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业务应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结合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中国石油出台了统一的“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F5(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项目便是“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一项,目标是建立集成的监控管理平台和统一、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提高中国石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性能,从而保证中国石油各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彻底改善IT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IT服务支持成本。
被动的传统IT运维管理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调查发现,在导致IT基础设施出现故障的原因中,源自技术或产品方面的因素其实只占了 20%,而因为运维管理方面的原因则占到80%,可见IT系统运维及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企业每年对IT部门投资都不少,但是得到的效益却没有体现,问题仍然时常发生,感觉好像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企业的IT运维部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部门,因为IT运维就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还有IT部门的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IT运维管理还处于传统模式,即无相应的运维监控软件或者是仅仅单独使用某项监控软件而没有联合使用。这种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是孤岛式的管理,是与业务应用没有联动的管理。
1.被动管理
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救火式的管理。通常是用户先于IT人员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到IT部门要求解决问题。这是由于传统的IT管理采用人工方式管理基础设施,网络管理是从各种IT基础设备出发的,仅仅是保障各类IT设备如服务器、数据库、存储设备、交换机等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不采用任何管理软件,仅仅靠运维人员定期轮询,或者执行某项命令来检查设备,在系统规模较小时,只要参与运维的技术人员足够负责,人工运维方式是可以满足日常运维需要的。但是,当应用系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这种运维方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轮询一遍要花费几个小时,这样,轮询周期越长也就代表越需要更久才能发现故障。这种被动式管理IT导致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2. 无关业务、孤岛管理
有些企业虽然采用某一种或几种监控软件来监控IT基础设施,但这些监控软件都各自独立运作,没有进行对业务的整合监控。如果用户投诉业务应用不畅通,很难定位故障源,到底是网络、应用程序、数据库还是其他后台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各部门踢皮球,都说自己所负责的设备正常?
好一些的IT主管会把各个部门集合到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根源。传统的IT运维管理方式是各类设备的管理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关联性。处理故障不便于追根溯源。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在专业应用系统赖以生存的各基础设施支撑单元上很难做到专、精、准的多面手角色,加之由于管理范围的界定和监控手段的限制,运维人员很难直接判定问题是出在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还是应用系统自身,故障难以定位将直接导致业务恢复时间的推迟,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服务质量。
将IT运维与业务相关联
IT运维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IT运维工作是无形的,怎样把这种无形的运维变为有形、甚至量化,这就要把IT的运维与业务相关联。传统的IT运维管理中,基础设施的运维工作不能和业务相结合,仅仅是在设备管理的层面上。这就导致IT管理的成绩没有体现。想想看,如有业务应用不正常,那网络或者服务器之类的任何一种基础设备的正常运行又有什么用呢?业务应用是“1”,设备是“0”,没有了正常通畅的业务应用,那其他的都是空谈。只有在业务应用畅通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管理才有意义,才能体现IT运维管理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企业IT:部门了解用户使用感受,关联真实用户感受和系统性能,指导问题事件定位和原因诊断 。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首先是基础架构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采购一些硬件和应用软件。随着采购的不断扩大,企业的IT组件不断完备,IT系统初具规模,这就产生了IT运维和管理的要求,即网络和系统监控(NSM)阶段,监控网络连通性和系统可用性,此阶段主要还是对IT设备的监控。随着企业业务日趋复杂,IT系统进一步扩大,这时就产生了对IT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的需求,上升到第三阶段,即IT服务管理(ITSM)的阶段。以上三个阶段都是IT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阶段,对业务的顺畅起辅助监控的作用。
企业业务系统对IT系统依赖的不断增强,企业开始关心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管理IT,也就是到达第四个阶段――IT与业务融合的阶段,即BSM(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业务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目标对IT服务进行调整,以确保IT能够支持业务目标,从而直接产生业务价值(如图2所示)。
如今各类重要的IT应用系统相继在中国石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IT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尤其重要,例如ERP、OA、邮件、门户等各类重要的系统如果出现中断,都会给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除了需要对各类应用系统部署冗余的设备以备保证其高可用性,同时也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进行关联管理。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是由底层的各类基础设施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业务模型,将与某个业务相关的底层IT基础设施关联起来,该业务模型能够有效地定位故障根源。这样ERP的管理员只需要关心ERP业务的可用性,而没有必要去关注每台主机的性能参数和启动的进程,不但大大节约了运维时间,而且也提高了运维效率,使故障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了。
基于BSM的IT运维
当前中国石油IT运维管理的需求就是从业务出发,建立基于BSM解决方案的新型IT运维。
新型的IT运维管理系统要做得到的就是基于BSM架构的业务管理。
首先,要实时掌控最终用户对IT服务的使用体验,根据制定好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来管理业务服务的质量,这样就可以根据业务影响和SLA来对IT服务进行管理。
其次,通过端对端的应用交易时间测量,实现业务要求端对端的可见性;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测量业务服务的响应性能,主动帮助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便在问题对用户造成不利影响之前,及时得到隔离、诊断和修复,把它们对业务的干扰降到最低。
第三,提供业务服务、应用及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解决方案通常会基于一种称为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来实现。通过服务依存关系映射技术,来展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样就增进了对各种IT元素的掌控和理解。
第四, 借助业务服务与IT基础设施的依存关系,对告警事件进行管理。当IT系统的组件产生告警时,结合收集上来的底层的IT系统告警事件,对它们进行过滤、关联、聚合,根据对业务服务影响的严重性,来进行排序处理。
传统意义上的CMDB是服务流程中的一部分,是ITIL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以业务为核心的IT运维中,CMDB也是业务建模的主要工具。CMDB通过自动发现工具收集和一定范围的IT基础架构基础信息,包括配置项和关系,建立IT基础架构模型;并通过端到端的业务服务拓扑图来可视化展示业务系统所有部件和关联关系。
把这四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以求满足下列功能:
1. 通过基于角色的业务视图,提供业务流和服务的可见性;
2.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
3. 设置和检测业务过程的SLA,了解应用性能对业务的影响;
4. 24×7小时端到端监控,从浏览器到后台实时监控所有交易;
5. 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
6. 主动发现和按优先级管理关键业务问题;
7. 通过自动把业务和底层运营信息建立关联来缩短平均问题修复时间;
8. 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
9. 通过联合的CMDB,来为IT环境提供一个“统一的真实数据”视图,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主动的、以业务为中心的BSM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极大地改善业务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降低服务突然中断带来的风险。
提升IT部门的作用
以前,IT运维部门救火队式的混乱状况导致无法判断IT运维总体表现的好坏。而IT部门又是公认的成本中心,这就导致了在很多企业中IT部门总是承受着很多批评,IT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高。
经过十多年的档案信息化发展,我国主要发达地区对档案信息化的提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深度、广度与力度,通过集成不同的现代技术,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档案管理系统(AMIS),涌现出一批数字档案馆、电子档案馆,基本实现馆藏数字化、利用网络化、控制智能化,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目录管理和全文管理条件下的纸质、声像、实物和电子文件的归档,有的还实现了网络化电子文件归档。但是,归档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突破,主要表现在无法对档案的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地实时监控和综合评价,如各门类载体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完整,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整理是否规范,归档是否及时,以及各部门的归档难度、归档数量等。即便是各个等级的档案目标管理考核,也只能对已归档的材料进行抽查。显然,传统的归档模式对于如何提高归档效率,实现对文件形成与归档的过程、时间和质量的实时监控,以及建立对归档人员激励评价的科学管理机制,仍缺乏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当前AMIS基本上是对已有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编研等环节进行管理,而对档案界反映比较强烈的“采全率低、采准率低、及时性差(即档案收集不齐、质量不高、期限不准、归档滞后等)”等问题无法处理。由于档案的收集范围、保管期限对不同单位具有特定性,一般档案管理人员难于把握,使得大量的原生信息源未能收集保管,直接影响了档案的收集、著录以及今后提供利用的水平。
目前,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或检查,才能达到理想的整理效果,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档案要想整理得好,就必须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档案人员,做到仔细、认真,并且必须非常了解单位的业务运作。
二、应用业务规则技术的解决之道
针对国内档案管理现状,广东万维博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自有系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AMIs)产品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一套“基于业务规则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除具备一般AMIS的档案管理、利用、编研的功能外,重点研究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依托业务规则库的档案信息资源收集管理体系:通过信息资源规划确定各立档单位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并将其抽象为档案业务规则库(Archives Business Rules Database,简称ABR),同时也将档案主管部门与指导部门的规范、制度、标准等也整理到ABR,通过强大的推理引擎(RM),对已有的档案信息数据(AID)进行分析与推理,作出相应的判断,以帮助立档单位达到“档案收集齐、保管期限设置准、档案著录规范”的目标,同时也为档案管理部门建立起智能化的网上监督指导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和上岗人员自学习系统等。也可通过基于档案知识规则库(ABR)和推理引擎(RM)构建的档案信息雷达自动从相关业务系统收集档案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以下功能:
1)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利用规则引擎,贯穿整个档案轨迹的全过程,控制档案收集、整理的质量与数量;
2)构建档案信息雷达,利用档案业务规则库(ABR)。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自动收集立档单位的各种业务数据:
3)建立新型的档案移交、接收模式,做到档案实体正式移交前进行相应的非现场预检查,保证档案接收质量并减少后续的著录量与数字化加工量:
4)建立新型的档案监督指导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远程指导、远程考核。
5)建立新型的档案自学习系统,提供档案上岗人员接受培训的新途径,并找到传承资深档案人士知识的快捷方法等。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档案业务规则库(ABR)的建立与管理
与档案业务相关的规范、制度、标准等内容,称为业务规则(Business Rules,简称BR),特别是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档案收集、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
每个立档单位都有不同的规则,每个资深的档案从业人员都有不同的经验总结,在档案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定期加入相关规则,规则在不断地更新。档案业务规则库分为三类,是将档案各项专业知识分门别类融合。
1)针对外部的业务规则库:以《档案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2)针对结构化的内部规则库:对综合档案以立档单位为基础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对工程档案以工程性质为基础的《建设工程峻工档案归档范围》:
3)针对非正式的内部规则库:档案指导长期实践的经验,单位经验丰富的档案从业人员的知识总结等。
2、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在档案轨迹的各个环节的用处
通过完善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RMS)将相关的档案规范、制度、标准及各立档单位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抽象为档案业务规则库。
BRMS是系统服务堆栈中的一部分,提高了SOA的便捷性,利用它建成的ABR及档案信息库(AID),可较快地搭建与档案配套的其他业务系统。
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建设完成后,在档案轨迹的各个环节可以开始发挥作用。
可对各立档单位的档案信息(包含全宗、目录/项目、案卷、卷内等)自动分析,提高决策水平,推理得出相关结论:
档案著录是否规范?
档案收集范围是否齐全?
保管期限定义是否准确?如数据符合要求,可以搬档案实体过来或下去检查等,并衍生出相应的人工智能子系统:
1)档案接收即时检查系统
接收档案范围确定后,系统可即时根据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将各立档单位的档案信息(AID),通过知识规则推理引擎(RM),对录入或导入的档案信息进行检查,系统自动提出整改意见或验收意见。
2)档案著录规范检查系统
根据已存在的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对责任者、题名、保管期限等自动进行检查。
3)网上监督指导系统
档案局/馆、档案主管单位利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档案信息扫描技术,结合档案业务规则库(ABR),自动监督各立档单位的档案整理情况,发现问题自动提醒,并及时反馈,信息转入Workflow,档案监督指导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它利用人工智能的原理,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推理,作出相应的判断,提出建议及线索,以供档案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重点检查与监督指导。其目的就在于:提高监督指导效率,降低监督指导风险,进而保证档案收集入库的质量。
4)立档单位绩效评估系统
绩效评测内容与目标建立后,系统可定期根据档案业务规则库(ABR)对各立档单位的档案信息(AID)进行评测,通过知识规则推理引擎(RM),自动生成绩效预评估报告,经过Workflow流转后产生最终的评估报告。
关键词:纺织品;业务管理;软件开发
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是纺织品检验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业务管理不管是手工还是计算机处理既繁琐、效率低,又不方便数据传输、统计和整合。为了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相关单位都在着手开发相应的业务管理软件,以便实现办公自动化。但因各个单位业务性质、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程度各不相同,采用的业务处理程序也就有所区别,难以得到推广。本文介绍了纺织品检验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思路与模块结构,各个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完善。
1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概要介绍
本文研究设计的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是对整个业务系统流程进行简单化处理的系统规划,此规划是完整性业务系统中必要性步骤的设计,此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是完整业务系统开发的基础开发部分,各单位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扩展功能。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检测全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包括对网上任务的评审、任务单的打印、自动分样、检测结果录入、报告审核、报告自动打印、检测收费核算、检测报告寄送、工作人员考核、检测报告状态对外查询和相关查询统计功能。考虑到各检测机构内部管理不同,业务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必要性公用性模块的设计,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各检测机构进行完整业务系统开发的基础开发模块,各检测机构根据各自业务需求也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对业务管理系统的严密设计,使整个业务流程的数据标准规范化、过程跟踪追溯化、管理数据严谨化。将样品受理部门、分样部门、检测部门、出证审核部门、证书寄送部门、管理部门通过业务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应用技术连接起来,通过建立可视化工作流程模型记录每一步工作流状态,以便于各部门更好地协作工作[1]。
1.1纺织品业务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1)缩短业务流转时间,建立高效流畅的业务处理流程主要体现在:加快样品登记、委托任务单评审时间,快速将委托任务分发给实验室,准确快速地出具报告,快速地将电子版报告上传给客户,将纸质版报告寄给客户。(2)增加信息数据可靠性通过调用标准模板,提高报告的准确度,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分析报告。(3)提高业务处理智能化降低对流水线作业人员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要求,通过权限的设置,各个部门之间权限分明、信息共享,扩大信息查询的范围,可以按照任意关键字进行查询。
1.2系统设计思路
业务管理软件用于检验机构处理检验订单、评审委托任务单、分样、检验结果填写、出具报告、报告样品物流管理以及各类统计功能的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业务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业务流程,将接样、分样、检测、出证、人员考核、报告寄送、费用核算等环节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业务管理系统功能见图1。
1.3软件设计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模式,数据库采用SQLSERVER数据库,开发环境为JAVA,中间件使用Tomcat6.0。详见图2。
1.4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检验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由七大模块组成:A.接样管理子系统;B.任务管理子系统;C.检测指标管理子系统;D.检测报告管理子系统;E.检测费用管理子系统;F.人员考核管理子系统;G.报告寄送管理子系统。其中A、B、C、D为检测流程控制主模块,E、F、G为系统辅助模块。详见图3。
2系统主要功能
2.1接样管理
接样管理是检测过程的起始点,用于确认一个检测任务的开始,即针对一个最终形成的检验报告对应一个接样管理记录,功能包括接样添加、修改和作废,相关内容涉及:流水号、样品名称、样品货号、采样时间、委托单位、付款单位(选择)、生产单位、来样时间、检测样品数量、预付金额、要求完成时间、录入人等信息。
2.2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是用于明确检测任务的具体信息而设置的,用于分离接样时因任务过多无法一次性填写,所以分离了接样基本信息和项目的输入,也是校核任务后流转下一环节的中转站。
2.3检测指标管理
检测指标管理是用于录入检测指标项的管理,根据任务书管理中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确定每个检测项目的分类指标项,并输入该项目的检测结果值,最底层指标项来源于系统管理中的收费、考核管理,输入指标需选择记录检测人员,已完成系统整理的人员考核统计。检测指标管理支持选择检测模板,选择模板后相关的检测项目将与检测模板完全一致,可进行项目的添加和移除操作,从而提高录入检测指标的速度。
2.4检测报告管理
检测报告管理包括检测报告的生成和打印,检测报告的指标项在检测指标管理中已经形成,按检测报告格式进行套打,可在检测报告中选择模板,在检测模板定义中可与检测指标管理直接关联,生成打印报告时可不再选择模板,将直接套用检测报告模板生成。
2.5检测费用管理
检测费用管理是检测报告完成后的后续收费管理和已完成任务的费用查询统计,可查看检测报告中的所有项目和子项目的收费情况及总计,可查看预收费用和实收费用,根据客户或时间段进行统计整体收费情况。如检测中客户为签约客户,将从客户余额中直接扣除,并生成客户的费用日志,内容包括报告编号、客户名称、检测费用、余额和扣款日期,在客户查询报告状态中客户也可自行查看费用情况。收费处理中需输入项目为实收费用和收费完成日期。
2.6人员考核管理
人员考核管理模块是放置在系统管理的人员管理中,为了明确数据来源,此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列出。人员考核的数据来源于检测指标输入,根据检测指标的考核费用指标进行计算。可按部门、人员、时间和检测项目进行统计查询,获得人员产值和检测情况。
2.7报告寄送
报告寄送是对检测报告寄送方式的企业进行管理,按已完成报告时间段批量打印快递寄送单,寄送单打印后自动将处理状态设置为已发送并记录发送时间,如需重新打印可选择任务或进入客户管理中打印单个寄送单。
2.8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针对系统基础信息进行设置的功能,包括客户管理、标准管理、指标项管理、收费、考核管理、检测模板管理、报告模板管理、人员管理和权限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前必须对基本系统信息设置完整,客户、标准、指标等信息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
2.9客户在线查询
在外网开放报告查询和扣费日志查询,检测状态已接样和报告已完成寄出。扣费日志查询可查看检测费用的扣款情况。
3应用效果
本所开发的业务管理软件是集接样、分样、检验、出证以及会员一体化的专业纤检业务管理软件,采用多层架构分模块开发。该软件性能稳定,运行安全,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运行一年多以来,业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工流转,无法记录中间拖延环节与错误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模式。应用管理软件后业务流转中样品的接样、分样、检验、出证以及做账等每一道程序都记载人员、时间、工作量及工作质量;流转中前后衔接、准确、快速地处理好每道任务。业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减少了检验业务中的等待、重复、不必要的协调等活动,简化不必要的表格填写,整合原职能分工不明确的岗位。同时方便采集、传递和共享数据,向客户提供便捷的业务查询途径。
4结束语
业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需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检验规模的壮大以及业务需求量不断扩大,业务管理软件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更高效地发展检测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营销;业务;电能计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63
在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开始利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促进了电力企业的优化发展与建设。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电能电量进行计量、核算等,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在当前发展体制下,电力企业发展期间的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受较大挑战。因为电力工作者使用的类型、时间以及用电方式不同,电能计量工作为单独存在的,所以,在该工作执行期间,各个电力使用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也产生了不同发展问题。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使用传统的电能计量方式将面对较大问题,无法促进电能计量工作的准确发展。目前,我国单位的电力企业都还在使用传统的电能计量方式,面对这种落后现象,一定要促进电能计量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与专业性进步,保证获得更准确的依据。在电能计量工作中,将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应用其中,不仅能提升电能计量工作效率和发展稳定性,还能推动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期间,该系统存在较大的严谨特点,与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相符合,能够为其确定出准确、统一的数值[1]。
电能计量管理工作中,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为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工具,该系统的使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电能量的采集工作与计量技术的使用,期间,主要对电流、电压等一些参数进行采集、计量。其二,为数据传输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执行方式,能够为自动抄表工作的执行提供可靠性。其三,能够实现集中化管理工作,也能对电能表进行合理控制。所以说,基于当前的发展情况,遵循相关规定与标准,实现数据记录、报表打印以及统计分析工作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得以发展,促使电力企业向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在对电能计量工作中,不仅能实现现场采集、储存与传输工作,还能为其提供其他数据,这样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得以顺利实施。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使用电能量数据,所以,需要进一步开发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2]。
2 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电能计量管理对策
2.1 基于客户的需求有效反应
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将客户的实际发展需求反应出来。电力企业在逐渐发展中,其具备国有性特c,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无法真正理解客户的实际发展需求[3]。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客户对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更明显,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期间,需要对的客户的发展需求进行思考。目前,电力企业客户主要分为电力大客户、电力中客户以及电力小客户或者低压分散客户,在对其制定相关执行策略期间,一定要充分了解客户的发展需求,保证能够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执行对策。执行过程中,可以为其构建电能计量综合性应用平台,改变长期发展中存在的各个问题。还需要基于各个服务工作,促进应对方案的完善性,在服务前期,需要实现电量测量工作,对电能计量工具进行检查,保证能够真实了解客户的满意程度。在该服务工作中,不仅能更好的服务客户,提高电力企业的自身形象,还能开发未来客户[4]。
2.2 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使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过程中,需要增强电能计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电力企业在逐渐发展下,能够符合当代的发展要求。所以说,在改革发展中,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应用十分重要。目前,在电力企业逐渐发展下,工作人员都没有形成服务意识,可以通过经济投入方式,转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电能计量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几年,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促进了电能计量工具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连接网络的整体发展,不仅应用了硬件设施,还为电力企业的电能计量水平、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意见,从而实现优质化服务工作。
2.3 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需要实现电能计量工作的革新发展。当前,数据通信技术得以进步和提升,实现了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发展,为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促使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使用过程中,虽然促进了电力生产系统的完善,为电力企业的积极发展减少经济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5]。但是,一些客户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收费政策,促使电费结算工作的完好实施。比如:为大客户引入适当优惠。为实现节能环保以及低碳发展,基于相关的发展要求,将阶梯状收费标准纳入到其他小客户中去,为其制定相关的实施标准,保证在电量提升下,执行增加电费行为。基于分析可以发现,该收费方式更科学,在使用期间,还需要根据不同电力公司、区域的推广和应用,引导人们合理用电,促使节能理念的形成。在该发展执行下,不仅为电力企业的积极发展提供有效的执行手段,促进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发展,还能将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为电力企业的积极发展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电力企业中,应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能够促进电能计量工作的完成,保证电力企业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未来逐渐发展,基于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现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优化的发展,能够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波.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299-299.
[2]杨晓艳,刘杰.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营销领域应用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0):282-282.
[3]孔繁哺.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3):1019.
关键词:业务流程再造 包钢 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7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 .BPR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迈克・哈默博士于1990年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以达到企业动态地适应竞争加剧和环境变化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现以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业务流程再造为例,阐述其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 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的BPR
1.1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前的状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钢铁市场的放开,给钢铁企业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纷纷搞技术改造。2002年前后,随着包钢生产工艺的进步,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普及起来。从技术上讲,计算机采集的信号来自于工业自动化仪表,这样,两者相互依赖相关性极强。由此,就产生了管理上的问题。比如一旦自动控制系统出了问题,负责自动化仪表的人员和计算机维护的人员就不得不同到现场处理问题,而且有的时候出了事故还会出现无法划清责任的现象。
1.2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
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的根源是18世纪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但“劳动分工理论”也带来了以下问题:1)分工过细。一个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间长、内部协调成本高,有些协调成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2)组织机构臃肿,助长官僚作风。为了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需要许多管理人员,作为组织管理的信息存储器、协调器和监控器。在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出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托现象,这些都是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经营过程运作成本高。3)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精细的分工增加了员工工作单调性,致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下降,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以上几个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现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BPR这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借助它的力量在企业中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管理革命。
1.3.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的总体思路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产生问题的原因是“过度的分工”造成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适当合工”的思想来解决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目前,包钢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被人为地分割成两大块,一块是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这一块全部由包钢计量处来统一管理。另一块是工业控制计算机,这一块分散在个主十几体生产厂矿(单位),由各自单位的自动化科负责管理。由于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法》,按规定,在用计量仪器仪表,必须按时接受强制检定,检定必须由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及人员进行,因此,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这一块,只能归包钢计量管理处来统一管理,而分散到十几个主体生产厂矿(单位)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可以归并到包钢计量处实现统一管理。
2. 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后的作用和意义
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实现了三个目标。首先,是第一个目标。消除维护工作流程中的不必要的协调成本。其次,是第二个目标。BPR后实现工业控制计算机配件集中采购,增加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在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之前,十几个主体生产厂矿(单位)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分别归十几个单位各自管理。这样就造成了,每个单位各自有自己的一套,工业控制计算机所用备品备件,因此,工业控制计算机所用备品备件的采购工作,也由十几个单位各自独立完成。这样对整个包钢(集团)公司来讲,工业控制计算机所用备品备件的采购,必然产生重复采购的现象,这肯定是一种浪费。而在BPR后,十几个主体生产厂矿(单位)的工业控制计算机,集中归包钢计量处所有,工业控制计算机所用备品备件,实现了集中采购,又由于集中采购的数量,比以前分散采购数量大的多,这样,自然就提高了我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还有,工业控制计算机实现统一管理之后,在满足生产技术及工艺要求的情况下,使用的设备在型号上可以尽可能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备品备件的数量。此外,从技术上讲,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功能,能够替代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一些功能。比如计算单元中的开方运算,调节单元中的PID运算等。这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软件,来实现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硬件功能 。这样,不仅减少了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而且,软件比硬件出现故障的概率要小得多。这样,现场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就减少了很多,设备维护的成本自然就大幅度将下来了。最后,是第三个目标。在BPR后,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在引进设备的时候,只购买硬件产品,不买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实现自主研发。在BPR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我们在包钢工业自动化系统BPR时,将原来,归十几个主体生产厂矿(单位)的,一部分工业控制计算机维护人员,划归了包钢计量处。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力资源的整合的过程,原来分散的人力资源,难以开发大型的工业控制计算机软件,同时,工业控制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计算机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之间的技术屏障也被清除了。如今组织结构的变革,人力资源的整合必将形成合力。实现大型的工业控制计算机软件的自主研发。更进一步讲,企业可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作为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第三个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钱皮.再造管理[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24-39.
【关键词】 业务招待费; Excel; 纳税风险
企业业务招待费列支是企业管理费用中难以把控的费用,也是税务稽查最容易查处的问题。如何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自觉适当纳税调整、承担较轻税负,使业务招待费最大化合理列支?
一、建立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方程式
为了防止企业任意加大业务招待费列支,减少利润,影响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这条规定借鉴了国际标准,结合原税法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制扣除的经验,对业务招待费实行双重限额扣除标准,即: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60%≤当年销售(营业)收入*5‰,影响纳税年度业务招待费的因素有:营业收入、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扣除额,假设某年(营业)收入为X,业务招待费为Y,则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为Y*60%≤X5‰,只有当Y=X*(5‰/60%)=X*8.3‰时,业务招待费在销售(营业)收入的8.3‰的临界点上,企业在承担最小纳税成本条件下,能够达到业务招待费最大化合理列支,要想业务招待费最大化合理列支,必须完成的营业收入即:X=Y*(60%/5‰)。
二、建立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及预决策模型
1.创建“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模型”工作表,把工作表中的sheet1命名为“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指标,在相应单元格内录入名称。
2.定义单元公式,建立本年度业务招待费预警数学关系式。企业在期末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分别从总分类账或利润表中把“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年末累计发生额引用到单元格B3栏,从明细账“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本年累计发生额引用到单元格B4栏,B5=60%,B6=B4*B5,B7=0.5%,B8=B3*B7,B9=B7/B5,B10=B3*B9,B11=IF(B4>=B10,B10-B8,IF(B4
B10,B4-B10,IF(B4
=IF(B4
+B17+B18,B20=B16/B10,B21=B18/B4,B22=IF(B12=0,0,IF(B12>0,B17/B12)),23=B19/B4,B24。
3.定义单元公式,建立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预决策数学关系式。企业财务部门与公关部门共同匡算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预算数额,“以支定收”,倒推出为了满足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最大化合理列支,企业应该完成的营业收入。假设计划年度最大化合理列支业务招待费C10=130万元,C3=C10*C5/C7,C4=C10,C4=60%,C6=C4*C5C7=0.5%,C8=C3*C7,C9=0.83%,C11=IF(C4>=C10,C10-C8,IF(C4
=IF(C4>C10,C4-C10,IF(C4
=IF(C12=0,0,IF(C12>0,C17/C12)),C22=C18/C4,B23=C19
/C4,23=C19/C4,24=IF(C4*C5-C8=0,“纳税调整少、风险小决策最佳”,IF(C4*C5-C80,“纳税调整多、风险大应放弃此项决策”)))。业务招待费列支在管理费用中属于税法有扣除标准的费用,企业应该遵照税法规定进行扣除,避免超支列支带来的的过重税收负担,如图1所示。
三、对该模型图分析
(一)对企业本年度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纳税风险预警分析及控制
1.当X=12 000万元,Y=100万元,Y=12 000万元*8.33‰=100时,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与最大化列支业务招待费是一致的,在作适当纳税调整、承担较轻企业所得税税负即10%的情况下,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达到最大化合理列支,充分享受了“最高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的5‰”的税收政策。
2.当X=12 000万元,Y=60万元,Y
3.当X=12 000万元,Y=120,Y>12 000万元*8.33‰时,虽然业务招待费最大化列支,企业本年度业务招待费超支20万元,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会计应立即自觉纳税调增利润,如果企业存在本年度亏损及以前年度亏损问题,调增的利润还可以抵补亏损,不用补交5万元企业所得税;如果不自觉进行年度纳税调整,则会把企业纳税风险推向高风险顶端。假设上述超支业务招待费的行为在税务检查中被查处,将视为偷税行为论处,查处金额20万元不仅不能税前弥补亏损,要求企业立即补税5万元,并处补税金额的50%~5倍的罚款即2.5万元~25万元,按补税金额的5‰/天交纳滞纳金,严重的甚至会涉嫌犯罪,税务机关还会顺藤摸瓜,至少倒查3―5年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并把企业列入D级纳税户,进行定期检查,重点监控,禁止购买发票。企业超标列支业务招待费的行为将影响业务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不遵从税法的代价是惨重的。因此企业业务招待费控制在营业收入的8‰是最佳选择。
(二)对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决策
当YX*8.33‰时,超支列支业务招待费,企业纳税风险高。因此,企业为了控制业务招待费列支带来的纳税风险,应该对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进行决策,以支定收,采取零基预算,一切以零为起点,完全从预算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以及开支项目的重要程度出发,预算确定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列支目标,这个目标也是计划年度最大化合理列支业务招待费数额,根据这个目标,倒推出必须完成的营业收入。假设计划年度企业最大化列支业务招待费为100万元,企业要消费100万元的业务招待费,就必须完成全年的营业收入1.2亿元,使计划年度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相配,如图1。营业收入是业务招待费列支的源泉,只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企业才能真正提高业务招待费列支金额。
【参考文献】
[1] 周宇伟.EXCEL财务管理[M].科学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9:180-181.
[关键词] 工作流 ERP 业务流程重组
一、引言
通用ERP采购管理系统即要适应不同中小业务流程,特别是采购业务中的不定性比较多企业中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采购、变化比较大这个现象,又要增强系统的柔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所以,有必要在ERP采购管理系统中应用业务流程重组(BRP)和工作流技术来解决以上问题。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彻底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BPR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戏剧性改善。ERP采购系统需要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实施BRP是ERP采购系统具有柔性的保证。
工作流技术通常是实施BRP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因为工作流提供了经营过程逻辑与它的信息支撑系统的分离,并实现了应用逻辑和过程逻辑分离,这种方式在进行企业实际应用时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模块实现方式(硬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程语言、应用开发工具、用户界面)的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改进系统性能,实现对生产经营过程部分或全部的集成管理,有效的把人、信息和应用工具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提高软件的重用率,发挥系统的最大性能。
二、基于工作流的ERP采购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构造了三层模式,这种系统结构除了具有三层结构的可伸缩性好、可管理性强、安全性高、软件重用性好以及节省开发时间等诸多优点外,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企业中和采购相关的部门连接,使采购供应链的参与者方便地参与企业的采购过程,从而为企业提高采购的效率创造了前提。
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现上一般将定义时功能和运行时功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实现。我们在系统设计中继承了这一思想,在体系结构上,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定义环境和运行环境。在定义环境下,定义者定义和维护过程定义数据,即工作流过程的执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然后在运行环境下,执行这些工作流过程。系统的体系结构下如右图所示。
三、基于工作流的ERP采购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目前在采购订单审批和付款管理两个主要的流程中设计实现了工作流的应用,能够较了的支持采购的业务流程重组。本采购系统能够实现公司内部基本的采购工作和不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采购订单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能很好的规范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并且拥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人机界面。本系统主要分为过程建模、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查询管理、系统维护五个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左图。
1.建模工具WFMT下嵌入到本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实现过程定义的功能。
2.供应商管理是用来对供应商的详细信息进行录入、编辑等操作,以便于采购员中选择更合适的供应商完成订单申请,以及在付款管理中更好地与供应商协调。
3.订单申请是供用户来完成订单的内容,对订单中的详细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其中,申请单编号是根据系统当前的日期和当前的订单数自动生成;申请人和申请时间是系统根据当前的使用的用户和当前时间自动输入,不能由用户更改。当用户完成订单后,如果选择提交,则启动了订单的审批流程。如果没有提交,则该订单会以未提交订单保存起来,留待以后编辑提交。
4.订单审核是供用户对订单进行审核的界面。当审核员审核完订单后,按“提交”按钮,则该订单的审核信息会被系统自动保存到数据库中,并根据订单的审批模型开始流转到下一个结点。
5.订单跟踪是为了便于了解订单的审核情况而设计的。当拥有该权限的用户进入系统后,便可通过此窗口来了解某项订单的审批情况,并可对滞留在某个结点的订单发出催办通知。
6.查询管理主要是对订单进行查询。在查询管理界面中,几个固定查询是方便可进行常用的查询。另外,还支持将综合查询,报表打印和生成Excel表三项功能。
7.人员管理界面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的详细信息(如人员所在的部门、名称、密码等)进行编辑、录入等操作,特别是对人员角色的定义以方便过程定义的流转。
8.权限管理界面是用来设置人员的权限,系统根据此权限赋予用户相应的系统功能。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拥有此权限。
四、总结
工作流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以工作流技术构建的管理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良好的可扩展性等。本文对系统的体系机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建立了采购申请单审批工作流模型和付款管理工作流模型,并介绍了实现的主要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个人业务;运维管理;MyBase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7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60- 02
0 引 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依赖计算机技术完成日常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尤其对于科研工作者,既承担着新业务的开发,又承担着已有业务的运维,但随着新业务不断地开发完成,开发业务转向了运维业务,运维业务逐渐增多,运维工作繁而杂,如何有效地开展好运维业务工作,科学地管理运维资源,改进和提高运维业务功能,成为我们日常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管理好个人多个运维的业务,包含个人自身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利用辅助工具和制定管理策略是我们最好的手段,MyBase以它强大的功能完全成为此类软件的佼佼者,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监控信息、编写日志、总结方法等,帮助我们开展好多运维业务繁杂的工作。
1 个人业务运维的定义
个人业务运维主要是个人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周期性和系统性的业务运维工作,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个人的工作安排、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运维业务的监控等。具体是面向整个组织提供针对各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监控、问题定位、故障排除等方面的运维服务;面向整个组织提供针对各业务系统的需求变化,即数据、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和标准化;面向整个组织提供针对各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需求变化和不同的记录、跟踪、保存、分析方面的管理。
2 MyBase的简介
MyBase是一款用于分类管理自由格式资料的数据库软件,对个人用户在微软视窗( Windows )桌面上实现文档、知识、笔记、日记、图片和网页的分类管理任务相当有帮助,是资料管理/知识管理/笔记软件中功能最全面的一款,并且极为成熟稳定,是国产优秀软件的代表。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软件不同,MyBase 通过内置的 RTF 编辑器接受图文信息的输入,并按树形 列表分类保存,同时接受任意磁盘文件作为树形列表条目的附件。MyBase 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使知识/信息的捕获、编辑、组织、查看、索引、搜索和分享变得更快捷、更容易。 并且还提供有不少的插件软件和实用工具,便于进一步简化操作/管理所保存的资料。
3 分析个人业务运维常规管理的4个方面
在多个个人运维业务工作中,每个运维业务都有它独有的运维方式,有的需要监控,有异常再去处理,有的需要周期性备份,有的需要复杂的操作等,本文归纳了个人业务运维常规管理的4个方面,分别是运维监控、业务运维处理方法、业务日常运维指南、日志。
一旦业务平稳运行后,监控是必不可少的,如业务服务器的服务监控,业务所涉及的数据库表元数据的监控,用户的访问监控等等,所以监控是业务平稳运行后的首要部分,通过监控自动化采集的数据,可以快速地发现业务关键点的运行情况。
通过监控发现异常,我们就可以按照个人运维业务管理的第二方面――业务运维处理方法去处理异常。业务运维处理方法,记录了业务异常时的处理方法和应急机制,随着不同异常的增加,相应的业务运维处理方法也不断增多,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些业务运维处理方法也会失效。所以业务运维处理方法保障业务系统异常时能够快速地找到方法解决,保障业务系统的平稳运行。
通过监控未发现异常,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此业务的日常工作,这就是个人业务运维常规管理的第三个部分――业务运维日常指南。业务运维日常指南记录了业务运维周期性的操作,如定期做手工备份资料、定期手工迁移数据、定期上传数据等,系统地、清晰地描述日常运维所要做的工作,能指导我们有条不紊地处理个人众多业务中的日常工作。
最后一部分是日志,日志记录业务运维系统的所发生的异常和处理情况,以及日常运维的具体操作和业务的一些改进等,个人运维业务的前3部分都会产生日志,运维监控会产生监控日志,日常运维会产生日常运维日志,更新业务系统会产生系统更新日志。日志记录着业务运维周期内所发生的活动信息,可以根据日志查看当前系统的状态和运行情况,也可以从日志中采集数据形成统计报告,所以日志是个人多业务运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 基于MyBase提出了个人业务运维工作的实施方法
基于MyBase软件的功能和上述个人业务运维常规管理的4个部分,本文的实施方法如下,MyBase的树形菜单上,每个业务为树形菜单的根目录,每个目录下4个功能节点,分别为运维监控、业务运维处理方法、业务日常运维和日志。运维监控采取自编辑网页挂到MyBase自带浏览器中显示,其他3个节点为文本编辑方式显示,以此构建起个人业务运维管理体系,避免了多业务运维管理混乱不堪,使业务恢复到有序状态。
5 结 语
以上通过个人运维多业务管理的分析, 归纳出多业务管理的4部分,利用MyBase软件的优秀功能,搭建出个人运维多业务管理的功能结构,清晰呈现出多个业务运行情况, 明确了业务运维流程和方法, 形成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明,王兴兰. 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调研[J].情报杂志,2010( 29):223 - 225.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ERP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 ERP 财务管理 财务人员 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ERP管理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逐步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管理中得以应用。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和整体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ERP管理的核心,在ERP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ERP管理系统的主线。因此,实施ERP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以及财务人员的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继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手工记账变革后的又一次财务变革。
一、ERP管理系统的工作特点
ERP管理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财务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业务以及财务与供应及销售环节的统一是ERP管理系统,通过充分协调内外部资源以达到提升企业全面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经营各环节的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的各个输入和管理端口将得到的各种数据汇总入该企业的财务系统,并由财务系统实施管理,从而实现各部门工作的协同配合,体现了高度的及时性和集成性特点,可以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手的经营数据和资料,及时发现经营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应对,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对财务的影响
(一)ERP管理系统的应用迫使财务人员转型
ERP管理系统与以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不同,它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侧重财务计划、 控制、 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该系统能将各业务部门输入的信息进行集中加工处理,然后通过网络传递到企业财务部门。它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或程式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而生成的凭证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特定的格式及政策自动生成相应类型的财务报表,从而将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日常核算转移到如何利用该系统强大的信息来源去进行预算、分析、控制,迫使财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ERP管理系统强调业务的协同,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及其他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维护方面的学习,培养信息化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将ERP协同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财务人员必须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二)依托ERP平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再上新台阶
1、加强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核算
过去,企业财务预算多由于操作性差而使得预算流于形式,而E R 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从简单的事后财务信息的反映,转变到对业务的事前、事中、 事后的全面监控,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ERP管理系统下,财务人员能够动态的收集业务信息、财务信息,能够获取实时、动态的数据,并能够实时和多角度的与预算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即平时做相关业务时,系统自动检测相关预算是否超过起初下达的预算,若超过不能继续向下做业务,从而实现预算对事中的控制,比如供电企业的大修与材料费用,可以跟随生产部门工单的创建建立预算,系统会随着业务的发生动态跟踪费用产生,做到项目、费用、控制联动,由此可见该系统增强了预算的灵活度,严密性,可操作性,从而为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同时也为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实现进一步细化奠定了基础。
2、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ERP管理系统中资金管理模块是一个数据接收系统,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会被自动转化为资金管理的语言,不需要任何人工分析,自动生成《 现金流量表》,完成从财务会计数据到资金管理数据的转换,从而提高对资金流量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利用内部银行结构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可以使集团总部作为投资中心,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与运用;利用其资金预测功能加强了企业对中短期现金流量的计划预测,能及时预警,保证公司的顺利运作。通过系统这些功能的实现,企业的资金管理会更有效率。
3、实现对物资有效及时的反映与监督
物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容易混乱的一项工作。ERP物资模块的实施,可以实现物资采购管理的规范化,实现物资管理与工程、财务等业务的集成,有利于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共享信息。比如各项库存物资的使用信息能通过系统处理实时反映到财务,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及时反映和监督;财务部门通过采购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集成信息,能够及时结算项目和正确转资;通过创建内部订单并以预算的形式下达固定资产零购项目,在创建资产卡片时关联内部订单来控制预算;收货后的固定资产跟资产卡片一一对应,然后进入财务模块,通过定期计提折旧来对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由于ERP规范了物资管理的各项流程,并实现了相关部门联动,保证了财务部门能够对资产实施有效及时的反映和监督。
(三)ERP新环境下,迫切需要转换会计监督管理体制
ERP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在线管理功能,在此环境下,大量会计信息由前端业务部门集成过来,信息质量的高低依赖业务部门人员的自律,而财务部门无法对每一笔集成信息进行稽核监督,也就不能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合理性,因此调整优化原有的会计监督体制显得尤为迫切,其前提就是要重新明确会计信息责任,建立业务信息流程责任管理体系;打破部门负责管理体制,建立与流程相关的监督管理体制,对流程中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纳入财务考核,同时对各流程业务的操作、财务人员的岗位等都需作相应的调整和规范。只有适时转换财务监督机制,才能防范新的管理环境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