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月文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九月再见,告别过往所有的不愉快。十月你好,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3、从此刻起,莫负时光。九月再见,感谢陪伴。十月你好,感谢相遇。
4、九月再见,告别过往的所有遗憾。十月你好,愿你能够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越努力越幸运!
5、生活很难,但愿你能全力以赴,做那个最好的自己。九月再见,十月你好。
6、十月,新的开始,新的坚持,希望一切都是新的,我会好好的。九月再见,十月你好!
7、九月再见、十月你好!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8、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惟愿此生,岁月静好。九月再见,十月你好!
9、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值得回味,每一个相遇的人都需要被珍惜,认真告别,用力重逢,九月再见,十月你好!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1
尊敬的酒店领导:
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机会来酒店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学到不少新的知识,也有过很多愉快的时间,但是我因学习上课的需要,特辞去现在的保安工作,望酒店领导能够谅解,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手机不变(xxxxxxxxx)。并希望能保持联络,
希望酒店领导能理解,并批准我的辞职请求
祝酒店前程似锦,生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X.X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2
尊敬的苏总:
作为一名在如家酒店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员工,我对酒店有着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很多第一次,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第一次从事的酒店工作是如家给我的,我最青春的一年也是在如家酒店度过的。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能够跟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我觉得很开心,这里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大哥大姐,我的叔叔阿姨,是他们教给了我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工作……
在酒店里,领导们也对我十分的关心,从刚进入酒店开始,我就感受到从上至下的温暖。因为我是酒店里唯一一个年轻小伙,也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集体里生活过,自然而然的,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这是一种以前在集体里未曾有过的感觉,很温馨,很自豪,而且它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离开……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我的离开而走远,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毕竟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如家集体里。
但是我因为个人原因还是决定辞职了,希望您能谅解!
苏总,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您的事业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祝愿酒店在您的领导下蒸蒸日上,也真诚的祝福您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做主演中的主演。
此致
敬礼!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3
尊敬企业领导:
感谢领导对我信任,给我机会来企业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学到不少新知识,也有过很多愉快时间,但是我因学习上课需应,特辞去现在保安工作,望企业领导能够谅解,如果您发现以往工作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希望企业领导能理解,并批准我辞职请求。
祝企业前程似锦,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月x日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4
尊敬的酒店领导:
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机会来酒店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学到不少新的知识,也有过很多愉快的时间,但是我因学习上课的需要,特辞去现在的保安工作,望酒店领导能够谅解,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手机不变(xxxxxxxxx)。并希望能保持联络,
希望酒店领导能理解,并批准我的辞职请求
祝酒店前程似锦,生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X.X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5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首先对我提出辞职深表歉意,心怀内疚的写下这份辞职报告,我也算是我们酒店的老员工了,很遗憾今后不能继续留在酒店上班了。
在酒店上班的这些年里,我自认为对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时也见识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只是一个保安,但是在酒店里学习到的知识也有很多。我们保安的工作和服务也是衡量酒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维护酒店、员工、顾客财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酒店的这几年里,非常感谢酒店对我进行的技能培训,使我对保安这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也让我学习了更多的服务礼仪,这些都提高了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尽管酒店对我做了很多的培养,我的工作也越加的顺利,但是我还是需要提出辞职,不是因为我不知道知恩图报,而是我觉得现在的保安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的工作尽管做的很到位,但还是会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比如停在酒店的宝马车被人刮坏给酒店带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损失,这样一些意外的事情让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更重要的是因为要维护酒店周边环境的整洁,于是对于附近居民在我们酒店旁边乱停车会进行管理,结果弄得周围的居民对我个人有意见,并且有时候会有一些辱骂的行为,还有很多类似于此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工作没有得到尊敬,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之前的工作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对保安的职责没有很明确的执行,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了保安工作的严格执行的重要意义,于是在之后的工作中都更加严格要求,工作要求提高了,但是顾客并没有提高相关的意识。鉴于此,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个环境。
离开工作这么多年的酒店,确实有很多的不舍,特别是舍不得这么多年之间的同事友谊,更加觉得对不起酒店领导的栽培以及酒店的报告任,但还是很荣幸成为酒店的一员,最后希望酒店的发展更加顺利,财源滚滚。
祝酒店生意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x月xx
10月酒店保安辞职报告6
尊敬的苏总:
作为一名在如家酒店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员工,我对酒店有着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很多第一次,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第一次从事的酒店工作是如家给我的,我最青春的一年也是在如家酒店度过的。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能够跟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我觉得很开心,这里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大哥大姐,我的叔叔阿姨,是他们教给了我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工作……
在酒店里,领导们也对我十分的关心,从刚进入酒店开始,我就感受到从上至下的温暖。因为我是酒店里唯一一个年轻小伙,也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集体里生活过,自然而然的,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这是一种以前在集体里未曾有过的感觉,很温馨,很自豪,而且它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离开……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我的离开而走远,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毕竟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如家集体里。
但是我因为个人原因还是决定辞职了,希望您能谅解!
苏总,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您的事业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祝愿酒店在您的领导下蒸蒸日上,也真诚的祝福您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做主演中的主演。
此致
敬礼!
幼儿在园期间的安全教育一直都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的成长过程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幼师们不仅要随时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安全情况,同时也要提醒家长们密切配合孩子入园安全问题。
一、来园不带与幼儿园活动无关的物品
家长在送幼儿来园时,要对幼儿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严禁幼儿携带有尖、带刺不利于幼儿安全的物品来园。如:钉子、别针、小棍、破损的塑料片、带棱角的石子、金属卡子等坚硬的物品,以免幼儿不慎受到伤害。
二、带药品时要注意
幼儿遇有生病或不适,家长需要为幼儿带药来园时,请家长务必将药品交到保健老师手中,不可让幼儿自己放在口袋中,以免幼儿勿食或因瓶装药品在玩时碰碎扎伤幼儿皮肤。同时,家长要填好服药单,服药单上一定要标明:1、幼儿姓名;2、服药日期;3、服药时间;4、服药剂量;以及其他要说明的重要内容,以便老师按时按量按家长求为幼儿服药。
三、接送幼儿的要求
家长每天送幼儿来园要亲自将幼儿送到班级老师手中,不得将幼儿放在幼儿园大门口,让幼儿自己进班。为了确保幼儿安全,家长要从班级老师手中接幼儿。家长要妥善保管好幼儿接送卡,接送幼儿时及时出示接送卡,接送卡一旦丢失要及时挂失,以免别人误解幼儿。当家长因外出不能按时接幼儿并临时委托亲戚朋友代接幼儿时,要及时电话通知班级教师。
四、特殊情况及时告知
家长如果发现幼儿来园时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告知班级老师并进行及时交代,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对该幼儿给予及时的关注,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幼儿发生意外。
Abstrac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setting principles, performance check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in Western Guangdong Guangdong Power Grid, proposed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strategy 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accidents in situ load balancing. At present the system has successfully passed acceptance by the relevant experts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and technical staffs of our bureau, and linked network running in September 2011 .
关键字: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实施方案, 茂名控制子站
Keyword: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control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control substation of MaoMing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电力的联网及市场化,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建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它主要包括合理的一次网架、优良的一次设备、健全有效的三道防线、高效的调度运行及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次、二次、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第三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的运行方式及故障形态,适合分散、就地配置[1]。
2 粤西电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粤西电网主要由湛江电网、茂名电网、阳江电网组成,它是南方电网西电东送交流通道在广东的其中一个入口。目前湛江电网依靠500kV港城站的500kV港茂甲、乙线与茂名电网联系,向茂名电网输送功率;茂名电网作为连接湛江电网和阳江电网的枢纽,除了接受湛江电网输送的功率,还通过500kV玉茂一、二线接受广西500kV玉林站的输送功率,然后通过500kV江茂甲、乙线送往阳江电网。粤西电网结构见图1。
随着500kV江茂乙线和200kV河春线的投运及广东(通过湛江500kV港城站)与海南电网的联网,粤西电网的网架和潮流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原粤西稳控系统的策略及功能将不再适应,需对其进行改造和调整。
3粤西电网稳控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3.1粤西电网220kV电厂的送出问题分析
(1)220kV茂名电厂送出的稳定问题。当茂名电厂装机容量为700MW时,茂名电厂任一出线故障跳闸均无元件过载;当220kV茂榭甲乙线故障断开时,余下的单回茂河线将过载,此时切除茂名电厂机组即可解决。当茂名电厂装机容量升至1100MW时,若220kV蝶茂线仍处于热备用状态,按照N-1原则,电厂出力需控制出力在900MW以内,若在此方式下发生220kV茂榭甲乙线故障跳闸,茂河线严重过载,需切除茂名电厂大量机组容量。
(2)220kV湛江电厂送出的稳定问题。湛江电厂有4台300MW机组,通过7回220kV线路送出。正常方式下,湛江电厂任一送出线路故障跳闸均无元件过载,任意双回送出线路故障跳闸后也均无元件过载。经计算分析,当湛霞双回检修湛坡双回线故障(或湛坡双回检修湛霞双回线故障)时,赤椹线将会过载31%,此时切除湛江电厂1台机组即可。考虑到此方式非常特殊,建议避免安排湛霞或湛坡双回同时检修,事前控制。
3.2茂湛电网与主网解环运行时的稳定问题
正常方式下,茂湛与阳江电网将解开电磁环网运行,该片电网稳定性良好,任一元件或任意双回线路故障均没有稳定问题。其中当江茂甲乙线双回故障断开时,罗洞、贤令山片电压略低(约0.97pu),而茂名片电压略高(约1.08pu)。
3.3茂湛电网与主网环网运行时的稳定问题
若茂名与阳江电网保持电磁环网运行,最大的问题是江茂甲乙线双回故障断开将导致220kV蝶茂线和河春线严重过载,阳江片电压降低。此时采取切粤西电网的机组均有效,为使策略简单可行,建议仍保持原来的切除茂名电厂与湛江电厂机组的措施。在此方式下,220kV网络是关键元件,不建议采取解环的措施。
当220kV蝶茂线或者河春线检修时,若500kV江茂甲乙双回故障断开,则潮流大幅度地转移到余下的220kV线路,此时需将湛江与茂名电厂的大部分机组均切除,才能使线路恢复事故限流以下,措施量很大。因此,建议在220kV蝶茂线或者河春线检修时,茂名与阳江电网采取合环的方式运行,以提高粤西电网的电力送出能力。
3.4分析结论
通过对粤西电网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详细计算分析,可得结论如下:
(1)一般情况下,粤西电网与主网仅以500kV江茂甲乙线双回线相连,通过对多种运行工况的分析计算,若双回线的潮流控制在一定的潮流水平之内,双回线故障跳闸后系统可以保持稳定。
(2)若茂湛电网与主网需以电磁环网方式运行,则500kV江茂甲乙线双回线故障后220kV线路将严重过载,存在热稳问题,须采取切机措施,机组的需切量可以通过500kV江茂甲乙线双回线与两回220kV线路的潮流和来确定。对于此热稳定问题,切机的灵敏度较低,约18%。计算表明切除茂名电厂的机组最为有效、湛江电厂次之、奥里油电厂第三。
(3)茂湛电网与主网需合环时,建议双回220kV线路同时合环,以免严重故障下仅余1回220kV线路严重过载,导致切机措施量很大。
(4)500kV港茂双回线跳闸时,粤西电网的动态稳定性较联网前有所减弱,务必在奥里油电厂投运前做好PSS试验,选用合适的参数,以期提高该片电网的动态稳定性。
(5)在西电的各种极其恶劣的检修方式下,若500kV江茂甲乙线双回线故障跳闸,有可能存在稳定问题,需通过事前控制来解决。
(6)茂名电厂在出线检修方式下,若发生茂榭双回线故障,存在热稳定问题,采用出线过载联切机组可以解决。
(7)湛江电厂出线非常多,只有在湛霞与湛坡四回线路同时失去时才有可能出线热稳定问题,只要避开此种检修方式即可。
4粤西电网安全稳控系统的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广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处于广东电网接受西电入口处的500kV茂名站装设安全稳定控制子站装置,在220kV阳江站、河东站、漠南站、菠萝园、开平站、茂名电厂、湛江电厂、奥里油电厂各装设一套安全稳定控制执行站装置。用以解决江茂双回线、港茂双回线跳闸后引起的系统暂态稳定及茂湛地区热稳问题。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其中茂名站、江门站、玉林站、港城站为500kV变电站,其余的为220kV变电站)。
图1粤西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实施方案
4.1江茂断面、港茂断面功率的计算公式
茂名子站实时监测500kV江茂甲、乙线断面(以下简称江茂断面)和500kV港茂甲、乙线断面(以下简称港茂断面)的潮流及运行状况。
江茂断面(图2所示中控制断面1):
Pdm1=Pjm+Pmy+Phch (4-1)
其中:Pjm表示江茂甲、乙线输送功率;Pmy表示茂阳线输送功率;Phch表示河春线输送功率。
港茂断面(图2所示中控制断面2):
Pdm2=Pgm(4-2)
Pgm表示500kV港茂甲、乙线的输送功率之和
线路功率方向以流出母线为正方向,流入母线为负方向。
4.2切负荷方案
茂名子站可接收河东站、阳江站、漠南站和开平站的110kV、10kV线路的可切负荷量。
执行站可设置本站每条负荷线路的切负荷优先级,0表示不可切,1~N表示切负荷优先级。执行站向茂名子站上送每条负荷线路的优先级和线路功率值。
茂名子站可设置执行站的切负荷优先级,0表示执行站所有负荷不可切,1~N表示执行站优先级。
茂名子站根据本站220kV线路过载情况计算出需切负荷量或根据江茂跳闸时控制措施中的双回跳闸切负荷量定值,在总可切负荷中根据“优先选切,最小过切” 原则计算出各执行站应切负荷量,并给各执行站下发“应切至**优先级”的命令。
4. 3切机组方案
茂名子站可接收茂名电厂、湛江电厂和奥里油电厂等的可切机组量。
执行站可设置本站每台机组的切机优先级,0表示不可切,1~N表示切机组优先级。为保证机组与切机优先级之间一一对应,执行站中各可切机组切机优先级不可重复。执行站向茂名子站上送每台机组的优先级和机组出力。
茂名子站根据本站策略计算需切机组量,并在总可切机组中根据“优先选切,最小过切”原则计算出各执行站应切机组量,并给执行站下发“应切至**优先级”的命令。
茂名子站可设置各电厂机组切机方式,“0”表示电厂机组均不可切;“1”表示暂稳可切;“2”表示热稳可切;“3”表示暂稳和热稳均可切电厂机组。子站在总可切机组中选择应切机组的原则如下:
5 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粤西电网现状的基础上以2011年正常大方式和极限大方式为基础数据对粤西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控制策略进行深入计算分析,提出了2011年粤西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配置方案并校核了本稳控策略在西电东送交流功率增长后的适应性。针对相应的安稳系统软硬件配置、控制策略、系统功能进行分析论证、联机调试,目前该系统已顺利通过广东电网公司相关专家及我局技术人员验收,并于2011年9月挂网运行。关于粤西电网稳控系统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硬件系统是在基于现有计算机技术水平基础上开发的,其CPU信息处理、系统稳定性和通信质量等方面仍受很大的局限,尤其处理信息量太大时存在死机现象,尚需解决。在控制策略方面,仍局限于“离线决策、实时匹配”的方式,控制方式上主要采用通过离线计算得出的策略表的形式,由于无法穷举所有故障类型,控制策略表是否合理、完善有待在运行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沈善德 刘取.现代电力系统的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周良松,夏军成,彭波,等.一个实用的电力系统分层决策稳定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实施〔J〕.继电器,2000(4):36-40.
[3] XUE Y. AnEmergency Control Framework for Transient Security of Large power Systems. In: 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g Symposium on Power Systems. Singapore:1993:31-35.
[4] 李勇,郑伟,吕东晓,等.葛洲坝智能电厂稳定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2(1):68-70.
[5] 袁季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控制〔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清修《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开馆,迄于四十九年十一月内廷四阁庋藏诸本缮竣,历时已逾十年。倘若再加上江南三阁藏本的续缮,以及内外七分图书的撤改、复校,则已绵延至高宗即位。其间,一方面是空前规模的图书编纂所显示的文化盛景,另一方面则出现了大量典籍横遭禁毁、文字冤狱遍于国中的文化浩劫。两者不和谐地共存于同一个历史时代,这里边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宗初政与文字狱的加剧
清高宗承其父严刻为政之后,即位伊始,便高倡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高宗颁谕诸重臣,下令“厘正文体,毋得避忌”。他说:“与人临文,原无避讳,诚以言取足志。一存避讳之心,则必辗转嗫嚅,辞不达意。嗣后一切章疏,以及考试诗文,务期各展心思,独抒杼轴,从前避忌之习,一概扫除。”[1]之后,他屡下谕旨,以广开言路,推行“宽大之政”相号召。高宗初政,显然一派宽松气象。然而好景不长,乾隆六年九月,就在他信誓旦旦,声称“朕从不以文字罪人”的同时,即责成湖广总督孙家淦:“伊到任后,将谢济世所注经书中,有显与程、朱违悖抵牾,或标榜他人之处,令其查明具奏,即行销毁,毋得存留。”[2]焚毁谢济世书未及两年,乾隆八年二月,清廷以时务策考选御史,翰林院编修杭世骏因对策失误,议及“内满而外汉”,被高宗以“怀私妄奏,依溺职例革职”[3]。
乾隆十六年正月,清高宗首次南巡。由于地方官竟相逢迎,扰民累民甚重,于是民间流传假托大吏孙嘉淦名的奏稿,以指斥高宗师德。当年八月,奏稿案发,高宗下令穷究。结果,蔓延七八省,牵连各级官吏几至千人,直到十八年三月,先后将一应涉案人惩治,始告平息。同年十一月,江西金谿生员刘震宇上《治平新策》,清高宗以文中多“悖逆”之语,遂滥施,下令将刘氏处死,“其书板查明销毁”[4]。从此,文字冤狱恶性蔓延,日趋加剧,终于演成乾隆二十年三月的胡中藻诗案。
胡中藻,江西新建人,为乾隆元年进士,曾以内阁学士提督陕西、广西学政,后调取回京,罢官还乡。中藻喜诗文,著有《坚磨生诗抄》。乾隆十七年前后,《诗抄》为他人密报,送呈内廷。高宗以其中多悖逆讪谤语,遂指派专人秘密调查。历时数年,罪名罗织渐成,二十年三月,清廷下令逮捕胡中藻,押京质讯。同时,将胡氏诗集四本交王大臣逐条严讯奏闻。据清高宗称:“我朝抚有方夏,于今百有馀年,列祖列宗,深仁厚泽,渐洽区宇,薄海内外,共享升平。凡为臣子,自乃祖乃父以来,食毛践土,宜其胥识尊亲大义。乃尚有出身科目,名列清华,而鬼蜮为心,于语言吟咏之间,肆其悖逆,诋讪怨望,如胡中藻者,实非人类中所应有。”至于胡氏罪名“鸱张狺吠”,高宗所指主要是:“其集内所云‘一世无日月’,又曰‘又降一世夏秋冬’。……又曰‘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至其所出试题内,‘考经义有乾三爻不象龙说’,《乾卦》六爻,皆取象于龙,故《象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如伊所言,岂三爻不在六龙之内耶!乾隆乃朕年号,龙与隆同音,其诋毁之意可见。”在历数胡氏罪名之后,清高宗指出:“胡中藻之诗,措词用意,实非语言文字之罪可比。夫谤乃朕躬犹可,谤及本朝,则叛逆耳。朕见其诗,已经数年,意谓必有明于大义之人,待其参奏,而在廷诸臣及言官中,并无一人参奏,足见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朕更不得不申我国法,正尔嚣风,效皇考之诛查嗣庭矣。”[5]
同年四月,高宗滥施,下令将胡中藻处斩。牵连所及,已故大学士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其侄鄂昌,则以与胡中藻曾有唱和被赐死。户部侍郎裘曰修,亦因之一度革职。
二、寓禁于征的求书本意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清高宗的颁诏求书,之所以雷厉风行,不可敷衍,如果结合此时文字冤狱趋于加剧的背景来考察,“稽古右文”云云,无非冠冕堂皇之语。隐藏在其后的寓禁于征之本意,则无论如何是掩盖不住的。
就在胡中藻诗狱的罗织过程中,清廷下令查抄胡氏住宅,高宗对胡氏藏有明末野史已引起警觉。他曾就此颁谕军机大臣:“胡中藻家中书籍内,有《豫变纪略》二本、《复斋录》六本,查系何等书,有无关系,一并送来。”[6]无独有偶,两年之后,清廷查处河南告讦案,不惟生员段昌绪收藏吴三桂檄文事败露,而且原任江苏布政使彭家屏还招供藏有《豫变纪略》等明末野史。结果,段、彭二氏皆因之而被处死。清高宗就此再颁诏谕,声称:“在定鼎之初,野史所记,好事之徒荒诞不经之谈,无足深怪。乃迄今食毛践土,百有馀年,海内搢绅之家,自其祖父,世受国恩,何忍传写收藏!此实天地鬼神所不容,未有不终于败露者,如段昌绪、彭家屏之败露,岂由搜求而得者乎!此后,臣民中若仍不知悛改消灭,天道自必不容,令其败露,亦惟随时治以应得之罪耳。”[7]从此,散在民间的明末野史及相关诗文,遂成为清廷所注意的重要隐患。
自乾隆二十四年三月起,迄于三十二年五月,张照诗文案、阎大镛《俣俣集》案、沈德潜《国朝诗别裁》案、蔡显《闲闲录》案等文字狱接踵发生。乾隆三十二年六月,在处死蔡显之后,清高宗颁谕军机大臣:“蔡显身系举人,辄敢造作书词,恣行怨诽,情罪重大,实为天理国法所难容。但阅原书内签出各条,多属侘傺无聊,失志怨愤之语,朕方以该犯尚无诋毁朝政字句,其情与叛逆犹去一间,或可原情酌减,及细检未签各处,如称戴明世以《南山集》弃市,钱名世以年案得罪,……则系有心隐跃其词,甘与恶逆之人为伍,实为该犯罪案所系。”[8]
之后,齐周华诗文案、李绂诗文案迭起。至乾隆三十四年六月,清廷明令禁毁钱谦益遗著《初学集》、《有学集》,终于揭开了禁毁图书逆流的序幕。据清高宗称:“《初学集》、《有学集》荒诞背谬,其中诋谤本朝之处,不一而足。……钱谦益业已身死骨朽,姑免追究。但此等书籍,悖理犯义,岂可听其流传,必当早为销毁。”于是高宗大动干戈,命令各地督抚:“将《初学》、《有学》二集,于所属书肆及藏书之家,谕令缴出,汇齐送京。至于村塾乡愚,僻处山陬荒谷者,并著广为出示,明切晓谕,定限二年之内,俾令尽行缴出,毋使稍有存留。钱谦益籍隶江南,其书板必当尚存,且别省或有翻刻印售者。俱著该督抚等,即将全板尽数查出,一并送京,勿令留遗片简。”[9]
转贴于
在其后的两年限期中,清廷严饬江苏、广东地方当局查禁钱谦益著述,下令撤毁钱谦益为他人经史著述所撰“悖谬”序文,派员审查钦天监藏书,销毁占验书十八种,甚至议复朝鲜国王,将陈建《皇明通纪》、朱璘《明纪辑略》在该国禁毁。正是以查禁图书为背景,乾隆三十七年正月,清高宗颁发了求书上谕。由于各地督抚对高宗“寓禁于征”的求书本意深有揣度,因而为不致招惹是非,遂对求书上谕迟迟未作反应。同年十月,虽经高宗严词斥责,各地反应依然如故。《四库全书》开馆以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清高宗最终撕下伪装,将禁书真意和盘托出。他气急败坏地质问内外大臣:“乃各省进到书籍不下万馀种,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岂有裒集如许遗书,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10]至此,清高宗“寓禁于征”的求书本意,遂告昭然于天下。
三、《四库全书》的历史评价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一代学术史上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桩影响久远的大事。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可以深入认识乾隆间学术发展的历史本质,而且也有助于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集中地表现为对我国历代典籍的成功整理和总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通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典籍。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以降,对现存典籍进行清理和编目,成为历代相沿的一个好传统。唐宋间,又将其发展为大型类书的汇编。这样一来,即使是迭经水火,天灾人祸,若干有价值的文献,亦可藉而幸存。明初,《永乐大典》辑成,宋元秘籍,多录其中,类书编纂,可谓登峰造极。然而,唐宋以来诸类书,虽于保存典籍功不可没,但为体例所限,每每内容割裂,首尾不具,难存古籍旧观。于是完整地将历代典籍加以整理和总结,汇编为一部大型丛书,日渐成为发展古代学术文化应予解决的课题。入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终于在乾隆间把这个课题的解决提上了日程。
《四库全书》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区分类聚,部次群籍,把历代文献井然汇聚于一堂。尤其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将著录、存目诸书撮举大要,评论得失,兼及作者生平爵里介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既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臣的著述,也为清中叶以后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总结和整理,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四库全书》于佛、道两家典籍,意存轩轾,摒除殆尽,不能说不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则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整理和总结,从而使之成为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一个较好的认识对象。
清代学术,以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整理和总结为特征。风气之开,虽清初诸儒已然发端,考据、校勘、辨伪、辑佚,从顾炎武、阎若璩、毛奇龄、胡渭,到惠栋、卢文弨、顾广圻 ,一脉相承,代有传人。但确立规模,蔚成风气,则无疑应自《四库全书》编纂始。《四库全书》开馆后,将一时学术界俊杰网罗其中,辑佚书于《永乐大典》,理群籍于中秘内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啻治学风尚的一种无声的典型示范,其移风易俗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正如乾嘉史家章学诚在回忆周永年、邵晋涵二人当年的学行时所述:“乙未(乾隆四十年——引者)入都,二君者方以宿望被荐,与休宁戴震等特征修《四库全书》,授官翰林,一时学者称荣遇。而戴以训诂治经,绍明绝学,世士疑信者半。二君者皆以博恰贯通,为时推许。于是四方才略之士,挟策来京师者,莫不斐然有天禄石渠、句坟抉索之思。而投卷于公卿间者,多易其诗赋、举子艺业,而为名物考订,与夫声音文字之标,盖骎乎移风俗矣。”[11]邵晋涵故世,其生前友好洪亮吉为之撰《邵学士家传》,于《四库全书》编纂,尤其是邵晋涵、戴震诸人学行予一时学术风尚的影响,亦有详尽阐述。他说:“乾隆之初,海宇乂平,已百馀年,鸿伟瑰特之儒接踵而见,惠征君栋、戴编修震,其学识始足方驾古人。及《四库》馆之开,君与戴君又首膺其选,由徒步入翰林。于是海内之士知向学者,于惠君则读其书,于君与戴君则亲闻其绪论,向之空谈姓名及从事帖括者,始骎骎然趋实学矣。夫伏而在下,则虽以惠君之学识,不过门徒数十人止矣。及达而在上,其单词只义,即足以歆动一世之士。则今之经学昌明,上之自圣天子启之,下之即谓出于君与戴君讲明切究之力,无不可也。”[12]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契机,考据学空前发皇,我国古代学术从此步入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总结和整理的阶段。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本是一桩文化盛事,似乎无论如何不该与摧残文献相联系,然而严酷的事实表明,二者极不协调地共存于同一时代,却是不可抗拒的历史现实。一方面,清廷既要以图书编纂来显示其“稽古右文”的文治业绩;另一方面,迄于清中叶,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痼疾的加剧,以及一代王朝统治衰象的暴露,又使之惧怕异己思想潜滋暗长。因此,为这种矛盾心态所驱使,清廷的大规模征书,其起始便有不可告人的寓禁于征之深意。自乾隆三十九年八月起,清廷征书的表面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高宗便揭去遮掩,人为地制造了旷日持久的禁毁“违碍”书籍逆流。历时近二十年,迄于乾隆末,数以万部计的大量典籍横遭禁毁,冤滥酷烈的文字狱遍于国中。这样,在取得编篡《四库全书》巨大成功的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也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其结果,不仅使宋元以来的大量典籍毁于一旦,而且经过君主专制的斧铖之后,《四库全书》著录诸书,或滥加抽毁,或肆意改窜,已非尽古籍旧貌,这给其后的阅读,利用和研究,皆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尤为不可忽视者,严酷的禁书逆流以及伴生的文字狱,其恶劣影响已经远远逾出图书编篡本身,它直接酿成思想界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不可宽宥的人为过恶。“功过参半”,以此四字来评判它,或许是大致不差的。
注释:
[1] 《清高宗实录》卷五,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巳。
[2] 《清高宗实录》卷一五一,乾隆六年九月丁亥。
[3] 《清高宗实录》卷一八四,乾隆八年二月壬辰。
[4] 《清高宗实录》卷四五,乾隆十八年十一月癸亥。
[5] 《清高宗实录》卷四八四,乾隆二十年三月丙戌。
[6] 《清高宗实录》卷四八六,乾隆二十年四月丁未。
[7] 《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丁卯。
[8] 《清高宗实录》卷七八六,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丁酉。
[9] 《清高宗实录》卷八三六,乾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
[10]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一,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甲申。
[11] 《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乙卯。
我们学院要求学生暑期开始实习,可是笨鸟先飞、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使我五
月份就开始张罗联系实习单位,直到九月份结束实习任务,先后在两家单位实习。如
今细说从头,确有一番感叹。
一、报社实习辛酸史——大学生是个蚂蚁吗?
五月份起,我便不放过任何实习的信息和机会,通过bbs上得知某报社正招收实
习生,该报社是从属于南方报业集团,为南方日报的子报,往年暑期均会策划举办大
规模的夏令营活动。我自认从小有几分笔上功夫,便带看发表过的一大叠作品去应聘
了。可是该报社并没有翻阅我的作品,只问了我几个简单的问题,便同意接收我为其
编辑部实习生了。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我无时不刻不想打退堂鼓。
办公室遭遇辱骂
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便有一个负责网页的男的
过来问我:“你是汕头人?”我报以一笑,回答是。没想到他用不屑的语气说到:
“我最讨厌的就是你们汕头人,你们汕头人都虚伪、自私、浮夸、不讲信用;汕头这
个城市也真的很烂,那么好的地域条件都被你们汕头人搞得乌烟瘴气……”这一连珠
炮似的对我家乡的攻击,使我完全呆愣了,我完全没有预想到会遇到这种诽谤。
等我缓过神来想辩驳几句时,他又挑衅地问:“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公关。
“那么多专业都不学,偏偏学公关。这是什么烂专业?……”我试图以我的专业知识
来纠正他的错误观点,可是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一切正统的理论都被他个遍。
我只好不做声了,期待他发完谬论赶快闭嘴。
而更让我前所为见的是一种奇特的办公室景观:除了我和他,办公室所有的人都
默不作声,没有人出来主持公道,只是任凭那种叫嚣和辱骂充斥在空气中——一种冷
漠的事不关己的空气。或许这是世态。
仅仅是第一天,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人身攻击,已经使我对报社视为畏途了。
现在细想,自己缺乏一种泰然,那种公关口才课上陈大海老师所言的“不战而屈
人之兵”的技巧,那种“走自己的路,让疯狗继续咆哮”的练达。感谢这条疯狗的辱
骂,给我以心理素质的猛烈锤炼。
“我的作品不是垃圾”
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可是却被别人认为你展现的都是垃圾,我应该作何感想
呢?为了让主编更好的发现我的才干,以安排适合的任务给我,我将我所有的作品装
箴了一下,洋洋洒洒近几十篇,必恭必敬地递到主编桌前。主编接过说了一句:
“好,有时间我会看的。”便随手丢在了桌子的一角,继续他的工作。
几天后,有一责编说要看我的作品,我便请主编拿出来让我带过去,他眼睛也不
看我一眼就说:“我忘记放哪里了!”因为情急,我说道:“您找一下好吗?一定在
您这里的。”他答道:“或许我丢掉了,如果我每样东西都保留,我的桌子上的垃圾
便堆积如山。”因为年轻气盛,我冲口而出道:“可是我的作品不是垃圾!”或许在
这一刻,我得罪了主编大人了。得意之作被称为垃圾,我的自尊严重受损了。
只能这样解释:即便你在校园自我感觉良好,出到社会你只是一颗空气中的尘
埃,人家一口气便把你吹落了。
称赞我才华横溢的人跳槽了
我每天到报社的工作便是贴信封、打电话、端茶倒水。不过我安慰自己,年轻人
多干一点是不会吃亏的。可是我仍有点怀才不遇之感,希望有机会让我发挥自己在文
字编辑方面上的才能,毕竟我已经做过很多年的编辑了。
终于,报社来了一位前辈,他就是原《家庭》杂志的编辑,国内小有名气的小说
家王海椿。他看了我的作品之后,赞不绝口,甚至用“才华横溢”来形容我,他鼓励
我多创作,他会提供机会让我发表文章,或者让我参与正式的编辑工作。我受到莫大
的鼓舞,以为我已经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了。谁知道,过不了两天,我上班的时候听
说他跳槽了!去了河南《百花园》杂志社了。我又一次和机会失之交臂。我又每天过
着贴信封。打电话的打杂生活。
记得李老师在上新闻写作课时,在联系孙志刚事件时候说道:“大学生只是个蚂
蚁。”当代大学生确实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了,而象
微乎其微的妈蚁。孙志刚是一只丧失了生命权的蚂蚁,而我即使是蚂蚁,也要作一只
抗争不息的蚂蚁——蚂蚁会有它的价值的。
二、进发电视台
“我会做文案”
能进去电视台实习,要感谢我的一位朋友。当初她告诉我广东电视台某个新的娱
乐节目正在找大学生作主持人,她推荐我去尝试。于是我便去了,我们学校的很多风
云人物都参与了这个竞争,包括珠海小姐冠军贾环宁、校辩论队队员黄磊、舍冰娜等
同学。我不求入选,只求有机会和这些优秀人才交流一番,开拓视野。
通 过试镜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核,剧组人员给我的评价是:“形象好,谈吐得体,
不足之处是略显柔弱。”趁着他们对我印象还可以,我便大胆提出我要到这个剧组实
习的愿望,我说:“我懂策划,文笔好,会做文案”,居然-拍即合。后来,我们这
些大学生均无缘作主持人,因为最后选定了-个专业主持了。但是,只有我得到了到
电视台实习的机会。
作电视媒体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有关媒体工作者的素质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下面仅从我在电视台的实习经
历,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只有一点: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老话,但经久不衰。作电视媒体这一行,饿着肚子加班是家
用便饭,熬夜写方案策划就是夜宵。七八月拍外景要顶着猛阳,冒着酷暑。才几天功
夫,我这副“弱柳扶风”的骨架便招架不住,叫苦连连,几乎到了形容憔悴、垂垂老
矣的地步。后悔自己没有趁年轻时候锻炼锻炼。我是剧组里最年轻的,可是却是最易
疲倦的。
敬业的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你绞尽脑汁出来的上百个策划方案,只会被选中一
个。而为了这个方案你会搞到心力交瘁。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准备和精神状态,还是
另寻高就吧。
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凡国之小事,治其礼仪而掌其事,如宗伯之礼。
大司乐掌大事之乐,乐师掌小事之乐。先儒谓小事为小祭祀,然舞师言小祭祀不兴舞,而此下文言皋舞,则非舞师,所谓小祭祀者也。谓大神、大示、大鬼之外则皆小事之乐也。令奏钟鼓严其始而已。
这里是将祭祀分为国之大事和国之小事,宗伯所掌是为祭礼。国之大事对应大祭祀,国之小事对应小祭祀,显现用乐的等级差异。所谓“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随着社会发展,至唐代祭祀按大、中、小分类的理念逐渐成型,并影响后世。“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开元礼》。二十年九月,颁所司行用焉。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祗、神州及宗庙为大祀,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释奠为中祀,司中、司命、风伯、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宋元以降直至明代,国家祭祀的调整更多是在中祀和小祀层面。
五礼,一日吉礼。凡祀事皆领于太常寺而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月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若国有大事,则命官祭告。其中祀、小祀,皆遣官致祭,而帝王陵庙及孔子庙,则传制特遣焉。每岁所常行者,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毂、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祗,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四孟季冬享太庙,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中祀二十有五: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祭帝社帝稷,仲秋祭太岁、风云雷雨、四季月将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霜降日祭旗纛于教场,仲秋祭城南旗纛庙,仲春祭先农,仲秋祭天神地祗于山川坛,仲春仲秋祭历代帝王庙,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师孔子。小祀八:孟春祭司户,孟夏祭司灶,季夏祭中雷,孟秋祭司门,孟冬祭司井,仲春祭司马之神,清明、十月朔祭泰厉,又于每月朔望祭火雷之神。至京师十庙,南京十五庙,各以岁时遣官致祭。其非常祀而间行之者,若新天子耕糟而享先农,视学而行释奠之类。嘉靖时,皇后享先蚕,祀高谟,皆因时特举者也。
其王国所祀,则太庙、社稷、风云雷雨、封内山川、城隍、旗纛、五祀、厉坛。府州县所祀,则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先师庙及所在帝王陵庙。各卫亦祭先师。至于庶人,亦得祭里社、毂神及祖父母、父母并祀灶,载在祀典。虽时稍有更易,其大要莫能瑜也。
这是《明史》中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有明一代上下相通,亦有从宫廷、王国、地方官府到卫所甚至庶人之礼的总体把握。以下文献是为明代宫中太常自述,而且相对简明。《太常续考》“大祀源流事宜”载:
祀有三,曰大祀、曰中祀、曰小祀。大祀曰:天地、宗庙、社稷、陵寝;中祀曰:朝曰、夕月、太岁、帝王、先师、先农、旗纛;小祀曰:后妃嫔、太子王妃、公主及夫人,曰三皇、曰先医、曰五祀、曰司火、曰都城隍、曰东岳、曰京仓、曰启圣公、曰汉寿亭侯、曰文丞相、曰姚少师、曰北极佑圣真君、曰金阙玉阙真君、曰司牲。
《太常续考》中涵盖崇祯朝仪轨,成书应在此时,这是宫中太常祭祀的整体把握。那么,吉礼之乐制如何呢?从宋金时期的相关文献所载基本上延续乐悬组合。
祭之名有三:天神日祀,地祗日祭,宗庙日飨。又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别。帑玉、牲牢、器服,各从其等。凡雅乐,以六律、六同合阴阳之声为乐律,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乐器,宫架八佾,特架六佾,分武文先后之序为乐舞,其所歌为乐章。若有事于南北郊、明堂,籍田、稀袷太庙,属享景灵宫,酌献陵园,及行朝贡、庆贺、宴乐之礼,前期饬有司办具,阅所定仪注,以旧章参考其当否,上尚书省;册宝及封册命礼亦如之。凡礼乐制度有所损益,小事则同太常寺,大事则集侍从官、秘书省长贰或百官,议定以闻。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及乎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葺、灿然大备。其隶太常者,即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宫悬二舞是也。隶教坊者,则有铙歌鼓吹,天子行幸卤簿导引之乐也。有散乐。有渤海乐。有本国旧音,世宗尝写其意度为雅曲,史录其一,其俚者弗载云。
雅乐。凡大祀、中祀、天子受册宝、御楼肆赦、受外国使贺则用之。
金人得金石之乐较晚,但确是依宋的礼制行事。出于学习的意义,其要严格执行与实施,特别在隶太常的乐事中更是如此,教坊乐只有铙歌鼓吹以及天子行幸卤簿导引为用,两者不可混淆。中土之地对于礼乐之重者,这种乐悬领衔吉礼用乐直到此时一仍贯之。我们看到,吉礼用乐的重要变化恰恰出在中原。在《以乐观礼》课题中常有困惑萦绕,那就是学界言及礼乐,总是将宫廷与乐悬、佾舞制度相联,似乎这才是礼乐的本体特征之要,除此之外则不予认同。出于这种认知,研究者常常盯在宫廷,似乎传统社会的礼乐仅在这里实施,却不考虑国家礼制的上下贯穿性。一旦宫廷不再,这礼乐也就销声匿迹了。问题在于,地方志书中国家规定性如此多的祠祀是否用乐?如用,是怎样的乐?当下各地对药王、关帝、文昌、城隍、马王、东岳、真武、火神之祀多与地方志书所载祀典对象相同,这些当下被认定为民间礼俗者与历史上的国家礼制是否关联?如果说能够与传统国家礼制相接衍,这些祭祀属于国家礼制规定性的哪一种类型?如果说祭祀应用雅乐,其乐队组合以金石领衔,如果认定以上所列承祀对象是历史上国家祭祀的有机构成,当下民间礼俗对这些承祀对象所用为鼓吹乐,那么,是民间接衍国家礼制之后的俗化改造?还是历史上国家制度用乐规定性就是如此,用乐接衍属于“原汁原昧”?这些都需要辨析清楚。带着这些困惑,在与历史文献对接的意义上,我看到了明代国家礼制关于吉礼用乐产生的新变化,正是这种国家制度规定性的变化使我们得以确认,当下民间礼俗中相当数量吉礼仪式中所用的鼓吹乐类型以及
乐曲之承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家礼乐,无论是乐队组合还是乐曲均如此,与传统国家意义可谓是一脉相承、渊源有自。
将民间礼俗与国家礼制对应,我们在此更多把握祭祀仪式中的用乐。明清时期某些吉礼仪式的国家礼典与当下活态的民间礼俗中的吉礼用乐,一个共性特征都是由鼓吹乐担当。如是,我撰写了《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一文,相对系统地梳理了有明一代国家明确小祀乐用教坊司的状况。我对教坊的演化、鼓吹进入教坊、教坊回归太常、教坊承担部分礼乐职能进行辨析;小祀用教坊系之鼓吹乐,宫廷与地方官府小祀具有上下相通性;着力探讨小祀在地方官府的普适性存在以及官属乐人之普适性承载,其后这些国家意义上的礼制仪式及其用乐被民间接衍的状况。先对小祀用乐进行辨析,主要是小祀对象在当下乡间社会中具有明确的普遍性意义,这为对接提供了直观的把握,如此提出吉礼用乐新类型的认知。中国礼乐制度延续三千年,在人们认为最能够代表国家礼制用乐的吉礼类型中,随着社会发展,这用乐的确非仅是雅乐类型一种,明代以降的六百年间,这小祀恰恰是为鼓吹乐类型。鼓吹乐作为国家礼乐用于包括吉礼在内的多种礼仪之中,如此接通国家、地方官府与民间接衍的内在联系,为各地多种民间礼俗中祭祀所用鼓吹乐的“国家存在”找到依凭。
《金史》言“雅乐凡大祀、中祀”,小祀是否用乐?如用,为怎样的乐?由于未见宋金时期明确记载,所以,明代典籍中直言“乐用教坊司”、“教坊司奏乐”应是首次明确规定者,小祀仪式用教坊司治下之鼓吹乐。依此前认知,这中祀应为雅乐无疑,但有明一代国家中祀用乐的确出现了新变化。我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小祀文时已经有所感悟,考虑先将小祀用乐厘清,加之中祀复杂j生,故未一并研讨。探讨明代国家中祀用乐可把握吉礼用乐理念之变化,并对小祀用乐内涵进一步深化。具体说来,明代中祀用乐有:雅乐类型;雅乐与教坊之鼓吹乐类型共用并侧重鼓吹类型;直接为鼓吹乐类型。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太常续考》记载中祀为朝日、夕月、太岁、帝王、先师、先农、旗纛,礼制用乐的关注点在于:一是此前多讲宫廷、京师与王国之事,似乎只要将这些厘清就把握住了礼制用乐整体,较少关注地方官府,显然从整体意义上有所缺失,扩展研究领域会有新的认知;二是应该看到的确有一些整体把握的文献。诸如讲国家礼制仪式用乐能够涉及到地方官府的祭祀用乐问题,我们对此应有所考量而不至于忽略;三是研究礼乐制度应结合地方志书乃至各地文人笔记加以辨析,以把握国家礼制上下相通性,建立整体性的研究理念。“凡祀典皆领于太常”,唐宋时期太常寺的职能如此。当其后祀典亦有领于教坊(历来被认定为俗乐机构)者,这究竟有怎样的意义?难道仅仅由于教坊在宋时归于太常管理的考量?显然不能仅此认定。教坊乐用于祀典,还应考虑教坊在演化过程中其职能的扩大化,这已经不是唐代初设教坊时其所具有的职能意义,换言之,对教坊职能不应固化认知亦应动态把握。当鼓吹署的职能归入教坊,祀典领于教坊的类型方具扩展性的实质意义。
明代中祀的雅乐类型,突出例证是先师之祭。我依李之藻《泮宫礼乐疏》对此有所把握⑩。宋明时期随着对孔夫子尊崇的不断提升,国家在府县普设文庙,“文庙祭礼乐”颁发全国,并将乐悬领衔乐队编制下的乐器颁至府衙,各州县依所颁而制,国家意义上的雅乐如此来到地方,这也就是我们能够在多种地方志书中见到记载“文庙祭礼乐”乐谱以及乐队组合的道理,当下多地文庙中仍能见到元明以降钟磬乐队的存在。虽然这是最能够体现传统意义上吉礼中祀用乐的类型,但对于这种乐队组合全国性存在意义的探讨依然比较鲜见,更多认知还停留在宫廷和阙里的层面。
明代中祀雅乐与教坊系鼓吹乐类型共用并侧重鼓吹类型,先农坛之祭所现的变化最为典型。《明集礼》载洪武祭先农坛仪轨,为雅乐类型,教坊只是承担其中部分仪式用乐。
祭器正配位:各尊二,笾豆各十,簋簋各二,登硎俎案各三,蒂自唐宋以来皆用青带,牲用犊一、羊一、豕一。配位同。酒齐正配位,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山实以清酒,上尊各实明水玄酒,著尊实醴齐,壶尊实盎齐,上尊各实玄酒,设尊并实五齐三酒粢盛,篮实以黍稷,簋实以稻粱。乐章:迎神奏《永和之乐》三成,奠带奏《永和之乐》,迎俎奏《雍和之乐》,三献并奏《寿和之乐》、《文德之舞》,彻豆、送神并奏《永和之乐》,望瘗奏《泰和之乐》。新耕用教坊乐。其日,附京耆老皆帅其子弟,以村社箫鼓集于耕所而迭春焉。冠服:皇帝服衮冕十二章,皇太子侍祠服衮冕九章,陪祀官俱法服。车辂:皇帝乘玉辂,而以耕根载耒耜。陈设:祀前二日,有司扫除坛上下,洒扫斋舍、馔室、神厨。设皇帝大次于外遗之东,设皇太子次于大次之右。祀前一日,设省牲位于内道东门之外,设乐悬及协律郎位于坛下之南。设先农神座于坛上南面,设后稷神座于坛上西面,设御位于坛下北向。皇太子位于御位之东稍后,设望瘗位于坛西南,设典仪御史四人,位于坛下东西相向。设导驾官、太常卿六人位于御位之前,东西相向。设传赞、赞引各二人位于协律郎之南,东西相向。设文武官陪祭,位于乐悬之南。
这里所用乐章是明代之国乐――“和”乐,其乐队组合明确为乐悬领衔,是典型意义上的雅乐。虽然在“新耕”仪式中用教坊乐,但正祭仪式符合中祀之雅乐类型。然而,永乐改变了这种样态。
《明会典》:永乐问续定。凡祭先农,毕驾至糟田所,户部尚书捧鞭跪进。教坊司官率其属作乐随驾。行三推礼毕,驾至仪门陛座。乐作,观三公九卿耕讫,教坊司承应,用大乐、百戏毕,跪奏致语。驾至殿内,陛座,进汤,进膳,俱用乐,毕。顺天府官率耆老人等谢恩,乐作,礼毕,乐止。次百官行礼,乐作,礼毕,乐止。赐百官酒饭,百官复入班行礼,乐作,礼毕,乐止。尚膳官进膳,乐作,进,讫,乐止。百官入席,教坊司官奏:一奏《本太初之曲》,进酒,乐作,进,讫,乐止。进膳,乐作,进,讫,乐止。教坊司官跪奏:进汤,乐作,徽汤,乐止。二奏《仰大明之曲》,进酒、进膳、进汤如前仪。三奏《民初生之曲》,进酒、进膳、进汤如前仪,徼御案毕,乐止。百官复入班行礼,乐作,礼毕,乐止。鸿胪寺官奏:礼毕。驾还。
洪武年间祭先农坛只是在新耕仪式用教坊乐,永乐则是更重三推礼,整体祭仪由“教坊司承应”为教坊大乐样态,所用乐曲显然不是明代雅乐之“和”乐者,如此使先农之祭仪用乐有质的改变,国家中祀亦用教坊大乐――鼓吹乐类型。这种状况在永乐之后一直延续,《五礼通考》卷125记录了这个演化过程。例外的是成化朝沿袭洪武朝之制,祀先农礼与藉田礼并置:“成化元年二月行藉田礼。率百官祀先农毕,释祭服,秉耒三推。户部尚书马昂奉青箱,后随京府耆老二人驭牛,二人曲躬案犁。教坊乐工执彩旗,夹陇讴歌,一唱百和,飚旗而行。上秉耒,三往三返如仪。
既毕,乃坐观三公九卿助耕,毕,教坊前呈应用田家典故,观毕,赐宴而回。”崇祯时期虽记载祀先农之神,但整体所见似乎是为两者合一的样态。
《春明梦余录》:崇祯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亲祭先农,行躬耕糟田礼;十五年,二月十九日,亲祭先农,行躬耕糟田礼。
崇祯壬午,上亲耕措田纪。今上御极之七年,岁在甲戌,二月二十有七日,亲致祭于先农之神,行躬耕糟田礼。至十五年壬午,二月十九日,上复亲祭先农,行耕糟礼。……耕时,教坊司引红旗两旁唱禾词。……是日,科臣沈迅因教坊承应歌词俚俗宜改正上疏,即下部本月二十四日。上令阁臣传礼部王锡衮、蒋德碌到阁,谕以后耕糟宜歌《豳风》、《无选》之诗,其教坊所扮黄童白叟鼓腹讴歌为佯醉状,委为俚俗,斥令改正。天地之舞不宜扮天神亵渎,及禾词宜颂不忘规,须令词臣另行撰拟。
明代近三百年间,作为中祀的祭先农从宫廷、王国到各地方官府一直延续,然而其用乐却发生了相当变化,最初只是在新耕仪式中用教坊乐,永乐则仪式删繁就简重“三推”“耕糟”之礼,整体为教坊司承应,而且乐曲都有规定。成化时有回归洪武的样态,其后隆庆年间祭祀先农坛直言“教坊司承应,太常卿奏礼”。崇祯时期由教坊人士所扮的黄童白叟以及由他们承载的歌词被认为“俚俗”而“斥令改正”。如此就把明代祀先农的礼仪演化说清楚了,虽为中祀,其用乐并非一仍贯之,两种样态并用到偏于教坊,较之宋金中祀只用雅乐不能不说是“革命性”的变化过程。
作为国家中祀的先农之祭非仅限于宫廷,而是各级官府都要实施,从多种地方志书之“祠祀”中可以确认为“通祀”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将农耕社会中春祈秋报的理念列入,在地方志书中所见多种迎神赛社场合用乐的意义,我们在采访中亦有当年地方官府主持,直到当下依然延续这种祭祀者,诸如长治潞城贾村九天圣母庙为历史上官赛之地,在祭祀中所用为鼓吹乐的意义。
中祀直接用鼓吹乐是为旗纛之祭,这应是吉礼之中侧重于军中所用者,各级地方官府也一并为用,地方志书可见这种状况。
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日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祭牙之日,吉气来应,大胜之徵。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日:大将军中营建之。天子六军,故用六纛,以旄牛尾为之,在左腓焉首。秦置旗头骑以先驱,汉武帝置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孙权作黄龙大牙旗,后齐天子亲征建牙旗,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国朝特建旗纛庙,春秋遣官专祀焉。
郑玄曰:杩,师祭也。为兵祷。臣按:杩者,师祭之名。朱熹解诗谓至所征之地而祭始造军法者,夫至所征之地而既有其祭,则夫无事之时必有其祠可知矣,况郑玄止谓为师祭,则又不但出而祭之也。
这旗纛何以祭?以上表述比较清楚,这是古之军队为祈求征战胜利、护佑士兵的祭祀仪式行为,因此归人吉礼之中。从黄帝、蚩尤时代的杩、师祭而来,明代洪武年间确立旗纛之祭。全国各地方行政建制,包括王国、地方官府以及遍布全国的卫所都要实施。一年两祭,春祭在惊蛰,秋祭在霜降,后改为一岁一祭,保留秋祭。
大政纪洪武元年十二月庚寅立旗纛庙。
《明会典》旗纛: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祭物用羊一、豕一、帛一:白色,祝一、香烛、酒果。先期,各官斋戒一日,至日守御长官武服,行三献礼。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仪注与社稷同。但瘗毛血、望燎与风云雷雨等神同。仲秋祭仪:洪武二十六年定霜降同。一斋戒二日。一省牲,牛一、羊一、豕一。陈设:神七位南向,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猖等众。犊一、羊一、豕一、登一、铡二、笾豆各十、篮簋各二、帛七:黑二白五。礼神制帛共设酒尊三、爵三、酒盏三十、篚一,于坛东南西向。祝文案一,于坛西。一正祭:赞:引,引献官至盥洗所盥洗,教坊司奏乐。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赞:引。赞:就位。典仪唱:迎神乐。作乐,止。赞引赞:四拜,陪祭官同。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奏细乐。执事捧帛、爵进。赞:引,引献官诣神位前奠献讫,赞诣读祝位,赞:跪,乐止。读祝讫,奏乐。赞:俯伏、兴、平身。赞:复位,乐止。典仪唱:行亚献礼,奏乐。执事官捧爵。赞:引,引献官诣神位前,献讫,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唱:饮福,受胙。以下如常仪。岁暮祭仪:一陈设:羊一、豕一、果五、爵三、帛一。朔望日祭旗神仪:一陈设:羊一、豕一,无帛。一正祭:赞:引,引献官就位。赞:四拜。赞:初献礼。赞:跪,赞:读祝,讫。赞:俯伏、兴、平身。赞:亚献礼。赞:终献礼。赞:四拜,赞:诣焚祝所,讫。赞:礼毕。
《明史・礼志》旗纛之祭有四。其一,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乃建庙于都督府治之后,以都督为献官,题主日:军牙之神、六纛之神。其二,岁暮享太庙日,祭旗纛于承天门外。其三,旗纛庙在山川坛左。初,旗纛与太岁诸神合祭于城南,九年别建庙。每岁仲秋,天子躬祀山川之日,遣旗手、卫官行礼。其正祭,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碾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猖等众,凡七位共一坛,南向。皇帝服皮弁,御奉天殿降香。献官奉以从事。祭物祀先农,帛七:黑二、白五。瘗毛血、望燎与风云雷雨诸神同。祭毕,设酒器六于地,刺雄鸡六沥血以聚之。其四,永乐后有神旗之祭,专祭火雷之神。每月朔望,神机营提督官祭于教场。牲用少牢。凡旗纛皆藏内府,祭则设之。王国祭旗纛,则遣武官戎服行礼。天下卫所于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初献官,僚属为亚献、终献。仪物杀京都。
以军旗为正祭,同祀有多种执掌军中用具、军械之神灵。所谓省牲、诸种礼器以及三献仪式一应俱全,明确“立旗纛庙祭用教坊乐”。这是与既有之中祀礼制仪式都不同者。祭先农先是乐悬参与主祭,永乐只用教坊体系之大乐鼓吹;作为旗纛之祭,从明代之始便以教坊乐用之,打破既有大祀与中祀用雅乐之惯例究竟是怎样的考量?
这种祭仪主要侧重于军。旗纛之祭亦为“通祀”,即各级地方官府都要祭者,还应关注“天下卫所”。明代卫所制度非仅戍边,而是普遍存在。卫治所辖千户所,这是军制。对非边地卫所学界认定有多种类型,孟凡松先生将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定为腹地卫所、边地卫所(又分防瑶型卫所、交通型卫所、控御土司型卫所)等诸多类型。这是针对湖南所论,但卫所建制遍及全国。如此以军旅乐器讲来最适合鼓吹类型,有如戚继光《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中的记载,无论道路仪仗、乃至军中训练都离不开这些起自军中的乐器,我们也能够理解何以在戚继光军中会有大乐和细乐,这是国家意义上必须有的考量。作为吉礼通祀,虽军旅与地方官府都要实施,但从侧
重军旅之考量,直接选用教坊乐――教坊大乐――鼓吹乐最为明智。但这样便打破了既有中祀用雅乐的定制。虽然《明集礼》并未明确地方官府祭旗纛用乐,但《西湖游览志》透露出地方官府旗纛祭祀用乐的信息:
旗纛庙,洪武三年建,于都督府后,以祀军牙六纛之神。每岁惊蛰、霜降祭之。八年,都指挥使徐司马改建于普济桥东。诏停春祭,岁霜降。先一日,本司以所制军器绕城迎之。鼓吹殷作,谓之扬兵,至日乃祭。
说得好!所谓“鼓吹殷作,谓之扬兵”,正合这种礼制的内涵。毕竟这是为中祀、通祀―全国各地方官府乃至星布之卫所都如是样态。既往我们把握国家礼制用乐的上下相通性,对全国卫所制度下用乐的认知有所缺失或称忽略,好在任方冰的博士学位论文有效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军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军中用乐也是国家用乐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以乐观礼”课题并与方冰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军中用乐的重要性,鼓吹之于军队不仅是礼的需要,更是战阵和训练必备,也是将领荣耀、威震夷狄之显现。2010年夏季,郭威、任方冰、刘晓伟诸君在山西北部考察明代军旅用乐遗存,在旗纛庙旧址发现相关军中祭仪用乐壁画;明代北京延庆的旗纛庙,后改为火神庙(两者均属于国家祭祀),壁画所见当年旗纛祭祀乐用鼓吹的真实记录。
国家礼制用鼓吹乐类型早有例可循,《大唐开元礼》除卤簿用鼓吹外,嘉、军、宾、凶诸礼中均用太常寺治下鼓吹署领衔的鼓吹乐。问题在于,“开元礼”中唯有吉礼单独使用乐悬担纲的“国乐――雅乐”,嘉、军、宾、礼方为雅乐和鼓吹共同承担的样态,凶礼由鼓吹担当,军礼中的傩礼只用鼓吹。吉礼只能由太乐署领衔,这种乐悬领衔承两周,于是人们更多以为国家意义上的祭祀用乐方为真正的礼乐,殊不知一部“开元礼”皆为礼制,又怎么能够讲只有太乐署是为礼乐,而鼓吹署承载,多种礼制中均用,在凶礼和军礼之傩仪中独用的鼓吹乐就不是礼乐呢?也许如陈呖所论,由于鼓吹之乐队组合属“胡汉杂陈”的样态,所以才会认定鼓吹之篥“是进夷狄之音,加之中国雅乐之上,不几于以夷乱华乎?降之雅乐之下,作之国门之外可也”。这样的认知给学界明确印象,即吉礼用雅乐而决不能用鼓吹,在国家“正宗”的意义上,夷夏不能并立。但吉礼用乐理念在明代真真正正地有了改变。并非明代之前没有大、中、小祀之理念,只不过从国家意义上没有全面记述这分类祭祀意义上的用乐类型。明确在国家吉礼中给鼓吹以位置是明代的事情,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是在中、小祀中所用,但毕竟明确为用,至少在中祀这一层面与雅乐并列,而中祀又是宫廷与地方官府都能够使用者,如此方显意义重大。
在雅乐和鼓吹乐的意义上,我们还应关注实施者的身份,这是一个必须考量的问题。唐代太常寺乐人属于贱民、罪民,宫廷礼乐与俗乐之奏乐群体并未在身份上有特别的区分。《唐大诏令》之“礼乐”条载:
太常乐人蠲除一同民例诏。太常乐人今因罪谪入营署,习艺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有衣冠彻诸公卿子孙,一沾此色,后世不改,婚姻绝于士类,名籍异于编田亡,大耻深疵,良可哀愍。朕君临区宇,思从宽惠,永言沦滞,义存刷荡。其大乐鼓吹,诸旧人年月已久,世代迁易,宜得蠲除,一同民例。但音律之伎,积学所成,传授之人,不可顿阙,仍依旧本司上下。若已仕官,见入班流,勿更追呼,各从品秩。自武德元年以来配充乐户者不在此例。武德二年八月
《唐律疏议》中亦有相关表述:太常音声人,谓在太常作乐者。元与工乐不殊,俱是配隶之色,不属州县,唯属太常,义宁以来,得于州县附贯,依旧太常上下,别名太常音声人。卷三名例三
白居易《立部伎》诗,直言教坊与太常之间乐人身份的相通性。从口吻上对太常乐人甚有贬斥,认为是那些“绝无性识者”之所在,其与唐典表述具有一致性。
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绝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乐可知矣。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娟巨索,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坐者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替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圆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祗。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见安足云,太常三卿尔何人?
金人入主中原,宫中太常之乐工改用民籍充任。这也就是金代出现礼乐人的意义。
先尝乐人不得举进士,而奴免为良者则许之。尚书省奏:“旧称工乐,谓配隶之色及倡优之家。今少府监工匠、太常大乐署乐工,皆民也,而不得与试。前代令诸选人身及祖、父曾经免为良者,虽在官不得居清贯及临民,今反许试,诚玷清论”。诏遂定制放良人不得应诸科举,其子孙则许之。
如此将太常乐工与乐籍区分开来,元代将这个区分后的群体定名为礼乐户,宫廷中这个群体在太常,地方上则主要为祀孔。有意思的是,明代并未沿用元之礼乐户的称谓,而是改称乐舞生,何以如此只见陈述事实少见辨析。从梳理中可以看出,唐代无论太常还是教坊奏乐群体都是身份低贱的一群,均归乐籍。其后生变,宋金时代太常与乐籍“划清界限”由民籍人士担当,这个过程有数百年。但不可忽略的是,乐籍制度自北朝直到清代延续一千又数百载,各级官府中乐籍群体“终身继代不改其业”,所谓“音律之伎,积学所成,传授之人,不可顿阙”,如此说来,明代使用这个群体担当礼乐既有回归“传统”,又有借重之意,乐籍中人参与礼乐也是社会实际状况使然,可谓顺势而为。
许多礼乐方面的研究更多关注两周,似乎搞清楚这一段就代表把握住了整体。我们说,侧重于此非常必要,但毕竟中国礼乐制度延续三千年且一直动态发展,我们应该整体认知中国礼制和礼乐文化。两周时期国之大事和国之小事乐队组合均为金石乐悬领衔,这在其时属于制度规定性的普适性存在。汉魏以降直至隋唐,国家将乐悬组合置于宫廷,使其具有至高无上、小众化的特征,别说平民百姓,就是地方官员也难以近距离接触,人们愈发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礼乐,如此认定随封建国家解体礼乐销声匿迹。
我们的确应该将中国礼乐文化置于三千年广阔视野中加以认知,看到国家礼制上下贯通性意义,如此能够整体认知中国礼乐制度的丰富性内涵。三千年国家礼制确有稳定性意义,然而又在大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随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变化。许多人鬼之祀就是随社会对其评价与认同度的高下不断忝列、抬升或降解。孔夫子在“开元礼”中为“孑L宣父”,祭祀用乐只限宫廷。随孔子之祀进一步提升,地方官府依制拥有相关乐队组合和乐曲并以专人承载用于祀典之中。国乐――雅乐类型来到府县,也使得各级官员乃至学子能够认知和感受国家礼乐之雅乐类型的存在。这也是一种“革命性”变化,毕竟国家祀典中雅乐
样态已有上千载不为地方人士所闻所见。问题在于,这种乐队组合乃至曲目属于国家意义上的专祀专用,绝非进歌舞厅一般,一旦脱离使用环境和场合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文庙祭礼乐”在地方上虽为国家中祀用乐广泛存在却依然会有“与世隔绝”之感。
同为吉礼只有雅乐为礼乐,鼓吹乐不为礼乐,显然不能这样认知。明代呈现吉礼中祀用乐新类型,先农之祀和六纛之祭用教坊体系的鼓吹乐,将既往只由雅乐担当的中祀用乐扩展到可由鼓吹乐担当,依然在宫廷中天子亲为的吉礼中祀,依然由太常卿主持礼典,只不过这乐变了。吉礼用乐扩展意义重大,毕竟嘉、军、宾、凶诸礼早就有用鼓吹的传统,也都一直延续,相关文献不胜枚举,这就是我们从发展和提升意义上认知雅乐与鼓吹乐都是国家礼乐的意义所在。应随时代变化建立吉礼之祀仪式用乐均为礼乐的理念。神乐观执掌为礼乐,主要应对宫廷大祀、部分中祀以及多种礼典之需,虽然祭祀分为等级,但显然不能讲中、小祀不为礼,这中、小祀所用不为礼乐。等级划分并不能够将同一类礼典用乐的本质属性混淆。
何以明代中祀的一部分和全部小祀对象改为教坊用乐,这是认知的关键所在。认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一,能够改变既有随封建国家解体国家礼乐烟消云散的认知。国家礼乐随封建社会解体消解的是在国家大祀以及只在宫廷高级别礼典(涵盖嘉、军、宾、礼)所用的雅乐(“文庙祭礼乐”走出宫廷,属于专创专用),不代表所有礼乐消解。其二,部分中祀用乐改用教坊乐,应考虑通祀之意义。国家如此考量是要借重已经扩展了功能与职能的教坊体系,全国各级官府都有这样一群官属乐人存在,衙前用乐是这个群体的职能。正是国家乐籍管理体系化存在,从宫廷到各级地方官府、军旅中男性官属乐人承载中祀与小祀国家礼乐乃至它种礼仪用乐顺理成章。鼓吹乐类型,所谓大乐、细乐是他们的主要担当,在通祀意义上由这个群体承载最为适合。其三,改变既有对教坊的固化认知。如果我们对教坊的把握停留在唐代,一个俗字可以概括。只有看到宋代鼓吹入教坊、教坊携鼓吹回归太常,此间教坊职能扩展对礼乐的担当以及鼓吹乐体系的全国性意义,我们才能真切地把握明代制度规定性中祀乐用教坊、其后六百年作为国家吉礼部分中祀和全部小祀用乐上下相通内涵。既然国家中祀与小祀都是鼓吹乐之担当,我们又怎能不将其认定为国家礼乐的有机构成呢?只有认知理念改变(我们要随改变古人之变而变),我们对于国家礼乐的研究方能有突破性进展。其四,当我们改变了既有认知理念,方能够将当下多地民间礼俗中活态存在的鼓吹乐样态以及所承载相当数量的传统乐曲与历史上的国家礼乐形成对接,这当然要建立在对官属乐人普适性存在以及普适性承载认知与认同的基础之上,更要看到官属乐人群体衙前承担官府的多种礼仪用乐(涵盖“通祀”用乐),以及乐籍这个群体为雍正饬禁,由各级官府主持转而为民间礼俗仪式服务,从而将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为民间礼俗接衍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个群体所承载的正是国家礼乐的有机构成,这为我们走进乡间社会通过活态认知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礼乐找到可行路径。
应该看到国家中祀与小祀在地方官府和军旅之中具有全国网络化、体系化意义,这些国家制度下的“通祀”对象,通过明清时期多种地方志书的祠祀部分可完整显现。地方志书多具官书正史意义,如此显现接通式把握,这是全国各地之民众感悟国家祭祀、体味国事之存在的有效方式。笔者以为,关注明代国家吉礼的教坊体系鼓吹乐类型是最能够接通国家礼制与民间礼俗之关联者,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最重祭祀,吉礼是为国家礼制之首要,吉礼用乐也是社会最为认同的礼制用乐形式。
我们对国家意义上礼制仪式仪轨及其用乐从形式、内容到本体意义上的把握,以及国家礼制用乐被民间礼俗接衍过程的认知,旨在接通传统国家与当下民间社会礼俗用乐广泛而密切的关联。梳理国家制度下礼制用乐体系多层次性和丰富性就会看到,无论吉礼还是其他多种礼制仪式的用乐,都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地方官府的官属乐人将其接衍至民间。首先要把握国家意义上宫廷与地方官府礼制仪式及用乐制度的相通性或称一致性,如果不认同这一点则一切归于虚妄。如果我们研究礼乐不把握动态演化过程,以固化的眼光看待礼乐,则很难找出国家礼乐与当下民间礼俗用乐的对应性,也就无法认知礼乐何以被民间所接衍。如果不对民间礼俗所用鼓吹乐从乐队组合到乐曲使用进行辨析,以接通与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关联,看不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各省市自治区有相当数量相通的鼓吹乐组合和乐曲的存在;看不到历史上各级官府都有这样一个官属乐人群体承担国家礼制仪式中的用乐,并将体系内承载面向社会传播;看不到这些乐曲在当下民间礼俗中的适用范围,也同样难以认知国家意义上的礼乐形态何以会被民间礼俗所接衍的意义。更要认知当下民间礼俗中哪种类型的礼仪为重者,这一点李卫的调查应该具有说服力。
吉礼部分中祀用教坊体系下的鼓吹乐,加之小祀全部使用鼓吹乐,明代国家制度规定性被清接衍延续五百年光景,某种意义上已经融进了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即便乐籍制度解体,曾经的官属乐人依旧在为民间服务的同时还是要为官府诸种礼仪服务,相关例证在《山西乐户研究》以及我近期的多种研究文论中皆有辨析。正是由于国家礼制转化为如此众多的民间礼俗且有“文化认同”,方接衍得如此自然,毕竟是在农耕文化大背景下有这种根脉意识所致。
就鼓吹这种形态而言,由于其用途过于广泛,延续相当久远,导致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仅从某一横断面认知难以把握其归属。我们应该对鼓吹乐职能之演化过程做动态梳理,既应看到其在《大唐开元礼》中用于嘉军宾、凶诸礼,并承担道路仪仗、卤簿、警严等场合的用乐,还要看到作为战阵、训练所用,各级官府衙前更是不可或阙。当然,这样认知虽具分类意义,却是相对宽泛,我们更应该把握作为一大门类的鼓吹乐进入国家用乐体系之后的诸种变化,即从军中走来,进入宫廷之后以乐署归置。由于职能扩展或称人们认知的不断变化,导致其从太常寺进入教坊,后又回归太常,这一系列变化更引得众多纷纭、难以评判。明代国家礼制规定性中吉礼中祀和小祀为用,某种意义上是为鼓吹乐颁发了一张被“扶正”为正宗礼乐的身份证,从此可以进入到礼乐核心意义上的吉礼为用。鼓吹乐这种形态自汉代生发以来勤勤恳恳、左冲右突,从军到礼,从礼到俗,从宫廷到地方,从官到民,从世俗到宗教,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不可或阙,却由于多种乐器并非“华夏旧器”,因而受到“歧视”,陈呖的理念很能说明问题。然而,时间是味“抹平伤口的良药”,试想,一般意义上当下有谁认为管子、唢呐等不属于“民族乐器”?鼓吹乐这种形态在中原成型一千又数百载之后取得这样的地位是顺理成章,自其进入国家礼制最终为吉礼所
用竞经历了上千年!虽然从吉礼大、中、小祀的意义上其地位是在雅乐之下,但毕竟这三种祭祀类型都属于吉礼。那种只以雅乐作为国家礼乐,而将其他礼制用乐形式置于不顾的认知显然有失公允,没有动态把握是造成这样认知的主要原因,我们总不能置历史事实于不顾。至少在六百年的意义上,雅乐与鼓吹乐是为国家礼制用乐的两种主要形式,相得益彰。
还应把握的一点就是,正是鼓吹乐从军旅到宫廷,纳入国家体制后从道路、警严、仪仗到诸种礼仪用乐最后走向礼制核心的样态,显现出这种音声形态的包容性和丰富性以及多功能性。也就是在这种多样性、上下贯通式应用的意义上,方使得社会在各层次与层面用乐具有普遍性的存在。换言之,在接衍和积淀历史文化大传统相对稳定的乡间社会中,鼓吹乐以礼俗、或称历史上国家礼制仪式的用乐为主,继而礼俗兼用,也以此组合演奏许多俗乐曲目;而在当下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流社会形态中,在专业院校和相关音乐团体中,则是以俗乐为主、更注重技巧技能,乐曲也是侧重娱人的样态,基本上抛弃了礼乐观念,这也是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界同仁以“当下”城市文化考量不能够看清鼓吹乐整体意义的道理所在,我们应该对鼓吹乐的往世今生有贯通式的整体把握,以了解和认知其身份。
我曾在《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一文中认定宋至清(第四阶段)是为礼乐制度的持续发展乃至消亡期。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整体上没有太大出入,只不过更应看到明代吉礼这种革命性变化。恰恰是这种中国人最倚重的礼制仪式及其用乐,当国家制度规定性在全国意义上中祀的某些礼典和整个小祀系统改为用教坊乐系鼓吹乐类型之时,更是将鼓吹乐抬到前所未有之高度;正是国家中祀和小祀在全国各地的普适性存在,方使得各地民间接衍过程变得相对简单,鼓吹乐的承载就是国家礼乐的构成。只要我们认真辨析历史文献,然后深入中国乡间社会中去考察、辨析、体味,就能够感受到这些民间礼俗仪式类型与传统国家礼制所具有的对应性内涵。还应考量在国家礼制中许多不同礼典用乐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民间礼俗亦有不同礼典用乐相通、相同和一致性的意义,这要在接通的前提下更为深层次的辨析与把握。如此我们方可言说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认知又前进了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音乐本体研究绝对应该深入,但的确又不能够仅限于音乐本体自身,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