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绘画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单招”改革 色彩教学 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全省“单招”色彩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桥中专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主干课程――色彩的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实施过程中,既重视自身的意识转变,也强调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既确立总的教学目标,又围绕精选的知识点制定具体的训练步骤。边教学边改革,边改革边反思,边反思边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职色彩新课堂。
一、构建色彩学科新认知的主要途径――博采众长,凝聚智慧
(一)途径一:向大师经典学习
凡・高、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等西方现代大师作品的精髓为创意色彩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作品风格典雅,意蕴悠长,国画、景泰蓝、脸谱、漆器、刺绣……都是色彩作品创作时的灵感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首先应该对这些作品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将其审美核心因素融于绘画中。
(二)途径二:向其他学校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校的色彩学科教学也会形成一些成功经验和优秀作品,在改革过程中多与其他学校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双赢”的局面。例如,和桥中专常与宜兴市其他同类学校举行教研活动、联合考试、观摩课展示等,旨在让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三)途径三:团队成员互动交流
团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群体,二是指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这两个团体成员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中,通过互动交流求得相互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相互提醒、借鉴;教师与学生间也同样如此,创新思维可双向激发,并不是由师到生的单向灌输。
二、达成色彩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精选内容,分步训练
色彩,是美术领域一个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高度结合的统一体。它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既有客观性的(色彩产生、色彩三要素等),也有主观性的(色彩联想、色彩对比调和等)。新背景下创意色彩的学习,既需要客观性知识打基础,更离不开主观性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易走入追求“面面俱到”的误区,过量的信息反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透彻,一知半解。
和桥中专在创意色彩阶段的教学思路是:确定整体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创作训练。整体教学目标是,挖掘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形的塑造、色彩对比调和、创意表现。围绕这三个核心,分步展开专项练习,精练精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练习中积累知识,由量变走向质变,达成创意色彩的教学目标。
(一)强调“形”的塑造
1.物体的造型
色彩借助于光而呈现,依附于物体而存在,在自然界中,色彩和物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意色彩中,为表现纯粹的色彩效果,在恰当之处放弃了形的塑造,只是颜色的堆积,但这也只能是局部表现手法,不能应用于整体创作。优美的物体造型在画面中仍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借助素描、速写等手段进行物体形的强化。
2.画面的构图
创意色彩中的构图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改变,透视规律不是唯一的“真理”,画面氛围营造成为“王道”。因此,构图训练既可保留传统,又要有大胆突破,立足形式美法则,追求新奇变效果。实际操作中,可分类精选静物组合,例如文具类、器皿类、花卉类等,进行构图练习。
(二)培养“色”的感觉
“色”的感觉培养,这个命题很大很空,但创意色彩练习中却又无法回避,必须有个抓手才能落实。事实证明,每幅优秀的、成功的色彩画作,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对比,而在整体上看又是调和的,只是根据主题内容和画面效果的需要,有的侧重于对比,有的侧重于调和,调和与对比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研究讨论后,和桥中专美术专业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将“色彩调和对比”这一知识点作为突破口,以其为核心强化练习,再“由点到面”,实现整体色彩感觉的培养。教学中,强调“大调和小对比”,引导学生在努力经营画面色调氛围基础上,体现纯度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色块面积大小对比等,运用“整体调和下局部对比”的手法进行色彩画面表达,逐步提升学生色彩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增强画面创意表现力
创意色彩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色彩表现力,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调和关系。它在绘画的材质和表现技法上有了极大拓展,不再局限于水粉,可以使用蜡笔、彩铅、丙烯等绘画材料,表现技法上有刮、涂、拼贴、喷洒等。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在材质和表现技法上不断突破,大胆创新,增强色彩艺术表现力。但是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为了表现而滥用技法,喧宾夺主,必须围绕画面整体效果塑造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取舍。
“单招”改革背景下创意色彩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色彩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和分析习惯,感悟色彩与人心智发展的关系。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课堂中精讲精练,勤总结,多积累,紧抓色彩的基本规律,围绕既定的教学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训练。引领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掌握不同的色彩表达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色彩运用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永宽.学科认知结构要素及提高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79-80.
[2]王贤培,李白丁.设计色彩[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爱画,同时越画越有兴趣,并且一步步向更高的绘画级别迈进呢?教学方法是关键当前,指导孩子绘画大多是采用老师画、学生临摹的教学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不容易调动孩子绘画的积极性。临摹,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积累绘画技能,但缺乏想象的,临摹、速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抑制和阻碍作用,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一个平台,因此,让孩子在绘画时不断发挥想象力,锻炼创意思维能力才是关键。
那么,应该怎么教,孩子才爱画,而怎样画,孩子才成才呢?
答案: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动。“乐如舟教育”的“多乐宝创意绘画”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为主,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打开每个孩子的想象空间,借助完善、成熟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线条到丰富的色彩和构图,让孩子的画笔自由舞动。
在“乐知舟教育”,第二次上课的龙龙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羊,但这仅仅是他绘画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启发他。老师问龙龙:“羊在干什么呢?”于是,龙龙在羊的嘴巴里画了鲜嫩的青草。老师又问他:“羊在什么环境下吃青草呢?”龙龙叉画上了蓝天、白云和草地。老师的引导让龙龙又想到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小羊们掉进陷阱的情景,于是他又画了一个陷阱……就这样,作品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画面感也越来越强。这就是创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乐知舟教育”引导孩子画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情、一个景、一个故事。当孩子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内心想法、个人创意等都添加到画里时,那么乐在其中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多乐宝创意绘画”课程使用的教材,其阶梯性内容丰富多彩。从粗虚线到细虚线;从静态到动态;从自然事物到非自然事物;从选择备用素材直接粘贴入画,到分解认识素材图形来丰富画面内容,再到完全凭借孩子的想象、创意添加素材入画……循序渐进,不断吸引看孩子学习下一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乐知舟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绘画欣赏能力,而且更在意的是对孩子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家长建立与孩子的沟通,和家长一起让孩子通过学习喜欢绘画,同时让孩子善于思考和有创意地表达,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孩子的未来!
喜讯通知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实践课程 现状 形式
1.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
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
2.当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思路
1)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艺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美术作品的成功创作,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技巧来自于艺术家对绘画工具材料应用的熟练程度,来自于画家对艺术审美元素理解的阐释。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一般主要包括各类绘画的用笔技法,用色技法,以及相关特殊的绘画创作技法等。因此在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2)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但这些类型之间很少有非常明显的分界。多种才能的综合交错,综合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通过运用这种指导学生使用表达媒介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把握了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
3)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过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3.艺术教育中的基础训练
在艺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意。在以构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还设计了专题的训练以及针对情感表达、主题表达、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虽然多样,但突出的是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抽象表达是通过材料的具体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感觉传达给人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类通过材料的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对其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木头的麻木,钢铁的坚强、冷酷等。综合材料艺术体现在多观念的艺术与多观念的设计之中,艺术的多观念与材料的多样综合,两者互为“理解”,互为支撑。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们在艺术的多观念中,体会材料如何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
参考文献:
一、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广告设计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但造型能力只是必要条件。过分强调技术的训练是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一个误区。从教学角度来讲,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素描作为基础课,应为实现这一核心任务来开展教学。
2.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依葫芦画瓢”是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学课题的设置仅让学生在表现技能上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广告设计素描的教学应在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主观想法即创意进行表达。训练不能拘泥于对物象本身的结构和特征的表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教学的内容从具象延伸到抽象,甚至是“无中生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炼、联想、转换重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性是广告设计素描的本质特征,教学的内容必须为这一本质特征来设定。
3.教学方法不够妥当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一直以来,教师局限于讲授与示范,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较少,未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点评作业时过于在意学生的造型基本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未能及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艺术规律,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广告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模式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
广告设计专业的素描与传统写实素描的教学目标有本质区别,它不只是表达作者绘画技法的运用和对画面效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作者对某一创意的表达,这一创意或许正是广告主的诉求。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作为设计的先导,引导学生以画面的图形语言去表达创意。从客观表现物象转移到以画面物象表达诉求,是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真正目的。
2.调整教学内容
明确了表达诉求的目的,广告设计专业素描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为素描写实训练,另一个阶段为诉求表达训练。
(1)表现物象。表现物象是对三维空间中的客观物象在画面的二维空间上进行可视性的表达,它侧重研究光源、结构、色调、质感、空间等因素,是素描的写实训练阶段。通过此阶段的教学,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表达诉求。传统写实素描中的图形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中的物象,它能表现出画面美感和作者的绘画技法,但是它始终脱离不了“原形”,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广告设计专业素描的画面,除了自身的审美还体现了作者的创意,画面物象同某产品或品牌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表达了诉求。广告设计专业素描不再是“依葫芦画瓢”,有时甚至完全脱离“原形”,比如以客观实体A为参考对象,经过创意思维后创作出图形B,来表达某一诉求。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摆脱学生对客观物象的依赖,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以不同的图形来表达同一个诉求,以相应的图形来表达同一产品的不同诉求,在分析和比较中融入创意,创作出全新的画面物象。
3.讲究教学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素描的核心任务是创意,为表达诉求服务,所以依靠传统写实素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告设计专业素描的教学要求,应开辟更多的教学途径,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观察物象到提炼元素进行创意这一思维的形成。教学的初步实施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不能够适应和接受,可以从简单的图形联想、图形创意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
(1)丰富教学形式。广告设计专业素描不等同于画画,单纯会画画是不够的。教学中应借助多种形式,比如欣赏比较成熟的作品,分析其创意,借此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充分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从不同的层面寻求切入点,进行发挥和创意,创作出有一定深度和内涵的广告设计素描作品。
(2)加强抽象意识。广告设计素描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课,在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设计乃至任何设计应面向未来,立足“大设计”的发展战略,在教学中加强抽象思维的训练,探索设计领域表现的新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基本技能和先进的视觉审美观念。
素描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通过线条、明暗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将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表现出来。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素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艺术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素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利于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为此就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创新,转变理念与方法,使素描教学满足时展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素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学应与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审美趣味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对应,从素描作品中反映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判断的标准,在此环境下,素描也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首先缺乏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中,素描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把握绘画的规律,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素描教学需要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提高学生素描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的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对事物的外形描绘能力,对于素描本身的研究和分析重视不足,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够科学,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事物的表面上,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创造。其次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足。素描是利用点、线以及面等对作品进行创造的,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并且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反应。素描使思想与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与创新也密切相关,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是十分必要以及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培养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教育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高校素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素描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科学的定位学生,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作业的表面质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需要认识到素描教学是要以艺术审美作为前提,在指导学生的素描技巧以及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对素描的本质进行分析与理解,这是高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高校素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最开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得到巩固,通过写生进行练习。到了中期,就要加强学生对素描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临摹、自由创作指导学生训练[3]。高级阶段后,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各种展览活动等,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
2、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素描绘画形式
素描教学的开展能够将艺术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展现出来,并且在设计以及创作领域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与改革,传统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想与理念,明确素描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从一点作为观察点,绘制的素描图画在整体构图、透视、大小等方面都满足要求,这些规定的出现能够使素描绘画更加科学严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素描观察以及绘画方式,让学生使用夸张、对比等方法,使素描绘画更加灵活,使画面更加生动,使素描的表现力得以提升。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
艺术发展要以创新作为核心,当前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强,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进行熟悉,让学生敢于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使素描作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实现创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进行创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提出绝对化的要求限制,使学生的创作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能够在开放性的环境氛围中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比较强,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针对性的发展与创作。
三、结束语
当前,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显得十分重要。应明确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创新,实现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游伟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01:56-57.
一、低年级段的美术教学
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创作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喜欢用五颜六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把美术视作一种“快乐游戏”。那么,此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应让学生看懂一些外在的、表象的东西,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快乐地感受、想象,无拘无束地创作。
1.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是以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画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创作一些能反映自己丰富情感的作品。如教学一年级“圆圆的世界”。教师先让学生做吹泡泡游戏,接着问学生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再鼓励学生把泡泡的形状画下来。之后,教师在学生的画上添画,使之成为生活中的圆形物(如脸盆、电风扇、小圆凳、纸篓等)。接下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如钮扣、胶带、橡皮、锁孔等。然后鼓励学生在原画上大胆添画几笔,使之变成生活中一个个有趣的圆形物。最后,展评学生作品。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大胆地想想、画画,学得轻松愉快、兴致盎然,感受着丰富多彩的圆圆的世界。
2.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其形状、色彩、材料、用途等;尝试用不同工具、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的乐趣。如教学二年级“小挂件”。教师出示一些挂饰实物,如项链、手链、风铃、信插等,问:“你们见过这些东西吗?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装饰生活。”教师接着问:“小挂件材料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有间隔,有重复,排列整齐等。”教师出示手工小装饰,问:“这些小装饰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回答:“柔韧的枝条,玲珑的石子,彩色的纸片,美丽的贝壳……”教师示范制作一些小挂件,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如折、卷、剪、画、粘等,教师再适时点拨。最后,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媒材、方法进行创作,并将作品交流、分享,享受着设计、制作的快乐。
3.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赏他们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如教学一年级“中国民间玩具”。教师展示实物或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中国民间玩具及制作视频,让学生合作讨论民间玩具的特征及其寓意、功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4.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是采取造型游戏的方式,或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主题或无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如教学一年级“走进大自然”。教师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大自然―认识红黄蓝三原色―调橙、绿、紫三间色―做色彩游戏图―画迷人大自然”。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大自然,认识色彩,掌握色彩调配方法,把观察到的大自然色彩表现出来。
二、中年级段的美术教学
中年级阶段是美术学习过渡阶段,要让学生能认识并了解一些美术语言,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法、原理,能提出设计构想,表现自己所观察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能运用一些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1.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欲望。如教学四年级“水墨画鸟”。教师先介绍毛笔、宣纸、中国画颜料等水墨画工具,并用毛笔画出不同的墨点、墨线、墨块,体现浓淡干湿的变化,将它们重叠、组合,让学生感受笔墨的变化。之后,传授“破墨”,即浓破淡、淡破浓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欣赏大师的水墨画鸟作品。然后,教师进行水墨画鸟示范,讲解画的步骤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最后,展评学生作品。
2.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是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的区别。如教学四年级“字的联想”。首先导入引发,以诗入秋景,罗列秋天的景物,如落叶、丰收的果园、……用这些景物,如画般地组成一个形象的“秋”字(屏幕出示秋字),板书课题(字的联想);然后组织新授,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启发学生运用联想、类比、夸张、拟物等方法,替换笔划,变化外形来装饰文字,使“字义”与“形象”和谐统一;最后作业练习,让学生运用替换笔划或变化外形等方法,对一个字或词大胆地进行想象和设计,教师会提供一些设计的字样供学生参考。
3.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欣赏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如教学四年级“对比的艺术”。首先让学生通过观赏大自然、中外美术作品对比元素的使用,找到对比手法在画面中的运用,感受、阐述对比手法给作品带来的美感和特色;然后教师示范用对比手法创作一些美术作品;最后让学生运用不同材料和手法创作有对比趣味的作品。通过欣赏、引导、感受、探究,学生知道了一些对比元素,感受到作品的美,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培养了观察能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
同课异构是教师们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同一课进行“异构”研究。因此,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为产生新的教学智慧创造机会,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美术学科第一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中,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研究课题选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联想与添加》中的《随形想象》一课。此课的编写意图是借助生姜变化多样的外形进行联想。教材的作业要求是,让学生先画出生姜的外形,然后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并利用添画(或添加)的方法进行创意表现。其教学目的是以“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学特色在“异构”上,因此,如何让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异构”,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尝试让四位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异构”,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路径
所谓“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即按照关键词或主要概念,用图像式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推导。为此,笔者先让四位教师通过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出《随形想象》一课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生姜”“形状”“联想”“添加”等。根据关键词,启发教师思考以下问题:根据生姜的外形,你能联想到什么形象´表现这些联想的形象,除绘画的表现方式外,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你是先通过作品欣赏联想,还是先通过实物观察进行联想?然后,教师各自将自己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作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和推导。总之,这是让教师按关键词,以发散性思维和推导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从而理清思维路径、记录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从思维导图中发现教学思路中的问题
四位教师分别将画好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中一位教师的思维导图(图1),从观察与联想、示范与尝试、展示与评价三个大的教学环节来看,设计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怎样对联想到的对象进行添加”等的解决办法,在该图中并未呈现。其他几位教师的思维导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还缺乏具体的思考。
针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组织四位教师进一步探讨,对关键词“形状”和“联想”,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A教师在推导过程中发现,通过转换生姜角度,可使学生观察到同一块生姜因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借形联想”的困难。于是,这位教师在思维导图的“联想生姜外形”环节前增加了“转动生姜描画外形”的内容(详见“说课稿之一”)。
接着,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添加”这一关键词,按照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使他们发现,如果对联想原形过度“添加”,将会失去“随形想象”的本意。也就是说,应当注意根据联想原形的外形特征进行适当添加。B教师还归纳出“质疑求解”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进行“添加”。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推导,B教师最终形成了他的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说课稿之三”);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步骤已逐步清晰,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已经预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方法。
在四位教师相互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异构”已基本成型。 最后、,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表现形式”这一关键词,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他们_=致认为,运用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表现形式,能对本课进行“异构”。为此,四位教师分别采用“描画添加”“泥片造型”“泥塑添加”和“实物添画”等表现形式,进行“异构”。之后,教师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撰写了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
三、在实践中印证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由于在分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了思维导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有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更细致,依据思维导图撰写的教学设计也更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也各具特色。
1.不同的教学导入与作业形式体现教师智慧
由于四位教师分别选择“泥片造型”(图2)、“描画添加”(图3)、“实物添画”(图4)和“泥塑添加”(图5)等方法进行表现,涉及到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技能要点、教学侧重点,由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亮点。
姚莉萍老师用泥片捏塑出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依据泥片的形状创意联想、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创设了将生姜拟人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为生姜先生“定型”(用泥片“抹”出生姜形状),再依据形状,通过联想和添加,设计新形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意设计的欲望。
汪东权老师根据描画的生姜形状创意联想,添加成新的形象,并剪贴成画。他首先运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生姜在屏幕上的投影,使学生主动发现生姜“奇特”的影子造型,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姜影子进行联想。他通过投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姜的借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
蔡丹贤老师根据生姜造型创意联想,直接在生姜上添画或添加其他材料,使生姜“变”成新的形象。她以故事为导入,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其他蔬菜嘲笑的情节,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装扮生姜宝宝的创作欲望。
黄缨茵老师用彩泥捏塑出立体的生姜造型,根据泥塑形状,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联想和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首先组织学生对生姜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使他们对生姜有了较全面的直观感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生姜的造型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用泥团捏塑出生姜造型,并根据造型进行创意联想和添加。
2.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在课后的集体交流中,教师们对自己与同伴的“异构”成果非常欣赏。他们一致认为思维导图能最简洁地呈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各环节的教学目的,还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使教学设计更有条理。教师们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能依据思维导图发表自己的想法,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教学的创意和智慧。
在下文中,这四位教师将以课后说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思维导图表现教学构思的路径,并辅以图片说明其教学效果。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一
执教:姚莉萍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对生姜形状的想象添加,让学生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本课运用了泥工技能,以泥片叠加的方法添加装饰。通过观察、联想,以及师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根据形状特点,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联想与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散性思维,大胆地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利用超轻彩泥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的形状,捏塑点、线、面,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彩泥、瓦楞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彩泥、瓦楞纸。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形,对于借形想象有过初步体验。在泥塑方面,对捏塑各种线条、形状以及叠加方法的运用有一定基础:但是要根据生姜形状快速捏塑出泥片难度较大,因此,利用彩泥黏、软的特点,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形状,便于学生掌握对不规则形的表现与联想。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联想学习经验,以及对泥工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的形状进行创意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的形状,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习用泥片叠加表现对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想象创作、乐于创意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不同的生姜形状,随形联想出形似物体。
教学难点:用抹、捏、搓、压等泥塑技法,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6)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根据所观察的生姜实物,然后直接用“抹”的技法进行表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示范,教师不仅教授学生“抹”的泥工技法,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3)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对生姜形状和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大圆头,小圆头,大大小小各不同;弯一弯,凹一凹,长长短短变化多。压一压,抹一抹,拇指食指来帮忙,拖拉彩泥变生姜!”、
2.尝试与发现
(1)对比相同的生姜形状 在捏塑生姜形的过程中,发现小组中相同的生姜形状,通过对比,请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得出同一角度可以有不同联想的方法。
(2)观察转动的生姜形状
请学生帮助老师对手中的生姜形进行联想,发现变换角度的联想方法。在“我来转,你喊停!”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通过转动生姜让学生寻找其形象,学生一旦发现新形象就可以喊“停”,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启发思维,感受不断变出新形象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描述中注意突出形象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对比学生的生姜形状,转动自己的生姜,不断激发学生大胆联想、主动表达创意的能力。在“转动发现”的活动中,学生从谨慎小心到积极主动,喊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家的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充分体验到联想的快乐。
3.交流与创作
(1)师生合作
在总结得到的联想方法之后,教师从学生联想的各种新形象中选择一个去尝试制作;并且,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示范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表现形象特征,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复习学过的搓、捏、压、叠加等泥塑知识和技能,并逐渐领悟如何抓住形象最主要的特征进行快速表现,体验将联想变成现实的快乐和成就感。
图7和图8分别以“生姜1号”和“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详细解析了联想和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添加的过程。图9是以“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示范作品《守门员》的创作步骤图。
(2)欣赏作品
欣赏与示范作品形状相同,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联想作品,感受想象的神奇与快乐,加深对叠加表现特征的印象,启发想象。
(3)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根据所观察的生姜的形状,运用学过的联想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构思。
(二)教学过程分析
1.观察与体验
(1)创设情境感受形状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不起眼的“生姜先生”突然收到了化妆舞会的邀请函,请求小设计师们来帮忙打造舞会新形象。通过教师对生姜拟人化的描述,结合视频将生姜引入课堂,初步感受不规则形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生姜先生”等待变装,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不同的生姜形状,引导学生对生姜形状进行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生姜抹出形状
学生在观察了不同形状的生姜之后,发现生姜各种不规则的外形特点,这时,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将要用到的材料:彩泥和瓦楞纸。教师示范一边观察生姜,一边利用彩泥黏、软的材质特点,运用“抹”的泥工技法,快速表现出生姜的形状。
(4)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提出分层作业要求,丰富作业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同层次的作业表现,也便于之后的展示评价。
初级设计师:为“生姜先生”想象出一个有创意的形象,并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装饰它。
高级设计师:“生姜先生”的新形象特征突出,形象生动,能结合形象特点为你的作品起一个名字或者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4.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展示作业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为“生姜先生”设计的舞会新形象进行自我推荐,并且可以为形象取个名字或者编个小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用对话框的形状表现在底板上),锻炼学生主动表达以及对作品感受的能力,体验大胆联想的快乐。
(2)学生互评
请学生担任舞会评委,选出心目中的“生姜明星”。通过互评交流,增添同伴间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的自评与互评,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说得比较简短,但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因创意联想而收获的快乐是无法掩饰的。
(3)教师总结 联想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兴奋的本领,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它帮助生姜先生解决了它的难题,我们还可以用它帮助生活中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乐。(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如图10所示)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二
执教:汪东权
上海市崇明县登赢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观察对象,借助不规则形进行联想并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适当添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描画生姜外形,创意联想添加并剪贴成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
学生: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学情分析
描外形和剪贴是二年级学生所擅长的,而描绘生姜的外形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成一个具体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个陌生的尝试,但又充满着悬念和吸引力,因为学牛都很想知道自己描好的生姜外形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物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本课学习要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能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创意联想。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学会把描绘出的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并能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想象添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习惯,感受大胆想象和创意联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据描绘的生姜外形,运用转换角度观察的方法进行联想。
难点:运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表现对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11)
(二)教学环节分析
1.投影激趣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其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子(图12),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生姜影子进行联想。学生在观察与联想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纷纷愉悦地说出像一匹马、一头恐龙、一只小鸟……通过投影游戏,学生对生姜的随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描形联想
从刚才的生姜投影游戏,进入由教师进行示范的描绘生姜实物轮廓环节。教师首先用勾线笔把生姜外形描绘在彩纸上,并提示运笔不能太快;然后,在缓慢转动描有生姜外形彩纸的同时,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问学生能够联想到什么形状,并且鼓励学生,一旦有所发现可以随时“命令”老师停止,然后立即说出联想到的是什么形状。
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演示了描画生姜轮廓的过程,又介绍了旋转外形的方法,有效引导了学生创意联想。而且,往往一个生姜描画的外形,通过教师转动,再经过学生的观察和联想,会形成多种形象,学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创意联想的乐趣。这是一个师生合作、展开联想的过程,教师在转动描形时非常“期待”被学生喊停,帮助学生定格这个联想的瞬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落实本课重点。
3.抓住特征表现形象
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象形联想提出质疑,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形状更像所联想到的形象?在教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即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添加”。此时,教师适时提示:应该抓住所联想形象的外形特征适当添加,不能偏离了生姜的基本形状。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踊跃走上讲台,在教师之前示范完成的生姜描形上,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大胆添加,原本随意、简单的生姜描形,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很形象的联想对象。在教师质疑、学生添加的过程中,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学会了根据特征大胆添加,能够大胆想象,并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图13至图16)
随后学生开始课堂练习。教师围绕本课重点和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对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有效添加。
4.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比比谁更像”作品展示会,并提出作品评价依据:
(1)依据生姜外形进行适当添加;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创意添加。
每个学生按照评价依据,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贴星”活动——在认为最好的作品左下方贴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先让学生说明给某件作品贴星的理由;再让得星最多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其他同学作品。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以及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创意联想和大胆想象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部分学生作品见图17至图20。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三
执教:蔡丹贤
上海市三新学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学生最熟悉却经常忽视的身边事物生姜为原形,通过观察、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外形展开联想,从中发现新奇有趣的新形象,并根据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创意添画。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意表现的能力。
(二)作业呈现形式
以生姜为原形,用绘画工具根据联想产生的形象的特征进行创意添加。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教学
PPT;
学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地想象。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来进行联想创作,将大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接触过联想的方法,但如何结合生姜的外形将所联想到的形象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在联想训练教学单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绘画表现的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联想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在欣赏与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创意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胆联想、创意想象的乐趣,培养发现并选择生活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
难点:根据联想形象的特征进行添加。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21)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与激趣
本课以童话故事导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菜篮子里蔬菜宝宝们发生的故事,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嘲笑的情节,并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示能帮助生姜宝宝的法宝(添画材料),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看似丑陋的生姜,通过我们智慧的联想和巧手的装扮,也可以变化出各种有趣的新形象,激发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2.讨论与联想
教师按两人一组将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生姜的形状。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利用已有的借形联想经验,对生姜展开不同角度的联想。教师多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并在班级内交流想法。
3.尝试与交流
(1)尝试添画(初步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两两合作,观察生姜外形,根据自己的联想在生姜上尝试添画。
图22至图24为学生初步体验尝试的作品。
(2)交流作品(发现问题)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初步尝试的作品,并在介绍交流中发现,所表现的对象特征不明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的分析环节。
3.分析与实践
通过对一组图直观地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初步尝试的作品进行修改,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作品的意识。
(1)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组特征不明确和特征鲜明的生姜添画作品(图25、图26),请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讨论中发现添画的要点,即用线条、色块、扭扭棒的添加来强化新形象的特征。
(2)实践(改进作品)
教师提出进一步改进要求,学生用强化对象特征的方法对自己尝试添画环节的作品加以修改。(图27至图29)
(3)变化(多角度联想添加)
引导学生对同一块生姜进行更多角度的联想和添画,帮助学生巩固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示范对同一块生姜从更多角度观察、联想,并添画出新形象,如对生姜的正面、反面、侧面的联想等。图30《带围巾的飞人》是从正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1《飞龙》是从背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2《蛇出草丛》是从侧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
(4)提出作业步骤与作业要求
作业步骤:
①观察;
②联想添加;
③强化特征;
④完成作品。(图33)
作业要求:
①根据生姜外形进行想象添加;
②添加部分能表现新形象的特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根据同一块生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和添画创作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形象,并用小木棒固定在泡沫板上进行展示。为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并能根据作业要求评价同学的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夸夸卡”和“建议卡”,让学生“持‘卡’上岗”:用“夸夸卡”夸一夸自己最想夸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或是出示“建议卡”给自己或他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要以主观武断的方式评价同学的作品,而要学会用类似“我觉得怎样更好,因为……”的建议性语言礼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言之有“理”、提议有“意”、行为有“礼”的良好习惯。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四
执教:黄缨茵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基础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角度的生姜造型特点,用基本的泥塑技法,捏出一个所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借助这个特殊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抓住联想造型的特点添加装饰,结合综合材料装饰美化,完成富有创意的泥塑作品。
(二)作业呈现形式 用超轻彩泥将观察到的生姜捏出基本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添加,创作出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准备(图34)
教具:生姜、多媒体教学设备、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具:生姜、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乐于想象,敢于表达。本课以泥塑造型创作为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已掌握简单的团、捏、压、搓等基本泥塑技能,他们的造型表现往往比较夸张,善于用拉升、堆砌等手法来表现对象,进行创作。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联想创作时,难于较精细地观察、表现对象,造型稚拙。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泥工基础,结合本课学习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工制作的基本知识,知道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并运用泥工基本方法创意表现联想对象。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并捏塑生姜造型,学会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表现联想对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物体的造型美,逐渐养成细致观察与表现的习惯,激发联想创意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生姜的造型特点,进行创意联想。
难点:利用泥土和综合材料,表现想象中的物体造型。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详见图35。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感官体验捏塑造型
体验引入,让学生摸一摸生姜、闻一闻生姜,充分感受生姜的特点,从感官上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分小组观察到的生姜以“剪影”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中,供学生观察,并通过“猜猜这是哪组的生姜?”的竞猜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姜的造型丰富多样,而且即便是同一块生姜,也因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图36至图39)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了生姜的整体造型,剪影让细节更为省略,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形象,为后面关于生姜形状的联想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随后,教师复习巩固泥塑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运用揉、捏、拉、搓等方法,捏塑自己所看到的生姜形,并在基础的塑形过程中感受泥塑的造型方法及特点,明白观察表现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认识生姜,大胆表现生姜。
2.动态观察联想添加
多媒体课件出示慢镜头旋转的动态泥塑造型,引导学生观察造型的不同角度,在捕捉到联想形象后立刻喊停,介绍自己的联想结果。在教学中,以动态的生姜造型呈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以随叫即停形式的定格画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感受由同一物体引发的各种形的联想。
如何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捕捉特征、表现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加什么、怎么加,同伴在倾听的过程中也给出建议,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总结联想对象的造型特点;然后,在之前已经捏好的生姜形上,再简单地添一添、加一加,将联想中的对象特征表现出来,这样塑造出来的泥塑形象就能够既夸张又有趣。
图40是教师示范步骤图。
3.运用材料创意表现
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及装饰素材供学生欣赏和操作,并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综合材料,对联想对象进行进一步装饰与美化,使作品画龙点睛。
教师在已基本成型的作品基础上,出示一组利用综合材料创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寻找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即综合材料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在哪些不同的地方?随后,启发学生根据所要表现的作品对象,在桌上摆放的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多种综合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材料,通过巧妙选择和搭配材料来进行表现。比如,在捏完的生姜形上插上羽毛,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就变得更生动形象了;又如,在触角的两边安上两颗小纽扣,七星瓢虫仿佛更灵动了……
4.展示评议收获自信
学生展示作品并欣赏同伴的有趣设计(图41至图46为部分学生作品)。
为了鼓励学生寻找并发现好的联想和表现方法,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收获学习单”。每找到一个亮点便在“收获学习单”上盖一枚章,来引导学生发现同伴之所长,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同学作品中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维打印科技原理,激发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创作的兴趣。
2.将二维绘画空间提升到三维立体空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
3.强化W生将创意变为实物的设计创造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4.融入其他各种美术科目教学需求,形成连贯性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2课时时间,通过语言和故事的引导衔接,激发每一个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难点:三维打印笔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需要在作品创作中不断巩固。二维绘画转化到三维立体造型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作主题进行启发引导。
课前准备
课堂素材:
三维打印笔造型艺术课视频、三维打印笔造型艺术展示作品、“艾诺神奇岛冒险”故事多媒体幻灯片、三维打印笔使用介绍视频
创作工具:
三维打印笔、聚乳酸三维打印耗材、剪刀、擦拭布、铅笔、画纸、画板
教学过程
1.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三维打印科技的神奇所在,激发对本课程的兴趣。
2.播放课程介绍视频,讲解三维打印的原理,以及三维打印与学生之前所接触过的美术创作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3.展示三维打印笔造型艺术作品,请学生说出观看和触摸作品的感受。
4.通过“艾诺神奇岛冒险”故事,讲解三维打印笔造型的相关知识。
5.展示三维打印笔、耗材和相关工具,播放使用介绍视频,并强调注意事项。
6.分发三维打印笔,让学生通过基本图形的绘制,掌握使用方法。
7.根据故事引导,带入创作主题,播放三维打印笔造型艺术课程视频,让学生了解主题作品的完整创意和制作过程。
8.指导学生在纸面完成必要的主题构造设计,确定后用三维打印笔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巩固学生对三维打印笔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9.对成品进行拍照,并展示总结。
作品介绍
1.入门作品:蝴蝶
有绘画基础的同学可以直接用三维打印笔进行创作,没有基础的同学可以在纸面画好对称的蝴蝶翅膀,然后再用三维打印笔造型。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进阶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2.进阶作品:眼镜
眼镜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创作主题,立体感强,容易上手。但是,学生思维容易受到真实眼镜形象的限制,眼镜腿的对称和统一长度对学生有一些挑战,不过学生更多会因此乐在其中。
1.让幼儿探索学习感受从平面画到折纸画的变化。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1.一个单线小人
2.黄色和绿色16K、A4纸若干
3.黑板2块、记号笔17支、小型吸铁石40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出示“有趣的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你喜欢画画吗?你最爱画什么?今天老师教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2.请小朋友将刚才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画下来。
3.评议小朋友画的“小人”,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第一环节反复强调“顶天立地”,让幼儿初步尝试画一模一样顶天立地的小人,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请小朋友拿出黄色的纸,将小人画在黄色纸上。画的时候不能将折起的纸打开,一定要“顶天立地”。(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师:画好之后打开会发现什么呢?头和身体分开了,为什么呢?
师:身体的哪个部位画在折线上,那个部位就会分成两部分。怎样不把“小人”分成两半呢?有什么办法把断掉的线连起来?用笔将断开的部位上下连起来,会有什么奇妙的变化?
小结: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什么部位就变长。如小脸画在折线上,小脸变长了。
3.再实际操作一次,先是无意,这次是有选择地画,要有创意。
师: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让什么地方变长?
师:这次老师要找最有创意的与众不同的画贴到上面去,看看谁的最有趣。
(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教师根据幼儿的绘画讲评幼儿折纸画的变化。
(一层一层递进,感受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小结:今天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把小人的好多地方变长了,有的头变长了,有的身体变长了……可是还有好多地方没变,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变长?
(三)延伸活动:引发思考,想象折纸方向、数量变化画出来的小人会是怎样的?
今天有的小朋友是横过来画的,有的小朋友是竖起来画的。如果把纸这样斜过来放会怎样?再折一下有什么变化?每个小朋友拿一张纸把它带回教室试一试。
(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折纸次数、不同的折纸方向会使画面造型有更多有趣的变化,给幼儿留下进一步探索思考的余地。)
教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