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第1篇: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在今天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难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了社会资本上,社会资本和我们已经认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提高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

一、社会资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简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也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继人力资本之后,社会资本又一次延伸了“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视。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①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是个人和团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政治学家普特南(Putnam)把社会资本的概念从微观推向宏观研究领域,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②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就业能力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国内也有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定义和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能够实习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和实现晋升的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体系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虽然不尽统一,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能力,根据教育本体论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个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生对自身学习和能力的目标要求,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最终内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良好周密的自我规划,学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最终得以提高。

第二,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不同门类,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设置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结构,其次是专业素养拓展能力,最后是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专业素质和技能,是一个大学生走上社会获得立身之本的关键,也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内容。

第三,求职技能与途径,职业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分工形成的专门性的工作领域。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职业环境,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知识性和技能性均较高的特点,所以,在专业技能达到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上的优劣就成了就业质量的关键,求职技能主要包含四个维度:一是职业道德所彰显的职业忠诚度,二是专业素质转化所形成的职业创造力,三是个人基于礼仪、修养和应变所积累的职业吸引力,四是基于信息搜集、社会关系等所维系的职业信息力。

第四,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承受逆境的能力被称为逆商,著名逆商研究专家保罗・史托兹认为,逆商的高低决定了人面对挫折时的行为效果,逆商高的人,面对困难,处理从容,反而能将困难化作动力。创新就是推陈出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对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更是企业进步的依据,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是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辨析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社会资本具有三大特性:首先,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与每个个人若即若离;其次,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个人可以真切感受到其存在,但对其进行度量是非常困难的;最后,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某个文化共同体③。

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理论学界引起的反响很大,由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④,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差序格局”,处于这个格局中心的人,对社会资本的掌握具有更有利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尽管在社会公平和就业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交网络也仍然是多数学生择业的渠道,更别说在传统的中国。

大学生所掌握的社会资本,来源一般有三:个人、家庭和学校。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资本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的人际关系网络水平,以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学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则包括:学校的名气和地位,学生专业的社会受欢迎程度,以及学校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信息。

随着本科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相对模糊的缺点日益突出,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大,这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尚难扭转的趋势。具体分析起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与实施。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来看,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学生,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显强过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学生。一方面,父母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可以促进大学生更早找到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了解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基础和路径也具备明显优势。

第二,努力提高大学生掌握就业信息的能力。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用人单位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大学生,大学生也难以掌握及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这种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难以寻找到心仪的工作。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或者学校的知名度等因素,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从而使得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信息裂缝获得弥合。

第三,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更可以在成本方面大量降低,这种降低,除了包括获取机会、把握机会等方面大学生及家庭需要付出的物质成本,更包含由于个人心理和情绪等方面降低的无形成本。

第四,从资金、渠道等方面保证创业的成功。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就业的思路来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拥有优质社会资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包括资金、技术和供销渠道等在内的创业要素,同时这部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动力和起点处于领先位置,所以他们也就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创业的成功。

虽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利用社会资本时却有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大学生所进行的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如提高学历、增强能力等,都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提升,而对于连接个体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合作精神,对信息资源的掌握缺乏条理性和敏感性,部分学生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集聚缺乏主动性。另外,在处理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对学校所提供的社会资本的态度方面,处理手段不均衡。部分家庭所拥有社会资本比较好的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情况,对学校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本主动性非常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可以从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和优化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两方面进行。

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包含学校和学生个人两个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首先要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扩大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学校的声誉是影响他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有了选择,学生素质和用人体验才有可能提高,所以高校不但要有创造品牌的意识,更要有爱惜品牌维护品牌的意识。其次,高校要培育常态化的用人单位合作网络,高校可以利用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增派教师去企业挂职等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培养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拥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联系。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在学校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之外,还要花精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在开发利用血缘关系的社会资本的同时,利用一些非血缘的社会资本,如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用好校友资源,利用校友感情亲切等天然优势,优化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积极融入一些对自己就业信息获取和能力提高有关的组织,如学生社团、企业的管培生计划等。

优化利用现有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对现有社会资本进行梳理,例如对现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掌握利用各种先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如社交网络(SNS),加强交互应用的程度,将过去静止的就业信息融汇成为具有真实存在的就业机会。其次,要扩大社会交往的圈层和层次,加强和社会及企业的接触,增强自身非公共社会资本的优势,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注释:

①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202.

②Robert D.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1993:193.

③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3.

④.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

参考文献:

[1]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

[2].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年研究,2006,11.

[5]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东北师大学报,2005,3.

第2篇: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前置作业;创新;生本教育;有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101-03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王 婷(1968-),女,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教育。(广东 广州/510220)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生命力,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自主学习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应是日常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的学习能力。《餐厅服务》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很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餐厅服务》学科教学中,要是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一言堂,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更得不到发挥。当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常规化地纳入前置作业的教学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日渐看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学习效果的提高。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自主学习。结合个人的实践与理解,“前置作业”是教师课前布置的用于引发学生学习某一特定内容并对该内容具有统领和导向作用的学习作业或学习任务。前置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的学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拓展延伸的作用。

一、前置性作业的重要作用

(一)以前置作业展开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

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往常所提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即便课堂上教师有完美的教学设计,依然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如果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置性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生将会是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传统上,预习作业的布置往往就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下节课准备要讲授的章节,了解基本内容,记录下来有疑问的地方。如:以往讲授结账服务,预习只是让学生了解结账的方式和步骤,而引入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后,教师设计了三个前置任务:(1)从客人角度想想可能会遇到的不愉快的结账情形。(2)从服务方想想:可以怎样解决还是真的解决不了。(3)以现金、刷卡、支票/签单(记账)几种形式分别结账,推测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单是任务(1),学生就列举出了超过20种的情形,这样为任务(2)的深入探讨打开了局面,大家认识到看似简单的结账,原来当中有这么多学问,从而深刻了解并体会到怎样的结账服务才能令客人满意。

(二)促进课堂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投入度与专注度

教师精心布置前置任务,学生有所准备进入课堂,在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的讨论,被赋予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的交流才有效果。由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往往能够打破课本局限,引导学生向课外知识延伸,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知识技能的快乐。他们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新知识新技能有所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哪怕能表达一点点自己的观点,学生们都是非常快乐满足的。

(三)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延伸

前置任务不是为某一节课而设的,它是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结合每一个教学内容设计的,毕竟教材的学习内容是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独立的,应是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例如,在讲授中餐厅点菜服务一节内容前,会布置这样的前置作业:(1)请同学们了解中国的主要地方菜系及其风味特点,介绍一至两个名菜名点的典故;(2)回顾熟习酒水的一些基本知识。作为餐厅服务员,她脑海里装着菜肴、酒水的基本知识,才能随时拿出来应对客人在点菜过程中所提的要求,例如,介绍特色菜式,为客人提供选择根据,按菜肴特点推荐搭配酒水等。所以,该前置任务是新课――点菜服务的必要准备。学生完成前置任务后,转入中餐厅点菜服务的学习,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模拟进行对客点菜服务的基本程序,因为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每个程序都进行得很顺利,参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整个过程,表现、回应自如自信,学习是卓有成效的。完成点菜环节的学习,接续将要学习菜肴服务、席间服务,进行开瓶斟酒、添加酒和上菜、分菜的学习与实践环节。这一系列的学习,涵盖了为客人就餐服务全程每一环节。学生只有掌握每一个知识和技能,才能连贯完成整个的开餐、就餐、餐后的服务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见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延伸。

巧用前置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探讨

二、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体现

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指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前置性作业”正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它恰恰反映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求知精神。可见,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是调动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基于《餐厅服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因素,布置个人单独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根据学习(工作)任务类型,布置理论型、操作实践型及兼而有之的前置性作业;作业形式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表达的;既要有动口说的,也要有动手操作的。

(一)通过科学设计的前置任务引入新课,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

1.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注重其易行性、可行性

在职一级的学生授课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布置如:请介绍一家你认为在广州比较有特色的餐饮店。你觉得怎样的餐饮服务才算是优良的服务?讲述一次你曾经遇过你认为比较好的点菜服务。中餐分菜工具的使用手法。这类前置性作业和任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而且与生活体验相关,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当有所准备之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反响热烈、主动参与状态让大家感受到课堂的轻松,而且较快地投入到后续的教学环节当中。

2.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前置性作业,要注意数量适度、难度适中

笔者自2007年开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渗入小组合作学习,恰当的前置作业和课前准备是课堂小组合作活动的有力保证。如餐巾折花技法小组接力赛展示、餐巾折花款式小组竞赛(以多又好为胜),中餐基本食材原料类型介绍。又如,笔者在讲授中餐零点服务的点菜服务一节中,给学生布置了两个前置性作业:任务一是以学习小组成员曾经经历过的就餐点菜服务,演示你们认为做得不错的场景或者是做得不太好的场景。任务二是学习小组讨论:服务员为客人点菜需具有哪些菜肴知识和服务礼仪?课前,教师和几位小组长对课室的环境稍作布置,尽可能仿真成餐厅就餐的一个环境,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展开服务过程的实践性学习。课堂上即时随机抽选小组进行任务一的演示时,要求其他学习小组留意观看并准备评议:上述的待客点菜服务较好的方面体现在哪,哪些是不足的,需要怎样改善?这样的堂上活动,其真实性、直接性是显而易见的。被抽到的四个小组,三个反面演示、一个正面演示呈现就餐点菜服务,同学们对其中的服务表现比较留意,特别是对学生“服务员”服务欠友善、业务欠熟悉的方面反应激烈,点评也比较到位。

(二)创设情景,出示任务,明确方法,努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联系餐饮行业的实际设计前置学习任务。在《零点西餐的点菜服务》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结合酒店专业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学中实行“师”、“生”换位,前置作业布置了在酒店餐厅中为客人点菜的任务,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触发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

(三)前置作业的设计力求让学生想做、能做、会做、乐做

在餐饮服务课程的教学中,前置作业的设计要注意预设目标恰当、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对课题感兴趣,从而对课堂活动准备充分,能深入到探究学习当中,实现知识生成水到渠成的效果。尤其是技能课的前置作业,以督促学生提前学习新技能为主,而检查学生有无提前学习新技能,是技能课前置作业设计的关键。

以斟酒技能而言,要知道餐厅主要酒类的服务方法,斟倒时不滴不洒、不少不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仿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准备了葡萄酒、香槟酒、啤酒、汽水几类餐厅点用频率比较高的酒水,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斟酒手势和方法后,布置各学习小组在课前模拟练习葡萄酒、香槟酒、啤酒、汽水的对客服务,包括如何开瓶、选用适配的酒杯、把握斟倒的份量和速度。课堂上的展示,即随机抽取一种酒水进行。同时,本节课在真实的餐厅经营环境下学习,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能较好掌握斟酒服务要领。本节学习还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常用的开瓶器的使用,穿插技术性动作的示范,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矫正。此外,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间交流,使未能动手操作的那部分学生也能真正掌握操作要领。

前置学习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从兴趣促使的自发性学习,发展到从拓展自我知识与提高自我能力为追求的求知行为。

(四)要有完成前置作业的评价设计。

无论是以个人还是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前置作业,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课堂评价和课堂小结环节。在这方面,笔者尝试打破由教师包揽评价的传统做法,采取生生互教、学生相互评价的做法,把学习过程延伸到评价环节,持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1.生生互教的学习模式中渗透评价功能

一个班集体里,每位学生的长处、短处各异,教师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恰好这方面薄弱的同学。这样,每个人的短处假以时日终会逐渐淡化掉;而长处得以巩固就会发展成为学生的专业优势。完成前置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本人,这种做法很显成效,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学得快且好的学生,既能及时帮助学得慢的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又使优秀的学生在教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操作技巧,提高了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也是在自我评价中不断调整进步)。更重要的是,生生互教,其实是把评价渗透进去了学习中,能承担教的任务的这一部分同学,就是对其学习效果的充分肯定,被教的自然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差距,这比教师给他一个差、一个不及格更有切身体会,从而激发了这一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急起直追的积极性。生生互教这种学中渗透评的模式,效果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2.学生相互评价的可行性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引入小组竞争的机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竞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进行相互评价时,各小组要简述评价依据,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技巧。通过学生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明确技能操作的关键点。

3.设置完成前置作业的奖励措施

对按时并出色完成前置作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高质量完成前置作业,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要注意的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乐于完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条例,如:按时完成的颁发各种称号,像给折餐巾花的优秀同学冠以“小能手”、“小巧手”的称号,小组任务完成得最棒的封以“最佳小组”、小组长则颁上“最佳小领导”。这些平日的评价都与学生个人的学期评价有机结合,因而能极大地鼓励积极好学的学生,对后进的这一小部分学生也是一种触动(并不只是分数高才有机会受到肯定)。总之,每一种评价手段都是为了引导全体学生重视完成前置学习任务,从而有所准备地投入到后续的主体学习当中,并体现出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设计的前置性作业,既有操作的也有理论为主的,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型活动中积极展现自己所长;能在小组活动中合作互助,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发挥前置作业的教学效应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一)要重视前置作业的展示和反馈

首先,要做好课时安排,为每个小组提供展示的机会和时间,尽量避免因时间所限而难以照顾到大部分学习小组的课堂展示,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造成学习效果的差异。教师对课堂导向的引领、对发言的恰当点拨是前置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教师在学生展示时用心听、留意学生的反应,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讲出相关联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部分学生冗长、抓不住要点的发言。各小组将其准备的前置作业探究活动展示后,可以预留他们相互提问、讨论生成的时间,教师把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成共识,教师的点评、归纳是必须的。

(二)“慧眼识珠”选拔优秀学生担当前置学

学生的前置作业如果准备充分,将顺利地完成当节课预期的学习交流与教学目标,但也不排除个别小组考虑不周、准备的资料不全,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要在课前通过对组长进行恰当的指导,让组长带领并督促学生完成前置任务。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组长承担指导和评价的角色,教师要选择操作能力强、责任心强和乐于助人的同学担任组长,必要时对其提前进行培训。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电子产品为课堂教学的前置环节服务

例如:用数码相机抓拍学生操作中不规范的动作和行为,以便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选拍学生先学、先做的情形,待到后期学生基本掌握该知识点、技能点,播放给学生看,借此进行对比教学,同时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另外,把之前师兄、师姐的一些学习情形片段,选放给学生看,也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持之以恒的、有效的“前置作业”能够实现学生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的转变,在有效的“前置作业”的引领下,在践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餐饮服务课程的课堂里,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学习效果日渐提升。基于平日的学习积累,学生学期考试成绩总体有升幅,及格率达到98%,优秀率超过30%;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组织的中级餐厅服务员的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98%,比往届高了5个百分点;在教育部门组织的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层次的中职技能大赛中,涌现出了特别优秀的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获得省市一等奖7个;在校内的餐饮服务接待得到学校领导和来宾的好评,到酒店餐饮行业的实习获得表扬。由此证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重视前置作业等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