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伤病人 检查过程 观察 评估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62-02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急诊危重创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危重创伤患者的安全转运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严重创伤患者获得成功救治的前提。急诊创伤病人经过初步救治和处理后,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检查,对危重的患者在进行转运及实施各项检查的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也成为急诊护理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对如何在检查过程中保障患者的安全,从而更好的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本科自2007年1月-2007年12月,对需要做检查的急诊创伤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来自我院急诊创伤抢救室工作记录的“急诊创伤病人登记簿”,自2007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急诊创伤抢救室共收治75 例创伤患者,其中男53 例、女22例,年龄为2~65岁,平均33.6岁。其中颅脑外伤24例、骨盆骨折大出血7 例、多发骨折19 例 、严重颌面部外伤5例,均经创伤室初步处理后护送作相关检查。需做的相关检查有: X 线拍片41 例;CT37 例; B 超35 例,42 例患者需做两项以上的检查。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评估
2.1.1 风险评估
患者经急诊初期急救,病情平稳,需要转运到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检查,但危重病人的转运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因此无论是转运前或转运途中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1]。在转运前应充分评估病情,履行告知义务,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并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转运途中要注意评估各项监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机。也可以避免因为患者的病情恶化,急救设备不完善而引起医患矛盾。
2.1.2 患者基本情况评估 带班或专班护士接到转运通知后,认真听取交班,详细了解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用药情况、病人是否需要安全防护。同时做好对症处理,如止血、骨折固定等。对于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共同运送。某些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在转运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易危及生命的病变,不可忽视,一旦病情有变化,则需重新评分,针对处理。
2.1.3 各种管道评估
评估患者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否通畅和固定良好;保证有效的静脉通路,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防止转运过程中发生脱管及刺破血管,应作为危重病人处理的首要措施,对转院及烦躁的患者及时更换上留置针。
2.2 转运前准备
2.2.1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主动询问患者感受、不适,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以了解患者的需要。对烦躁不安者,护理人员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适当使用约束带固定,避免造成坠伤。观察患者卧位是否符合舒适、治疗护理要求。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和保护皮肤。
2.2.2 为保持监护及治疗上的连续性,首先要通知检查科室、急诊电梯做好接诊准备,确保患者一到就可以检查,减少等待时间。其次根据病情准备好急救药品、便携式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检查静脉通路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尽量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吸引;转运时直接用抢救床转运,减少搬动患者的次数。
2.3 检查过程中的观察护理
2.3.1 转运中病情的监测与记录 转运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以及病人的症状、体征。 转运途中护士站在患者头部,一般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以保证在途中能随时观察病情变化[2]。对患者任何时候的脉搏、呼吸、血压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连续性记录。
2.3.2 使用合理的转运方法防止再损伤 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卧位安全,床栏安置于护栏状态,固定牢固,如患者转身、呕吐、烦躁时要及时扶助,防止坠床;防止因物品固定不牢,在转运途中路况不佳或路面过于颠簸,致使输液瓶(袋)、仪器设备的松脱砸伤病人,引起医患纠纷。搬运时保持脊柱水平,避免抬头、转颈动作。怀疑脊柱损伤者都应予硬板搬运,并由3~4 人水平搬动,切忌一人抬头、一人搬脚的搬运方式。
2.3.3 创伤的护理 观察伤口渗出情况,渗出液是血性还是渗液,是鲜红色还是暗红色,判断出血量,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对骨折的部位采用稳妥、舒适的并注意观察肢体的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等。
2.3.4 气道管理 吸氧的患者,检查过程中也要保证氧气的供给。重度脑外伤,严重颌面部外伤等病人,不能有效把分泌物呕吐物咳出,容易引起误吸,如发现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或有分泌物不能咳出时,应立即吸出呼吸道内呕吐物,必要时立即实施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观察病人的面色及血氧饱和度。使用呼吸机者要调节好参数,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要牢固。
2.3.5 输液及用药的观察 平车行进中震荡、摇晃,易造成管道脱出折叠、液体输入不畅,防止烦躁病人拔管,因此应随时观察输液穿刺部位,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随时调节液体速度,并预算瓶内剩余液体输完时间,及时更换液体瓶,保证检查中使用特殊药物不中断。检查过程中烦躁不安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可以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2.3.6 引流管的观察 注意搬运前后患者引流管固定是否妥善,严防脱出或滑入;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记录每小时尿量、颜色以及出入量。一旦发现尿少、脉搏细速、脉压差缩小等现象应高度警惕内出血休克的可能。
3 结果
本实验中的75 例危重创伤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转运途中以及检查过程中无一例安全事故案例发生,患者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4 讨论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及检查,可能导致生命体征轻度至重度的改变,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并发症[3],因此对于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及检查过程中的评估及护理尤其重要。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可能发生意外的各种因素;转运前妥善处理患者的紧急需要,做好患者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保证监护仪器及急救药物的配备齐全;在转运前与接收部门加强联系并指派有经验的临床护士和医生随行等。我科在转运危重患者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了护士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应变能力,病人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避免导致不良后果。通过实践,我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重患者在转动途中发生意外的比例,加强了科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护送患者去相应科室作辅助检查 ,做好各科之间抢救协调工作为危重患者能在院内安全转运提供了保证,避免了盲目转运及转运意外的发生。由于转运前充分评估、充分准备,途中注重每一细节,并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护理,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危重创伤病人均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地转运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 卢勇,苏磊,秦伟毅等.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 6): 457.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40-02
近年来因工伤、车祸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较多,临床上由于创伤死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达32.6%~59.5%,因此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成为急诊医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能否进行及时有效地救治对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1]。临床急诊中,由于诊断及时,早期快速静脉补液及输血,尽早消除病因,在短时间内使血压迅速回升,使患者转危为安,抢救效果较为满意。本院急诊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现将救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男85例,女4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8岁,平均37.9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受伤原因:车祸伤62例,刀砍伤25例,高处坠落伤29例,机器绞伤16例。受伤类别:颅脑损伤并多处骨折38例,开放性胸部外伤41例,闭合性腹部伤16例,四肢骨盆伤29例;复合伤8例。
1.2 评估标准
伤者至急诊科后对其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休克程度的参考标准[2]见表1,132例伤者中休克前期18例,轻度休克37例,中度休克63例,重度休克14例(表1)。急救治疗后对伤者休克和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分为好转、无变化、恶化3个方面。
1.3 救护方法
1.3.1 体征监测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搬动,采取头胸部与下肢(下肢骨折除外)均抬高30°。立即为患者进行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测血压、脉搏,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准确记录。注意保暖,防止着凉[3]。
1.3.2 止血包扎对明显出血者应立即压迫止血或包扎止血。如为大血管断裂者可用血管钳止血,待病情稳定后立即清创缝合。对开放性伤口或四肢骨折应妥善包扎和固定[4]。
1.3.3 积极抗休克补液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抽血查血型及交叉配血,输入晶体溶液或代血浆,快速扩充血容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止血药物。
1.3.4 吸氧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清除口腔呼吸道痰液、呕吐物、血液。必要时吸氧,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4~6 L/min,直至休克好转,以改善组织的缺氧状况,促进气体交换,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提高动脉的血氧含量。
1.3.5 做好术前准备血压基本稳定后,急诊实施必要的急救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护送患者做CT、B超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好皮肤清洁准备以及药物过敏试验和术前导尿等[5]。
1.3.6 心理护理 创伤可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当创伤较重而患者意识清楚时,可发生惊恐、焦虑、郁抑或愤恨等情绪变化。因此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要同样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关心患者,给予其言语安慰,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实行有计划用药,热心帮助患者联系家属,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共同安慰患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6]。
2 结果
132例不同程度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护结果见表2,好转总数96例,占72.73%,无变化24例,占18.18%,恶化12例,占9.09%。休克前期好转达88.89%,轻度休克好转达81.08%,中度休克好转达71.43%,重度休克好转达35.71%。结果显示,休克程度越低,救治越早越及时,好转痊愈的程度越大。
3 讨论
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判断休克程度的各指标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组织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及时正确地运用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由资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可将参与抢救人员大致分为呼吸道管理人员、生命体征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及机动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抢救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病情的正确评估以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抢救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急救器材的使用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
休克患者的急救必须遵循“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原则,由于伤员来势凶、发展快,院前急救来不得迟缓,其重点在于救命。一旦伤情确定,立即吸氧(面罩),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液体。对于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除颤、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同时要认真做好止血和包扎。当患者窒息、止血、休克得到初步控制后,应对其进一步检查,尽可能准确诊断,减少误诊或漏诊。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非常严重的状况,急救过程中强调“黄金1 h”,在未彻底控制出血之前,液体复苏是极其必要的手段,如何将补液量、补液速度、补液成分、血压等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关乎患者病愈好转的重要环节。大量补液时,补液速度原则上先快后慢,前30 min输入平衡液1 500 ml,右旋糖酐500 ml,休克好转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如果血压不回升可再快速输入平衡液1 000 ml,若仍无反应,可输全血600~800 ml或用7.5%氯化钠溶液250 ml,其余液体可在6~8 h内输入,输液量和速度必须依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
救护创伤致失血性休克不能间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都将出现严重后果,且救治效果与患者的受伤及休克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处于休克前期者救治效果较好(无出现恶化病例)。随着休克程度加深,救治效果越来越差,恶化病例增多。重度休克救治效果最差,好转5例(35.71%),恶化则高达3例(21.43%)。这说明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时,尤其要重视对重度休克期的抢救,及早明确,及早急救,把握好救治的各个环节,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2.
[2]余志英.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1498-1499.
[3]张宏,陈明利,林俊,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3,5(6):18-19.
[4]刘良明,胡沛红.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314-315.
[5]王西莲,李芳.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33-13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方法 对125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脏器伤患者给予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结果 认真做好伤情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治疗和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结论 熟练的抢救技术,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多脏器伤;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是指脑外伤合并其他脏器的创伤,创伤一处甚至多处危及生命,伤者常处于深昏迷或严重休克状态,因而易漏诊、误诊,延误抢救时机,造成致命后果。因此,需要护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而有效地配合抢救,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急救能力,预防各种并发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我科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伤病人125例,经精心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伤病人125例,男性92例,女性33例,年龄1~72岁,平均34.6岁。GCS评分小于8分,其中GCS评分小于5分23例。车祸伤83例,挤压伤14例,摔伤12例,高处坠落伤16例,其中合并休克28例,胸腹伤56例,骨盆骨折17例,四肢骨折21例,其他伤11例。125例中,手术73例,非手术25例,死亡27例,抢救成功率为78%。
2 急救与护理
2.1 伤情评估及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对重型损伤病人,首先进行伤情评估,要做到“一看、二摸、三测”。一看:看病人四肢末梢、面部及结膜颜色,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呼吸节律及受伤情况和受伤部位。二摸:摸皮肤温度、脉搏、气管位置,胸膜有无疼痛、畸形,躯干及肢体有无畸形及异常活动。三测:测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在抢救的同时,迅速剪开衣裤,充分暴露,尽量少搬动,及早判断伤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的损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度和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处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伤情。
2.2 护理措施
2.2.1 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 正确掌握抢救程序,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在急诊抢救的患者中,常合并多种损伤,此时应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保持三通[1]。(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脑细胞缺氧6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2],特别是颅脑损伤伴有其他脏器损伤的病人,常因舌后坠、咳嗽反射消失、呕吐物阻塞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在吸净口鼻腔异物后,血氧饱和度仍不能上升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在给氧过程中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给氧浓度及时间。(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处伤的病人到科室后,应争分夺秒,最好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2~3条。留取血标本,急查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根据病情及医嘱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3)保持尿道通畅,留置尿管,记录出入量,便于了解肾功能情况和休克程度。
2.2.2 防治休克 创伤性休克主要是因严重创伤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常见的原因多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脑干损伤或合并其他内脏出血、骨折、大血管撕裂出血等会出现休克状态,血压常低于12/6 kPa,甚至血压测不出,30分钟内是休克致死主要原因,如在1h内行抗休克抢救死亡率在10%,如超过3h死亡率超过75%[3]。因此应迅速采取平卧头低位,及时补充血容量,快速静脉输液,保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必要时进行输血,以纠正休克。同时要制止外出血,协助医生做初步的清创缝合,与抗休克必须同时进行。
2.2.3 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后,应控制输液量,同时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原则上应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毫升在30分钟内滴完,降低颅内压,但严重颅脑外伤与胸外伤并存时,二者均对呼吸和血压产生影响,胸外伤可致呼吸加快、血压下降,而颅脑外伤则表现呼吸减慢、血压升高,这种互相矛盾的临床表现给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注意用平衡盐溶液,待血压控制后,再根据情况使用脱水剂,同时记录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当失血量不严重而颅脑损伤较明显时,抗休克应尽量使用胶体液如全血、人血代用品,这样既可以补充血容量,又不至于加重脑水肿,同时可酌情使用脱水剂。
2.3 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处置时间[4]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伤的病人的抢救工作涉及不同的科室,为使病人赢得抢救的最好时机,护士要有可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工作,在救治病人的同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伤的病人的抢救工作主要体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应同力协助,遵循“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对病人最有利的抢救时机的延误,特别是护士,在抢救中做到急、严、稳、准、灵这五个字。急:分秒必争一切动作要快;严:严密观察病情;稳:操作稳,熟练;准:执行医嘱准,药量准,时间准、及时;灵:灵活主动应急能力灵活,应急措施使用灵活。为了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急救仪器的使用,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能够使急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不应单纯注重执行医嘱的及时准确,而应通过对患者伤情观察,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变化快,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给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困难,在救治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得以挽回生命。
参考文献
[1] 黄松云,于秋江.208例严重创伤在急诊救治中的护理体会[J].实用 护理杂志,2001,17(7):18-19.
[2] 卓业富.车祸所致109例外伤患者的急救[J].创伤杂志,1995,3(2):126.
【摘要】总结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髂总动脉断裂的急救与护理,从生命体征监测、休克的抢救及其并发症急救与护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总结,早期及时、合理的救治,骨盆的固定,积极做好液体复苏及术前准备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髂总动脉断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骨盆骨折髂总动脉急救护理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的创伤。除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多部位多脏器的损伤。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对患者生命存在潜在威胁,病死率高达10%~31%[1]。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脏器的损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得当,导致伤残率及病死率更高。
我科2012年7月收治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髂总动脉断裂患者由于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因“车祸致臀部挤压伤半小时”入院。入院时神志尚清,面色苍白,胸廓挤压征阴性,下腹部有轻度腹膜炎体征,下腹、侧腰部肿胀,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会、左腹股沟大片皮肤脱套伤,出血明显,指诊阴性,留置导尿顺畅。撕裂处疼痛评分8分,腹痛评分4分,左下肢活动感觉消失,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末梢凉。生命体征:T:37.4℃、P:95次/分、R:28次/分、BP:96/58mmHg、SPO2:99%,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8千/U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血红蛋白:7.9g/dl,肌酸激酶:546U/L,PT:14.1s,D-二聚体:2542ug/L;血糖7.9mmol/L。B超示:腹腔内脏器未见明显破裂。腹腔穿刺阴性。x线示:骨盆骨折。诊断骨盆骨折明确,考虑存在血管损伤可能。暂时未有腹腔内出血依据。立即予以深静脉穿刺置管,并保证有三处静脉通道,快速输血、补液、骨盆包扎带固定骨盆,经积极的抗休克支持等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仍旧不稳定,半小时后血压降至80/52mmHg,立即予床旁左髂总动脉血管结扎手术,同时继续输血补液,约1小时后,血压稳定在100/65mmHg,送手术室进行骨盆手术后收住EICU进一步生命监护,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病情稳定,23天后于康复出院。
2急救及护理
2.1初步评估及分诊预检护士接到120电话或报警声由远及进后迅速至急诊室门口迎接,协助120医生将伤者送入急诊室。同时简要了解外伤史、受伤部位、目前病情,并作初步创伤评估。
2.2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严重时给予高流量吸氧,8L/分,及时给予储氧袋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随时做好人工气道建立的准备。观察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2.3辅助检查和准备
①绿色通道急查血、尿常规及血型,各种生化指标测定,对于该类患者要及时备血,生化指标则指导电解质补液,特别是保持酸碱平衡,因为休克患者容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如病人不能排尿应进行导尿,以排除肾和膀胱的损伤。②根据患者的情况,X线检查,对骨盆拍正、侧位片,斜位片,情况严重可在病情允许下做CT三维重建。③对于有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等有腹膜刺激征者,应行腹腔诊断性穿刺,考虑为实质性脏器的损伤,如肝损伤,脾破裂等。对于多次诊断性穿刺得出的阳性结果,要注意是否是腹膜间隙的血肿蔓延至前腹壁形成的血肿。
2.4病情监测和护理
2.4.1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①迅速建立2条以上近心端静脉通道,遵医嘱静脉滴注平衡液、代血浆、凝血因子及全血等,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的变化,做好记录。对于出血未控制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恢复目标参考值为平均动脉压60~70mmHg,勿盲目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追求所谓“正常血压”[3]。取中凹卧位,即抬高头胸部约10~20度,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约20~30度,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③按医嘱静滴5%的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根据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4],患者处于严重失血性休克状态,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小容量快速补液和多巴胺升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使血压逐渐回升。④注意保暖:体温低时增加毛毯和升高室内温度。
2.4.2配血护士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常规采集血液标本,绿色通道送检血常规、血型,根据检查结果,遵守输血原则,维持血液中的有效成分。
2.5合理的取平卧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病情允许取休克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休克。
2.6外固定、止血、止痛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并发多损伤的患者,抢救早期不允许行精确地骨盆内固定。骨盆外固定可暂时稳定骨盆骨折,有效恢复骨盆容积,提高生存率[5]。如使用骨盆兜减少骨折断端的活动,稳定骨折,控制骨表面出血,促进血凝块形成,减少失血。缩小骨盆容积,以减少出血。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通常是高能量的损伤,患者主诉剧烈疼痛,所以要确切掌握疼痛的性质、发生原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给患者心理安慰,在排除无内脏损伤的情况下,遵医嘱应用有效的止痛剂,以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疼痛性休克,也可稳定患者的焦虑恐惧的心理。
2.7准确记录出入量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详细记录24h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准确记录尿量,尿量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观察休克是否好转的重要指标,若患者的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2.8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最短时间手术治疗,得益于在最短时间内做好了一切术前检查,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凝4项及心电图等相关的各项检查,同时备充足的血量,备手术中用。
2.9转运护理在转运中要尽量减少途中搬动,使用预防压疮的气垫床减少途中振动,持续心电监护、吸氧,药物静脉维持等。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疼痛、血压、心率的变化,以保证病人转运安全。
2.10心理护理骨盆骨折的患者多是由意外伤引起的,意外的创伤不仅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且在精神上难以接受。加之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各种仪器的应用,更加使患者倍感自己病情危重,面临死亡,从而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紧张、烦躁与不安。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的进行抢救工作,以稳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有信赖感和安全感。
2.11疼痛护理缓解该类患者的疼痛,恰当护理。如果疼痛不及时缓解,患者心跳加快,情绪烦躁不安,对病情不利。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在疼痛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按医嘱正确使用镇痛剂以外,还要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的动态变化。
3小结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髂总动脉断裂病情复杂严重。抢救的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初步检查,快速合理的补液抗休克治疗,改善通气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配合完成急诊骨盆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严密观察病情,正确诊断评估患者及时有效控制休克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MARVINTILF.骨盆与髋臼骨折[M].3版.邱贵兴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54-64.
[2]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2.1(37):51.
[3]SchweerL.Pediatrictraumaresuscitation:initialfluidanagement[J].JInfusNurs.2008.31(2):104-111.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管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休克程度,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休克纠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救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缩短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5-02
出血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严重创伤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引起失血,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使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及损害功能脏器[1],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分析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1±5.53)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10例、产后出血6例、宫外孕破裂出血5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2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5.5)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11例、产后出血7例、宫外孕破裂出血6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1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在快速反应护理期间,首先应该对患者存在的各项疾病风险作出合理分析。应该及时测量患者的的血压、脉搏、生命体征等。如果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全身的20%,患者收缩压比较低,舒张压升高的情况,并且其脉搏出现异常,伴随冷汗无力、口渴苍白等症状,毛细血管充盈度恢复减慢,则判断为轻度休克;患者出血量在30%左右,收缩压为80mmHg,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时,并且反应迟钝,口唇发紫,酸中毒、体温过低则判断为中度休克;患者失血量大于40%,收缩压低于70mmHg,气息微弱、代谢性酸中毒则判断为重度休克。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伤情,观察其出血情况与生命体征,果断选择科学有效的抗休克、急症手术处理方法。休克患者病情转化相当快,比如一些静脉输液患者对药物过敏,非常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针对失血性休克情况,应该观察病人脉搏规律是否紊乱,并询问病史,关注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化,再给予纠酸、吸氧、抗感染、镇静等护理措施[2]。出血性休克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首先需要将患者呼吸道彻底清除干净,帮助患者摆好休克,采取及时的止血措施,同时开通静脉通路,对输液及输血护理作出全面的监控,密切留意留置导尿管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人员可以用神情与患者交流,给予其心理护理措施,一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最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并叮嘱患者注意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等。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从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为(25.67±2.34)min,对照组为(36.02±2.22)min,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休克涉及各种复杂疾病,各种严重出血休克患者在被送至医院前都已经停止了心跳,对休克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及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病情评估及实施休克快速反应流程,充分发挥了急救团队的合作精神。抢救一定要快速及时,尽早诊断,果断采取措施,并且做好各科室的协作工作。同时,各科室还要不断优化抢救流程,使各级护士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有条不紊的护理工作,确保急救时间的最短化,提高护士工作的效率。作为急诊护士必须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节省更多的转运、诊断、治疗、护理时间,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改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胸部钝性伤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交通事故、重物撞击胸部及高处坠落等都是胸部钝性伤致心脏破裂的不可忽视的致伤原因1。不同于穿透伤,顿性伤导致的心脏破裂往往病情隐匿,伤情严重危急,多无体表伤口或骨折,易被忽略而贻误救治2。早期作出诊断、紧急开胸解除急性心包填塞并修补心脏破裂,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必要时可采用急诊室剖胸术(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ERT)3。ERT治疗穿透伤多见,成功率高,而用于钝性伤少见,死亡率相对较高2-3。2012年1月18日我院急诊科成功救治胸部挤压伤、心包填塞、心脏破裂并腹部闭合伤1例,现将病例报告和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因重物砸伤胸腹部致神志不清2小时入我院急诊科。患者被重物砸伤当即昏迷,急送当地医院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下由120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脉搏99次/分,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无法测得,颈静脉怒张,心音低而遥远。立即予肾上腺素及多巴胺药物复苏,并因多次心率减慢濒于停搏及血压一直测不出而维持用药。同时床边B超提示心包中等量积液,即予心包切开引流出大量鲜红色凝血块且有持续出血,考虑大血管损伤可能,有急诊床边开胸手术指征。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完善术前准备,并在20分钟内开始急诊全麻下行剖胸探查+左心耳结扎术(胸骨正中切口),术程1小时,术中出血1500ml,自体血回输300ml,异体输血800ml。术后血压回升,心率平稳,停用肾上腺素,多巴胺小剂量维持,2小时后神志转清,收住急诊ICU进一步治疗腹部闭合伤,13天后转入普通病房,伤后35天痊愈出院。
2. 急救护理
2.1 初步评估及分诊:预检护士接到120电话或报警声由远及进后迅速至急诊楼门口迎接,协助120医生将伤者送入急诊室。同时向120医生、家属或知情者简要了解外伤史、受伤部位、目前病情,并作初步创伤评估。该患者因重物砸伤胸腹部,已气管插管、呼吸皮囊辅助送入,紫绀明显,立即安置复苏室,呼叫急诊科医生首诊,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发现处于濒死状态,开通绿色通道。
2.2 抢救常规:根据定位抢救原则,多名急诊室护士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立即将呼吸机由待机状态启动,初步设置参数,确认气管插管在位并连接,根据病情予外控模式、纯氧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短时间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尽量选用口径粗大的静脉输液针头和肢体粗大静脉,补充有效的循环血量,同时采血送检并备足血源。
2.3 进一步创伤评估:入院评估发现颈静脉怒张,结合胸部外伤史,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即使心率减慢濒于停搏,不宜胸外心脏按压,在医生未考虑开胸前,首先采用肾上腺素药物复苏。根据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4,患者处于严重失血性休克状态,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小容量快速补液和多巴胺升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使血压逐渐回升、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而心包填塞仍未解除时,要征求医生意见,控制补液速度,因为回心血量增多可以加剧填塞和压迫症状。一旦解除心包填塞和修补心脏破口立即快速补液,以纠正失血性休克。同时进行全身评估,有无其它严重创伤,配合医生请他科会诊。
2.4 心包填塞的观察和护理:对难以解释的休克合并胸部外伤者,警惕心脏破裂的可能,绝大多数钝性伤所致的心脏破裂,其心包常常是完整的,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心包填塞。心包填塞典型的临床表现是Beck三联征,而合并严重休克时,不一定都会有静脉怒张的特征性表现。协助医生行心包穿刺,快速准备用物,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要密切注意心率、血压的改变,做好心跳骤停的抢救准备,观察心包引流的血液量、色、是否凝固等,及时汇报医生并判断有无紧急手术的可能,预先开始术前准备,减少手术等待时间。
3. 手术护理配合
3.1 人员调度:一旦确定紧急床边手术,主管医生通知手术室、麻醉科,手术室派一名器械护士和一名巡回护士。急诊室各层护士由责任组长指挥调度。
3.2 物品准备:急诊复苏室手术床边常规放置抢救车、除颤仪、呼吸机,备有心电图机、B超机、无影灯,新增加自体血回输设备、输血加温器及胸骨垫等。备用设备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保证各仪器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另外需要准备电刀、吸引器和手术消毒物品(快速手消毒剂、安尔碘、PVP-I)。而开胸器械、手术包、手术衣、手术器械、一次性物品、止血物品等由手术室准备。
3.3 药物准备:建立床边手术备用药品卡片,可以直接凭卡片由毗邻的急诊药房借得手术常规需要的晶体和胶体,从而节省了电话沟通或配药的时间,准确、不易出错,同时节省护士每班的清点程序,节省工作量。确认备血,准备冲洗体腔的热盐水。
3.4 术中配合:手术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抢救,但是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手术开始前由责任组长与巡回护士、麻醉医生交班。麻醉科医生迅速行深静脉置管,以确保补液的顺利进行,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主要负责气管管道、病情观察、术中用药、术中记录等。手术室巡回护士主要负责病人的安置,清点所有手术物品、协助上台、观察手术进程、与中心手术室联系物品调度等。急诊室安排责任护士,主要负责后勤支持,保证仪器正常运行。手术完毕,巡回护士、麻醉医生与责任护士交班,整理相关用物。手术室护士回手术室后,进行术后物品处理、各项登记及收费等。
3.5 术后护理:钝性心脏创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挫伤,术后常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 急诊室护士术后继续观察病情,要注意观察心率、尿量及有无心律失常,监测中心静脉压,同时也要注重多发伤其他部位的评估和观察。
3.6 自体血回输:能即刻提供完全相容的、常温的相同血型的血液,在抢救大出血时安全而有效。该手术出血多、创伤大、心包腔内血液无污染,符合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条件,术中回输自体血300ml。整个血液回收过程和自体血回输过程均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避免污染血液吸入到回收管道内,如胃液、冲洗用的碘伏液等污染血液均不能回收。注意有无输血反应、栓塞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体温、心率、尿量等。
4. 讨论
心脏破裂伤是一种严重的致命伤, 随时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 主要死因是心包填塞和/或失血性休克。早期正确的诊断和不失时机的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狭小的“时间窗”对护理工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根据作业流程重组理论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于2009年经多科室讨论、专家咨询认证并护理部批准备案后拟定急诊抢救室床旁紧急手术流程,并且投入临床试用,得到满意的效果。改进急诊室床边手术的设备配置、制定工作流程细节和明确合理的分工,节省人力物力,即使是首次合作的团队,也能迅速默契配合,兼顾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抢救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时,急诊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娴熟的操作技术、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应急水平及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争分夺秒,尽量缩短心脏受伤到手术治疗的时间,尽快配合开胸抢救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吴俊峰,张耀森,李国鹏等.胸部钝性伤致心脏破裂的救治.创伤外科杂,2006,8(4):305-306.
[2] 吴骏,孙林,李凤杰等.心脏创伤的救治对策.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26:146-148.
[3] Gerardo Gomez M.D,Alison Fecher M.D,Theresa Joy R.N,et. Optimizing Outcomes in Emergency RoomThoracotomy: A 20-Year Experience in an Urban Level I Trauma Center. The American Surgeon,2010,76(4):406-410.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麻醉相关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占据了医学终生教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医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为麻醉专业在工作中与气道管理、危重急症监护处理、疼痛治疗、心肺脑复苏以及临床内、外科等密切相关,所以住院医师尤其是刚毕业的临床住院医师在麻醉科的轮转培训显得尤为重要[2]。我院内、外科规范化培训学员均要轮转麻醉科3个月。我院一直在摸索和总结临床住院医师麻醉技能规范化培训的经验,期望能进一步强化规范化学员气道管理、心肺脑复苏、急危重症处理、疼痛治疗等能力。
1 气道管理能力的培养
气道管理是所有紧急抢救处理中的首要措施,也就是急救“CAB”三环节中的A,如何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是所有住院医师在麻醉科轮转培训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3]。非麻醉专业的住院医师一般对气道管理比较陌生,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进行面罩辅助通气的培训,让住院医师了解如何在急救初期通过托下颌面罩通气法来迅速有效地建立通畅的气道。其次,应该培训住院医师对于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以及喉罩的使用,因为这些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尤其是喉罩在院前抢救或困难气道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两项操作训练是住院医生的进阶培训内容。
让住院医师熟悉并掌握气管插管技术,了解气管插管的每个步骤。通过术前访视学会评估患者是否为困难气道。学习并掌握气管拔管指征以及拔管后的观察与处理。在培训时应该注重循序渐进以及有重点的培训,以每天的病例为基础,让住院医师多有实践的机会。对内、外科的住院医师进行气道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在日后各病区的工作中能掌握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指征,在患者急救行气管插管前能熟练进行面罩或口、鼻咽通气道、喉罩通气,当麻醉医师进行抢救插管时能很好的进行配合,掌握术后带管病人的拔管指征及拔管后的观察与处理。
2 心肺脑复苏技能的提高
心肺脑复苏是临床医师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住院医师处于医疗救治的最前沿,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以确保患者在出现心跳骤停时,能够获得高素质的急救[4]。在麻醉科除管理和控制气道方面进行培训以外,还应对除颤仪的使用、脑保护、抢救药品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方面加强培训。应增强住院医师的急救意识,将正确的急救思维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及时准确地按生存链的要求进行心肺脑复苏术,迅速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处置,以赢得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应该对住院医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住院医师对危险环境的判断及处置能力,提高人工通气的效果及心脏按压的质量。目标是通过培训能提高住院医师对危险环境的判断及处置能力,加强自身防护,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尽快脱离致伤现场。通过培训使每位住院医师均能实施正确有效的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还应进行定期考核,通过培训及考核两种形式使住院医师心肺脑复苏技能得到提高。
3 危重急症监护及处理
麻醉可所面对的病人常常合并有各种内、外科疾病,常常需要处理各种危重急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休克复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外科营养、输血、创伤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脏器功能维护、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测等,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5]。所以我们在带教中应该采取理论讲解、操作演示、临床实际操作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让住院医师再次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及整合,对各种危重急症有较完整的理性概念。其次我们在工作中要认真带教,因材施教,既要授业,也要做好解惑。在临床工作中及时纠正他们工作上的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水平。还有我们要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住院医师首先分析,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能较快掌握急危重症的常见表现、诊断要点、处理步骤。在讨论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各种急救的方法、少见的体征、特殊的设备等。对住院医师的定期考核、问卷调查和座谈,对培训成果进行及时评估,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4 疼痛的治疗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或主要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且还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经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了解原发疾病的诊疗措施,还要了解相关的疼痛的诊疗措施。麻醉科经常可以碰见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我们应该先通过讲座形式,让住院医师对疼痛的机制和途径、疼痛的评估及诊断、治疗方法有理性的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对疼痛的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有感性认识。应该让住院医师掌握治疗疼痛基本药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了解还有其他比如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等治疗措施。住院医师尤其是外科住院医师还应对术后多模式镇痛有充分了解。通过在麻醉科培训,住院医师对疼痛及其治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 各种呼吸模式的应用
呼吸机目前在医院运用非常普遍,在各科室的监护室基本都有呼吸机,为抢救病人和患者康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之初,难免对各种呼吸机模式的应用仍然感到不好理解,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而在麻醉科,在各种类型患者以及麻醉和恢复的不同阶段,可以观察到各种呼吸模式的应用及其参数的调整,比如IPPV、SIMV、CPAP以及PEEP等的应用。我们应该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强化住院医师关于呼吸机及各模式的相关知识,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工作中指导住院医师运用各呼吸模式,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再进行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与住院医师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让住院医师熟悉各种呼吸模式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及相关参数的调整,为今后他们在各科进行有创或无创呼吸机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6 多科协作能力的培养
麻醉是一个涉及多科知识的学科,在麻醉科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见需要多科协作的情况。在术前访视时,需要与外科医师了解及探讨病情并取得一致的处理意见,对心、肺、肝、肾重要脏器系统功能进行评估必要时请专科医师进行术前治疗,完善术前准备,减少术后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节约医疗费用。术中及术后患者有可能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多科会诊及治疗。住院医师通过在麻醉科的培训能更好的了解麻醉的基本过程及麻醉科的工作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遇见需多科协作的情况就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给出诊断及治疗意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临床专业人员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所在[6]。所以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通过知识讲解,临床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考核来强化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麻醉相关技能。希望通过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在各方面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良好医疗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住院医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佟野,于晓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1,42(3):48-51.
[2]汤展宏.危重病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136-137.
[3]叶靖,丁红,董一女等.麻醉科住院医师气道管理规范化培训的实践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4):385-387.
[4]叶军青,叶晓明,田谋利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注重心肺脑复苏技能的提高[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1058-1061.
[5]李琪英,程波,闵苏.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59-461.
[6]朱蓓,陈敏,孙贵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管理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134-136.
关键词 骨盆骨折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研究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长,交通事故创伤已成为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其中骨盆创伤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提高伤者的存活率、降低伤残率,应高度引起创伤骨科医生对骨盆骨折的再重视、再认识。自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诊治494例骨盆骨折,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29例,女149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29.1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A型186例(49.2%);B型145例(38.4%),其中B1型53例,B2型65例,B3型27例;C型47例(12,4%),其中C1型 28 例,C2型11例,C3型8例。髋臼骨折48例(13%),髋臼骨折类型(按Letoumel和Judet髋臼骨折分类):前柱骨折3例,后柱骨折3例,横断骨折7例,横断加后壁6例,后柱加后壁例3例,后壁骨折15例,前方骨折伴后柱横断5例,双柱骨折5例,T型骨折6例。骨盆骨折合并伤:合并休克95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19例,颅脑损伤18例,肋骨骨折35例,血气胸17例,脊柱骨折21例,四肢骨折42例,腹腔脏器损伤31例,泌尿系统损伤19例,直肠损伤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非手术治疗:本组295例,因骨折端稳定,移位少而采取卧床、下肢皮牵或骨牵6~8周后,逐渐负重行走。
1.2.2 手术治疗:本组共83例,因骨盆环不稳定或髋臼骨折不稳定、有移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盆前环损伤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后环损伤经前路2~3孔重建钢板或经后路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或经后路采用骶骨棒固定48例;不稳定性或有移位髋臼骨折选用髂腹股沟入路8例,K-L人路19例,前后联合人路8例。
1.2.3 手术时间:在83例中,伤后3~5d内进行手术4例,5~8d内进行手术23例,8~14d内进行手术38例,14~21d内进行手术13例,21d后进行手术5例。
1.2.4 合并伤的治疗:对出血性休克的治疗,第一步就是及时足量扩充血容量,最初给予平衡液2000~3000mI,随后应用红细胞悬液及全血,一般总量达4000~9000ml以上;第二步,抗休克同时,给予骨盆外固定支架及骨盆牵引制动,(本组急诊床边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33例);第三步,如8小时内输血大于2000ml血流动力学仍有不稳定或疑有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及早给予介入栓塞止血,(本组急诊DSA下介入栓塞止血8例)。经过初期评估及复苏,病情趋于稳定。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床边X线、B超检查,二期评估以便进一步治疗合并伤及其他并发症。其中开颅手术5例,胸腔闭式引流11例,剖腹探查24例,膀胱修补及尿道会师术7例,行I期尿道吻合2例,行一期膀胱造瘘,二期修复断裂尿道2例,直肠造瘘术7例。
2 结果
本组死亡18例,其中因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95例,抢救成功率85.6%,死亡15例,死于其它并发症3例。随访3~24个月,直肠、尿道和膀胱损伤者经相应治疗痊愈17例,残留术后障碍4例,尿道狭窄5例。非手术治疗组中随访295例,随访3~36个月,下肢无短缩,行走正常。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组随访48例,随访5-36月,根据Matta评分标准,本组优39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91.7%。对下肢短缩的测量采用Matta测量法,本组术前后均采用此法测量,28例术前下肢短缩者,术后测量短缩0~10mm,平均4mm。术后1例并发感染,经置管冲冼、加强抗炎而愈。合并骶丛神经损伤19例,功能恢复正常12例,部分恢复5例,无恢复2例,恢复及部分恢复率90.9%。髋臼骨折临床效果的评估采用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本组随访32例,随访时间13个月~7年。随访结果:优12例,良14例,一般4例,差2例,优良率81.3%。后路切口中有8例出现周围异位骨化,但未影响关节功能,1例发生股骨头坏死。
3 讨论
3.1 骨盆骨折的分类方法的意义 骨盆骨折的AO及Tile分类方法是以骨盆稳定性的概念为基础,并与导致骨盆骨折的暴力的方向有关,骨折的严重程度从A型到C型逐渐递增。而Young-Burgess分类是以暴力的方向为基础,每一类型都按严重程度分级,它同暴力损伤机制结合起来的分类是决定器官损伤类型、是否需要复苏术以及判断预后的关键。更能反映伴有头部、胸部、腹部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的患者多数由高能量额状面暴力所所致。伴有同侧的股骨或胫骨骨折是侧方暴力所所致。所以我们认为Young-Burgess分类更能反映骨盆骨折的合并伤的伤情及预后。提醒临床医师注意勿漏诊,特别是后环骨折;注意受伤局部的合并伤的存在并预见性的采取相应的复苏手段;能使得临床医师根据伤员总体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状况以及对病情准确认识,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2 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救治 早期抗休克的关键在于及时开放多条静脉通道、控制输液、输血的速度。我们认为伤后第1小时内的救治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个30rain输入晶体液不应低于2000ml,以稳定渗透压。若晶体液输入后血压上升或稳定,则继续扩容,并进一步输入胶体如血液、血浆等。若晶体液输入后血压反应差或无反应,及时床边安置骨盆外固定支架,和快速及时输血,动态观察休克指标变化,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输液、输血;若病情仍不稳定者,应急行DSA、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或其它出血血管栓塞或结扎。本组失血性休克发生率25.3%,抢救成功率85.6%。其中12例及时介入栓塞髂内动脉者,因及时治疗,全部抢救成功。
3.3 骨盆骨折合并脏器损伤处理 骨盆骨折合并脏器损伤主要为尿道或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神经损伤等。
3.3.1 膀胱及尿道损伤的处理: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者,由于骨盆骨折出血多,病情较重,过去均采
用简单的会师术或膀胱造瘘术,致使骨盆畸形愈合,造成II期手术困难或终身残疾。尿道会师术往往发生严重的尿道狭窄,术后需做尿道内切术,或者行II期尿道狭窄切除尿道吻合术。有人主张行尿道会师术加牵引术,或早期只做膀胱造瘘术,3~6个月后行尿道吻合修补术。但早期尿道吻合,组织弹性好,无瘢痕,无粘连,能达到解剖复位,并可充分引流,减少感染的发生。术后置负压引流可引起尿外渗及骨折后出血,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所以,后期我们体会是:在严重骨盆骨折时,若仅合并尿道断裂,而生命稳定时。可行一期尿道吻合术;若严重骨盆骨折还合并其它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只能行耻骨上膀胱造瘘,一期修复破裂膀胱,二期修复断裂尿道,抢救患者生命。本组3例行I期尿道吻合,5例行一期膀胱造瘘,二期修复断裂尿道,均治愈。
3.3.2 直肠损伤及会裂伤的处理:骨盆骨折合并直肠损伤及会裂伤时,伤口污染严重,应及时彻底清创。直肠损伤及会裂伤口与骨盆骨折相通时,应行直肠造瘘,使粪便改道,减少创口及盆腔感染。对于污染轻的会裂伤,可一期行会阴修补术,对直肠肠管损伤应及时修复,并行造瘘术,使粪便改道,同时远侧肠腔清除干净,充分引流肛周及直肠周围间隙,尽可能闭合直肠裂口,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本组一期直肠造瘘10例均治愈。
3.3.3 神经损伤:对于腰骶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仍旧有争议。Reily等认为只要骨盆后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损伤神经的恢复有了最佳局部环境,平均随访2年,93%病人能自行恢复功能,有一半病人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我们体会是对于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最好方法是早期复位,解除压迫。如果有碎骨块直接压迫神经,应将其摘除,对骶骨骨折移位不明显,仅神经挫伤、血肿压迫,应力传导造成暂时性传导功能丧失,而致大小便障碍者,非手术治疗后一段时间均可恢复正常。本组临床实践表明,合并骶丛神经功能恢复及部分恢复率90.9%。只有2例C型骨盆骨折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即便及时予以复位,神经损伤仍然难以恢复,这可能与骨折类型及神经损伤程度有关,在不稳定的C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因为神经根严重牵拉甚至撕脱,预后则较差。而B2型骨折(侧方压缩)合并神经损伤者预后要好得多。
3.4 骨盆外固定架的应用 严重骨盆骨折早期,骨盆外固定架的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Riemer等研究证实,对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采用即刻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使死亡率由22%降至8%。骨盆骨折的急救复苏救治目标是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使患者处于半卧位(胸部向上位)状态。骨盆外固定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缓解疼痛和减少输血及输液量。由于骨盆外固定通常只需要,15~20min,因此骨盆外固定可作为一种急救措施常规应用。本组33例患者采用了骨盆外固定治疗,为抢救休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然骨盆外固定架很少能够达到解剖复位,若复位仍不满意或难以维持,可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行骨盆重建手术。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并采用综合干预及预防措施,提高产科质量及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90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产后出血发生率经产妇明显高于初产妇(P
【关键词】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预防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aternal mort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quality. Methods: Data of 90 postpartum hemorrhage cases during November 2008 and Nov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t was shown that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luripara than that among primipara (P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产妇的健康,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高危因素,并采用综合干预及预防措施,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及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本文对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本院9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共住院分娩3219例,其中阴道分娩1899例,剖宫产1320例。确诊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 90例,发生率为2.79%。其中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5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30.5岁,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54例,69例有人工流产及引产史者。
1.2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1)容积法:使用弯盘测定顺产妇2h阴道出血量(1弯盘≈300 mL)[1] ;(2)面积法:按纱布被血污染的面积计算出血量;(3)称重法:1g相当于1mL,换算实际失血量[2]。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剖宫产术后出血发生率(4.17%,55/1 320)及产后出血量(1 020.0±785.0 mL)均大于阴道分娩者(1.84%,35/1 899)和(630.0±235.0 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产后出血的原因
本组90例产后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60例,占66.67%,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产程延长26例,占28.89%,为第二位;胎盘因素17例,占18.89%,为第三位。其次为妊娠合并症15例,占16.67%,软产道损伤11例,占12.22%,前置胎盘、巨大儿各10例,占11.11%;子宫畸形6例,占6.67%;胎盘早剥、双胎儿各3例,占3.33%;凝血功能障碍、胎盘植入或滞留各2例,占2.22%。
2.3 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1)分娩次数:初产妇36例(40%),经产妇54例(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关系
剖宫产术后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主要与剖宫产过程中对剖宫产指征、手术时机掌握及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手术创伤有关。
3.2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发生时间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因此对产后出血量的正确评估及对产后2h严密监护极为重要。本院2例自然分娩后因医护人员观察不仔细,宫缩乏力未及时发现,使宫内腔积血未及时排出,引起产后出血。
3.3 产后出血的原因
本组资料中宫缩乏力占66.67%,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导致宫缩乏力因素有:(1)全身因素:产程长,产妇精神过度紧张、疲劳,难产,使用过多镇静剂、妊娠高血压、贫血等。(2)影响子宫缩复的局部因素:子宫畸形、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双胎、巨大儿、并发子宫肌瘤、胎儿娩出后子宫肌过度伸展,不能缩复,不能有效压迫血管,引起子宫出血。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也较常见,本组占18.89%,是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病例的主要原因[3]。
本组软产道损伤占12.22%。主要是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切口撕裂使子宫动脉破裂致严重出血,产程过长或子宫疤痕,在剖宫产中易发生子宫损伤,在宫口未开全,产妇用力过早或宫缩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致宫颈裂伤。
本组中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率较低为2.22%。主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症肝炎等,在孕前已存在妊娠禁忌证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重度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等,使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4 产后出血的治疗
海南医学院学报 Vol.16 No.4 Apr.2010大多产后出血用常规方法即能有效止血,但有些情况常规方法多不奏效,需加特殊方法才能有效止血。对产后出血的诊断一定要准确、处理要及时。在术中遇宫缩乏力使用普通宫缩剂无效时,应尽早使用强力宫缩剂,如欣母沛或巧特欣联合地塞米松,用钙剂维持肌肉神经兴奋性、加强子宫收缩,按摩子宫,补液、输血等综合治疗[4]。(2)术中遇胎盘因素所致出血则着重于局部缝合,因胎盘粘连及前置胎盘均有可能使局部血窦开放,出血凶猛,不易暴露及自止,可将子宫托出腹腔外,充分暴露后尽快缝扎出血部位,充分止血再缝子宫,防止出血部位出血不止,宫腔积血,避免再次开腹止血。经上述方法如不能有效止血可用Blynch缝合,缩小子宫体积,此方法可有效减少出血。对难治性产后出血一旦保守治疗无效要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危及产妇生命[5,6]。
3.5 产后出血的预防
进行产前检查,筛查出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加强对孕产妇孕前、孕期宣教,进行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如流产、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阴道炎、子宫肌瘤等产前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治疗,必要时提前住院,对不宜妊娠者及早终止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手术时机,降低剖宫产率,增强责任心,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难产及产程异常,密切监护产后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7,8]。提高手术技巧及产科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特别对高危因素者在分娩前做到:(1)分娩前充分告知病情争取家属的理解及配合。(2)分娩前组织讨论并制定抢救预案。(3)分娩前根据情况备血及药物(欣母沛或巧特欣)带入手术室或产房,必要时预防性用药。(4)高危患者手术或分娩必须配备有经验医师参与手术或接产。(5)一旦发生出血立即组成抢救小组,减少不良结局。(6)对产后出血者术后留手术室或产房观察至病情稳定后再送至病房。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1847.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228.
3 谢芳,赵庆国,田丰莲.刮宫术和胎盘粘连及相关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25.
4 吴丽萍.欣母沛用于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6465.
5 朱坤仪,梁心玲,梁晓阳.急症子宫切除在产科大出血中应用及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388.
6 朱红梅.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