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完善自我。但是,目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每位学生都可能会面临就业、失业和创业不同选择,就业形势严峻,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中,还要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总之,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业指导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指导,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着眼于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与就业状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利用宏观调控和人为干预,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丁轶.在大学生就业中建立网络平台实施“心理战”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03期.
[2]左雯骐.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基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J].魅力中国,2009年35期.
[3]周胜保.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钱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功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01期.
关键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意义、实践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社会主义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重要经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十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
一、深入领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需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们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国际国内问题相互影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凸显。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党的十着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制度保障,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围绕这样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准确领会党的十关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系统性,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动科学发展贯通起来,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党的建设成效体现到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体现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上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决心来自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我们要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高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矢志不渝地高扬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心无旁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树立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让科学发展观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1、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
DV在影视人类学拍摄民族志电影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最优秀的工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个学科的发展。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与影像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影视人类学学科的诞生与影像媒介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媒介记录载体经历了黑白或彩色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以及现在DV数码影像。由于学科性质的关系,影视人类学的拍摄对象通常是少数民族群体或其他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与影像很难发生直接的联系,电影和电视的制作对他们而言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一旦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就会很不自然,如动作发僵、表情生硬、声音颤抖等,摄像机镜头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当他们面对的是小型的DV时,情况就不一样了。DV看起来就像一个玩具,普通人也可以把玩它,他们几乎可以无视它的存在。DV的即时回放功能可以使拍摄对象马上看到影像中自己的形象,一方面消除他们对DV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另一方面可以征询他们对拍摄的看法和意见,更多地体现他们的意志。
此外,对于经常需要出没于崇山峻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类学者来说,DV的轻便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上人类学电影摄制组的构成多是“人类学家+摄影师+向导”的模式,向导可以在人类学家真正进入田野之后略去不用,但要求人类学家也掌握一台大型摄像机的操作以及相应的视听语言运用却不太实际,他(她)更不可能在肩扛沉重的摄像机的同时还可以兼顾访谈和参与观察,而专业的摄像师在人类学理论知识上却难以胜任,所以一般来说这两个角色都是分离的,在人类学电影制作成本无形中被提高的同时,人类学家的意图能否被摄像师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是一个问题。影视人类学学者谭乐水先生就曾经说过:“摄影机的镜头都有人的观念在里面,我把摄像机交给任何人,他拍出来的镜头都不完全是我想要的镜头,我想我的感受只有自己能拍出来。因此,我从来没有满意过任何一个帮我拍片的人。”DV的使用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易用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进一步增强,人类学家在接受简单的训练之后就能够掌握基本的用法,然后由DV的全天候、全自动的拍摄适应来完成其他的任务,人类学家可以专心地与他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或者完全参与到整个活动的情景之中去。1996年,云南大学建立了“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使用的影视记录媒介就是DV ,SONY VX1000,目前已经有两期学生毕业,他们都是用这些DV完成了自己的人类学电影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多部片子参加了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节、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等。笔者在2001-2002年间拍摄的人类学电影“Open the Gate”,就是使用这种稍嫌笨重的机器完成的,一个人就胜任了人类学工作者、摄像师、灯光师、录音师等多重角色。
从学科的历史来看,人类学对影像最初的利用是将西方专业人员、业余爱好者、旅游探险家和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土著村落和人体照片作为民族志资料进行分析,从这种意义上说,构成人类学分析性照片的东西,起初不一定完全带有现代人类学家拍摄的眼光与目的,其今日影像分析的工作不过是人们如何从这些照片中提取民族志的信息。基于此,有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将相机或DV机交到普通村民的手中,只告诉他们开关机等最简单的使用方法,由他们去拍任何他们觉得自己生活中值得拍摄的东西,从这些片子中,学者们可以了解村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在2002年,由云南省社科院学者郭净博士主持的“Azara社区教育工作站”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了一项在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社区影视教育项目”。该项目的内容是,将摄像机交给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三个村庄的藏民,让他们用摄像机拍下自己的生产生活,然后把这些素材制作成VCD,再送回村子里,作为当地乡村小学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的影视教材。在2005年3月底的第二届“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的社区单元中,藏民们拍摄的片子大部分得以展映,他们用这种方式在异文化中言说着自己的文化。此外,美国人类学家索・沃斯用教学生的方法教纳瓦荷印第安人如何拍片,拓宽了影视交流的范围,并在研究中展示了主位和客位观察的差异,影视作为一种思想表达会在某些方面与语言有类似的功能,因为根据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arf)假说,语言结构能够影响讲这种语言的人的世界观,索・沃斯相信如果让纳瓦荷印第安人拍摄自己族群的电影,一定也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意识。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个体使用DV机记录下的影像,对人类学家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研究价值。
不管是从人类学家自身的角度,还是从民间影像主位表达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预测,由于DV机的迅速普及,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必将出现越来越广阔的空间。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DV在影视人类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使这一学科逐渐成为人类学各分支中的主流学科。
内容摘要: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重建;科学发展观
西部地区既是国土广袤、资源富集的地区,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是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地、流域生态屏障区,又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
西部开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济社会开发,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开发。五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但在实施可持续道路上,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两大难题。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大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五年间,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各省经济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尽管如此,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2002年4年间,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却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2002年比1998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却增长41%。从外贸和吸引外资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尽管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连续4年保持平稳增长,但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和实际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5个和1.4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惟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为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促使其朝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2.属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责任重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既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也是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西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内进行开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使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看,已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植被稀少、森林草原大面积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恶化;生态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影响范围逐年扩大等。
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大大降低了环境容量,缩小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或上风口,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性影响。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生态重建,不仅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必须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努力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都要落脚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是要以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重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西部地区来说,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就必须树立“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的思想。“在发展中重建”要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支撑,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重建;“在重建中发展”要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生态环境重建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深刻的把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西部地区真正意义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实根基,也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西部地区发展与重建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是根本
科学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根本。科学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本质出发,转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从片面强调数量和规模转到强调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二是从依赖资源、资金、人力的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学习型社会;三是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增长方式转变体现着新形式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的重新选择,增长方式的在转变将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上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
其二,科技进步是核心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核心内容。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植被恢复的免灌技术,植被恢复中的虫害、鼠害防治等,以提高生态建设的效果。因此,西部地区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具体而言: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多层次的科研网络,为大量科技成果的脱颖而出,从组织上、制度上提供保证。同时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重视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其三,西部地区的协作是关键
西部各省区的协作,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是西部地区向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过程中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各方面都看重和敏感的问题。在战略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必须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要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地方观念的差异以及行政区划分的割裂,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作上还有诸多矛盾。在实践中,因为利益分割、市场竞争而引发对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的例子并不鲜见,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区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加强分工与协作,摆脱狭小的局部利己意识,特别是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毗邻地区,在资源的共同开发、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上要从大局出发,搞好协调、谋求共同发展,以促进西部整体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