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第1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3-02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一名合格的职业劳动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看成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英语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况且,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具有最重要作用。因此,以英语学科内容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教育性,应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因素呢?

一、 在备课过程中找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很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教师就应该把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的生活内容,充分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并尽可能在备课过程中涵盖历史名人传记、环境保护、道德修养、生命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渗透了一定的德育因素。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在传授英语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学会了为人处事,提高了道德修养的同时,更知道要珍惜生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强化其感染力,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把书本知识和德育教育很好的衔接起来,由此升华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更让他们受到隐性德育启发。

但是,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英语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道德教育。所以,在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上,英语教师应在备课的时候就下功夫,提前做好准备。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德育渗透应以道德修养、职业素质和社交礼仪等为主要侧重点,同时适时呼唤生命教育。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事之本,职业素质是学生面对就业所必需的能力和心理储备;社交礼仪是让学生能更好知道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和方法;呼唤生命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上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道德品质修养。

二、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教材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学科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育目的 ,抓住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从小学英语到大学英语每课都有德育内容, 而且随着教材内容改革 ,德育内容也紧跟时代 ,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在讲到Internet网络这一课时,根据教学要求,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正方和反方两大组,安排了辩论课堂活动,并事先给时间他们自己准备的时间。在该教学活动中,正方学生列举了的Internet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便捷,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而反方辩手列举Internet网络缺点,并提出了无限制的上网和玩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等等,最后的结果是既肯定了科学技术发展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又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会正确的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时间,在充分享受上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去避免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有了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机会,使德育教育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了点滴渗透,这比老师们“喋喋不休”的理论教诲要深刻得多,实用得多。

高职英语教材中都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能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适时渗透德育。其实,德育渗透教育可以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讲单词和词组时,举出的例句可以充分围绕生活和道德教育;我们在讲课文或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融入德育教育,我们甚到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英语对话时,围绕德育展开。实际上,教材当中还有许多课文遵循着学科当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运用并渗透到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一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更要当好一个信息提供者、学生的鼓励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效果乃至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2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43-01

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教人以歌曲或乐曲,还可以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音乐一方面给人以美,另一方面引人向善。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把音乐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分析、展现给学生,引导他们用心、用情感受、体验、表现,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一、在音乐艺术美中寓于德育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这样论述:“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音乐教育其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美育手段,对于学生品行修养和情操陶冶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旋律、节奏、音色、节拍、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将其在学生面前形象化,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理解、表现、鉴赏美好情感中蕴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如教师在开展《义勇军进行曲》教学实践时,在单纯教授学生如何发音,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后,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作词、作曲时代背景、作词者、作曲者的生平,同时,更要理解和掌握歌曲中如冲锋号角式的呐喊,在一阵阵“前进”“前进”“前进”的呼声中,表现了对苦难承受的限度及对祖国未来无限希望的憧憬。同时,特有的三连音的音乐艺术表现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演唱者对祖国无比热爱,进而树立强烈时代责任感。每一个同学们在演唱时,强烈的感情迫使其严肃、自豪。如在讲授《送别》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李叔同其人其事,要让学生知道《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是人生的天问风景,在清词丽句行间,蕴藏着禅意,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给人以几多凄美、几多思量。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深刻领会、感知歌曲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这样,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充满美与善的艺术形象,使善与美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音乐教育开展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是通过艺术的美感教育来启迪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欣赏与感知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特殊优势,这完全可以和死板的政治教育区别开来,更有别于向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硬性灌输。相反,而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的艺术美感巧妙结合起来起,以美来开展社会教化,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不经意间接受德育教育。从《诗经》到现代歌曲,我国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十分丰硕,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目的的选择音乐作品,一方面注重作品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另一方面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展示音乐作品丰富内涵及艺术形象。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一直被人们经久传唱,歌曲的旋律有浓厚的民歌特色,意境悠远,通俗感人,节奏坚定、平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用镇定、舒展的歌声来表达抗日英雄王二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象这样的爱国主义歌曲,可以达到重塑学生心灵的目的,使他们不断地感知、理解,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各种课型中

初中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四个方面,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关于欣赏教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感悟过程过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与此同时,可以感知音乐里面蕴含的道德元素,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在感知这些力量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思想觉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得到熏陶,心性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涤。为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歌曲中的思想道德元素,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思想境界。

总之,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各方面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其所能、尽其所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贯串于音乐教学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海蓉.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J];大众文艺,2011(03).

[2] 郑长娟.浅谈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第3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由此我通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音乐教学和美的关系作以下粗略的见解。

一、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歌曲《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香港的呼唤,一首《东方之珠》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 “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二、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中国的土地》、《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马刀舞》,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民乐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四、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第4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情趣;高尚情操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只注重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仅仅将音乐课作为传授音乐技能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悟性较差,音乐素养和人文素质不高。鉴于此,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指引,要求“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那么,如何在音乐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这正是笔者研究阐述的目的之所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审美教育,教师需先给自己一桶水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成为教育的目标。教师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能力,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汲取十倍、百倍于杯水的一桶水。音乐教师必须俯下身子认真地去备教材、备学生,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和艺术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言谈举止都要得体恰当,为学生做出表率,于无声处育新人。面对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工具,要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上好每一堂音乐课。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而不会误人子弟。

二、审美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学生要有审美的意识,必须先要有对美的认识和感受。音乐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正确引导学生来认识美、体验美,引导学生去了解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对学生进行美感的教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有效的教学程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美的氛围,使学生亲身感受美的教育过程。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并非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所以音乐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可适当放宽放低,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进而培养所有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都能感受艺术之美,进而增强他们的音乐想象、音乐认知和音乐记忆能力。

三、审美教育,教师要深挖教育教材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引导学生深挖教材,尽可能多地从课本中汲取营养。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已经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较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脚切身地去感受美育的内涵。例如在对音乐课中“节奏”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可让大家尝试打击乐,使学生亲身体验节奏的内涵和感觉。又如在讲述“速度”概念时,鼓励激发学生去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增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体验美的含义,避免了空洞教学的枯燥感。总之,带领学生深挖教材,既扩大了教育的审美范畴,又激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参与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审美的领悟。

四、审美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音乐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音审美教育的战略高地,感受和鉴赏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以音乐为本,音响为辅,培养学生的聆听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类内容里,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是学生进行音乐赏鉴能力培养的良好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上好每一堂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随时随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在欣赏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而了解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情况。对于较为难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的向学生点拨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体会艺术语言和音乐元素的运用技巧,进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五、审美教育,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音乐学习氛围

由于音乐课是传统意义上的“副科”而非“主课”,很多师生往往认为它是可有可无而非必需的东西,对音乐课并不重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尽力扭转这种不科学的观点,尤其要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和重视音乐课的教育意义。为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有益的艺术氛围。鼓励学生演奏、演唱,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请学生把自己的音像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共同欣赏评价,开设音乐沙龙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提升其审美素养。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代言人,音乐教师一定要加强音乐修养,增强审美教育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一、美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挖掘音乐学科教学中美的内容,把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利用美的情感因素、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实现美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融合,即让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什么是美育?“美育,首先是审美教育,同时,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发展上的素质教育;美育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美育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美育是最具教育本意的人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渗透和贯穿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魅力在于它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提升欣赏的品位。使其思维方式与我们达成心灵的默契,体现人文精神,展现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德,以美健体的目的,我校音乐教师开展了“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美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之中。

二、具本实验内容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体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来熏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发挥音乐教学中美的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美,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美,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美。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实验组的几位教师是这样实施的。

(一)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美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幻,抑扬顿挫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中,展现它特有魅力并激发起人们感情波澜。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治他们的情操。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小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1.注重体现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名人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为了“启其豪而引其趣”,我们在教学别注意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我们利用一切先过的教学仪器设备(VCD、幻灯、电脑等)及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于课题相关的音乐意境,使其有如“身临其境”。

口风琴引入课堂再次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口风琴的学习更增加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重视教学的艺术性。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音乐老师首先要挖掘出教材内容的艺术性,以艺术手段、艺术的语言、艺术的组织上好一堂艺术的课,使学生真正受到艺术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教学中的艺术性。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那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1)百鸟林中争鸣声,听后是欢快、清新的呢?还是联想山中行使的心境?(2)山中的小溪水声,丁冬……那明亮的音色错落有致,给人感觉是不是轻盈活泼,宁静于安逸?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及音乐的熏陶下,心扉怎能不泛起层层波澜,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最后学生们总结:音乐真奇妙,就那么几个音符,就能把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我在实验中也特别注重这一点。每堂课,我都有意识安排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及管理能力。如:京剧欣赏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作好知识准备。在课堂上,找出一名能力强的同学对本节课内容的知识时行设问,请同学根据查找的资料及教材上的知识回答。这一问一答的主动学习方式,比教师一味地灌输要好得多。学生像是谈话,又像是在交流。这样课堂知识不知不觉地已掌据在学生的的中,教师再适当地点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不拘于形式,任意想象发挥,并提高最多的发挥和发展,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才。比如:在每节课内容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做些小题,如:创作旋律、创作语句、创作节奏等,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至于“活学活用”,这也是我教学的宗旨。

(二)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人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运用音乐活动,让学习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

在音乐兴趣事活动小组中,我校全体学生不仅每人手中一个竖笛,建议部分学生学习第二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古筝、钢琴、小提琴……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特长展示同时还进行音乐家、名曲介绍;学校还在三、四年增设形体课,通过整体语方进行美的熏陶:我校在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坚持长久、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团队精神,从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美

第6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性教育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music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Abstract】Emotion is the most a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emotional teach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implementing music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of music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 knowledge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 basic principles, in ceaseless hunting way of education, the effort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training of music emotion proceed with, make good use of teaching emotion and emotion work and other factors, guide correctly, reasonable use of teaching,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infection and incentive and other functions,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musical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Music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而音乐教育就是以审美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审美知识和音乐文化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柏拉图曾说:“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音乐作品和以情动人的方式,善于把理性内容转化为情感形式,从而使得音乐教学变成一种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教育。

1 培养音乐艺术情感,促进发挥想象能力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而情感是音乐教学实践中“情感化”和“审美化”的主要标志

作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情感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努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并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空间。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在教学“奥林匹克风”内容时,我并没有向学生过多地介绍奥运的知识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欣赏一些奥运会的主题曲,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结果,学生被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陶醉,大多数竟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起来。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把课堂教学不知不觉地推向了。其实,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能让歌词中所蕴含的美妙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灵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受到滋润。因此,在教唱之前,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懂得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和表现手段等。如歌曲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如何,应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首歌?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这样,教师才能通过生动有效的诱导,使学生在心灵情感上有所触发。

2 注重身心发展规律,深化音乐学习情感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

教学实践显示,初中生不仅初步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还相应具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只是在对待和处理的技术技能上显得略微差些。对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力求做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尽可能地注意美感。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教育要从认知入手,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艺术之美又美在何处;逐渐使学生能够爱上艺术,乐在其中,形成审美兴趣。在审美兴趣的驱使下,一切难就不再称其为难,因为兴趣就是知难而上的动力。”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创设情境,合理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当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学校和教师也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第7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音乐;学前教育;素质;演奏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一、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形成热爱专业和热爱幼儿的情感,这就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开展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以此来实现对德育思想的深层渗透。在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时,老师要尽可能借助生动的音乐来传播德育理念,以此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和行为习惯。

二、德育教育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方面存在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很难充分发挥音乐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念的作用,因此需要老师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就音乐这一课程而言,音乐知识的学习和乐理的掌握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发现美和欣赏的感知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态度。由此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与音乐教学的作用相得益彰,因此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而为幼儿们提供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另一方面,音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接触并学习的课程内容之一,音乐技能的可以作为启蒙幼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师德思想的引导,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品质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就德育教育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影响而言,其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教育专业的认可程度,同时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师德,进而有助于改善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

(一)加强音乐艺术熏陶效应

1.将德育渗透到声乐课程教学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声乐方面内容时会涉及到丰富的歌曲,由于这些歌曲具有体裁广泛和风格多样的特点,因此声乐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提高音乐方面的演唱能力,而且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在开展声乐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与音乐主题相关的氛围,同时鼓励学生们采用丰富的演唱方法来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这一歌曲时,老师可以立足于这一音乐的具体形象和内在情感来组织开展相关音乐活动,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另一方面,在借助合唱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开展声乐教学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实现声音的均衡与和谐,这一教育形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集体精神的重视程度,进而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协作观念和合作意识。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视唱课程教学中

视唱课程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重要形式之一,其可以实现对学生识谱能力和乐理知识方面的培养,在这一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大量的儿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在视唱课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识谱能力和音乐乐理知识,同时需要学习并积累大量的儿歌,而这些儿歌中多包含明显的德育思想,因此在开展视唱课程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些儿歌中的优良思想来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到小熊家里去》这一儿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立足于儿歌中的故事来学唱这一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深度挖掘儿童歌曲中的内在情感和人生道理,进而有助于充分发挥视唱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作用。老师在开展视唱课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儿童歌曲中的优秀品质,引导他们在进行学前教育时将儿童歌曲中的互帮互助和团结友爱等思想传导给幼儿们,以此来更好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优秀品质。

(二)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教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其教育方法和思想不可以改变,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其创新性,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尽可能摆脱传统的乐理知识教学和演唱技术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对于音乐故事的理解掌握和对演奏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音乐教学的目的,进而最大程度发挥音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开展器乐教学时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此来丰富他们对音乐乐理知识的认知,进而有助于充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这对于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念而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合唱及领唱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些活动中要尽可能改变当前大部分学生缺乏集体精神的状况,以此来使他们学会如何合作和如何包容,这对于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个人修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立足于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机制之上,这需要音乐老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需要引导他们注重对音乐内在情感和优秀品质的深度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改善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在感触生动的音乐形象中激感

在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时往往涉及内在情感较为丰富的音乐体裁,其中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可以发挥这些音乐歌曲的作用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结合歌词内容来创设教学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深度挖掘歌词的内在情感,这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音乐歌曲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进一步触动他们的情感并震撼心灵。例如在讲解时,老师可以借助部分影片资料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使他们更好地带入音乐中的情感,进而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操和情感世界的充分影响。在感触生动音乐形象的过程中激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音乐内容和情感的记忆程度,同时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意识,进而有助于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作用。

2.在教学美妙的乐曲声中渗透德育教育

前文提到,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与德育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就需要音乐老师尽可能将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以此来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和职业修养方面的作用。例如在学唱歌唱祖国及爱国情感这类歌曲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验不同歌曲对于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可以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来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情操,在开展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教材中的唯美故事来丰富其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充分感受音乐旋律之美。例如在欣赏凄美动人的梁祝主题音乐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闭目冥思,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层次感知音乐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音乐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进而有助于使他们树立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观念。

3.在音乐的体验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离不开表演活动,老师可以借助这一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更真切的音乐体验机会,进而有助于使他们在与音乐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例如在组织开展音乐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在音乐的舞台上展现个人才艺,这一体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旋律和歌词的内涵,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借助音乐这一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想法。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编创音乐和集体演奏歌曲,自主编创音乐这一活动可以实现德育教育与娱乐形式的完美结合,而集体演奏歌曲这一形式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感知组织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这两种活动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进而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进一步塑造。在聆听学生独奏和群体合奏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冥思来感受音乐的内在精神,这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并加深对音乐美的认知,进而充分发挥其对于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第9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三、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 完美世界。

音乐教师应当时刻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