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自信心 趣味性 问题情境 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许多公式、定理等对小学生来说都不容易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学习方式偏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可以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实际教学我从根据培养学生自信心,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自信心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每一个老师的教师生涯中,他们都会遇到各种行行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不同的特点,因此怎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我们成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很多事情就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行,最后没有坚持以来而以失败告终。孩子也是一样,也需要足够的自信心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到上了小学时,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认知力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时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最佳阶段,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缺乏自信心的状况很难制止,所以这时是最佳时期。如我班一个从来不发言的女同学,在这种气氛下,她也跃跃欲试,终于他鼓足勇气站了起来,并小声的说出了他的答案,结果是错误的,结果引起一阵哄笑,女孩很难堪,显得站都站不住了,我马上走过去安慰他道:"站起来就是给老师最大的安慰,老师欣赏你的勇气,第一次难免紧张。"然后一边帮助他回忆上节课5和6的分与合,慢慢地,他说出了一个答案,居然是对的,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因此要给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只有他们增强了信心,学习才有动力。
2.利用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的多变和发展趋势告诉老师们一个道理,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在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利用数学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三个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车子有什么不同 (小猴骑的车轮子是圆形的,小熊骑的车轮子是椭圆形的,小狗骑的车轮子是方形的 ) ,让学生猜一猜谁能获胜,学生可能说是小猴,到底对不对呢?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一课后小朋友就会知道了。在学习完圆的认识, 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再出示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画面。 教师说: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小猴能获胜吧。然后利用动画, 演示一下它们骑车的情况,轮子里椭圆形和方形的车子,骑一段路来验证它们行驶的弊端,而轮子里圆形的车子平稳地行驶着, 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形象直观地解释了所学知识符合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是门很抽象的科学,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他不是通过简单的模仿就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把脑筋转起来就成为教学的难题。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认知对象的特点,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思维处于容易激发的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比如在上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这是小同学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他与一步计算应用题相比很难,因此就会打击到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根据数学问题改编成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与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自我效能 心理素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
白地付出努力。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ional psychologist,1993,28.17~148
2.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一年级三班的刘逸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雷锋叔叔学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个不知道叔叔的英名!他的名字就叫DD雷锋。
关于雷锋叔叔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有一次,雷锋因肚子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点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这就是雷锋。
在一次出差换车时,雷锋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的火车票和钱丢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贴费给大嫂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人们因此留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就是雷锋。
雷锋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事还真是太多了。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了,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培养;学习策略
兴趣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不应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切入点,从情境法的运用引发兴趣、创作激情的激发培养兴趣等几方面,谈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具体可行的策略。
一、情境法,引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美术课特别感兴趣,非常想上美术课。原因有二:一是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压力;二是小学生喜欢观察、想象丰富、把美术课当作游戏而倍感轻松。而情境法正迎合了这一特点,学生在特殊、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激起好奇心、轻松学绘画。因此,情境法被多数教师所认可和使用。
如:“画人像”一课,可以创设几个情景:一个少先队员搀扶一个老太太过马路的画面,学生除了观察画面,还可以体会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一个全家团聚为孩子过生日的画面,融于举行生日派对的快乐情境中,观察小寿星的外貌等,画下来,情景交融,可以画出声情并茂的作品。
二、问题法,诱发兴趣
巧妙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习绘画的兴趣。仍以“画人像”为例,教师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老师的画像,启发学生重点画哪些方面?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绘画有指导作用。通过学生谈论,加以引导,从外貌、发型、脸型等重点描绘。如此,在绘画的同时,也是学生情感历练的过程。
再如,学习画小动物时,引导小学生思考: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动物的毛发是什么颜色,眼睛、鼻子等是什么样子、坐着和立着的神态如何等,学生有了这些经验,画起来会得心应手。另外,通过这些问题的回顾,学生想象动物的可爱,也诱发了小学生的兴趣和蠢蠢欲画的激情。
三、任务法,强化兴趣
美术教材有“小花铲”一课,这节课主要是手工制作,要求根据自己的制作,画出所制作的小花铲。为此,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忽视,如:准备易拉罐或塑料瓶,以备上课使用。
上课时,交代学习任务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小花铲?此时,教师最好不要先讲怎么制作,否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完成,先讨论制作的步骤,再讨论制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
总之,美术教师应顺应课改的潮流,用心耕耘,勇于创新,绘出湛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力情感因素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一、关于小学生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能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会使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相对稳定的变化。学习力是蕴藏在人自身内部的能力,它是由人的情感意识因素和智力因素组成的,智力,也就是认知系统,是学习力的潜在因素,是认知,感知的潜在力量,是学习活动的操作力的表现。而情意因素,即学习动力系统,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但它是学习认识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解者,是学习智慧活动力量系统的动力系统,它在改变和推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学习力方向的和动力的情意因素,是非智力系统。
学习力是由情感因素和认知系统二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个人性格、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认知系统即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学习力在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支撑,改变学习态度,加强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学生学习素质发展的一种力量。
二、培养小学生学习力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须处理大量繁杂的信息。有专家认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的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1996年的3-4倍;到2050年,1996年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l%。① 因此, “以一本书治理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用几十年含辛茹苦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识,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过时。高科技、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几年的时间就会更新一次。一个某一领域的专家如果停滞不前不再学习,在五年之内,马上就进人所
谓的‘知识半衰期’。在这种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如果不再学习,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则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识愈陈旧,愈与社会脱节,也就愈跟不上经济发展。”只有那些学习力强,处理信息快,才不会被时代淘汰。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2”
因此小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力,不仅直接影响他们自己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竞争力,而且影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效果,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三、小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智力因素
1.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它是通过人的视角并同思维相结合认识事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和实物,可以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它是认识事物和知识的开始。没有对事物和知识的观察,也就很难谈对事物和知识的感性认识,作为一种感知能力,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交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告诉他们先观察什么,有顺序的,有先后的观察,从外到里观察。观察得细致,分析对比透彻,记忆就深刻。要从小学起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诱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简单的观察方法,形成他们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提高,是智力提高的第一步。
2.注意力
注意,是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必要条件。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预定产生的:无意“注意”是自然产生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因为从小养成了在课堂好动,好说话,不注意听讲,精神不集中,坐立不安,东张西望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的持久性就自然会提高。要使教学内容充实生活内容,接触自然和社会事务,使学生在兴趣中增进注意力,教师讲课要生动有趣,不要单调,呆板,要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教学的节奏,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说话的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要平淡。要设法排除对注意力的干扰。
3.记忆力
记忆力包括记忆的速度,持久性,准确和宽广度。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思维,想象,情感,意识,兴趣,人格才能发展。深刻的记忆力终身难忘。小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强。少儿的大脑神经细胞比成年人多百分之五十,记忆力的“痕迹”格外容易形成和保存。抓住记忆力最好从儿童抓起。人的智力总量四分之三在进入小学三年级时就具备了。记忆能保存和巩固知识,思维,想象,情感,意识,兴趣,能力,性格等才能获得发展。少年儿童的机械记忆力较为突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理解力会不断发展,意义记忆力也会逐渐发展起来。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的兴趣,生动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脑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灶,这就会使和活动有联系的知识记忆库。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起学生记忆情趣。
(二)学生的情感因素
1.理想
人都有理想,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想象更丰富,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所以,对小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前进和奋发学习的动力,高尚的精神生活离不开崇高的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各种向往和展望,这是十分可贵的。理想人人都有,但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理想也不一样。有的理想崇高进步,有的理想低俗卑微。不同的理想指引学生走不同的人生之路。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于小学生来说,犹如行船的风帆和舵盘。没有崇高的理想,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在哪里,就是平时也是不用心学习,吊儿郎当。一个人的理想目标越高,学习动机越明确,他的奋斗的精力越旺盛,他的学习力才越强。
2.学习态度
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现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是个性倾向的表现。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就有一个对学习态度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后天获得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勤奋学习的态度。勤奋是学习者必须采取的态度,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奋,也是学不好。反之,智力低一点,人只要勤奋,也可以学习好,不勤奋学习,聪明才智也会泯灭。勤能补拙,勤奋能生百巧,勤奋出智慧,出学习力,出人才。要培养勤奋学习的态度,就必须和懒惰作斗争,懒惰是成功的敌人。人的自然倾向有懒惰的一面,要想学习好,必须以顽强的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懒惰作斗争。勤奋学习的态度,就是一种顽强的学习力。
3.学习兴趣
我国现代教育家林大汉说:“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教育者当用环境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是低级的或肤浅的兴趣,凭努力而提高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兴趣。”3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带有色彩的瞬间。兴趣是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情感因素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的最大特点是对学习充满热情,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呢投入学习。兴趣是很强的学习力,科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学习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成功的种子,兴趣出意志力,出智慧出耐心。兴趣是由教学培养起来的,只有教师的教学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斌祥,邹亚建.学习力结构释Y-[J].科技创业月刊,2007(6)
[2]柯比著. 学习力[ M] . 南方出版社, 2005,1, 1
[3]林汉达:《学习心理讲话―向传统教育挑战》,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版,第136页
关键词: 小学 兴趣培养 美术教学
作为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最初学习美术时,兴趣是浓厚的,而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兴趣就会渐渐地淡薄,于是在随后的美术学习中学生不再积极思考和大胆创作。再加上,美术课对学习工具要求比较严,部分同学连工具都缺少,在他们心目中,美术课就成为一节可有可无的课。
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在教学实践中,创作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精心设计的课前导入,组织一次成功的美术作品展览,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的短暂的关注和学习的热情,而要使学生长久保持这种兴趣不是简单的事情,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的关键。
一、兴趣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积极的认识和创造倾向,就是一种兴趣。总理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将深刻的教化蕴含在无穷的乐趣中,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情感与认知相互支持,和谐统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因素。如果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即使是最枯燥的、最无味、最艰难的艺术知识技能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被学生所理解、所掌握。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兴趣培养
1.多种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
①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
我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对学生展示,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收集教具一般是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大部分是名家名作和民间工艺精品,也有范图、包装盒之类。这种教具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帮助,但这些精妙作品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配有另一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这种教具是教师自己做的,与学生生活较接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吊饰》一课,我制作了两、三个不同类型的吊饰。一拿上讲台,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并且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强烈冲动。一方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样就可以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②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利用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的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蕴含于“弹指”之间。
进行漫画教学时,利用电脑展示一个形象转换成漫画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清楚了复杂的变形过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开展绘画竞赛,培养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展示的机会,恰当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利用竞争激发学生的作画兴趣,如:每节课的课堂评价时,师生一起将优秀作品挑选出来,及时给予鼓励,并将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贴于走廊的“橱窗展示”内,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期这样,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提高了,暗地里较上了劲,看看谁画得好,优秀作品可以贴在“橱窗展示”内让别人欣赏了,多厉害。良性循环,学生越画越有动力,对美术是越来越感兴趣。
(3)赋予情感色彩,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习内容赋予感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比如,在美术课《京剧脸谱》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播放一段京剧录像,渲染气氛,并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京剧中,人物脸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京剧脸谱。再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种脸谱,并介绍:红脸象征忠正刚烈之人,黑脸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绿脸象征暴躁蛮横的人,金银脸象征神仙、佛祖、精灵、妖怪……最后让学生分析一些京剧人物,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得以感染,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无形中受到某种启发,有利于技能的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在学生情感上的兴趣培养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是金口玉言,不能够高高在上,而应该做学生的知识的偶像,更要做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品德、人格的楷模。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作为他们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需要理解,有了理解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发现、创造,老师的理解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基本条件。多给那些渴望理解的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多给学生一些温柔的目光,就多一分温暖,他们就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2.重表扬,多鼓励。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兴趣培养 氛围 语言 主体性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几百年来风韵犹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随着新音乐课标的诞生,音乐艺术越来越光彩夺目。现阶段小学生由于知识欠缺、理解力不足,对音乐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使得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了解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和帮助,让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热爱音乐。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或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性的积极反映,这种反应是与个体对音乐活动的情感相联系的。教师应该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他们想要得知的知识入手,调动其兴趣。
一、创设轻松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民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或知之甚少,把学生当成知识和道德的被动载体,无视学生所拥有的潜能,这种关系势必影响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学生对学习音乐兴趣的建立。因此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师生这种平等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激发。
2.淡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培养歌唱家、演奏家为目的的,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专业音乐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理论知识。
在学习“音程”这一音乐知识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纸上谈兵”,单调由抽象,学生难以接受,现在的教学应尽量做到理论知识简单化、直观化。首先,只要把“音程”知识做些简略的介绍,让学生多感受音乐,多参与实践,然后可以选听一些比较通俗的小歌曲,更重要的是接着再进行一些简单音程的演唱、演奏和游戏等。也可以“反向进行”,先让学生感受音乐、实践体验,然后再探知音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3.用游戏的方式,融知识技能学习于活动中。现在的新课标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的、令人开心的教学方式显得格外重要。
二、巧妙运用语言,加强创造性品质的锤炼,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1.加强教师自身的语言运用。教师所引导的语言要简练、鲜明。能让学生理解彻底,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清晰自然,使学生倍感亲切,在语调上要抑扬顿挫,这样让学生听之有味,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愉快、轻松、自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趣味性的语言使人放松,给人带来欢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得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的提高。
2.加强教师自身创造性品格的锤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需要具有创造性品格的教师来引导。教师除了要有创新性教学的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锤炼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教师的好奇心能保证教师自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学生开始学习时,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对学习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会逐渐减弱,这时需要教师的兴趣与好奇去示范、引导,以保证学生持续不断的探索,进行创新性学习。
三、开拓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现今社会生活变化很快而又日趋复杂,学生仅仅依靠课堂间接经验的获得,是不能从容应付社会现状的,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反感。因此学生需要在以直接认识和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内容,掌握工具性的知识和培养持续学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明确老师与学生各自的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在现代自主创新性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所拥有的潜能,把学生当成是知识和道德的主动吸纳器、未来的创始者。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双向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爱和尊重,积极主动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做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В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二、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一克服困难一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一、具体措施
1.读写结合,掌握表达方法
读写结合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读写是作文的一个规律,多读书有利于写好作文。在弄清楚写哪方面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写什么内容?互相交流,只说写什么,不要求具体说,这是互相启发选材范围,使每位学生知道自己写什么,有话可写。
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方法。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怎样写,而且互相交流启发,可以拓展思路,有利于学生选材。
2.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表达水平
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后写作,其写作内容皆挖掘于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想象力更加丰富,也易于真情流露,教师再从旁指导,让其写作能力更加技巧化,走出“空话”与“套话”的写作困境,最终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自去体验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于是我就设计在一些法定的节假日(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前期布置主题性的自由写作。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个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后所写的作文内容富有真情实感,写作水平也赶超以往,连学困生也能洋洋洒洒撰写两大页的作文(实际情况:文章结构、书写等相对杂乱,但其言辞也具备一定的美感且感情强烈),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二、训练内容
写熟悉的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通过适当的周围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写具体的事,能够清楚、连贯、具体地把事情叙述清楚,注意要文以载道,立意要高,不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