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固定的时间会在教学区上课,其余时间都偏向于在生活园区、在寝室学习、休息、娱乐。我国独生子女学生占比较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暴露出问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而生活园区正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可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将日常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阵地,积极利用地缘优势,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高校自身管理与服务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高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说明学校注重服务育人作用,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生活指导相融合。初步建设即可在生活区设心理咨询室,成立园区心理中心,由心理专业老师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组成。学生一旦遇到烦心事,可以随时找老师谈心,或拨打热线预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从遥远的教学区移至生活园区,减少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疏远感和距离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本人化解心理问题,了解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
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园区是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交友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通过在园区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也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到重要影响。学生一旦遇到心理疑问时,第一时间获得帮助,更好地排解心理问题,发展人格。
(三)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个挑战,同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他们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如何自我发展,才能以专业知识服务学生。辅导员在园区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时常处于愉快的工作状态,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三、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拓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
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纠正部分大学生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偏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学会预见心理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利用好传统途径,如宣传栏、心理手册、心理报等,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论坛BBS、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等渠道拓宽心理知识宣传途径,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提高他们对心理学习的热情,了解心理危机的基本表现,学会关心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会识别或预见心理危机。
(二)提升园区硬件软件设施,打造美好心理文化家园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浓厚氛围的营造,更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立单独的园区心理团队办公室、咨询室,还应该开设更多场所,如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影音室、心理理疗室等,引进专业设备,如沙盘、心理宣泄人等。尤其是增设各公寓楼内的“心灵绿地”,如心理宣传栏、报刊角、活动室。有了硬件设施保障,制度设立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全面的园区心理咨询制度、咨询师值班制度、咨询师秘密保守守则等,保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学生本人的利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义务与责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咨询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自我充实,提升园区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大学生们对心理工作的信任。
(三)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
以实现园区心理中心、公寓辅导员、寝室长的无缝对接为目标,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生活园区心理中心可考虑招募学生团队,在园区成立心理总站,同时在各公寓楼成立心理分站,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分站指导老师,重视分站建设,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心理分站,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园区心理总站与分站分工合作,总站着重抓好组织建设,研究普遍性问题,组织园区层面大型活动;分站做好公寓楼内学生的心理日常工作,开展属于自己特色的活动。建立心理汇报机制,常规事务分站周汇报制,即分站组织各厅长、寝室长开会、调研,了解每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总站月汇报制度,结合各分站每周上报的材料,形成月总结上报园区心理中心;特事特报,如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则可不定时上报。园区与分站之间确保心理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畅通,工作网络健全,保障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开展定制化主题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定制化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团队集体荣誉感。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理念,将心理知识传播融入其中。如:在“5•25我爱我”心理健康节时,以园区为整体,开展全校师生书信慢递活动;开展以厅为单位的心理主题辩论赛、心理电影赏析;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心理手抄报、人际定向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活园区、厅室、寝室的团体归属感;还可以举办“奇葩说”主题讨论活动,如讨论寝室“奇葩”行为、社会热门的投毒案、纵火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集体观念,提高大学生调解宿舍人际关系的能力。2.根据大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心理主题讲座。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新生团体破冰游戏、入学适应教育;在期末时,排摸考前焦虑学生,进行集中心理疏导;在就业时期,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开展就业心理交流会、团体辅导等。3.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特点,开展主题鲜明活动。如:针对学生使用违章电器、宿舍卫生不合格等行为,开展团体辅导,主题为“大学生,你住在金窝银窝还是狗窝”,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状态、家庭生活的思考;针对网瘾严重的大学生,心理老师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疏导,成立“沉迷”成长小组,让同样沉迷的学生在分享中交换角色,引发思考,改变认知。
(五)成立心理朋辈辅导员队伍,引导学生助人自助
朋辈教育是指朋友与同辈对群体成员因文化的接近性和心理的亲密性而产生的非组织化、系统化的价值教育或价值感染,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现实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学生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倾诉,而不是心理专业老师。因此,朋辈辅导员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引导作用。在园区内召集各个专业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心理资质培训,颁发朋辈辅导员上岗证。朋辈辅导员的帮助形式可以多元化,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线上线下与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疑虑。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同时,对于朋辈咨询员学生本人,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助人自助,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六)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期因素,新生入学时,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报到,首先接触的就是生活园区,在新生入学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给家长和新生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让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可通过与家长交谈,掌握学生信息,还可通过给家长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心理状态及咨询经历。班主任作为学生专业学习集体的负责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所关注,园区心理中心定期与班主任通报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让班主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所以,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携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环境。园区心理中心必须坚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交换学生信息,同时定期传播心理专业知识,起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及各方沟通中间站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现实条件提出六点途径与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国家公民与祖国栋梁。当然,随着社会、学校不断发展,现实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仍需要持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于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7.
[2]徐江虹.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64-67.
[3]毛伯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81-82.
[4]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1-83.
[5]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80-81.
关键词:民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1)构建线下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针对线下传统式课堂的心理教育,民办大学应当组织心理教育者们定时、定点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该课程需要教育者向学生们讲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此外,还应当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交流会等组织形式,使大学生们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老师们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这样的心理健康辅导就更具备针对性和客观性。
(2)搭建线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
除了线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为了保护学生们的隐私以及方便学生们的使用和咨询,民办大学还应当为学生们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该绿色通道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方便快捷、保密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指导、疏导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心理健康专家、教师们取得实时联系,并可以以匿名的形式来咨询某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同样,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的优点还在于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它整个运作过程只需要教育者们通过电脑网络来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可以有效地运用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大学生们的不同心理辅导需求。这对于民办大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节省和资源使用方式的优化升级。
二、努力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民办大学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民办大学教育者们试图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时,就不能忽略家庭状况对于大学生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民办大学除了在建立自身的教学系统之外,还应当形成与学生家庭的良好沟通交流模式,以此来与学生家长共同维护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第一,学校应当对在校的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查、统计,所要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学生家庭成员状况、家庭年收入、病史等等。这些统计内容可以为今后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借鉴信息,因此这些数据一经搜集,就应当系统归档整理,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某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当与学生家长取得及时的联系,并和家长协商共同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战线”。这样一来,家长可以为学校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学生信息,而学校的心理教育者又可以反向指导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行为。
三、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心理健康互助关系
从相处时间上来计算,与民办大学的学生在校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应当是他们的同学。每个民办大学在校生都是一个人际交往的核心,他们的社交行为、社交圈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起到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如果在民办大学的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套“同级式心理健康督查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所谓的“同级式”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影响力”为核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监督、引导,具体操作方式可以让辅导员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生活、学习互助小组,并指派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小组组长的工作就是定期汇报组内成员的学习、心理健康状态,并团结全组同学共同维护组内每个人的心理健康,互相解决心理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到某些情节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组内同学应当及时向校方汇报,切忌私自采取手段进行干预,以免引起当事人更大的心理波动。
四、总结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于民办大学的教育者而言,除了教授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之外,对其进行科学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民办大学可以从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努力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心理健康互助关系等角度出发,来实现我国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9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引领着社会文明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当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这几方面健全时,才是真正的健康者。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具体到大学生就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个性,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用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即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这一定义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人与社会和校园的和谐。大学校园的和谐包括校园里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等方面。而人与人和谐的实现是以个人内心和谐,即心理健康为前提。和谐校园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没有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样也很难有学生的和谐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区,导致工作中较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了长远利益即健康人格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英国教育大臣在教育改革议案中指出:教育必须形成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就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应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新生入学适应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评;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和包括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预防教育制度和早期预警制度以及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宿舍、班、院(系)、学校四级大学生心理问题信息网络、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等。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心理预警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起到筛选的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进一步面谈;二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首先,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同时,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的主要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教育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等。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维护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维护是大学生个体自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时,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题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自觉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活生生的仿效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效果;选拔一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保健知识培训,负责帮助周围同学适应环境,调节心理问题等。
六、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高校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实践技能比武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坚持依法治校,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凤伟,罗振.创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建设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落实领导体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于2007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小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工作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督查,并负责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奖惩机制,以确保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落到实处。学校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上举措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整、成熟、合理、科学、先进的制度,反映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机制,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境界与综合水平。我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办法》《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规定》《心理委员工作手册》等系列工作制度,为做好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设施、心理咨询场所建设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目前,中心有预约等候室1间,个体咨询室2间,沙盘治疗室1间,团体辅导活动室1间,心理测评室1间。同时配备了瑞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箱庭(沙盘)治疗设备、心理减压训练系统、情绪宣泄(调节)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系统。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注重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校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度、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发挥咨询中心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其次,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加强学生骨干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筑“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构筑“教育”维度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立足正面教育,主要围绕“四学”开展了以下工作。
(1)课堂牵引规范学。2005年,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所有新生入学后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还面向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等系列公共选修课,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主题教育引导学。自2007年以来,我校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橱窗、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多项富有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并蕴含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
(3)新型媒体拓展学。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职能,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网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心理专题、心理测评、心理知识、趣味心理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在校报开设“心理氧吧”专栏,刊登相关指导性文章;在校广播站开辟“心灵有约”栏目,畅聊大学生心理话题。通过对新型媒体的充分利用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新平台。
(4)课外实践锻炼学。2004年,我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舒馨心理协会”,心理咨询中心一直给予协会很大的支持,让其成员协助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发展,“舒馨心理协会”不断成熟、壮大,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深远。
2.坚持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构筑“咨询”维度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具体和最直接的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我校多年来坚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服务,及时化解潜在危机。
3.坚持三级工作网络有机结合,构筑“服务”维度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咨询师与辅导员相结合、教师与学生骨干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我校一直着力构建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三级网络:学生“心灵使者”“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的建立不仅弥补了当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有助于实现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真正过渡到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的工作目标。
4.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构筑“排查”维度
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始终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实施动态监控,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5.坚持理论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构筑“研究”维度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上倾斜、经费上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相关课题研究。2007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共承担相关课题17项,公开60余篇,获奖成果3篇。同时,在教育教学研讨方面,咨询中心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每位教师将各自工作中的特殊案例、上课心得、中心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
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时展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真正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思想文化建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路径 探讨
思想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心理的调整,只有采取多种路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浅谈思想文化建设下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来看,思想文化建设下还存在诸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是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就生理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在注重自身外表的同时还注重自己处于异性心理中的地位与形象,然而据有关调查分析,学生一旦过分注重自身的外貌,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因注重外貌而失去对自我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的缺乏,出现神经紧张缺乏安全感。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摆脱家庭的“断乳”时期,在成为独立个体的同时还需要自身独立构建自我内心世界,但此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时期,不仅情绪难以调控,往往思考问题也会出现极端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学生的个性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难免出现一些消极、焦虑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自私心强、偏执多疑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本身就差,从而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或生理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就家庭来看,是学生形成人格基础的重要基地,其能否具备健康的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重大的关系,例如家庭中的父母关系和手足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那些来自单身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父母社会地位较低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更是低下,对于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家庭和父母的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关联;就学校来看,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设施以及交通位置等物质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学校不注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营造,出现紧张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学习氛围等导致学生的宣泄情绪难以得到发泄,久而久之承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形成重大的心理问题;就社会来看,当前金钱化和物质化的不良社会风气正逐渐蔓延到学校,学生难以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面前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使得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往往处于多难境地,辩证思维的缺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文化建设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三方面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加强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作为学生还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目的。
(一)路径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那么家庭就是学生的“第二学校”。由此可见,家庭同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基地和经受挫折的大学生的主要疗养场所。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如果来自于成熟型的家庭,那么其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生活,还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能恰当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就极易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因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是对于即将入学的新生,必须对其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和成长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出现的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措施;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结合学生心理情况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沟通渠道或平台,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出现的适应问题、沟通问题、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并及时与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指导路径。
(二)路径二: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
首先,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和辅导员的辅导二者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注重辅导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确保高校具备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最后不断完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工部—院系—班级—寝室”五级工作网络,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和学校汇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路径二: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一是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他能不能悦纳自我。同样,大学生如果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也会阻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树立信心的同时,要避免骄傲自大,还要了解自身的不足,认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
二是情绪管理,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两极性明显、感受激烈、情绪性强等特点,这种情绪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如不加以管理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结语
总之,加强思想文化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找出当前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大学生学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淼.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0,(15).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06).
大学三年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学到应用于今后工作的专业知识,更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学校、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将是一件非常有益、非常重要的事情。
1.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最突出的时期,现实中面临生活、学习和人际交流等方面困难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就业困难、恋爱受挫等。
一些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希望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教,过所谓的“独立生活”,但是初到一个陌生的校园环境时,一些学生没住过校,从未体验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出现想家、想父母、想高中同学、朋友等现象;另外一些学生觉得所读学校的环境、条件设施等和其期望的存在较大出入时,导致产生失落、不满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有退学的念头。这些问题都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集体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人际关系要比高中复杂得多,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渴望获得其他同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展现自己的才能;渴望为班集体建设出力,成为班干部;渴望友谊,找到知心朋友;但是不能很好地与性格迥异的同学相处,同学间为一些琐事出现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和化解,导致出现冷漠、敌视、猜忌等现象,使他们产生情绪压抑和焦虑感。
由于高考报名、录取等原因造成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便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整天以玩游戏度日,精神空虚、情绪无常,经常旷课,这种现象不仅会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不良后果,而且还会对周围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此外,随着高职收费标准的提高,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来源,经济负担过重,怕受到同学的歧视,也会给这些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常常处于忧虑之中。比如出现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学习困难、挂科过多、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经济贫困等现象。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校期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生在面对现实和期望的巨大落差时,心理不能承受压力,容易产生不健康的情绪。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舒缓情绪,保持平和心情,化解心理矛盾。
(2)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潜能,修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高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高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及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解决“需要”和“发展”的问题。它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和改善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活动、班会活动、主题讲座等,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客观地、冷静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主动地、顺利地与人进行交往、沟通,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心理的和谐稳定发展,形成比较健全、比较积极地人格。
3.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或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海报展览、短期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来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集中授课时间短, 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学校应制定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制度, 并督促检查,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严谨化、充实化、合理化。这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2)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学生们应自觉地多读些心理方面的书籍,从中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增强自信心, 这些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另外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 如体育比赛、演讲、作品展等,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做到优势互补。多接触好的书,向上的音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远离不文明的行为。
(3)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演讲会、艺术节、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相互沟通交流水平。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利条件,不仅能让他们从普通的生活中懂得提取和发现美得存在,还能在潜移默化地缓解、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安全预防机制: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及时汇报班级同学的近期心理状况;每个系部设立一名主管心理安全辅导员(持证上岗),对存在心理安全隐患问题的学生进行多途径的有效排查和积极疏导教育;学校开通心理热线、心理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小屋”,专人回答和接待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另外在新生入学初,通过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排查,排查新生中是否存在心理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重点访谈交流沟通,对问题严重的学生送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再度恶化。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尽最大可能地优化学生们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们身心发展规律日益完善和健康起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 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02).
[2] 郭晋武,佘双好. 大学生心理控制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1994(05).
[3] 张淑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透明性与差异性问题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
[4] 杨雪花,戴梅竞.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02).
【关键词】心理危机 干预体系 大学生 社会支持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和高校稳定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晚,时间短,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
心理危机理论起源于社会精神病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学习论。它最初由林德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经卡普兰等人加以发展,至今形成了很多关于心理危机的理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采取各种可能、可行的举措,努力预防、限制各种危机行为的发生,并尽可能帮助现存的危机得以化解,使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目的是有效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准确信息并最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助其成长。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标体系,就是以预防、限制各种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为目标,将能够明示大学生由于经受心理危机而反映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用平常可以察看到的若干个指标分类组合形成。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及诱因
(一)自我认同危机
所谓自我认同危机,也即自我概念方面的危机,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第一,缺少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或个性问题,或者由于家庭中存在精神疾病的遗传等原因,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第二,缺乏对自身生理结构变化的正确认识。大学生生理日趋成熟,渴望接触异性,并有性冲动的迹象,但由于对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害羞的心理,性心理的不成熟且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排解时,出现了性心理障碍或者不正确的行为。第三,缺乏对情感的正确把握。由于心理成熟的限制,很多同学不得不承受因失恋带来的痛苦,因失恋对自己的吸引力产生怀疑,因失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心理让他们自暴自弃,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失去理智,严重的导致情感犯罪。
(二)教育的缺失
第一,家庭教育方法不适当。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使家庭成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使很多家长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方式不恰当,忽视孩子自身的兴趣,这些消极的教养方法最终造成一些大学生出现面对新的环境时难以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等性格上的偏差。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压抑、自卑、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心理学科出现的比较晚,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导致长期以来不少高校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缺少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在心理危机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而学校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往往欠缺,难以适应大学生关于就业信息的需求,长此以往,使得部分学生身心疲惫,进而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客观存在或能被人们能感知到,在这种联系中,人们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但是很多家庭心理支持失当,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同子女的沟通,对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又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间走不出心理困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
首先,要从主观上训练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倾向,提高压力应对能力,从而减轻其压力感。使大学生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我,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应激的产生。其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数量和强度。危机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往往具有累积性,而危机事件的强度则直接决定其对个体的心理冲击力的大小,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对人际关系压力和学业压力的控制。再次,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对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的误解,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开设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课程等,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
(二)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心理品质
首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减轻就业压力,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正确判断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其次,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做好的工作动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据,这就更需要大学生求职前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否与应聘工作冲突。再次,完善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意识的核心层面,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关教育要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困扰,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创建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首先,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其次,建立危机干预跟踪办法。危机干预跟踪是指对那些有心理危机的当事人进行短期干预后,在随后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跟踪和监护观察,构建危机监控体系。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隐私性,光看表面难以发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及时发现危机,然后及时干预、及时转介、及时治疗。再次,形成全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合力。要构建从学校、院系到班级、宿舍、学生多部门、多层次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并汇报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在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帮助上要注重心理感情的支撑,通过聊天、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消除大学生的无助感与孤独感,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杨微梅,黎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探析[J]. 高教论坛,2010(1).
[2]卢勤.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2010(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建思路
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高校频发恶劣的心理危机事件。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有效防范心理危机并弱化其影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重大问题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心理危机的本质是由不一致、矛盾、冲突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危机带给我们的,大多数时候只是暂时的不适,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并非必然导致极端行为。但是,心理疾病一般具有四个发展阶段: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也不可放任自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在校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角色、身份和身心特点而在求学、恋爱、人际交往、人格成长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所爆发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研究表明,在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二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三是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四是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特殊人群性
以下几类大学生人群可视为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人群:遭遇突发事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就业压力过大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的学生;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学生;新生以及毕业生。
2.后果严重性
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大学生由于其社会经历较浅,危机应对机制较为贫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挫能力较差,在经历危机时可能会体验到更深的痛苦和无助,更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解决方式,容易因此导致灾难性后果。
3.愈发频繁性
笔者对所在地区(即上海)高校1-4年级本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调研时发现:当今大学生中心理危机不是个别现象,经历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其中表示多次陷入心理危机的人数也不再少数。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因为心理危机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偶然发生,有效预防、及时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危机干预重在预防,预防心理危机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更具有心理健康发展性教育的功能。
(1)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决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败的重要因素
(2)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不仅重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突发性、急迫性的特点,要准确地预测它何时爆发、破坏程度多大等,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可预测、束手无策。世界各国多年来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实践表明,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认识、预见、预测并有效干预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
所谓大学生心理危机机制系统就是通过大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预警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管理水平的高低。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尽早发现危机;其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进行快速的危机反应。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成人员及其层级分布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成人员主要包括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领导机构组成应该包括分管校领导,校办、学生处、校团委、宣传部、保卫处等部门领导,各学院分管学生的总支副书记等。执行机构是学校的危机干预中心(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未设置)或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各学院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和各带班辅导员,其成员应该是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经过危机处理知识和能力培训的专业人员。学校要保证该执行机构有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和场地。
可以根据高校的特点,在上述系统构成人员内建立班级(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班干、学生党员)、院系(学院心理委员、学院分管领导)、学校(危机干预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三级预警信息反馈通道,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与机制。
(二)重视预警信息的收集管理,构建完善的危机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的高效率收集管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良好运作的基础。一切的预警行为都是建立在大量可靠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上的。
一是要把好入门关,通过心理普查等方式全面、准确、真实的收集学生重要信息。如,学生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心理普测档案等。
二是要对学生信息做出及时评估、诊断和预警。通过心理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确立重点预警对象,使预警机制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高效运作。
三是要确定畅通的预警信息沟通渠道。预警信息要易于被相关的人员接收,预警信息不会与其他信息彼此干扰。清晰的信息沟通路线对成功地管理危机事件非常重要,必须要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快速,将心理危机的发生消灭在初起状态。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体系
应急处理体系的功能是事先准备好在各种危机条件下的应急对策方案,一旦预警信息管理库发出危机警报,则可在最短时间内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采用相应的对策。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危机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应急处理体系就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从容应对,从而避免危机扩大,防止危机升级,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在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估和自我纠正的能力;教会学生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排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当有心理困惑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大胆地走进心理咨询室积极寻求帮助。
(五)运用网络技术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网络日益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普及,很多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往往会在网络媒体上求助,对于这部分信息,高校心理工作人员应予以充分重视。扩大信息收集幅度,构建更多的信息监控网点。能够更灵活、全面的收集案例,反馈和加强研究数据的正式性、全面性、新颖性,为更好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而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预防危机,就是把握转机;解除危机,就是引导发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早发现、早汇报、早评估,力争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也可以通过早期预测,评估危机信息,发出危机警报,为下一步的准确决策、制订计划、实施危机干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27.
[2]谢君.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防护网[J].求索,2005,(2):46-47.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心理压力;对策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见仁见智,不同学者的表述不同,角度也不同。著名学者陈家麟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有任华良学者给出如下定义: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音乐、行为等方法,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帮助、启发,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对许多学者的给出的概念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方面;2、学校心理辅导是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行为;3、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保持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笔者在这儿借助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协会在1997年通过的《学校心理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促进学生在学习、职业与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发展,具体如下:
1、学习发展
习得有助于在学校及整个一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完成必要的学习准备,以便能在面临众多选择时能做出决定,包括升学;理解学习与工作、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
2、生涯发展
获得研究世界与自我认知之间关系的技能,及做出明智的生涯决策的技能;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获得成功的和令人满意的生涯目标;理解个人素质、教育、训练及工作之间的关系。
3、社会化发展
获得理解和尊重自我、他人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出决定、设定目标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达到目标;获得社会安全和生存的技能。
简单概括,学校心理辅导的三大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当代社会大学生已经不是当年稀缺的宝贝,而变得非常普遍,在当代社会中要承受众多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与疾病。通过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加,且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压力、竞争造成的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负面影响导致的压力等。
(一)经济方面的压力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市场经济使得部分人先赋予起来,但是大部分人才刚刚脱贫,而大学教育一般是收费教育,学生的年学费一般不低于4000元,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甚至一年上万,这比起20年前,费用增加了20多倍,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倍,农村收入增长更加缓慢。一个农村家庭要面对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显然有很大压力,而且当今高校中人际关系交往经济化,学生之间喜欢盲目片比,这就使得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二)竞争压力
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又将高材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尖浪口,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在校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开始在学校就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有几百万学生走入大学,这些天之娇子在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而进人大学成为众多压力的开始,高考时一般只会考虑学业压力,而入学后要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由此引发了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而且全国因心理问题发生人身事故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三)就业压力
更大的压力是担心毕业即失业。人社保公布的2009届及2010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分别是87%和90.7%,这两年麦可思的调查结果则分别为86.6%与89.6%,差别不大,2011年麦可思公布的最终就业率是82.1%。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是总体就业率为90.6%,相差8%个百分点。不管具体的原因为何,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就失业了,按照基数为700万计算,17.9%的人数是125万,这么庞大的未就业人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每年高校普通毕业生数量还在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压力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四)社会负面影响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经济也开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及诱惑,这也使得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收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的而影响而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这些都是社会负面的影响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
平常还存在更多类似的压力源,比如必须面对的冲突、被老师批评、即将到来的考试等,都会让学生产生身体和情绪上的压迫感,造成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导致心理发展不健康。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除压力,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人生主要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正在从心理不成熟向着成熟过渡,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及人格的完善阶段,一般会存在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与依赖等种种矛盾。这个阶段中,他们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开始面对人生的一些抉择,比如学业、恋爱、生存等等,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心理不适应这种环境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学校园时常发生一些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专门强调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在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必修课。虽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教育部及学校都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一)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辅导及心理适应力把握,同时还有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调节,对挫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应对等等,这门课程一般是采用理论讲述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这些理论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实际训练极少。心理教育类课程应该仅仅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显然和课程的开设方式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了虽然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对学生并没有太大帮助。
(二)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足
除了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我国的心理咨询比欧洲起步晚,很多大学虽然设置了心理辅导办公室,但是形同虚设。大部分大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对其思想工作的汇报,更为偏激的认为只有“精神病”才需要所谓的心理咨询,因此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但是实际上大学生3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逐渐增多,这种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阻碍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外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大学中从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人员缺少专业的严格训练,这也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种阻碍。
四、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想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要学生对心理辅导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要对心理辅导进行普及宣传,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要宣传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析心理现象,让大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与表现,然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处理。这种宣传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坚持预防为主,发展为辅,不仅要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要普及、宣传、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才是心理辅导要达到的最有效结果。
(二)学校应为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资源
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筛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在专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合理安排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积极性。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是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在“寝室一公寓一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中,要保证公寓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比如,在公寓中建立心理宣传栏,建立公寓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公寓应该配备心理活动室,播放心理电影,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文娱活动。学校应保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的经费,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经费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心理辅导并不能限定为仅仅是心理老师的课程,而应当将这种思想管疏导每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就是授课老师也应该将心理辅导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素质的提升与锻炼。实际上在很多学科中都有很多适合做心理辅导的基础材料,特别是一些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场合非常适合做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创设。因此各专业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并和有关的心理辅导内容相结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强心理辅导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