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经过2008年后,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在制定金融风险管理和保值策略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风险管理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如我们平时买保险,有谁买保险后是真正愿意看到意外事故发生的呢?

本文将从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谈谈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具体可行的定量方法,来设置风险管理的量化目标;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操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想法,使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及行业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和保值策略。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许是个传统的老话题了,然而,风险因素却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原材料价格风险等。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对各种风险的敏感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以利率风险敞口为例。从表1中可以看到,钢铁业的平均债务股本比率(Debt Equity Ratio)约为1.03倍,由于行业的经营特点,其中资产的一半是由各种债务组成的。而行业的平均股本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约为5.40%。因此,当债务成本上升1%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股本回报率将下跌1.03%, 占了原股本回报率的19%! 由此可见,钢铁企业一般对债务成本的变化都比较敏感。

对比表1中零售行业的数据,零售行业显然对债务成本上升的敏感度相对要小得多,平均每个百分点债务成本的增加,只能将股本回报率下拉0.65%,只占原股本回报率的4.22%。

由于股本回报率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它可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方法及金融杠杆的程度。虽然较高的股本回报率,并不代表公司的经营表现一定优于其他行业股本回报率较低的公司,但在同行业的竞争中比较股本回报率,还是能够拉开企业经营表现的差距。

从表1中还可以了解到,由于对利率成本有较高的敏感度,钢铁、汽车及石油天然气企业如果能在降低利息成本上下功夫,就可能在同行的竞争中有更强的优势。反之,如果不对利息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企业的业绩就有可能落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金融风险管理除了能够减轻金融市场的不利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增强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并可以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获得比风险管理不佳的企业更高的估值,降低股权及债务融资成本。

金融风险管理的定量指标

企业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设定一个明确、合理的量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有专业管理团队的企业来说,明确的量化指标,不仅有利于将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业风管人员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使风险管理工作真正起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作用。

举例来说。企业的美元债务通常是按浮息支付利息的,如六个月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加信用差价150点,每半年支付利息。显然,浮息债务的利息成本受Libor变化的影响。当Libor上升时,债务成本增加;而Libor下降时,债务成本也随之而降。

通过利率掉期操作,企业可以将债务的浮息支付转为固息支付。假设当前将5年期Libor+150点的浮息债务,转为固息债务的市场年率价格为5%,我们可以把这个5%称为初始掉期利率,如果企业决定进行利率掉期的交易,企业的利息成本就从此锁定在了5%的水平。由于市场每天对今后利率走势的预期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点上将浮息债务通过利率掉期交易转为固息债务的价格也会不一样。

企业是否将债务成本锁定,取决于企业对债务成本的敏感度、对利率市场的理解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企业认为利率今后会上升,将利息成本锁定显然是明智之举。但如果判断失误,企业的债务成本虽然锁定了,也有由于过早地锁定成本而失去了将成本锁定在更低水平的机会。

有目的的等待,事实上也是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决策。只不过,这种“决策”往往被“再看看吧”“再等等吧”等简单的语言所淹没了。

事实上,当企业基于对市场的判断,认为利率市场还有下跌的空间,并决定继续维持债务对利率的敞口时,可以把初始掉期利率5%作为一个合理的债务成本的指标。因此,不论企业现在或者将来将债务成本锁定,或不作任何锁定,或锁定后又平盘再回到对市场利率的敞口等的操作,最终都可以把其操作的平均结果与初始掉期利率相比较,从而判断后来的风险管理操作与一开始的锁定是否有增值。

如果企业对利率走势没有任何判断和看法,应当在一开始就选择用初始掉期利率,将其债务成本在融资完成之后马上锁定下来。否则,这个初始掉期利率就可以成为本债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行风险管理操作的量化指标。

如果企业希望能更主动地把握债务成本的控制权,它们可以将债务和管理的综合成本,设为年率5%+a或初始掉期利率+a。其中,a为企业可以接受的最大风险管理的成本。

当然,任何人的手里也不会有能预测市场变化的水晶球,只要企业不是立刻将债务成本锁定在当前年率5%,同样的债务,明天的市场固息水平就有可能高于或低于5%,因此,将a设为零显然是不太合理的。这样一来,风险管理人员就没有任何操作空间。

但是,如果把a设得过大,可能同样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购买5%的利率上限保护(Caplets)每年的保护费平均为0.50%,要是把债务的成本目标设于5%+0.50%的水平,可能对风管人员的要求又显得过于宽松了,因为只需购买这样的一个利率上限保护,企业就一定能使债务成本小于或等于5.50%。也就是说,不论Libor怎样波动,当每期的债务浮息支付的年率低于5.50%时,企业按低于5.50%的浮息利率支付利息;而当浮息的支付年率高于5.50%,企业可以从购买的保护中得到补偿,使其综合支出为5.50%。

因此,a应该是在大于零但小于0.50%的范围之间的某个数,比如0.30%。只有选定了合理的指标,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才能既有决策的空间,又肩负一定的挑战。

成本目标一旦设定,就应该有相关的文件记录,以便今后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最终的债务成本低于目标指标,节省的部分将会被认为是风管人员的增值。有了成本目标,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的方法选择及操作时机选择上,便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不管如何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在原来所规定的框架下进行操作。从评估的角度来说,企业则可以用市值的方法,来评判在任一时间点上将风险完全对冲时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效果。使用类似的方法,企业也可以利用初始汇率远期来设定汇率风险的管理目标。

风险组合优化管理策略

最近几年,随着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外有些大公司已经开始进行企业总体金融风险组合优化管理策略的实践。这种实践,是基于企业由局部风险管理转向战略风险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寻求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不是仅仅进行风险管理,而是风险和收益的管理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使企业战略目标、策略、数量化方法等融为一体,代表着未来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下面通过举例,来对这种管理策略作一下介绍。

第一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

表2、表3分别是O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根据这两个财务报表,可以看出O公司承受着多种汇率和利率风险,但仅凭两个财务报表只能看到分散的风险,不能看到总体情况。因此,需要分别针对利率和汇率风险进行汇总。

具体做法如表4(表中数字均已由财务报表中的不同货币转换为人民币)。

在分类加总财务报表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后,便可以知道O公司在对汇率和利率风险的敞口头寸的金额和敏感度,进而了解公司所受到的风险对公司收益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第二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分别针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建立风险组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

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目标,如管理目标是将风险敏感度降低到原来的50%等,选择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组合,来达到管理目的,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对组合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步:寻找风险组合的最佳风险/收益比。

假设O公司的期望净利润是1亿元,经过金融风险敏感度分析,O公司净利润将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度为:

・有5%的概率使净利润降低1000万元;

・有20%的概率使净利润降低500万元。

同样,也有可能:

・有5%的概率使净利润增加1000万元;

・有20%的概率使净利润增加500万元。

因此,公司希望调险组合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使金融风险影响净利润下降的概率降低,而保持影响净利润上升的概率。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专业机构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和试错,来找到达到理想状态的风险组合,达到最佳风险/收益比。

最佳的风险/收益比并非只有一个点,而是无数个点,这些点连成线,便是最优风险/收益比边界。这样,为了达到公司最佳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组合最优化,只要参考公司的风险偏好程度,根据愿意承受的风险程度和能够承受风险的最大限度,在最优风险/收益比边界上找到最适合的点,使期望收益尽可能高,同时大幅降低原有的风险。如图1中原有的风险组合在A点上,通过寻找最佳风险/收益,将风险组合移动到C点,既降低了潜在的风险,又提高了潜在的收益。

图2中是公司在实施最优化组合调整前后,金融风险对净利润影响概率分布的对比情况。可以发现,在进行调整之后,左半条曲线明显右移,说明金融风险造成利润降低的可能性明显减少;右半条曲线基本与原来的曲线重合,说明金融市场造成利润增加的可能性维持不变。这样的调整,便达到了风险组合优化管理策略要求达到的状态。

风险组合优化管理策略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需要复杂的模型、大量历史数据以及其他一些条件的支持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每一项细节;

・精确的预算;

・有关金融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

・波动率和关联度等。

达到这些条件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国内的企业还需要真正强化内部各种管理尤其是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才可以向着更加科学精确的风险管理方向发展。

第2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很多企业纷纷开始了金融投资活动。所谓金融投资就是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来进行的一系列金融资产买卖投资,而真正的金融投资会因市场的不断变化,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风险,这种风险如果没有采取预防或者处理,极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而风险又是金融市场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建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就显得相当重要。以下就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点以及类型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1 产生金融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

企业的日常金融投资活动会因市场的变化和其他一些外部因素而产生风险,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为四点。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的联系、与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变化、汇率的变化以及投资过程中的市场变化引起的。

1.1 因金融商品销售人员的影响。

事实上,在实际的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会因为金融商品销售者的行为和操作产生风险。金融商品销售人员的风险因素是指,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来自于销售者,销售者对于投资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商品销售者的信用问题。因信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商品的投资结果,所以企业在与金融商品销售者达成协议时应选择多家销售商签订协议,并分散进行金融投资活动,避免销售者过于单一从而因该销售者信用问题影响整个企业的金融投资结果。

1.2 因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变化。

众所周知,金融所获得的利益与利率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利率上调,金融投资的产值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因此,在实际的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的结果与利率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利率的变化引起的投资结果变化,整个过程中要调整好投资的资产与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提高金融产品对利率的变化反应,防止因利率的大范围变化使得投资结果面临太大的风险,最终因不适应造成企业的损失。

1.3 因投资过程汇率的变动。

除了上面提到的利率变动会对金融投资造成影响,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变动也会对金融投资的结果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经济的发展,金融投资已经逐渐走向国家化、全球化的方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不满足于国内的金融投资活动,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而因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不稳定,所以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会对着汇率的变化带来一些影响。因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之间的汇率不可能一直稳定,这也给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到了金融投资的效益。

1.4 因投资过程中市场的变化。

实际上,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投资的商品风险,更要关注投资的金融商品在整个市场的环境变动。因金融商品的效益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投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金融风险对于部分商品投资者或者商品的投资会产生影响;而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也会产生大范围的影响,甚至造成整个世界的金融风险。因此,在实际的金融风险防控中,对于市场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显得异常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 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作用。

2.1 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企业中的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识别可能影响到企业金融投资活动的潜在事件,并按照对待风险的措施和方法来管理风险,保证企业的金融投资不受太大影响,从而实现经营目标。事实上,风险评估属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八要素之一,能够通过识别风险事件是否会影响企业的金融投资活动而进行的一种评估。其原理就是,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对其采取应对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投资的数量逐渐增加,企业所面临等风险也逐渐加大,为了确保企业的金融投资效益,做好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相当重要。

2.4 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是审计与监管的重要手段。

随着企业的金融投资活动越来越多,也使得金融投资的审计与监管难度逐渐加大,金融投资的工具种类有很多,且其操作模式与风险也大有不同,这也给金融的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来估计风险,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评估风险,保证审计和监管的职能。

3 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其实践。

3.1 风险评估有利于风险管理。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等因素产生一些风险,而企业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的有效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运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所谓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分析和识别对企业是否会产生影响的事件,以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管理面临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风险评估实际上属于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针对有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事件分析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并为企业采取措施提供依据的工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产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金融资产的数额也逐渐增大,这就向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企业的发展,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则必须加强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

3.2 风险评估有利于审计和监管工作。

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准确的评估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由国家相关的部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管评估。伴随着金融投资活动的增大,金融审计与监管的工作也逐渐变难。此外,随之增加的还有金融投资工具种类与投资操作模式。为了处理这些问题而埋下了很多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的审计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操作来监管相关企业,加强自身的金融投资和风险评估知识和水平,科学合理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就更加被凸显出来,金融风险评估的建立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金融审计和监管目标。

3.3 金融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的业绩评估。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上市企业而言,遭受的打击更是严重的,很多企业的经济亏损都非常巨大。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金融投资活动不仅要面对国内以及国际的环境影响,更要承受来自市场的变动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业绩评估和金融风险评估非常有必要。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综合市场前景与金融风险来分析,审时度势的来才操作金融投资活动。一方面,要不断创新金融投资工具,规避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对自身的投资业绩进行严格的考核,这对于抑制企业过度投资,推动企业更快获得利益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金融风险评估还有助于企业的业绩评估,更好的为企业金融投资服务。

第3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所以本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和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感觉这门课很抽象,尤其对一些技术、方法性的问题掌握不好,另外由于这门课相对比较复杂,学生也缺少兴趣,结合这们课的特点,我们考虑将其建设成网络创新课程,具体的建设思路如下文。

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措施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同类课程中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争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力争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达到优秀。

2.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团队之间要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汇总发表教研论文,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另外团队之间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发表科研论文,围绕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展开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考虑聘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邀请他们定期做报告,与学生分享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邀请他们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2.2课程内容及载体

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根据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方法,规避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过难或者是不专业的现象,一轮讲授完毕后,要根据讲授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出版水平。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以及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来源于讲义,但不囿于讲义,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第二课堂,邀请金融企业的专家来做讲座,每次讲座中拿出半个小时,让专家与学生交流,也为学生答疑解惑。

2.3教学条件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置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的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

2.4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各类金融风险,能够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拓宽学生金融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并且我们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风险沙龙”版块,给出具体的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并且这一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置“风险学苑”的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的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2.5课程管理

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三、小结

第4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控制以及防范风险方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初目标就是为了防范企业的潜在风险,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来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其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互补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识别出来,再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依赖于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合理识别和评估,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二)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发展的历程来看,近些年来,风险管理成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的主要作用,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COSO委员会基于原有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推出了新的《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这一要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早已超越传统的经营财务等风险范畴,新的金融风险、控制风险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

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文化存在缺失。首先,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企业的管理权以及控制权往往集中在少部分管理层手中,董事会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其次一些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淡漠,企业对风险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阶段,对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缺乏风险意识,导致风险管理的开展缺乏环境和基础。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缺失,没有成立专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管理的机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能力比较低。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很多企业逐步涉足资本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为了追逐高收益,往往忽视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的高风险,企业对新型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严重缺乏,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破产风险等大大提升,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缺乏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很多企业频繁地参与全球经贸活动,为了规避汇率波动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给企业交易带来的风险,很多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使用金融避险工具。其中,以期货期权交易、对冲工具等避险产品和套期保值交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企业使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初衷在于规避风险,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加之大多数企业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经验不足,使得一些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很多企业因为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而爆出巨大的亏损事件,其中,以中航油的期权交易业务巨亏和中信泰富的杠杆外汇产品交易失败最为典型。这两件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缺乏,导致企业高管擅自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构建风险管理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意识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土壤,企业要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环境、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为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保障。首先,企业要将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重点,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组织架构的设置、公司管理层次的安排以及权责明确清晰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尤其要重视董事会制度建设,并引入专业的独立董事,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其次,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另外,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到风险控制等全过程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即能够准确及时的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辨别,引导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被识别之后要对其进行评估,衡量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模型分析风险所处的级别和可能发生的损失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持续变化的,因此企业需要对风险变量进行持续的评估;另外,企业应该针对风险选择科学的风险应对和防范策略,即结合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风险进行应对和防范,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最后,在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之后,企业还要大力强化执行力度,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督促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

(三)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企业要为风险管理机制的发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一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化其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积极领导企业全体员工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二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让其在日常工作中对风险时时留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为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三是要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中去,让企业文化成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土壤;其次,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要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将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去。在风险发生之后,要积极运用风险管理手段来对风险予以控制,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从而以制度化的形式将风险管理机制落实。

(四)强化以内部审计为主导的内控监督机制

第5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25-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实力扩张迅速,从金融资产规模、银行市值、股票市值、外汇储备等方面来看,我国现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监管体系的完善性和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1]。特别是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现代金融业务技术性强、风险大、创新层出不穷,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风险的行业,因而需要拥有一大批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现代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创新性的行业趋势不符,也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已出现高校金融类毕业生供给过剩,但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高层次金融人才,而且这种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相关研究揭示,现今我国金融行业出现供需缺口的人才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和行业领导者;第二是具有高超专业能力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擅于分析研究金融行业市场规律、产品开发与维护、金融风险测量与控制以及对国际市场金融操作规则熟练把握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是在金融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有牢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深厚研究背景的科研型人才[2]。因此,紧密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熟悉金融业务、具有风险控制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需要。本文旨在根据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金融行业“适企”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金融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矛盾。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般指与金融行业有关的风险,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金融行业风险等[3]。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衡量和控制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得失[4]。通过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界定和准确测量,以期达到控制风险和减除风险的发生等目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动态波动性也急剧增强,金融风险的测量与控制的难度随之增加。因此,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愈加凸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三个方面。因一国金融风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有十分重大影响,许多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实现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手段和理论方法等,以期达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进而造福于整个社会和国家。

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技能需求

1.熟悉各种金融业务。熟悉各类金融业务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自身业务掌握透彻,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后才可以真正把控金融风险的管理,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金融业务主要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和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其中,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除提供一般信息咨询与业务服务外,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金融行业信息及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针对客户的资产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理财规划方案供客户参考与采纳,以达到客户的理财目标和银行的经营目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业务等[5]。而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差和经营中间业务为收入来源。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各类存款业务(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长、短期借款)、资产业务(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中间业务等。

2.风险源分析和度量。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类的高材生,了解几大主要风险源是必不可少的。对风险源的有效把握有利于我们扼住源头、防微杜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开始分析度量和预测甚至控制不利情况的出现。就目前来看,金融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金融投资风险等。相应的,金融风险的来源也有来自于系统本身的,也有非系统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制度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则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利率风险、机构风险和投资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熟悉和掌控好了风险源,这对以后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和减控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相应的,在进行风险源分析的同时也要进行风险度量,以便下一步进行准确的风险控制。就人才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具备风险度量的技能要求熟悉并能准确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及计量分析工具,对分析对象的波动性进行量化评估,这要求熟悉绝对离差、方差、分位点、系统风险度量?值等度量方式,了解其度量的本质和性能,这将有助于了解和减控风险。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熟悉好金融业务和分析好风险源之后,理所应当,我们要抓住最终目标——进行金融风险控制和管理,最终化解和减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风险控制要求在培养人才专业灵敏的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其审时度势,能结合金融市场国内和世界局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引领企业甚至全局从风险的沼泽中走出,并重获生机。风险控制对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学会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是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类风险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风险是伴随决策过程而存在的,风险控制应该包括决策前的风险控制、决策中的风险控制和决策后的风险控制。使用各种数据库资料和信息资源,对决策风险进行全方位科学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反映出决策的人力、技术、管理、市场等有形和无形资本优势和存在的风险程度,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可以预防的范围,规避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转移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这要求金融人才对各种业务和可能的风险源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综合运用多种办法降低风险,将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建立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金融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熟悉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外,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外语交流水平以及较高的发现风险的能力与风险规避管理的技能。因此,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必须紧随市场需求,课程安排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投资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概率统计等课程应该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来开展,以使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符合企业以及行业的需求。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教学资源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基础。扩大金融专业的教师队伍与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为教师创造与国内外金融实务界和金融教育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投入。高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的方法,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内涵来拓展课程教学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创新水平,促进资深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3.理论联系实践,实验结合实践。逐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更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感知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多为学生提供到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市场实践中更深切地体会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运用。此外,也可以通过模拟投资或炒股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分析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管理决策能力。

4.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学相长。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将教学内容具体化,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以抛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主动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小组讨论、个人问答等方式,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双赢,教师与学生都能受益匪浅。

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必须适应我国与国际接轨后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能够适应全球金融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努力成为熟悉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长远的战略眼光的综合人才。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洞察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尊厚.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0-63.

[2]邱兆祥.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100-103.

[3]张利军.浅析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38.

[4]孙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sn寿险公司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刘向华.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5):38-39.

第6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第7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市场秩序;效率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而金融的纵深发展则脱离不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当前,金融工程利用数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前沿性理论分析在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提供了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同时金融工程将提供新型的金融手段与金融产品,在未来金融的发展中必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工程内涵及特征

金融工程将经济领域的概念与工程管理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这门新兴的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在金融发展中,金融工程使金融的管理更趋完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从金融工程的狭义角度来看,金融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金融理论和数学理论等知识开发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产品的发展。而更广义的角度将金融工程理解为对采用工程化处理的模式来对待金融问题,对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交易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把握。金融工程系统化囊括了金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当前。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表现出了创新的方法理念,并以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核心的理论。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征。首先是金融工程的数理化特征。金融工程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在金融工程中,在专业性知识的支撑下,金融产品更加科学化,同时在风险管理中也呈现出定量化的特征。其次金融工程提高了对风险管理的技术程度,利用金融工程开展的项目,专业化程度更高。最后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征,金融工程的核心特征就是其工程化,也就是说采用无套利均衡分析,规避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套利几率。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在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价格风险、投资风险以及风险。这些风险性因素的存在时刻的影响着资金总额在市场中的浮亏浮盈。金融工程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性因素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而其应用也主要从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表现出来。

1.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价值铁律一直指挥着市场的行为,在市场接触到相关信息时就会形成价格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则会给市场主体带来资金安全收益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将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通过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以及衍生的金融商品所形成的金融工具创造经济价值,从而补偿因为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不同的价格风险提供了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从而保证对价格风险的有效规避。

2.金融工程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利用自己的闲散资金进行商业性的投资以实现在短期内获得相应收入,从而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却时刻的受到风险性因素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很可能会受到亏损以致无法完成预期的目标。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特别是其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能够减少对投资风险的影响。在投资中可以利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投资搭配模式对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实现对冲,减少资金总量的流失。投资风险因投资的种类以及投资的时机而定,而金融工程中的相关数理分析将提供完备的技术分析体系以及思维方式,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的针对性。

3.金融工程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管理权是分离的,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拥有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在企业的盈利计划上虽然也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在长期的管理中因为对市场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能力与意愿等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人不能给公司经营带来收益最大化,为此在公司的发展中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公司管理人员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管理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经营效果绑在一起,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证。

4.金融工程对数量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数量风险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可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浮动等元素造成了数量的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也就是说数量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对投资总额的盈利收入影响。当经济主体因为利好的信息大量的创造市场供给,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情况下就会形成过量的投资,投资资本回收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对自身经济情况的改变。数量风险看似是从一个较小的经济主体出现,但是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后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体系。针对数量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金融工程提供了商品期权和宏观衍生金融产品等类型的金融产品。通过对这些新的产品的使用将分散交易过程中的数量风险。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金融工程应用在风险管理中实现了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通过对资金的管理,规避了资金流失的风险。当然金融工程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金融工程应用范围较窄,金融工程主要以价格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为主,在其他的应用方面较为有限,这也是其应用的一个局限。但是尽管存在应用局限问题掩饰不了其在应用中的优势。

1.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金融工程在运用的过程中采取较为专业性的知识,通过这些专业的技术分析能够判断存在的投资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以及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及信息,而金融工程将能够为金融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金融组织模式以及治理机构,同时金融工程也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准确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金融工程将完善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效率。

2.金融工程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工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深受信息影响的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不利的信息,价格就会随着价值大幅度波动,一旦在风险管理落后的情况下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就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分散的方式强调弱化风险的危害程度,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投资,避免所有的投资资金都遇到风险。而风险转移是在风险即将到来或者是已经到来的时候将现有的投资资金转移安排到其他的投资项目中,规避在风险中存在的资金受损情况。

3.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工程在发展中能够向市场投放各种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为资金的流动提供媒介,在不同金融工具的相互组合中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机会,创造利润空间,另一方方面,这些不同的组合将有可能规避风险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者通过这些工具实现了资金的流转,同时也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套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皆大欢喜,而对于市场来说,市场活力被带动起来,市场更具商机。市场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放大,这些都潜在的为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4.金融工程有助于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使得金融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促进金融发展经验的积累,有助于金融在发展中形成健全的金融体系,将金融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方法论相结合,突出了金融发展的科学化特点。金融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将为金融体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在发展中利用了前言性的金融知识以及数理信息技术知识,这些将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金融工程的运用将提高金融现代化水平。金融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是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还是金融风险的控制方法上都具有优越性,它能够为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为了规避我国在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有必要加大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运用。

作者:张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2).

第8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

第9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2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地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

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

第三,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一,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规制性监管模式很容易与现实情况产生缺口,尤其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即使再详尽、再科学的监管规则,也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其二,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根源于信贷市场,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