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文化艺术周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周总结

第1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前面已经提到,所谓的现代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城市传播文化艺术与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也是城市居民日常参观、学习、休闲的地方,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建筑。例如,本文通过对现代艺术中心设计情况的陈述,运用圆方互融、天圆地方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及基本风格,着重分析了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的运用。现代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从理念、风格与手法上都应该追求现代设计模式的运用,即以现代的技术手段、机器艺术或功能主义艺术为设计的主要架构,形成较为完善的设计模块。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现代艺术中心以“圆方互融”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即追求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建筑设计哲学与现代设计美感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美学品质与现代化气息。众所周知,所谓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的哲学基础,也是设计风格的一个总结。将天地宽广与建筑物的棱角分明、圆润饱满、中轴线设计等概念有机统一,最终形成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模式。所以,当前我国很多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地吸收传统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净化思想,并融合现代艺术和空间设计的理念,形成圆方互融的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概念和模式。例如,现代文化艺术中心的景观系统就是展现传统文化要素与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艺术中心“天圆地方”基本设计原则的附着物。例如,文化艺术中心景观系统的整体分布和概念,以红色中轴线为界,景观大体上被区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块,彰显出设计严格遵循传统建筑设计的原则,即以天圆地方的设计概念为引导,辅以现代设计的手法和风格。此外,景观的整体设计外观多以圆润饱满的风格为主,无论是花草树木的规划还是滨水河池的布局都要突出圆形的特色,从远处俯瞰一派古典建筑设计的气息。此外,景观节点要已圆形的设计图案为准,中轴穿插其中,外部辅以装饰,可谓是和谐统一的极致。另外,整个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即景观外部的“切割”与“划分”可谓棱角分明,体现出模块化设计的现代设计风格,同时由于圆状的主体景观完美融合,形成十分自然、舒适的滨水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效果。因此,当前我国诸多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将传统“天圆地方”的建筑设计哲思与现代艺术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达到了圆方互融、和谐公存的良好效果,整个现代艺术中心的景观与美学气质可谓“蔚然成风”,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为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2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展现传统文化与人性化、艺术化的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要素能够在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提供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艺术、自然和人性的尊重,是传统文化要素存活的关键。所以,必须要把传统文化要素与人性化设计、艺术化设计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设计效果。具体的,在遵循现代设计理念与手法的基础上,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要将古代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哲学充分运用其中,形成了较为创新的艺术中心设计模块,也进一步提升了艺术中心之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设计风格的主导下,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并未失去其最重要的诉求和功能,即满足城市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容量、大空间、便捷快速的学习、休闲与体验的场所。也就是说,新时期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必须满足“人性化”“、实用性”这两个原则,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提升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与务实性。要知道,新时期的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人性化的基本原则,必须体现建筑物设计的实用性与务实性,即实用而不浮夸、人性而不浪费,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践行。例如,现代艺术中心的绿化设计与建筑物区域的分割,无论是绿树成荫中的宽阔道路还是垂柳下面的休憩地域,都要考虑该艺术中心在设计中关于行人、游客与参观者的需求,尽可能的为人民、游客、行人提供舒适、便捷与健康的环境。此外,根据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物局部设计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要求,实际的设计工作也要凸显实用性的诉求,将空间充分利用,体现出传统建筑设计的简约理念。再如,我国传统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必须体现功能的多元化。因此,建筑物占地面积要基本上集中在中心区域,范围极为有限,这为其他服务型功能的拓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广场区域的设计力求符合行人、游客的需求,与外部空间贴合度较高,绿化的设计围绕整个中心的内部和外部展开,可以确保现代艺术中心的环境质量、空气状况与良好的美化效果。此外,停车场的设计也要十分实用而耐用,要连接文化艺术中心与外部空间,同时开阔的停车场区域规划能够满足海量人群的停车、取车的需要。总体来看,新时期现代艺术中心的功能布局和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现代艺术中心的设计品质和规划质量,而且以人性化和实用性为指导原则,以传统文化要素为设计理念,力求发挥出现代艺术中心的最大功能,实现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此外,新时期现代艺术中心设计还要具备一个很大的特色,即设计空间内大量水、湖泊和植物的应用,这也是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水、湖与植物的大量运用,是设计造景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提升设计的品质;另一方面彰显出现代艺术中心的独特吸引力。可以想见,在湖光山色之间,品味鸟语花香与潺潺流水,一定可以将人们带进人山人海的美化境地,从而进一步凸显现代艺术中心的特殊文化气质与艺术内涵。

3总结

第2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和谐社会;作用

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精神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而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艺术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艺术”这一词的演变,可以看出与劳动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艺”字原为“薮”,在我国甲骨文中,它是人类在种植的形象,象征着劳动技术。我国学者邓福星先生写道:“人的起源不仅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且使之成为必然。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从猿到人的转变看成是上述三个主要体系的进化――人类各部分器官和机体的日趋完善,心理机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些都是艺术发生的基本条件。一切精美的传统文化艺术品无不出自人类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需要人的歌喉才能唱出,优美的舞姿也要靠人的肢体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既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也就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基调。……”“科学充实提高了我们的知识生活,而艺术也同样充实提高了我们的感情生活”,唤醒了人类求美精神意识。如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穿孔也几乎都是红色,因为他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是他们最初的求美精神意识的产生。也许红色引起的感情愉悦中积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许原始人从红色想到了与他们生命攸关的火,或许想到了温暖的太阳,总之,这一切都促使了人类的求美精神意识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人类精神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传统文化艺术品则是物化了的人的精神,其产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

首先,传统文化艺术是以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有了社会交往等强烈的心理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就产生了传统的文化艺术。

其次,传统文化艺术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与想象。由于人的情绪、情感等的推动,加上艺术丰富的想象,人们便把旧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象。一切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现都是思维的结果,离不开入的精神活动,都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依赖于人的精神活动,一般是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及相互转化的结果。

从精神层次来说,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完成依赖于意识――潜意识――意识,这一点我们从原始初民的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梦的表现与交流则导致了人类最早艺术的实现。如原始初民们几乎人人怕死,然而在梦中他们又“见”到死去的家人或熟人,于是醒后就造出一个“天堂”与“地狱”的世界,以及“图滕”艺术等,而这一认识的途径是在梦中,绝大多数是形象的梦,是潜意识的产物,梦态生活及对梦的分析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尤其现代艺术创作则更与人的思维等精神活动不可分,一切创作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生活的涵盖面广泛。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和谐文化的精神意蕴。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促进了群体间以及人们与先祖、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巩固了民间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艺术包纳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宗教、伦理、道德、价值等全部精神文化和生产劳作等物质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是依赖民众生活而发生和存在的,依靠群体的齐心协力来维系生存和发展,使民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和频繁,同时,也使传统文化艺术更为广泛和普及。

人类有史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并不存在先进和落后,而只有文化观念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观念的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都遵循着一个本质的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以人的感情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文化艺术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都表露出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力量。

第3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艺术;素质教育

一、前言

传统文化是人类和自己祖先血脉相连的纽带,影响着民族和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环境下,认识并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视其良好的传承性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把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渗入到美术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利用素质教育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值得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根植于文化的土壤,而文化又赋予了民族深厚的内涵。只有在对传统文化艺术具备一定理解后,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欣赏的主动性,并享受其带来的愉悦。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自觉性的传承与发展,并成为人们自身的一种艺术素养。教育在培养这种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艺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学生,首先应当要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悠久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利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提供完整、理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艺术能滋养心灵,提升人类生存的意义。美术教育带领学生领悟美,由此产生的愉悦之情不仅可以唤起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探索,还能提升学生对民族和祖国热爱的情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是带有偏激感彩的一味排外,也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广泛灵活地吸收各国先进文化,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这才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之路。

三、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策略分析

1.引领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正确态度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但文化同样需要多元发展和综合创新,这依赖于文化共生,只有经过互动的过程才会出现争奇斗艳、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还需要对外来文化秉承包容的态度,对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精华进行吸收和借鉴,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和图片资料(如彩陶、壁画、石雕、画像石等),以及认识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时,要注重对作品和美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在学生了解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再对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进行客观的比较说明,帮助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引导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逐步加深领悟。最后,通过教学总结,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2.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知识的传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一味地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灌输式”教育,使得美术教育变成了历史教育。在教学中忽视文化和精神内涵,单纯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例如,工艺美术一般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联系,具有相对的空间局域性。在古代,由于地域、民族等客观限制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滋生并养育着特定的文明,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包括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学生所欣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大多历史悠久,在缺乏相关经验和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对作品作出鉴赏并进行情感沟通。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规律进行充分了解,重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等因素,帮助原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艺术知识,并自主产生对艺术的喜爱之情。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时代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视美术教育理念的创新

首先,加强学生与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接触。弘扬这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对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渗透到美术教育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质朴、率直和不拘一格。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古建筑或观摩民间艺术,以实地观光考察、拍照、写生等形式,结合本地的人文环境,引发学生主动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将他们获得的考察体会和调查结果以多样化的艺术方法进行呈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分享,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深入地感知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学生的自我兴趣表现为主,不必过分强调传统制作程序的规范性,鼓励学生设计新的课题,开发一些从未尝试过的新题材,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成功完成鉴赏与实践的学习。

以民间美术为例,民间艺术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与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方式以及审美爱好相一致的艺术。民间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艺术的特点,把环境创造与设计引入美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当中。比如,组织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贴年画、挂脸谱,并适时介绍一些图式、造型的象征寓意,尤其要注重对图式、造型所包含的传统礼仪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介绍。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民俗美术作品的良好习惯,还能促使其思想在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文化艺术,同时,现代文化艺术的成功也需要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要激发高中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接受现代文化艺术元素。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正确的认识;营造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并培养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薇薇.职业中学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05,(17).

第4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落实科学正确“四观”,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和青年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服务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按照湖北省第七届乡村青年文化艺术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等单位决定,以“拓展青年素质,服务青年成才”为宗旨,以“送岗位、送文化、送法律、送卫生”等活动为载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悟县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活动。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冬春季节回乡青年相对集中和元旦春节的有利时机,以“拓展青年素质,服务青年成才”为宗旨,以“送岗位、送文化、送法律、送卫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举办青年文化艺术节,活跃全县青年文化生活,培养青年文化人才,引领青年文化潮流,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宗旨和主题

宗旨:拓展青年素质,服务青年成才。

主题:送岗位、送文化、送法律、送卫生

三、主要活动

大悟县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由创建“共青文明示范街”青年志愿者在行动、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卫生宣传周、“你在他乡还好吗”农村务工青年座谈会、“关爱老区”企业用工招聘会、“青春喝彩”青年文艺汇演等五大系列活动组成。

1、以向城乡青年送岗位为主要目的,举行一场大型用工招聘活动。积极向上争取重视和支持,立足省、市及县内企业,充分挖掘企业用工岗位,在县体育馆内举办一场省、市及县内用工企业与城乡求职青年供需见面洽谈会。通过洽谈会,促成用工单位与我县求职青年签订用工合同,从而达到更好地促进我县广大青年特别是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目的。

2、以活跃青年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举办2-3场“青春喝彩”为主题的青年文艺汇演。参加汇演的节目形式体裁不限,歌舞、小品、诗歌朗诵、曲艺、绝活表演均可,并可增设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知识问答、游戏节目等。节目内容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展现当代大悟青年的风采。参加表演的节目由艺术节组委会统筹安排,每个乡镇一个节目,每个战线3个以上节目,根据各单位报送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既可以由一个战线或一个单位独立承办文艺汇演,并以“××杯”或“××之光”冠名宣传,也可以由多个单位共同承办,联合演出。每场演出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艺术节将评选优秀节目奖、组织奖若干,并给予相应奖励。版权所有

3、以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为着力点,开展一次农村务工青年法律援助座谈会。组织县司法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的法律和劳动保障专业人士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义务接受群众咨询。

4、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集中一周时间开展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活动,开展预防艾滋病卫生知识专题讲座,并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防治艾滋病卫生宣传活动。

5、按照“四个一”的要求,开展创建“共青文明示范街”活动。围绕一个目标即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目标,建立一支100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创建一批青年文明号单位,树立一个品牌即“共青文明示范街”。

四、具体安排

艺术节系列活动大致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为: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4年12月5日-14日)

本次活动规模大、内容多、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各相关单位接通知后,要迅速按要求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和前期部署工作。青年人数较多的单位要积极筹备,按时、按要求报送节目;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发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到全县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中去;各乡镇团委要深入村组农户摸清外出务工人员与打算外出务工人员底数,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将联合有关单位举行“大悟县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4年12月15日-2005年1月20日)

1、2004年12月15日—20日,招募青年志愿者,创建“共青文明示范街”;

2、2004年12月25日—30日,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卫生宣传周;

3、2005年1月5日—10日,组织召开农村务工青年座谈会;

4、2005年1月15日—20日,组织开展用工招聘会及青年文艺汇演,节目报送截止时间为2004年12月25日。

(三)总结表彰阶段(2005年1月21日-25日)

文艺汇演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将根据艺术节期间各个活动的开展情况,表彰奖励一批先进个人和单位。主要是表彰一批优秀青年志愿者、一批先进组织单位及个人和一批优秀文艺节目。

五、活动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整个活动圆满成功,特成立大悟县首届青年文化艺术活动组委会。名单如下:

活动顾问:xx县委副书记

活动策划:xxx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组委会主任:xxx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xx团县委书记

组委会副主任:

xxx县文体局副局长

xx县司法局副局长

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xxx县卫生局副局长

xxx县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xxx团县委副书记

组委会成员:xxx团县委组织部长

xxx县政办战线团委书记

xxx县经贸战线团委书记

xxx县政法战线团委书记

xxx县计划战线团委书记

xxx县宣传战线团委书记版权所有

xxx县农办战线团委书记

xxx三里城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

xxx吕王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

xxx城关镇团委书记

xxx宣化店镇团委书记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团县委,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艺术节活动联系咨询电话.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举办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是全县广大团员青年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参与的青年多,社会影响大。各地各单位团组织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向本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大力宣传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认真做好参演节目的选送、组织工作。

第5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一、组织建设

一年来,协会稳抓组织建设,稳固工作根基这一工作目标,加强了各级协会的会员吸收和推荐工作,从而使得协会的会员整体入会级别得到了较大提高,壮大了创作力量。并在协会年会上发文通过,强调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同时,协会理事会经常召开理事会议,确保了协会工作的有力领导。

二、工作开展

一年来,县美协立足会员创作水平,整合现有本土采风资源,提升协会工作品位,服务全县文艺建设落实了各项工作:

1、继续抓住协会网络这一重要交流平台,有效地利用县文化馆网站进行信息传达,活动宣传,创作交流等工作,从而促进了协会工作的高效有力推进。

2、通过采风和创作,有力地宣传三门各方面的风采,来提高三门的美誉度。我们协会组织的,在4月29日,《台州印象·三门篇》美术作品创作点评活动在文化艺术中心召开。台州市美协主席陈伟年,副主席郑士龙、鲍海滨,著名山水画家章以谦及我县主要美术骨干出席点评活动。

3、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美展。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第二届浙江油画大展”、“浙江省第六届体育美展”、“ 台州市第二届中国画展”“ 台州市第四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台州市第四届政协书画展”等美术作品展览。

4、组织会员深入企业、军营、社区开展文化帮促和书画交流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5、让优秀画家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为国争光。在2012年1月6日18时,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行了中国美术家林日斌画展开幕式,各国艺术家共聚一堂,纷纷到会祝贺并留言,肯定了林日斌的艺术成就。

6、协会组织骨干会员外出杭州、武汉、宁波等地观摩展览、参观学习。

三、展览、笔会、讲座活动

2、4月29日下午,由台州日报社、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县政协书画之友社联合举办的“林灿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在三门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参加开幕式的领导有三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邵全建,县人大副主任洪燕,县政协副主席叶未友、杨树军,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本庆、县文联主席蔡彩娟等。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安滨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学院院长张昭济教授,上海东方电视台高级导演章以谦,台州市文联副主席陈祥麟及台州日报社、台州文化艺术界领导及知名人士。县政协副主席叶未友、中国美术学院安滨教授及林灿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仪式由县文广新局局长郭萍主持并宣读了著名美术史论家、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对本次画展的贺词,此次画展有浙江美术家协会和宋宗元等50余个单位或个人发来贺电贺信。最后,由邵全建部长宣布“林灿美术作品展”开幕。本次活动由三门美术协会协助承办。

3、2012年5月1日在三门县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三门县庆“五·一”书画作品展。

4、11月3日下午,县纪委、县文联、县文化馆组织县书画协会会员吴继鸿、郑前文、杨鹿红、柯明通、张林忠、徐劲松、俞才亮、陈基府等10余人到横渡镇大横渡村开展“三门县廉政书画进农村活动”。他们当场泼墨挥毫,创作了50余幅有关廉政建设的书画,倍受村民欢迎。

6、为庆祝60周年,9月30日开始,三门美术协会协助县退教协举办的“庆祝国庆60周年书画摄影展”,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祖国的建设成就和大好河山,表现了退休教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共展出了书画摄影作品近100幅。

7、11月11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绍兴书画院名誉院长陈丽能教授来到三门文化艺术中心考察,与三门的书画爱好者进行了书画创作经验交流,

8、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政协成立六十周年,9月23日,“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在三门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三门美术协会协助举办。

12、加强协会与协会的交流,促进各协会相互提高。在11月14日晚,“文化大讲堂——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坚钢摄影色彩基础知识讲座”在三门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四、艺术成果

一年来协会通过全体全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具体内容如下:

1、梅冰泠的国画《蝶恋花》入选“浙江省第八届女花鸟画家作品展”.

2、梅军的油画和葛敏的油画《静静的小巷》入选浙江省第二届油画大展。

3、由台州市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编辑出版的、我县有章以谦的、梅军和葛敏合作的、林日斌的、章宏镪的、李坚钢的、章宏晓的、朱成彪和郑前文合作的七幅作品入编.

4、李坚钢剪纸作品《桥的故事》获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优秀奖

5、李坚钢剪纸作品《桥的系列》在浙江桥文化剪纸艺术展中荣获“铜奖”。

6、“台州市第四届艺术节美术作品评奖活动”中,我县章宏镪国画《花鸟》、朱成彪国画《在水一方》获老年组金奖,梅军油画《岁月》、葛敏油画《希望》获成人组铜奖,章宏晓国画《人物》、李坚钢油画《军魂》获成人组优秀奖。

7、《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第372期专页刊出了《梅军的油画艺术》一文。并附有梅军的三幅油画作品《丽日》、《海女》及《龙宫故道》。

8、李坚钢的漫画作品《与时俱进》入选“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览”。

9、林文勇的宣传画《秉承红色历史、装典和谐家园》获省文物法宣传活动三等奖。

10、由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浙江体育美术作品展,朱成彪的国画作品《海涂轻骑》获优秀奖,李坚钢的油画作品《滚环》入选。

11、为大力宏扬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传统艺术,由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主办、我县章宏晓的国画《渔家女》、朱成彪的国画《三门青蟹》获“优秀奖”。

12、 由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全国金融系统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在北京举行。我县杨鹿红的国画作品《紫藤》入选。

13、朱成标的《海港美容师》、章宏镪的《青蟹曲》、郑前文的《猴子观海图》、章宏晓的《渔光曲》、梅冰泠的《梦》、徐建华的《万壁悬流》、杨鹿红的《花鸟》、韩炳松的《山水》等8幅作品入选“台州市第二届中国画展”。

14、李坚钢的剪纸作品《七彩童年》在2012年6月5日《浙江日报》的《乐园》专栏发表。

15、由台州市慈善总会编辑的《台州市首届海正慈善书法·美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章宏镪、杨鹿红、郑前文、章宏晓、韩炳松、徐建华的美术作品入选展览并入编《作品集》。

17、章宏镪、韩炳松、徐建华、朱成彪、郑前文、李坚钢、章宏晓的国画作品入选由中国文化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中华颂·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并入编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

18、郑前文、杨鹿红、章宏晓、韩炳松、徐建华等国画作品入选由台州市慈善总会、台州市民政局、台州市文联举办首届“海正”慈善书法美术作品捐赠活动及作品展,并入编《作品集》。

19、李坚钢的剪纸作品《锄禾》发表于2012年3月《美术观察》杂志。

20、陈晓红的布贴画作品《百草园》、《女人·花》入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摄影优秀作品选》。

21、梅军的油画《岁月》、葛 敏的油画《童年的记忆》、 林日斌的油画《红灯笼》、朱成彪的国画《货郎担》、章宏镪的国画《晴川览胜》、郑前文的国画《秋山晚意图》、章宏晓的国画《人物》、杨鹿红的国画《花鸟》入选由台州市政协主办的 “台州市第四届政协书画摄影展”。

22、梅军的《岁月》、葛敏的《童年的记忆》、李坚钢的《希望》、梅方胜的《风景》,国画作品有朱成彪的《人物》、郑前文的《山水》、韩炳松的《山水》、章宏晓的《山水》、徐建华的《山水》、杨鹿红的《花鸟》,水粉画有罗良坚的《静物》。入选由台州市书画院、台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2012年台州市美术年展”。

23、《祝贺三门六十年》和《龙吟艺术》两本纪念台历同时发行。这两本纪念台历由县书法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县美术家协会联合策划编辑,由龙吟阁书画社出资赞助。

第6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一、2014年工作情况

一年以来,在区政府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对我街道辖区进行拆迁工作,居民以全部搬迁,这使得文化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为了践行“传播文化工作、发扬文化精神”职责,我们以拆迁农民工为对象,积极开展了喜闻乐见的多项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民工的工作热情,带动了城市建设。

(一)精心策划,彰显主流文化的核心凝聚力

一是双管齐下,提高认识,完善文化工作领导机制。以**带领的文化工作小组,建立了党政齐抓共管的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将农民工精神文化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为了加强工作指引,我们制定并下发了《***文化工作计划》,并健全了工作实施制度,形成了推进文化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

二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制定文化工作实施计划。通过深入农民工队伍,全面掌握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及时分析农民工精神走向,充分结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农民工的期待,落实文化工作实行计划,坚持以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民工文化工作创新,通过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融入主流文化形态,用健康、优秀的文化为主要思想,共享城市发展为目的,最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文化工作实施计划。

三是转变作风,强化观念,大力宣传文化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潜力成员。深入农民工队伍,成立文艺爱好者队伍,鼓励他们发挥各自专长,带动文化氛围。

(二)圆满完成农民工文化艺术文化活动

重庆市第五个农民工日暨首届**街道农民工文化艺术节主题突出、彰显特色,集中展示了送文化进工地的文化艺术魅力和丰富农民工精神,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联合**区民革、重庆建工三建**嘴金融城2号项目部举办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开启了农民工文化交流与合作新篇章。艺术节以“十个一”为行动指南,进行了慰问演出、赠书活动、赠药活动、表彰优秀农民工等系列“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转变了农民工思想观念,鼓舞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劲头,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艺术创作演出成果显著

一是打造艺术精品,培育学习品牌。通过文艺活动,促进学习风气,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与区机关、社区、驻地建设单位共同联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推动了农民工加强学习潮流,掀起了学习风潮。于端午节举办了诗歌朗诵比赛,农民工以自己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二是全区演出活动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精心组织参加了全区的拔河比赛,并获得组织奖。参加全区第八套广播体操比赛,获得组织奖。倡导了传统体育运动精神,倡导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组织举办了地区大型迎春文艺晚会,丰富了节日期间广大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获得各级高度赞扬。

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文化兴趣。利用自然资源,策划了全区万人登山活动,以及参加了区铁山坪登山活动,其中2人个体奖,展现人往高处走的精神,带动了全区的精气神,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了改善老旧的活动形式,我们街道成立了摄影队、登山队、羽毛球队、篮球队等各种文体队伍,并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文体活动,获得广大农民工的热烈欢迎,并纷纷参与到活动中。

一年来,在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新颖、独特的文体活动,成功提升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水平,有效地改善了农民工被动接受文化学习以及袖手旁观的参与形式,将农民工生活从单一的娱乐休闲发展为多元化的“学、娱、健”态势,逐渐提升了农民工的精神需求,为文化建设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下,凸显了文化工作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忌。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4年,我们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扩大了文化工作的影响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地方传统方面。我们重点将目光放在了创新的步伐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是同步跟进方面。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三是人才队伍方面。文化建设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专业业务人员短缺,艺术精品匮乏。

三、2015年工作计划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们将加大调整步伐,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区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深入挖掘老艺术家。重视农民工队伍中的“老艺术家”,加大对基层的深入力度,以“三顾茅庐”的精神,邀请老艺术家加入我们的文化工作中,并开办讲学、辅导等多种措施,全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文化工作注入强劲后力。

二是大兴地方特色文化。为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扩大影响。我们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多特色的文化艺术营养,加强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诚心请教传统文化艺术家,学习传统文化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学习要点,推动文化艺术交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三是配合发展进程。加强文化促进发展战略,转变创新文化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现文化结构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文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增强大文化观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全区文化建设的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更加统一。

四是“人才.品牌”特色。人才是加快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我们将加强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热心于文化事业、具有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经营管理人才,心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才。我们将从“人才兴文”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吸引人才汇聚到我区,从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五是突出时代特点。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建设与时代特点的结合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使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与现代文明和时代步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建设符合现代化、信息化的文化设施,创造适应当代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的艺术产品。

第7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一、 工作定位

宣传部是学生会的喉舌,也是学生会的一个门面,它负责全院各种活动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递院团委、学生会工作信息,并根据形式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其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有效地把院团委和学生会的信息传达出去,让广大同学尽快知晓,并且定期制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板报、橱窗,反映全院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学生会的一个部门,它还负有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校园文化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职责。并且要求协助其他部处作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充当鼓号手和开路先锋的角色。

二、新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主要工作

配合学生会做好迎新工作;宣传部招新,为我部发展储备新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上学期评优证书撰写发放;“新星杯”现场书画大赛;部内新成员培训;协助学习部新生演讲比赛和艺术团招新等活动的宣传;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保护草坪,美化环境” 公益环保宣传活动,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人人保护草坪,热爱校园的文明之风;积极配合校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开展;

继续配合校文化艺术节相关活动;开展“废品也疯狂,工艺品diy制作比赛”和“圣诞化妆舞会”(待定),本学期工作总结。

日常工作

1、部长例会每周与各部碰头,了解他们的工作计划和动态。部内每周举行一次例会,安排下周工作和总结工作情况;

2、积极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并配合各部处活动,积极进行宣传;

3、每次活动后详细的记载工作情况,同时详细记载材料使用情况;

4、将工作主力转向大一干事,逐渐锻炼干事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5、安排专人记账,对每次买材料都要认真详细准确的记载,并做好预算;

6、每次大型活动后,或者至少每个月都必须将院里参加活动的情况加以总结,以照片和图文的形式备案并在橱窗里张贴;

7、部长、副部平时要热心关心干事,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帮助。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8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沈鸿宾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建筑设计

本文所讨论的沈鸿宾故居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石乌山沈家,西北距咸安城区3.8公里,东与马桥镇毗邻,西、南与汀泗桥镇接壤,北与马桥镇、温泉办事处相连。东经114°19′01.6″,北纬29°46′57.7″。故居建筑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具有显著的楚文化装饰艺术风格,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沈鸿宾故居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处涉台文物,是对台湾治理管辖的重要实证,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对台湾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历史史实。沈鸿宾字道富,号雁山,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高职务为台湾海营提督,光绪六年八月,为镇压台湾匪首刘参根,沈鸿宾将军连续作战,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最终客死台湾,死后受封“振威将军”,对台湾稳定和治安有重大影响。从而也印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故居从侧面丰富了沈鸿宾的形象,让后人们从中了解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不少将领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为台湾的发展、祖国的统一鞠躬尽瘁。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沈鸿宾故居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沈鸿宾故居形制

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一进三重,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小青色布瓦屋顶,中轴进深三进,两侧布置左右厢房进深八间及连廊。门楼呈飞檐翘尾状,承梁穿斗横跨,两侧有防火山墙。堂屋高大,木楼为雕花护栏与两侧厢房连接,廊道相通共有天井6个。中轴线建筑均为梁架,有两种形式,明间为穿斗结构,其余各间为硬山搁檩做法。建筑总面积为2578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沈鸿宾去世后由其后人居住使用,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各建筑均年久失修,缺乏日常维护,屋面局部坍塌,漏雨严重,个别建筑明间全部坍塌。据考证,建筑基础稳定,均未发现明显沉降变形。墙面抹灰空鼓脱落,污染严重,建筑装修多为木板门,双层木窗,部分后期更换,与原有样式不符,留存门窗变形、糟朽严重。室内木地板后期改为水泥砂浆地面,台明青石缺失、碎裂严重。

二、沈鸿宾故居建筑楚文化装饰艺术

(一)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

楚文化以炎帝为始祖,凤为图腾,区别于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中原艺术,是人类在古代世界杰出的艺术创造,与早于它的古埃及艺术、巴比伦艺术,同时期的古希腊艺术,稍后的罗马艺术互相辉映。它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抽象化的特点,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倾向。自汉末魏初以来,因有佛教、道教和巫术在楚地并存,其艺术特点也具有宗教的神秘感。同时南方蛮荒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江芳泽、鸟兽野林、风雨雷电、水火星云充满无穷生命力和自然意向给楚人文化艺术上以无穷的滋养。沈鸿宾故居在建筑装饰上至今留存着这些楚文化艺术的遗风,其中鹿和凤鸟都是在楚文化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就像狞厉的饕餮、兽面是商代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之所以用鹿、凤鸟为艺术主题,是源于鹿、凤与楚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一方面,道教保存了上古时期巫术的许多精华,鹿是巫师用来达到沟通天地人神目的的坐骑,骑着它,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另一方面,麋鹿善跑,能把死者的吉凶很快报告,以求得保护,鹿角的特性是善守御,能抵御外来侵犯。故居建筑装饰中龙凤纹、三角云纹、龙鱼纹、回纹等,无不散发着两千年来楚地傲骨文风。虽然故居建筑因缺乏保护而残败,但建筑中这些带有浓烈楚文化艺术气息的图案和元素的使用不单单是在向后人们传递时代的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文化给予后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警示,验证了现代社会时常提到的词语“不忘初心”。在现代主流价值观缺失大环境下,文化传递可以依附于建筑这种物质媒介来延伸这种建筑文化,不仅具有其理性精神,更有着一种感性的美。

(二)沈鸿宾故居楚文化传承

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莫形成于春秋中期前后,是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逐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建筑是对文化传播最直观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它是被物化了的人类精神文明形态,它集中反映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特征,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精华。沈鸿宾故居是荆楚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其建筑形制、院落布局、装饰细部具有典型的楚文化色彩,建造水准工艺水平又高于其他普通民居。故居中楚文化视觉元素的表现在视觉形态上透过建筑展现了荆楚文化体现在建筑上的差异性,更是凸显了地方文化内涵,为研究荆楚民居建筑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中,世界性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需要相互吸取,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地域传统,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源。楚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文化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了在古代荆楚建筑中,同时也契合了当代建筑设计主流价值观。建筑艺术的创造可以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更能在建筑设计中传递出地方文化韵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认真总结和继承的。

三、沈鸿宾故居建筑的文化价值

(一)地域建筑文化

地方文化建筑不仅在内涵上拥有某种具体的价值和意义,就社会整体而言,它也充当着一种价值标准,即人类对“真”与“美”的追求,而这一标准正是文明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石。它可以说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具有珍贵的人文资源,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故居建筑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价值,必然能对游览、观摩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利用名人故居建筑资源进行文化建设达到丰富人们生活内涵的最终目的,也可通过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唤起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广泛兴趣和尊重,让广大市民、村民能够深刻体验城市或地区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扭转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用数字衡量财富、金钱通行无阻的错误价值观。在文化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使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一些用货币无法测算,却真正成为生活支柱的东西,增强大众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自觉地维护身边的意识遗存。另一方面,面对外来文化、克隆文化的渗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被逐渐同化,我国城市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与信仰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维护地域文化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作用地方居民心理,促进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的整合,引领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二)沈鸿宾故居文化价值

沈鸿宾故居是清代传统文化载体与物化形式,故居中不仅有其理性精神,更有透露着楚文化艺术感性的美,是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形式,如果这种名人故居衰亡消失,将是地域文化中不可逆转的特定传统文化的消失,正如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消亡必然引起生物物种多样性改变一样。沈鸿宾故居建筑作为荆楚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其他任何现代消费空间无法比拟也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前进的观点来对待故居建筑文化,并且要深入地去理解传统与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之间流变着的微妙关系,从狭隘的物质功利中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

四、结语

名人故居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鸿宾故居建筑的存在,因其作为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城市和建筑转型等方面的物证,从而拥有历史价值;因其记录时间流逝过程中自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种种痕迹,从而拥有岁月价值;因其蕴涵源于过去的物质能、信息能、且与人和自然之间长期建立起的平衡关系,从而拥有生态价值。反观现代建筑设计正是急需这种价值借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沈鸿宾故居建筑中楚文化艺术的因子不仅融汇于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建筑文化中,而且或许会在未来的世界建筑中再度焕发出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淘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4]刘玉堂,张正明.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9篇:文化艺术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