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经济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我国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口号,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的经济意义重大。
1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作为人类生活的起点,农业满足了当时的人类生活需要,农业是影响人类的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社会,在工业社会之前农业社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占主导的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带动人们向下一个时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工业化以后农业的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这不是代表农业不再重要,只是制造业和商业抢占了农业的主体地位,工业需要农业提供主要原料同时工业也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2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2.1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原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促使工业的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010年,轻工业的产值仍有2/3是农业提供的主要原料,工业部门的1/5的部分和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有关。例如:玉米已经有了可以制作布料的技术的发展、榨油技术、农业的原料提供,多数是为轻工业提供的。轻工业是工业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虽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地位不再是主导地位,但是中国的农业仍然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2农业为国人提供主要的粮食
无论经济怎么样进步,农业在粮食提供上始终是占据主导的地位,人类主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只有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才能生存,例如:袁隆平在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且中国也进行技术共享,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只有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进步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才能使的商业的进步。
2.3农业市场贡献
农业的市场贡献通常指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需在市场购买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设备,例如种子、化肥、耕地的农机具等,还有农民购买日常用品的消费水平。中国有着七亿的农民,是消费主要群体。农民的消费可以带动工业的发展,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成了国家主要的关注对象。农民进行生产不仅为工业提供相应的原料,还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2.4要素方面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步,生产力发展快速,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有很大的进步,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向所有制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也远远大于生产关系,劳动力转向城市。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积累,农民也会考虑向城市工业转型,通过农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进行转型,不仅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工业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工业的实力。
2.5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汇的贡献
在我国紧急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比较薄弱,想要发展工业就必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外汇短缺。而当时国民经济农业占主导的地位,我国外汇还不是优势,初级的产品成了我国的外汇主要来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外汇收入都是农业提供的。中国的农业发展为非农业提供了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非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在外汇的结构当中农业的外汇贡献也开始变小。
3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口吃饭问题,才能向他领域进行发展。作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农业为轻工业的主要原料,也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是我们国家原始积累的必要件,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的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工业对农业机器的生产,如果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机器,促进农业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靠农业起步的。农业可以解决认得温饱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就谈不上什么工业化和现代化。虽然我国属于现代化的经济,但是也不能忽略农业的作用。农业是保障,如果只是注重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不去发展农业,科技虽然进步但是没有为农业服务,大量的劳动力还停留在农业,从而阻碍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农业经济,关注三农问题。我国拥有7亿的农民,农民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注农民问题,有力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作者:刘昌宁 陆俊桦 于泽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素萍,葛明.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5年、2010年投入产出表[J].江苏农业科学,2015(6):477-480.
关键词:农机管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产品的替代品较少,但由于其投资利益较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投资利润较其它行业较差,所以农业发展逐渐受限和萎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应用机械,来降低农业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来促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稳定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农机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机工程管理的投资不足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投资不断的增加,对农业以及农村经济进行扶持,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了基础农业设施的建立,但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投入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农业基础设施,且农机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对农业科技的研究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在实践生活中,应用机械多为小型的机械设备,中、大型的机械较少。机械化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发达的城市,机械化水平较高,小城市机械化水平低。区域间的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利于小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机工程发展的社会化服务规模较小,项目单一,且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业机械的应用安全以及正确使用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缺乏农机管理服务意识
农业发展中,投资利益较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投资利润较其它行业较差,所以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机设施的配置。且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相对较薄弱,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自己的责任义务没有履行,没有做到上门工作服务,而且也没有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民间的沟通交流,对于一些操作流程以及维修技术,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缺乏服务意识,从而没有为广大农民排忧解难,也就严重阻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
二、推动农机管理服务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完善我国的农业政策,提高机械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业以及农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对农机工程的投入
通过加大我国财政对农业资金的投资力度,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优化财政投资,可以进行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以奖代补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扩大了农业规模,共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的职能,让政府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决策、执行主体,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体系,各个部门间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扩大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规模,让农民在农业经营机械的过程中,降低投资成本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可以增加r民收入,同时还要对机械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进行机械使用以及维修的专业培训,不仅向广大农民宣传了农机的发展设备,还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了农机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素质
在农业发展中,机械专业水平与农机工程的发展不能同时发展,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农机工程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识,首先要明确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深入的对农民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解,尽可能的为农民排忧解难。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农机管理的服务意识,大力的宣传农机知识,让机械设备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的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条件[2]。
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力度,扩大规模,使我国的农机管理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以及农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沁水县;畜牧业;发展措施
沁水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和适宜的农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畜牧业认识的逐步提高和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沁水县到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猪61384头,鸡1546566只,牛3005头,羊287084只,兔20107只,蜂43596箱,畜禽出栏分别达到猪80501头,鸡6860426只,牛2026头,羊214372只,兔41095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8857t,禽蛋产量达到5501t,蜂蜜产量达到1092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0719.6万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1.6%。纵向比较,近年来沁水畜牧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横向比较,沁水畜牧业仍处于落后地位,离现代农业对畜牧业产值必须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畜牧业在沁水国民经济和大农业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沁水畜牧业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主席就指出“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畜牧业在的发展水平和在大农业中的经济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业实现化,关键在于畜牧业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需求出发,重新认识沁水发展畜牧生产的战略意义。
1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可行性
1.1资源条件
沁水县是山西省畜牧资源大省,全县21万人口,拥有耕地45万亩,森林资源198万亩,天然草地174万亩,天然草地面积全省第一,年可产粮食1.2亿公斤,农作物秸秆3.6亿公斤,天然牧草10.6亿公斤,饲草饲料资源非常丰富,加之沁水地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无论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还是发展千家万户农户养殖,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条件。
1.2市场条件
“畜牧业是一个不朽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沁水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境内环境优美,远离工业污染,是中国绿色生态示范县、中国蜜蜂之乡,生产的畜产品(蜂产品)纯天然、无污染,深受顾客青睐。特别是沁水的黑山羊和沁水的蜂蜜,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国内更有竞争力。1.3政策条件畜牧业历来是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沁水县县委政府更是将畜牧业生产作为沁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2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沁水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主体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近年来生猪供需与生猪价格对社会物价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证明了畜牧业在大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肉、蛋、奶等畜产品作为人类食品和菜篮子的最重要的组成,其发展意义更为重大。沁水地处山区,土地瘠薄,无灌溉条件,发展种植业先天条件不足。但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尤为重要。
2.2有利于沁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在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以玉米为主的主要粮食作物供过于求、价格的大幅下滑、农民种植效益大福降低的背景下,沁水县可以在充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的基础上,改种粮为种草,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发展三元农业经济,实现沁水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有利于沁水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是可以有效地促进粮食转化,减缓粮食阶段性过剩压力和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二是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树枝树叶等林产品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多次利用,形成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的高效格局。三是通过利用荒芜耕地、边远耕作不便耕地、低质低产耕地开展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做到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2.4有利于沁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宜贫困农民发展和经营。沁水县地广人稀,草地资源丰富,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民搬迁政策的逐步深入,沁水有大量的山庄和土地荒芜,为沁水农民发展家庭小牧场和小规模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土地资源、场地资源、饲草饲料地资源。
2.5有利于沁水生态环境保护
一方面,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绿化了荒山,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即延缓了长期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达到了水土保持和增产、增质、增效多重目的。
3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3.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抓住难得机遇,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现代畜牧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建立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3.2结合沁水县草地资源丰富
市场对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产品需求旺盛的特点,依托沁水“中国蜜蜂之乡”、“太岳黑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优势,在适当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牧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以牛、羊、蜂为重点的草牧业发展。
3.3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沁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沁水畜牧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饲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等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沁水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3.4进一步健全畜牧业发展政策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交通运输 相关产业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对经济作用的理论综述
交通运输是指为社会产品的运输和居民的出行提供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运输管道等。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把社会生产、分工、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19世纪的交通运输革命:“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之相比”。未来学家朱利安・西蒙指出,作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交通运输有多方的重要作用:“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交通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扩大又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最后,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依赖于交能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他指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良好的道路、运河或可通航的河流可减少运输费用、开拓更大的市场、推动劳动分工,于是“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
对我国而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应当把交通运输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总结其他各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符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以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分析交通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首先分析交通投资对经济首轮拉动作用,主要有建筑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消耗品生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两种,一般的铁路或者公路建设投资属于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政府支出所购买或者使用的产品,对于企业投资部分的投资用于形成资本,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的支出法,政府支出所购买和使用的产品和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总额全部都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所以交通运输投资建筑也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加一个单位。投资交通建筑业与其它部门间也存在内在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直接投资表现为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活动可以直接拉动就业的增加以及带动水泥、钢材、石油化工、砂石材料的开采产业等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间接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因交通建筑业直接影响的部门和与该部门相关部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根据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用投入产出分析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1998年的数据显示:一个单位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其社会总产出乘数为2.8895。
其次,在首轮拉动的基础上,交通运输投资之后会导致收入增加而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扩大内需,最终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引起经济的扩张。由于居民、政府和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又会反过来再次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引起经济的扩张,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是投资的乘数效应。这种投资增加而引起最终国民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的倍数叫做投资乘数,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我国近几年内制约投资乘数的经济环境没有变化,根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的最终消费倾向为0.62,则投资乘数为2.63,即一单位的交通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62个单位,相应的,交通建筑业累计的社会总产出乘数为7。
(二)交通运输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分析
1、从交通运输对农业交易效率和专业化分工分析
交易效率这一概念是有新兴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来的,认为交易效率是交易价值与交易费用的差值占交易价值的比重,这里的交易费用包括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距离使国际交换变得昂贵,距离是地区之间的交换也变得昂贵,以交通费用为主要因子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分析被用到地区分工理论的发展中。生产要素在某些程度上被限制于某些地点,移动十分困难甚至有些时候移动困难,运输费用和其他障碍阻止商品的自由移动,就是说运输费用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能流动性。不同地区的转运费不同,价格也不相同,商品运转中存在着很多实际中的障碍,例如运输容易损坏商品,降低商品的质量和价值,这些都包括在运转费用中。在传统的地区分工理论中,由空间距离而形成的运输费用是对分工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虽然运输费用不会改变分工的基本原则,但是它作为空间分工的障碍,始终对地区间的分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运输费用在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方面提出,考虑到在自然资源基础上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和运输的难易程度。
交通运输对地区间交易效率的一般模型
如果不从位于某些地点,而是从位于某些地区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化,一个地区就某一方面为一个单位,这个假设有两个地区,其中一个地区是某产品的产地A,另外一个地区是该产品的销售地X,且设产地A的平均成交价格为PA,那么,地区间交易效率为 kd的一般模型为
类似的,交通运输与地区间交易效率的模型为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间交易效率随产品对交通运输依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地区间交易效率随产品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的下降而提高,地区间的交易效率随交通运输费用的增加而降低,对交通费用的降低而提高,并且,对于同一个产品而言,交易效率对运输费用的变化在产品价格较低时较敏感,对于不同的价格产品,交易效率对较低价格产品的运输费用的变化较为敏感。该产品销售地X的平均成交价格为px,为了简化起见,假设该种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中间有一个中间商,且该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运输费用为cT.其他外生费用为cQ,中间商的平均毛利润为I,则, ,从式子可知,地区间交易效率随运输费用的增加和交易价格的下降而降低,随运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价格的上升而提高。
2、从交通运输对农业交易效率的影响分析
农业的发展除了要增加农业的产出、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的增长率、加快农业的增长速度为,农业生产要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化程度的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农产品消费的分散性要求实现农产品价值时要克服农业生产地和农产品销售地的空间障碍,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的特点这就在客观上也要求农产品实现自身价值要突破成产和销售的时间障碍。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明显地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价值的损失。无论是作为中间品的农产品还是作为消费品的农产品,都需要经过运输的环节,并且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一下结合农产品的特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解农产品克服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的经济成本,构建交通运输与农业交易效率的关系模型,用来分析交通运输的各个因子对农业交易效率的影响。
农业的交易效率对农业的发展影响通过农业交易效率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决定专业化分工,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相对滞后,会导致农产品的商品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会使农产品与国内大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被缩短了,快捷的交通运输将会使农产品的快速保鲜、发挥农产品借助便捷的交通条件发挥低成本等优势,将使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农产品市场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有利于我们抓住契机,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的影响可表现为:(1)拉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深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可以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抢占优势。 (2)交通运输的改善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可以大力发展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势品牌农产品。
(三)交通运输业对工业的带动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和带动了工业中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交通运输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交通要想发展要不断消耗物质资料,这些工业物质资料构成了工业生产的巨大需求,刺激着工业的强烈发展。
1、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拉动
这种拉动作用是面向行业、面向全社会的。公路路基路面以及桥梁涵洞和隧道及附属工程的施工,无疑需要大量的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装载机、凿岩机、架桥机、压路机、混凝土拌和机、摊铺机以及各类汽车等;同时,数万建设大军进驻高速公路建设沿线,又会对各种生活及办公设备、各种生产用施工机械产生大量需求,无疑会拉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对建材工业和建筑业的拉动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国家交通系统的发展,需要投资巨大的高速铁路和公系统,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必然要求其他综合交通运输与之配套,这样就需要加快市内公交及轨道交通的发展,如地铁和城铁等综合运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会直接拉动相关建材工业的发展,如各类钢筋、高强钢丝、型钢、各种标号的水泥、原木锯材、沥青、砂石料、石灰、粉煤灰、土石方等等发展, 同时,高速铁路和公路建设还有效拉动了集镇基本建设,促进了建筑装潢材料经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投资,拉动投资需求。据估测,如果铁路基础建设投资一年完成6 000亿元,则需要钢材2 000万吨,水泥1. 2亿吨,可直接带来全国GDP提高1%的拉动效应。
3、对施工企业和地方就业的拉动
根据投入产出法中消耗系数及其各个部门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可以得到,每亿元的交通投资为建筑业创造或者保留大约两千个就业机会,为交通建筑业直接和间接提品的各个部门相应带来约五千个就业机会。工程建设中会吸纳大量沿线的农民工就业。许多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到了当地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就业,同时还通过工程建设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建设技术工人,如钢筋工、隧道掘进工、爆破工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务工收入,而且为他们今后的长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交通运输对旅游业的带动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交通运输条件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就要解决从定居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问题,通过采用适当的旅行方式抵达旅游地点,且旅游行程本身就是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旅行方式所耗费的时间,也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旅游者可用于旅游的余暇时间总是有限度的,如果克服空间距离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旅游者则会改变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甚至会取消旅游计划。
从供给方面看,交通则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旅游业是依赖旅游者来访而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只有在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能够大量地、经常地前来访问的情况下,该地的旅游业才会有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可能。
从旅游收入方面看,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部门,本身也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任何国家的国内旅游收入中,交通运输都占有突出的比重。据《旅游统计年鉴》资料,欧美游客来我国旅游,其交通费用的支出(包括国际间往返交通费、在我国旅游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和市内交通费)往往要占其旅游费用的一半以上。
三 、交通对经济带动作用总结
事实证明:交通运输决不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却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建设,适度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而且还要改善运输装备和设施,均衡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逐渐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最优良的条件,促进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该项目为贵州财经学院2009-2010年度在校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344~345页
[2]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卷第1、5、16、140页,下卷第246页,上卷第335~336页,下卷第12页。
[3]荣朝和《论运输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4]刘统畏.交通通讯与国民经济[M].重庆出版社,1988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价探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水利工程供的水也是一种资源,就是水资源。它的价格如何确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水利经济和经营管理工作中一直研究的问题。现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水利行业的特点
1.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从水利本身的实际情况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被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防洪保安全的任务,而且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和电力,还有养殖、航运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部门服务的,它的建设应是超前的。
2.水利工程供水的特点
水利工程供水,是由所修建的工程设施,通过蓄、引、提将水送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花费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通过交换的方式,将水卖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已逐步被大家所认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的交换范围受到限制,它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到处都可以交换。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它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原材料的生产,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而形成的。在我国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产水量的多少和来水时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受天气的影响,年际间变化很大。你想多蓄水,天然不来水就蓄不到水;不想多蓄水,来水多了就要弃掉,造成水资源流失。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水价的制定
1.制定水利工程供水水价
国务院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水费办法》)中提出的核订水费标准的原则,目前仍然适用。即“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情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水利既然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的,当然这种服务应是有偿的。它的产品是水利工程供的水,是不可替代的垄断产品,它的价格制定,应像电力、城市自来水、天燃气等那样,由国家制定。
2.对不同用水部门应制定不同的水价
水利工程供的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各个部门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水价时,也应分别制定。
(1)供农业用水水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且农产品价格也比较低。当时修建水利工程时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对农业用水的水价应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比较合理。
目前,我们国家工业还不太发达,是一个农业国,农业用水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经济力量。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国家投资,小型工程是国家补助资金农民出工修建的。工程建成后农民受益了,用水就应交水费,水管单位通过收水费。维持工程的简单再生产。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利润很低,供农业用水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若水价比较高(成本加利润),农民一算帐,用水灌溉所增加的收入还不够所交水费的,农民就不用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对工业用水所定水价,应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水,它的价格制定,应按商品定价的基本理论制定,即P=C+V+M,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工业生产用的生产资料,水利又是基础产业,它的价格制定应从整体考虑。成本部分可根据单位产品的消耗计算出来,利润部分应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或投资利润率计算比较合适。
另外,还要考虑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其资金利润率还可高于社会平均值,利用价格这个经济杠杆,促使节约用水。
利用贷款或集资修建的供水工程,在制定水价时,就不一定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盈利部分。而应根据贷款或集资的条件(如利率、宽限期、偿还年限等),通过分析计算求出所需的资金利润率,计算出水价。
(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水库供水给自来水厂,然后由自来水厂经过加工处理后,再售给居民,供这种用水户,在定水源水的水价时,要和自来水通盘考虑,两者利润要一致。否则利润大多都被自来水公司拿去,形成社会分配不公,影响供水的积极性。
第二种:水库供水由水源一直供到居民家中,制定水价时,要分别考虑。
①自有资金建的供水系统工程,所定的水价要和该城市自来水公司定的价格一致。
②水管单位利用贷款建的工程,其定价原则和方法应和前面讲的供工业用水一样。工程未建之前,进行评估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将水价算出,向当地政府或用水户讲清,最好订下供用水合同,明确水价。
三、水利工程供水要制定浮动价格
上面谈到的几类用水水价的制定方法和原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要考虑的。由于水利工程供水随机性比较大,来水量的多少,是受气候影响。有时来水量大于所需的供水量,受工程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蓄起来,需要弃水。这时的水价就要下浮,使用水户尽量利用自己的设施,将水蓄起来,免得将水弃掉。当来量很少时,可供的水量远小于所需水量,此时的水价就要上浮,利用价格杠杆限制用水、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四、水利工程供水要按时定额配给,超额加价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一些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
二、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是难以持续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又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日益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的工业要想拥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就必须拥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先进的机械设备,则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现代劳动工具的企业,它是其它一些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我国工业企业使用的各种设备,前面提到有许多是从发达国家购买的,严重地依赖外国,单纯依赖引进只会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并弱化,使我国的企业“空心化、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国自己必须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性能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比起同种类的老式机械设备来,它的运转速度会快得多,从而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比起使用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来,就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会使采用先进机械设备的企业能不断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由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起步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各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和体制冲动,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发展内涵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技术与体制上的约束。
1. 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这里讲的具有高级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具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并从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面很广,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 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 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 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农业的根本性地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只有化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到了六七十年代对农业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为工业化提供剩余”的范围上。对农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找出发展滞后的原因从而制定正确发展政策的前提。
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再重要。农业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剩余积累,支持经济的发展,除了这种间接的工具价值之外,农业也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
首先是在产品方面,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具体可以分为食品供给与原料供给两个方面。在食品方面,农业部门为自身以及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及副食品。而粮食是我们每天生活都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能够吃饱这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农业部门能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食品来满足工业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家来说,这一点又显得尤其重要。人口数量大、增长率高,人们收入水平又低,导致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占到很大比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粮食需求量。而且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粮食需求只会更加巨大。近一段时期来的粮食短缺、涨价现象,更说明了农业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的地位。
除了食品、副食品以外,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都直接依赖农业来提供原材料,所以农业的丰与歉,直接会关系到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农业在市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粮食和其他非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又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与消费品。虽然当前我国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民的数量因素,仍然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对国家的总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量是制约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与快速增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下的外贸出口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农业部门的发展,真正的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就成为空想。那么就是说,农业制约并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农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应是我们不去下力量启动农村市场的理由,而恰恰是这种情况才要求我们去改善、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良好运行。假如我们的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那么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都会增加,这些需求都会带动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为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粮食与原料基础,所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要求农业部门的发展,这是由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了的。
二 从微观层次寻找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农业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挥要求一个化的农业,要找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微观层次的细致分析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非是缺乏效率,相反,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农民的行为是非常有效率的”(舒尔茨)。然而一个有效率的产业为什么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呢?在此处必须理解舒尔茨所说“有效率”的含义。此处的有效率是指农民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的有效率,指的是农民对除自己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品,如土地等的利用是有效率的。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须从农民、农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方面来分析。
有人认为市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基本办法,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必然按新古典模型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样行事,那么只要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获得效率。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这种看法可能较贴合实际,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小规模经营占主体地位的农业产业中,情况会有些变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劳动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大农户是以现行的工资率从劳动市场上雇佣工人,而小农户则是自我雇佣,很少利用劳动市场。再加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机会成本极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的行为就会与新古典模型中利润最大化者的行为有所差异,其目标变成了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并且对自己的劳动不计成本。所以,只靠市场化是改变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的。
另外,传统的农业技术原始,又受到条件以及制度因素的约束,农民的生产率及收入水平上不去,农民也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抗灾能力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农民就形成了一种回避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回避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说,农民为了避免可能的短期重大风险损失而愿意损失某些长期利润。在这一点上,农业经济也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不相一致。
农民对风险的厌恶,以及极低的劳动机会成本,造成了农业中资本品的投入偏少,而劳动的投入多。对农业中资本品投入的局限性约束了农业的发展。在这种以劳动和土地为主要投入品的情况之下,因为土地的数量不能随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多必然会出现整个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进步及其他非劳动投资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这种收益递减的趋势,所以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稳定,而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问题上,市场失灵了。 三、政府应该在一些的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农业
国民的快速健康发展要求一个化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然而农业以及农民的内在特征注定了农业中投入不足,不能自发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与收入的持续增长。只靠市场的刺激不足以实现农业发展,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结合农业的特点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加大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
首先,应该结合我国人多地少、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大技术领域尤其是遗传、高产种子等领域的投入,冲消由土地面积局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
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会提高“生产函数”,无论体现在某些生产投入上还是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变量的移动。传统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民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物质投入的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实现呢?“需求拉动”认为主要的作用应归功于经济力量,引起技术变革的新发明所必要的投资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在农业中,由投入价格比率所表示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变动,会引起和促进是用较廉价和丰富的要素替代稀缺而昂贵的要素的技术创新的引致需求。那么,对于劳动稀缺经济以及土地稀缺经济就会分别产生以节约劳动和节约土地的技术需求。“引致需求”技术创新理论的依据是新古典的假设模型,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市场发挥作用”,而且市场价格要反映私人与社会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国家则要考虑这种前提假设的正确性。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时,如新种子,往往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试验创新的成本。也有的是根本买不起稀缺的投入。实际情况是他们要么不用,要么观望大农户的实验来回避风险并降低固定成本,这样也使得大农户通过采用时差占有了创新租金。由于农民的生产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以及社会上又基本没有其他的就业岗位,造成劳动的机会成本极低,再加上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对于风险的厌恶,都导致了对于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力量偏弱。“一个有效率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制基础之上的。如果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技术进步就可能与要素稀缺状况不一致,导致农业发展的低效率”。
为了使科研技术工作与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相一致,则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加大科研领域的投资,特别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与要素比例要求相适应的技术领域的投资,并采取措施来鼓励农民对新技术使用的积极性,降低其使用的风险和成本。
其次,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等集体投资,如对山、水、农、林、路以及电网等的改造投入,来弥补农村集体投资的不足。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中的情况是,劳动力缺乏激励所引起的劳动者偷懒抑制了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使生产率低于可能的水平。实行以后,把报酬与个人责任联系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这是因为对集体劳动者的监督会引起高成本与低效率,并且良好的农业耕作技术要求农民对生产的细节加以关注。在1978到1984年间就看到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率与产量急剧上升。
的引进与由此所引起的个人激励的加强固然对当时生产率与产量的上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化时期所积累形成的农业资本存量。1978年到1984年间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表明集体化时期所进行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大大前提了。比如,当时所兴修的一些水利工程、土地平整、集体积肥以及土地的半闲置状态都对生产潜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等于是改革前期的这些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在改革后得到实现。
自从1984年以后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开始慢了下来,在此期间并没有看到农民积极性的丧失,究其原因应是累积投资作用发挥殆尽的缘故,而在新的制度下又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能有效提供农村基础建设集体投资的机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上说是一种统分相结合的土地承包制度,制度中包含国家、生产队以及农户三个主体。对于、水利工程、农田改造等集体效益好而微观效益差或者是投资巨大的项目,应该由集体来负责投入。
而在近年发展实践当中,出现了集体投资投入的缺少。前几年是由于村委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的集体资金不能正确使用,到后来国家出于对农民减负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把集体提留降到了最低限度,也就不可能有集体项目的改造与建设。伴随着联产承包中个户的利益被激励,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只是关心自己的责任田,而对集体工程漠不关心。就水利工程而言,在公社化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水利设施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升级,反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吞与破坏。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公共投资,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来看,增加农业中的集体投资势在必然。现实情况来看,政府与个户都不可能负担起进行集体建设的重任,那么必然是要求政府来充当这一集体投资者,来对农村中的水利、农田、森林、公路等基本建设进行投资。
总之,从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看,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从微观角度看,农业产业以及农民存在自身解决不了的,市场在技术以及公共投资领域失灵了,客观上要求非市场的力量——政府进行干预。政府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户对先进技术利用方面的支持,应该加强农村基础公共建设的投资规模,来带动农业的良好发展,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国民经济个产业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1]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 桑加亚.拉尔. 学前沿[M].梁小民.译.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出版社.
[2]齐良书. 发展经济学[ M]. 中国发展出版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发展 问题与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三、对策
1.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1)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工作者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工作素养、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等等。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其实践期间,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