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卫生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

第1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以绍兴为例,某些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很高,但是许多社区医院却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绍兴希望通过医疗云让医疗资源更加平衡,从而解决医疗行业数据孤岛的问题。

绍兴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首珏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医疗行业是云计算落地的绝佳行业,作为政府机构,有义务把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云计算,可以解决大医院和小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差距的问题。”

CEI:绍兴的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怎么样?

王首珏:绍兴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2001年卫生局就成立了信息中心,统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2010年开始筹划区域医疗信息化。目前,绍兴市已经建设起绍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CEI:医疗信息化能给普通民众就医带来多大的变化?能否解决医疗资源的调配问题?能否通过信息化来对患者进行检测?

王首珏:和一些医疗资源紧张的大城市不同,绍兴的医疗资源并不紧张,至少不会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绍兴主要是通过医疗信息化来帮助患者对时间资源进行整合。举例说明,患者8点来到医院,但挂的号是11点的,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三个小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这样的时间资源进行整合。

CEI:近年来医疗云受到业界追捧,您觉得医疗云的发展前景如何?

王首珏:我个人认为医疗卫生行业是云计算落地最好的一个行业。首先现在国家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有关专家也提到了绝大多数患者都选择三甲医院进行就诊,而一些小的医疗机构基本无人问津。而云计算的最强项就是能够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

在医疗和云计算结合以后,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在大医院、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通过云里的资源让大家获得同样的服务。

CEI:医疗云和其他行业相比有访问高峰期,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王首珏:首先是要解决网络硬件的问题,在解决硬件的问题以后,用云计算的模式来解决需求就非常方便了。我们网络也分层次,主干当然要求带宽特别高,但下面的用途多了就可以小一点。官网的是千兆左右,大医院也高一点,但小的医院是100兆甚至低一点就可以。

第2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不断扩招,随之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显著。本文分析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指出在新时期就业形势下的对策,使医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充分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91-02

[BT1]1引言

新时期,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不断改革,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近些年,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生来说,选择就业面时其范围就相对狭窄。诸多因素使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BT1]2新时期医学生就业现状

[BT2]21供需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地域的发展不平衡,供需方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使得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培养,情况得到改善,人数基本达到饱和,更有甚者有超编现象。因而,大部分医疗机构在调整和改革人事制度时,受用人指标的限制,就不能给医学毕业生提供很多的岗位。甚至有些医院为了名誉评级的需要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虽然竞争很激烈,然而,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却很高,就业目标仍是选择在大医院、大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学毕业生面对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医疗的强烈人才需求,却由于落后的经济、相对较差的设备和医疗药品条件而不愿意将其作为就业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集中,这样就形成了大家对于需求小的单位蜂拥而至,对于有着大量人才缺口的却很少有人选择,出现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却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社会需求与择业趋向的矛盾凸显。

[BT2]22就业选择相对单一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疗卫生方面的技能,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定位和方向选择很受局限,择业范围很小,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是医疗机构,即使向医药企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流的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医疗卫生法中规定,没有取得医师职业资格,就没有处方权,也就不能自助行医。所以毕业生如果想获得行医资格,就必须在先去医院工作之后,才能报考相关资格的考试。还有一部分医学生想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其专业较强,再加上缺乏就业指导,跨行业就业就很难实现。总之,医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去向并不多。

另外,医学各专业之间在人才供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考虑,认为临床医生专业对口、待遇良好,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却很少有人报考影像、护理等从临床分流出来的专业。然而,近几年的就业率调查研究表明,在本科专业小类中就业率下降最快的就是临床医学专业。与此相比,一些医学类小专业像影像、检验、妇产、麻醉、护理等专业却备受青睐。虽然大临床专业人才需求很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这方面人才的供给要求。而从临床分流出去的专业像是皮肤、骨外、急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此外,在医学生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由于体力和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明显优于女生,有些医院在招聘时直接表明只收男生或是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BT2]23用人单位提高要求

探究医学生就业的现状,致使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能力比较弱。但是,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机构提高了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用人单位抬高了进入的门槛。他们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专业专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型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一些医学科研院所和很多省级城市公立医院在招聘时也很看重科研能力、外语、学历,甚至只招收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了要专业知识扎实外,还要具有组织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的原因是没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或是综合素质的要求。

[BT1]3医学生就业对策

在当今大众化教育时代,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来的就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就业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协作,在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社会进一步完善基础医疗条件,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BT(2+1]31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

考虑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很多医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而对有着强烈医疗技术人员需求的农村等一些不发达的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所以会有一些医学生不能及时、充分就业,同时还造成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因此,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和成熟的就业市场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在新医改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改善基础医疗环境和医疗设施,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在三支一扶的政策中,国家对支医的学生也提供一些找工作的优惠政策。并且在随着医疗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国家会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为医学毕业生向基层就业提供更大的动力。当基层就业的前景、社会福利和工资津贴等方面的条件好转之后,相信会有很多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医疗工作。

对于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等影响就业公平的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建立有序、成熟的就业市场。

[BT2]32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速度提高的需要。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两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普通本科的医学生一般是五学年制,在大四实习阶段面临考研和实习的矛盾,没能够好好实习,直接导致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差。部分医学生由于学业比较重,很少参加活动,缺乏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医学生应该提前认清就业形势,有个明确的就业取向,将大学生活和求职择业联系在一起,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医学生要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对患者的生命负责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的职业道德。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的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对毕业生临床实习的管理,规范操作要求,采用多元的实践课程,加强建设实践培养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中,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临床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突发状况。

[BT(2+1]33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建设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充分就业。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多种疏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将一些医疗机构请进来招聘,同时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学校向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对用人单位了解,选择合适的工作机会。

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仅可以缓解现在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实现充分就业,还促进了人才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合理分配。

总之,医学生、学校和社会要对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足够重视,形成一股合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翟理样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就业与创业,2007(9):70-71

[2]彭娟当前我国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对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1(12):268-269

[3]哈斯也提·艾力新疆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6):114-116

第3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能力,以及危、急、重症的初步判断和处理能力,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难不难

近几年根据市场调查来看,很多临床医学中医药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择业定位,往往都锁定在大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找工作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普遍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所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造成一种就业难的现象。但其实,如果把条件放低,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要求已经很低了,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工作,相信这就要从自身来找原因了。大家都知道,临床医学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但同时对于人才的自身实际水平要求也很高,所以,这也导致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高,学制长,而且一般临床医学的学生都得考研或是出国深造。所以,如果找工作困难,那可能是自身水平还有待提升。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确定性会比较强,这几年的就业形式也一直比较强,就业前景很好。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第4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医疗业;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和发展

(一)我国传统医疗弊端日益凸显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论是东西中部的地域差异还是三级甲等医院对基层医院的人才与资源的虹吸都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卫生机构总床位数占全国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只占29%,东部比西部多出近4.2万家医疗机构。同时,东部发达地区的医生资源比西部高出3到4倍。因此,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优质资源都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医院,从而导致小医院看不好病,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2、医疗服务各方关系紧张,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对于医院,其痛点主要来自于盈利的需求、职能所需的公益性和政府干预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对于医生,其痛点主要来自于高负荷的工作量、职能所需的公益性、政策规定的低收入以及晋升难度大带来的工作压力极大,据数据统计,超过92%的医生都表示对日常工作感到疲惫。对于病患,其痛点无非是由来已久的“号难挂、队难排、医难求”社会难题。正是这三方痛点加剧了医疗服务各方关系紧张,而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更是对本就不足的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3、我国医保结构性问题日渐严重。第一,医保分类不合理,政府医保远远高于商保总额,政府医保负担重,商保种类少;第二,缺乏控费机构,过度医疗较严重,医保基金管理模式不健全,医保收支失衡,支出压力大;第三,医保支付不便利,支付标准不合理;第四,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投保方案。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1、远程医疗兴起。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远程医疗逐渐兴起。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未来几年注定是国内医药产业的变革时期。

2、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并快速发展。随着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的移动医疗已达2,000多款。随着全国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移动宽带网络和服务的拓展,移动医疗无疑将在未来的医疗保健业发展重要作用。

3、互联网医疗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医疗领域的华丽蜕变,“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的诊疗弥补了传统医疗的不足,如今挂号、交费、查取报告等一系列原本复杂低效的诊疗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完成,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被人们快速接受并广为传播,互联网医疗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渗透其中。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优势

(一)“便捷+高效+智能”的特性。“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重塑医院服务流程,跨越时空实现实时闭环服务与管理,有效解决了病患就医三长一短(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问题,增强了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并且医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信息更加透明,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加完善。

(二)相关技术的推动。4G和WiF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更加便利与快速;智能终端设备大量普及,手机网民高达9亿,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即将实现全民化;医疗设施与机器技术的日渐成熟将使患者感受到更加智能的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让即时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可能,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都将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同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1月《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省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等,这些政策都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

(四)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迅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的热烈关注,大量创业者投身互联网医疗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一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使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热潮涌动,并即将迎来爆发。

三、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前景

医疗健康是人类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互联网+”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并提出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开展远程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以及方式。

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第一,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展对远程医疗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医疗健康领域也搭上了移动互联网这辆快车,移动医疗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的阶段,加之BAT纷纷在移动医疗领域布局,未来的移动医疗市场将作为一座富饶的金矿被开采出来,智能化医疗的时代触手可及;第三,2014年,BAT和互联网众巨头强势入驻互联网医疗产业,2015年互联网对医疗产业的改变乃至重构更加猛烈,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认为,该产业未来10年将有10倍增长空间。

四、“互联网+”医疗发展障碍

(一)国内医疗环境尚不开放。就政策来说,医改并没有改变本质问题,现在公立医院仍是基本垄断着市场,私立医院生存艰难,医疗市场化发展缓慢。

(二)移动终端诊疗技术有限。虽然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是移动终端诊疗毕竟不是面对面的,医术再高明的医生在没有接触到病患的真实状况下还是不能百分之百的确诊,这是一个需要科技去不断改善的现实缺点。

(三)医保支付问题。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医疗由医保来埋单,但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并没有介入,缺乏医保支付手段支撑,缺乏责任认定机制及行业标准,这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解决。

(四)盈利模式不清晰。虽然全国各类医疗健康APP已有2,000多个,但至今还没有一款APP真正取得成功,获得用户的认可,国内互联网医疗仍都处于投入阶段,对于盈利对象和模式不清晰,盈利的很少。

五、建议

(一)改善医疗业发展环境。首先,加强卫生、工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业与互联网的对接;其次,促进优势企业的强强联手,以便加快、加强新产品研发速度和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最后,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将国家关于互联网医疗政策落到实处。

(二)盈利模式重点关注药企与险企两大收费方向。根据医疗产业链梳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收费对象分别有:患者、医生、医院、药企、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从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两个方面来看,药企与险企都对互联网有极大的依赖性,药企是互联网医疗当下和未来的主要盈利模式,同时,险企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三)加强行业监管。首先,需要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其次,出台相关细则与政策,以明确互联网医疗中出现问题时责任所在和解决办法;最后,加强互联网医疗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六、总结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顺应潮流,未来的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相结合,虽然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些障碍最终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被跨越,互联网医疗将大大便利人们的生活,其前景依旧广阔,其发展空间不容小觑。许多互联网公司将目光转移到医疗行业上,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医疗会越发普及,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燕京.前景预测:互联网医疗成必然趋势[R].方正证券,2014.8.13.

第5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第6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了**市卫生系统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和5家区县卫生局下属的中心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共1512人。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医生(占37.3%)、护士(占24%)、医技(占11.5%)、管理(占19.2%)和后勤人员(占8%)。调查内容是了解医务人员的思想动态,了解医务人员对卫生现状、改革和发展的态度。

二、基本情况

1.医务人员现状

(1)学历较高:大专学历有30.9%;大学有32.1%;大学以上有12.6%;大专以下学历仅占24.4%。

(2)工作满意度:认为一般的有61.2%;非常满意的有2%;非常不满意的有4.2%。可见,医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是基本满意的。

(3)工作态度:42.1%的人选择了珍惜并用心做好;27%的人选择了非常珍惜并全身心投入;25.6%的人选择了可以尽量做好;3.2%的人认为勉强干着;1.3%的人是不想干;0.3%的人是属于混日子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兢兢业业的。

(4)工作与前途: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占13.8%;认为发展前途不大占69.4%;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占3%;认为目前工作抑制个人发展占2.6%;表示无法评价占11.2%。

(5)工作与社会地位:认为得到社会尊重的占14%;认为和其他行业差不多的占23.9%;认为不如其他行业的占16.7%;认为社会对我们缺乏理解关爱的占37.3%;认为没有地位的占6.9%。后3项相加为60.9%。

2.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状况。40.8%的医务人员对目前经济收入表示一般;12%表示非常不满意;但由于职业性质相对稳定,福利也不错,68.9%的人选择不会跳槽。

3.医务人员对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态度

(1)病人对我们工作不满的原因:14.9%的人认为是自身原因,如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存在行风问题等;7.1%的人认为是病人的要求太高;70.1%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政府对卫生领域投入太少,导致了卫生系统社会责任加大;7.9%的人认为是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机制问题。

(2)对社会保障措施的评价:认为落实得非常好有4.4%;比较好有40.3%;一般有31.2%;不尽人意有12.5%;非常不好有1.7%;无法评价有9.9%。

(3)对医保制度的评价:14.4%的人认为医保改革后,“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得到了缓解;18.9%的人认为没有缓解;62.6%的人认为基本医疗得到保障,但对部分病人就医有影响。

(4)对医疗机构改革的前景:9.3%的人认为很好;30.5%的人认为可以;36.6%的人认为说不清;8.7%的人认为前景渺茫。医务人员对医疗机构改革前景认为一般。

(5)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73.6%的人认为一般;1.9%的人认为非常不满意。可见医务人员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信心有待增强。

4.医务人员对行风建设的态度。25.3%的医务人员认为若要提高群众对卫生系统的满意程度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水平;20.2%的人认为要提高服务态度;18.8%的人认为要改善就医环境。

5.医务人员对“红包”、“回扣”的态度

(1)医务界存在“红包”、“回扣”现象,19.4%的医务人员认为并不奇怪,社会上其他行业也有;51.9%的人认为是因为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16.5%的人认为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增强、医德医风水平滑坡的表现;7.3%的人认为是病家愿意,以感谢医务人员精心医治。

(2)7%的调查对象认为别的行业可以收“红包”、“回扣”,我们也可以收;15%的人认为是补偿医务人员的高强度付出,可以收;41.6%的人认为有损医德不能收;36.4%的人认为使病人雪上加霜,有损医务人员形象。后2项相加为78%。说明医务人员反对收“红包”、“回扣”的态度是坚决的。

6.医务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

(1)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有61.9%;25.2%的人认为是体现对职工的关心;5%的人认为是改善工作环境。

(2)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方式:24.23%的人认为是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24%的人认为是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22.37%的人认为是领导表率作用很重要;16.57%的人认为应该换位思考。

7.医务人员对卫生执法的态度。55.2%的人认为突击检查太多,日常卫生监督不明显;24.9%的人认为已经加强了;9.7%的人认为执法力度还不够。

三、讨论

1.医务工作者不仅承担繁重的门急诊工作,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工作(仅2**3年,平均每天急诊1.82万人次,手术976人,出院3660人)。除日常工作外还要应对“非典”、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可以说卫生系统是一个技术性强、风险高、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医务工作者更是一支拉得出、过得硬的队伍,医务人员同样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社会的不理解、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和值班休息得不到保证等因素影响了医务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病人对卫生系统工作不满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医务人员自身原因,如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存在行风问题外,主要是社会原因,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投入与城市发展不相符,如一些医疗机构设施设备过于陈旧、医疗服务补偿能力偏低、医保改革后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等等。

3.调查显示,有78%的医务人员表示不能收“红包”、“回扣”,说明医务人员总体对不正之风的态度是鲜明的,坚决抵制的,但一部分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

4.在医疗卫生改革进程中,“以人为本”已成为医院追求的目标。对医院来讲,工作对象是“以病人为本”,对医院领导而言,工作对象就应是“以职工为本”。调查显示最受职工欢迎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

5.对医疗机构改革前景的分析。纵观近十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推进,1994年实行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2**0年推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1年探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等等。改革走到今天,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如药品招标采购,以低价作为评标的价值取向,使一些投入大、品牌好、临床需要的药品在低价位竞争中无奈退出市场;又如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多数医务人员反映薪酬与劳动付出不相称。他们从事高科技和高风险职业,培养周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待遇却让人心寒。

四、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重点,提高群众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认为若要提高群众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必须要改进的环节有:医疗质量水平(占25.3%)、服务态度(占20.2%)、就医环境(占18.8%)。尽管很多问题不一定是卫生系统自身的问题,但在现有的条件下,面对大量就诊人群的社会层次和经济条件的差距,必然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看法。但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思考我们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投身卫生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满足各层次的医疗服务需要,必须立足自身,改善态度,提高质量,让老百姓更满意。

2.培育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精神,自觉抵制“红包”、“回扣”。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汤钊猷教授说过:医德医术是医生的灵魂!瑞安市人民医院巨额药品回扣问题已是一个警示!部分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医德医风水平在滑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医德医风教育问题,加强监督,严厉查处违规事件,

把职业道德规范变成医务人员自觉的医疗行为,自觉抵制“红包”、“回扣”的诱惑,维护白衣天使纯洁的形象。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医疗体制的改革,逐步扩充医疗资源,化解供需矛盾,缓解百姓看病难的现象。

3.加强宣传、沟通、协调,争取社会对卫生系统的理解。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讲到:当前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到底,就是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如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医疗资源还不到世界卫生资源的2%,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需求。不少贫困和困难群体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由于卫生投入不足,居民承担医疗费用增加;由于医保制度的限制,药品流通领域的问题,也影响到社会和群众对卫生系统的评价,特别是老年病人和慢性病人反响强烈,这有待于通过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合理解决。对有些不属于卫生部门承担的工作,如小区环境、无证设摊等,也要向社会和市民解释清楚。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喉舌的作用,向社会多反映,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和市民对卫生系统的理解,形成信任、尊重、友善的医患氛围。

第7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随着“医保、医药、医疗”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吃了几十年“皇粮”的医院正在被推向市场的前沿。医疗市场每年高达4800亿元的巨大容量和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使医院的投资价值得到充分显现。医疗投融资政策的逐步“解冻”,使得民间资本和外资奔涌而来,冲击着中国的医疗投资体制。

医疗市场:巨大的蛋糕等待分割

美国调查公司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今后几年,中国的医疗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4.5%提升至8%至10%,相应的医疗保健市场将放大数倍。有专家预测,按照13%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份额将为6400亿元。

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指出,当前,在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医疗卫生领域还存在一系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医疗卫生事业投资渠道单一,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不大;公立医院垄断的局面没有完全打破,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许竞争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医疗服务模式单一与群众医疗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等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反映强烈;二是医疗服务不能令人满意。

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各个国家开展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策略也不尽相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我们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这几年,我们的民办医疗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引进外资以合资合作形式举办的医院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较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医院从数量上已占医院总数的10%。但是总体看,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格局,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北京藤之健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鹏认为,医疗行业重新洗牌之时,正是民营资本低成本大量购并、托管医院的最好时候。作为国内最专业、最早涉足医疗产业的投资公司,北京藤之健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也是看上了6400个亿的医疗市场。

社会资本进入:阻碍与风险并存

据北京藤之健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医疗投资管理集团及医院组合集团117家,在其中95家专门从事医疗投资管理的集团(公司)中,民营的40家,股份制的5家,外资的11家,国营的7家,另有32家资料不详。通过收购、兼并、托管等方式运作的医疗机构,大部分都办成了投资相对较少的专科性质的医院。

刘鹏副总经理介绍,在许多城市,医院仍然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难以进入。而在已经发生的医院兼并收购事件中,但发生了资金匮乏,甚至将收购兼并当作投机生意运作的案例。 可以说,眼下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尚处在阻碍与风险并存的状态。

刘鹏副总经理认为,民营资本深谙成本控制之道,除纵向联合之外,还可以按同类医院进行横向重组。这种重组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通过对连锁医院中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的集体采购,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相同的管理模式也更方便医疗资源共享。但是,民营资本在重组中不敢一下子完全兼并和买断,一方面怕医院职工认识不足,一听到自己的医院被兼并或卖掉,就着急甚至闹事;二是医院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朗,所以“托管”成为目前最妥善的解决方式。

刘鹏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观念落后制约着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医院改革涉及政府组织、人事、财政、税务、国资、土地、技术监督等部门。他们都管医院,又都不管医院。涉及部门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影响改革。另外,人员是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实上阻力最多是来自员工的传统观念,他们担心自己的未来。医院人员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大部分是在不同的办理水平,这成为改革的问题。一般说医院收入水平处于当地中上等,小富即安,容易使人不思进取。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整体态度积极而稳妥,他们只有两个要求,职工不上街,资产不流失。卫生系统的官员整体改革意识也是积极的,不少卫生局成立了改革办、招商办等机构。

第8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作为医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和侵蚀,都影响着他们职业观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的现状

1.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部分医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在专业选择时主动性不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超过60%的学生表示学习本专业并非自身的意愿。在职业选择上,有近50%的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理解比较浅薄,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也比较模糊,对职业的定位倾向于口碑好、名气大、实力强的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

2.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高职医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稳定,养尊处优,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吃苦耐劳、为病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也比较欠缺,对医学职业价值观的核心领会不深,利他意识淡漠。大部分医学生择业着眼于就业单位的现状,而对于学科发展和就业单位的未来前景缺乏关注,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局限在“小我”上。

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主旨和重要任务。基层医院急需大量全科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严重匮乏。相对于市区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各大基层医院就显得“门可罗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长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造成就业难现象。能否摆脱这个“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高职医学生职业观偏差问题。引导和加强高职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正确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利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2001年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作为医学教育的标准,其中包括了7个领域的要求: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职业价值首当其冲。“最低基本要求”中还明确指出,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育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应使其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学会维护和尊重人的权利、具有为人向善的职业良心感,对医学生在校学习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指导作用。

三、高职院校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医学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到入学教育、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1.明确择业动机,摆正择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成功的关键,医学毕业生必须明确自己择业是为了什么,应当把自我价值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高职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医学生要正确认清形势,放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接轨。首先要了解各级医院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自觉根据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调整职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选择就业单位;其次,更新择业观念,认真分析,辩证地对待专业对口和专业错位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崇尚自己所学专业,要树立“先就业、再发展、再提高”的就业观。

3.面向基层,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逐渐下移是总的发展趋势,即城市重点充实社区,农村重点充实乡镇,因此到基层、到农村、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就业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和理智选择。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于基层长期艰苦的实践积累和锻炼,而许多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恰好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毕业生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4.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择业过程中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不好高骛远,不消极被动,敢于竞争、自主择业,树立勇于到农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选择职业。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引导,真切地从心灵上给予帮助,为他们搭桥引路,为他们创造机会,铺设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择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高宏.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第9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地方也难得地表现出极大热心。从省级到县、乡级,各级政府下发的分级诊疗文件不计其数。政策之风吹向全国每个角落,从北京协和医院到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每一个公立医疗机构都在谈如何参与分级诊疗,甚至连互联网医疗企业也纷纷打出分级诊疗的旗帜。

分级诊疗为何成为医改重心,从9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以下简称“70号文”)一文可见端倪。该文件提出,从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可见,建立分级诊疗是一项涉及医改关键领域的多维度系统工程。国家试图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医改。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卫生计生委“分级诊疗事关医改成败”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然而,政策提出的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吗?在现有条件下,分级诊疗真的可以走活医改“棋局”吗?

理想:构建分工协作机制

70号文强调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基层的举措主要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对分级诊疗最热情的也正是基层医疗机构。以慢性病为切入点,实现医疗资源和患者双下沉,使基层医疗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无疑是分级诊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面对的既不是过去整体上“缺医少药”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是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政策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特别提出“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王虎峰认为这是分级诊疗工作的核心,对做好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疑难病症能够及时收治,目前大医院的病种结构特征不明显,有相当部分的普通患者在大医院就诊。因此,如何将应该收的患者收下、应下转的患者下转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向下转诊是分级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制定适应分级诊疗的诊疗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病种目录,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该上转的上转,该下转的下转。”王虎峰说。

目前,双向转诊更多活跃于医联体、医疗集团、对口支援等医疗机构之间。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

为保障分级诊疗体系建设,70号文和地方政策都对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了要求。医保支付方面,各地主要推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价格改革方面,则主要是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在王虎峰看来,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再调整和再平衡。要使分级诊疗逐步深入并能持续发展,就要把握好机制转变和利益平衡这个关键点,不断深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

现实:行政等级制是羁绊

政府试图以分级诊疗为抓手促进各项改革联动推进,而这些改革本身又成为分级诊疗的保障措施。看似矛盾,实际上指向一个原点:逐项解决好医改基础性问题。行业人士并不看好分级诊疗的前景,目前地方的探索多流于形式,因为诸多显而易见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缺乏一支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队伍是制约分级诊疗的最大瓶颈。按照70号文所提出的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中国将需要27万~40万名全科医生,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全科医生不足8万人,尚有巨大缺口。

此外,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三级医院缺乏分流患者的动力。由于公立医院普遍需要依靠自身的运营来维持发展,对患者来者不拒。三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人才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一、二级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患者有很强吸引力。

对于目前多地实行的通过限制医保补偿资格和补偿比例把患者留在基层的做法,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效果非常有限。“首先,通过医保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不能改变社区没有好医生的事实。其次,在支付能力普遍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患者很可能直接放弃医保报销,全额自费去质量有保障的大医院看病,基层再怎么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也很难留住大部分患者。再次,一部分患者可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转诊单到医院看病,转诊成了走过场。”

对于政策提出的严控公立医院规模,朱恒鹏表达了同样的悲观。因为三级医院普遍财力充足,不需要财政投入也足够自行扩张。只要不用财政多投入,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积极性。

朱恒鹏认为,形成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在于,社区有患者信任的好医生坐诊,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去三级医院门诊排队。但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基本没有这样的可能。阻碍好医生流向社区的根源在于医疗体系的行政垄断以及与之配套的行政等级制。中国公立主导体制下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手段是行政等级制度。同一区域的医疗机构,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多,设备越高端,政府确定的医生工资水平越高。同等水平的医学毕业生,进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差距巨大,退休后退休金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