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艺术教育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的目的

第1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 键 词 :师范艺术教育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一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一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一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三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一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第2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1.1艺术教育的含义

当前,人们不断加快艺术教育的进程,是因为艺术教育不但有利于大脑的生理健康,促进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还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这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艺术教育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踏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艺术管理工作及社会艺术指导等工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1.2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作用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果和速度,反映了艺术繁荣兴盛的局面;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还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高端化,有利于理论的不断进步,有利于积累艺术成果,并使艺术的传承得到了保障等作用;但是艺术教育的过度专业化也致使其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促使艺术本身从各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和知识生产单位,使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成为专业人士的领地。

2通识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

2.1通识教育的含义

通识教育,即“一般教育”,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才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流长,其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但普及是从近代开始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种模式,它过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及境界,它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学术视野狭窄,专业领域过于局限,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不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等缺点。实施通识教育要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者相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方法来实行。

2.2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生活的条理性、良好的判断力以及平衡的心智,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能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生活、发展,能够做个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关系

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并在大学教育中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研究二者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艺术的繁荣兴盛都是非常有利的。

3.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渊源相同,目的相同

二者都兴起于人类最早期的教育中的,是人类最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人的品格和个性的完善与发展,都是人的基础教育的需要,体现在在有关人才培养方面。

3.2通识教育是现代艺术专业教育的基础,而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教育

现如今的大学中,艺术教育包括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两部分的内容。艺术专业教育和其它专业教育类别相同,是不属于通识教育的,面向的大学生是艺术类的专业,而艺术通识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针对的大学生是非艺术类专业。就艺术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识教育是艺术专业教育能够实施的基础;其次,它还是艺术专业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最后,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在文明社会,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而人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不能够离开艺术教育的。但是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和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并不一定非要接收艺术教育,所以他们一般很少有机会能接受到艺术教育,这就致使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普遍低,甚至为零,因此为了改变大学这种弊端现象,艺术教育被大学的通识教育包含在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必要的艺术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与品性。

4艺术教育改革的方法

第3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审美素养 教学改革

199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表明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提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要求。此要求彻底改变了过去强调“辅德益智”的美术教育目的,为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在分析审美心理结构在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诠释《美术课程国家标准》要求,对中学美术教育根本目的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美术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审美心理结构在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一般认为,个体完整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三个方面,即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这三方面平衡协调的发展。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完善这一结构的实质和核心是增强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及其相互协调活动的机能。审美心理结构对个体整个心理发展不具决定性的影响,但它却能有效地弥补其他心理结构的局限性,智力结构排除、舍弃感性,伦理结构使人的行为受外在规范的约束,人自身是被动的,而审美结构恰恰弥补了以上两种结构的欠缺,使感性和理性达到统一,变自身被动为主动,有助于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能使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伦理结构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导向自由意志,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结构的完善、协调发展。

2.对新《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提出的美术教育要求的诠释。《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提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要求。此要求中,激发创新精神是关键,创造性的本源在于人自身,而调动人的创造性的最佳阶段是学龄时期。美术教育是感性的,直观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纯精神纯情感自然流露,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是基础。美术实践技能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它为学生参与美术作品欣赏和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美术知识技能条件。形成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根本目的。美术课程是审美教育的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可以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是真正美术教育的必然结果。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精神是人发展的目标,美术教育能够完善人审美心理结构,全方位提升人的精神素养。

3.中学美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性的、情感的教育。具体来说,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相比,具有以下特征: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偏重于感性;在知识技能教学与欣赏表现活动的统一中偏重于欣赏表现;在规范与自由的统一中偏重于自由;在严肃与愉悦的统一中偏重于愉悦。中学美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1)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艺术的功能都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与此相应地,中学美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2)美术教育本身就是通过设计、绘画、制作和欣赏美术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

二、中学美术教育实施途径

1.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欣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中文含义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英文“欣赏”一词为“appreciation”含有“评价”、“鉴别”、“批判”的意味。前者具有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后者更多具有理性思考和个性展现。综言之,美术欣赏就是人们对美术作品或其它欣赏对象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感受艺术审美愉悦,进而内心做出判断的过程。美术欣赏对象可以是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大自然中各种图景,如贝壳、树叶、蝴蝶、及人造物等等,也可以是各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幽默漫话,图片等,一切积极的健康的促进人类发展的美好事物。欣赏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由师组织进行,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通过欣赏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具有感受美的意识。

2.探究式美术教学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美术教育中,人们关注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对此问题,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主动学习为途径,师生,生生互动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美术教学课。

3.构建艺术融合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途径,最终培养人艺术修养的教育。在美术课堂融入与课堂相关的音乐或其它术形式,是课堂变成一个学生感受艺术的“圣堂”。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然后,用一幅画表达这段音乐,亦可反之。把音乐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锻炼学生在抽象与具象的转化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除此之外,美术与诗歌、舞蹈、书法、化妆、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能有机的融合,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官。将美育渗透到艺术的各种形式中去,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结束语

中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最终目的不是“辅德益智”,而是通过独立的艺术化教学途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美术教学要通过欣赏教学,探究式教学、艺术融合教学来展开,走艺术化的教学路线,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生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代设计

一、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已经在教育体系中显示其重要地位。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社会,“艺术教育”有狭义与广义的内容。从狭义来说,“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正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戏剧学院培养专业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来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应该包含艺术史、美学、艺术鉴赏及收藏、音乐影视鉴赏、现代设计学、艺术理论以及艺术批评等课程的普及和学习。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理解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歌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全面的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全民的艺术观和创造力,提升生活的品味。许多人误以为艺术教育等同美术教育。其实不然,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在普通大专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在中小学生的课程里,美术教育的培养是通过美术鉴赏和简单的绘画实践完成的。简单来说,艺术教育涵盖了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包含有美术,还包含了其他艺术门类。美术教育的培养是艺术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环节。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而大专本科的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中小学生美术教师为目的的。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艺术教育包含了美术鉴赏、影视欣赏、工艺美术制作、书法等课程,面对的培育对象基本为在校学生。

二、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很确切的定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等等。现代设计出现的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求,同时受商业营销、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等的影响,还会随着科技发展出新工艺、新材料而变化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是工业化的产物,明显的特点是机器批量生产。现代设计遵循了物性的作用,也重视人文关怀,同时注重人性化、理性化和实用性。现代设计应随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出更多适合人们生活的产品,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2.艺术教育对现代设计发展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设计师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表现。要做更好的现代设计,那么对设计师来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人是天生的设计师,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设计师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求,人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之后,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对美的需求会有更高的提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提升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大众通过艺术教育能把日常生活过的更美好,而设计师则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东西来进行设计,从而服务大众。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大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设计师创作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师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艺术教育不仅使人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现代设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和精神,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和内涵,是不会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师应该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总的来说,艺术教育是现代设计的土壤,有了优良的艺术教育的基础,现代设计才能很好的开花结果。

3.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

现代设计强国的艺术教育水平也是顶尖的,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小学生不能进行小学前培训,而在读的小学生主要上培养素质修养的课程,强调思辨能力和学会独立学习、思考的方式,同时强调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德意志民族向来以理性、务实和逻辑性强著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下,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能出现闻名世界的包豪斯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也是被纳入法律规定的,这样艺术教育得以良性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有一种趋势,认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就可以报考体艺类高等院校。所以有很多体艺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就不太热爱本专业,仅仅是为了考取大学。我国在应试教育下,艺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这类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不充分的,培养现代设计大师就吃力了。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设计师很难与现代设计强国的设计师相比较。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必须依托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使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例如,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等。他们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影响全球。所以,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对社会必然是健康的、有益的,艺术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经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现代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平台,彰显暖暖的文人关怀和熠熠生辉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第5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校艺术教育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军(1975- ),女,湖北松滋人,荆楚理工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当前,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学校及社会的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可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全面优化,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的目的。艺术教育使人在健康、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基础上成长,它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陈至立学者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革新,使之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是我们每一个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艺术教育

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高校艺术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切不可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盲目使用高端信息技术,使教学呈现拼凑的痕迹,高端技术低级使用,画蛇添足。

1.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用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和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这个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综合实施,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所必需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方法、便利的教与学的工具,把教师从单一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师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2.高校艺术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校艺术教育是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学生为对象的艺术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更能够充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更能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高校艺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丰富性和多样性,高校艺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能更好推动教育逐步实现现代化。

二、高校艺术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实状况与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而且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更严峻的挑战。目前虽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艺术教育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对策。

1.充分重视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新教育理念。由于对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使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各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足。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管理和措施,教师的思想认识也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艺术教育教师一般都由艺术专业教师兼任,对非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做出深入细致地设计和研究,只是将专业知识浅显化、专业标准降低化、教学过程应付化,使得高校艺术教育没有绽放应有的光彩。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注意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高标准选拔优秀教师。高校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完善、大量、广博、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仅是艺术的某一专项才能,更多地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传授能力和教育技术的良好运用能力。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首要问题。

2.针对艺术教育需求,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硬件软件建设。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大对硬件环境的投资力度,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和网络中心,建成一大批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根据艺术教育的需求,建立管理机构,更有针对性地为艺术教育服务。首先,加强与艺术教育相应的硬件建设。增设视、听、展、演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使艺术教育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展现多姿多彩的一面,同时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加强软件建设的开发和利用。针对艺术教育需求,扩展教育资源以备使用。这就需要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加大此工作力度,为高校师生建立一个强大的艺术资源宝库,并不断更新和充实强大,这是一项持续的、长久的工作,也是艺术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3.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课程整合的能力。艺术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环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课程整合的能力是艺术教育更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对教学过程实施指导、监督和管理、评价则至关重要。教师在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教学资源的运用、多媒体的使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要逐步科学化,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整合恰到好处,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4.提供大量艺术实践机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战略地位。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之成为终身教育中最自觉、自主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实践是体现大学生的知识面、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是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动力和舞台。学校提供大量艺术实践的机会,将给予大学生成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强大助力。大学生艺术实践有多种方式:各种文艺演出、书画展、各种社团活动和与社会、媒体的联合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新型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与指导就融入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前进的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最终形式,高等学校和教师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引领教育对象将艺术教育融会贯通的科学化的引路人。

三、构建高校艺术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设想

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艺术讲座、艺术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推进艺术教育工作。

1.课堂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的、难点重点都围绕学生这一课堂主体来展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与学习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运用视、听、讲、练四种感知方式围绕教与学的目的来展开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的新型教育思想。

2.艺术讲座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讲座是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补充和延伸。艺术讲座的不同主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开阔眼界,认识到艺术的广泛性与重要性,并将目前的学习与当代艺术发展相结合,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具有积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增加艺术讲座的信息量,多样化的方式服务于讲座的主题,提供锦上添花的技术支持。艺术讲座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及讲座过程的设计和软件的开发利用等要能恰到好处地为讲座的主题服务,不要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生搬硬套使用各种资源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和运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在艺术讲座这种枝繁叶茂的学习方式上,让知识更多地开花结果,植根在学生的心里。

3.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突破与发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积累知识,艺术讲座让学生开扩眼界,而艺术实践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的创新学习方式,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艺术实践包括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演出等。艺术实践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示和锤炼了学生的艺术才华,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了解和体验了不同艺术的特点,提高了驾驭艺术表演或表现的能力,积累了舞台经验或实际操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专业水平、综合实践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艺术实践效果添姿添彩,给实践活动赋予时代性和与国际化接轨的意义。因此,在社会实践、实习、就业过程中,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往往能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改变学习环境、丰富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规模、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要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教学资源和工具充分完备,同时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把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早日实现理想的教育现代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与国际化接轨。

[参考文献]

[1]段桂英.浅析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

[2]郑继兵,杨增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赵巍,周琳.信息技术与现代艺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整合和应用[J].艺术教育,2009(4).

[4]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第6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作者:方俊

艺术教育之于思政教育

从大方向上来讲,思想、政治、艺术、文化都是具有统一性的,它们都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秩序,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即一个充满诗意光辉的礼乐之邦。这样一个社会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因此,社会的改造与建设,必须落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这就必须诉诸于教育,尤其必须诉诸于艺术教育。”[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去解析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信接班人。把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新颖的艺术形式,通过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实现思政教育的艺术性。这样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又能较好体现艺术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贯穿功能。

艺术教育的实现与渗透

在这个时候,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扮演一个引导角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课内外的艺术渗透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于无形之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与大众化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为主要目的。开设诸如《书法艺术》、《歌剧、音乐剧赏析》、《摄影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开始,由浅入深,慢慢学会怎样去赏析。其次还可以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思路,通过邀请专家以及专业艺术团体,走进校内开设艺术专题讲座和上演经典剧目的演出,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面对面地感受到艺术的冲击力,拉近高雅艺术与当代学子的距离。提到高雅艺术,人们自然会想到“曲高和寡”的交响乐和美声唱法。对此,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曾经谈到:在很多时候,他都会用美声唱法的技巧来演绎中国民歌,甚至是流行歌曲,最大程度地把美声唱法中国化,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从中我可以发现,我们心中的“高雅艺术”通过变通的手段是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类似的艺术形式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来呢,以此来丰富当代学子的思想内涵岂不快哉!结语: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唯美时代,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特个性、富有审美情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艺术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元素,必将成为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与其他教育一起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性,遵循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真正做到定位准确、内容详实、形式合理,高校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开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艺术教育真正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之中,进一步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第7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美国 艺术教育 实践特色 启示意义

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艺术教育尤其是视觉艺术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在当代,美国的艺术教育可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其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颇具特色并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依法保障艺术教育的合法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前苏联,美国将学校教育的重心放在科学与数学教育上,使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诺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前贤的进步教育思想,以有益于儿童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学校艺术教育争取地位。进入60年代,由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受布鲁纳教育理论的影响,使学科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只有学科知识才有资格进入学校课程行列。在这种形势下,艺术教育只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能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假使艺术是一门学科,艺术教育就不仅仅涉及艺术创作,还应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学科的知识。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的艺术教育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生发出了以很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

1992年,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颁布面向全美学生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确立了国家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该《标准》指出,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由于普通教育学生侧重于语言和数学智能的发展,而学生思维方向是线性的连续的,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艺术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以及逻辑与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地理解整个世界。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对事物和地点直接体验。每天世界范围内观众接受大量原始视觉信息,不能领悟形象表现与传播力量的视觉文盲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理解传播中的形象信息,不能仅仅依赖声音识别能力。因而视觉艺术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基本需要。

今天美国的艺术教育迎来它的“黄金时代”。《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将学校艺术教育写邦法律。该法令承认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享有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和外语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实施“艺术推进”工程

为了挑战传统教育观念,改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间的不平衡状况,1967年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启动艺术教育“零点项目”研究,旨在从零点开始,将艺术教育当作一种认知行动来研究。该项目主张:(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三.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四.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

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

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五.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

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六.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对美国而言,艺术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里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无论在艺术教育实践方面,还是在艺术教育理论方面,中国的艺术教育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一是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往往将艺术教育的注意力仅仅局限于艺术的情感层面。二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过窄,往往重视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艺术技巧为目的的艺术创作。三是艺术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第8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涵养,提高生命质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实践活动等,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美感观念以及创新精神。总之,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十分有利于提高受教育人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教育两种类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专业艺术教育得以全面发展,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已经设立了不少培育相关艺术专业人才的院系和教学教育机构;完整的学科构架、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这一切就对各艺术门类的独立形成、发展以及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国民艺术教育作为以美术、书法和音乐为主要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接近美的基本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前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国民性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国民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体受教育者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使得心灵更美好健康,感情更加丰富充实。

1、普及性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美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艺术的创造、欣赏的基本要求,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国民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极具普及性和普及要求的教育模式。

2、综合性

众所周知,艺术的学科的分类很多,而且每一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具体的学科下又包括相对独立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专业人才培育的阶段,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之外,除非个别有某种艺术特长的之外,大部分学生无法也不可能深入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的门类之中去。因此,国民性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大学艺术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特性之一。在进行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过程中,对艺术门类、艺术知识的综合性认识、了解和学习,在微观上了解和掌握艺术的技能、技巧和基本特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艺术的特征与规律,从而具备对美的欣赏能力。

3、艺术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之转移到自身人格的优化上来。其本质在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所以,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这是相对于其他非艺术专业来说的理性认知。

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国民性艺术教育力度的建议

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国民性艺术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就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使国民性艺术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民族艺术形式的优厚资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根基,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发展国民性艺术教育,就应该鼓励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民间相声、坊间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补充到教材中去,并鼓励课堂上的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习视野,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达到真正实现艺术的实用性的目的。从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中创造灵感。

2、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提倡国民性艺术教育

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于劳动,艺术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其成果也必将服务于大众。通过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民性艺术教育环境,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和谐化的必然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基础文化设施,都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在网络上,各类网站更是要注意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精心策划选题和传播网络资讯,编纂、出版并推荐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文化艺术读物。总之,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艺术、倡导文明的健康的艺术观念。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文化气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性艺术素质,必须注重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文化层次高,知识丰富的青年大学生。这就决定了生活在大学校园的他们,对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成立艺术社团以及组织学生欣赏艺术演出等形式达到这个目的。

第9篇:艺术教育的目的范文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艺术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艺术有助于人变得健康。本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也曾说过,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儿童们能够得到更多的音乐、舞蹈和唱歌等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会减少。在现代社会,社会艺术更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社会成员艺术修养的高低一方面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其自身生活是否幸福充实,一定的艺术素养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可见,艺术需要,它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所获得的人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等,是人类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示。艺术教育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良好的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命状态,而一个创造没有那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情绪状态、生命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这正是艺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权拥有和享受艺术,为适应未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进行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曾说:“小艺术品、小的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转向大艺术品——人类生活,社会公民以美的鉴赏力和创作力,发展人的感官,养成美的感情,催生人的智慧,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十分正当、十分远大、十分认真地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有伦理、论理方向,更有美学方向的现代艺术教育的宗旨。”他在这里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通过艺术教育,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既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达到以美辅德,促进个人的自我教育。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艺术教育的智育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在《政治学》一书中,他明确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静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可见,在亚里斯多德眼里,音乐既是教育,又是娱乐,还是理智的享受。而理智享受,包含着高贵和愉快两方面因素。音乐本身正是一种“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它能使人舒畅愉快,并“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通过激发心灵而使人的理智部分得到发展。正因如此,他认为唯有音乐等艺术教育,方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人在艺术活动中,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作为理性主义大师的黑格尔,也认为艺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艺术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四、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