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少儿声乐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学生经长出现而又较难解决的弊病大约有:高音挤撑,换声卡壳,气息不足,声表不一等。针对这四项,我浅谈一下相应的解决方法。
1.高音挤撑。高音难上,对初学者来说一般e就唱不上了,勉强地“挤”上去或“喊”上去,则可能把嗓子唱坏。再加上有些初学者是儿童,童声的共鸣腔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胸腔的共鸣,所以对这种声音的训练就更增加了难度。唱到高音时声音就逐渐发紧,喉头上顶,脸涨得通红,没有了明亮,坚实,圆润的声音。使学生无法顺利地把作品较完整,较统一的完成好,令人遗憾。
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音难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增加气息准备唱高音时,无意(或者无法控制)地把喉咙给撑宽了。声带能不被挤压吗?这样高音能上去吗?因此,除了通常采用“思维转移手法”“转脖松喉法”解决。实际上这种方法既简便又易解决高音难上的问题。这种“以动辅唱”教学法比起单纯的采取思维调整器官教学法来说,效果要好的多,快的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唱歌前边朗诵歌词边慢转(或慢摇)脖子,同时要记住此时喉肌的放松程度。记牢后开始皆高音,收获令学生惊讶――梦寐以求的高音出现了。一旦学生的声音畅通了,就什么都到位了。当然,关于声乐理论知识,学生是必然深入了解的,但不能让学生在发生过程中想那么多事,往往一个“声东击西”的体态动作就能把问题解决。
2.换声卡壳。这一弊病在成人与少儿之间是常出现的。如果还以中声区一样的方法歌唱,就会出现“白”,“尖”,“挤”,撑“,哑”等不舒服的声音。因此,在这个位置上一定要采用“关闭”唱法进行过度。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生从来就不觉得有换声点,很顺。那么也就没必要特意去提醒他们“这里记住换声了”,如果这样做了往往是画蛇添足。对于换声点老不顺,总有“卡”音现象的人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学生用哼鸣先练习,锻炼后咽壁的发音能力,待熟练后将其连起字来唱,到换声点时提前作好气息增加吸入准备,不要增加喉咙的力量。这样反复练习待自以为感受的程度不会丢失时,再自然的把声音发出来,换声点的“卡”音就不复存在了。
3.气息不足。几乎所有初学者对气息不足这一点均有所感觉,在演唱每一首歌的时候,往往是第一句气息最足,第二,第三句的气息就“一句更比一句短”。想要偷吸口气,又恐破坏句子的完整性,这一现象并不是在矮小,瘦弱的学生身上才会出现的,那些高大身材的学生也同样存在此现象。而有些学生则相反,这就说明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气息。
其实,一般人平常谈话根本不用想怎么用气,更不存在说话前要排好吸气的地方,同样的原理,一般健康人的气息是足够用来歌唱的,可为什么歌者大多都感到气息不够用呢?原因很多。但是,教师过多地提醒气息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训练,如何运用。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它无形中违反了人们运用气息的一种本能。可是在声乐教学中,由于不适当的“引导”,竟然使有关气息的训练反倒变成一种负担。实践证明,除了在“声乐教学法”等理论上必须讲明气息的作用外,当指导学生歌唱时不必过多强调气息,而是让学生在声音的自然,饱满,顺畅的过程中,达到使气息自然到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