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工程就业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

第1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第2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显示,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由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

而湖北的就业形势也并不乐观。2013年湖北省共有39.8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1万名。武汉市高校毕业生超28万人,为历年最多。截止六月底,来自官方机构和高校的数据表明,武汉高校签约率整体不足40%。

我们历时一月的调研,也发现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形势,诸如:在今年就业市场需求紧缩背景下,各专业就业形势也在大幅拉开差距。普遍现状是:工科好于理科,理科好于文科。同时,尽管教育部门出台规定反对就业歧视,但男生仍旧比女生更好找工作。

“面对‘人增、岗减、薪降’的就业趋紧,很多企业在降低招聘需求,同时对求职者的要求更高了。”武汉锦绣人才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黄春燕说。

本次专题,《新楚商》联合武汉锦绣人才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进行了“最难就业季”调研分析。我们向中国邮政速递武汉分公司、中建三局三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湖北辉创重工集团等50家企业和100名应届毕业生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映出如下情况:

1.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综合对多家企业的访问以及对人才中介企业的调查,发现各领域企业普遍缺乏销售型人才,其次是从事基础性客户服务工作的人员,比如:电话客服、电话销售等,求职者大多对此类岗位有抵触心态。

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供求行情统计显示: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企业用工需求稳中有升,岗位竞争压力略有降低,但薪酬略呈下降趋势。

大多数企业比较缺乏的是处于最基层岗位的一线生产员工,管理性质的岗位需求在下降。比如快递公司最缺乏的仍是一线配送员工;互联网企业缺乏的是基础岗位的程序员;餐饮企业缺乏的是清洁工、服务员、厨房杂工;制造业企业较为缺乏的是流水线员工。

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认为需求在增加的行业是服装纺织、电子通信、家电、家具汽车、建筑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这几大领域。这与湖北省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很大关系,比如湖北是棉纺大省,对纺织工人、缝纫工人的需求很大,但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导致劳工缺口很大。再就是湖北近年来一直侧重发展光电子通信、家电家具汽车制造,这几个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工程施工和装修领域的技术工人也比较缺人。

招聘需求来看,法律咨询类需求较为低迷,房地产岗位需求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2.宏观经济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武汉纳杰人才市场的统计表明,今年以来进入该公司招聘平台的求职人数比去年同阶段增加了两成,但进场招聘的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岗位还是那么多,但找工作的人增加了不少。”

7月3日,位于阅马场的起点人力市场正举办“机械、电子、营销类”专场招聘会。现场约有三分之一的展位是空的。“去年这个时候,企业想进场招聘,需要排队,今年不少企业都招满了,或者干脆招得少,不招人。”现场工作人员说,今年到起点人力的求职者达到了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5%。

武汉东湖学院应届毕业生刘超今年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但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给他的感觉是“僧多粥少”。

3.不同行业今年以来工资和奖金变动情况;影响员工收入的因素变化

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与同期相比,2013年一二季度湖北省薪酬略呈下降趋势。其中,专科生的薪酬下降幅度较大,略超10%。

一季度薪酬报价“不增反降”,有着多方面原因:一是用工成本增加,特别是生产原材料涨价,导致企业负担增加;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动力不足,尤其是一些用工规范、社会保险参保率高、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员工队伍比较稳定;三是用工水平提升,技工类人才缺口较大,一般性人才处于饱和状态,企业招聘趋向务实,不再只追求学历,更侧重于实际需要。

分析显示,不少毕业生在感叹“工作不好找”的同时,主动降低了薪酬期望。一部分学生表示,专业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对口的岗位少,供求匹配度较低,他们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4.不同行业企业未来几个月的招聘计划和原因

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工作难找的同时,有不少企业也称招聘困难,“人”确实很多,但“人才”很少。湖北盛硒科技公司董事长秦治国称,其公司今年上半年招聘费用已经花去了8万元,虽然应聘者众,但是能看入眼的人并不多。

就收回的问卷看,部分商贸零售公司由于店铺增加或者公司的发展较好,需要增设岗位,因此短期内有招聘计划。如武汉道格维琪贸易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批发零售,由于(网店)店铺增加,客服人员不够,因此在未来几个月会增加员工。再如湖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武汉邮政速递公司硚口区分公司,因为公司发展较好,需要增设岗位,新增员工,所以也会有招聘计划。在IT等科技行业,作为其中之一的武汉悦然心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开发产品,需要招聘更多工程师,因此有会有招聘的计划。但是同是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对于在短时期没有招聘计划的公司来说,一般是在内部调整员工的结构,而不是增加数量,例如武汉华正空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人才在不同行业、地区间的流动情况

老家在河南的小罗,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虽然到今年6月才毕业,但去年10月至今,他已做过两份正式工作,这次是他第三次找工作。

去年10月,小罗通过校园招聘会,进了洪湖市一家水产养殖场实习工作,因养殖场远在小城市里的农村,环境差,工作辛苦,他觉得没有发展空间,做了3个月就辞职了。

半个月后,他又面试进入一家水产公司,从事水产养殖饲料的基层销售工作,这份工作位置便利,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发现和自己打交道的客户都是农民,“工作不利于人脉积累”,于是再次果断辞职。

本月重回职场,小罗目标明确了,要找个交通便利,有发展前景的武汉企业。但这次他找了近一个月也没找到:“没想到遇上‘最难就业季’,想找到合适的企业不容易,看着别人纷纷找到工作,现在才感到压力大了。”

类似小罗这样的“裸辞”族不在少数,即便没找到下家,只要工作不合心意,他们就会选择辞职,再找工作时才发现,遇上求职难。

就调查的结果看,已经在职的人,短期内有换工作打算的人并不多。

应届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一般倾向于留在求学所处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大城市;本地知名高校毕业的部分人才,倾向于往北上广地区寻找工作机会;有部分出生于城市的毕业省,也会倾向于回到家乡工作;有很多出生于农村的毕业生,要么对求职地区一概不设限制,哪里有工作机会就去到哪里;要么就倾向于生活、定居成本较低的二三线城市。

调查显示,即使想换工作,大多数人还是想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或者更感兴趣的工作,并在这一领域深入发展。

6.企业裁员情况

问卷显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少数公司有过裁员,但裁员比例不是很大。如武汉道格维琪贸易有限公司,在运营岗位上有裁员,裁员比例为9%,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裁员比例为0.5%。

大多数受访公司表示在过去和未来的几个月都未有裁员。

7.武汉市就业的整体情况

“今年是全国也是武汉市就业最难年,”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邹强,5月份时曾在一次大学生就业指导会上坦言。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武汉地区则超28万人,是几十年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第3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从1999年开始,东华大学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目前每年达到3700名左右,其中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达到每年600名,差不多占了全校的六分之一。如此多的学生在入学后给学校的培养任务带来了许多挑战,在全校各级领导的妥善指导下,培养过程一直平稳有序,培养质量方面始终常抓不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因此全校各级部门审时度势,不断寻找应对之策。

2006年3月6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四个中心”分别是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06年3月31日《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亚太研发中心之一。

根据这样的形势,对照东华大学目前拥有的十一个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我们发现这些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热门专业。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从2004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实行了这一制度后,有些专业的学生人数起伏不定,就业情况也千差万别。

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华大学没有简单实行关停专业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一方面高举内涵建设大旗,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采取了动态调整的方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东华大学于2009年4月出台了“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的意见”的“东华教〔2009〕8号”文件,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措施,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调整办学资格

东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管理科学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在实行了大类培养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决定权,无形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压力,也促使教师更多地关心自己专业的生存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60%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选择专业时一般依据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来作出判断,另外大约40%的学生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根据关系密切的同学或同寝室同学的选择来做决定。对于专业实力情况和就业前景,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一般不全面,因此教师宣传也非常重要,如果宣传比较精彩和到位,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会计学专业,由于教师在历年的宣传中做了很好的准备,尽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是所有专业中最好的,但总是能在工商大类中吸引最多的学生。

从2009年起,管理学院做出了所选人数少于20人的专业将暂停并进行整改的决定。在同年2008级学生的专业分流中,由于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管理学院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对有关学生做好思想工作,把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妥善地安排到其他专业。与此同时,有少数学生对这种做法也表示不理解,学院有关领导也多次进行思想沟通,并承诺如果确实对暂停专业的某些课程感兴趣,学院也可以在其选择其他专业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学习,逐步化解了该项工作中各种大小矛盾。

调整专业办学资格是一项容易引发学生和教师抵触情绪的事情,必须事先进行详细介绍、事后进行耐心安抚。同时,作为领导也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不能在遇到阻力时就退缩不前,否则改革就容易搁浅。

在随后的2009级分流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回升到20人以上,工商管理的人数仍然低于20人,我们就激活了电子商务专业,而工商管理专业继续处于暂停状态。

在单个年级暂停后,与该专业有关的教师并没有完全一放了之,而是全面考查不足之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从课堂教学、实习安排、实验建设等方面认真整改。

3 调整大类归属

个别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定位模糊,在原属大类中难以为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第一届招生,文理兼收,将其划归工商管理大类,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四个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

第一届分流时,学生多达78人,但随后的三届学生分流时,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是39人、27人、21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2006年时物流管理在社会上属于热门的新名词,但对于具体要学习哪些课程,许多学生并不了解。物流管理是实务操作较强的专业,许多在高中阶段选读文科的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的课程时遇到很大的学习障碍,这一信息立即传染到低年级的学生,导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不断下降,也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师们的积极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学院果断地从2008级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只招收理科生,将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与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动员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调研,建设了一批以物流实务为主的课程。情况立即得到扭转,2008级分流时物流管理的学生人数回升到78人,2009级分流时达到84人。

实践证明,将个别原先大类划分有偏差的专业调整到其他大类,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不失为明智之举。

4 调整课程设置

2008级学生分流时,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我们决定暂停该专业的办学,将选择了该专业的学生引导到其他专业上去。

事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清晰,是重 “电子” 还是重 “商务” 争论之声始终未停,这样的争论导致后续培养过程中许多关键性的重要措施无法落实。二是课程设置广而不精,电子商务所包含的知识面如此之广, 课程大纲在设置的时候变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在学习重点的把握上无所适从。三是课程设置受制于教材,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更新非常之快,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困难。例如网络营销课程,教材内容偏旧,而且理论也偏重于传统的营销。

经过反思,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抛开电子与商务之争, 把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这个目标与全国及上海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充分结合,凸现了地区性就业的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课程以后能够在电子商务大行业、 大环境下找到不同的岗位。三是组织资源结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了教材开发,凸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四是充分利用与课程结合的竞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竞赛可以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性“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看到优秀的作品,可以带来积极的鼓励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推动了后一个阶段的学习。

5 调整实验内容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经管类实验教学一般比较滞后,普遍存在过于依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不断调整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套成功经验。

从2005年开始中心加快步伐进行建设。以专业流程实验室的模式进行运行。让学生在熟悉自己专业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验教学过程学习,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和验证实验结果。截止2007年,建成了专业实验模拟仿真流程实验区,其中包含十个专业实验流程实验室。因建设成绩显著,获得了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称号。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及时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融合。在现有实验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将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提高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人力资源模拟》、《证券模拟投资》等实验课程中,更多地介绍如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相关知识,强化了学生创业的基本技能。广泛采用角色模拟、案例分析、问题决策、研讨式教学、博弈对抗、项目驱动、游戏竞赛等多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调整实验考核方式,改变那种“按部就班”撰写实验报告的方法,采用撰写分析报告、PPT汇报、小组答辩、按团队计分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建设和调整,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再是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而是和院系一样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6 调整基层组织

随着高等学校的使命大大扩展,学校的职能从教学发展到科研,从科研发展到服务,这一切需要教学基层组织既能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又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东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等现象,原先以专业为中心、单纯从事课程教学的教研室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要求。东华大学及时察觉到了对教学基础组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寻求基层教学组织体制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