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的实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更重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因为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实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然而,在如今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不同问题,阻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影响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忽视实验教学。
现在的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因为思想观念的问题,认为学生只要会解答物理习题,能把初中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步骤背诵下来就是学好了物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不重视物理实验。而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加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验教学,机械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课堂学习中,教师就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物体运动的知识,不利用实验加以理解和巩固。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实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注重教师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计划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在一些物理实验中就采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因为物理知识本身是抽象难懂的,学生不能动手实践和领悟知识,这样就导致很多初中生在物理课堂中提不起兴趣学习物理知识,在课后也只是马马虎虎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就导致很多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失去兴趣,从而阻碍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的《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自己实验,向学生展示成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呈现单一化的形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上也只是用一种实验方法向同学们展示学习内容,而且有的教师因为课时紧张的原因而忽视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随之降低。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在现代教育社会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因为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在物理课堂中多采取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实践和领悟物理知识。如鲁科版初三物理第十章《物态变化》中的《温度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制作温度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因时间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现代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这样就能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动手能力。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电流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乏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一种方法讲解,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鲁科版初三物理《电功率》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知识先进行总体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实验,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或者比赛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三、结语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加之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物理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物理实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像法。
六、理想化方法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现状 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物理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习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作用呢?这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近年来,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认识,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实际操作。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部分教师素质偏低。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观察实验素质、实验思维素质和实验操作素质。其中实验思维素质和实验操作素质表现在设计和完成实验中,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素质的反映。由于部分物理教师缺乏实验的操作技巧,缺乏实验考核的命题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和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改进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做好课前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激发矛盾,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物理小实验,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所吸引,思维非常活跃。我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学生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在生活中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常用物品如橡皮筋、饮料瓶、吸管、气球、乒乓球、旧灯泡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形成终身记忆。而且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又把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
3.切实重视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和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一、开展教学方法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
从思维上来说,物理对于学生而言会有些抽象.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建立在通过探索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建立起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描述一个复杂事物的方法,然后通过合理的简化,达到以准确简短的语言概括整个过程.这是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事物的发生规律进行思维加工定律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其中的规律,对物理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做起,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练习的状况.转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热衷于探索,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培养起他们创新性的思维,又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对于物理教学的方法是个难度不低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在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事件,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推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以及在思考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
情境的设定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其本质在于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只有让学生觉得好玩,有趣,也好奇,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能满足他们的心里好奇感,又能满足他们的视觉追求,在一起实验,运算结果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强化他们的记忆,唤起他们的思考.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习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自控意识不强,在学习上还是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在课堂上引入新奇,有趣实验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学习氛围的掌控.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概括,都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状况,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巩固他们对重要知识点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主体不同的差异性特点,既有针对性又不失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既不打击学生对于物理学探究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稳固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思维的成型.
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初中的物理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竞争意识,协作态度以及责任心等全面的综合因素.只有调动起主体的情感因素,才能发能充分发挥出态度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及教学的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上的创造性往往来源于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的结合.通过学习,独立思考来进行研究论证,才是创新性的良好体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牢固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学生能够自行设想,再进行求证,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统一辩证和高度协调的密切结合,也是学生创新性思维养成习惯的开始.作为教师要提倡学生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想法,鼓励其独立思考并尽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做一些演示实验,尤其在初中阶段安排的演示实验数量较多。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但有时演示实验限于条件,经常由于人多,学生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影响了实验效果的发挥。而通常演示实验由教师操作,虽准确、成功率高,但对于学生而言给学生的印象不是很深,学生很想亲自做,这与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初中刚开始学习物理的阶段,打好基础很重要。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边学边实验,以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动手在新课之前做实验,为学新课作好感性知识的准备。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力。但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实验。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比,随堂实验有其显著的优点:一是“广泛性”,无论定性的物理概念还是定量的物理规律,都可以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完成;二是“参与性”,随堂实验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三是“高效性”,随堂实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益,提高课时利用率,优化课堂教学。虽然随堂实验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的不足,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前两种实验。因此,在考虑实验教学时,不是把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改为随堂实验,而是相辅相成,使之成为优化的整体,这是随堂实验选题的指导思想,也只有突出随堂实验的特点,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教学功能。应当选择那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而又需要及时得到教师指导或学生间相互启发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课题,同时应当考虑所选实验的规模不要太大,仪器不要过于复杂,仪器数量比较充足,技术要求不要过高,准备时间不宜过长等。
随堂实验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的边学边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验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差别将使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加大,因此搞好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随堂实验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选择实验内容和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构思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
第一,学生喜欢实验。但是同时他们认为物理分组实验却不是很重要,原因是对考分的影响与实验做的怎样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作法,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
第三,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专业的实验教师更是没有,一般安排年龄大的教师挂个名,管管仪器室的钥匙而已;即使有实验室,也很少对学生开放,除教师取器材和做必要的实验外,实验室一般不开门。
第四,实验室器材短缺,调查发现: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专门仪器没有,需教师自己组装;有的实验室的电池早已过了有效期等等。
第五,只动手不动脑。有的学校为了完成中考实验又舍不得在实验上花时间,于是在中考实验的前几天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机械操作,更有部分学校预先印发实验报告让学生照“实验报告”逐条操作,填写数据。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有了一些积极的发现:
其一,从学校方面看,各初级中学对学生实验较已往重视多了,并加强了对学校教师实验开展的要求。
其二,绝大部分教师都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其三,下列实验多数学校都确实做过: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块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实验。
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技能,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分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因此,把握好分组实验课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自于实验。通过物理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和实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分组实验课效率低,一节课根本完不成实验内容,有时即使完成了,效率也很低。
在农村从教将近十年,对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进行了总结,现将具体的培养途径、实施方法归纳如下:
一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1)教师应在实验前两天给学生设计好实验预习作业,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知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通过教材知道实验原理。
(2)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应按照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并且按好中差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对每个小组的4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3)针对实验教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即选择科学探究的课题,既激发兴趣,又明确了目的,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后,如何解答问题?在物理上人们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怎样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呢?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合理装置,采取巧妙的方法和合理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二是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恰当运用观察方法,调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摸、闻等方法观察实验过程,随时做好观察记录;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验中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作一些典型错误操作,让学生查找,使学生领悟到错误所在。把此示范演示放在教室进行,因为学生早已适应了教师在教室讲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和演示实验过程,能静下心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然后进入实验室,他们就能有目的、有条不紊的亲自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把探究的自由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体验。由于实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因而对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样通过以上的分析,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不回避实验失误,找出失误的原因,不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三是提倡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多提出猜想和假设,并由猜想和假设自己设计实验的训练。由于现行教材对物理实验方法、过程、结果已全部告诉了学生,这样造成学生把实验结果早已知道,也就无心思进行猜想,从而也就失去了动脑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能使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有观察、思考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应有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四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许多教学仪器在实验室没有,即使有在当地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我结合当地的实际让同学们和我共同自制仪器。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关键词]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常见类型;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指的是在房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裂缝现象,这种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及防水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房屋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房屋施工混凝土常见的裂缝,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工民建企业在混凝土裂缝问题上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一)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
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会造成混凝土收缩性增大,进而导致裂缝现象。因此,合理控制粗细集料含泥量对于减少和避免裂缝有重要作用。
2. 掺和料选择不当
掺和料选择不当或外添加剂选择不当都会造成混凝土收缩性加大,这也就增加了裂缝出现的频率。因此,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掺和料、外添加剂,避免掺和料、外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裂缝。
3.骨料粒径过细、针片含量过大
骨料粒径过细、针片含量过大会使得混凝土在配料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灰和水,这样的结果就使混凝土收缩量增大。因此,应合理控制骨料粒径和针片含量,减少裂缝的发生。
4.水泥及混凝土等级过高
水泥及混凝土等级越高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越大。因此,合理降低水泥及混凝土等级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频率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原因
1.设计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产生裂缝
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的原因在于用灰量过大,混凝土等级过高,对混凝土收缩越不利,产生裂缝的概率越大。在对混凝土前期设计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避免出现用灰量过大造成裂缝。
2.设计中预应力不当产生裂缝
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如应力偏心、应力过大等都会造成对构件的损害,进而产生裂缝。在对建筑物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施加预应力,避免出现预应力过大或偏心造成裂缝。
3.设计中收缩考虑不当产生裂缝
设计中对混凝土构件的收缩性能规划不合理,未能形成对构建收缩性能的正确认识,最终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在对混凝土前期设计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土收缩性能,避免出现混凝土收缩不合理造成裂缝。
4.设计中断面突变产生裂缝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断面出现突变,力量过于集中而产生裂缝。因此,在对建筑物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化进行设计,保证断面质量,避免出现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裂缝。
5.设计中少筋、超筋产生裂缝
设计中少筋、超筋会造成混凝土结构不稳定,进而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裂缝。对混凝土前期规划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钢筋质量和数量,避免出现少筋、超筋产生裂缝。
(三)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施工及现场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实际的施工及后期养护过程中也极为常见。施工及现场养护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工程中缺少两次抹面;混凝土浇注时水化计算不准;现场养护及拆除不当。这些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及技术原因。因此,加强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控制,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后期养护工作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发生频率有很好的作用。
(四)混凝土配合比例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造成混凝土裂缝出现也是较大原因。这里的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包括以下几点:(1)水泥等级或品种选不当;(2)配合比中水灰过多;(3)水泥用量过大;(4)混凝土膨胀剂掺量不适当。因此,合理处理混凝土配合比例问题对于减少混凝土裂缝有重要作用。
(五)使用原因
建筑物建设完工后,后期的使用对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使用超负荷载;周围环境中酸、碱、盐侵蚀;意外事件、自然事件导致裂缝等。因此,建筑物完工后的科学合理利用工作也很重要。为此,加强建筑物的科学利用对减少混凝土裂缝发生频率有很大影响。
二、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配合比方面
混凝土配合比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选定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科学选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例,避免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多发现象。
(二)设计方面
前期做好合理规划,尽量避免结构断面问题造成应力过度集中,同时要积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减少对混凝土单位用灰量,合理科学地进行材料掺和,加强对前期设计方面的审核、管理与监督工作。
(三)现场操作方面
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应做好浇捣工作,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做好混凝土降温和保温工作 ,避免在烈日或风雨中浇灌混凝土。总之,加强对现场的施工操作护理及养护工作,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有重要意义。
(四)材料选择方面
材料的类型与质量在降低混凝土裂缝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合理选择材料类型,选用优良的沙、石,提高材料质量。积极采用掺和料和外用添加剂,正确采用裂缝修补技术,满足施工需求。
(五)妥善养护方面
养护混凝土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正常凝结硬化,既要保持混凝土面充分潮湿,也要保持混凝土体表温度变化适宜,使能符合混凝土强度发展需要和避免混凝土表里温差、内外温度大到有害程度。混凝土养护工作在工民建混凝土防裂缝中起到重要作用,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是混凝土防裂缝的关键。
(六)员工培训方面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物工程质量,还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工民建施工时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工民建筑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加强他们对建筑知识的培训,努力做到提升建筑质量,将工民建筑裂缝扼杀在摇篮里。
(七)科学技术方面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施工人员自身提高施工能力与水平,还有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加强对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只有研制出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新的科学技术,才能使施工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的防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民建筑施工人员的科学素养,更好地提升建筑质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三、总 结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房屋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物工程质量,还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工民建企业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齐斌.框架桥结构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防治[J]. 西铁科技,2009,(3).
[2]赵晓燕,李改叶,王赢.浅谈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预防控制措施[J].新疆化工,2010,(1).
[3]陈宗严.愈合混凝土裂缝的可靠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1,(1).
[4]郑良俊.论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42-02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性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思想、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但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验教学,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演示实验就应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强化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第一,演示实验教学可让学生直观看见或感受到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调动了视觉、听觉并动脑思考,这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从观察中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物理知识,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先有了感性认识,进而在理解物理具体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这些理论知识时可更好地接受,促进理解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根据教学目的,应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规范、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示范,边讲授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而学生在观察教师的实验示范操作的同时,可初步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进行实验操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要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设计好演示程序,并做好课堂演示准备。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使用,并亲自操作一次或多次,注意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第二,在演示教学中要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三,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进程,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同时,在观察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实验来得出结论,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坐在下面观看,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样就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又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的同时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出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产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因为受安全性、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实验的客观因素的影响等,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一些实验效果难以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其丰富的图像、图表和动画音效,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更好的理解并记忆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的演示实验,应特别注重在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实验过程方面的演示(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还应注重在可见度低、不易观察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等方面的实验(如用铁屑的排列显示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
第四,讲解的语言要科学严谨。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描述、介绍实验情景和实验过程,并以规范的动作演示实验,切忌采用含糊的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以免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演示实验要灵活善变。演示实验要能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因此在教学中不要用演示模型来代替演示实验。除了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可以用模型来进行讲解外,对于可用演示实验进行讲解的,如光的反射定律,教师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改进仪器,独自设计实验方案,以期让学生能在演示实验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反射定律,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六,实验后要反思总结。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在实验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以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并通过反思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从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质量。一般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后,应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原理、反思实验方法、反思实验现象、反思实验规律、反思实验异同点、反思实验注意事项等。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实验技能,逐渐培养其观察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规范操作的技能,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忠.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实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73-01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对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理解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策略,可以在保障初中物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之上,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让初中物理的教学更加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条件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综观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很多学校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重比起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各个学校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投入也增加了不少,但是比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说,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显得不够,往往都是为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必须设置的,学校上下并没有认识到初中实验教学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很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出现走过场、形式化的现象。在很多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课完全被等同于演示实验课,所有的物理实验都是由教师代为完成的,那些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也由教师演示完成,从而将“做实验”变成了“看实验”,这就使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变了性质,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出作用。同时,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指导的时候所付诸的精力有限,往往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实验应有的效果。
三是,很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比较陈旧和呆板。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以往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采用大班教学,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开展同样的实验,所有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都是一模一样的,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也必须是一样的,这种陈旧和呆板的实验方法极大地遏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打击了学生参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初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显得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初中教育更加地重视素质教育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物理实验活动、科技发展前沿资料、专题论坛等形式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形式,让现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加地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要求也变得越来也高,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谋求发展,才能使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微观和宏观、抽象和具体、内在和外在等的思辨能力获得发展,让物理知识和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形成较为立体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首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应该有目的地搜集一些物理的名人轶事、趣味实验等方面的素材,用以增强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力、水的浮力等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常识出发,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对相关的实验内容更加地印象深刻,使得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气氛获得改善。
其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念,让物理实验教学脱离走过场的形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逐步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能力,培养起客观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得以滋生和培养。
最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合理的分组,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去,同时有意识地转换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分工,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展示和锻炼。在实验前让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步骤和预测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让学生完成好整个实验并做好实验的记录,在实验后让学生做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的结果、心得体会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更加地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莹莹,代富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