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的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

第1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运筹学;经管专业;教学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7

1 引 言

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末,主要用于解决二战时期的军事作战策略问题。到50年代中期,钱学森、许国志、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家将运筹学引入中国,将运筹学的应用扩展为更为广泛的民用领域。作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运筹学已成为目前众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起着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注重培养经管专业的学生利用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管理决策者提供最佳的决策方案。

我校经济管理系自2008 年招收的第一届管理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运筹学课程以来,至今已讲授了8年时间。随着学校管理专业的新增以及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运筹学授课对象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经管专业的学生对定量分析方法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不高,期末考试的成绩远低于一些专业课程的成绩。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避免的, 所以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 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运筹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如何运用运筹学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2.1 现有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管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分析、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运筹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使本源于实践的学科,又远离于实践。最初将运筹学引入国内的科学家中有以华罗庚为代表的数学家,因此国内众多高校使用的经典运筹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理论推导和证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们学生时代的运筹学学习多数是以数理分析和证明为重点,因此在他们自身作为教师讲授运筹学时也沿袭了这样的方法,加之从高校到高校,青年教师缺乏与相关企业的联系,无法将运筹学中数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解决困扰管理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着迷于数学模型的复杂和数学方法的精巧,而忽略了运筹学应用性特点,结果是教学过程很费力,而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够理想。

2.2 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以文理兼收的经管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水平较薄弱。这就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对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的畏难和无所谓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运筹学就是数学,对未来就业并无帮助,很多学生学习运筹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未认识到社会上对掌握运筹学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方便,课堂中的例题都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存在脱节状况。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和毕业生的反馈,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很迷惑,不知道如何解决,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缺少抽象分析能力,从而无法运用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经管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运筹学理论的能力,在运筹学的教学中,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3.1 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达到教学目标。它改了传统“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启发和互动,实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没有固定模式。经管专业运筹学的启发式教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的选择一种或多种结合的启发式方法,选择的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通过积极思考引起联想而有所领悟,使之可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介绍网络计划图时,先引出一个通俗易懂的现实生活中夫妇两人做家务的例子,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寻求如何安排家务活动使完成时间最短的方案过程中引出网络计划图的相关知识点;又如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理论教学中学生比较难理解和难掌握的一部分,为此先引入一个拾火柴的小游戏,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赢得游戏的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畏难情绪,同时又说明了动态规划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运筹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以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建模思路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该如何在课堂上强调该特性,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呢?答案无疑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目前各个学科常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筹学传统模式下的教学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却无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影响了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筹学的案例的选择可以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区别使用。首先,挑选一些简洁生动、与不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典型或精彩小案例作为每个模块开始的引例,从例子总结出所要讲的内容、理论以及方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其次,精选一些需要解决的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讲授完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部分之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独立分析案例,自主嗽南喙刂识和资料,然后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求解,最后给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不仅强调了运筹学的应用性,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3.3 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

运筹学的每类问题几乎都包括两部分:建模和求解。通常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靠手算无法完成,如果借助于理论知识建立模型而无法求解,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计算机的成熟为运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便捷之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应结合计算机软件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

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上机实验,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WinQSB、LINGO、LINDO和Excel等常用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求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其求解过程是数字的重复迭代过程,不仅学生难以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较为困难且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在课堂授课中,只能对那些简单的例题进行讨论,而针对实际问题的大型案例来说就显得无能为力,这时如果借助计算机软件的求解就只需简单几步即可得到最优解和最优值,既方便又快捷。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在学习运筹学课程的同时也对软件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的常见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

3.4 以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本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除了培养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筹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多、难度大,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很难将知识讲明讲透。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将学习时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数学建模和毕业设计。

①课程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具体的运筹学问题开展调研、搜集资料、分析建模,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给出最优决策方案,该过程能综合训练学生对运筹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等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查阅资料及论文写作能力,其主旨与经管类运筹学的教学目标一致。通^参加竞赛,在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③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评定本科生素质的主要手段。由于运筹学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具体业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相关的题目,让其真正体验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 论

运筹学既是经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又是学科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它注重与各专业知识的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经管专业的运筹学教学中,结合课程应用性以及经管专业文理兼收的特点,分析当前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以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以其在有效地传授知识的同时, 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使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薛伟霞.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中“三位一体”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陈蓉,郭盈.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改革思路[J].内江科技,2015(8).

第2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单纯形法;循序渐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36-04

运筹学是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策略提供定量依据,其内容包括: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等)、图论与网络分析、对策论、排队论、存储论、决策论、排序与统筹方法等[1]。运筹学的实际应用涉及生产计划、运输问题、人事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等方面。另外,还应用于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性分析,项目的选择与评价、工程优化设计、环境保护等问题中。据统计,50%数学建模问题与运筹学内容相关,可以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另外,为各大高校数次争得荣誉的建模队伍,长期以来一直接受运筹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运筹学中最主要的分支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型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于1939年提出的,这一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47年G.B.Dantzig提出求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针对退化问题,1952年A.Charner和W.W.Cooper[2]给出了摄动法,1954年G.B.Dantzig,A.Orden和P.Wolfe[3]提出了字典序方法,1976年G.G.Bland[4]提出了Bland法则,这些方法都能避免循环发生。线性规划理论上已趋于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事实上,运筹学中许多问题都可以或需要用线性规划模型来描述或近似地描述,如运输问题――求解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本质上就是单纯形法,并且这种方法充分展示了单纯形法的魅力。求最短路、最小费用最大流的问题都可以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求解指派问题的匈牙利法本质上也是单纯形法[5]。矩阵对策问题最后转化成求解线性规划。学习运筹学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事实上,运筹学不仅应用了这些学科,也从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学科。

单纯形法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的。首先,如果线性规划的可行域非空,则它是一个凸集,这个结论很容易证明。线性规划的可行域的顶点与基可行解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其顶点个数有限,这个结论与单纯形法的关系不大,其证明可以省略。其次,线性规划若有可行解,则一定有基可行解,这个结论是很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证明,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进一步讲,若线性规划有最优解,其最优解一定可以在其可行域的顶点上找到,也就是在其基可行解中找到,这样就把一个从无限个可行解中找最优转化成在有限个可行解中找最优。这是单纯形法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结论的证明,我们看下一个例子。

X2的正分量的个数是2。由于P2,P4线性无关,所以X2是基可行解。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最优解也是基可行解。一般地,若X2的正分量对应的系数列与线性相关,继续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基可行解为止。

从基可行解中找最优解所用的方法是单纯形迭代法。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线性规划是否有最优解?如何判断一个基可行解是否是最优解?在一个基可行解不是最优的情况下如何迭代到下一个与其相邻的更好的基可行解?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举例说明。

先讲特例再引入最优性判别定理、基可行解的改进定理以及单纯形法的迭代步骤,学生就容易理解。即使针对有些专业的学生讲解这些定理的证明,也容易接受。

总之,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用于预习或复习的时间就很少,这样上课时间就尤为珍贵,教师应该如何讲,才能使学生当堂听明白所授内容,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其实,运筹学这门学科更侧重的是应用,数学理论并不难,之所以有人觉得难学,是因为没有把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本文针对单纯形法给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堂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掌握数学理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探讨运筹学的经典案例的建模和求解,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Charnes,A.And Cooper W.W.,The stepping stone method of explaining linear programming calculations in thansportation problems,Management Science,1954,(1):49-69.

[3]Dantzig,G.B.,Orden.A.and Wolfe.P.,Note on linear programming,Pacific J.Math.1955,(5):183-195.

[4]Bland,G.G.,New finite pivoting rules of Simplex method,Math.Of Operations Research,1977,(2):103-107.

[5]Hamdy,A.Taha,Operations Research-An Introductio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第3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公共管理硕士 系统科学 复杂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在MPA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员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指导学员的工作实践。我国MPA课程设置尚处于初步完善阶段,课程结构一般分为核心课、选修课、社会实践与研讨。本文讨论了面向MPA开设系统科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并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在开设相关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科基础是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是研究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管理效能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其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

公共管理研究对象复杂是公认的,而且其研究重点、范围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学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变形虫”。②单一学科、简单还原论的方法是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科学这种“变形虫”式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解决,研究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整合来自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学和系统分析等。多学科交叉与方法融合始终伴随着公共管理的发展,非还原论研究策略也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目前对方法的关注主要来自统计学、数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当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方法论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科学发展并日益受到其它研究领域关注的时候,公共管理学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也不十分系统,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尤为突出。③④

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事物整体的学科,是一门从事物整体性的角度观察世界、研究事物、认识问题的学问,是人类对于系统规律认识的总结。⑤系统科学作为横断学科,比一般的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等涵盖的范围更宽。系统科学把事物看做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大量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人类认识、描述、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一般性的理念、方法与具体步骤,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系统科学以系统论为哲学基础,一般系统学作为基础理论,运筹学、控制学、信息学等为基本方法,以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为人类从整体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各国的高等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加强通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重视文理相通,扩展学生的视野,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MPA学员作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除了学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还非常有必要学习系统科学这类通识性选修课程,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系统科学的思维。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MPA学员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的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构建、管理、运行公共组织以及合理高效处理公共事物的方法。(3)系统科学的工具。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相关系统建模、分析、仿真的工具。

2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国防科技大学是在钱学森倡导下在国内最早开设系统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遵照钱老的专业建设思想和规划,经过20多年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⑥依托相关学科优势,作为全国首批试办MPA的院校之一,国防科技大学自2001年招生以来,开始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动态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论,使学员具备初步运用系统思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

按照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系统科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其中系统学为基础科学层次,信息学、运筹学、控制学等为技术科学层次,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层次,系统科学哲学为连接系统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讲: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介绍系统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包括系统的分类、结构、行为、功能、状态、演化;系统科学的概念及内涵;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讲: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介绍古代系统思想的萌芽;近代科学中的系统思想;现代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讲:系统学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确定动态系统理论,包括轨道、暂态和定态解、轨道稳定性与结构稳定性;随机动态系统理论,包括随机过程与随机涨落、主方程与福克普朗克方程;自组织与他组织、序的概念与内涵;静态有序、动态有序;耗散结构与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的应用等。

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主要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Agent及其相关概念,包括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构筑快;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观点,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点。复杂适应系统整体建模方法,包括刺激响应模型,包括规则的表示、适应度的修改与确认、新规则的产生;回声模型,包括资源、位置;复杂适应系统软件平台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人工生命等。

第五讲:复杂网络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有复杂网络的结构属性,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性、积聚性、度关联性;复杂网络的结构模型,包括规则网络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复杂网络同步动力学、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复杂网络交通动力学、复杂网络抗毁性等。

第六讲: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

控制、控制论、控制系统;控制的任务,包括定值控制、程序控制、随动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的方式,包括简单控制、补偿控制、反馈控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度量、信息的传递;信息论的概念、信息论的历史、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运筹学的概念、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

第七讲:系统工程概述。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等。

第八讲:系统工程案例。

系统工程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大工程项目等。

2.3 教学方法

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MPA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其中理论、技术与方法是核心,实践是理解消化理论、技术、方法的重要途径。系统科学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甚至被学员戏称为“MPA的哲学课”和“MPA的数学课”,很容易陷入“听不懂、没有用”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MPA学员哲学、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除了第一讲、第二讲以理论讲述为主外,本课程教学内容均以实际案例作为入手点,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技术、方法,通过理论、技术、方法归纳总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第三讲动态系统理论我们从计划生育政策讲起,第三讲自组织理论我们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讲起,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我们就从股市震荡、大规模讲起,第七讲系统工程我们就从三峡工程讲起。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员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热点问题利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我们在课程中讨论了“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中医”、“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风水”、“从系统科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等等。同时,我们还鼓励学员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去理解和认识系统科学,并把它作为开卷考试的论述题。

3 结束语

MPA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教育,为培养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同时也应看到,MPA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尤其薄弱。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促进MPA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希望与广大从事MPA教育的工作者们一同探讨。

注释

① 查尔斯・蓝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2):60-69.

② 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04(2):38-43.

③ 杜海峰,李树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9(3):13-20.

④ 朱正威,杜海峰,李树茁,白萌.公共管理中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以农民工流动研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4):114-119.

第4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对于服务科学的定义,学术界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描述,包括跨学科维度、效用维度、系统维度等,但不论哪个维度,其阐述的定义本质上极为类似,即服务科学是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知识来研究服务或服务系统,实现服务的创新,提高服务的生产率、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柔性、创新性等,从而为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创造价值。

三位一体的服务科学

服务科学理论中将服务科学的组成划分为科学、工程与管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关系既可以从同一流程上前后环节的关系或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关系来理解:科学——分析现实世界的现象、数据与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一般表现为开发各种理论模型;工程——应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价值;管理—检视创造价值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和改善。也可以从学科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学科(如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组合和交叉关系。但不管其关系如何,这种三位一体的特性相比传统的服务理念来说,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应用角度,都能更好地体现互联网经济创新、跨界、精准、融合的特点。

笔者认为,服务科学其核心精神是科学——科学地设计服务、科学地组织服务、科学地传递服务、科学地分析服务、科学地改善服务。现实中,“服务科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大到政府运作、禽流感疫情的控制,小到家庭装修,甚至一次个人旅行计划。服务科学最基础的应用方式就是直接用科学、工程和管理三个模块去解构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譬如前述提到的禽流感疫情控制,管理方面就包括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城市、街道、村镇、所有企业甚至个人都要有应对措施;工程方面则主要是使用运筹学,搭建禽流感疫情扩散流行的数学模型,结合医学知识来预测疫情的扩散范围和趋势;科学方面则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帮助政府决策,确定何时需要采取全面的隔离措施如永久关闭活禽交易,以及如何避免因疫情爆发造成的普遍的恐慌情绪问题等。

“服务系统”的服务科学

服务科学尽管在概念定义上至今仍未有一致答案,但对其研究对象,IBM提出的服务系统的概念比较被大家所接受。服务系统可看作是一种社会化的技术系统,是自然系统与制造系统的复合。这句话简短而抽象。但凡系统,必有资源输入和结果输出,必然依存于供求的平衡。因此,服务系统可以理解为生产并提供服务以满足需求方请求或期望的组织或配置。因为要讲求供求的平衡,就需要预测服务请求或需求量;而要生产并提供服务,则需要设备设施、人力、信息等各类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机有效的配置和组合。同时,要满足需求方的请求或期望,就必然需要对需求方的期望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系统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来优化服务的组织、改善服务的响应和产出。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服务科学的范畴。从研究内容看,服务系统的服务科学主要包括服务系统演进与设计、服务系统交互与价值共同创造以及服务系统专业化和协调三部分内容。

服务科学的应用方式

服务科学的应用除了上面所提的直接将工作或任务解构为科学、工程和管理三个部分同步进行平行处理之外,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形式是以理论(科学)——应用(管理)——技术递进(工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典型的如企业ERP项目(如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系统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项目)和IT服务等。

在递进模式中,相比于应用和技术阶段,理论阶段的服务理论模型开发工作显得更具创新性且更有难度。在实践中,服务系统中理论(科学)的研究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套用现有的关联学科理论,包括运筹学、排队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如在研究现场排队的过程中使用排队论;二是跨界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如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比如心理学中的峰终理论就被广泛应用于服务体验过程的描述;三是通过数据分析搭建模型,如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来搭建各类需求预测、价值评估模型等。

在应用阶段即服务管理中,服务方案的设计也会用到不少的学科理论,包括组织理论、管理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等,同样也存在直接套用、跨界借用、数据建模的情况。除了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灵感式管理思路创新的情况。这是一种研究者基于自身的经历、认知和研究思考,结合现实情况,通过抽象假设和简单验证,以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灵感式地开发出新模型。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模型以逻辑思路或逻辑框架的形式出现,有些还会与很多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管理能力提升爬坡模型、章鱼渠道管理模式、满意度提升双螺旋模型等等。这些灵感式的创新思维虽没有经过长时间科学方法的论证,但由于其能较好地解释清楚系统中交互的关系或价值创造的过程,因而也被广泛地接受。

以呼叫中心为例,它实质上是典型应用SSME思想构建的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可以用人力、系统、流程三个要素构建的维恩图来诠释(如图1)。人力、系统、流程既是输入要素,也是管理要素和价值增值转化要素,通过培训、系统开发、维护、管理、设计和规划等一系列管控环节,来实现对这些要素的增值和价值转化过程。

第5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 应用型本科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1-02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文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兴起。我国信管专业成立于1998年,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学科,包含计算机、网络、管理、自动化,经济和财务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知识面广,学科背景复杂等特点。[1]

软件工程通常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涉及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技术方法,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研发理念和良好的研发习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2]为了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信管专业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

由于信管专业学科跨度大,师资背景和生源结构复杂,教学思想差异较大的影响,软件工程在信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存在异议,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亦有诸多不足。文章结合信管专业和软件工程的特点,本着“理性用户培养”[3]的目标,从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分析软件工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二、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4.适用教材缺乏

一方面现有信管专业软件工程的教材大都沿用自计算机专业,着重从理论方面介绍各种经典分析和设计方法,所选案例也缺乏与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且很少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这种教材选择方式难以和信管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自身形成知识孤岛,无法体现信管专业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反映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

5.教学方法古板,实践不足

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多为以往研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多以各种概念、原则、规则和要点等形式出现,缺乏完整案例,内容抽象晦涩,教师多采用单向注入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无法为软件工程分配足够的实践课时。其他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或因项目过小而无需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或因课时限制而侧重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软件工程思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使学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训练。

6.学生评价机制不合理

成绩评定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指标。本校统一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的考核机制,比例为3:7。其中,平时表现包含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存在诸多问题:(1)期末考试比例过大,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表现。(2)闭卷理论笔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难以考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3)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应试教育的倾向。

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1.明晰教学定位

信管专业的定位是计算机和管理的交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管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设计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鉴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并非所有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定位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方向而异。系统开发方向的学生应把软件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则作为专业选修课选修。

第6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2] 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第7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一)案例教学方法多样化1.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正常的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结合所学知识点抛出一个综合性案例,案例的内容与本章知识点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案例后面附带几个问题。在教师简要介绍案例背景和讨论要求之后,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小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及总结性分析。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增加,但要求老师严格界定涉及知识范围和讨论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案例分析讨论,以此增加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2.作业式案例教学法。整个章节的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以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写作逻辑性和概括性的锻炼,辅助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二)案例教学在各类课程中的运用程度不同国内各大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具体科目和开课数量不尽相同,但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通过调查、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程度上是有所差别的。案例教学应用较多的课程为管理学、市场营销、广告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而对于运筹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平台课,案例教学的应用较少。

二、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资源时效性差,质量不高课堂上引入的案例80%都是三年前的,时效性、针对性、代表性较差,不适用创新型教学的需求。老师们选择案例的来源大都是书籍、报刊、网略等,案例陈旧并且大多源自国外MBA教学的相关案例,不符合我国国情更不适用于本科学生的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中,国外企业的案例运用较多,本土案例的运用不足30%,国外案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理念、经验,拓宽知识面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地理阻隔等原因,致使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案例的实质。本土案例的相关教材汇编,多半是成功经验的展示,表面化的叙述等,企业实质性问题涉及不够,背景材料也不充分。网略来源的案例多半是故事性的叙述为主,并且带有很主观的感彩,缺乏结构性和严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案例的质量参差不齐,案例的选择困难。(二)教师实践经验与教学精力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在授课中常常偏重于理论教学,一方面缺乏授课经验,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在案例讲解上以举例为主,无法实现对案例研讨的有效组织与控制,摆正组织者与协调者的位置。另外,普遍教师反应自身的工作量大,教学精力不足。案例教学的事先准备工作,现场组织、协调与控制工作及课后的汇总成绩等工作都将占据老师们大量的工作时间。相比较单纯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工作量增加的幅度较大,再加上科研工作的压力,使教师感到教学精力不足。(三)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差,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扩招,录取的标准放宽,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差,多数学生惰性严重,长期以来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都抱着考取大学后就完全松懈下来,面对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就好比混日子,无法用积极努力的态度面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常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式抄写笔记的惯性,面对案例教学觉得无从下手,常常将自己置身于案例讨论之外,个人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案例教学现场“冷场”的现象。同学们不参与、不配合、不发言,授课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案例教学热热闹闹开始,却草草结束,对于案例的分析不透彻,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案例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8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4.适用教材缺乏

一方面现有信管专业软件工程的教材大都沿用自计算机专业,着重从理论方面介绍各种经典分析和设计方法,所选案例也缺乏与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且很少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这种教材选择方式难以和信管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自身形成知识孤岛,无法体现信管专业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反映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

5.教学方法古板,实践不足

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多为以往研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多以各种概念、原则、规则和要点等形式出现,缺乏完整案例,内容抽象晦涩,教师多采用单向注入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无法为软件工程分配足够的实践课时。其他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或因项目过小而无需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或因课时限制而侧重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软件工程思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使学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训练。

6.学生评价机制不合理

成绩评定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指标。本校统一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的考核机制,比例为3:7。其中,平时表现包含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存在诸多问题:(1)期末考试比例过大,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表现。(2)闭卷理论笔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难以考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3)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应试教育的倾向。

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1.明晰教学定位

信管专业的定位是计算机和管理的交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管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设计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鉴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并非所有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定位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方向而异。系统开发方向的学生应把软件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则作为专业选修课选修。

2.优化课程安排

软件工程的目的是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学生选修前需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库知识。而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结合管理、会计和运筹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软件工程的安排应置于数据结构、数据库、程序设计、管理学和运筹学等课程之后,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之前。在课程设置上,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相关任课教师以团队方式备课。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同一课程群的教师互相交流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各自调整后序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程群方式可以有效加强课程间的平滑衔接,强化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合理性。

3.建立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

教师培养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的交流。围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引入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培养机制,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组织软件工程及相关课程组构成的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合作项目的研发,如校内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开发项目、科研项目的系统实现等。在教学任务之外,学校应鼓励任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参加项目见习,甚至直接参与项目研发,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更新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考核体系应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分类评价,软件工程等应用性课程的考核机制应加大对实践的要求,鼓励科研与知识应用的结合,真正实现应用型培养的发展方向

4.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要求都较强的特点,采用案例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案例当中,通过“学中练、练中学”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项目展示,方便理解和消化吸收。此外,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际的项目训练进行提高,进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目的。项目训练以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项目类型以中型管理信息系统为宜,来源可出自教师自身的项目或者协作单位项目中的子系统,也可以学生提出由任课教师审核通过。项目结束时,学生必须能够提交可正确执行的程序,同时提交相关的系统开发文档,文档要求严格按照国标GB-T8567-2006编写。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以项目管理人的角色监督项目的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错误,同时回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清楚了解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完善教学资源

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辅导资料、教学案例等)的安排和设计应按本专业的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首先,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软件开发技术知识点需要与时俱进,已被淘汰的知识点应予以删除或以概述的形式介绍,同时增加近年出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其中的典型方法进行重点介绍,并配上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其次,修改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以往逐条罗列的抽象理论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取出知识要点。该方法既有利于对枯燥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为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提供极好的参考素材。第三,修改配套案例。案例选择中等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研发过程较为合适。案例规模不宜过大的案例,否则不适宜初学者学习;规模太小则细节不足。案例可以取自教学参考书,也可以是教师自身的项目研发经历,还可以源自合作单位的项目。第四,建立信息化教学实验平台。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的软件工程教学实验平台,师生能够无时间、地域限制地实现教学课件和视频等资源的共享、作业和课程实践的实时监控和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极大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6.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成绩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学习起指向性作用,必须秉承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第一、全面考虑学生评价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除考勤情况、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常规项目外,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和上交情况,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等也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体系可综合为以下三方面:(1)平时表现,包含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践成绩,包含课程设计和实验的质量和文档的编写情况;(3)卷面成绩,包含期中和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第二、合理分配评价要素的比重。评价要素的比重定量反映了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为了突出软件工程以“理论为基础,重在实践应用”的特点,实践成绩的比重应与卷面成绩相当,也可以考虑使用课程实践成绩代替期末笔试。第三、客观评定评价要素。学生的评价要素通常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其中,各种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考勤情况等定量评价易于给定。相对而言,平时表现等定性指标需教师主观评定,易受到教师个人情感的影响,需要教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般以良为基础,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给予优,存在迟到早退、作业应付或缺交、课堂纪律不佳等情况的学生则酌情给予中或差的评价。第四、丰富考核形式。除传统的闭卷笔试外,软件工程的考核形式还可采用以下几种:(1)课程论文:以个人为单位,就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和管理中的某个环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完成3000-5000字的课程论文。(2)课程设计:参考教学案例,采用软件工程思想,以团队方式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实现的完整过程,并编写相关软件文档。(3)开卷笔试:以论述和应用题为主要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解决系统分析、设计、测试和维护等环节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按要求绘制程序流程图、软件结构图和系统流程图等分析设计图表,设计测试用例等。学生允许携带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但不允许携带电子设备。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综合使用上述方式。总体而言,以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代替期末笔试进行考核更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

第9篇: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

“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系统探讨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课程。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州学院经管系的三个专业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从前四年的教学情况分析,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授知识的难度不易掌握。目前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总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运筹学的基础;二是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的内容相对又太容易,没有涉及到管理和方法的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不合适。

2、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不强。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不断增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差,他们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要不断强化才能掌握,这与大学的教学方式格格不入,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也没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掌握知识的最大障碍。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德州学院经管系还不能保证所有的课程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且缺乏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仍旧是教师照本宣科,而物流的许多知识描述起来又比较抽象,尤其是企业物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是听课看书凭想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针对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州学院经管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且利用现有的教学和师资条件,选出一个条件合适的班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实验。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以前开设的理论基础课,自编适合该校的物流管理教程,做到既有物流基本知识的常识介绍,又有适当的管理方法的应用。配套有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校内部精品课程网站上,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课件、习题和案例等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时刻可以查到,充分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的各项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传授知识与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

1、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物流的各个环节,除了运输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他环节消费者接触不多,光靠书本上的介绍,学生们掌握起来是很抽象的,对于各种物流设备及作业操作流程,如果能看一下图片和视频介绍,立即就变得很具体。

2、采用实训教学方法。物流这门课实践性比较强,很多基本的物流操作流程不是光需要理解,需要掌握会用,所以实训课是必需的,这在仓储管理这章的传授中尤其重要。通过实际训练,学生们对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都能基本掌握,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

3、利用项目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每章的典型案例和几章知识的综合案例,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们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展示案例,让他们自行分组准备分析资料、形成讨论结果,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4、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在课程中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使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以把某章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单元,同学们自行组成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抽签获得一个子单元的学习任务,然后进行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授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再由老师串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

5、实地调研解决问题。实地调研的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典型的企业物流案例。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易到难。通过方案的制作,学到许多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知识,提高独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撰写论文。除了掌握基本的物流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物流竞赛。物流大赛一般以物流公司的实际案例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大赛的方式,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与推广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着,可以从期末考试及平时的竞赛及论文成绩对比看出来,如表1。(表1)可以看出来,实验班在基本知识的掌握、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远远胜于其他五个普通班,新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这也需要学校和系里的配套设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求一方面具有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所以,一方面学校和系里有条件要加强对物流老师的培训,多给他们提供参加物流类会议或论坛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或带队)到企业深入调研和学习,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