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总之,大家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尝试运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质,这既是中考热点也是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下面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涉及的几种探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他的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或规律的探索过程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到远处的”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在桌子一端敲击桌面,另一个学生在另一端听声音,一次贴在桌面上听,一次只是贴近桌面.发现两次都能听到声音,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次声音分别是通过桌子和空气传来的,从而说明声音是要靠介质传播.同时,让学生比较两次听到声音的大小,从而认识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即固体传播声音能力强.这里,一定要强调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就是听声音的距离和敲击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他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转化法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等效法

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曹冲称象”运用的就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他是用石头替代了大象,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重力.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例如,在测量“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时,只需要把该容器装满水,测量水的体积即为该容器的容积.

采用此方法时,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等效替代是物理实验成功、重要的方法,物理学中的相关定律、定理、公式、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维成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的.还有许多物理量的测量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四、类比法

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把磁感线与一根根拉紧的棉线相类比,导体类比于一把刀,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相当于刀子在棉线中运动,只要刀子在运动中能切断棉线,导体就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实验息息相关.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实验.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用实验验证和探索规律的能力,是其它任何手段不能替代的.从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可以得到验证.物理实验探究题占总分的30%,考题中有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还逐年增加.如何使实验课发挥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创新性人才,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

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在管内慢慢注水,你会发现橡皮膜向下凸,由此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用橡皮膜将一个容器侧壁开的孔蒙住,在其中慢慢注水,你会发现橡皮膜向外凸,由此可知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将它的下端慢慢压入水中,你会发现橡皮膜向管内凹陷,且橡皮膜随着深度的增加向管内凹陷得越厉害,由此可知液体内部有压强,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比较抽象的液体压强,通过这几个实验,就变得十分形象.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液体压强的概念,找到液体压强的规律,甚至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除了与深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八年级物理《引言》中,有“哪一只蜡烛先灭”这个实验.在桌面放两只长短不同的蜡烛,同时将它点燃后,用一个玻璃罩罩住,观察哪支蜡烛先灭.整个实验并不难,但实验前会引起学生的一番猜想,实验时他们定带着各自的猜想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急切的期盼自己认为的那个结果的出现.猜的对的同学,在一阵无比喜悦之后,会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在猜想与实验现象不一致的同学中,会有些不服输的,他们会想:玻璃罩的大小会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通过改变罩子的大小,重做实验,实验现象会与他们猜想一致.由此会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哪只蜡烛先灭”与哪些因素有关?玻璃罩的大小,蜡烛的长度、质量的大小等等.能用什么办法证明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第三,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九年级物理中有,“探究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个实验.由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可能影响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大小.因此,本探究要分两部分,一是控制电阻不变,探究通过导体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二是控制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探究通过电压对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实验中,为了能找到更加科学的规律,要多做几次实验;另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验仪器的精确度不高和实验者每次读数时估读不同等因素,实验误差难以避免,在误差范围内,得出的结果较为可行,不可修改实验数据,想当然的得出结论;实验中,电压表、电流表等都是易损仪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前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要滑到阻值最大位置、应该用大量程试触法来选量程等等.

第4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除了能够作为学习原理的有效性手段以外,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物理实验,科学地完成物理实验不仅要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注重实验本身所运用的方法、技巧等.例如: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了很多方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等等.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特性,从而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方法才能高效的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例如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可以设计如下实验让学生仔细体会实验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教师以问题引出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出电路图.如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学生会回答改变电压或改变电路中导体的电阻.再请学生画出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电路图,指导学生将电源、电阻、电流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先连成串联电路,再将电压表并在电阻的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都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获得动手的乐趣,还对实验现象产生了疑惑.到底是哪个物理量对电流产生影响呢?我们如何来研究?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会引起电流的变化,若我们要研究电流与其中电阻的变化关系,就应该让电压保持不变.试试看,当我们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做实验时,你是如何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的,此时学生会调节滑动变阻器,几次调节后发现,这里是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电压不变.

教师:调节电压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因为我们之前猜想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现在控制电压不变,就能探究出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教师:正确,探讨这样的变量关系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其他的变量不变,才能判断实验对象与其中一个变量的关系.这就叫控制变量法.通过上述实验能让学生理解电阻改变后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才能保持电压不变,深刻理解只有电压不变时,才能得出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从而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精髓.教师通过对控制变量法的特征和应用的强调让学生对实验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接下来探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时,从同样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才达到实验方法教学的目的.

二、优化实验设计培养自主实验探究的能力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STS教育

一、STS教育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现,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必须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实际有机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STS教育,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将物理融入生活的思想理念,实行合作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渗透,注重科技发展。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具有互动性、发展性、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点。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二、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原则

STS教育涉及范围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STS教育必须注重对其内容的选择,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下原则对STS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适度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与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保证两者内容能够相互适应,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内容,保证STS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当。

(二)时效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还应保证其内容能够对科技成就及其相关社会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同时,还需对其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三)综合性原则

对STS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必须保证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综合性,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

(四)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主要是指STS教育内容能够适用于学生实际的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将STS教育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结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物理技术应用方式的掌握,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具有基本的操作技能。例如,如何对电压表、电流表、弹簧秤、天平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使用。另一方面,加强训练学生的实用型技能,例如,对照明电路进行故障分析和对楼梯灯的电路进行安装等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通过制作电池、水火箭、简易水平仪,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技术改造能力和科技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自己设计制作温度计、气压计以及设计和安装电动机模型等。

(二)加强物理史教学

加强学生对物理史的了解,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将相关的物理学史材料适当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霍金、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无私奉献的科学素养;通过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的故事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三)将生活实际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物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合理的融入生活实际,发挥物理科学实用性的特点。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液化”现象,向学生介绍液化方式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石油液化气的液化方式,使学生了解液化气主要是通过将气体体积压缩,并降低温度而形成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到生活实际与物理实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物理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有效地将技术与科学原理有机结合。例:老师在探究浮沉条件时把塑料瓶、锡纸、铜块、牙膏筒及水槽分给学生小组探究,学生讨论后动手有的让锡纸船漂浮,有的想办法让牙膏筒悬浮,课堂马上变得生动及有效。这种不断地改善课堂实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的方式,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程序、操作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教学内容和要求,并通过对实验方案的“猜想——设计——讨论——选择——验证——总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目前初中物理注重学生控制变量法探究、类比法和微细现象放大的观察法以及比较法、等效替换法、转换法、模型法、叠加法、实验推理法和描述法等。通过现代化宣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STS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兴趣,同时扩宽学生的事业,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科技知识。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一、依据课程标准,抓好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中考说明书,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中考说明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细化要求,全面了解说明书对教材中实验的考查要求,这样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当前中考对基本仪器、仪表的考查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二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入手;三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入手。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找出异同点,加强记忆。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

(2)教材中的插图和科学探究活动目录中的内容。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方案,特别是中考说明书上强调的21个探究实验;还要注重“STS(科学、技术、社会)”考查。

三、抓好“8种实验题型”的复习教学

(1)估计、估算题。近年来估算类试题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成为中考新宠。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度、速度、时间、温度、体积和容积、质量和重力、温度和热量、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此外还涉及一些估算方法类题目。解答估算题通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估算你熟悉的物理量入手,再结合相关公式,推算出你所不熟悉的物理量。二是将不熟悉的物理量,通过相关公式转换成你熟悉的物理量,然后再将不合理的答案一一排除。

(2)电学实验故障分析。初中物理电学故障只有几类:短路,断路,电流、电压表正负接反,电压表串联,滑动变阻器接成了定值电阻或接成了导线(接短路了)。

(3)科学方法。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化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情景信息题。如奥运科技、航天技术、汶川地震救灾、雪灾防治、火车提速等,都可能成为中考题目的情境。

(5)开放性试题,开放型实验题。这类问题往往答案较多,解题方法多样化,要选择简单明了的答案进行回答,回答时要有清晰的逻辑并使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求解开放型实验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对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评估类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实验元件选取、实验操作、实验推理、实验方法等入手,根据平时实验的要求,看是否违背实验规则,从而来评估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思路的条理性,要按自己平时做实验的顺序,逐项分析对照,就不难发现问题。

(7)科学探究。随着科学探究内容写入物理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中考实验的重要考查内容。按照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提出问题能力、猜想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前五项能力是中考实验命题的着力点。

(8)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在2009年的中考调研试题中已经出现了这类题,应注意复习。如自制测力计、自制密度计、自制高度计、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四、深入研究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答题表达能力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1创新观念

所谓创新,简单地说它既包括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即发明创造,也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开发后而产生的新事物,还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过的发现过程.就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学生的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能为日后的创新作了准备; 同样,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立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都是创新.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但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有些老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仍有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课本上有的实验要做,没有的实验不要浪费时间;(2)实验室有器材就做,没有器材就不做;(3)重视实验原理、步骤、现象、结论而轻视学生对知识获得的过程;(4)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评估交流等要素是“花架子”,太浪费时间;(5)每个实验在网上都能找到它的动画模拟演示,用多媒体演示一下经济省时、实惠!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旦具有了以上错误的实验教学观念,其后果将是直接剥夺或减少学生的实验机会以及在实验中的快乐体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遏制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实验,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更不应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而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当然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观念;形成“时时、处处可实验”、“人人、物物可实验”的实验教育观念.

2创新形式

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这种形式下,学生的成绩好了,纪律似乎也很好,教师很有成就感,但从长远来看,学生什么也没有收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注重实效,而不是形式.因此,本人认为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关键是能做到实验教学中的开放,让学生尽情发挥,让学生有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有和教师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讲出自己思想的机会.如在一次 “简单电路连接”的分组实验中,笔者布置的任务是:(1)训练简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技能;(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工作的相互关联特点;(3)利用本实验器材自己去“玩”,还要求学生尽可能“玩”出点“问题”来.这样一“开放”,还真“玩”出了一系列出乎笔者意料的奇特“问题”:一位同学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有时可以相互独立工作”的观点,并举起了还连着导线的灯泡,果然是一灯亮而一灯不亮.笔者并没有大声批评训斥,只是提出建议“请检查是否接了并联电路?是否是不亮的小灯两接线柱上露出的铜芯线搭接在一起而将这只灯短路了?再查查看.”还没说完这位同学就急叫起来了“你过来看看吧,我都检查过了”.最后经检查后才发现是同学在拧动这只小灯时将小灯的玻璃泡拧松动而漏进了空气,灯丝没有断,于是笔者又组织展开了相关的讨论,解释了灯丝不断但漏进空气就不能发光的原因;还有一位同学提出“铅芯是导体但人体不是导体”的观点.原来对铅芯是导体表示怀疑,于是就利用这次机会设计了电路并将文具盒中的物品以及自己的手指头放入串联电路中两断开点间,发现人的手指放入时小灯不亮,从而大胆地提出了“人体不是导体”的观点,这是以前学生不能做到的,我想这就是实验教学形式创新的实效吧!类似的实例很多,又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笔者和学生从实验室开始一直“玩”到了操场上做起了游戏,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组织学生“玩”起了“扳手腕”的游戏……

创新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的另一种变化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改变,例如:让学生在晚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光学小实验;食堂用餐时用金属汤匙的正反面观察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在家中厨房及利用冰箱探究热学现象……学生发现了许多在学校教室、实验室中或不曾发现的现象,并引发了许多创造性的思考.

3创新内容

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鼓励,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这一块.新教材中的“探究”、“想想做做”、“演示”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具体实验步骤、方法文字表达较少,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看似实验内容少,要求低,而实质是为我们的实验创新留足了空间,这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听过笔者课的一些老师说我上课的内容选取上有些随心所欲,但仔细品味又感到都围绕着某个物理知识、规律展开的.如在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笔者和学生共同做了硬币跳高、吹纸、漏斗吹球等传统实验,另外又设计了多个其它的实验,如:取一软管,将其下竖直端插入水中,上端一段在水平面内快速转动,管内水面上升;抓住时机(室外有风,风向沿窗面方向),打开玻璃窗户,窗帘会吸到窗外……这些都是围绕课本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的探究性的学习,离开课本我们同样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性学习,如学习了热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影响液体粘性的因素”的探究、“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的关系”的探究、“不同物体导热能力”的探究等,这些都是实验“内容”上的创新.

4创新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等,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探究“力能使物体形变”时,做的“用力捏装有色液体并在软塞上插有玻璃管的小瓶子”这个实验,成功率不高而且现象不易观察,笔者将该实验改成“激光手电斜射玻璃板,按压玻璃板,观察到反射到天花板上的红色光斑明显移动”,全体同学都能观察到.通过这个实验笔者还帮助学生总结了一种“转换法”的物理研究方法――用光斑的移动来认识不易观察的坚硬物体的形变,通过提醒同学们联想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也用到了这种方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

5创新评价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既然物理实验方法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自如呢?首先我们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所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控制变量法: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2)等效替代法: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4)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往往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5)图像法: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6)理想化方法: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7)对比法:“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

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运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谈谈怎样进行探究实验方法的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明确该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最合适,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实验方法。这就要求你对各种实验方法都要有深入的认识,并有所研究。 二、在实验问题的提出时就开始渗透实验方法的思想,并让学生联系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寻找,并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当我们换用不同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那样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不一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有温度,从而确定该实验的变量。

三、确定变量后,要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四个实验的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变量与电阻的关系?怎样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每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就必须在每次实验中控制另外的变量保持不变。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提出实验要使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接着教师要把控制变量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之后的实验方法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后,但是对该实验方法还处在认识阶段,还没有理解,更难说得上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来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在该实验设计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金属导线。那么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金属导线进行实验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选用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的导线来进行实验。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实验引导;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25-1

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桌上一堆实验器材,黑板上有一行大大的“探究影响……的因素”,旁边写着老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分析留下的几个可能有影响的物理量。但让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时,他们拿着器材颠来倒去地看,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努力地想干些什么却无从下手。

那怎么才能让学生自己明白观察些什么和怎么做呢?如何引导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地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和观察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实验,其实究其本源,问题出在实验设计上。学生不明白整个实验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当然不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要观察些什么。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实验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呢?最好的方法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参与设计,明白整个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并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完整地自主设计并有成熟的设计方案显然是不容易的。那应该怎么办呢?下面以“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为例,详细说说“课堂三问”的具体方法。

第一问:你准备如何去比较该物理量的大小?

具体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就是“你将如何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对这一问题也很可能无法下手,而且这第一问的问题对某一些实验来说是最复杂的,也是所有实验过程中最难以被老师驾驭的。一堂探究性实验课程的成败大多取决于此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一般有三种方法:

1.语言引导。怎样能看出一个磁铁的磁性强弱呢?对于这个简单些的问题,学生们一般能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交流合作精神。

2.工具引导。如何利用桌上的器材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呢?一般来说,桌上的器材肯定是用来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的,所以要用的器材一定在桌子上,某些器材能对孩子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说不定问题一提出,就有不少学生给出了解决方案。

3.动作引导。其实这就是一个半演示实验了。老师用两块磁性强弱不同的磁铁去吸引大头针,举高后问:你们看,老师这里的两块磁铁谁的磁性更强一些呢?这个问题当然不是问题,孩子们一定抢着回答。紧接着问:你为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孩子们也很容易就答出“因为吸引的大头针多”。

这其实就是一个转换法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此时可以抓住时机对此种方法进行一些讲解,让学生了解转换法,还能渗透物理思想的教育和物理方法的培养。

任意选择三种引导方式中的一种,第一问就解决了。第一问解决之后,学生们对于“如何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方法,也就明白了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

这一问之后,有一个准备性问题: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其它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必须使用什么方法?

孩子们当然会回答你“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物理方法,孩子们对这个方法简直可以说是熟极而流,对于“控制变量法”的使用也简单地理解到“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控制其它物理量相等或不变”的地步。当然,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可以当堂讲解“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达到这样简单的理解。

第二问:先研究哪个变量与该物理量的关系,你将如何改变它?

具体到本实验中就是“你准备先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个物理量的关系,准备如何改变它?”

这一问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这一问其实就是启发学生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引导之问。例如学生回答的是电流大小,那么他们就得想办法去改变电流,自然就能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也就知道移动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改变电流,当然就不存在对操作步骤的疑问。如果学生回答的是改变线圈的匝数,那结合桌面上的器材,自然就能想到改变匝数的方法,如用两个不同匝数的线圈或接入同一个线圈的不同地方等。

第三问:如何保持其它变量不变或相等?

具体到本例中则是“有哪些物理量要保持相等或不变?你准备怎么做才能保证这些物理量的相等或不变呢?”

这一问的关键也同样是 “如何保持”。对于保持哪些物理量不变,那很简单,孩子们都能正确回答出除了刚才要变化的物理量之外的其他物理量。“如何保持”这一问与上面的第二问相同,都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去解决问题的,也是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明白实验过程与步骤的过程。

这二三两问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的过程。只有这一过程学生思路清晰,思维全面,他们才能在实验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设计与改变实验电路和明白自己的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