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康复组术后30天行肌力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治疗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efficacy

Li L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operating room,Yueyang City,Hunan Yueyang414000)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e the neutrological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o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68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mparable group, each of them is 34 case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treated a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 stable condition followed with physical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Meanwhile, the comparable group did conventional and self-care and free exercise, two groups were checked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after the first day and 30 days. Results The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mparable group. It app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Rehabilitation;Treatment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仍是当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1]。我院康复科自2003年6月致2007年12月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34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均经头部CT及手术中明确诊断,除外伴有心肌梗死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岁。对照组:男6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5岁。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年龄、性别、神志、肌力及ADL评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脑部手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具体康复干预方法如下:(1)由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宣讲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早期康复及长期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保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2)由经过康复专业医务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配合其它训练方法,按脑出血的功能障碍特点,循序渐进,训练内容包括床上良性肢放置、定时变换、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运动、起坐训练、床-椅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平地行走训练等,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和指导,如刷牙、洗脸、更衣、进食等。训练时间安排为每日一次,运动疗法每次45~60分钟。其它时间由陪护和家属帮助训练。(3)配合其它理疗方法,如电针治疗、超短波治疗等。

1.2.2 评定方法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2]。

1.2.3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30天肌力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比较

组别 n上肢 下肢

≤2级≥3级 ≤2级≥3级

对照组 34 151912 22

康复组 34 727 4 30

X2值 3.99 4.32

P值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 见表2

表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组别 术后第1天 术后30天

对照组 28.66±11.32 52.82±12.58

康复组 29.51±10.76* 70.19±15.4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传统观念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应从患者病后2~3周开始,而现在则提倡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3]。有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干预的脑出血患者再发出血和症状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复对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即恢复期康复疗法,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症。同时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康复干预的时间越早,其功能恢复的疗效越好[5,6]。本研究利用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干预,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和正常的运动功能训练,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传入活动和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信息的传出活动,促进大脑恢复功能重组,最终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本组患者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0天患侧上下肢体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组术后30天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 谈跃,任惠.脑卒中现代临床与康复[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99-100.

[3] 张玉珍,苏讯,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 :3-4.

[4] 李红玲,贾子善,曲雷.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2):275.

第2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适应;训练;功能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38-02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目前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实践证明,脑卒中后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2]。在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病人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训练,否则可能使已取得的疗效衰退[3]。本项目旨在探讨环境适应性训练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功能康复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首次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年龄40-80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伴有偏瘫;住院期间接受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和严重高血压等,患有肿瘤或有痴呆病史。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同意参与此研究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7.7±3.1)岁;平均病程(76)天;右侧偏瘫4例,左侧偏瘫6例,脑出血7例,脑梗塞3例。

1.2方法

1.2.1康复训练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时接受以国际公认的Bobath、Brunnstrom法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训练1次/日,每次40min,每周不少于5次,由治疗师一对一完成治疗。

1.2.2心理支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其心理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安慰,使患者的心理处于适应阶段,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尽量发挥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患者每天的穿脱衣、进餐、入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具体的ADL示范和指导。鼓励、督促患者完成每天规定的ADL练习,并尽量进行“自我照顾”,减轻依赖行为。

1.2.3陪护干预围绕总的康复原则和计划,由治疗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易懂可行且通用的康复技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放映神经康复光碟,协助和实施比较规范的康复干预工作。

1.2.4护士监督对全员护士强化培训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根据制定的个性化作息训练表,每天由夜班护士根据训练表内项目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强化、监督和协助,使患者24小时内肢体摆放,运动等符合功能康复要求,以正常运动模式来活动,坚持康复治疗原则,使功能训练贯穿始终。

1.2.5家庭改造和访视卫生间安装扶手,清除地面障碍物,安装床栏,使用特制的专用便器,根据偏瘫侧改变家具位置等措施增加患者活动安全性。在患者出院前一周进行家庭访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功能训练指导,包括对移动、关节的运动、躯体平衡、行走、轮椅使用训练指导和监督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以及患者家属功能训练方法的调整。

1.3评定方法ADL评定,按Barthel指数(BI)评分法评定总分[5]。0分为完全依赖,

2结果

见表1。

3分析

据报道,脑卒中病人出院后遗留肢体功能的障碍,缺乏较为规范的家庭康复训练,主要是因为家庭生活设施没有进行相应改造,病人的综合自理能力及陪护的辅助训练能力均较差,所以环境适应性训练、家居环境改造与陪护辅助训练能力在病人康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6]

4讨论

通过对10例脑卒中病人康复过程中采用了因人而异的家居环境改造与适应性训练的康复指导,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将治疗效果转移到治疗环境以外的实际生活中,邀请病人与其家属一起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和教会病人与照顾者康复训练的步骤和方法,使其共同参与整个ADL训练过程。其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既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又提高了病人生活自理和参与社会能力对病人生存质量提供支持,病人及其家属乐于接受,对出院病人进行ADL能力指导与培训,可摆脱病人一出院康复训练就结束的不良后果,所以家居环境改造与家庭探访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具有促进康复价值,是值得推荐的。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参与研究样本量小,无法覆盖更广泛得分情况。

参考文献

[1]欧海宁,康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

[2]侯晓敏,韦向军.恢复期脑血管病的家庭治疗和护理体会[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8):776-777.

[3]蔡海鸥.脑卒中后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49-50.

[4]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第3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脊髓损伤;护理;脊髓损伤加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71

颈椎术后早期脊髓损伤加重是指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1个或1个以上肢体感觉消失或运动功能丧失, 伴有或不伴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并急需处理者。发病率虽然低, 但后果严重。椎前路减压、植骨伴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手术, 但手术难度大,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脊髓损伤加重发生率为1.21%, 颈椎后路手术多节段脊髓获得彻底减压后血流迅速再灌注也可导致脊髓损伤[1-4]。2011年6月~2015年1月, 本院共实施218例颈椎手术, 术后2例发生了脊髓损伤加重, 现将有关原因分析及其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1月本院共实施218例颈椎前后路手术, 其中颈椎前路108例, 后路110例, 术后各发生1例脊髓损伤加重。前路术后脊髓损伤加重患者男48岁, 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发生时间为术后5 h。后路术后脊髓损伤加重患者女63岁, 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 脊髓损伤加重发生时间为术后16 h。2例患者均发现及时未发生严重后果, 康复出院。

2 护理

2. 1 术前评估 研究表明[5]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发生脊髓损伤加重的几率高, 临床观察发现, 有呼吸系统疾病及有吸烟史者容易导致脊髓损伤加重, 所以应对所有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进行正确术前评估。有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及吸烟史者予以重点关注, 术后定时巡视, 仔细观察, 尽早干预。本组高血压患者1例, 糖尿病患者1例。监测血压、空腹及三餐后监测血糖2次/d, 遵医嘱降糖降压治疗使其达到目标值。术后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糖。

2. 2 早期观察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脊髓损伤加重与下列因素有关:器械使用不当;减压后再灌注损伤;颈椎管重度狭窄, 强行分离时损伤脊髓;手术止血不彻底, 血肿压迫脊髓[6]。颈椎后路多节段脊髓获得彻底减压、血流迅速再灌注、脊髓内压升高也会导致脊髓损伤, 术前由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共同评估患者四肢的感觉、活动、肌力及痛、温、触位置觉等情况, 以便与术后对比观察。术后持续吸氧、心电监护24 h。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及四肢活动、感觉情况。①术后24 h一级护理, 每1小时巡视并监测、评估、记录患者呼吸和四肢感觉、活动情况,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指和足趾, 动态观察四肢及躯体感觉和活动、肌力的情况, 并与术前进行比较,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出血较多及时换药。②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 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压迫、血凝块堵塞情况, 监测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每日更换负压引流袋。③检查患者有无吞咽闲难、大小便失禁、肢体感觉活动障碍等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如发现患者感觉异常、四肢运动功能减退, 立刻报告医生,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本组1例患者术后5 h双下肢自觉麻木加重, 感觉障碍平面较术前上移, 双下肢肌力为0级。1例患者术后16 h自诉四肢麻木、口唇发绀、呼吸费力, 且逐渐加重;第一时间发现颈椎术后脊髓损伤加重的症状后, 立即安抚患者, 通知医生, 加大吸氧流量, 颈部围领固定, 查看切口引流管是否通畅, 通知手术室接患者, 做术前准备。医生立即去手术室, 在全身麻醉下行原路颈前路或后路探查术, 发现椎管内血肿是由于出血形成凝血块压迫脊髓所致, 给予彻底清除、止血, 回病房后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并给予脱水、营养神经常规治疗, 术后患者症状即刻缓解, 四肢感觉恢复, 肌力恢复。

2. 3 保持患者颈部稳定性 颈椎术后患者的正确搬运很重要, 颈椎术后患者搬运不当可造成二次损伤,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 颈部围领制动。6 h后可半卧位, 二次术后24 h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头颈部, 给患者变换时, 一人固定颈部, 其余两人分别站患者两侧, 保持轴线滚动, 防止颈部错位对脊髓造成损伤而加重病情。外出检查前, 戴好围领固定, 途中尽量减小震动以免造成脊髓损伤加重。本组2例患者未造成脊髓再损伤并发症。

2. 4 给药护理 术后发现脊髓损伤加重后, 为获得最佳疗效需早期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7]。给药时应正确计算甲强龙剂量;用输液泵准确控制输液速度, 维持23 h;并严密监测血糖、血压, 遵医嘱准确应用降糖降压药物, 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患者四肢感觉、运动情况。本组2例患者均接受冲击疗法,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 5 心理护理 颈椎手术患者常常由于发生肢体功能障碍, 丧失生活工作能力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 患者常表现出焦虑、恐惧或愤怒等心理反应。因此要与患者多沟通, 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反应,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必要时给予心理干预, 应耐心、正确的引导患者。把手术的相关事项详细的交代清楚, 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 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术后长期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对于出现了脊髓损伤加重的患者更应安慰和鼓励, 使其对于病情变化能够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关心照顾患者。

2. 6 基础护理 本组2例患者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应加强基础护理:①预防压疮, 定时按摩受压部位。②加强晨晚间护理, 会阴护理2次/d。③准确评估患者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④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

2. 7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加重后, 患者肌力减退, 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足下垂等畸形, 需尽早康复训练, 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进行肌肉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下肢使用连续性被动运动康复器, 2次/d, 30 min/次。患者肌力恢复到Ⅲ级以上后, 可采用引导式进行康复训练。可用哑铃或拉弹簧锻炼上肢和胸背肌肉, 腰背肌锻炼可采用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背伸法等, 教会患者具体的训练方法, 确定康复意向, 采用节律性动作。总之, 应遵循的原则是:长期循序渐进, 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 关节活动范围和幅度由小到大、活动强度由弱到强[8]。本组2例患者通过及时治疗护理均痊愈, 佩带支具步行出院。

综上所述, 术前做好正确评估;术后24 h内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 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应急预案, 保持颈椎稳定性, 准确的给药, 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采取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医护密切配合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壬新伟, 裒文, 陈德玉, 等.颈椎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严重恶化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12):1093-1098.

[2] 王岩, 白一冰, 肖嵩华, 等.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9):538-542.

[3] 王健, 瞿东滨, 金大地, 等. 颈椎前路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9):690-692.

[4] 王义生, 翟福英, 王利民, 等. 颈椎疾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与并发症的防治(附512例报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21):1611-1614.

[5] 王丽燕.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32例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6):857-859.

[6] 余鹏.汤逊, 徐永清, 等.颈椎前路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0):874-876.

[7] 袁春梅.综合护理对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1):128-129.

第4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 康复训练内容 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 功能锻炼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 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 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

第5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

Abstract Go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In the year 2008 I am 70 inpatient hospital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36 cases of health education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34 cases. In addi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onventional care, but also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health education.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an evaluation criterion. Result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the high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010-0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内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0例,选择标准:(1)脑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3)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试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试验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80岁,平均57.6岁。其中脑出血20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伴糖尿病4例,一侧肢体偏瘫26例。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9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15例,伴随肢体偏瘫者25例。两组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脑卒中病例中许多为意识障碍,痴呆或瘫痪等病人,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多样化,避免单一。故住院教育应根据不同病情,对其病人、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阅读、讲解、宣传教育手册、图片解说及具体讲解、答疑,病区宣传栏等方式,根据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不同阶段病情特点,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表达接纳、尊重、关心和爱护。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并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自己、介绍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消除或减轻陌生和孤独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同室病友多接触,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介绍主管医生及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鼓励患者家属、亲人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照顾,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治疗。

(2)告知患者脑卒中急性期的注意事项、有关治疗方案、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怎样保持良好的,适当进行床上运动训练及掌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

(3)预防并发症:落实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探视,保持皮肤清洁(会要清洁干燥),定时更换,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正确喂养,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4)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认识脑卒中与情绪的关系,尤其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须严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用力,需讲清谢绝亲朋探视的意义。

(5)指导患者卧床期间的功能锻炼,如保持良肢位、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变换、肢体主动训练等,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认识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方法,包括智能康复、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6)根据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吞咽功能逐步恢复训练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方面的指导。吞咽困难者须掌握鼻饲饮食的具体方法,掌握其常用量、温度、注入速度及各种注意事项。

出院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有些功能障碍需要长时间的恢复,甚至遗留终身,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使病人及其家属掌握脑卒中的康复知识,正确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了解预防卒中再发的方法,以及再发时的应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应保证康复的连续性,健康教育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1)预防卒中再发应注意的问题:告知病人消除或控制脑卒中的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粘稠度增高及高血脂等。生活规律,多做轻体力活动,避免过度用力及过劳,戒烟、酒的意义,指导正确的饮食方式。(2)智能、言语、情绪状态及瘫痪内科康复训练方法:包括智能康复训练、情绪稳定、避免激动、生气、抑郁、欣快、强哭、强笑及情绪波动的处理,正确使用稳定情绪及控制精神状态的药物,言语及瘫痪功能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3)鼻饲方法:包括鼻饲的适应症、鼻饲管更换、喂食种类、量、温度、时间及注入速度等注意事项。(4)排尿排便障碍的处理方法:指导便秘病人的饮食活动及用药通便方法。(5)出院后服药指导:包括肠溶阿司匹林,控制血压药及其他康复治疗药物。(6)有关卒中再发的知识教育:认识卒中再发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了解卒中再发时可能出现的前驱症状及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7)制订定期检查及复查计划。(8)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指导病人及其家属树立长期功能康复的信心和决心;纠正放弃功能康复训练的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对人、对事物的宽宏大度思想,以免由于生气过度激动而导致卒中再发。(9)建立出院后的互相联系,告知联系电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统计分析

应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恢复效果的差异。

2结果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判定康复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9.44,(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7.28%(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2.78以内。两组康复效果对比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比较表

组别 总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试验组 36 25 69.44 10 27.78 1 2.78 97.22

对照组 34 18 52.94 14 41.76 2 5.88 94.7

合计 70 43 61.43 24 34.28 3 4.28 95.71

X2= 9.6 P<0.05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健康教育组发生4例肺部感染。对照组1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生肺部感染9例,泌尿系感染5例。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χ2=9.6, P

3讨论

3.1实施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习惯的不断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年轻化,如何降低病残率、缩短病程及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许多脑血管病研究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致残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时间窗的严格限制,在我国,特别是医疗水平低下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医院还很难推广。由于目前我国康复师缺乏,多数医院达不到最佳康复效果。因此,早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资源,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3.2实施健康指导内容的选择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的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各种并发症,减少身体残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因此,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基本、重要、有用的内容,采用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使不同年龄、性别、素质、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并实施。

3.3健康教育对预防并发症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无效咳嗽、留置导尿、肢体瘫痪等原因,极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针对以上特点,及时加强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知识教育,落实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4心理支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方面,积极情绪对人体可起到积极作用,增添巨大能量,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3.5家属支持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病程长,恢复慢,家属会有身心疲惫的感觉,所以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至关重要。指导家属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避免急躁情绪影响到患者。对患者少责怪,多鼓励,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生活的勇气生活的欲望,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 ,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73―176

[2]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0-302.

[3] 李文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4] 徐淑侠,徐凤美.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肺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35-36.

[5] 赵宏文,周次雄.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早期康复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9:77-79.

[6] 邢俊玲,乔瑞玲,梁瑜.健康教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18.

[7] 王维治,罗祖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

第6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实行联合训练法对其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科SCI患者52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间歇开管引流方法。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训练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脊髓损伤;联合训练法;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27

脊髓损伤(SCI)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受损后泌尿系统出现的常见病症,临床以尿失禁、尿潴留最为常见[1,2]。由于SCI后往往涉及较多系统,治疗较为复杂,膀胱功能的恢复往往到后期才被重视,因此增加了恢复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3,4]。据报道[5],肾功能衰竭现已成为SCI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而肾功能衰竭和膀胱功能恢复的护理与其密切相关。早期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SCI患者实行联合训练法对其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SCI患者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龄(33.54±6.80)岁。病程14~93 d,平均(43±3.84)d。其中颈段损伤34例,胸腰段损伤18例。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神经源性膀胱标准进行。将5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间歇开管引流方法,即夹管训练期间,每3~4 h开放1次尿管,输液患者每2 h开放1次尿管,如有出汗、发热、寒战等尿意指征出现时,则立即开管;夜间完全开管。试验组采用联合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第1阶段(1~4周),膀胱内尿量控制在500~600 ml,当尿量>600 ml时,可采用间断引流;当尿量>1200 ml时,应限制水的摄入量。同时监测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流量,保证充盈期膀胱压力<3.92 kPa,排尿压力<5.88 kPa,排尿后尿残余量<100 ml。每周进行细菌检测。第2阶段(5~8周),干预性训练。用9号注射器分4次将600 ml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内,注入量分别为50,150,200,200 ml,间隔时间为3~5 min,反复训练3~4次,让患者感觉膀胱充盈的程度。其余时间方法同第1阶段,并且每周进行细菌检测。第3阶段(9~12周),方法同对照组,并且每周进行细菌检测。

1.3 评价方法 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疗效评估方法。显效:残余尿量<50 ml;有效:残余尿量50~100 ml;无效:残余尿量>100 ml。(2)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20~4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表2)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3)

注:1)为χ2检验,2)为χ2c检验

3 讨 论

膀胱的正常储尿、排尿功能是在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等肌肉相互配合下完成的[6]。SCI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由于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肌肉不能收到正常的信号导致的失控[7]。有研究表明[8-10],损伤如果发生在2~4骶段以上,尿潴留和尿失禁将会同时发生;损伤如果发生在2~4骶段及其下段,则会出现尿失禁,前者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是膀胱功能障碍较为严重的类型。此外,膀胱功能障碍导致的并发症也不容小视,尿路感染、突发性高血压、皮肤潮红、头痛等均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1,11],尿路感染居并发症中的首位,占SCI患者感染的73.38%,并且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到合理的恢复方法和并发症控制方法对于SCI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联合训练法对于SCI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间歇开管引流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联合训练法在护理时对患者的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流量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制订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及时控制人体水分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是保证护理有效率的基础。(2)联合训练法能够分阶段对患者进行康复,尤其是第2阶段,能够逐渐提高患者对排尿的知觉,对于康复有重要意义,可能也是试验组Barthel指数增高明显的重要原因。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联合训练法对于控制并发症也有很好的效果。联合训练法帮助膀胱重新建立充盈和排空的习惯,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避免尿潴留的发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联合训练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 琼,戴新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B):593-595.

[2] Brown JM,Barbe MF,Albo ME,et al.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a nerve transfer from the femoral branch to bilateral pelvic nerves in a cadaver:a potential method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following proximal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surg Spine,2013,18(6):598-605.

[3] 葛秋华,田 亮,胡筱燕,等.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73-575.

[4] 郑珍香,颜小茜.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265-1266.

[5] 陈小玲.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68-69.

[6] 巨宝兰,杨艳平,许丽英,等.脊髓损伤患者重建膀胱功能护理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345-346.

[7] 刘昌桃.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7:2-3.

[8] B?thig R,Fiebag K,Thietje R,et al.Morbidit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urodynamic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zed SCI patients: the impact of bladder management[J].Spinal Cord,2013,51(1):70-73.

[9] 苟会君,何小燕,张锦华,等.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7):87-90.

[10]Reitz A.Afferent pathways arising from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after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or cauda equina lesion:clinical observations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Urol Int,2012,89(4):462-467.

[11]陈尚学,龙雪梅,刘 静.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23-25.

第7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脑卒中康复

由于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进步,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或对康复知识了解不够,90%的脑卒中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可发生单瘫、偏瘫和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精神症状、失用、失认、吞咽困难等,危害甚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一些障碍如不及时康复或康复不当,就会成为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调查显示,未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2%为严重残疾,而经过康复治疗的约10%的患者留有严重残疾,20%的患者有中度残疾,70%的患者只有轻度功能障碍或无功能障碍。

不论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如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自理将有利于患者恢复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采取以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得到再适应,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由子抢救脑卒中患者生命是急性期的首要任务,所以医师往往强调卧床、制动,这样便失去了早期康复时机,只要3周即可产生“废用综合征”。另外,由于医师的指导可能存在不恰当,加上家属求治心切,很容易使患者不按照规律进行卒中后肢体恢复。例如,本应在发病初期进行抗痉挛等治疗的,却急于进行肌力训练或还没能站即练行走。使用方法不当或运动过量,易造成肩关节半脱位、关节变形与不稳定等,致肌张力增加使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内翻与划圈状的异常行走模式,此“误用综合征”给以后的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如果能经过系统、正规的康复治疗,最终能使47%~76%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达到部分或完全的独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脑卒中发病后,药物治疗是最先进行的,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仅靠药物是不够的,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目前除了推拿、针灸等传统的康复训练外,常用的现代康复方法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干预等。

在运动治疗中,有一些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由于康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往往可以得到有效实施。还有一些则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如运动再学习方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神经发育疗法(Bobath)等。MRP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澳大利亚学者Cart J.H.等提出的一种脑卒中治疗方案,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运动功能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再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MRP在提高ADL方面即生活实用动作方面比Bobath方法更有价值。Bobath强调床上运动及技巧性动作的掌握,技巧性动作以姿势控制、调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为基础,基本技巧包括中线对称、直立反应、躯干旋转等,更重要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去体会和掌握肢体运动时的感觉,而不是运动时的动作本身。正确的运动感觉对发展运动控制能力是不可缺少的,MRP强调运动技能的产生不是靠神经肌肉传达的信息,而是靠重复学习在脑中形成的运动程序。

近年来,化学物理治疗方法如高压氧及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也在临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高压氧治疗是通过阻断“脑缺氧一脑水肿一脑缺氧”的恶性循环,促进脑功能恢复,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而FES治疗则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功能障碍的肢体或器官,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并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的一种疗法。FES治疗还可以有效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肌力,增强运动过程中肢体的协调性,使垂足、划圈步态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的目的是克服残疾所造成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在发病数天后开始,一般认为康复训练治疗在发病后1~3个月内效果较好,3个月后因废用综合征而恢复减慢。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所以,康复训练治疗愈早,功能恢复愈快。但是在急性期开始康复训练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如脑水肿、再出血等。目前根据WHO推荐的康复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进行。

2 脑卒中康复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一直注重于稳定病情,忽略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研究。近10年来预后预测日益受到重视,瑞典学者Fugl Meyer提出,对脑卒中患者结局的研究应从3个方面来考虑:①最终功能水平(final level of function)。②最终能力水平(final level 0f capacity)。③最终生活质量水平(final level in quality of life)。这样能了解哪些因素影响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早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出院目标,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预后的期望过低或过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1 年龄

在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对于年龄是否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论。Wade等和Nakaya-ma等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年龄对预后影响最大的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速度影响不大。燕铁斌等的研究并未发现年龄与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的关系。

2.2 入院病情

入院时有无肢体瘫痪、失语、尿失禁、肺部感染,均是预测出院时生活能否自理的重要参数。其原因显而易见,由于肢体瘫痪直接影响了步行能力,失语限制了患者与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尿失禁和肺部感染则增加了患者卧床的时间,因此,凡同时存在这些因素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必然受到影响。

2.3 神经受损程度

康复治疗效果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神经功能缺损愈重,预后愈差。而大小便失禁是影响患者ADL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对这些患者入院早期应积极抢救,这不仅对抢救生命,对改善功能也至关重要。在疾病的恢复期应控制血压,调整饮食,忌烟酒,口服阿司匹林等

以预防复发,更应进行积极的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4 肢体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其ADL逐渐提高,而肢体的痉挛会影响其ADL的改善。

2.5 大脑出血部位

大脑右半球出血的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比左半球出血的患者要好,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右半球为非优势半球,右半球出血主要影响左侧肢体,右侧肢体仍然可以自由活动,且右半球出血大多无失语;而左半球则相反,多为优势半球,出血时影响右侧肢体,且常伴有失语,因此,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大。

2.6 卒中类型

急性脑出血早期康复,其功能恢复快,实践及经验证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在发病后不同时期均好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2.7 Pusher综合征

Pusher综合征是一种脑卒中后较为严重的控制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所表现出的姿势不平衡的特殊征象,患者在任何都强烈地向瘫痪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被动校正。一般认为,Pusher综合征影响患者的最后功能结果并延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时间。哥本哈根的卒中研究指出,Pusher综合征影响患者ADL能力的恢复速度,延长了住院时间。脑卒中患者Pusher综合征发生的比例是25%,国内统计脑血管病患者Pusher综合征发生比例是23%。Pusher综合征是康复训练中的重症,其病变机理较为复杂,如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左侧偏瘫的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率比右侧偏瘫的患者高。这种综合征严重的特征之一是患者学习自己穿衣、梳理等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都相当困难。患有Pusher综合征的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难度较大,影响到康复治疗的预后。在未认识到该综合征的情况下,一部分患者如果通过传统的方法治疗是不能达到独立步行及生活自理的。应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后,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8 抑郁症

单纯康复训练而忽视患者的抑郁症状是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国内外学者也曾有所报道,抑郁症状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基于心理的原因,抑郁症患者主动意识差,不能主动配合康复师训练,依赖性强,日常生活全部由护工及家属代替,这样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2.9 原发疾病情况

有无心脏病、高血压史往往决定着脑卒中复发的次数,在这些原发疾病未得到有效根治的情况下,脑血管容易发生再次梗阻或缺血,如心源性来源的血栓能再次阻塞血管;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长期损伤着血管,导致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大大增加。这些危险原发疾病导致的卒中复发都影响着脑卒中的预后,因此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避免复发也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10 其他

住院中有无手术,能否坚持训练等,这些对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均有重要影响。

3 讨论

长期以来,国内脑出血性卒中的早期康复一直发展缓慢,其原因主要是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加上康复专业人员相对缺乏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致使对此持相当谨慎的态度。根据脑的可塑性理论,一旦脑出血水肿消退,出血吸收,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功能的恢复。因此,建议在医院设立康复相关科室,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使得康复的专业人员能及时深入病房,主动介入脑出血的早期康复。

未进行过任何康复治疗,只是自行进行锻炼的患者,由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没有及时对脑血管病后造成的痉挛、强直和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正确的训练,很多患者走路时患腿存在不同程度的画图现象,患侧上肢呈挎篮状,手指并拢,肌肉僵直,对于患者的生活自理,重返职业,重返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有90%可恢复步行,30%能恢复手功能,而未进行康复者只有60%恢复步行,5%恢复手的功能。可见康复的介入与不介入,能否早期介入,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乃至于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我国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增长,老年人中脑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且长期存活者越来越多,因此。尽快地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脑血管病早期干预的适宜技术,使广大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应成为目前我国脑卒中康复的重要课题。

初发脑卒中的患者,如果持续接受三级康复达到半年以上,就可以基本达到日常生活自理。三级康复是指由大型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及其负责的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持续的、规范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急性期康复、康复强化和社区康复三部分,但我国迄今仍未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体系,其结果是尽管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并不逊色,但脑血管病的致残率高,患者回归社会率低。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康复体系,这将成为今后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4 参考文献

[1]张菊英.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6,5(6):849.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3.

[3]黄永禧,徐本华.主译.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27.

[4]黄苡苹.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12):934-935.

[5]李学慧.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2005,9(12):41-42.

[6] Kottink AI, Oostendorp L.J, Buurke JH, et al. The orthotic effect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walking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 dropped foot:a systematic review[J]. Artif Organs,2004,28(6):577 -586.

[7]刘忠良,关爽,宋琳,等.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J],2004,8(31):6824-6825.

[8]刘继红.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991.

[9]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

[10]Geenough WT, Anderson BJ. Cerebellar synaptic plasticity: relation to

learning versus neural activity[J]. Ann NYAcad Sci, 1991,627:231.

[11 Foxdyce DE, Farran RP.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s on hippocampal and pa-rietal cortical cholinergic function and spatial learning in F344 Rats[J].Behav Brain Res, 1992,43:115.

[12] WHO. Recommendation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 1989,20 (10) : 1047.

[13] Fugl Meyer AR, On measurement of outcom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C]. Abstract of 8th world congress of IRMA. Kyto Japan, 1997:70.

[14] Wade DT, Hewer RL. Functional abilities after stroke: measurement,natural history and prognosis [J]. Neuro Neurolsur Psychiatry, 1987,50:177-180.

[15]Nakayama H,Lorgensen HS,Radschou HO,et at.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stroke outcome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ies[J]. Stroke,1994,25:808-811.

[16]燕铁斌,许俭兴,区丽明.脑出血病人有关生活自理能力预测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1999,21(2):79-81.

[17]张捧玉,苟风阁,周群拉,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6):251-253.

[18]曹玉灵,马超,伍少玲.等.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2006,21(11):1029-1030.

[19]张新林,王玉展.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是当务之急[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6,7(1):10.

[20]陈颖.Pusher综合征[J].中国康复医学,2002,17(1):59-61.

[21] Pedersen PM, Wandel A, Jrgensen HS, et at. Ipsilateral pushing in stroke : incidence, relation to neuro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impact on rehabilitation.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 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6,77:25-28.

[22]本和.Pusher现象の俩ょアプロ一チ[J].理学瘵法学,1996,23(3):118.

[23]刘世文,安晓芳,宋洪臣.关于Pusher现象的症状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2):62-65.

[24]高政,刘启贵,姜潮.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890.

[25]Starkstein SE, Robinson RG, Price TR. 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oststroke depression matched for size and location of lesion[J]. Arch Gen Psychiatry, 1988,45:247.

[26]Pohjasvaara T,Leskela M ,Vataja R, et at. Post - stroke depression,ex-ecuiive disfunc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J]. Eur J Nenrol, 2002,9(3):269-275.

[27]李卫东,黄碧波.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应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10-2411.

[28] Ruth EJ.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 with stroke(pert11) :impact and impli-cation for rehabilitation[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4,5:94 - 98.

[29]Alter M,Friday G,Lai SM ,et at.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recur-rence[J]. Stroke, 1994,25:1605-1608.

第8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排尿生理

正常人的贮尿和排尿是由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及中枢神经协调控制下完成的。由脊髓S2-4节段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随盆神经至膀胱逼尿肌(内纵、中环、外纵)上的神经丛,与丛内紧靠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的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逼尿肌。副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逼尿肌上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膀胱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交感神经自T11—L12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下神经至腹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膀胱后再分支支配膀胱平滑肌,使以a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膀胱颈平滑肌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体部以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逼尿肌松驰而抑制排尿。

躯体神经S2-4骶神经组成的神经,支配尿道、直肠外括约肌等横纹肌。

脊髓内的低级排尿中枢接受脑干及大脑皮质中枢膀胱功能区的调节。

当膀胱逐渐充盈尿量达到100 ml时有充盈感,达到300~400 ml时,膀胱内压升高,压力上升到15 cmH 2O(1.47 kpa),膀胱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将兴奋经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将冲动传入脊髓的排尿中枢,并经薄束传至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大脑皮质的排尿意识控制中枢。若大脑皮质及脑干对脊髓排尿中枢无抑制,则引起盆神经传出纤维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腹下神经(交感)抑制,膀胱括约肌松驰,开始排尿。

2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

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上尿路的功能,使膀胱在贮尿期保持低压。在排尿期尽量排空,以免造成膀胱的防御功能下降,膀胱挛缩,结石形成。同时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再就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分类方法较多,以往的分类,常受检测设备的限制。随着尿流动力学检测设备的应用,1979 年KRANE提出能正确指导治疗方案的尿流动力学分类,临床沿用与该分类相近的有失禁型障碍和潴留型障碍两种,便于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康复工程处理。我院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留置导尿、膀胱冲洗、间歇导尿、膀胱排空训练、外集尿器装置及药物治疗。在康复训练前现要测量膀胱内压和容量并绘制容量、压力曲线图。

正常人白天排尿3~5 次,夜间排尿1 次,每次尿量为200~400 ml,24 小时尿量1000~2000 ml,平均为1500 ml。正常成人的膀胱压力为20~40 cmH2o。正常情况下,膀胱受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冲动的影响,处于轻度收缩状态,其内压保持在10 cmH2o。由于膀胱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故尿量开始增加时,膀胱内压无明显升高。当尿量达到400~500 ml时,膀胱内压开始升高,并出现尿意。当膀胱内压达35 cmH2o时,膀胱逼尿肌节律收缩,但排尿可受意识控制,当压力大于70 cmH2o时,排尿不得不进行。

正确测量膀胱容量及压力,准确绘制膀胱容量压力曲线图,可以正确指导临床诊断,准确制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计划。当膀胱容量小于正常范围,压力明显高于正常时,患者的膀胱容量过小,会出现每次尿量减少,每日的排次数明显增多的症状。通过绘制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可以对尿失禁的性质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首先要解决患者的尿频症状,最后再减少残余尿量。当膀胱压力正常,容量明显增大时,患者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主要康复方案在于较少残余尿量为目的。以下是正常的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

转贴于

2.1 康复训练的方法

在急性损伤或重症术后因身体虚弱不能排空膀胱患者,或合并有尿潴留、尿失禁导致护理困难的,以及上尿路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在不益行间歇导尿时,我们多采用留置尿管,每4~6 小时间隔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在留置尿管进行膀胱训练时常见的并发尿症有尿路感染(据文献报道置管24 小时菌尿发生率为50%,96 小时发生率为98~100%)、膀胱结石、慢性膀胱挛缩、附睾炎和炎,尿道损伤、尿道脓肿、尿道狭窄等、阴囊并发症。还会出现血尿及膀胱痉挛。少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自主神经过反射,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清除膀胱内沉渣防止导尿管堵塞,减少感染,我们常用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250~500 ml每日一到两次膀胱冲洗。

通过一周的留置尿管训练,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为了能使患者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阴囊部的合并症及感染,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近似生理状态,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采取拔出尿管改为间歇导尿的方法。间歇导尿由护士、受过陪训的家属或患者实施,操作要轻柔熟练,必要时加用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胶浆),要求在每次导尿时要记录时间及尿量。间歇导尿可采用日常生活中适用的清洁导尿术代替无菌导尿术,这是导尿技术的一大进步。导尿次数每天4~6 次,若能自动排尿100 ml以上,残余尿量300 ml以下时每6 小时导尿一次。自动排尿200 ml以上,残余尿量200 ml以下时,每8小时导尿一次。当残余尿量小于100 ml以下时可停止导尿,让患者自行排尿。每周测一次尿常规,逐渐延长。对实行间歇导尿的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控制在2000 ml以内,初期可早、中、晚分次分量饮水,在早8 点、中午12 点、下午2 点、6 点饮水400 ml,在早10 点下午16 点饮水200ml。在晚8 点到次日6 点不再饮水。逐步做到均匀摄入。

在每次导尿前均应配合各种方法进行膀胱训练,让其自行排尿,尽量排空,再行导尿,测量排出尿量及导出尿量。每次排尿时间应相对固定,多在饮水后1~2 小时进行。膀胱训练除了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盂炎患者禁用。泌尿系感染、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慎用外,应早期进行训练。膀胱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残余尿量、保持每日3~4 次的规律排尿、减少泌尿系感染、维护输尿管瓣膜功能,防止返流,保护肾功能。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训练方法要与定时定量饮水管理方法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常用的膀胱训练方法有:耻骨上区轻叩法,这种方法常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者(骶髓以上损伤或病变)的逼尿肌反射亢进者。患者或家属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不伴有括约肌收缩,产生排尿。屏气法(VALSALRA) 是通过增加腹压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排尿。患者身体前倾,深呼吸4 次,延长屏气,作一次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数次至尿液排尽为止,尽量排空膀胱。还有挤压法。这种方法是将手指握成拳头,置于脐下3 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可反复几次直至尿流停止。

在使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以使用外部集尿器。集尿器包括男女式集尿器、成人纸尿裤、塑料食品包装袋、改装的等。

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以膀胱尿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受体分部和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的作用为依据,目的是调节介质的作用改进下尿路贮尿和排尿功能。对失禁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多贮尿,常用抗胆碱能制剂减少膀胱收缩(阿托品,6542-片,)。对潴留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排空,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特拉唑嗪,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

3 小结

脊髓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上主要依据脊髓损伤平面,是完全和不完全性损伤,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而定,与原发病因无直接关系。

严重脊髓损伤后,常出现运动、感觉丧失,即脊髓休克。一般持续6~8周,此时因为逼尿肌无力,表现为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但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用封闭式尿袋。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导尿,平均导尿时间为10星期。

随着病情好转,经过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患者可自行排尿。大部分患者最终可不用药物自行排尿。对经过膀胱排尿训练,残余尿量仍大于100ml者,则应由护士或受陪训过的患者家属进行间歇导尿。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41-447.

[2]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1-633

第9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13-01

髋部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见的一种严重创伤,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老年病人本身多伴有其他疾病,且机体脏器功能低下,患肢的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还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针对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对康复知识的需求,采用系统的、全程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提高其康复质量,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伤手术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60-88岁,致伤原因:不慎跌倒、滑倒36例,被行人或自行车、摩托车撞倒12例,既往有种疾病都42例,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心律失常及肾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有两及以上疾病者6例。

2 方法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的基础。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根据性别、年龄、职务有礼貌地称呼患者,并作自我介绍,告知患者主管医生、主任、护士长的姓名,向其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同室病友,使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并感觉到医护人员在尊重、关心他,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之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知识。与此同时,认真评估患者的精神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有无不良嗜好;是否与家人或他人同住或住老人院;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与家人、子女、朋友及邻里的社会关系如何等。再拟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对症健康教育计划”,“病人个体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且有实施记录和效果评价。

2.2 术前教育 有研究资料表明,术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老年人性格较固执,害怕孤独、寂寞,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独立活动,因而较烦躁、焦虑不安、恐惧等。我们注意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讲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细心持久而热忱地悉心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励家属多给予探望、陪伴、照顾。采取个体指导和定期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详细解释住院、手术、卧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

在教授手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步循序渐进地进行手术适应行为训练:说服患者术前2周必须戒烟酒,指导患者练习收腹缩唇式呼吸,有效咳嗽训练及床上正确使用便器,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为止。同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和维持有效牵引,并根据患者入院前的准确运动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判断力、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与病人、家属一起制订康复最适宜的运动量和计划,并实施指导运动训练计划:双侧踝关节背伸、距屈、旋转交替运动,每次10回,每次10-15分钟;双侧股四头股舒缩运动,每次20回;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每次5回,要求抬离床面>50°;健侧膝关节屈、伸0-90°;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牵引下抬高臀部运动,每次5回,要求保持整个臀部平衡,不能歪斜,抬离床面15-30°,维持3-5秒;协助抬高上身和扩胸运动,每次10回,胸背部抬离床>30°。

在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和护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与之交谈,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检查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按要求做,是否有进展及运动范围有无变化,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指导、鼓励、表扬病人,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信心。对合并有其它疾病者,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具有适应手术的良好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准备。

2.3 术后教育

2.3.1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术后需卧床局部制动一段时间,易并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末梢神经损伤、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便秘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给患者臀部垫充气气圈、定时翻身、按摩皮肤受压部位;嘱其多饮水,给予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和含钙多的奶制品、豆类等饮食及富含维生素D鱼类、蛋类、黑木耳等食品,指导并协助其早期功能锻炼。

2.3.2 康复训练的指导 手术当日,病人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实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每2小时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运动,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行患肢足趾伸、屈,踝关节背伸、跖屈和旋转运动,协助病人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小腿部肌肉的挤压运动,每天3次,每次10分钟;并扶患髋保持骨盆平衡进行抬高臀部运动。术后第1天,病情稳定,给予斜坡位,鼓励并协助患者逐步增加卧位的高度,延长卧位的时间;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和抬高臀部运动,运动量同术前。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抬高臀部运动、直腿抬高及抬高上身、扩胸运动,运动量从术前量开始逐渐每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5-10回为宜,术后10-14天,当髋、膝关节屈曲超过90°,踝关节背伸达90°时,就开始扶病人离床,患肢不负重站立。每天3次,每次15-30分钟,逐步到扶双拐下地走动。在锻炼中,运动前后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运动。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伤的愈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老年人性格较固执,骨折疼痛,担心术后功能恢复不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并发症的发生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患者认识到自我护理对维护自我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家属参与健康护理的能力,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亲切感,使患者、家属、护士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健康护理集体,从而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