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

第1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However, Micro-blogging can also be potentially dangerous as it may give away people’s privacy and other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t might be used by some people who have ulterior motives to spread rumors or to slander other people. In other hands, being susceptible to others' idea easily,most people tend to lose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In my opinion, Micro-blogging provides us comfort and also inevitably some concerns. We should be careful while using it.

近年来,微博越来越流行。准确地说,微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似乎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微博。许多因素导致广泛的微博。首先,微博让人们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个人的思想更加方便。微博没有固定的规则和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有一个声音和与他人。此外,人们可以表达他们的即时感受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如果他们有一个电话。第二,微博能相互沟通更深入。通过揭示他们发自内心的情绪在微博,他们的朋友可能也知道他们的条件,可以提供及时的安慰。第三,微博真的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且它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供人分享观点和获得信息。

第2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今年高考前夕,荆楚网强化了对高考新闻报道的策划,开设了“2013湖北高考”栏目,还制作了2013湖北高考新闻专题,报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其新闻性、服务性进一步增强。可以说,今年本网的高考报道亮点频频,同时,值得我们加强、改进的地方也不少。

一、高考全媒体报道所采取的形式

第一,原创稿件关注民生。

网友关注高考新闻无非两大块:一是高考动态消息,二是高考服务资讯。因此,高考策划只要把握好这两个方向,就成功了一半。总体看来,本网见诸网络的一组组报道也基本上实现了策划意图。

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既有《“2013湖北高考”湖北全省报名43万 较去年减少近2万》这类权威信息,又有《“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这类民生花絮稿件。这些稿件都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据统计,本网的高考试卷及答案单项PV高达10.9万,所有试卷和答案的总PV高达62万。

第二,新闻专题整合资源。

新闻专题就是将与某一新闻事件或与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荆楚网的2013高考专题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荆楚网2013高考专题内容包括“2005~2012全国高校分数线查询”、高清组图、视频新闻、文字报道、实时天气、高考时间表、报考技巧、考情速递、冲刺秘籍、微博互动等多个版块。该专题最大限度地集合了本网的文字稿件、图片报道、视频新闻等新闻资源,是集时效性、互动性、服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闻专题。

第三,视频新闻全媒体传播。

2013年高考期间,本网共6篇视频新闻或节目,包括2008年10月1日开办的一档原创网络新闻评论性栏目“热点网谈”和记者拍摄的高考现场视频新闻。这些视频新闻既有高考当天新闻,比如《直击2013年高考湖北考点现场43.8万考生赴考》,又有高考后放榜时的状元学习经验谈,比如《2013鄂汉文理四状元谈高考》,还有湖北省互联网品牌栏目“热点网谈”谈高考,比如《高考加油!青春冲刺不做临时工》。

这些视频新闻嵌入本网原创文字稿件中,相得益彰,体现了本网全媒体的报道理念。

第四,东湖社区热帖炒作。

互动性是新媒体一个很重要的优势,荆楚网不仅拥有这样的优势,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高考前后,荆楚网旗下的东湖社区就“2013湖北高考”这个话题了154个帖子。其中,《2013湖北高考各科试卷参考答案出炉,快来估分啦!》这个帖子获得了12555次点击量,有24个回复。这个帖子也是配合荆楚网首页的高考试卷和答案进行的全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网友们纷纷赞叹试题和答案出得好快。

第五,最武汉、神码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

荆楚网也适时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最武汉、楚天神码纷纷推出手机客户端。湖北手机报等荆楚网旗下手机报用户超两百万。在这次高考报道中,最武汉、楚天神码、手机报纷纷推送本网高考稿件及高考试卷和答案,受众超百万。

第六,新闻漫画让报道多元化。

湖北最大新闻动漫企业——楚天尚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旗下公司。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楚天尚漫配合本网稿件制作了《微漫画:高考那些事儿》、《高考“安检仪”》等优秀新闻漫画作品,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第七,官方微博微信扩散传播效果。

荆楚网开设了新浪、腾讯等官方微博,还开设了荆楚网官方微信。截止目前,荆楚网新浪微博粉丝达8万多人,腾讯微博粉丝近4万人,官方微信有200多人关注。荆楚网微博“2013湖北高考”相关微博数十条,本网官方微博还发动网民进行收藏转发和评论。

二、荆楚网2013年高考报道的特点

第一,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地说,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1]

在荆楚网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手机客户端、移动互联网、新闻漫画、社区和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融合在一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全媒体报道。这次全媒体报道满足了各类网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阅读习惯的需求,使网民更及时、更多角度地获得视觉和听觉满足。

第二,新闻互动性强。

网络媒体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孕育了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这就是互动性新闻。这种网络互动性新闻建筑在发挥互联网优势、适应受众的互动需求上,在网络新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荆楚网充分利用东湖社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使网友与编辑记者在线交流,使网民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且能第一时间反馈信息。这种新闻互动是即时的,并且这些新闻不受空间限制,不管网民身在何处,都像共围一桌聊天交流,网民对高考新闻事件的广泛参与不受对象、身份的限制。

第三,新闻时效性强。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2013年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并在荆楚网首页。随后,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东湖社区、新闻专题、神码客户端第一时间转发首页稿件,网民第一时间就能查阅到高考讯息。

第四,新闻权威信息不失位。

《陕西日报》在2005年6月7日第4版上发表了题为 《媒体热炒高考搅得我们心神不安》,就媒体对高考过度的关注与报道表现出无奈与厌烦的情绪。[2]

怎样在高考新闻报道中,向广大考生传递他们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又避免高考信息的狂轰滥炸,搅乱考生心情呢?什么样的新闻对于考生来说是最需要了解的新闻?招生政策、录取信息、试卷答案,毫无疑问,权威信息在高考新闻报道中一定不能失位,再配合一定的贴近民生的动态消息,一定能将高考新闻报道这场战役打好!

总之,有关高考的新闻报道虽然仅属教育新闻的一个部分或阶段性战役,但从这段时间的报道来看,似乎演绎了在教育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即把握“厚重”与“单薄”之间的“度”尤为重要。

第五,新闻贴近民生,服务考生。

1842年,卡尔马克思在其《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提出了“人民新闻”的概念。他指出,“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出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3]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做到了“新闻服务读者”。荆楚网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形式,整合相关信息、资讯,第一时间传递给考生和考生家长。比如说,《“2013湖北高考”湖北未来3天阴雨为主 考生注意添衣携伞》一文,在考前提示考生天气信息,体现了服务考生的思想。《“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一文发表于中午13时38分,语文考试结束后的2小时,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语文作文题目及考生感受。《武汉外校名师点评高考英语试题:答案唯一且具区分度》一文发表于高考结束第2天,让广大考生第一时间能够看到试题解读,这也是服务考生的一种形式。

三、荆楚网高考新闻报道的不足

总体来说,本次荆楚网高考报道策划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不足,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是报道的深度不够。

在2012年范长江诞辰100年座谈会上刘云山发表讲话时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击不出精品佳作”,号召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在策划报道中,要学会“深挖一个故事”。

本次本网高考新闻报道,内容涵盖比较全面,但是缺点是深度不够。例如关于高考状元的稿件大部分仅限于报道状元们的高考成绩、个性特征、学习方法、择校意愿等,对“状元热”这种社会现象的隐忧,或者说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较少涉及,至于说这种现象背后的教育体制问题的深思就更是没有探究了。

再比如,高考进行时的报道大多只是“高考表情”之类组图新闻或者考场现场描述,对考生和家长备考的故事没有深挖,对家长老师送考时的插曲没有深挖。综上所述,本次高考新闻报道没有“深挖一个故事”。

二是报道的典型性不够。

本次高考系列报道,给人总体印象是稿件平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抓人眼球的新闻几乎没有。大多数报道集中在对高考前的服务资讯,高考时的现场记录,高考后的名师点评试卷和对高考状元的高考成绩、学习方法的介绍。报道中讲述特殊考生、典型事迹、典型老师、特别家长的故事很少,细节不够生动,人物不够典型。

这次的不足也提醒我们,在来年的高考新闻报道中要有新闻眼,采访要精益求精、细致到位,写作要善于抓住细节和事件闪光点,让高考新闻报道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注释: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2]鲍海波:《教育新闻报道的“厚重”与“单薄”》,《新闻战线》2005年第8期

第3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其实“互联网+”早在十年、二十年前都已经有它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了。“互联网+”一共有六个特点: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利用“互联网+”的第一个特征,跨界与融合,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跨界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能力、习惯、性格之间的跨界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跨界融合。

我们主要谈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之间的跨界融合。主要从师生与环境、学科与学科、互联网与管理、技术与教与学融合来谈。

首先谈师生与环境的融合。目前在我们学校,有苹果系统和windows系统供教师、学生随心所用。

在深圳这座城市,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互联更加重要。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每个功能室都可以用PC、平板,甚至用手机上课。所以学校的有线、无线全覆盖,师生和环境无缝连接。

关于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我们主要是从课程统整方面进行探索,包括数学与语文、综合实践的融合,语文与美术、科学的融合,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

关于互联网与管理的融合,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平台的类似于物联网的学校办公平台。左边是全球对于互联网的APP做的划分,我们学校也把我们所搜索到的以及自己开发的APP分成五个类别供老师们使用。

就技术和教与学的融合,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服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自己设计的特需课程,特别强调让信息技术退到幕后,让它为教与学服务。

融合策略之一:“拿来主义”

前年,我在后海小学做校长的时候,举行一个全国的研讨会,当时来自河北的几个校长问我一个问题,“吴校长,你用微博、用微信、用QQ、用思维导图,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我说你问的太对了。我又问他一句,全球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先进的吗?他答不出来了。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很好,大家都在用。遗憾的是,在教与学这块确实用的不够。

我们借鉴网盘精灵搭建校内的云存储平台,里面有海量资源,涉及管理、教学、科研、安全、后勤等等。

我们利用腾讯微博搭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我从2012年开始搭建的,在后海小学搭建,连同现在工作的学校已经五年了。5年来,据统计已经发表了有30多万幅作品,是中国最大的学习平台。我想说的是微博是学习社区最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平台。因为微信还只是半封闭性的。所以说从全球来讲,大家都知道交流最广泛的是微博而不是微信。 这是孩子们在微博上发的作品,老师、同学、家长去点评,我们每位同学一学期就可以发几十篇,甚至几百篇文章,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我觉得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这也许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

我们用的是苹果系统的APP。这里面有多少呢?据说有150多万个APP。我们学校老师们已经在上面淘到了100多种APP用于我们的教与学。所以这些“拿来主义”比我们去单独开发,应该说简单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我们做的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我个人觉得,信息技术在这块更多的是应用。

融合策略之二:为我所用

什么时候用?怎样提高效率?无法代替,增加趣味,以学定教。首先以小学为例。我们基本上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半学期学完全部语文教材,剩下时间大量阅读和写作。但解剖、星图、星际的这些东西,我们传统的教学没法做。

增加趣味,现在我们的信息化当中有非常多的在玩中学。玩中学应该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方向。

以学定教,今年上半年,南山区举行了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八千个老师参赛的校园百花奖大赛。40多个特等奖当中,我们学校占了3个。有一个特等奖的老师,现场用iPad进行教学,获得了语文特等奖第一名。我们中学还有一个生物老师,利用信息化来进行错题的纠正,也获得中学生物特等奖第一名。这是我们的科学老师利用我们引进美国的3D动画教材进行月球的一个讲解,也获得小学科学组的特等奖第一名。

融合策略之三:按需定制

我们就英语教学当中的阅读量不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国内比较优秀的英语学习平台―― 文理ABC,里面涵盖了听说读写练和分层学习社区。还有我们引进美国的250余种3D虚拟动画教材,包括小学数学、科学和中学的数理化生物学科内容。

我们引进并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来分析中学生学习状况。我们开发了一个叫“小思阅读”平台,大量阅读就在这里。这和传统的电子阅读不一样,上面提供的书,孩子们把纸质书读完以后,可以把笔记添加在平台上。

融合策略之四:

打造自己的团队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信息化管理团队非常重要。20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省级课题研究《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说话、作文的能力》,获得了省级首届普教系统成果的第二名。由此,我35岁被评为特级教师。从此以后,信息技术和我结下不解之缘。

我是学校第一个买电脑、第一个用电脑做PPT,第一个用电脑打字写文章备课的老师,我觉得信息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应用团队都很重要。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思想,有了技术,我们老师们不知道怎么用,不会用,恐怕也不行。在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让人欣慰的老师。比如说这个工作室的中学教导主任兼数学老师,他个人公众号里面有几百篇文章,关注度很高。他是语文特等奖教学的获得者,南山区教研员听完她的课以后说,在她的课堂上,真正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融合策略之五:探索路上的思考

信息技术不要强调某一个软件、某一个平台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在全球范围,哪个最好用、最适用、最能够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效率的,它应该就是最好的。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该说哪个更好,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融合到一起为我们所用。

信息技术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设备。

我觉得把全球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用好,用在工作、教学和生活当中,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变革、重构和创新。

信息化的普惠程度是要让所有老师、所有孩子,包括家长都可以应用学校的平台,可以运用相应的软件做教与学的事。这个学校的信息化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普惠的程度。信息化的定位一定是一个技术的支撑,它不能代替人的思维,所以说我们只有把技术用好,我们再做后面的事,这一切都是人的问题。

进行“互联网+”与教学的探索,这样做就是构建无边界学习行为,就是培养筛选、收集、融合、编辑、应用、创新能力,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今年11月份,我们南山文理实验学校和南科大实验学校、港湾小学,我们三家学校将联合举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课程建设研讨会。相关领导将亲临这几家学校体验信息化在这些学校里到底用到什么程度了。

第4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爱的烙印

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一个小男孩偷偷跑到家附近的河里游泳。他匆忙脱下鞋子、袜子和衬衣,溜出了家门。他欢快地跳进水里,没意识到一条鳄鱼正从对岸缓缓地游过来。

小男孩的妈妈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一切。恐惧霎时抓住了妈妈的心,她急忙跑到河边,使劲叫唤男孩的名字。小男孩听见妈妈的呼唤,转身往回游。但太迟了,等他游到妈妈身边时,鳄鱼追上了他。

站在岸上的妈妈一把拉住孩子的手,鳄鱼也死死咬住了孩子的腿,一场“拉锯战”在他们之间展开了。鳄鱼显然比妈妈强壮许多,但妈妈坚决不放手。幸运的是,一个农夫开车经过,听见妈妈的尖叫,从卡车里冲出来,开枪打死了鳄鱼。

几周后,小男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腿和双手布满了伤痕。腿上被鳄鱼攻击的地方,伤口深得可以看见骨头。手臂上的伤痕,是妈妈抓住他时留下的。

一名记者听说此事,到医院采访小男孩,他问男孩是否可以看一下他的伤口。男孩先是缓缓抬起了他的双腿。随后,他骄傲地对记者说:“看看我的手臂吧,那里有一道很深的疤痕,当时我妈妈死不松手才留下的。”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记者知道:母爱已经烙在了小男孩的心里,比眼前的伤痕还深百倍千倍。

【名人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是发生在越南的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由机的狂轰滥炸,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炸死了,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流了许多血,需要输血,但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给在场的所有的人验了血,只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

医生和护士都只会说一点点的越南语和英语,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越南语。于是,女医生尽量用自己会的越南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孩子们都没有吭声,也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几分钟后,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过了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小男孩带到临时的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地插入自己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地被抽走,眼泪不知不觉地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医生紧张地问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他摇了摇头,但是眼泪还是没有止住。医生开始有一点慌了,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肯定弄错了,但到底错在哪呢?针管是不可能弄伤这个孩子的呀!

关键时候,一个越南的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一个人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去,小男孩哭了起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小男孩回答得很快:“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名人名言】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谚语

陈一冰完美表现收获微博暖意

在2012年8月6日结束的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吊环决赛上,中国运动员陈一冰尽管无可挑剔地完成了整套动作,却仍“意外”夺得银牌。落地跳了一小步的巴西小将纳巴雷特反以0.1分的优势夺冠。裁判有失公允的打分让国人愤慨,前奥运会冠军刘璇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裁判评分的偏颇。

比赛结束后,陈一冰依然给予观众自己的招牌微笑,大将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在颁奖结束后,陈一冰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对于自己在奥运赛场上的“毕业表演”没有拿下金牌还是感到极度遗憾,委屈地流下眼泪。

虽然在场内遭到不公,但微博上却让陈一冰感到十足温暖。不仅网友们表示力挺吊环王子,包括李冰冰、杨澜、哈文、任达华琦琦夫妇、张泉灵、何炅、谢娜、赵子琪、马浚伟、宁财神等在内的明星也纷纷在微博中为陈一冰鸣不平。

李冰冰说:“陈一冰,全世界人都看得到你的精彩,你是大家心中的那个冠军!金牌不代表一切,你赢了所有人的心!挺你!祖国人民用爱为你接风洗尘!”主持人何炅也呼吁大家:“为我们的冠军陈一冰唱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戴上金牌!”

【名人名言】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

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地咀嚼着。一会儿工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了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是在数着什么东西,这让无意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圆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就这样,老顾客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到来。“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圆圈后,小男孩急忙拉着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着。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

没想到小男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第5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这是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来自内蒙古的马骄同学的妈妈写给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感谢信。马骄是基地“高考冲刺班”的一名普通学生。

和许多参加基地培训的学生相比,马骄的进步算不上突出。

河北秦皇岛市的聂语洋同学,2011年寒假参加基地认真能力训练营,高三一年休学在家用基地的方法学习,高考考出了总分602分(超过一本线53分)的好成绩;山西长治的赵艺璇同学,2011年高考前两个月在基地参加了为期7天的模块课程学习,高考总成绩比两个月前的模拟考试提高100分……

这一切不禁令人好奇:“基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里有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呢?”

严格执行“学会的三个标准”,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

基地成立于2007年,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牌,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目前基地共有26位老师,总负责人为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唐曾磊先生。

基地的服务宗旨非常明确:“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家长会沟通,家庭更和谐。帮助每一位家长开心地生活,让家长帮助孩子开心独立地学习好、生活好!”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真的是很苦的事吗?有没有可能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呢?

让我们看看山东菏泽高二女生张晗在基地的学习故事。

张晗的妈妈经常看唐曾磊的博客,她很认可唐老师所说的“学会的三个标准”(1.得满分。前因后果不可错;采分点一个都不能少;只要会做,一个字都不能错。2.熟练化。一个题目,如果考试要求是10分钟做完,自己学习时要能够在8分钟内做出来并得满分。3.举一反三。根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变化出题并求解,每一道题目都需要做到得满分、熟练化,再把每一类型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纳),但发觉自己无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严格执行这三个标准。唐老师告诉她:“要帮助孩子严格执行‘学会的三个标准’,自己得首先成为具有认真能力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你还没有成为自己的光,所以不能照亮别人。”于是,张晗妈妈带着张晗千里迢迢从山东跑到北京,来基地学习。

张晗数学成绩不好,满分150分的试卷,她一般只能考五六十分。她和妈妈在北京只能待三天半,很担心能不能学到东西。唐老师告诉她:“学很多东西不太可能,但你的学习状态会有大的改变。”

基地的学习方法看似非常丰富,有数学学习十步法、英语学习十步法、语文学习十步法、单词学习五步法、轻松作文三步法等。在做题过程中,还有十个三步法:审题三步法、题目解答三步法、作业检查三步法、错误解决三步法、答案分析三步法、举一反三三步法、总结归纳三步法、课本学习三步法、定义理解三步法、公式掌握三步法。实际上,这种种学习方法,都是“学会的三个标准”在不同学科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张晗的情况,唐老师让她采用“数学学习十步法”学习。“数学学习十步法”分为列条件、做题、检查、订正、做对、节奏、小结、改变、解题、整理十步。以第四步“订正”为例,它有四点要求:一、对照课本答案订正自己做的内容,标记出不一致的地方。二、分析每一个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没有出错,思考按照例题的写法为什么更好,下回应该怎么写。三、如果有错误,针对每一个错误,分析是因为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还是因为会做而做错。如果因为理解不到位,看课本上相应的定义、定理、公式或性质等,直到彻底理解。如果会做而做错,想一想:怎样操作才能保证下次一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四、如果自己无法独立找到彻底解决错误的办法,操作“错误解决三步法”。

唐老师给张晗讲了半个小时的课,然后给了她一道有关圆锥曲线的例题让她做。张晗把这一道题做了一天半后,就找到了学会的感觉,她说:“以前觉得做一道例题就是把这道例题弄明白,现在才知道做一道例题就是把一节内容甚至一章内容做一次深入的剖析!一天多的时间,我只做了一道例题,还没有做完。从来没有过这么充实的感觉,从来没有过这样深入题目的感觉,从来没有发现一道例题居然可以这么做!……一道题目全部弄明白了,没有疑问了,不是记住了,而是感受到了什么叫‘会了’。这是一种胜利的感觉,是一种喜悦的感觉,让你有信心再接下去做一道又一道的题目,让你快乐地学习着。我已经从一个不知道怎么学习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知道怎么学习、怎么深入、怎么学会的学生,相信我的成绩一定会快速提高!”

在基地学习了三天,一个月后,张晗的数学月考成绩提高到106分。

在唐曾磊的博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文章,也有很多和张晗类似的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成功教育案例。为此,有网友在他的腾讯微博上问:“唐老师,你经常提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不是在做应试教育吗?”唐曾磊回答:“医生拿刀就是在杀人吗?正如医生拿刀救人,我是打着应试教育的幌子在做素质教育!”

为什么用“学会的三个标准”让孩子做题是素质教育呢?难道做题的背后有什么玄机吗?

第6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由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The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简称GCCCE2011)于2011年5月29日至31日隆重召开。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是一项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汇聚世界各地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教育工作者、校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有关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创新。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会议已列入美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会――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议列表。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相关问题,推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界同仁的交流。围绕此主题,本次大会开设了十个子会议进行深入讨论: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件设计、数字化测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中小学教师论坛、博士生论坛。本次会议共吸引了500多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其中正式代表240人,嘉宾40人,研究生代表220多人。

二 论文集主题与作者信息

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吸引广大学者的积极参与,本次会议收录的论文被IEEE出版,并送交工程索引(EI)检索。当然,这也是前14届高质量的会议成果铸就了今天的国际认可,从这一层面也可看出主办方为促进学术繁荣所做的努力。

1按论文主题划分

本次会议收到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学者积极投稿,共收到论文1327篇,经过严格的评审后,录用论文414篇,录用率为31.2%。其中张贴论文73篇,大会最后还评出优秀论文22篇。论文集紧密按照大会主题进行编订。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和教育软件设计”来稿数量不相上下,依然沿袭往届的特征,说明在计算机的教育应用领域,学习环境的构建和教育软件的设计是热点。“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的篇数紧跟之后,并且与往年相比,数量有所上升,表明在游戏中教育和组织非正式学习受关注度较高。而“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往年相比数量有所下降,这与大会召开的地理位置相关:本次会议在大陆召开,而此主题研究者多为台湾地区。经研究分析,本次大会研究热点和重点话题基本与往届相同。

2按作者来源划分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的作者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笔者按照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得表2:

分析表2的数据得知,除了中小学教师论坛,其他主题论文的作者半数以上来自大陆地区,除了地理优势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陆地区的研究者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三 会议内容聚焦与评述

会议邀请来自于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地教授、学者做了四个大会主题演讲和十个专题讨论会,另外还组织参会者对杭州胜利小学进行半天的参访活动。

1大会主讲

香港大学罗陆慧英教授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为题,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组成,任何一个单一的教育创新的做法都不会成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把信息和通信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对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的“破坏性”转型。罗陆慧英教授以一个园区的变化为喻,提出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处理教育创新问题,并给出了五项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条件:一是政策,即跟变革相配合的明确的政策方向和压力;二是鼓励和支持策略,即适当的政策措施以栽培崭新实践的出现;三是专业连网,即教育人员专业战略协作和联网机制:四是为学习而建的架构,即机构学习是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是学习•信息技术•技术,即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创新的物质体现、中介和基础设施。罗陆慧英教授的报告从系统的宏观角度深刻分析了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创新,但是教育创新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艰难,需要五项条件统筹配合。

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深化融合,支撑创新――关于教育中长期规划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思考”。杨宗凯教授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组长,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及国际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需求为背景,阐述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在报告中,杨教授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处于起步、应用阶段,并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方针、工作方法、整体风格以及四部分的成果,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前学习到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最后杨教授还欢迎大家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意见稿推出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考。

台湾科技大学黄国帧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移动与泛在学习的研究趋势与应用”。在报告中,黄教授完整的介绍了移动与泛在学习的定义、实现架构及研究趋势,同时结合实例说明过去的教学工具与策略如何与新的科技结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黄教授已发表超过350篇与数位学习及智慧型系统相关的论文及著作,在演讲中,黄教授展示了多个在自然科学及乡土教学方面的实际应用策略及成果,不仅为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内容,还为研究生树立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研究的典范。最后,黄教授总结说“教育为本,科技为用”,指出了所有的科技都是教育中的工具,教育才是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大会最后一天下午以“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为主题,分析了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班班通到教育云的发展路线。在报告中,祝教授先介绍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绿色班班通”解决方案以及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应用状况;接着推出基于大教育装备的“绿色教育云”开发计划,介绍其核心技术及服务框架;最后就如何通过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介绍具有前瞻意义的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建模,以及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技术标准研究进展。据了解,电子书包已经在上海、扬州的部分学校进行开发使用。祝教授的报告内容吸引了众多华人的兴趣,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纷纷提问,表示对此研究的支持和认同。

2 部分子会议报告综述

据统计,此次大会的子会议共有182场,同一时间段有5场报告在同时进行,笔者选取部分报告进行综述分析。

(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移动和泛在学习,创造了这两种新型的并极富潜力的学习模式。移动与泛在学习(台湾称为“行动与无所不在的学习”)历来是GCCCE大会研讨主题之一。从本次会议的收录论文来看,移动和泛在学习以台湾学者研究为代表,并以自然科学和英语学习为实例,以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当下流行的技术设备为工具和手段,以实证研究等为研究方法,探讨相关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活动等。

(2)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

在娱乐中学习的思想催生了教育游戏,经统计发现,该主题主要是台湾地区研究生作为毕业论文的热门选题范围之一,研究的思路是以一定心理学方法或策略为基础,用量表、问卷等工具,并结合各种教学策略,设计各种教育游戏,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佳燕的题为《目标层次与鹰架策略对国小学童程序设计学习成效与认知负荷之影响》和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宋涵钰的题为《基于凯利方格之游戏学习模式对改善学习成效及态度之研究》为典型。此类选题的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值得大陆的研究生借鉴。

(3)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华文教学中写作课程的教学是一大难点,很多非大陆地区的华文研究者都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ICT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报告中,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苏彦宁团队的《导入网络同侪互评策略于国中写作课程之学习环境建置与初探》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Jo KimLee团队的《线上作文互评功能在教学上的设计与使用》不约而同的用到学生的线上互评策略,此策略吸引了与会者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该主题的主持人陈明溥教授最后总结时指出,在华文教学中,不管使用何种策略,对社会性软件的选择很重要,而学生对社会性软件的使用热情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或学习活动设计相关,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或学习活动的设计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点。

(4)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从论文投稿和报告数量来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师范大学蔡苏代表他的团队做了题为《基于三维交互虚拟学习环境的案例开发与探究》的报告,报告中以四个众所周知的数学案例――天体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单摆运动展现了三维交互的虚拟学习环境,最后还用增强现实技术现场展示了这四个案例,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注意和探讨。不得不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尤其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宽泛。

(5)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

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是计算机在非正式教育领域应用的典范,但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在往届的GCCCE大会中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就受到专家及学者深刻探讨,当然此次大会也不例外。台湾师范大学张基成教授的《台湾企业数位学经验与个案》的报告是有关中小企业网路大学校在台湾的实施和推广。这个网路大学校的建设是为满足台湾企业从业人员、中小企业的自主性学习需求,课程内容浅易入门、广而多元,为台湾中小企业营造了数位学习的氛围,其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学习入口网、学习平台、教材管理、学习服务、组织学习、推广服务和专案管理。这个中小企业网路大学校为逐渐兴起的企业大学的建设提供一个好的案例。

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老师的《企业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以苏宁电器的员工培训为例,介绍了他为苏宁电器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的阶段成果。针对苏宁电器的要求,张老师对苏宁电器进行知识管理、培训教材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和e-learning策划。张老师的研究告诉我们企业培训没有通用的课程,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员工培训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深入研究企业培训,先深入掌握企业各个岗位和员工特征。

四 GCCCE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经笔者调查统计,发现到会作报告的专家学者多是教育技术专业的背景或是与之相关专业的背景,徐州师范大学更是有20多名研究生参加,可见此次大会在教育技术人心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电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分支阶段,不仅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越来越深入,更因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和使命。

1 名称问题

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的意见征求稿,提出将“教育技术”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此问题,《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通过新浪微博平台广泛征求了改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众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家参与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根据微博留言可知大家意见不一,总体认为教育技术更名是必要的,但是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次更名的现象: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后来更名为“视听教育”,再到“视听传播”,发展至我国曾有学者(至今有学者)称为“电化教育”,最后到广为大家接受的“教育技术”。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的名称变化过程中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教育技术是否要更名,免不了要考虑技术是否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纵观此次会议中所有专家学者在报告或论文中所用到的技术发现,专家学者们都在强调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提出新的技术,只是技术使用过程中方法的创新。鉴于此点,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更名还没有更名的必要。但是在此次会议中,许多大陆的专家学者提到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他们指出我国还处在教育信息化的起步、应用阶段,要达到教育与应用的融合发展还需要经过融合和创新阶段。另外“教育技术”的名称毕竟是从国外引进,并不具有中国特色。考虑到以上两点,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在微博中提出的更名为“信息化教育”的说法,同时“信息化教育”说明了教育技术的重心在教育,从而避免了教育技术姓“教”还是姓“技”的争论。

2 技术促进教育

正如台湾科技大学主题报告时所说“教育为本,科技为用”,教育技术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在教育,任何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相关技术)都是为提高教育的手段。我们关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更强调是各种新技术下的教育能否得到提高甚至改革。

此次GCCCE(2011)大会“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的主题会上专门安排了一场由清华大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钟晓流教授所做的题为《关于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研制》的报告。2010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下称“标委会”),专门从事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钟教授的报告内容是标委会提出的在2011年开展并完成《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研究与制定工作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的研究与制定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50所高校的65位专家和教育技术领军企业的10位专家共同参与的,并分为六个小组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制定:供配电、网络和建筑物理环境,音频环境与扩声系统,视频环境与视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语言实验室与教学资源系统,系统集成。声、光、电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许多方面,《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的六个方面正是在声、光、电等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同时改善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并彻底改变了一黑板一粉笔的教学设施。

技术促进教育的最好证明就是教学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研究与制定正在落实着这一点。对于整个教育技术行业来说,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是教育技术行业的核心工作,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当然,教学环境的规范建设只是标委会对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研制的一方面,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他的标准也会相继出台,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业标准做出努力和贡献。

第7篇:关于微博的英语作文范文

一、引言

后现代社会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是拒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理论,尊重以实践者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理论和研究的异质性。同样,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后现代旅游研究也愈发地倾向于探索游客的个性化和特殊兴趣导向。尤其是随着派恩和吉尔默(Pine&Gilmore)的体验经济理论的发表,探索游客的体验特性几乎成了所有后现代旅游学者的核心目标。

旅游体验是指在与旅游目的地互动的过程中,游客的主观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一变化充斥于旅游的方方面面,而且动态地影响游客的情绪乃至行为意图。纵向上,旅游体验开始于游客接触景点广告和宣传册等场外文本并着手制定旅游方案从而形成对体验的期待,在现场体验结束后,还将通过旅游照片和纪念品,故事讲述等场外延续文本来影响体验记忆的形成。横向上,现场旅游体验发生于游客与构成旅游世界的所有现场文本之间的互动,这些文本不但包括景点的主体物,而且囊括了服务人员、同行者、其他游客、本地居民,甚至天气、温度等所有的情境变量。这些所有的现场符号交织在一起,通过游客的感官形成格式塔式的总体形象,影响着游客的情感和认知的变化。由此可见,现场旅游体验可以理解为游客接收现场的旅游文本,并对旅游文本进行释义的符号解读过程。

但是基于游客有限的认知能力,接收全部的旅游文本几乎不可能。游客只能选择性的识别现场的符号,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现场文本。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旅游体验的异质性。因此,若想通过符号解读的观点来研究旅游体验现象,不可避免的要清楚影响游客自我文本形成的要因。

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提到了影响文本接收者文本识别和解读的两个特殊概念,分别是伴随文本(co-text)和接收者的元语言(meta-language)。其中伴随文本作为跟文本主体一起出现的社会文化约定符号,和文本主体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引导着文本接收者的文本感知和解读。但是,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伴随文本还未引起旅游体验,乃至旅游符号学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现有的旅游符号学研究者,大多着眼于符号学的方法论特性。既,通过符号学来解读承载旅游体验现象的各种文本(照片、纪念品等),而鲜少有人把旅游体验看作符号解读的过程来探索旅游体验的本质。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一个定性分析的视角,来探索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伴随文本的知觉和解读,从而验证用伴随文本理论来探索旅游体验的可行性。

本研究设定了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案例:赴韩中国留学生的遗产旅游体验。马康纳(MacCannell)把跨文化旅游者定义为‘追寻异国文化符号本真性的朝拜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探索游客对象征着民族文化的遗产符号的解读是研究旅游符号学基础理论的最为便捷和显著的方式。另一方面,近20年来,后现代游客对异国文化的追求日益增加。以2013年赴韩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例,31.6%的外国游客有过访问韩国故宫的经历;20.4%的游客被调查有过访问韩国博物馆经验。因此,研究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对于国家的外汇收入的增加,乃至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意义。此外,本研究选择赴韩留学生为标本,不止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加和消费力的增长、留学生的VFR游客吸引效果和国外中国留学生旅游市场的扩展以及成熟化,同时考虑到留学生在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代表性(相对较高的跨文化认知和较低的民族优越感)以及资料获取的便利性(较低的语言障碍以及反复多次后续资料收集的可能)和资料分析结果的效度(研究者作为局内人展开文本分析)。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符号学和伴随文本

符号是通过客观的媒介来传达人类主观意识形态的道具。维科(Vico)在《新科学》一书中提到,人类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成一种意识形态的语言来解读,从而得以建立自己的主观心理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生活体验是人类把社会经验和行为当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并通过解读这种语言的意义,从而构建独有的心理世界的所谓‘经验的符号化’的过程。换言之,体验的本质是人类与充斥着整个外部世界的符号之间的互动。而符号学,则正是研究这种互动的一种跨学科的学问。

范梅南(vanManen)指出,符号学是构成主义文学研究和意义论的基础。赵毅衡在解释符号学的理论形成时也提出,符号就是承载意义的外部表象,而符号学则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称之为意义学。由此可见,符号学的研究对象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一种研究符号的意义生产和解读的学科。而在研究符号的意义生产和解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探索意义生产和解读的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所使用的道具和法则。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符号学衍生出了各种新的形态。例如研究意义生产和解读过程中的人脑活动的认知符号学、研究广告传媒环境中符号传达的广告符号学、研究旅游体验过程中的主客互动的符号互动论等。因此,符号学首先是一种跨学科的科学,其次符号学的应用范围之广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实用学科。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可以大体的归结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索绪尔(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方向,另一个是以皮尔斯(Peirce)为代表的逻辑修辞符号学方向。几乎发端于同一时期的两大理论方向为20世纪符号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索绪尔把符号学命名为‘semiology’,并提出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二分概念。能指被定义为符号的表象、属性和功能;相应的,所指被定义为符号的意义或概念。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为基础,巴尔(Barthes)扩展了符号学的范围,提出语言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各种指示物,并以印有向法国国旗敬礼的黑人军人的照片和埃菲尔铁塔为例,区分了外延能指、外延所指、内涵能指和内涵所指的概念,并指出符号的内涵意义代表了一种‘神话(myth)’,并因此发展了神话学理论。

皮尔斯主张符号是说明客观现象和意义之间关系的几乎所有的社会表象。皮尔斯重新定义了符号的概念为‘something that stands for something else,to someone in some capacity’,并提出构成符号的表象(sig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的三分法。表象大致相当于能指,而对象和解释项则分别代表了符号的自带意义和符号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由此可见,比起索绪尔学派的以符号的意义生产为中心的研究,皮尔斯同时考虑了符号的意义生产和符号接收者的意义解读。皮尔斯的三分法为使用符号学研究人类认知和生活体验奠定了基础。既,人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即是人类接受周边由符号组成的文本并解读的过程。

因此,如果把体验看成人类通过符号与周围世界进行沟通(communication)的互动过程的话,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的存在:分别是符号发送者、符号接收者和符号信息。符号发送者负责给客观表象进行意义赋予(coding),被赋予意义的符号在特定的背景下以文本的形式向符号接收者传达符号信息,符号接收者通过自己的元语言对符号信息进行释义性解码(decoding)。而符号接收者解读的意义并非完全与发送者的意图一致,接收者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本的附加信息等共同影响着文本的接收和解读。前者通过影响接收者的元语言而影响接收者的信息提取和解读能力,后者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伴随文本影响接收者的信息接收方向和解释方式。

赵毅衡认为‘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了大量的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被携带信息或是潜在的,或是显性的。这些伴随的文本或是在文本生产过程中被附加,或是产生于文本被接收的特殊环境下,它们与主文本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互文(inter-text)’状态被接收者感知并解读。伴随文本携带了从文本信息被生产到被解读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context),若是没有这些伴随文本,符号接收者将难以正确解读符号发送者的意图,甚至出现符号误读或者漏读的情况。尤其是当符号接收者和发送者处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或是不同的时间维度时,伴随文本的缺失将预示着主文本信息的传递失败。

赵毅衡总结了3类6种伴随文本的存在。显性伴随文本是跟随主文本一同被传达的表层文本。它包括了副文本(para-text)和型文本两种类型。其中副文本是指对文本进行总结性说明和特性归纳,以及价值阐释的伴随文本。例如书籍的标题和出版说明;美术作品的印鉴;商品的商标和价格标签;艺术品的作者说明和官方证明书等等。副文本往往让符号接收者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从主观层面上影响接收者的符号解读。型文本是另一种必备的显性伴随文本,用于连接形成文本的各个符号之间的‘组合’关系,籍以说明主文本的体裁,类属和风格。认知心理学者认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学习是基于对已知存在的分类(category),由此可见型文本直接影响着符号接收者的符号认知和学习。

第二类伴随文本被定义为生成性伴随文本或者是前文本(pre-text),是指在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各种时代背景和文化痕迹.任何文本或构成文本的符号的生产都无法脱离广范围的社会文化语境。换言之,符号生产者想要传达的文本信息,本质上是自身对当前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认知,而符号生产的过程则是把这种认知客观化并希望同他人共享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的释义不可避免的要放在文本生产的文化大背景下进行。

第三类伴随文本产生于符号接收者的解读过程中,因此被定义为解释性伴随文本.它包括元文本(meta-text)、链文本(link-text)和先后文本。元文本是用于解释文本的文本。它不受属于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愿的影响,而是在文本传达过程中所出现的有关文本的社会性评价。链文本是指文本解读时接收者所能知觉到的相关文本。包括和文本共存的其它文本、文本所处的环境、文本的相关作品等等。文本很少单独被接收,通常文本的接收必然伴随着环境的‘噪声’。这些噪声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接收者解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正确性。赵毅衡指出,上述的几种伴随文本必然会随着主文本出现,而先后文本并非必然出现。先后文本被定义为主文本的‘仿作、续集、后传’等。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就是文学作品的后文本,而文学作品则是电影的前文本。

伴随文本是通过文本信息把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接收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连接的纽扣,是被动接收的文本解读语境和文化制约。通过伴随文本,接收者可以准确地理解生产者的意图,若失去对伴随文本的正确接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文化误解,甚至偏见。以跨文化旅游为例,若导游未能准确地向游客传达各种关于文化符号的伴随文本,必然会影响游客的文化认知,从而影响游客的跨文化体验的品质。

(二)旅游体验的符号学研究回顾

旅游体验研究经历了日常生活体验和旅游现场体验的再分化,旅游体验的多样性和旅游体验的主观性等三个阶段。后现代旅游学者则更多地把旅游体验视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承认旅游体验的因人而异的特性并试图从现象学的视角探索旅游体验的主观性。因此如何探索旅游体验的主观性以及开发一个有效地旅游体验研究方法成了旅游学界共同面对的课题。马康纳用符号学的视角扩展了旅游本真性理论来探索旅游体验现象,他指出旅游者是追寻符号本真性的朝拜者,旅游者不但在旅游现场解码各种现场符号,而且在场外也通过接触各种符号信息(maker)来加深自己的体验。这些符号共同组成了体验的舞台(stage),而游客关心的恰恰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能指和所指间的稳定连接被视为客观(object)的真实存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连接基于旅游者的主观判断则被视为构建(constructive)的真实。继马康纳之后,卡勒(Culler)从一个批判的观点解读了游客的符号追寻现象。他指出,旅游者妄图追求符号的本真性,却偏离了客观本真性的本质,反而满足于各种‘虚假’的复制品。厄里(Urry)则从游客的视角,提出游客体验的本质是对具有意义的旅游符号的凝视(gaze)。刘(Lau)则反驳了马康纳的‘makerassignifier’的观点,他认为从索绪尔的二分法的视角上,马康纳混淆了能值和所指的概念,而卡勒和厄里则是马康纳错误理念的荼毒者;作为反驳,克努德森(Knudsen)指出马康纳的旅游符号研究的基础是皮尔斯的三分法而非索绪尔的二分法理论,他并且提到,皮尔斯的三分法是探索旅游体验的适合的方法。

意识到用符号学来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可行性,学者开始着手于旅游符号学的发展。

一部分学者试图通过符号学的视角研究旅游的表征问题。帕尔默(Palmer)通过探索遗产景点的符号意义,指出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符号,象征着民族文化的性格。在文化符号的研究上,赫伯特(Herbert)通过分析文艺旅游者的遗产旅游体验,建立了遗产景点的建构(遗产表征)和消费(意义解读)模型。

艾特纳(Echtner)通过对符号研究理论的综述,提出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六个步骤:分别是选择共时的文本信息;细分化文本单位;记录文本单位的出现频度;分析单位间的组合关系(相互连接性)和聚合关系(可替代性);建立一个全面的文本模型并理解各单位间的连接规律;最终得以洞察文本的外延含义和内涵。艾特纳的文本研究技法为分析旅游者的文本信息(照片,微博,日志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利特尔(Littrell)通过探索国际旅游者对购买的民族纪念品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指出民族纪念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性,而代表着游客现场体验的延伸。同样的,金(Kim)也指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赋予,同时,他还指出,伴随着购买情境的不同(礼物或自己用),对游客来说,纪念品则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同样以探索旅游情境中的符号意义为目的,斯奈彭格(Snepenger)和他的同事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探索了旅游地的场所意义。他认为,空间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场所,正是因为它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快乐意义、实用意义、消费意义、社会意义),而游客的场所体验动机,更多的是来自于场所意义和自我(identity)的一致性。

比起国外旅游符号学研究的愈发成熟,国内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在2005年出版的《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一书中,谢彦君总结了旅游体验和旅游符号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用符号学探索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体验中文化释义的可行性。并总结出符号解读的四种可能(正读、误读、忽略、放弃)。作为国内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基础文献,该书为之后旅游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作为旅游符号学研究者,彭丹从一个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索了旅游情境中,主客之间的交互体验。她指出,作为旅游现场的表演(performance)参与者,游客、地区居民和旅游从业者不但通过角色扮演生产着各种符号,而且凝视着对方的身份、角色、行为和地位符号。伴随着对该类符号的解读,个体调整自己的符号生产,从而实现了旅游现场的符号互动体验。孙洪波则从构建的角度上阐释了由时间符号、空间符号、社会符号和景观符号组成的‘旅游世界’的存在。

纵观国内外的旅游符号学的发展,意义论和分析旅游文本的符号学方法论成为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的主流。相反,鲜有学者把符号学直接应用于旅游体验研究。依据研究者的个人知识,桑托斯(Santos)是唯一从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应用皮尔斯三分法探索旅游体验的可行性的学者。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提取赴韩留学生的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伴随文本的作用效果,来探索使用符号学的伴随文本理论解读旅游体验的可行性框架。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韩国‘5大宫’中的宗庙和昌庆宫作为研究对象。

宗庙是供奉朝鲜时期历代国王和王妃(包括后来追尊的国王和王妃)神位的具有儒教性质的祠堂。是大韩民国最精致、最庄严的古典建筑之一。宗庙被指定为史迹第125号、宗庙正殿(国宝第227号)、永宁殿(宝物第821号)、宗庙祭礼乐(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号)、宗庙祭礼(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6号)等也被确定为大韩民国文化遗产,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1995年12月,宗庙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昌庆宫是韩国大王大妃等王室成员的居所。也被誉为磨难最多的宫殿。壬辰倭乱时期的昌庆宫被毁于战火,光海君1616年重建;1790年再次被烧毁,纯祖34年再次重建;1907年,日帝强占时期被日本人改建为动植物园,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复了宫殿原貌。

宗庙和昌庆宫见证了不同背景的韩国历史,因此具有特殊的韩国文化遗产代表地位。

(二)研究标本特性

本研究参考了宗庙和昌庆宫的主要访问人群,从资料收集的便利性、分析的效度和代表性的层面上选取了有效标本中国留学生21名作为调查的参与者。为了保证小范围标本的妥当性,21名研究参与者包含了多样的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统计特性。

21名研究参与者中男性11名,女性10名;宗庙体验者12名,昌庆宫访问者9名;赴韩留学两年以下的4名,5年以上的3名;年龄分布在19岁到27岁之间。其中包括博士1名,语言学习生1名。另外人文社会学科(经营、新闻放送、贸易、经济、英语英文)、理工科(消防)、艺术科(视觉设计)和自由专业学生各有1名以上。考虑到韩国文化的特殊性,本研究的标本中还包含了2名朝鲜族留学生。

为了保证研究的道德性,本研究的全过程中省去了研究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只通过字母和数字的混编(宗庙p1-p12;昌庆宫q1-q9),以及专业标识的方式来区分研究参与者(如,p1,消防)。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妥当性,本研究的标本中没有包含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

(三)研究流程简述

作为一个定性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研究者参与观察和深层面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为了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研究者在旅游现场收集标本的一般信息并请求面谈。面谈地点选择在旅游景点附近安静的咖啡店,并采取一对一深层面谈的方式。为了防止研究参与者的疲倦以及考虑到信息的充分获取,每位参与者面谈时间被控制在30-40分钟之内,面谈的全部内容被录音。面谈采用研究参与者自发描述的方式进行。参与者被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旅游体验,在参与者的讲述过程中,为了减少研究者的主观诱导,研究者只采用‘为什么、然后呢’等引导性词句进行交流。

收集到的录音被整理成文本资料。资料分析采用托马斯(Thomas)推荐的一般归纳法。以赵毅衡的伴随文本三分法为基础,资料经历了开放式编码、次级核心概念编码和核心概念归纳三个阶段。为了保证归纳的妥当性,归纳信息邀请了两名旅游专业的中国留学博士和一名旅游专业的韩国教授进行妥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直接反馈于最终归纳结果中。

四、分析结果

(一)显性伴随文本

1、副文本

在研究参与者对遗产旅游体验的描述中,对副文本的描述几乎出现在故事讲述的最前期,并且伴随着对构成主文本的各个符号的解读(‘宗庙不是韩国仅有的几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之一吗?当然要来看看。要了解一个国家,了解它的文化遗产无疑是最直接有效地手段。’(p4,新闻放送))。研究者还发现,体验者对副文本的认识多数是来源于导游的说明或者指示牌上的文字描述(‘导游说这个正殿是韩国的国家级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p1,消防))。由此可见,副文本是伴随着主文本的最直观和显性的文本。副文本不但帮助体验者正确的解读符号的意义,而且引导着体验者的选择性知觉。

不但如此,研究者发现体验者习惯于把副文本当成构建符号本真性的信号(‘那上面写着这是韩国的宝物多少号,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品,但是既然有那样的指示牌,我就当它是真的了。’(q1,语言学习))。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副文本依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跨文化旅游中异国体验者多少存在着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不足。为了满足自己的符号本真性追求的需求,体验者不得不依存于副文本的‘解说’,由于无法判断符号的客观本真性,这种本真性的感知几乎是构建性的。而且体验者能准确地判别这种本真性的‘虚假’(‘导游说是什么宝物,什么道遗产、国家遗产的。那我们也没法判断他的真假。他说是就是吧。’(p9,自由专业))。

2、型文本

赵毅衡把型文本归类为浮现在主文本外面的显性文本,在研究者的分析中,这种文本几乎是被体验者的潜在意识所知觉到的。型文本既可能类似于副文本,由导游或者指示牌进行引导性说明(游客主动询问导游宗庙的用途(来自研究者的参与观察)),也可能来自于游客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事实上,研究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参与者都会提及自己的比较体验(comparativeexperience)。作为中国游客,研究参与者更多的把在国内的类似经历与当下的体验相比较,推断体验对象的类型(‘中国也有宗庙,毕竟都是起源于儒家文化,虽然格局不太一样,但是内容差不多,都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p12,英语英文))。

研究者把参与者的型文本解读进行归纳,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型文本的解读。一类是场所(遗产地)或符号的用途;另一类是对场所设计类型的解读。其中对用途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对场所用途的解读和对构建总文本的符号的用途的解读(‘那东西韩语叫deme啊。中国故宫好像也有类似的,盛放救火用水的。’(q4,经营))。而对场所用途的解读又可分别横向比较解读和纵向比较解读,横向比较解读是游客把场所跟类似的其它场所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认知归类的过程(‘中国也有宗庙…都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p12,英语英文));而纵向比较则是比较不同的两种场所,而进行认知学习的过程(‘我也去过韩国的景福宫,和这里完全不一样。很简单,用途不一样。’(p4,新闻放送))。对场所设计类型的解读在本研究中。主要体验在对遗产建筑设计符号的解读(‘韩国的建筑讲究跟自然地协调,到处都是树啊草的;中国的宫殿更讲究皇家的威严,高端大气,建筑连绵。’(q5,贸易))。

不管是哪种型文本的解读,无疑,型文本可以被看作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文本接收者的解读方向。

(二)生产性伴随文本:前文本

作为对遗产符号的解读过程,遗产旅游体验中的前文本解读直接作用于解读者的解读过程中。作为文本生产过程中的广范围的社会文化背景,遗产文本的前文本揭示了遗产的创作背景。正如任何小说的创立必然反应创作时代的现实,遗产文本同样属于时代文化的‘复制品’。

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中,游客对前文本的知觉来自于访问前的知识或者经验,以及导游的解说或者现场指示牌的说明。对于前者来说,跨文化游客受到文化距离(culturaldistance)的限制,无法直接地把前文本作用于文本解读,大多数的游客知觉到的前文本只是通过对韩国文化形象的浅显理解加上国内对韩国历史的集体认识而形成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韩国文化不都是模仿的中国儒家文化吗?你看那宫殿,连名字都没改。’(p5,朝鲜族))。这种刻板印象大多数是负面的,因此也影响到游客的整体评价和解读的深入(flow)。作为留学生的特殊性,一部分在韩国滞留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韩国文化认识,因此较能够客观地评价韩国历史(‘高丽时期的王信仰佛教,朝鲜时期的王信仰儒教。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儒教风格。但是还是保留了一部分佛教的东西,比如那个塔。’(p2,英语英文))。这些之前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解读者的事前前文本。而导游的解说则作为现场前文本直接作用于游客的符号解读(‘导游说那里曾经被日本人毁了两次。太愤怒了。日本人还不承认战争,这里就是证据。’(p1,消防))。

综合来看,如果把符号看作文化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的产物,那么前文本无疑为解读者的符号解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在跨文化旅游体验中,前文本表现出事前前文本和现场前文本两种状态。这其中事前前文本作为游客的主观记忆,正面的前文本和负面的前文本影响了游客的符号评价和解读深入程度。

(三)解读性伴随文本

1、元文本

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旅游符号世界的元文本则是关于旅游场所的社会性评价。这种社会性评价包括了其他游客的口传、网络上的旅游日志(‘我们语学院的老师提起过这里。因此我来之前特意上网查过关于这里的信息,大致了解这里是韩国历史和民族的象征。’(q1,语言学习))、游客朋友亲人的推荐(‘我朋友来过。那会还跟我看照片来着。当时给我讲了,没留下什么印象,还得自己亲自来。跟听人讲感觉完全不一样。那会儿不觉得有什么好看的,现场的气氛确实不错。’(p4,新闻放送))。

由此可见,元文本强烈影响着游客的访问前期待。特别是在SNS等社交媒体越发普及的现代社会,元文本被更便利的接收。从而更广泛的影响游客的符号寻找和解读方向。

另一方面,游客在符号解读过程中也在生产着元文本(‘那个雕刻确实很有意思,我拍下来直接发到微信朋友圈了,很快就有人问我在哪。我跟他们说了这里,他们说下次也来。’(q9,经营))。

2、链文本

链文本是跟主文本同时被游客接收的‘参照物’。链文本虽然不能直接的作用于游客的符号解读,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解读的大环境,因此影响着游客解读时的心境(‘我只能说韩国的景点开发做的太好了。这么一个繁华的城市中心坐落着这么一片古建筑群,整个城市好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p5,朝鲜族));(‘昌庆宫后山腰上可以看到宫殿的全景,甚至可以看到远处的南山塔。南山塔跟昌庆宫融合为一体,没有一点违和感。’(q3,经营))。由此可见,遗产旅游体验中的链文本接收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游客对同一类属的其它遗产景点的同时接收,从而形成一种格式塔式的整体感知;另一种则是不同类属的其它符号被融合入遗产文本,作为遗产文本的一部分影响着游客的心境。

五、研究结论和局限

本研究以赴韩留学生的遗产旅游体验为例,探索了一种伴随文本式的旅游体验分析方法。以赵毅衡的伴随文本理论为基础,本研究通过归纳的定性研究方法成功捕捉了显性伴随文本、生产性伴随文本和解读性伴随文本三类核心概念(图1)。

(一)本研究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直接作用于旅游体验研究,从学术角度上:

1、本研究再次证实了用符号学直接探寻游客体验现象的可行性。此外,从伴随文本理论的视角上,本研究证实了符号学研究的实用性。既,虽然现象学研究多是采用主观的定性分析技法,但是利用符号学可以充分降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使现象学分析趋向于客观化。

2、本研究探索了跨文化的遗产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是解读‘它’文化符号的现象。因此若想准确地探知旅游者的体验性质,不可避免的要同时探索旅游者的文化社会背景和符号的文化社会背景。

3、本研究采用了赵毅衡的伴随文本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伴随文本是游客和旅游文本互动的接入点和纽带,若想准确地用符号学剖析旅游体验现象,对伴随文本的分类和提取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一点,在过去众多的旅游符号学研究中都被忽视了。

(二)从旅游开发者的角度上:

1、本研究证实了留学生旅游体验的特殊性,尤其是留学生比普通外国游客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的特性。在留学生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建议旅游开发者把留学生旅游当成一个特殊目的(specialinterest)的旅游市场来对待。

2、同时证实了跨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作为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符号,我们建议旅游开发者从利用遗产符号来扩散国家文化形象的角度上设计遗产旅游。尤其是开发免费的、高质量的导游服务系统以及现场多媒体解说系统,以通过伴随文本的准确传达达到帮助旅游者解读遗产符号的目的。

(三)本研究出于探索的目的开发了旅游体验的新方法,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局限。

1、为了资料收集的便利性和分析的信赖性,本研究选择了一个较狭窄的研究标本。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理论的一般化。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情境,从多个角度证明本研究结论的可行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