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汛应急预案监理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各类水库xx座,其中中型水库xx座,小(一)型水库xx座,小(二)型水库xx座。这些水库为防御洪水灾害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许多水库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兴利效益。有些病险水库下游是重要城镇、交通干线,位置险要。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有xxx座为病险水库,这些险库急需进行除险加固。由于整治资金不足,绝大多数水库缺少正常的维修改善,工程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失修,以致旧险不除新的险库又不断出现。目前,仅小(一)型险库数量就比xxx年增加xxx座,小(二)型险库增加xxx座。按照目前的投入水平,许多病险水库短期内仍无法得到除险加固。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议
为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提高质量,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多层次、多渠道融资的办法,为病险水库加固提供资金保证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应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相应的专项治理资金。但是,要加快病险水库的治理步伐,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为此,建议根据病险水库加固的现状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政策:将中型险库加固列入基建项目,由国家投资;对小(一)型险库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或受益区配套为辅;对于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则应以地方投资为主,国家可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或采用以奖代补的政策。同时,结合病险水库治理,积极稳妥地搞好小型水库的产权制度改革。在防汛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的前提下,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对病险水库在除险加固任务未完成前,尽量少建或不建新水库,尽可能将资金投向现有病险水库的治理。
(二)强化病险水库加固的前期工作,为搞好病险库加固夯实基础
搞好前期工作是保证病险水库加固进度及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要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1995年水利部颁发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在病险水库加固前期工作开始时,大坝安全鉴定主管部门应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严格按此办法全面准确地查找出水库存在的各种隐患,实事求是地确定水库的安全类别,科学而又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固措施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机构对病险水库存在的严重隐患进行探查。病险水库的某些隐患,隐蔽性强,由于没有“对症下药”,致使其历经数次处理,仍未能彻底根治。这就需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机构对这些隐患进行专题调研,找准隐患部位,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3、除险加固应与增容和恢复库容同时考虑。许多病险水库因存在安全隐患,汛期只能降低水位运行,调蓄能力大减;有些险库淤积严重,直接影响其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有些险库,只要采取一些投资不大的工程措施,就可新增部分库容。在水库的病险得到有效排除的前提下,增容和恢复库容是提高水库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的一条费省效宏的途径。据初步测算,采取除险加固和排沙减淤等措施,恢复、增加或保持每1m3库容所需投资仅是新修水库的1/5左右。因此,对水资源紧缺有增容或恢复库容潜力的病险库,即使在投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4、除险加固应与综合利用及管理设施的改善相结合。病险水库由于修建时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建成后投入的更改、维修资金不足,普遍存在着防汛调度系统、雨水情测报系统、防汛道路及防汛物资仓库等管理设施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病险水库加固规划时,应考虑增设防汛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及通信预警系统、水文水情测报自动化系统、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设施。对不能满足需要的防汛道路及防汛物资仓库等管理设施一并予以改造。
5、努力提高病险水库加固的科技含量。前期工作应思路新、起点高,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在病险水库加固时,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广泛依托科研、设计、施工、大专院校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加以推广应用。坚持加固与提高、加固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力求在病险水库治理的技术经济方面有所突破。
6、除险加固前要进行效益分析。水库除险加固目的有两个:即增加水库的安全性和进一步挖掘水库自身潜力。因此,其效益主要有社会效益(防洪保安)和经济效益。防洪效益主要体现在加固后防洪标准的提高,目前常用频率分析法,即通过水库修建(加固)前后发生同频率洪水而引起下游淹没损失的比较,来计算水库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分析包括初估增加的蓄水量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同时还要进行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估算和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和经济净现值)分析。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险库加固应优先安排实施,以此带动病险水库加固工作的大规模展开。
(三)以项目实施,加强水库除险保安
1、强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上要形成以项目法人为主体,项目法人向国家和各投资方负责,咨询、设计、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单位通过招标投标和履行经济合同为项目法人提供建设服务的建设管理新模式。项目法人负责按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建设工期,实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项目主管单位要加强对项目法人组建、项目报建、招标投标、质量监督、主体工程开工、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以往忽视报建审批制度的现象要及时纠正。通过报建制度,可有效地预防出现“三边”工程和“钓鱼”工程,避免由此导致盲目开工、拖延工期、浪费资金等现象,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实行招标投标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材料采购等,一般情况下应由建设项目法人依法招标,择优选定。在招投标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库评标的作用,坚决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的壁垒,杜绝行政干预,严惩腐败。禁止无水利资质和低资质单位承担与其资质不相适应的项目。抓好《招标投标法》贯彻落实工作,强化招标投标各个环节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3、落实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监理单位后,监理单位即可进行工程现场管理,依据合同从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各方关系。当前应杜绝监理单位超越资格等级承揽监理业务及自己施工、自己监理的现象。
(四)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目前水库产权虚置、管理不善、责任不落实的现象较普遍。为防止出现一边除险、一边出险,旧帐未还、又添新帐的被动局面。病险水库加固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
一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水库管理新机制。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之初应确定实行建设与管理统筹结合的新型建设管理体制。投资多元化、产权明晰化、供水供电价格商品化、水库服务有偿优质化,增加现有水库管理经费,逐步实现良性运营。
二要加强对水库调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库调度水平。
三要建立并严格遵守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细则,使其早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发水土资源,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三、病险水库防御建议
为提高水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做到科学有序地指挥抗洪抢险调度和进行险情抢护,力保水库工程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对病险水库除做好除险加固的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做好防御工作。
(一)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做好防御工作的基础,是应对灾害的行动纲领,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一个详细实际的应急预案,在灾害发生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心中不慌,应急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尽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做好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
从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导致水库出现重大工程险情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漂浮物阻塞溢洪道以及其它不可预见的灾害。做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案。
(三)做好险情监测与报告工作
监测水库险情,主要是对大坝是否有裂缝和渗漏,溢洪道和放水管是否畅通,闸阀是否开启自如,库区是否有滑坡等情况进行检查,汛前、汛中、汛后对水库进行定期检查,监测、巡查人员主要是者密水利站技术人员及水库专管人员。大到暴雨时水库管理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对水库大坝、溢洪道进行观测。若遇到险情或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处理意。出现险情时,应作好启动水库防汛抢险预案、抢险及组织群众撤离的准备。
(四)做好抢险准备工作
要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险情,做好不同的排险准备工作,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以应对险情的出现。
关键词:水库;除险加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石门水库概况
石门水库是湖北省最早兴建的一座大型水库,属汈汊湖水系,坝址位于天门河干流上游寨子河段的刘家石门口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5’,北纬3108’,全流域面积1230.89km2,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305km2。水库汛限水位91m,设计洪水位94.27m,校核洪水位96.36m,水库总库容1.591亿m3,调洪库容7750万m3,兴利库容6910万m3。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保护范围内有钟祥、天门、京山、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省沙洋监狱管理局、省劳教所等六个县市、区、场,保护人口62万,耕地93.4万亩。由于石门水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调度权限属荆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当天门河、汉北河防汛形势紧张时,由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调度。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8万亩。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2)型水库。
石门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高输水管、低输水管、溢洪道及下游泄洪渠、溢洪道两侧副坝、电站、下游引水灌溉渠道等建筑物组成。安设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由1个中心站,6个遥测站组成。有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二、除险加固期间经历了两次大洪的考验
2004年5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长建管[2004]225号下达了关于《湖北省荆门市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总投资4450.97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1、主、副坝加固;2、高输水管加固;3、低输水管加固;4、养殖管道重建;5、溢洪道加固;6、混凝土缺陷处理;7、交通工程;8、白蚁防治。于2006年3月开工建设,2007年3月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主体工程完工后连续2年经历了大洪水考验,工程安然无恙,运行正常。
2007年大洪水情况:2007年汛期5至9月共降雨1355.9mm,与多年同期相比多694.4mm。来水20620.5万m3,与多年同期相比多13900万m3。汛期水库出水量20632万m3(溢洪道泄水10794.3万m3,发电调洪9837.7万m3),最高洪水位93.46m(7月3日),最大泄流量230m3/s(7月5日22时),最大入库流量1250m3/s(6月19日12时),最大日降雨238.8mm(6月18日),最大三日降雨量329.4mm。
2008年大洪水情况:2008年汛期5至9月共降雨972.6mm,与多年同期相比多298mm。来水14851.3m3,与多年同期相比多7868.9万m3。汛期水库出水量11735万m3(溢洪道泄水4597.1万m3,发电调洪7137.9万m3),最高洪水位93.98m(8月31日),最大泄流量132m3/s(8月30日6时),最大入库流量501m3/s(8月29日9时),最大日降雨164.2mm(8月29日),最大三日降雨量300.4mm。
三、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1、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四制”
①、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一是按规定审批并组建了项目法人、法人内设机构完善、人员配置比较合理、各项制度比较完善。
二是组建了联合协调领导小组,规范了领导与协调工作,为施工单位营造了良好施工环境。
三是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度汛方案,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②、落实招标投标制
依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规定进行了招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公开招标项目共分六个标段。业主委托湖北华傲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分别于2005年12月18日、2006年2月12日、2007年8月20日在中华采购与招标网、湖北水利网、华傲咨询网等媒体《钟祥市石门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招标、监理招标公告》。1-2标于2006年元月20开标并评标结束,中标单位为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3-4标及监理标于2006年3月13日开标并评标结束,施工标中标单位为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加固工程施工监理标中标单位为荆门华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5-6标于9月14日在湖北省综合招标投标中心开标,5标中标单位为海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6标中标单位为湖北楚禹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招标审批备案的手续完备,招标方式和程序符合规定,标段划分比较合理,评标委员会组成符合规定,开标评标过程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监督,招标过程中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施工过程中不存在转包现象。
③、落实建设监理制
2006年3月10日原荆门市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以荆华水监函[2006]1号文成立了钟祥市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监理处,并配备了3名监理工程师。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资质(资格)符合有关规定,人员持证上岗、配置比较合理,现场监理人员满足施工要求;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比较完善,严格执行了监理制度,监理日志完备,与施工和项目法人之间的工作往来程序符合有关规定。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处严格按合同要求对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进行了资质管理。
④、落实合同管理制
项目法人分别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了合同,合同签订规范,合同执行和管理情况较好,不存在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四、质量监督与检测到位
1、质量监督
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以鄂水质监[2006]4号文批准成立了荆门市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监督项目站。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制定了质量监督工作方案,对重点分部工程:防渗墙、帷幕灌浆、防浪墙及金属结构工程做出了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并将质量监督工作方案通知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检查了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检查了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监督了工程质量验收。
2、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单位:防渗墙配合比委托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完成(甲级)、防渗墙质量检测委托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完成(甲级),原材料及中间产品检测委托钟祥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完成(乙级)。金属结构检测委托湖北省水利厅水电工程检测研究中心(甲级)。
五、工程质量与安全有保障
1、施工安全保障
施工单位有湖北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员持有省建设厅颁发执业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操作证。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施工安全措施组织施工,目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进入汛期后施工单位编制了度汛措施,并储备了必需的防洪抢险物资。
2、工程安全保障
根据设计单位编制的年度防洪度汛指导方案,在汛前,每年都编制了《石门水库防汛应急预案》和《石门水库度汛方案》,并经荆门市水利局行文批准执行。
六、工程运行管理
由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工期为3年,期间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水库运行调度,保证水库安全。一是工程加固期间起调水位控制在90.00米以下;二是常遇洪水情况: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发挥水库的调蓄作用,适当控制下泄量,并尽可能与汉北河洪水错峰,照顾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水库采用分级泄流方式:当水位在86.5-90米时,采用发电调洪,流量达22m3/s,控制水位不超过90米。三是超五十年一遇洪水情况:暂停影响工程安全的施工项目。按确保工程安全的流量下泄,下游河道必须服从水库安全。在控制运用时,为减少溢洪机遇,增加发电效益,可通过灌溉和发电进行调节,控制水位在90米以下。当入库流量大于调节下泄量,水位超控制水位时,可根据水雨情预报执行上级调度令开闸泄洪。
一年来,全市水利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科学应对旱、涝灾害,深入推进水利管理与改革,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利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一)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今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有24项,全年完成投资40.3亿元,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1、水源工程取得较好进展。*溪下、*和力洋水库全面建成;周公宅水库基本建成;*口水库和象山上张水库正在抓紧建设。同时,*汤浦水库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日引水能力可达25万立方米;*江至*引水工程,*市境内段实现通水;钦寸水库项目建议书通过了国家发改委评估;*江至*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咨询。
2、防汛工程顺利推进。骨干排涝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长36.5公里的甬新河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7亿元,实现全线通水,在今年抗御两次台风中起了重要的排涝作用。姚江东排镇海段3.13公里通过验收,江北段动工建设。小流域治理继续推进,完成了《*市山区小流域整治规划》,出台了《*市小流域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对15条小流域进行了整治。*、北仑等地的小流域整治工程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大步推进,21条总长54.7公里的标准海塘和59座水闸维修加固项目全部开工,项目工程量完成了70%,明年汛前可基本完工。
3、民生水利迈出坚实步伐。一是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改善解困43.1万人,是年度目标的140%。三年来累计让150万人喝上了安全水,使1800个乡村受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在今年旱情与2003年相近的情况下,受灾人口同比减少了60%。加强农民饮用水工程建后管理,制订了《*市农村供水管理办法》,探索用水户参与和小水厂依托大水厂的管理模式。二是列入省“千库保安”工程计划的水库开工建设30座;面上除险加固的水库(山塘)完成251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26%。三是镇(乡)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建设325公里;村级河道整治完成300公里;“市级水环境整治示范村”新开工建设6个;河道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保洁投入3650万元,保洁长度7000公里,骨干河道保洁率达90%以上。四是完成了农业节水“十一五”规划编制,出台了《农业节水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开工建设了16个农业节水项目,新增喷滴灌和小型灌区改造受益面积2万亩。
4、滩涂围垦工程进展较快。全市完成围垦面积5.8万亩,占全省完成总量的45%,新开工项目3个,在建围涂项目达13个,施工面积26万亩,建设总投资42.6亿元,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均创历史新高。全省围垦工作会议今年在*召开,我市围垦工作中积极维护当地群众切身利益的做法和围垦工程的规范管理受到了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二)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防灾减灾效益明显。今年汛期,前期抗旱后期防台,工作难度很大。入汛后,梅雨量不及常年的一半,高温天数长达46天,饮水困难人口一度达到20.8万人,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32.05千公顷,由于白溪水库通过管网向*日供水50万立方米,并及时启动了“*城市供水区抗旱水源调度预案”,加强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着力实施了境外引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旱灾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大旱期间确保了群众有水喝,基本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韦帕”、“罗莎”台风缓解了旱情,但雨量大、先后来临的间隔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灾情重,受灾人口超过76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挥下,全市各级防汛、水利部门立足于防,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确保了全市水库、海塘、堤防等重大水利工程无一出险,人员无一伤亡,人民生活生产秩序基本正常。
在科学应对旱涝灾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汛整体能力:重点开展了小流域山洪防御预案编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防御组织责任体系;编发了《*市公众防台风常识》小册子,在主汛期分发到广大干部群众手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完成了《*市防台风应急预案》、《*城市供水区抗旱水源调度预案》的修编工作;进一步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市水雨情系统和水雨情预警系统,新建重要小流域、重要小(二)型水库水位雨量遥测站点75个,做到遥测站点覆盖了全市所有大、中、小(一)、小(二)型水库、主要河道、潮位站以及部分重要小流域。
(三)推进水利管理与改革,努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深入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积极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1、水资源管理迈开新步伐。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水域调查、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分析、市区河道水环境调水方案、余慈水资源规划研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做好对“农家乐”等建设项目影响水源安全问题的检查整顿;定期做好全市重要饮用水源的水质检测,妥善处理了姚江、象山大塘港、*梅湖水库等水源地出现蓝藻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实施了取水、涉河、水保等论证工作,加强了涉水项目巡查执法监管;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市市级水资源费使用管理规定(试行)》,加大了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制定《*市河道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河道分级管理机制研究。规范取用水管理,及时完成了全市取水户的新证换发工作,落实地下水禁限采方案,封存了市区地下水井,开展了市区20个重要取水口取水实时监测试点工作。
2、水利工程管理有了新举措。加强了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联合发改、监察、招管办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市水利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保证水利项目整个招投标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加强了小水库(山塘)管理,出台了《小型水库屋顶山塘巡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巡查人员职责、巡查内容和巡查经费的落实渠道;因地制宜推广*市“三面光”加固、象山拓宽、挖深溢洪道的小水库(山塘)安全度汛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小水库(山塘)的报废工作。加强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加大了对施工、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力度,实行参建各方现场管理人员登记备案制。
3、水利规划与前期工作有了新进展。完成了“十一五”农民饮用水、百库保安、清水河道建设等专项规划,完成了《*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市水域保护规划》的编制。另外,一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工程已上报立项,初步完成东江干流堤线规划及堤防工可报告、姚江干流堤防工可报告(初稿)的编制等。
【关键词】特长隧道;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控
长安隧道左线暗洞全长3093m,右线暗洞全长3068m,采用分离式结构型式,左右幅相距约20~30m,属特长隧道,是全线工期控制性工程。其中Ⅴ级围岩769m(左右洞双线),占12.5%;Ⅳ级围岩5152m(左右洞双线),占83.6%;Ⅲ级围岩240m(左右洞双线),占3.9%;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法转换多,工期紧,任务重,洞身穿越4条断层带、2条节理裂隙密集带和多处浅埋段,后期制约因素多,难度大。
一、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1.开工前认真组织风险评估。按风险评估流程,依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和施工地质、资源配置,以及施工方案进行再评估,提出相应的隧道施工安全措施,着重于施工管理、措施评价和落实。因此,施工阶段评估重点以安全风险事故为主要评估目标。重点对长安隧道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与辨识,对塌方、突水突泥、环境影响、大变形等典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对隧道共性风险事件,如火药爆炸、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触电事故、机械伤害等进行风险评估,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将风险因素降至最低。
2.依据设计图纸,长安隧道洞身穿越4条断层带和2条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施工风险较大。此外,隧道长度较大,反坡施工段落较长,施工期间地下水排放控制难度高,风险较大。隧道穿越断层带F6、F7、F8以及Ⅳ、Ⅴ级围岩时为高度风险,隧道穿越上述断层带及软弱围岩段时经采取有效措施后,残留风险评定为中度风险。
二、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措施落实
(一)建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
1.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施工期间的动态风险管理。对安全风险充分分析辨识,对中度、低度风险做好日常管控,对高度风险项目编制风险控制计划和管控措施,重点加强管控。抓好各项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落实,防范安全风险。
2.风险管理内容。
(1)认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施工前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对全员进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2)强化风险监测。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监测包括施工监测、工况和环境巡视、作业面状态描述、风险处置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将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纳入施工的重要工序,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施工监测的实施方案,对工程自身结构及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监测;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风险因素,保证施工安全。(3)建立风险的预警、相应及信息报送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工况、环境巡视和作业面异常状态等,确定预警级别,形成异常状况报告机制;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建议预警预报信息;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和处置措施,同时第一时间报送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及时变更设计
3.实施风险动态监控。施工期间严格按“月计划、周分析、日控制”的要求,结合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和风险特点等,对现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立即跟踪解决,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安全风险有序可控。
(二)针对高度风险拟定应对措施
本隧道高度风险主要在隧道穿越F6-1、F6-2、F7、F8断层带施工,总长度540m(左右洞双线)占比8.7%的浅埋段施工和JL6、JL5两处节理密集带施工,主要风险为隧道涌水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以及隧道内坍塌对人员以及财产损失造成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提前编制《断层破碎带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节理密集带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浅埋段掘进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针对不同地段使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同时强化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探空、TGP、地址雷达探测、红外探测、水文监测等)和监控量测等措施,及时掌握掌子面前方的水力情况,强化水害防治,指导隧道施工。
(三)强化风险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项目部严格安全风险研判和控制流程,现场对重要危险源进行公布,严格落实公布高风险工点的防控措施及销号。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方案》,超前决策和部署,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行全员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到人、制度落实到人。实行各级、各部门层层控制,明确安全生产指标和各项安全保证措施。项目部按照严、细、实的思路大力强化现场作业安全过程控制,高度重视安全技术应用,努力实现施工过程本质安全化;督促各级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不断改善施工环境,确保文明施工。形成有据可查,有规可依,有实可证的闭环控制结构,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管理。
(四)强化风险卡控措施的落实
隧道施工严格按《隧道九条规定》,以及“三超前、四到位、一强化”的要求,认真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针对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段做好预防措施,针对围岩节理发育、层薄、透水性高,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覆盖层太浅,土石变化处或软硬岩变化塌方滑坡等,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变更和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时支护到位。抓好火工品日常管控和现场看护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及时消除隐患,规避施工风险,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
(五)强化安全风险监督检查
深入了解作业现场和安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坚持“两同时、五不放过”原则,项目部除开展日常检查、夜间巡查外,还组织不定期抽查及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确保安全工作不留死角及隐患。严格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与考核,对先进进行表扬和奖励;对把关不严,违反程序,管理不到位的人员严肃处理,确保安全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六)落实领导包保和干部带班制度
1.项目部对长安隧道实行隧道管理部制度,建立辖区范围内包保责任制,落实逐级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障体系,责任到人、包保到位。隧道管理部每周开展不少于4次的带班检查(其中夜班不少于1次),并实施全过程24小时监控,隧道管理部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
2.项目部是落实领导带班制度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每月О嗌产时间不少于本月施工时间的80%。确保每天至少有一名领导在风险工程工点带班作业。
3.建立风险工点分级管理,高度风险工点由项目部负责人包保,项目班子成员轮流带班作业及部门领导、干部带班作业,执行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制度。
(七)落实风险应急管理
1.针对长安隧道的风险因素和特点,编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应急演练活动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2.积极组织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应急知识和技能,如隧道防火防爆、防高处坠落、防突泥土水、防坍塌、防触电、防台防汛等;组织安全常识,应急知识培训,如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现场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等。
3.加大应急投入,备足应急物资。针对隧道施工中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准备好应急技术措施和抢险物资的储备,预防安全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今天我们召开2013年全市农机化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来我市农机化发展成效,分析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2013年主要工作,努力推动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开创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农机化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明确的2016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个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农机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1年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达到67%的基础上,去年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再上升3.13个百分点,达到70.13%。
(一)农机装备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去年新增各类农机具2009台套,新增0.6492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39台、耕整机械30台、播种机械40台、高效植保机械43台、联合收割机械18台、秸秆还田机械20台、保鲜库265立方米,饲料粉碎机387台,增氧机938台、投饵机44台。至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万多台套,农机总动力达50.09万千瓦,全市农机作业能力不断增加。
(二)农机作业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去年全市农机作业面积达321.8万亩次,其中机耕面积103.2万亩次、机播面积17.5万亩次、机植保面积175.7万亩次、机收面积25.9万亩次,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5.1万亩次,农机深松作业面积1.2万亩次。粮油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02%,比上年增加10.81个百分点,三麦、黄豆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特色农产品“四青作物”机械化水平、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水产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农机从业队伍有了新的扩大。去年新增农机合作社6家,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达30家。新增四星级农机合作社1家,三星级农机合作社2家,全市星级农机合作社总数为7家,其中四星2家,三星5家。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9.93%。全市农机户加入农业机械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34.7%。新增拥有各类农机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机从业人员364人,其中高级11人、中级30人、初级323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机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机从业人员2751人。新领农机驾照62人,使全市拥有农机驾照人员总数超过5000人。新发展农机平安通用户746户、农机双优卡用户120户,使全市农机平安通用户、农机双优卡用户总数分别达到2778户、1156户。
(四)农机监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已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8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3个,合计占全部镇乡的91.67%;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240个,占总数的80%。创建平安农机合作社2家,平安农机示范户1350户。农机上牌率逐步提高。去年完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1753台次。杜绝了农机重大安全事故。
(五)农机项目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去年共争取上级扶持项目9项,获专项补助资金175.7万元,比上年增加59.1%。顺利完成了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农机监理建设项目、农机培训体系建设项目、机库建设项目、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项目、“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以及2个市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2个市粮食生产全托管项目和市膜下滴灌水稻项目。省农机“三项工程”河沟清理机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结题验收,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设施果蔬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通过省中期验收。去年9月,市首次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市农机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农机化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农机发展动力。主要实施了七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去年中央、省下达给我市的购机补贴指标为360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本市财政安排购机补贴资金为9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8.6%。针对农机购置补贴发放由差价购机改为事后补贴的新规定,我局与市农商银行联合推出了农机购置专项信贷产品,帮助农户解决购机具时的资金不足问题,这在省内属首创。全市共发放各级财政补贴254.029万元,有1134户农户得到了实惠。二是现代农业园区购机补贴政策。对本市连片3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给予购置价格40%的补助,共发放13.4532万元。三是农机化示范基地购机奖补政策。对新获得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给予11.15万元的农机具实物奖补。四是星级农机合作社补贴政策。对新评定的三星、四星级农机合作社,给予31万元的农机具实物奖补。五是农机手获证奖补政策。对农机手取得R照、G不准照的,给予1000元的补助;取得H照、K照的,给予600元的补助;获得农机职业技能证书的,给予省和市两级财政双重补贴,全市共发放获证奖补资金19.96万元。六是农机政策性保险补贴政策。对农田作业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险及驾驶员人身保险,实行财政保险费补贴,全年共发放各类农机保险补贴4万元,减轻了机手的经济负担。七是评先评优奖励。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争创“农机工作先进镇乡”、“市秸秆综合利用先进乡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十个十佳”、“市级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基地”等活动,对创建活动优胜者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二)依靠典型引路,提高农机推广效果。为了改变广大农户的传统种植习惯,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机技术,我局结合“三解三促”、“三访三求”等活动,深入镇村、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我市农机发展现状、农户农机需求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总结、交流、推广。一是通过实施农机科技推广项目引路。按照上级项目建设要求,实施了省农机三项工程“设施果蔬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以及市“果蔬机械化示范基地”、“脊尾白虾和梭子蟹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水稻膜下滴管试验”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粮食生产全托管”项目,均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这些农机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成功经验,在面上推广。二是通过举办农机现场会推广。在启隆乡召开市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在吕四港镇召开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会、花生机械化生产现场会,现场展示和演示了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结构和耕作模式的大型机具,扩大了社会影响,达到了宣传推广的效果。三是通过培育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制订了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标准和验收奖励办法,创建了设施园艺、蔬菜瓜果、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5个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培植了新的亮点。
(三)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农机服务功能。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机服务对象,我们不断强化服务载体建设,构筑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机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形成农机合作社硬件、软件建设模板,促使我市各农机合作社逐步实现建设规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科学化。二是加强农机经销、维修网点建设。共建设具备补贴机具经销资格网点1个,二级农机维修网点2个,三级农机维修网点12个。三是加强农机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创建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县”、省“规范化农机推广示范站”、省“拖拉机驾驶培训示范学校”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农机监理所、农机推广站的软硬件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农机信息网站,及时为农户提供政策法规、农机动态、典型经验、新型农机等信息。为镇乡农机管理员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从而实现农机信息存档、传输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开展优质服务,落实便民惠民举措。我们积极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各项便民措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农机服务整体水平。一是开展拖拉机送检、送修下乡服务活动。在镇乡选择交通便利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或拖拉机相对集中的场所,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拖拉机送检下乡服务,共检验各类农机具392台;组织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分赴全市各农机合作社,指导机手们进行机具保养和技术改造,帮助农户进行维修保养,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二是开展培训下乡服务活动。举办各类农机知识培训14期,完成初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323人次,中级30人次,高级11人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62人次。组织农机下乡演示指导、农机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接受辅导1600多人次。三是积极为农机合作社、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汇龙、吕四、北新、东海、近海等镇乡的农机合作社、农业园区、养殖基地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机信息,开展技术指导,帮助提高农机应用水平。
(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一是规范牌证管理。充分发挥农机警务室的作用,严把农业机械各类车辆的年检关口,做到有效凭证不齐全、不相符不放过,机具测试检验不合格不放过,违章纪录未处理不放过,打牢农机安全基础。二是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召开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制度执行和安全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年、农机安全生产月和打击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活动。共开展“打非治违”活动6次,查纠违法机具54台,查纠违法行为19次。同时,积极协同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52次,检查机具529台,查纠违法行为167台次,排查隐患单位493个。三是建立农机安全预警机制。在去年9、10、11号台风接踵来袭之际,迅速出台了《市农机局防汛抗台工作应急预案》,明确了机构职责、预防控制、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救助等方面的规范,确保随时正确应对风暴灾害。同时还对农机火警、农机事故的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努力把灾害、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我市的农机化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受人多地少的耕地状况、家庭小户的经营规模、旱熟杂粮的种植结构、间套夹种的种植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我市农机化水平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要在2016年前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大家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今年工作思路
今年我市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这个目标,加大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组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服务水平,为全市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的农机化目标任务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达到74%,增加4个百分点;完成农机购置补贴300万元,农机总动力新增0.5万千瓦,新增各类农机具2500台套;粮油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特色农产品“四青作物”机械化水平、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水产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有新的提高;新增农机合作社5家,新增星级农机合作社3家;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0%以上;完成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400人次以上,新增农机驾驶员50人以上;在争取上级扶持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一)编制谋划全局和长远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委托有资质、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单位编制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方针、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区域布局、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组织保证以及时间进度等要求,为我市如期实现农业机械化指明前进方向。
(二)形成系列配套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环境。一是认真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严格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同时对适应我市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型适用农机给予本级财政购置补贴。二是提高现代农业园区、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的农机农机装备要求。在制订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规划时,农机装备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实行现代农业园区、高效设施农业与农机化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三是提高农机化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省、市、市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和落实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农机实物补贴、农机合作社全托管与承包土地的农机实物补贴及工作经费补助、星级农机合作社农机具实物补贴、农机合作社星级维修示范点农机具实物补贴、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补贴、农机合作社购机贷款贴息、农机保险补贴、农机从业人员获证奖补等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并规范操作,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农户、农机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进我市农机化进程。
(三)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继续开展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各镇乡要对照创建标准,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单位,努力创建省级、市级、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努力争取上级各类农机化试验、推广项目,获得各级财政的支持。在示范基地创建和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后,组织召开农机化工作现场会,让广大农户看到应用农机的可行性以及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引导农民走上农机应用之路。
(四)打造规范化运作的农机合作社。我市虽然已实现农机合作社镇(乡)全覆盖,但数量偏少,相当多的行政村仍是农机合作社服务的盲区。已建的农机合作社,相当比例处于成员偏少、实力不强、装备不足、结构松散、服务单一、管理落后、效益不高的状况。所以,要按照每2万亩耕地建1个农机合作社的要求,在全市合理布点,每年新增5个以上农机合作社。要依托农机大户、农业大户、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农机合作社,动员更多的农机户带机入社,入社率提高到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所确定的40%的要求。要着力帮助农机合作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农机配套作业能力、农机维修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能力,引导和支持农机合作社参加星级农机合作社、平安农机合作社、“五好”农民合作社、星级维修示范点等创建活动,选择具备条件的农机合作社优先参与各级农机化研发、试验、推广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获得各级财政的项目资金支持,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五)锻造业务精、战斗力强的农机从业人员队伍。要认真落实农机从业人员获证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的有为青年学习农机技术,壮大我市机手队伍。要扩大农机培训的种类和规模,组织开展农机驾驶员、农机维修工、农机管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逐步改变我市目前农机操作、管理队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局面。
(六)巩固和扩大相对稳定的农机作业市场。鼓励农机合作社扩大全托管与承包经营面积,改变农机作业流动性、不稳定性大的状况,巩固农机作业市场,建立农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根据地。鼓励建立长期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扩大跨区作业的领域和范围,增加农机户收益。
(七)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新的农机作业方式。我市农业的土壤结构、经营规模、产品结构、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不能照搬照套外地的经验,必须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农机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方式。如适合高粘性犟黄泥土壤的作业机械,适合间套夹种、小块经营的作业机械,适合“四青作物”种植需要的作业机械,适合大棚设施栽培发展都市农业的作业机械,适合海水池塘养殖和滩涂集中养殖的作业机械等等。继续试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多功能农机复合技术等新型农机技术的应用。要实行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探索农机适应性强、附加值高的新的农业产品结构和种植模式,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农机化之路。
(八)发展带动我市农机研发的农机制造企业。我市目前尚无一家列入省购机补贴目录的农机制造商,极大地制约了我市农机项目的研发水平。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当地的机械制造企业,承担研发适应本地特点、符合本地农业需求的农机产品的重任,改变目前我市农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九)建立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机推广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为主体,各镇乡农服中心为网络,形成全市农机推广培训体系。通过充实人员和软硬件投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机分管领导、农机岗位人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政策、农机安全、新型适用农机推广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农机供应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机营销维修网络,保障农机及配件的正常供应,帮助农机户就近及时维修保养,提高农机完好率。三是加强农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农机服务协会,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技术咨询、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合作互补,制订和遵守行业服务规范,实行行业自律,并开展公益。四是加强农机市场秩序监管体系建设。与工商、质监、物价、公安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组织开展对农机经销商、制造商产品质量、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状况的跟踪调查,严厉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恶性竞争的行为,保障农机市场秩序。及时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切实维护农机手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农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继续推广“农机平安通”短信平台的基础上,对“农机网”加以升级维护,增加宣传栏目,为广大农机户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