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美术教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美术教学特点

第1篇:初中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方法;表现力;美术素养

一、把握风景写生教学内容,突出课堂写生实践

在风景写生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概念。美术课堂要结合风景写生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积极性。在风景画鉴赏与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联系作家、作品、内涵、审美等,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为例,教师可结合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介绍作者运用诗歌语言表现乡村美景的绘画风格,并融入焦点透视技法剖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构图方法、色彩运用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风景写生教学强调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动手创作,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开展风景写生教学,让学生走进校园,深入到校园风景中,自主选取景物进行绘画写生,增进学生对风景写生的理解。

二、挖掘风景写生教学价值,突出风景写生教学特点

风景写生教学以风景为对象,以写生方式贯穿美育目标,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从写生艺术手法中感受艺术审美,体验创作的乐趣。风景写生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素描、速写、色彩、构图、取景及造型方面,便于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美术教育要强调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理解与感受。风景写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认知;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创作意识,展现学生的艺术个性。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景物融入笔端,创作出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要把握写生的三个特点。一是瞬时性,对所描写对象的动作、神态、景物的光影效果进行认真、仔细观察、记忆,并迅速呈现于纸上;二是概括性,能够从观察中加深对创作对象的理解,能够运用艺术手法来简化、概括作品的主体,不能面面俱到;三是未完成性,对写生作品的创作,往往存在观察、理解、记忆、分析、呈现等阶段,由于写生的临场性,因此使得作品创作往往表现出未完成的特点。另外,风景写生教学还要渗透光线、色彩等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和学会布局光影、色彩效果。

三、密切家校合作,营造风景写生教学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并且自身已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教师在美术风景写生教学中,在不影响文化课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拓展学生体能训练,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家校合作,在发挥学校主要作用的同时,联系学生家长,赢得家长对学生艺术教育的认同,为学生风景写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风景写生体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艺术多元化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衡定,不再仅限于学科成绩,而是要融入大教育视野,转变唯分论教育观。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增强艺术修养,并取得家长的认同,为风景写生教学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风景写生教学质量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身心认知、艺术教育的关键期,发挥主导作用,优化风景写生教学模式。一方面,要研读教学纲要,全面梳理和确定风景写生教学目标,并结合每个学期分配合理的风景写生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拓展风景写生教学视野。另一方面,要善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向学生推荐、展示有价值的美术作品,分析风景写生创作的要点、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风景写生创作中,不同的学生对风景的认知、理解、诠释的方法不同,其在运用构图、色彩、造型等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学生对实际景物无法找到切合点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在学生不敢动手创作,面对复杂景物不知如何观察、如何捕捉要点、如何引入构图、如何设置色彩与光线时,要给予鼓励,耐心引导学生,调整学生的创作心态。此外,教师要对风景点的选择由小及大,不断融入多元化艺术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入门。总之,风景写生教学需要不断坚持,教师要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风景写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风景写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景物的描写技巧,并在灵感激发、技法传授上加强指导。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放下畏怯,亲自体验创作过程,提升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陆丽玉.如何加强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第2篇:初中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一、熟练教材,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让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熟悉教材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读、熟悉了教材的内容,才能按照课时,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使每堂美术课的教学过程都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顺利进行。美术教学主要的内容,根据大纲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二,它除了包括绘画、工艺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欣赏、手工制作等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美术课本的教学内容从始至终都是关于美以及美的创造,有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术是如何释诠社会生活美、表现美、欣赏美的知识;有的内容则是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也有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实践内容。教师如果熟悉了教材,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课上,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代表性的美术资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是所有艺术的创作源泉,美术的有效创作更是x不开生活素材。在美术绘画课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在示范讲解内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观察生活中潜在的、不易被人发现的美。这样的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感受和发现生活中微妙的美,增强学生对事物美的深刻感受,并通过具体观察,理解美的原理,知道为什么?美在哪里?如,在色彩写生内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曾观察过的彩虹的美,让他们感受颜色之间微美妙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美,丰富了学生对色彩美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观察生活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种形式美在生活中的表现作用,增强学生的美术观,提高学生的创造美能力。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们要结合观察生活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美术课上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潜能,自由创作,充分用创作释诠他们心中对美的认识,并在创作中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知道什么是美,只有真正掌握了美的质和品,才能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和感染。比如,在学习《我们的风采》这一课时,我就联系生活,采用一些图片让学生去感知美,同时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让他们试着看看,他们眼中的美,因什么而美。这样的教学方法,一能加深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二能让学生在积累美术知识的同时,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让教与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没一个固定的形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呈现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比如,让学生画一幅画,先画哪一笔,再画哪一部分等,这种死板的技能,只会影响学生创造意识的启发,即使他们能按照教师的要求一笔一画,画出一个完全合乎老师要求的东西,那也是没有生命、毫无价值的画而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结合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分时空、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热情融入绘画,给绘画注入生命、灵气。特别是在一些人物、动物画像中,我们要融入自己的主观价值和精神,用拟人化的手法,画出他们生动、鲜明的特点。

四、欣赏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第3篇:初中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美术教学 聋生

【中图分类号】G762

特殊教育研究与普通教育研究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从共性的一面来看,普通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则等均适合特殊教育研究。从特殊性的一面来看,由于特殊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类残疾儿童,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殊教育研究,无论在有关理论、原则,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会有一定特殊性。其中聋哑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也是特殊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他们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能慢慢缓解由于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逐渐缩小与社会的差距。我们常常说美术教育在聋哑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因听觉和语言的残障而在形象思维领域表现出来的优势――即在美术方面的潜力,正是全国特殊教育院校关注与开发的重点。他们在美术上普遍具有的天赋,是由于他们在无声的感知或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一、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基本功能

(一)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的普通功能

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基本教育功能与普通教育是一致的:即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意识和全面发展。

(二)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具有弥补健全聋哑学生人格,促进其形成正确社会意识的功能

在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由于聋哑学生听力障碍,这使得他们接受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要比常人少,创作思路也比常人窄。但也正是听力障碍,往往减少了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污染,使他们大部分仍然保持了纯洁的本性,没有像常人一般复杂的思想,这是绘画表现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美术是强调和关注个性的,美术教育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因此,美术本身以及美术课程教学对聋哑学生是非常有利的。美术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他们个性的表现、尊重他们自身体验感受,体现自由和谐。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它通过情感和心理中介培养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它在弥补人的素质和缺陷上,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形成完美人格,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作用。概括来说,美术及教育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他更多反映出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例如:自卑恐惧,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一般都存在很强的自卑感,尤其是和正常人群在一起的时候。因而造成了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忧郁、恐惧与人交往,特别是与正常人交流时。很多聋生觉得正常人永远也不能体会自己感受,正常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其原因有多种,而美术能够把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恐惧都释放出来,同时也能把他们的内心渴望通过美术创作毫无拘束地表现出来,缓解他们的情绪和压力。随意模仿,由于聋生观察事物只能靠眼睛。因此,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一切。不完整的心态造成了他们随意模仿的心理――什么都想学、好坏都要学。许多聋哑学生缺乏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别人做了不少坏事。而美术能够从侧面委婉的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

(三)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增强聋哑学生自信,增加其就业技能的功能

聋哑学生大部分都缺乏自信,特别在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而增加一个人的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展现和赞扬他们的优势优点。聋哑人不可抗拒地必须承受着常人没有的巨大缄默,必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孤独。因此,他们比常人更易回到自己的内心,善于将现实世界强烈的直觉感受以及内心诉求,以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很多聋生绘画作品能够感动震撼人心的原因所在。此外,由于他们语言听力功能的缺陷,很难参与涉及文字性、涉及交流性等有关工作,于是就业面非常狭窄。而工艺美术等活动需要工作者能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地完成每一个精细动作,毫无疑问聋哑人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因此,工艺美术方面的技术是他们最有利的技能。

二、 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与教学评价

(一)教材评价和教学选择

教科书是根据科学教学要求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正式课本。教材被视为一个立体的系统,是一个可以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而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教材没有类似于普通教育的统一编制统一培训,上什么教什么往往根据学校教育方针以及教师特长和经验来设定,但市场上往往没有适合他们的书籍,只能靠教师想,边上边调整。这样往往缺乏长远计划性,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持续推进。

(二)课堂评价与教学过程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设定,所以也没有较为完善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但除了基本的普通美术教学评价标准外,还应当加入体现聋生课程教学特点的评价标准,如手语生动形象、能够促进交流等方面的评价。

(三)教师评价与反思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为尊重职业的精神、文化与专业素养、实际教学能力、参与和合作性。此外,更要重视教师研究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意识,以及对待特殊群体的耐心和热忱。

三、 特殊教育美术专业教师个人成长

(一) 教育观念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虽然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特殊人群,但我认为在聋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既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注重聋生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也不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不把他们看轻,不随意降低对于他们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他们的思维环境中,真正了解其所需其所想,相互尊重。

(二)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

特教美术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手语能力、聋生心理分析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

总之,聋哑学生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要结合聋生特点,充分调动聋生视觉优势,让他们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感受到美术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树立健康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新、宋永宁.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第4篇:初中美术教学特点范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学更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其创新潜能就能被激活和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从而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心理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互动状态。教师还要克服创新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独到的见解,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让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和体现。教师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教学民主氛围和创新环境的最好方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且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自然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从而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利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充分的感知,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引入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