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本市住宅和公共建筑质量,强制淘汰不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与质量低劣的材料和部品,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资源节约型材料和部品,根据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监局、建材局联合颁发的建住房〔1999〕295号《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00年12月1日起,在本市新开工的住宅工程中禁止使用螺旋升降式铸铁水嘴,推广使用符合《陶瓷片密封水嘴》(JC663-1997)及《水嘴通用技术条件》(QB/T1334-98)标准的陶瓷片密封水嘴。
二、自2000年10月1日起,在本市新开工的住宅工程中,禁止使用长江、黄河上中游等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工程地区的天然林及天然珍贵树种为原料生产门窗、地板。
使用速生丰产林木材生产门窗地板要经过干燥、防虫、防潮、阻燃改性处理,提高其使用寿命。
要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新型复合木质门窗、地板。鼓励采用木材采伐加工的剩余物、竹材、农作物桔杆、回收旧木材为原料生产复合门窗、地板。
三、在本市建设工程非承重墙体以及围墙中,禁止使用粘土砖,零零线以上的承重墙体中,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2000年10月1日起编制的设计施工图和2001年1月1日起开工的住宅及公共建筑中,应当按前款规定执行,推广使用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和非粘土瓦。
四、在本市建筑结构高度100米以下的建设工程中,禁止设计、使用铸铁排水管,推广应用硬聚氯乙烯排水管。
自2000年10月1日起编制的设计施工图和2001年1月1日起开工的建筑结构高度100米以上的住宅及公共建筑中,禁止排水管道使用砂模铸造铸铁管,推广应用符合《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GB/T2772-1999)的柔性接口机制铸铁排水管。
五、在本市多层住宅以及多层公共建筑中的生活给水管道,禁止设计、使用镀锌钢管,推广使用塑料给水管。
自2000年10月1日起编制的设计施工图和2001年1月1日起开工的本市高层建筑的给水管道和各类建筑的煤气、消防管道,禁止设计、使用冷镀锌钢管。
六、自2000年12月1日起,在本市新开工的建设工程中,禁止使用一次冲水量在9升以上(不含9升冲洗水量)的便器,推广使用一次冲水量6升的座便器。
便器与水箱配件应配套供应,保证便器的密封性能和冲洗性能,便器生产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保证其配套产品的节水功能和质量,并在产品上标明冲洗水量。
七、在本市住宅、商办楼、公共建筑中禁止设计、使用普通钢窗,推广使用符合《PVC塑料窗》(JC/T3018)标准的塑料窗以及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要求的建筑用窗。
积极开发木塑和铝塑复合窗、钢塑和钢木复合节能保温窗、隔热保温型铝合金窗等新型节能窗。
八、对《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中规定实行准用管理的建材品种,除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规定实施管理的产品外,用于本市建设工程的,应当取得《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准用证》。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76-04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城市人口的激增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中国城市化率由2000年36.2%提高至2011年51.3%。国际经验观察显示,城市化率50%是一条社会动荡的危险警戒线。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和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媒体为城市治理开辟了新的环境,正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应用。同时,微博也给我国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微博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新变化
(一)城市治理的微博元素
城市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政府在城市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定位一旦错位,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动摇整个社会治理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城市治理理论主张城市管理不是传统的以控制和命令手段为主,实行简单的、纵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而是一种上下互动的地域空间管理过程,并主张多元化管理主体通过相互对话、协调、合作等途径,确立共同的目标,实施对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多种资源,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两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多主体参与,和谐互动的管理格局。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中,垂直管理非常明显,城市管理更侧重运营和管控。传统的城市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相对简单,是管理和被管理的线性关系,角色区分明显,市民是被管理者,是行政相对人。
微博的出现使得信息和接收的门槛降低,开启了虚拟社区和现实互动交流的新方式,改变了传统政府治理的单向线性治理的格局。微博的高度移动性、实时性和网络社交,使得微博的每一个主体都成为了信息源和传播媒质,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微博冲击着原本相对稳定的城市系统.迫使城市治理机制不断演化。城市管理者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机构或者管控的媒体来治理,必须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微博的声音。
微博凭借极低生产成本和实时传播、社交网络平台的特性,发展成为互联网具有空前影响力的平台。在网络问政日益常态化、制度化的今天,微博的出现为官民互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手段。微博环境下,城市治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管理和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被扭转,使得两者在信息和接受的地位相对对等,使得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发生了质的改变,由过去的现实接触,转变成为“现实+虚拟”的互动机制,而且两者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作为城市治理的新要素,微博已经对城市生活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视野,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演化过程
微博为社会各利益主体的主动参与城市治理增添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形成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城市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在城市管理中的有机整合。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往往有这样几个过程:
事件发生。微博使城市公共空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事件的发生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公共空间,还包括虚拟的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对城市治理产生作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公共事件都会成为微博的事件源。在城市生活中,各类事件不断发生,处于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接受信息,诸如交通堵塞、城市火警、社会治安、寻找拐卖儿童等城市公共事件。
信息。信息接受者对身边发身的事情以微博的形式进行披露。
信息传播。在这个阶段,消息首先在个体的圈子内快速传播,且圈子是在建立在社会关系叠套网络上的。随着不同圈子的交叠,消息得以快速蔓延,特别是当消息得到多数社交群体的认可以后,可能以几何级数速度传播。
信息受理和反馈。受微博信息碎片化和认知感性化的特征,政府管理部门在接受对微博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确认,一般情况只有当微博达到一定传播规模,形成较强的社会舆论后,相关部门才对信息予以接收。在消息确认无误的情形下,城市管理部门对舆论做出回应,对事件开展调查并进行处置,同时向公众澄清事实,或解释处理结果。
在此过程中,微博还具有另外一个作用,即对政府治理的监督。城市管理部门及各个体在各种场合的行为都受到微博网友的关注。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公正性、透明性以及是否依法治理等,都成为城市治理中公众关注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对政府治理的监督作用,因此引发政府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改善。
二、微博对城市治理的挑战
(一)微博对治理的挑战
城市生活主体开始逐步通过微博参与城市治理,并向纵深延伸。城市居民利益诉求的提高,以及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渗透更加紧密深入,给城市治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高度移动性对城市治理的应对措施提高了要求。城市居民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记录着城市发展,但高度移动和复杂的用户群体所带来的这种多变的复杂情况,给城市治理者增加了管理难度。
第二,实时性加大了信息的甄别难度。微博一经编辑即可快速、及时发送,它让市民成为“全民记者”,提升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但微博实时性的特点容易出现假新闻与伪报道。在微博上,城市管理者对信息真伪的区分以及对新闻言论的监督,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微博网络社交的舆论效应大大强于传统媒体。微博是由一个社交网络组成的点对面即时通信。网络社交革命性的关系构建,给单个主体提供了更为复杂和快捷的社交平台。每个人都是媒介和传播者,通过微博这种迅捷的通讯方式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导致社会围观、上层介入,事件的发展方向、结局都会大不一样。
第四,负面消息的放大概率高。微博形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现实的看法和舆论力量,有时是建设性的,有时是破坏性的。微博已经突破了政府过去对信息和人员管制,对负面消息的封锁。微博在特定条件下是一个放大器,可能被无数围观者透视和解读,进而对负面消息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我国城市治理的微博实践
微博促进了城市治理由政府单一治理主体结构,向政府、非营利机构、媒体、市民等多个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结构转变。与此同时,微博的发展壮大,给政府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推动了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从对立、不平等和权威关系向合作、平等和伙伴关系的转变,培育了广大市民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感。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方式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微博在中国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的新生力量。新浪网和腾讯网2011年年中则分别宣布各自微博用户超过2亿。根据《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
微博问政打开了信息公开的一扇窗,增加了透明度,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言行完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提高了城市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但微博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是每一个政府微博都是一个代表政府形象和管理服务功能的窗口,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说白话,当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几条信息,而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经常本着官本位思想,在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急于下结论,导致公众把微博当着传播热点新闻、炒作热点事件、怨愤发泄的平台,成为负面新闻的通讯社,公共突发事件引发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负面作用日益明显。
二是缺乏与公众互动。有的城市管理者,面对微博公共事件的热议本能地排斥和恐惧,没有将微博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和手段,对公众的诉求避而不见。
三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微博治理的机制,在处理城市突发事件时显得捉襟见肘。本应第一时间迅速的信息,还要囿于层层审批的陈规,显示出政府微博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同时,中国城市公众参与程度、政府行政透明程度以及政府管理者自身的规范性等,还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城市微博对于如何信息、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
四是信息筛查缺失。微博具有信源匿名、传播便捷、实时播报等特点,加上目前缺少内容真伪审核,微博信息往往泥沙俱下,政府管理对此轻率处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政策建议
首先,把握微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微博治理,推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充分发挥微博对城市治理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将政府的城市治理事务决策和处理透明化,规范政府行为,推进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的落实,强化执行效力,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其次,把微博作为城市治理的公共平台,积极探索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模式。变革与创新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与公众基于微博环境下信息对接的新机制,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过程和机制,多渠道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民主需求。
再次,完善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机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是城市走向善治的基本手段。城市管理者不仅应从法律上确定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合法性,还应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公众参与政府治理权力的实现。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和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制度建设,创造公众参与条件,建立城市治理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微博反馈互动,不断丰富城市治理的新内涵、新途径和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管理;共治模式;城管执法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管理,推进城管共治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共治模式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依据
城市管理的共治模式,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共治就是共同的社会治理,这个共同体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共治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和整合利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在社会建设领域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对我国城市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由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国有化和私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地运行,强调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私人的、社会的机构都可能成为社会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现已成为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充满竞争并富有效率和活力的治理方式。多中心的城市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权力非垄断、治理方式民主等显著优点。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政府应与社会合作,与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对城市的管理。要注重民主协商、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伙伴关系式民主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城市治理结构。要充分发挥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其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共同负责维持秩序、参与城市的管理和调节,构建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20世纪80年代,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提出,公共管理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公共管理者在执行公共政策和管理公共组织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驾驭或控制上,而应该承担向公民服务和放权的职责,形成以公共利益、协商对话和公民参与为标志的公共服务行政,协助公民实现其共同利益。要以人为本,树立集体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为公民搭建协商和对话平台,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激发公民的责任感,使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共同享有公共利益。这一理论的启示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向社会放权,切实担负起为民服务的责任,发展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满足社会需求,保障公民权利,形成城市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治理/善治理论
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用治理或善治来替代管理。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体间权力具有互动性和依赖性。它强调政府要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多向协调沟通,为公民提供参与公共管理的机会,使公民积极参与政府对公共生活的管理,让公民能更直接、更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传统的城市管理是指政府运用权威进行单向控制来达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城市治理则是城市政府、私人部门等主体通过对话、协作等方式管理公共事务。为有效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效、政府失灵问题,学者在治理理论之上,提出了善治概念。政府不仅能够治理,而且善于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的要求。善治是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理论是一套系统完善、科学实用的理论体系,在当代开放、民主、法治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治理/善治理念下,城市管理工作应把行政机关、执法对象、社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纳入治理主体,形成合作共治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管执法进一步规范,城管秩序有所好转,但必须看到,目前城管执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要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客观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城管执法工作理念落后
部分执法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执法理念存在偏差,认为城管执法就是管制,重在规范秩序,没有完全树立城市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文明执法的理念,没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认为执法者就是管理者,摆位不正,存在特权思想,没有普遍形成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一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不高,执法不当备受争议,严重损害执法队伍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致使城管形象严重受损,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管执法工作机制不健全
城市管理工作因缺乏联动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开展。一方面,城管执法的一线行政人员由规划、建设、环保、公安、司法、交通、工商等相关的多个部门构成。部门、机构之间的迥异,职能之间的交叉、重叠使其缺乏联动,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单打独斗和多头执法的现象。联动机制的缺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城管与群众之间常常产生偏见和误解,“依法抗争”和“暴力抗争”行为常常出现在街头政治之中。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执法人员所面对的执法对象是人民群众,需要在执法过程中彰显顾客导向与服务精神。但由于其工作性质限制,对这些一线人员的监督成本太高,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同时,现行的体制对这些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很难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城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多项研究表明,城管执法人员面对公民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以及环境对他们身心的挑战等情况,对现行政策往往会采取变通的方式执行。城管执法过程中既要有灵活性、富有同情心,又要维护政府的公平与正义。但执法人员因体制原因被划分为两类群体:正式工和临时工。由于工作的复杂性、正式工的稀缺性,大量一线执法工作常由临时工来完成。由于所受的制度约束较小,临时工易出现“越轨”行为。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相对缺乏,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比较薄弱,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城管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有学者指出,城管执法过程中受主政者影响较大,领导风格的不同导致一线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不稳定。他们的执法方式包括两种:过程型执法和结果型执法。“前者决定如何最好地达到目标,即手段;后者决定是否要采取行动或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即结果。”[2]两种形式的执法方式常常发生异化,使城管执法人员执法方式简单、缺少人文关怀,态度蛮横、行为粗暴。目前,城管执法方式容易引起冲突的模式大都相同:一是没收。就是没收商贩的物品,以示处罚。二是罚款。城管执法中的罚款,容易造成以罚代管的通病,无法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商户与城管讨价还价已经成了买卖,严重丧失了执法的严肃性。三是暴力。有些城管执法人员工作压力大,加上年轻自控力不强,容易冲动,动不动就掀摊折秤,甚至大打出手,执法过程中存在暴力执法现象。
三、“六共工作法”: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新探索
针对当前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创新工作思路,敞开大门开展“六个一”(送一份温暖、求一份建议、换一个角色、移一个重心、转一个路径、变一种方式)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出城市管理的“六共工作法”(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共治格局,破解了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送一份温暖,激起共鸣
普安县城管执法人员通过向执法对象送一杯热水、送一个水杯、送一碗早餐活动,把城管干部的热情和温暖送到执法对象心中,引起其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拉开普安城管走向商贩、深入群众的序幕。通过现场发放宣传单、赠送水杯等方式,将印有城管职责、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罚、争做文明市民等内容的宣传单发放给群众,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育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卫生、讲秩序的文明商贩和市民,让广大群众在监督城管工作的同时自觉争做文明市民。同时,城管人员与商贩交朋结友,建立微信群、QQ群,主动到商贩家里走访调研、交朋友、拉家常,了解实际情况和困难。普安县始终坚持服务群众这一宗旨,把印有“有困难、找城管”的普安城管真情服务卡,分发到各商铺和广大居民手中,卡上向社会公布城管干部职工的电话号码,24小时接受服务及管理对象的咨询与求助,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部分自产自销户和少数老、弱、病、残等特殊管理对象提供经营场所,帮助其解决生计问题,给游商散贩经营空间,划定区域让其规范经营;对家庭困难又没有固定摊位的商贩,主动为他们争取摊位;对老弱病残的商贩,主动帮助他们整理搬运货物。在一件件一桩桩主动服务群众的小事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二)求一份建议,开展共商
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普安县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向现场群众发放城管工作民意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老干部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管理的办法、措施。城管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交流沟通延续不断,城市管理工作在互动中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管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经络,奠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换一个角色,寻求共识
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普安县极力找寻城管与执法对象的共同结合点,城管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一方面,安排城管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城管人员通过请商贩们吃一碗早餐,轮流凌晨五六点到农贸市场以商贩身份协助商贩摆摊设点,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四)移一个重心,实现共管
普安县把城市管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聘请商贩作为市场城管志愿者,通过发挥同行情、朋友情,带动其他商贩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组建商贩文艺队,让商贩帮助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请有威望的老年人作为市容管理和监督志愿者,帮助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宣讲政策措施,化解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矛盾。把社区的“两委”班子成员设置为城管信息员,在群众中找到城管工作的落脚点,掌控一线城管信息,第一时间掌控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一切现象和行为,杜绝损坏城市形象的行为发生,开创多元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转一个路径,责任共担
普安县探索出一条共担城市管理责任的新路子,即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让群众主动参与担责,一起担当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共同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在旧城经贸片区拆迁改造过程中,为避免与市场经营者矛盾激化,城管执法部门将收集的意见整理归类,邀请有代表性的商贩座谈共商市场管理,形成管好市场出效益的共识,明确卫生主体责任,严禁并打击假货上市、欺行霸市、抢摊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整治初期得到部分商贩的支持与帮助,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商贩自觉参与市场管理,出主意、想点子,帮助管好市场。同时,城管把积极支持管理的小商贩发展为城管志愿者,参与农贸市场管理,城管与商贩的争执下降,商贩与商贩之间矛盾减少,经营环境变好,生意明显好转。商贩树立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理念,明白了“规范经营就是效益”的道理,共同担当了城市管理的责任。
(六)变一种方式,成果共享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普安县通过转变方式方法,与群众共商管理、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享管理,使城管、商贩走到一起,城管人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商贩主动配合城管工作,城市经营秩序、社会秩序日益规范,杜绝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游商游贩,街道环境干净整洁,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和城市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城管与商贩及市民共享了城市管理环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构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新思考
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需要创新思维、把握关键,要在工作理念、主体参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四化”。
(一)转变工作理念,增强共治的思想自觉,实现执法理念民本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城管执法部门要转变工作观念,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地放在服务群众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城市管理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城市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城市管理。要始终做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变以管为本为以服务为本,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达到以服务促进管理的良好效果。城市管理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紧紧围绕为民、便民展开,心系群众、情牵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形成顺应民意、贴近民心、凝聚民力、得民支持的良好氛围。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让广大市民共同享受城市管理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多方共享共赢。
(二)动员公众参与,夯实共治的群众基础,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治理理论告诉我们,单一主体治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益意识显著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必须发动各种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公共事务得到良好解决。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实现城管综合执法多元主体共治,最主要是有效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社会性强、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城市管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城市管理工作的决策与实施中,要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汇聚群众智慧、学习群众经验,实现与群众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城市管理,引导广大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管理,成为城管事业的支持者和宣传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和担当意识。要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通过发展城管志愿者、城管信息员、城管文艺队、文明劝导员等多种参与形式,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三)突出机制创新,筑牢共治的制度基础,实现工作制度标准化
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协调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对城市管理实行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形成城市管理工作合力。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相关信息,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不定期地召开工作推进调度会,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重大问题依法定职权联合行动。要注重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机制、事件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系列工作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城管人员的行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制度化。例如,针对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建立鼓励创新、包容失误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设立“智慧奖”和“委屈奖”。对在城市管理中,应用新方法解决好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的优秀城管人员,颁发“智慧奖”给予奖励;对在城管工作中屡受辱骂委屈,甚至遭攻击,但仍顾全大局,坚持文明管理执法的人员,颁发“委屈奖”,予以组织上的安慰。同时,实行“干部召回制度”,设立“工作不力办公室”,把不作为、乱作为的城管干部召回到“工作不力办公室”,让他们反省思过、回炉锤炼,转变工作作风。
(四)加强队伍建设,奠定共治的人才支撑,实现执法队伍规范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人。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执法效果。要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要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形象,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做到政治强、执法明、业务精、形象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实现规范管理、依法管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城管执法人员应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真正熟悉宪法,精通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城管执法业务知识,要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开展执法活动。执法人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认真听取服务和管理对象的诉求,耐心宣传讲解有关法律和政策,通过关怀、协商、提醒、帮助、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坚持文明劝导、文明执法,实现和谐执法、人性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有力、有理、有节,确保执法公信力,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维护安定和谐的大环境。总之,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综合管理艺术,需要我们把握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的发展脉搏,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取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构建城市管理的共治模式。这样,城市管理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一、多措并举,全面发力,推进城管执法工作提档升级
1.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合作、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执法事项,对涉及城市管理的法规进行梳理,厘清城市管理执法职责边界,理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职能和边界,健全部门协作联运机制,加强执法保障,提升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制督查股)
2.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人员进入网格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实施精细化管理,所有网格严格落实“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模式,对人员定岗定位定责,分工明确,责任压实,合理设置市容环境卫生问题发现、处置等级,建立网格员“日巡查、周督查、月考核、季评比”长效监管考核机制,根据问题发现率、处置率和处置达标率进行量化打分;有计划地组织网格员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网格责任人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与所在网格单位、社区沟通配合,推进网格化管理顺利进行。加快拟筹建城市驿站,以驿站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服务。(责任人: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3.强化日常执法管理。持续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行动,依法依规,严管重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责任人: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4.巩固违建治理成果。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工作督查督办力度,不断总结违法建设治理经验,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健全治理工作机制。坚持刚性法律约束与柔性教育并重,采取动员自主拆除为主,为辅的整治模式,利用无人机空中巡查,做到巡查无死角,责任无推诿,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防控体系,推进打击“两违”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拆除,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零增长。(责任人:责任单位:城管执法一、二大队直属大队)
5.开展共建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城管惠民水平,更好地调动社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协助社区建立自治管理机制,营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通过采取多渠道共建活动,实现“看得见、管得着、管得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拓展城管志愿活动。丰富志愿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劝导、文明宣传、辅助值守等活动,增强协会吸引力,推动协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全面推开“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活动,经常性组织执法人员到社区讲解、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推进“城市驿站”建设,组织有意愿的居民参与“城管体验日”活动,深化执法服务相融合,切实解决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为社区提供卫生保洁、基础设施修复等优质服务,实现“城管带来服务,社区加强管理,居民素质提升”,最大限度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积极实践“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市治理理念。(责任人: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进市容环境卫生持续改善
6.加强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加强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考核监督机制,落实网格化作业管理,按照“定人、定区域、定标准”的思路,实施“大规模、小单元、人机结合、纵横互补”的作业方式。大力推进城市保洁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95%以上,严格按照《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市场化服务考核细则》标准进行考核扣分。开展“全民洗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采用五步作业法保洁。推广大件垃圾上门收集模式,加强垃圾清运力度,做到日产日清。(责任人:责任单位:环卫所)
7.定期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活动。及时分析研判问题,对于群众反映较为强烈、日常巡查较为严重的城市管理问题分类分区进行研判,结合网格化管理不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户外设施、油烟、扬尘等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年度专项整治计划,按要求在活动开展前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及时上报整治成果。并加大与公安、住建、环保、水利、市监、交警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定期联合开展油烟污染治理、扬尘治理、交通秩序治理、水环境治理、市场经营秩序治理、车窗抛物治理等活动,形成“任务吹哨,部门报道”联合执法模式。(责任人:责任单位:固体废弃物管理股渣土站环卫所排水所垃圾处理场)
8.扎实推进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通过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按照生活垃圾“三化”“四分”的目标,积极落实垃圾分类“分流分类、宣传督导和责任落实”等“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物业小区、城中村、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垃圾分类工作,全力打造住宅小区垃圾分类自治标杆,大力建设城中村垃圾分类典范,确保2021年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见效。(责任人:责任单位:市容股农村整治办党政办环卫所)
9.推进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聚焦城市主要道路、重点街区、市民主要休闲服务和集中居住等重点区域,开展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示范街”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市容环境品质提升。(责任人:责任单位:市政公用股市政所市政公司环卫所)
10.强化城市户外广告管理。全力排查城区大型户外广告,按照“拆除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依法依规对未经审批擅自设置、标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的户外广告和店牌店招设置进行全面整治,严格实行一店一牌,完善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程序,推进户外广告位使用权公开出让,有偿使用,依法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责任人:责任单位:市容股城管执法一、二大队)
三、服务民生,全力保供,推进市政公用服务提升
11.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排水系统EPC、PPP工程建设速度,推动雨污分流改造,畅通排污管道。加快排水设施维修改造力度,开展排水管网闭水试验,提升城市排洪防涝能力,持续推进城区低洼易涝点治理,基本实现“大雨不涝,小雨不积”。探索物业服务管理模式,确保物业小区相关管理制度,加快无物业小区、问题小区的试点入驻,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充分挖潜现有土地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停车设施,新建公共停车泊位不少于2000个,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责任人:张馥娥责任单位:排水所市政所市政公司物业公司)
12.提升城市空间颜值。全面提升城市雕塑、标识标牌、“街道家具”内涵和美学美感,建成一批精美的城市小品和雕塑,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合理使用闲置土地,严防私种作物行为,开展闲置土地绿化硬化工作,结合闲置土地性质、面积、预期闲置时间等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休闲游憩公共服务设施。推广工地新型围挡使用,围挡设置(材质、色彩、图案)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以亮化美化城市夜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提升楼宇亮化提升,对行政中心周边休闲文化片区、龙城国际、游泳馆、体育馆等等主要街道建筑进行亮化提升;对恒安路、子山路、德政路、正德路、环城西路进行智慧路灯改造,对全区600组中华灯进行改造。(责任人:胡琤责任单位:路灯所渣土站市政所市政公司)
13.营造通畅安静生活环境。建立市政设施快速维修队伍、快速维修机制,合理利用时间修复破损市政设施,以“润物细无声”的施工方式,减少施工扰民。加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力度,持续做好劝退禁售、宣传巡查工作。加强广场舞、商业经营高音广播喇叭等噪音源头管控,减少环境噪音污染。加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监督检查,施工工地全面安装“智慧监控”设备,控制施工工地晚间10点至凌晨6点施工,为居民营造安静生活环境。加强道路挖掘工程审批管理,严厉打击违章开挖道路行为,规范城市道路占道挖掘,及时恢复路面,减少道路挖掘施工对市容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影响。(责任人:责任单位:市政公用股法制督查股市政所市政公司渣土站城管执法一、二大队)
四、统筹协调,攻坚克难,推进城管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14.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为彻底解决区生活垃圾分类产生餐厨垃圾(含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产物的高值利用问题,迫切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以提高区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责任人:责任单位:环卫所垃圾处理场)
15.加快推进建筑消纳场项目建设。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彻底解决建筑工地产生的大量建筑渣土余泥等影响城区市容市貌和人民的生活。(责任人:责任单位:渣土站)
16.助力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现有智慧城管基础,支持配合打造区“党建+”城市大脑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建设目标,不断增强城市感知能力、共享能力,增强城市治理的主动性、精准性,实现服务与管理的及时、便捷、优质、高效。(责任人:责任单位:智慧城管指挥中心)
五、履职尽责,奋发有为,推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17.拓展城市管理创新应用。编制创新应用清单,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满足相关事项网上审批需求,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管理融合创新应用,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开发升级城市照明、车辆管理、市政管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停车管理系统,通过停车智能服务等人工智能技术,缓解城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建设三维地下管线,解决地下管线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责任人:胡琤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18.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行政许可标准化流程,优化办理程序,全面实施“一口受理”,提供全方位便民便企服务。做好重点区域、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组织人员加强车站、学校值守,主动提供出行协助、失散人员寻找、矛盾纠纷化解等优质服务,强化高考、春节及大型庆典活动期间管理与保障力度,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各类设施安全运行。快速回应群众投诉,将群众通过12345、7912319等各种途径投诉举报的案件办理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责任人:责任单位:行政审批股城管执法一、二大队智慧城管指挥中心)
19.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坚持问题导向,严格风险管控,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市容环卫设施、户外广告设施、建设施工维护和作业、城市照明灯饰、排水设施、市场消防等方面安全监督管理。认真履行城市运行安全专委会职责,加强应急保障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城市应急救援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城市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水平,加强城市运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应急演练,强化应急人员培训,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重视食品安全,加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力度,引导市场活禽经营户采用健康规范方式宰杀家禽。加强城市养犬管理,适时开展公共区域无证犬查处,流浪犬抓捕,违规遛犬行为劝阻等整治活动。(责任人: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六、严格管理,强化服务,推进城管行业形象不断好转
20.创新协管员管理模式。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合同聘用管理、档案工资、等级与绩效薪酬第三方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薪酬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推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变岗变薪”做法,形成正面激励与逆向鞭策并举的管人用人机制。通过绩效考核,绩优者加薪,绩差者减薪,末位者淘汰。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以目标导向、实绩导向、奖优罚劣的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创业环境。(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制督查股)
21.理顺职责机制。进一步明晰城市管理执法的范围、程序和要求,规范城市管理执法的权力和责任,厘清城管执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领域行政执法的职责边界,建立更加顺畅的行政处罚部门协同机制。(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制督查股)
22.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落实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培训。完善辅助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实行定岗定薪,严把进人关,落实淘汰制,适当提高辅助执法人员待遇,吸引更多学历高、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加入城管队伍。持续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大力推进“721”工作法,全面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责任人: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优化空气质量,整治扬尘污染,提升群众居住品质,根据《..县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政发〔2016〕14号文件精神,..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建立长效机制,突出重点领域,优化道路交通,多措并举推进道路扬尘整治。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县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政发〔2016〕14号文件精,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城市建成区施工工地周边围挡、施工便道硬化、裸土及物料堆放覆盖、土石方开挖和拆除工程湿法作业、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100%”措施;通过开展城市道路扬尘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监管,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确保我县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
二、整治措施
1、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施工项目审查
渣土运输企业应当向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申请核准企业渣土运输资质,办理《..县渣土处置(运输)资格证》和《..县渣土处置(运输)营运证》。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业务股、渣土中队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查,提出具体方案和措施,要求施工方设置冲洗平台、配置冲洗设备、确定渣土消纳场所、渣土运输车辆全覆盖、渣土车上路前必须冲洗干净,运输的渣土不得高于车辆挡板等,经查验合格后提交城管局负责领导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施工方才能按照相关规定施工、运输渣土。
2、规定渣土运输路线。
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根据建设工地所在位置,规定渣土运输路线,除特殊情况,渣土运输车辆不能在..路、..路、…路、..路、..路经过,在各道路路口车速不得超过20公里。
3规定渣土运输时间段。
所有渣土运输车辆要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学生上、放学时间段,晚10点至早6点县城内不得运输渣土。
4、加大道路清扫、洒水降尘频次。
环卫所要加强辖区内洗扫保洁降尘,每天安排6台扫地车在主要街道进行来回洗扫,每天在道路上作业时间不得低于5小时;每天安排15台洒水车在城区各主街道开展10-13次、支街4-8次洒水作业;安排8台高压清洗车对人行道、广场进行反复清洗,杜绝二次扬尘污染。在特殊情況下还适当增加清扫冲洗频率,保持城区道路清爽干净。快速冲洗、清扫渣输车辆的抛撒滴漏、带泥行驶的路段,最大程度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5、加强施工地点和道路的扬尘监控。
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在与长沙一公司协商、规划、预算治理扬尘检测系统的方案,待方案出台后,再写报告报有关上级部门审批。
6、加大巡逻查处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联合交警、交通等部门,采取设置卡点、机动巡查等方式,严格查处余土运输车辆“三超一乱”(超载、超限、超速、乱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牢扬尘源头防控关。
7、强化公众监督。
通过数字城管平台、举报电话、媒体接受公众举报和投诉,对不良行为的建设、施工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公示曝光,依法顶格处罚并监督整改。
8、抓联动,执法到位。联合公安、交通、环保等相关执法部门通过分区设卡、集中整治、相互支援等方式在城区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我县规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密闭运输的执法工作效果。
关键词:玉树灾后重建;城市治理
Abstract: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yushu city has entered the “after age”, the city has very advanced hardware , But there is a “short board ”in city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lity of the plight of the current Yushu city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governance.
Key words: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yushu city;city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6-60(4)
“治理”(Governance)原意是“控制、引导、操纵”。有学者指出,“治理”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城市环境,即“城市治理”,后来发展为对城市各种问题的解决。[1]而如今,城市治理是指将多元治理运用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2]2015年,青海省玉树市的灾后重建已进入“后时代”,同时进入了如何破解诸多城市管理运营难题、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统筹谋划时期。这将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问题交织。目前,玉树市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全省同等地区的顶尖水平,但城市软实力、软基础远远无法同硬件相匹配,这种矛盾成为玉树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障碍。如何让这座现代化的新城逐步从城市管理运营的转型过渡阶段向规范运营迅速过渡,从而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不亚于重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1 玉树“后时代”城市治理现实困境分析
201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灾难卷走了青海省玉树市的祥宁。在社会各方鼎力支援下,新城拔地而起。伤痛已经远去,但城市的管理运营难题成为玉树“后时代”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总体上,玉树市还处在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提炼经济发展资源、巩固基础设施条件的城镇化起步阶段。城市治理的困境一一涌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管理和运营维护还不够规范并缺乏经验
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玉树市城区东西狭长,南北窄,造成城区内缺少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为严重,城区日流动车次达6万余辆,需循环停车位3500-4000个泊位,现缺口1700个停车泊位;市区商业已初具规模且基本定型,但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市场,市区主要街道上的占道经营现象仍然存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缺乏经验,户籍管理不够完善、综合办事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没有形成长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1.2 财力后续力量不足,市政工程质量排查整改还不够彻底
在市政运营中,由于受财力和前期预算的影响,还有改善的很大余地,运行资金不足影响城市良性运转,玉树市各市政企业年运行费用需10123万元,预计总收入为6784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339万元。截止目前,全市各运营公司总收费730万元,运营成本缺口资金大,无法满足基本运行。同时,管理和技术人才奇缺影响城市运营。玉树市城市管理和运营维护中,既缺经验,又缺技术管理人才。因为市政运营所需人员专业技术层次要求高,职业特性和风险也相对较高,面向全市招录人员难度大,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招录。新建成的各类设施运营管理成本较高,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市政工程质量排查整改不彻底,整改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另外,人员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经专业部门测算,为保证玉树市政运行达到正常,现有的8家公司需配置工作人员1175名,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员配置724人,需招录451人,其中技术人员151人,一线工人300人。下面是城市运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供水:市区重建加固户共计14439户,截止目前已通水户数9752户,通水率达68%,未通水4687户;供热:供热公司负责运行21个供热点,其中2014年已运行的有16个供热点,4个供热点未运行;环卫:《玉树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规划公厕43座,目前落位建成22座,公厕建设严重滞后,市区主街道和主要景点急需建设20座公厕;电力:市区住房建设任务为14439户,已通电13793户,通电率96%,未通电646户。
1.3 土地规划管理秩序混乱,相关制度措施不够健全,城市管理还未脱离应急状态
由于国土资源部门缺乏有效的制止手段和强制措施,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查处,对违法当事人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土地动态巡查体系还不完善,造成土地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部分重建项目,因未严格按照规划落位进行建设,造成界限不清,用地纠纷不断。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占压建筑后退线、占用小区道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筑超高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总体上还没脱离应急状态,步入正轨还需时日。
1.4 社会公共服务力量薄弱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编制等限制,公共事业方面的人才还远远跟不上新城市的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骨干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素质和能力上都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教师的能力、学历跟不上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能力较为薄弱;医院的硬件设施已经走在全省前列,但缺乏相应的技术操作人员,致使高端完善的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医疗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卫生统筹层次偏低,资金筹措及管理不到位,社区服务业发展缓慢,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1.5 农牧民还没有从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中解脱出来,人的城镇化任务艰巨
随着新玉树的建成,周边牧区流动人口涌入市区,安置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移民及流动人员的素质仍处在游牧民的状态,转变身份、转换角色,全面形成市民意识需很长一段时间,人的城镇化任务很艰巨。同时,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需求,对玉树市就业容量形成压力。如何尽快建立产业支撑,充分发挥新城市 “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玉树存在的重大社会矛盾。目前,玉树市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带来一定挑战,无形中环境保护与发展要求形成了特殊地区的特殊矛盾。
1.6 城市治理缺乏多元化,市民参与缺位
城市运营管理不仅仅要依靠政府,更需要市民的参与和自觉维护,目前,市民认为城市的整洁、美观、有序和无污染都是管理者的事,自己无任何责任,旧观念已不适应新环境。城市运营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谋划,依靠政府维护、依靠政府运作,导致城市管理活动自上而下的单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严重不足。广大市民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共同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市民精神,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还未形成一种共识,城市的方便与舒适的提升还有赖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2 玉树市城市发展治理思路与对策
2.1 努力提升市政管理运营水平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紧督促完成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质量排查整改任务,确保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正常运行。否则,拖的时间越长,许多问题就越扯不清,最后成为顽疾。必须继续借助“后帮扶机制”,继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培养一批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为城市运营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努力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的目标。同时采取多样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运营能力。城市的管理既要靠市长,又要靠市场,即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两手配合。通过市政运营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尝试环卫作业、出让城市绿化冠名权、户外广告出让、绿色工程保养、路灯管理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引进市场竞争为目标的前提下,综合市场和玉树实际进行实际操作。
2.2 规范和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加大规划监管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新城市的土地管理,一定要以“法治”的思维对待。如果缺少法规依据,管理将陷入混乱和失序状态。所以要尽快研究出台玉树市土地管理法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始终对土地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同时要做好玉树市灾后重建城镇土地调查与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有关具体问题的细则和处理意见,全面查清每宗建设用地土地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等,做到“有法可查,有据可依”,实现城镇建成区土地管理工作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目标。
制定法律法规是基础,但监督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尽快成立国土、乡镇政府、行政村三级一体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体系,适时开展三级一体的土地专项巡查活动。尽全力巩固好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加大对破坏住房主体结构和风貌特色等一系列违反规划行为的制止和查处力度,积极引导教育广大市民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城区续建项目的监管力度,监管工作要贯穿续建工程的全过程,对于各类违规现象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整改,努力将违反规划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严格做好新建项目的审批工作,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健全和完善项目联合审查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守规划红线。
2.3 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从管理到治理的模式
城市治理意味着“城市政府和市民社会等城市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上共同决策的过程”[3]从行政指令性分配的管理模式转向多元化主体(公众参与),市场化为主要方式的治理模式,形成行政主导性组织、地方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多元治理模式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于灾后重建的城市尤其需要公众的参与,让玉树市的居民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以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这将影响城市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重心向社区转移,使社区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点,让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对于流动人口和生态移民,首先通过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暂住证办理等一体化基础信息系统,实现对人、事、物的高度管理。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职责分解到全市系统的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向综合服务管理的转变。其次,应从规范户籍管理制度入手,逐步实现农牧民身份的转换,同时应大力培训农牧民新的劳动技能,提供非农牧业就业岗位,实现其职业上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引领市民,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多途径增强市民参与能力。
2.4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所以要进一步借用“外力”,推动北京、辽宁对口支援玉树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引进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尤其引进北京地区高水平、高学历的年轻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才到玉树为期1-2年的支教,逐步影响和推动玉树市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技术。继续深入贯彻执行玉树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办学质量的决定》,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沟通和交流力度,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发挥“内力”的作用,加大对本地教研人员的培养力度,除了“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外,应加强与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高校的联系与合作,输送有潜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到这些地方“取经”,不断提升其自身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优化教育质量。
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卫生人力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相关人才规划,在未来几年中,将逐步形成一支与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基本满足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分布、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卫生人才队伍。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整体水平。依托北京、辽宁对口支援玉树的有利条件,邀请资深医疗专家,举办各种专业的学术讲座、培训班和研修班,着重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急救、卫生监督执法、卫生管理、医疗设备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利用互联网,举办各种远程医学教育培训班,提高卫生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对口援建青海等途径,每年选派在职卫生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到内地卫生机构进修培训。同时,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托幼、医疗、家庭教育、物业管理、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社会养老补贴机制,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投入,贯彻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2.5 “筑巢引凤”,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
面对城市运营和维护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现状,光靠“后帮扶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除了通过交流挂职、输送、选送的方式到内地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脱产培训,以及通过重点项目协调联系的方式,主动输送业务骨干到省内外挂职交流,努力为新玉树城市良性运行建立有力的人才资源库外,还要“筑巢引凤”,通过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广泛招录,大力引进城市管理运营技术人才、产业规划、包装技术人才等科技人才到玉树工作。在“留住人才”上狠下功夫,给外来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优越的安置政策,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稳定和合理使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城市各个领域的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2.6 延续并扩展政策支持
市级层面上,延续玉树市同北京市之间在社会经济、城市管理运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合作支援关系,以北京市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指导玉树市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型城镇化管理运营模式。并针对玉树市在城市管理运营、产业发展、商贸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援青会议精神,从北京市支援玉树州资金中给予玉树市政策性的适当倾斜。同时,在全州各类项目规划、资金预算中对玉树市重点倾斜。
省级层面上扩展政策支持,将玉树市市政运行缺口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或纳入转移支付范畴,减轻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农牧区城镇的地方财政负担,进一步加大对玉树的支持。在对口支援上,继续加大支持政策,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协调盘锦市对玉树市的对口支援帮扶力度,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资金支持、项目支持等方面,帮助玉树市加快城市治理步伐,进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文献参考:
[1] 魏文杰.我国城市治理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建设“文化五城”为例[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
在新的一年里,新组建的__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__关于20__年投资软环境安排意见》(__发[20__]1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实际,制定20__年的治理投资软环境工作计划。[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规范服务为主题,以提高执法效能和提升城市形象为重点,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执法,深化执法为民理念,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为我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城市管理执法检查力度,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二)坚持优质服务,切实转变作风,创造热情周到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现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五)深化政务公开,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政策环境。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宣传。
20__年我局将以组建为契机,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城市管理执法宣传计划,通过新闻媒体、工作简报、公益宣传活动、镇(街办)春台会等形式,积极进行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城市管理执法、认识城市管理执法、参与城市管理执法,为城市管理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监督检查。
20__年我局将严格按照制定的《督查暂行办法》、《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实行奖惩挂钩,严肃查处损害投资软环境的事件和行为。
(三)健全执法投诉举报机制。
20__年我局将执法大队办公室和局办公室电话设立为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和执法人员行为的投诉举报,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的情况,实施定期回访制度,进行投诉举报情况反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重点
(一)以行风建设为突破口,创造良好投资软环境。
20__年,我局将围绕加快产业发展年等系列活动,以改进行业作风,优化投资环境,服务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着力点,以廉洁、勤政、服务、公正、创新、拼搏、高效为工作最根本准则,以打造让区委区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和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纪律明、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为主要奋斗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行风建设工作,推进治理投资软环境工作。要以是否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否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是否服务我区经济发展等来作为衡量行风优劣的标准,通过行风建设,促进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在全局各部门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教育和行政效能建设活动。
(二)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改善优化投资软环境
20__年,我局将重点开展以整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张乱贴、乱牵乱挂、乱倾乱倒、乱丢乱扔、乱设广告、乱摆乱卖、乱开乱挖等“十”乱为主要内容的市容秩序整治;以体现现代金温江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主要内容的户外广告整治;以打造亮丽河道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水域环境整治;以营造美丽夜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夜景灯饰整治;以净化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扬尘污染整治;以拆除违法建设的整治等城市管理综合整治。通过一系列整治活动,构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大力提升我区的城市形象,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三)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执法为民服务理念
20__年我局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当前群众所盼、所需和热点、难点问题上,积极疏通与群众信息交流的通道,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合理的、能够办的马上办;不能马上办的,定出办理进度;不合理和不能办的,向群众讲明白。在进行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要做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不简单生硬、态度粗暴。认真落实服务群众的“三个有利于”、“三必须”、“三不准”的思想共识:一是搭建有利于群众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必须热情接待群众,不准疏远、冷漠群众;二是建立有利于群众监督和批评的机制,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不准打击报复群众。公布举报电话,公开办事程序、工作纪律及有关的法规政策。将城市管理工作置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与群众的贴近度;三:请记住我站域名是制定有利于团结和凝聚群众措施,必须认真答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准推诿、回避群众。
(四)强化队伍建设管理,推进规范化服务型工作
一、完成整治任务
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接续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整治,扎实开展优秀管理城市、城市管理示范路和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城市面貌和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整治城郊结合部1片、城中村2个、棚户区1个、老旧小区2个、背街小巷2条、城市河道1条、建设工地2个、建设经营疏导点2处,新建公共停车设施1处、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0个,整治户外广告8处。
结合本地实际,深化拓展整治内容,拆除违法建筑30处560平方米,改造公共厕所1座,新建改造出新环卫服务设施200处。
二、推进长效管理
对已完成整治项目进行“回头看”,落实管理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提高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水平。全面建成运行数字城管系统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落实数字化城管运行评估办法及标准,建立运行评估分析、督查通报机制,规范系统运行,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行城管工作重心下移,发挥街道主抓、社区自治作用,实施网格化联合联动管理,城管进社区覆盖率达到50%;坚持源头防控、长效管理,构建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城市洁净工程”,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主次干道市容环境责任书签约率达到100%,履约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机扫率达到80%;建立完善物业管理机制,老旧小区全面落实“基本保洁、基本保绿、基本养护”的管理服务要求,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0%;建立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和长效维护保洁工作机制,着力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保持河道清洁、河水清澈常态化,河道日常保洁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建设工地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率达到100%,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运行规范,无安全隐患;加强停车管理机构建设,推行建立“应设尽设、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罚尽罚”车辆停放长效管理机制;按照《省城市户外广告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纲要》编制(修编)户外广告专项规划,严格审批、规范管理,提升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规范化水平。
三、落实工作要求
注重因地制宜,拓展整治内容,突出整治重点;强化示范引领,提升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坚持集约节约,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大拆大建;坚持疏堵结合,实施风险评估,维护社会稳定;规范整治管理,防止工程扰民,避免安全事故;按照《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指南》规定性要求,明确整治标准,严把整治质量,推行先进技术,提高整治水平;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群众需求,引导社会参与,落实投诉受理和解决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