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内在体现。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信心,对自身的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爱国情怀,这对于国家的更好发展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合理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还能够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丰富大学生的视野,避免大学生被不良文化所侵蚀,推动其更好地成长。
1.2是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属于文化教育范畴,同时也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合理开展该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能够促进人才技能的增强。当前,虽然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目标以及性质等都进行了详细化规定,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没有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教育依然较为薄弱,这对于其人才质量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自身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落后的情况,提升该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入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做好基础与铺垫。
2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高职高专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这方面内容并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专业课程较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却很少会花费时间来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就导致学生这方面学习的力度较轻。同时,还要很多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了解的较少,自身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也会影响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应当做好教师方面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艺术储备量。
2.2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单一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就应当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否则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提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时候却并不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以传统说教的模式为主,如此开展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效果甚微。
2.3缺乏科学化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只有教师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进行,才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较为注重,然而却并没有构建科学、详细的教育体系,仅仅是每周安排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来开展这方面教育,并且也不注重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导致这方面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缺乏规范的体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方向感,需要自主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这就容易出现教育混乱、缺乏条理性等现象,严重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
3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3.1优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积极为教师讲解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合理将该方面的教学纳入到重要工作中去,真正确立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灌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丰富教师的传统知识水平,以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传授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好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该方面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惩罚,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传统文化储备量的全面提升。
3.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单靠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性的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设。比如,院校可以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开展相对应的课外艺术活动,对艺术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举办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等,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此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专业化教室的建设,针对于不同的文化内容构建相对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学习,促进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3.3进行艺术社团的创建,并配备兼职教师进行指导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了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开展,高职院校可以进行各类社团的创建,并进行兼职教师的配备,以便对不同社团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定期组织社团举办展览,促进交流。比如,可以创建书法协会、国画协会等,鼓励学生加入这些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协会中,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兼职教师应当对这些社团负责,为其运行做好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经营社团,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同时,院校还要定期对这些协会或者社团的工作成果进行评比,并做出奖惩,不仅要对社团中的学生进行奖惩,而且还要对所负责的兼职教师进行奖惩,使教师不断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也能够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促进社团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实现做好铺垫。
3.4构建健全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第一,要规定好每周几节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课,并为每周确定一个主题,使各个主题能够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第二,要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国学经典书籍,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推荐两本或者三本国学经典书籍,规定学生读完这些推荐书籍,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第三,要做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应当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基地、实验楼、教学楼等廊道空间进行科学化利用,可以在其中墙壁上展示一些文化雕塑、名言警句或者传统文化诗文等,将其打造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长廊,让学生每天经过的时候都能够学习一些经典知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四,要适应当前学生网络化的特点,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价值。比如可以构建对应的微信公众号、学生论坛、客户端等,积极在其中一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知识。还可以在校园网中设置这方面的模块,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知识在校园网中,让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
【关键词】艺术档案;资源体系;思考
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是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是国家关于建立档案“三个体系”重要战略部署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拟从县市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作几点思考。
一、构建和完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构建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就是使上述各类文化艺术档案形成一个集成和整体,这是完整收集和整理文化艺术档案的基础条件,缺乏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就不能全面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历史文化,使档案缺乏完整性。
县市区域,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县市域有政府设立的文化单位,众多的社会文化组织和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遍布城乡各地,他们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些产品收集整理起来,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构建县市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对于完善县市域档案“三个体系”和完善我国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县市域构建和完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文化艺术档案的职能部门。目前,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基本由文化部门来抓,但文化部门受职能限制,仅负责系统内直属文化单位和乡镇街道文化站的艺术档案指导和管理工作,文联及所属协会、报社、广播电视台、工会等系统,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档案材料没有纳入其管理系统,还有众多的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和民间文化人士、民间艺人,其创造的文化艺术档案材料也处于无人指导的状态。以余姚为例,全市只有8个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和2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纳入文化部门的管理指导,文联及其11个专业协会,民间的25文化社团,45家民办文化组织,29家民间职业剧团,70多位民间文化研究者,其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材料没有纳入监管和指导,没有建立专门的艺术档案。
(二)缺乏统一的文化艺术档案收编目录。县市级档案部门分配给每个法人单位一个全宗号,每个单位可以把自己形成的档案材料,按档案法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到时可以按规定上交档案馆保管。但文化艺术档案还没有独立的全宗编号,只按国家档案编码,收集整理,许多珍贵的艺术档案,夹杂在普通档案中,文化艺术档案应有的特色未能呈现,未能形成档案的系统性,因此难以归类存档和查找利用。
(三)缺乏对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积极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较强的艺术档案意识,每年按艺术档案的规范要求收集整理归档。余姚市文化系统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已十分规范,每个单位都由专人从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每年系统形成艺术档案达8566件,有群众文化档案、专业表演团体档案、历史文化研究档案、地方文献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但非文化系统单位和个人缺乏档案意识,对收集整理归档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把档案材料贡献给文化单位和市档案馆。目前一些文艺协会,基本没有把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起来,沉睡散失在大片资料中。
三、构建和完善县市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有这种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处境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为此,档案、文化部门必须创新资源管理模式,按照《档案法》和文化部《艺术档案整理规则》规定,树立“大文化艺术档案”意识,在县市域设立文化艺术档案馆和信息咨询中心。面向全社会做好文化艺术档案资料的接收、收集或征集工作,从而使县市域文化艺术档案馆成为一个全市文化艺术相对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的档案聚集地,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区域的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创作、研究、活动的全貌,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市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二)建立县市域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组织网络体系。突破现有行政管理格局,建立全市统一的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组织网络。由县市分管领导牵头,市档案和文化部门具体负责,建立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协调委员会,由档案、文化、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组成,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档案部门负责总协调,文化部门负责下属文化单位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这是全市文化艺术档案的主体,涉及文化馆、图书馆、专业剧团、民间职业剧团、文保博物馆单位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文联负责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家协会、乡贤研究会等文联所辖协会;民政负责登记在册的民办文化组织和文化社团,如蓝溪文艺研究院、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龙山文化艺术馆、历史名城文化研究会、姚剧研究会、姚江文化研究会等。做到协调委员会能覆盖不同部门、不同体制下的文化单位和个人,协调委员会组成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督促文化单位和个人收集整理文化艺术档案,并按《艺术档案整理规则》和档案部门的要求分类整理归档保管。
(三)探索文化艺术档案信息、馆藏及共享和安全三大系统。一是分散采集和统一编码的信息系统。构建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必须建立档案信息收集体系,应统一制定全市文化艺术档案目录系统,统一编制分配档案号目录,然后由建档单位(个人)按照统一分配的档案号进行采集编码,编码完成后,即上报县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和信息咨询中心,在全(县)市形成统一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二是建立分散保管与集中保管相结合的馆藏系统。文化艺术档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财富,应尊重创造者自愿选择保管的权利,因此,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联所属协会宜采用集中归档的方式,规定在一定时段把文化艺术档案卷本(件)送至文化艺术档案馆集中收藏,但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文保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较为特殊的档案,仍以建档单位收藏为宜;民间文化组织、民间文化社团、民间职业剧团、民间艺人、民间文化研究者等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应实行自我保管,个别愿意送交档案馆保管的,予以鼓励,并妥善保管。三是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安全系统。完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体系,目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共享和利用,但档案具有珍贵的价值,还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档案共享、开发和利用时,还要建立安全保障制度,落实保障措施,确定查阅档案权限,建立严格的查阅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⒖嘉南住
[1]王洁颖.当前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改进档案管理工作,企业管理,2015(23).
[2]赵平.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和探讨,城建档案2011(09).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一、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融入到环艺设计当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二是突破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过营造简约的艺术意境给人们更多惬意的感觉。三是传统艺术意象的运用更加强调情感诉求,且基于对人们内心的解放,满足人们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下情绪释放的需求。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设计师的情感表白,而人们在设计师创造的环境当中与其传统的意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体应用
艺术意象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个性化特点,如果单纯从直观角度审视,其能够借助一些媒介,将情感或者生活理念传达出来,形成良好的艺术意象效果。具体来说,对于艺术意象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象元素
艺术意象的应用是建立在多个符号组合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念当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和方法将“意”更加全面的诠释出来,如图案与材质的组合,最终在立体空间内体现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过“意”而渗透出来,二者相结合才是艺术美感的传达形式。在追求设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径体现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饭店,在具体设计中,引入我国园林概念,不仅能够提升饭店的趣味性,还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间优化配置能够更具目的性的实现对环境的衬托,促使饭店在实现餐饮等功能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视觉、心灵上的体验,增强人们对该饭店的印象,最终将其打造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点,充分发挥其附加值。对于其他设计来说,可以将园林建筑与民居融合到一起,减少二者之间的过渡带,进而达成整体的艺术效应,产生良好的互相衬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学领域而言,作家在创作中,会通过各种描述手段给读者展现意象境界,而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文学概念与建筑学领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意”与“象”的追求与实践将会更好地展现现代空间领域的中国化特色。具体来说,意是建筑中的艺术内涵,象是通过在前者的基础上体现其内涵,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苏州园林中的“个园”的设计,由于部分设计师喜欢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园林。竹子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始终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因此通过竹子的使用能够呈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体一致性,所谓整体就是意与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够将世界再现,且难以简单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基层。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形,将其中的意更好地传达出来,最终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神韵”。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模仿难以实现,更多的是需要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将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到传统事物之上,赋予其更强的表现力,促使它们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现出来。如湖北电视台的台标“火凤凰”,具有深远的寓意。古代湖北为楚地,在时间推移中积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时火凤凰的形象能够展现湖北历史文化内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电视台将凤凰为形、用烈火板的桔红色搭配,创造了台标。不仅应用了传统造型的表现形式,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将湖北的特色的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于环艺设计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象,促使创造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更多幸福的体验,赋予环境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 现代动画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来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
每一部动画作品,无论什么题材、风格,都会受到创作者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角色性格、思想、动作、言语、场景、道具、甚至主题思想等各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特征。每一部动画都或强或弱的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
中国动画,在造型和场景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化故事。而民族化视觉元素是体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在民族心理方面作深层挖掘,才能表达民族化风格的内涵。
动画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营造一种本土文化氛围,展现本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第一部由万氏三兄弟创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在角色和背景设计、动作、音乐中都充分吸取民族传统造型和戏曲的独特风格,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玉皇大帝或是四大天王的造型,无不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敦煌壁画到中国戏曲造型,甚至到中国的门神,都是《大闹天宫》中人物造型的来源。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又丰富了世界艺术文化宝库。著名影评家凯恩・拉斯金评论说:“这部影片可以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民间传说媲美。它们同样是充满了无穷的独创性,迷人的事件、英雄式的事件和卓越的妙趣。”影片通过杰出的视觉设计使美猴王成为人们喜爱的形象。
之后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再次将民族艺术在动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世界报》评论《小蝌蚪找妈妈》:“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而《牧笛》则将这一风格推向了极致,该片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写意抒情的美学思想,在电影结构和动画语言上作了创新实践,全片没有对白,将动画片的视觉语言发挥到了极致。《牧笛》被国外同行称赞为“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它的成功再次证明: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
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也有直接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那咤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的孩子更是时尚,竟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少关爱,总之,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势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
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自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人们在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追求创造文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的悲剧也在一次次上演。大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生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而匮乏,人类的伦理道德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人类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是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运用这种观点去发展科学的时候也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切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那就是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
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艺术的内涵,动画是各国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多元性,如何让动画片富有“活性”呢,必须根植文化的底蕴。
首先,在观点,内容取材上凸现文化品格的深度和广度,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也是文化现象的社会指标。在动画艺术里,观念体系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动画行为和动画文本在抽象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通过动画文化的隐喻性再现,在物化对象的象征形式中囊括了一切超越个体之上的思想、信仰等抽象的价值观念。
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集中了使用功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精神实践及传播的各种价值,而一旦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特定审美意义的载体,便会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感召力、凝聚力的凸现而折射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态,这些非物质文化积淀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在大庆油田开发的几千年前,这片大湿地便生存着丹顶鹤等近百种飞禽。早期在这周围生活的先民们,大多过着渔猎生活,他们对丹顶鹤长寿、忠贞、形态、舞蹈等尤为喜爱、向往,因此,后来由于大多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都,也把对丹顶鹤图腾文化传入华夏大地,有了“松鹤延年”等以鹤为题的文化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中的蒙、朝、达、鄂的舞蹈、音乐、饰案等,丹顶鹤的形象是尤为推崇的,在大庆地的文化遗存是特别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体现于艺术中,是一种声音的、肢体动态的技能,于是需要代代相传、口口相承、手手相接,如民谣、传说、歌曲、舞蹈、剪纸等等,是指各种以非物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生活在大庆地方的蒙、达等少数民族,在歌唱上仿生,在歌唱中有鹤鸣的痕迹,而哈库麦勒舞蹈中的仿鹤飞,呼号中的仿飞禽类鸣叫,蒙古族舞蹈中揉臂、拉背等,再有丹顶鹤图案的剪纸窗花也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普遍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可见非物质性文化艺术在弘扬鹤文化,光大城市主题文化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它对研究和推动浓郁的地方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价值。
由于非物质性文化形态的特殊属性所决定,它还具有易滋生、易闪失或易缺失的明显特征,挖掘、搜集、整理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以文化艺术的综合理念去工作,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去探索,以对中华古老文明传承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才能较为完整地把文化遗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发展下去。所以,对非物质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应通过艺术的二度创作使其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传承价值。于是,如何在古老的文化积淀中不断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显得更加重要。近些年,我市高度重视鹤文化建设,把研究鹤文化、传播与传承鹤文化、提升鹤文化拓展成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并提到城市文化主题的地位。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鹤文化的建设力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大量搜集整理,深入开展鹤文化学术研究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组织挖掘丹顶鹤题材艺术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在多项闻名国内外的重大活动中表现不凡。著名舞蹈编导王举创作的大型舞剧《鹤鸣湖》就是以湿地生态保护,以丹顶鹤为主体形象的一部艺术力作。
伦敦的蛇形画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考方式。自2000年开始,这家著名的英国画廊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建筑师在画廊所处的海德公园内,进行场实验性的临时建筑设计。结果是,这一小小的活动成为国际建筑界每年引领期盼的年度建筑盛事――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馆,当地媒体和公众称其为夏亭。让人乐口称道的是,仅经过九个寒暑,夏亭每年吸引的参观者人数达25万人次,俨然成为伦敦每年夏季时节的地标举办文艺展览,休闲聚会的绝佳场所。
于2006年参与夏亭设计的建筑师库哈斯认为夏亭不只是建筑的创新思考更是一连串的事件与活动的集合。设计者提出的空可不仅在建筑上引发辩论,更提供人与人之间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机会。的确,当时在夏亭内由他主持的24小时马拉松活动对于原本对建筑与艺术并不是很熟悉的民众,创造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许多人原本只是在假日里到公园里走走,但在休闲的过程中也无意间参与了建筑与艺术交流的活动。这应该是让小小的蛇形画廊名声在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夏亭每年的案子都是很棒的尝试,带给公众和设计师很多异于日常空间的经验。从2000年扎哈的花瓣式建筑开始,安藤忠雄,库哈斯,伊东丰雄,奥斯卡尼迈耶、法兰克・盖里妹岛&西泽等大腕级建筑师都是这支强大建筑师行列中的一员。去年,妹岛和西泽的设计更是让夏亭与鸟巢等大型建筑一起跻身英国卫报评出的过去十年十大城市建筑。建筑波浪形的铝制结构让它宛如一缕轻烟一样于林中自由流动,没有围墙的设计更是让参观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任何地点进入建筑参观。
【关键词】舞蹈;动作艺术;社会功能
舞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起源与发展而形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舞蹈是记录历史进程的一项艺术形式,与文化、文明一起发展变化。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来自于最初“巫”形态的精神寄托,逐步发展到封建时期开始的性质功能转化和教化,再到后期几代王朝不受重视的瓦解分离,再到如今现代社会的融合、高度发展。舞蹈发展与人类生存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生命本能的运动,它存在的艺术价值与内涵值得人们去研究与探索。在历史进程中,不论是何种艺术形式的功能研究,对不同社会群体、历史背景都会有一些差异性出现。舞蹈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人群,其舞蹈审美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舞蹈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传播、发展都具有合理性与顺应性。
一、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情感抒发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和造型,用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往往借助背景音乐、舞美设计和一些特定的动作语汇来传达和抒发思想情感,通过感情流露引起心灵共鸣,从而达到一个感情交流的效果,所以舞蹈艺术被称为抒情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表演的过程通过肢体动作抒发个人情绪,在肢体动作不断变化的过程里,舞者的自信心同样会随之提高,由此说明了舞蹈情绪的抒发不仅仅只作用于思想情感,对于内心情感建设也同样有重大改变。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说:“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变现。”舞蹈艺术创作本体是人,是人类审美、情绪把握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在审美体验中对现实的再生成或再创造,情感传达审美体验的本质与人的本性紧密相依。离开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与领会,离开了人类的情感视角,根本无法弄清人类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的内涵,也就无法真正涉入艺术内核的奥秘。因为舞蹈的首要社会功能体现在情感抒发,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绪。
(二)人文交流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舞蹈作为一种动作艺术,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和欣赏价值,人们在一起舞蹈的时候会产生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这就是舞蹈的另一社会功能——人文交流。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的交际舞最具有说服力。在指定的场合下,伴随着音乐,可以邀请陌生人一起舞蹈,尽管步伐简单,但在舞蹈的过程中足以形成舞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舞蹈演员经常一起训练,在整个编排过程中,演员、编导之间不断相互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思考与想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意识。除了个人之间的交流,舞蹈还能形成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舞蹈大赛兴起,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形成相互碰撞,经过对异文化的筛选后,各国会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不同地区的舞蹈发展。如20世纪初芭蕾舞、体育舞蹈先后进入中国,新舞种的引入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有着突破性的意义。艺术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相互发展,还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情感友谊。舞蹈过程中不仅抒发了情绪,也达到了交流沟通促进团结的作用。舞蹈是身体的语言,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舞蹈中形成的艺术交流正是舞蹈魅力的体现。
(三)弘扬文化
一门艺术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它一定是经历长时间的沉淀和多元素多文化的融合。舞蹈作为舞台艺术,在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化传承最具代表性的舞种要数民族民间舞,民族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发展、传承的产物。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对文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是随地域、人文、历史而发生改变的。当民间舞搬上舞台演出的时候,文化通过舞蹈情绪的抒发表达给观众,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因此在无形中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几千年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后,大都无法考证,比如敦煌壁画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后,很难在文献记载中去挖掘它的原貌,只能从壁画中的人物形态进行猜测模仿。但其舞蹈形态与用意已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古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传播媒介的依托与传承,文化没有准确的答案,但舞蹈动作正是成了传播介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得以传承文化,记录历史发展。这种独特的舞蹈魅力正是其特有的学科特性,才做到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社会功能作用。
(四)强身健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部作品的准备过程中,演员们要经过无数次地排练、磨合才能达到舞台艺术的需要,对于舞蹈演员身体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要求。为了保持身体素质和能力,舞蹈院团会开设相关的基训课程来加强和巩固演员的身体需要。为了达到舞蹈艺术要求,不断排练、练习的同时也起到健体作用。不仅如此,还有一类舞蹈,它本身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强身健体的效果。比如众所周知的广场舞就属于这一类,它本身的价值是通过舞蹈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难免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身心压力,舞蹈不仅仅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社会功效,它在心理上的健康疗效也有显著的效果。精神受压的患者通过舞蹈动作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并利用舞蹈美感的熏陶来消除烦恼改善心智,体现出心理治疗上的功能作用和价值。
二、舞蹈艺术的文化效应
(一)文化功能
舞蹈艺术文化功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舞蹈的社会功能是人们喜爱舞蹈、接近舞蹈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舞蹈意识也正在逐步实现其文化功能,比如节日欢庆、民俗展、民族舞蹈表演等都在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形式展示舞蹈的文化功能,表达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化功能的舞蹈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舞蹈作品表演,如国庆节、建党建军表演活动中,以总政歌舞团为首的艺术团体创建的系列舞蹈节目《军魂》《伟大的》《无名花》,通过舞蹈的表演表达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二是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形成舞蹈表演、文化艺术节等互动。如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的相关舞蹈文化艺术节,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民间风俗,实现中国文化的多元展示,体现民间传统;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活动、舞蹈仪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都与民俗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舞蹈民俗文化在非遗中占比较大,通过民俗舞蹈活动来展示民族的起源与信仰,给观赏者们娓娓道来地讲述历史渊源。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教授说:“实现舞蹈艺术文化功能,需要在舞蹈的审美教育与艺术认知功能中建立,这导致我们不得不注重当今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舞蹈艺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抹去的文化影响,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
(二)文化评价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发展逐渐进入全球化,加上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娱乐追求、艺术审美也不断提高。社会逐渐进入90后、00后的主场,传统的民族艺术类型的审美传承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审美、文化追求正在逐渐物化、娱乐化、通俗化。曾经的“文化经典价值”舞蹈被冠名为“严肃舞蹈”,追逐潮流的年轻一代将兴趣点与注意力放在了“日韩爵士舞”“摇滚音乐”等更具现场刺激、娱乐性的舞蹈上。人们对舞蹈内涵的了解与对文化经典价值的评价体系建立都值得重新探讨。比如多年前杨丽萍的《雀之灵》让国人欣赏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于是乎孔雀舞便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代名词,人们开始关注并追随杨丽萍的舞蹈,并形成了“杨丽萍热”“孔雀舞热”的社会现象。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原生的艺术形式也逐步得到了更深刻地认知和更广泛地流传,《雀之灵》中体现出深邃的中国原生态文化,作品《雀之灵》的文化评价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的“形”与“神”,通过对孔雀动作、姿态表现来展示灵光神韵。欣赏过《雀之灵》的人,对它的“形”肯定会记忆深刻;同时又会看到舞蹈具体形态都是用“神”来当作“形”之变化与延伸的凭据,舞蹈的文化评价功能便逐渐形成艺术的文化影响效应,从而促进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三、总结
在文化发展多样性并存的一个时代,人们应该主动借鉴、吸收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利用艺术自身具有的审美特性,把它与现实挂钩。通过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使作品的情感抒发、人文交流、弘扬文化、强身健体功能充分与当下科技发展时代背景相结合,积极实现艺术价值。在对艺术的追求中提升人们的艺术造诣、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培养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总之,符合时代背景、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定能得到认可,并长久发展。相反,一些小众的、与社会相违背的、充满低级趣俗的艺术文化,到最后也一定会被众人唾弃,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2]赵珊.舞蹈文化对教学影响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9,(02).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数字化网络市场、物联网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孵化器就是满足以上需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是文化创意产品流通与销售。由于面对企业和消费群体的中介服务(生产业和高端消费业)缺失,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的缺失,使创意产品的流通、销售和贸易受到严重制约,也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停留在初级水平。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中生产性集聚区逐步完善成熟的基础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抓住时机,大力拓展文化创意国际市场,完善国际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所谓数字化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包括一个落地的文化创意交易市场,一个全球的网络虚拟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一个相关内容产品的物联网,及文化创意市场的配套设施。与市场相关的是大量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授权应用开发服务、文化创意产品相关法律服务、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服务和财务服务、文化产品外贸外包中介服务、文化创意内容产品的传播服务等。
销售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离不开物的传输。物联网的兴起,为创意产品的流通创造了新的模式。所谓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物体的链接就构成了物联网。物联网是移动互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再融合,它的意义是每一个物体都可以通信、每一种产品都可以寻址,都可以控制,它是一个泛在网。物联网将给文化创意产品的全球贸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云计算的技术支持。云技术的腾飞创造了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云环境”,优化了工作负载,提高了在线帐户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在“云环境”下实现了信息快速大量的访问,大大提高了数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在云计算技术和未来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全球交易大市场,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软平台,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常设机构,并着力建设与地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相配套的无国界、多语言、全球化,并拥有物联网支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港,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功能和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基础是建立创意产品交易集聚区。它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催生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就业人数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总之,产业集聚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有机的发展。如在香港,出版、广告与媒体公司多位于铜锣湾、测鱼涌和北角。米歇尔・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波特将这种集群模式描绘为一个“钻石”形的结构。
创意产业集聚区除了一般产业集聚区的构成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重新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应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应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应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可以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这种组合对人才构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受过三级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二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一方面,创意产业集聚区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集聚区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创意产业集聚区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其实,无论科学技术的创意,还是文学艺术的创意,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正因为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特性,大型创意产业集聚区还应考虑创意产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格调、品味、生活舒适度等,它往往也配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区域(企业)。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以地理方式实体构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毕竟受到各种条件如地域分割、传统格局、资源配置、利润预期等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要素构建和产业配置。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前景的预期还不乐观。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集聚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
这一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必须联络支持风险投资的各种投资机构和诚信、高效、安全、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第三方支付、中介评估及其公正和信誉,是网上交易市场成功高速运营的重要保证。
在线交易,电子商务等网上市场,依据物联网的建立,云计算的技术支持,打破了过去线上线下的截然之别,一个新的全球的商务转型的时代即将来临。未来,没有线上的商务与市场将惨遭淘汰,没有线下的物联网支持的线上信息港,就只能是“门户”和媒介。而打破线上线下连为一体的未来数字商务市场,将在这一轮新的洗牌中独占鳌头,大放光彩。
同时,“威客”等网络创意交易形式将实物领域的交易推展到创意设计的招投标和交易,成为最活跃的创意网络虚拟集聚区,打破了地域集聚的陈规,全面改变创意人才的集聚方式,对于创意集聚区模式,产生巨大冲击。通过威客(如果采用多语言网络)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将为我所用,改变过去为我所有的方式,建立新的“订单式创意招投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