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科学研究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的认识

第1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问题情景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66-02

一、引言

我国各大高校的工科专业课教学,一般还采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由于传统工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提倡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研究型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对本科生培养的认识和采用的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比如过于注重实验研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方法有可能削弱工科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完整,甚至发生偏科等现象。因此,深入探究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的再认识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什么是研究型教学这个问题,大部分学者把研究型教学界定为某种与传统教学活动相区别的教学模式。有人与基础教育中近年提倡的研究型学习对应,提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力图通过对教学传统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教学过程。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2.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的再认识。结合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工科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探讨和理解“研究型教学”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在教学内容和主体地位方面的两点再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本科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人类已知的,而对于大学生是未知的,工科专业课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类知识完全不同于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前者具有确定性,即本科生学习的知识是确定的、已知的,而科研是探索未知的知识、是不确定的。研究型教学是让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已知的知识和技术,与单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探索未知学术问题存在本质的不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主体地位方面,现阶段研究型教学主要凸显的是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淡化了教师在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作用。事实上,工科专业课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教师已知的,也就是对于教学具有确定性。因此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所以应该倡导教学的“双主体论”,即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种认识是基于现代教育的双主体论。双主体论认为教学关系中师生共同构成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由学生自己根据书本中现有的知识整体全面地去思考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再单纯地进行传递式教学,而是采用类似做科研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疑问,通过课本的知识或查资料去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将学习与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活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工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引用了问题情景式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探索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本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研究生或教师的学术研究不同。教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的内容具有未知和不确定性,在科研过程中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跨度和精力。而本科生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是已知的,虽然采用了研究型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书本等资料途径来学习探索,时间跨度小。作为学生来讲,要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方法,从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

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的应用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型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来组织教学。对于专业课课堂教学,建立合适的问题情境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背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吸纳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工科专业课研究型教学可以倡导问题情境式教学。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驱动性、新颖性,紧密结合教学知识内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学规律,引导和设计具有一定难度、梯度和综合性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整合,明确精讲、略讲、自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创设教学情景。问题情境教学案例比如机械控制工程领域,在学习伺服系统设计时,可以创设为什么伺服系统都是闭环控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搞清伺服系统的原理后就会很快知道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又比如为什么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取决于反馈通道?可以创设液压伺服系统或机电伺服系统的情境模式,探讨这个专业问题。通常问题可以在课堂内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创设大型情境模式,查阅资料研究探索,分析设计计算,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工科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对研究型教学的再认识,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对人类已知的、学生未知的知识进行启发探究式的认知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介绍了工科专业课中研究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主要围绕问题情景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这一核心方法展开。这类基于问题情景模式的研究型教学内容,对当下高等工科类院校的研究型教学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

第2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王德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军事医学病理学家、我国军事医学病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上世纪60年代初,时年26岁的王德文,怀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毅然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行列中。

核爆后,几秒钟内就会产生100多种放射性核素,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王德文和战友们总是不顾生命危险,全副武装,冒着遮天蔽日带有放射性的尘埃第一时间冲进离爆心最近的地方,回收猪、狗、羊、猴、大白鼠等各种试验动物。作为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王德文明白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他说:“核武器损伤的防护和救治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借鉴的资料十分有限,全靠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在一次核试验中,王德文和战友们在爆心附近的山洞里布放了动物,核爆后,山洞塌方,洞内的石块随时都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为防止意外发生,试验基地的领导下令封锁了洞口,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王德文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这些宝贵的实验材料。他拿出一套适用的回收方案找到基地领导,恳切地说:“这些实验动物的意义很大,西方国家凭着巨大财力搞了上千次试验,我们不靠拼命精神搞研究,拿什么防护成果保护我们的国家啊?”基地领导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派出小分队,携带监测设备,保护专家们进洞回收动物。出发前,指挥员做了战前动员:万一不测,就是拿命换,也要保护好咱们的专家也就是通过这次回收的动物,为国家研究核爆震动伤提供了关键和珍贵的生物依据。

王德文是参加过我国核试验次数最多,对不同类型核爆炸生物效应规律和特点及其防护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科技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他就是“有突出贡献的成员”。

“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近些年,世界上发生了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这些高新技术武器引起了王德文的注意。“有些武器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更谈不上有效防护了。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已近花甲之年的王德文每每想到这些,就寝食难安,于是在多方努力下,由他牵头组建起了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平台,对未来战场的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致伤规律以及医学防护展开了深入研究。

三年前,有一项重要实验进入最关键的时候,两个礼拜,王德文熬了六个通宵,许多年轻人都支撑不住了,而他却带着倦意,坚守在工作台旁。学生们看见导师每天都在吃药,而且药的剂量不断加大,一片,二片,三片最后直到药已经不起作用了,他才不得不让学生搀扶着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肝转氨酶高达3200单位,比正常值高出了80倍!他只得向医生“交待”:最近腹痛得厉害,实验又到了紧要关头,不能耽误,只好吃止痛片来缓解,药量小了不管用,只能增大剂量。

正是以这种“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王德文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取得可喜成果。

“这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天价之宝,我要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王德文告诉笔者,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和军队建好我国首个军事医学博物馆,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其实,王德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不停地收集整理着各种常规武器、特种武器、新概念武器以及军事环境与作业对生物损伤的标本、实物和文件档案。

为了收集这些珍贵的资料,他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在参加核武器生物效应试验时,每次试验都要精心把有价值的实物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留存。一次在做一种新武器生物效应实验时,他扒地掘土,硬是把新爆的弹片、动物尸体标本挖了出来。为了能收集到实战标本,他在一次出差时,宁愿丢弃私人物品,也要用提包把标本带回来。

第3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教学策略;实际应用

作者简介:邱欣(1978-),男,辽宁鞍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杨青(198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浙江金华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第四期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QN201104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93-02

尽管当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加之物流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职业教学中,王浩提出了以“现场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1]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2]刘丹提出了“产学研”的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3]王晓锋、王海燕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4,5]万琼等提出“全面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力图通过综合考核使学生能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6]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7]但研究表明目前针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定位、教学设计与手段、教学管理以及绩效测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全面。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各因素出发,明确了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及策略,并通过实践应用反馈,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研究成果以期为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分析

1.学科定位与目的

从社会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需求可以得出: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其“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不能只强调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员工;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深化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研发人才。合理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具有纵观全局、不脱离实际、用科学技术及现代化手段进行整体规划与部分优化的能力。概括地讲,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工程的生源为理工科学生,该类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事物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大量文字类的专业书籍并不敏感,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针对此,目前所有专业课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学校的网络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方便了学生的自学。在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完成了系统的教学资源,并将逐步推广进行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实践性教学中以形象理解、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生调研法、仿真培训、示范模仿法、课题研讨法、实习教学法。

3.实践设计

实践设计环节直接决定了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成败。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设计遵循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顺序,共计包括四大类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1)课程实践。根据学院现有国际货物运输模拟系统,该系统可模拟货代、船代、班轮公司、银行、海关等各功能单位的运作过程。未来将引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模拟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系统等,使多数课程都具有仿真模拟环境,使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2)课程设计。现有的物流方向课程设计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课程设计、MIS课程设计。未来将扩大课程设计科目范围,使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物流工程意识和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管理实践能力。

(3)认知实习。组织学生通过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金华市各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讲座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未来将增设大型国有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参观认知等。

(4)毕业设计。根据每个老师给出的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题目,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设计过程。

4.学分课时分配

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要求的最低总学分为168学分:通识课程为56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 24学分,专业核心课程 25 学分,专业方向及拓展课程 24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9 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包括: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各8学分、课程设计4学分、案例教学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认识实习1学分及其他基础性实践14学分。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比重仅为23%,而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主要实践教学手段分别占10%、5%。因此未来在大纲设计时将扩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即降低理论课比重,将实践教学比重提升至30%或以上,表现为增加课程设计至8学分,案例教学至5学分,认识实习2学分,增设研究性学习2学分,创新性实践2学分。在有条件开设实践内容的课程中安排实践性课时,根据教师自身条件和实验室设备设置10%~30%不等的弹性实践课时。

5.考核方法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需要加强过程控制,形成面向整个过程的考核体系。目前学院的考核标准根据学校教务处规定,平时成绩占20%~30%,剩余的70%~80%均为期末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平时学习过程,因此未来的考核体系将扩大平时成绩比例,总评成绩应包含期末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两种考核方式,合理的比例分配及形式见表1。

二、实施方案与策略

1.以竞赛、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要是交通科技大赛,每年经过初选、复选及决赛答辩筛选出3支队伍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几年来,有多支参赛队伍对物流模式、仓储优化、B2B2C的配送方式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未来学院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等。此外,学院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一年中学生可以通过申报院级秋田课题、实验室项目、校课题、省级新苗计划等获得资金资助,完成了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目标。

2.发挥学生专业性社团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舞台,师生的共同努力势必事倍功半地提高教学时效性与教学效益。而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目前学院具有交通运输协会这样一支专业性社团,社团的常规活动包括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社团调研、竞赛组织、课题组队等。教师在社团中扮演指导者与发展战略规划者,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普通同学作为参与者。加大对社团的重视程度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切实所需,为学生提供课后的资源平台,高年级的同学在此传授专业学习与竞赛经验;物流企业管理者、操作者在此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先进理念、技术;普通同学在此相遇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与课题研究,感受团队力量,以此来完善课后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构建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梯度

目前专业的课程设计全部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全年共需完成4个课程设计,共7个学分,因此应设置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设置第一次课程设计,此时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了物流管理、运输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课设题目,让学生感受课程设计的流程化;大学三年级仍然完成3次课程设计,分别是上学期2次、下学期1次。所不同的是,提高每次课程设计学分均至2学分。上学期,在理论知识与专业认识的基础上,课程设计讲求专业化,将用专业的角度对模拟的配送中心、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设计;下学期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考虑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这样经过层次化的课程设计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为后续毕业设计环节和从事物流工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4.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与工学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有近10家,如金华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中宇物流公司、浙江金飞有限公司等。企业一方面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完成技术上的实操工作,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企业也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子提供科研经费上的支持以及设备技术。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满足了“宽口径、重基础”培养理念下的适应性教学培养过程。

三、实践应用与现象阐述

1.课堂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方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及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案等措施方案,实践应用中明显发现,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课堂专心程度也有了积极变化,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计算机模拟等环节中,发挥了团队优势,从实践中深化理解了理论知识。此外,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实践教学,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比记忆书本知识更加轻松与深刻。

2.实践性教育使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包括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课外学术竞赛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学生分组进行,每2~5人一组,尽管生源在入学时为相同分数群,但由于性格秉性的不同,部分同学热情高涨,学习态度认真,能完成所布置的实践任务,而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随意应付,对自己和团队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能力两级分化严重,认真的同学在多次实践之后专业技能、系统规划能力大大提升,而另一批学生仍然原地踏步,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案例分析为例,课堂实践中采用该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热情,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各种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但是高等教育仍然需要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对于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反复记忆、操作直到掌握。因此在期末试题中,应增加类似案例分析等素质综合性的简单考试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熟练度,了解个案中的特征,以免教师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寻找另一种考核方式来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价,同时也避免平时课堂中一些学生想蒙混过关的现象。

2.教学对象层次化

本科教育中不乏有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且学生在大学阶段已具有成熟的思想与自我定位,教师不需要对于学生的上进程度及未来规划有过高的要求,而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将绝大部分的实践任务变成弹性、自由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及发展需求进行选修。不要求学生全选,但要求学生做好做精所选择的每一个实践任务。

五、结语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15-20.

[2]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115.

[4]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88.

[5]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48.

第4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教学 现状 对策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一部分是实验教学。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也是高校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另外,实验教学还能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不足之处,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1.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被边缘化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认为实验教学只是作为辅的教学,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立的,对于实验管理体系、实验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内容的选择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另外,实验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在理论课,使得课程实验教学相互孤立,原本联系紧密的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实验教学被分割开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还会使得实验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不能发挥,实际教学中存在实验开课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学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最终使得实验教学被边缘化。

2.实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设置

实验课的设置往往只考虑到与相应的理论挂钩,但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均自成体系,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但其内容又有交叉,然而各自有强调自身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因此,使得有些课程实验内容会出现重复,学生很难形成“生物统一体”的科学整体性概念,导致实验室配置分散、功能单一。

3.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

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目标的游离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运用到社会体育中。高校体育教学中实验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对于当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以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等认识不到位,落后的教学理念使得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忽略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高举社会体育专业的旗帜,但是实际上却局限于体育专业的范畴。

4.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完善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综合测试指标体系。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具有随意性,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则可能不相同,有的考核甚至完全依赖于看实验报告,这种混乱、不统一、不具有科学性的考核方法不能做到在“生物统一体”概念下全面地统筹安排,使得考核缺乏全面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导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结果不能将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真实的水平表现出来。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地位,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教学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水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摈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体系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地独立开展。通过课程的设置,精选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为实验教学的模式。

2.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构成的理论课程结构中,以往的课程体系虽然能够形成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但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性不足,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发展。因此,总结分析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完善课程内容,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重新设计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势在必行。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思路,充分发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把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充分认识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实验教学要求将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全面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方案,重视实验教学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教学目标与高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4.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评估受到评估方法或评估内容的不科学性影响。传统教学中,学生仅考虑实验的考试水平,忽视了整个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考核。加之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认识,只重视实验报告而忽略实验本身,违背了实验课教学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结合有效的考核指标,包括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全面把握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为评估学生自我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提供客观的参考。

总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实验教学的方法、实验教学的模式,适应时展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全面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研;校本课程

数学是初中学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数学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应试,还应肩负起对数学文化传播的重任。数学文化应该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应穿插在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我国同行最广的是人教版教材,内容上是比较翔实的。然而,单单是在教材上的改革还不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因为统一的教材内容无法适应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性非常强,如果只是全国使用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校本课程。

一、对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认识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被根深蒂固地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死读书”,这导致了大量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今的课堂大多数仍是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盲目地跟从。教师常常用大量做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然而单单有做题的能力是不够的,学生不应被培养为做题的机器。当学生毕业以后,问起有什么收获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觉得自己获得了某些能力,而是“做了很多的题”成为成长中的烙印。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最不希望听到的回答,可是这就是事实。

故而对于教学方法和思路的正确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要求学生理解并会做很多的逻辑思维题,做这些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数学学科的创立初衷,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舍本逐末。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发展也不能起到帮助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做到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及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1.树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就不应单单从学生这方面着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以往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改变教学时的态度和模式,是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师应该尽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尽力营造一种教学互助的良好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学习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钻研其中的知识,将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数学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与逻辑,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会发现数学之美,从而形成必要的自主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研发的研究

在实际的知识领域中,数学的逻辑之美和它的应用价值是被普遍认同的,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难以通过课本内容感受到其中的价值以及趣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校本课程研发中,要依据教材的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加一些有关数学实际应用以及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有梯度地进行拓展补充。如著名的七桥问题:这是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的一个难题。18世纪的时候,普鲁士的格尼斯堡有一条河流过,河上有两个岛,有七座桥把这两个岛和两侧河岸连接起来。当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何才能用一个不重复的路线把这七座桥一次走完呢?这个问题被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总结为一个名为“一笔画问题”的数学命题。他不仅解决了此问题,还给出了可以一笔画的重要条件:奇点的数目不是0个就是2个(连到一点的数目如是奇数条,就称为奇点,如果是偶数条就称为偶点,要想一笔画成,必须中间点均是偶点,也就是有来路必有另一条去路,奇点只可能在两端,因此能一笔画成,奇点要么没有要么在两端)。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证明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数学所涉及的抽象意义,所以,这样的经典实际问题可以更加直观地为他们展现数学之美,并且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各校的教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状况加入这样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这种经典的数学故事加入校本教材中,将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以及其应用过程中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几何的相关知识,并且知晓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1.兴趣是积极参与探究的前提

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的热情。

2.重视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

明确每次探究的目的

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器材

让学生养成做科学的习惯

3.让孩子在积极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究

4.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科学》教材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将之内化于心,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一个亮点。

一、兴趣是积极参与探究的前提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学生的科学探究才是积极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设法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探究提供持续的动力是每位科学教师课前应充分考虑的事。

例如科学故事引用激趣:如教学《泡绿茶的水温》一课时,我利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几分钟时间,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牛顿在小时候坐在苹果树下看书时,被树上掉下的一个果实砸在头上而促使他后来不懈努力去研究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当初坐在树下被砸的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呢?问题一提,学生兴趣可高了,想法很多,有的说要像牛顿一样去研究,有的说“我真倒霉,大家都没砸到,为什么偏砸我”有的说“我把它吃了”……我夸奖他们很有自己的思想,敢说真话,然后又给他们讲了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故事,然后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真想不到,学生的回答竟然那么精彩:“伟大的科学家也有错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前人的结论”,当一个学生说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全体听课老师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这节课里,学生一直热情高涨,收到了很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很喜欢动手,但真的动起手来却常乱糟糟的,学生有的不知该怎么做,有的干脆乱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习惯

1.明确每次探究的目的,有了目的,才有方向性,才知道该做什么。

2.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在制订计划上我要求学生养成先说想法,再书写方案记录科学观察实验的名称、观察实验的材料、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步骤、观察实验的现象等。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科学,在不打消学生的兴趣时,我先让小组讨论,一人执P写方案,逐渐达到一部分,再到全员都写的目的。

3.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器材。科学探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器材,如烧杯、量筒、酒精灯、天平、显微镜等等,使用这些器材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一些规范的要求,在实验前应首先学习这些相关的内容。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能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实证意识是许多专家经常提及并强调的,实证就要求实验的现象、数据是可靠、准确的,这就要求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是科学、规范的,运用不可靠的数据就谈不上实证,从这个角度而言,强调实验操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正是在强调实证意识。

三、让孩子在积极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活动

科学第一课就强调让孩子们“全身心地观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用嘴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通过提问――猜想――实验――观察――验证,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蜗牛》一课时,学生会说:(1)我想知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2)我想研究蜗牛头上的两个角是干什么用的?(3)蜗牛的壳是干什么用的?……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应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究。

第7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持续增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和机遇,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既有相当专业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技术性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突出其专业性质和专业特色,因为实践性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现实的实践平台供学生仿真模拟,以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又全面提升了独立分析、独立研究和独立实践的工作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理念意识淡薄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即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理论,工作后他们再用理论知识去指导专业实践,边工作边提高实际能力。于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也已经习惯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在不存在学生就业压力和绩效指标考核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大多致力于发论文、争项目、评职称,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潜心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意识理念的淡薄导致实践性教学改革发展依然迟缓甚至止步不前。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从总体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与重点高校本来就存在较大差距,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又属于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就更加薄弱。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经济管理等多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要具备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教师是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高等教育行业,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许多教师甚至更没有遇到和独立解决过企业管理难题,因此他们很难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工作。

(三)实践教学体系严重缺失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舶来”于西方科学管理的理论丛林,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因此会有部分内容让学习者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在教学模式上,由于国外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看作是一门由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两个模块构成的应用性专业,其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课堂讲授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严重缺失,建设明显滞后。

(四)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授课方式形式多样,如实验课、案例分析课、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励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师的科研指导和学生的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自身通常都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他们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无法给学生具体操作提供专业指导,因而常常是坐而论道,言之无物,使得实践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五)实践教学环节目标设置不明确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具体包含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实际操作、社会调研等。但是调查显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目的含糊不明,缺乏具体的定性定量要求,使得专业任课教师无从入手。

(六)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非常匮乏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的同时对专业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该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校内实训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内实训课程设计不仅学时很短,内容简单,而且校外的社会资源严重不足,利用也不充分,很难得到相应的实战训练机会。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原则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加深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鉴于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方法选择上既要针对专业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又要针对在校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其实际能力水平,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在理论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考虑和设计,使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又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时效性原则

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理论和技术更替速度越来越快,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必须与时俱进,要不然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这也就决定了实践教学时效性原则的重要性,因此也决定了实践教学必须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课程内容和知识的更新趋势。

(三)典型性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应能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学生通过该类案例的学习,有助于其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区别实践性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缩小课题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否则,实践性教学就失去了其目标方向与实际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选择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实践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条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目的明确、以行动为导向、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青睐。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渗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全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将学生导入案例模拟环境中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诊断案例、找出问题解决方案。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延伸。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特征,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其中可以有人物和情节,也可以有矛盾冲突和疑难问题等,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模拟人才招聘活动,使各任务小组的同学在一起深入研究探讨问题,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强调小组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可以让团队智慧发挥到极致。

(三)项目实践教学法

项目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深刻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四)探究式实践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为发现法或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写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背景资料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强化。

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积极转变实践性教学观念

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的先进教学思想,坚持“为学而教”、“因学论教”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虽然有忽视间接经验、学习中心论等片面倾向,但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赋予学习以发展性、创新性等观念,扩大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

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或管理咨询工作经验。他们不仅是实践性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实践的指导者。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如企业合作授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应灵活多样地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全过程。按实践教学形式和功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方面。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并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案例分析研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还可在人才招聘、绩效考评等模块安排实验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的应用。课外实践活动有认知性实践和应用性实践两个方面,可以采取社会实践调研、顶岗见习、毕业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制度建设与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性教学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实践性教学,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分层次地研制和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大纲和教材,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公开课等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教学实施、监督、评价、激励和反馈系统,明确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考核办法和标准。

(五)进一步拓宽实践平台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学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平台,利用校内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机会,比如学生会、团委、学术社团、后勤部门、学工部门、校办产业部门、学校餐厅、超市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合作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拓宽实践渠道,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的实践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0(6).

[2]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雷志柱.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09(11).

[4]何东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经济师,2007(7).

[5]游传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8(6).

[6]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02).

[7]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2).

[8]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9]史宝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10]王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第8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活动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4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德国,当时称为“范例教学”,其代表人物为克拉夫基。“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笔者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课上做了实践尝试,期望能总结出该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能对同行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一、创设情境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问题]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知道水能点火吗?

[演示]用水来点灯芯里裹有金属钠的酒精灯,引入金属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之间的不协调,引起了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而且类似魔术表演的实验演示,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化学美育的渗透。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任务。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任务,任务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任务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任务1]观察金属钠样品的保存,切割钠并观察新切面颜色、光泽的变化,探究钠的物理性质。

[任务2]书写钠的原子结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推断钠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任务3]参考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验证钠的化学性质。

[任务4]根据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用途,讨论钠的保存。

在任务的确定环节,要把握好任务的具体性和关联性。任务的具体性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和效益,如果[任务1]这样布置“观察金属钠样品,探究钠的物理性质”,由于任务不够具体,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可能会导致学生“卡壳”,课堂“冷场”。任务的关联性是指任务之间在知识层面要发生关联,尽可能地一环紧扣一环,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任务2、 3、4]的设计,就体现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条化学知识主线。把相关知识设计成一些可供学生解决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比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效果更佳。

三、协作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任务,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任务的解决方案。

[实验]观察金属钠样品的保存,切割钠并观察新切面颜色、光泽的变化。

[结论]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密度比煤油大。

[讨论]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形成钠离子,所以钠的化学性质活泼,表现出强还原性。在空气中钠的新切面渐渐失去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最终生成白色粉末。

[实验]在球形干燥管中,放入一小块钠加热。

[讨论]描述观察到的钠着火时火焰的颜色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干燥器壁上有淡黄色的固体出现。干燥器上出现的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它是一种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说明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相同。

[实验]在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几滴酚酞,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投入小烧杯中,盖上表面皿。

[讨论]描述观察到的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解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钠很活泼能与水迅速反应,浮――钠的密度比水小;熔――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游、响――反应产生气体;红(滴了酚酞的水溶液)――反应产生碱;2Na+2H2O=2NaOH+H2。教师能用水来点灯芯里裹有金属钠的酒精灯,是因为钠与水反应放热。

[实验]取一块火柴头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投入盛有稀盐酸溶液的小烧杯中,盖上表面皿。

[讨论]为什么钠与盐酸反应比钠与H2O反应剧烈。

[结论]因为Na与H2O反应的实质是钠与H2O电离出的H+反应。盐酸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H+浓度远大于水电离出的H+浓度。

[实验]取一块火柴头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投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盖上表面皿。

[讨论]为什么钠与CuSO4溶液反应不是析出红色的Cu,而是生成蓝色沉淀。

[结论]因为Na先与H2O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有着广泛的用途,实验室用煤油保存钠。

在协作学习环节,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导演或主角,而是配角或群众。作为配角,教师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或为探究方案设计有困难的小组适时点拨促成突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序性;作为群众,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欣赏各小组的劳动成果,赞扬学生的相互协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机会,学生们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展现,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个人观点得到了交流,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和老师的指导、点拨,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视野更加开阔。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化学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协作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五、“任务驱动”化学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关于“任务”的问题

设计好学习“任务”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设计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毕竟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了明确目标的“任务”,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要设计具有内在的激励因素的“任务”,使之能提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具体的设计中既要注意方法和知识体系,又要适合学生特点,使任务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2. 关于“分组”的问题

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我按4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指派了小组长。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定方案,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研究等手段,运用已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金属钠的性质。另外还设计了“开题报告”,要求各小组把探究过程记录在“开题报告”中,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协作,又为过程评估提供了依据。当然在分组之前最好对学生深入了解,不要随意分组,要避免组内的“伪合作”。

3. 关于“评价”的问题

第9篇: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项目孵化”――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辅导能力培训

“项目孵化”是最早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模拟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交流总结自身指导中学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的实践,强化高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观念,使其初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辅导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与使命的理解。

培训内容:由教育观念、学科发展动态、科研能力训练等3部分组成。其中科研能力训练是重点,占2/3的培训课时,包括科技项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论文答辩与评价4个模块。

培训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民主参与、重在实践;所有学员按学科分班、班内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广泛采用个人作业、小组讨论、大组交流、集体报告、教师点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个人总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一般设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动物和植物)、计算机、地球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等7个科目;时间分短期(1周集中面授)和长期(2年3轮,面授+网络跟踪指导)2种;每年暑假由科教中心与相关省市科协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举办。

“聚焦课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培训

“聚焦课堂”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培训项目,聘请上海市各学科优秀特级教师、参与国家课标研制的专家、社科专家、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为指导专家。

培训目标: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培训内容:突出和教师日常工作的相关度,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整个培训周期设计为2年3轮。其中首轮为1周左右的集中培训,主要解决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问题;第2轮为定期的分片区研讨,主要通过听随堂课和课后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个别化的诊断和点拨;第3轮则是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相互切磋。

培训方法:整个设计依据教师学习成长、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的规律,一方面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具体、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置,帮助学员有层次地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种相对比较长期的跟踪指导,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培训学科:面向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提出申请,每学期由科教中心统一安排培训计划。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能力培训

“通用技术”是课题组针对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课后学校相关师资和设备严重匮乏等问题而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帮助学员充分认识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其对通用技术课本质、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了解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方法,强化教学实务训练,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教学视野,为其进一步交流搭建平台。

培训内容:针对困扰学校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主要设计了技术教育的本质与内容、产品设计流程和原则、技术课的评价与考核、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实地考察等5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培训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引领、实践操作、学员互动、教学观摩、自制教具、参观访问等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对象主要是在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次培训为期1周;由省市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与科教中心合作举办。

培训特点

和教育系统常规的高中教师培训相比,科教中心组织的教师培训项目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专家团队层次高、阵容强

秉持“科教合作”的理念,借助华东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优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科技专家资源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行起步的经验基础,科教中心把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热心科学教育事业的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等组织起来。他们中有科技专家30多人、中学特级教师近40人、教育科学工作者20多人、人文社科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10多人。这些专家不仅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很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中,逐步熟悉了教师培训工作,了解了培训规律和方法技巧(如培训环节设计、课堂气氛调动、培训节奏把握、现场控制、即兴点评等),成为目前国内难觅的高层次、多学科的优秀指导专家团队。

特别强调培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培训项目的生命,它从3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所有的培训项目在内容设计上都非常强调针对性,事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在培训课程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有的培训都以工作坊(workshops)为主要形式,大量采取案例分析、模拟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方法,重在创设情境,强调教师的参与和投入,以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三是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涉及个人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系统的艰苦转换过程,要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断学习和持续改革的动力,必须有外部指导力量的持续跟进支持,一些培训项目都逐步发展为2年3轮的设计周期。对培训有效性的强调,使科教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累,但值”的共同评价,每次培训结束时学员评价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注意发挥培训学员的辐射作用

由于科教中心自身的培训能力有限,如何让优质培训资源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一个高校科研机构,科教中心一直主动寻求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合作,注意将自己的培训活动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需求对接。科教中心举办的培训活动一般都会要求培训单位推选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结束后也会要求学员返校后通过“全校汇报”、“教研组活动”、“上示范课”、“校本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本校和本地区“聚焦课堂”等多种方式,积极辐射培训成效,努力将参训学员的个人收获变成整个教研组乃至全校、全地区教师的集体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