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的技术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工作中,其金属结构和各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受到频繁的拉伸、压缩、弯曲、扭曲、剪切、摩擦等力的作用,这种交变载荷也可称为疲劳载荷,其应力循环次数较大,各主要受力部件容易产生疲劳损伤,这是一种疲劳失效现象。发生疲劳失效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它总是发生在局部高应变区内。当这种局部高应变区中的峰值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晶粒之间发生了滑移和位错,逐渐产生了微裂纹。这种微裂纹不断扩展,形成了宏观的疲劳裂纹。
金属结构的各弦杆、拉杆、撑杆等部件由于运输、拆装、存放等不当,也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其旋转部分和运动装置,由于磨损会导致有效受力截面的减小;此外,建筑施工起重机械都在露天工作,经常承受风吹、日晒和雨淋,其金属结构部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如果保养不当,其腐蚀程度也会与日俱增。金属结构和各工作机构的疲劳程度、变形、磨损程度和腐蚀程度,均严重影响其安全技术性能。其影响程度与该建筑起重机械使用时的利用等级、载荷状态、使用环境、存放环境和使用年限有关。
国家标准gb/t 13752-92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4.1.1.1条规定:“塔式起重机设计寿命应根据其用途、技术、经济及淘汰更新等因素而定,一般可按15-30年计算。
国家标准gb5144-9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4.6条规定:
1、起重机主要结构件由于腐蚀而使结构的计算应力提高,当超过原计算应力的15%,则应予报废。对无计算条件的当腐蚀深度达原厚度的10%时,则应予报废。
2、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如塔身、臂架等,在失稳或损坏后经更换或修复,结构的应力不得低于原计算应力,否则应予以报废。
3、起重机的结构件及其焊缝在出现裂纹时,应分析其原因。根据受力情况和裂纹情况采取加强或重新施焊等措施,阻止裂纹发展,对不符合要求的应予报废。
根据笔者的经验,使用较频繁的、工作较繁重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如吊臂上、下弦杆与斜拉杆的焊缝和热影响区,吊臂销接座及销接头与上、下弦杆的对接焊缝,吊臂、平衡臂拉杆焊缝;标准节和顶升套架的焊缝和热影响区等部位,短则3、5年,长则在无损检测中都发现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裂纹存在,这种疲劳裂纹比较细小,大多出现在工件表面,仅凭肉眼较难发现。在裂纹形成的初期,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无任何影响,不会出现异常状况,导致结构破断,但是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及其热影响区长期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疲劳裂纹会大量增加并不断扩展,当结构疲劳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遇到超载、超力矩,大风等偶发事件,细小的疲劳裂纹就可能迅速扩展,造成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或热影响区撕裂,导致受力截面减小,当缺陷处承受的最大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时,就会引发突然断裂的事故。
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评估,就是针对使用年限较长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重要零部件、电气元器件、安全保护装置等,根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检验、检测与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并延长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寿命。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金属结构几何尺寸的检测与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标准节、基础节、吊臂、平衡臂,顶升套架、塔顶,回转塔身,施工升降机的标准节、基础节、吊笼承载梁、导轨架等的几何形状尺寸及变形测量。
2、根据相关标准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几何形状尺寸进行评定,以确定是不是要进行几何变形处理或报废。
二、金属结构的外观检查、测厚、无损检测
1、金属结构,主要受力部件的焊缝及热影响区打磨,去掉油漆、锈蚀,用10倍放大镜进行检查,可疑部位进行磁粉探伤或超声波探伤抽查。
2、锈蚀较严重部位,打磨后进行超声波测厚。
3、对于无损检测及测厚发现之问题,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三、主要零部件检验及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的吊钩、卷筒、滑轮、制动器、减速机、电动机、联轴器等的检验及评定。
2、塔式起重机的变幅机构的电动机、减速机、联轴器、制动器、卷筒滑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3、塔式起重机的回转机构、电动机、减速机、联轴器、制动器、开式齿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4、施工升降机的驱动板、齿轮、齿条、滑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四、电器系统的检验与评定
1、配线与部件、电机及部件的绝缘电阻测量与评定。
2、控制与操作装置的检验与评定。
3、电气保护装置的检验与评定。
4、照明与信号的检验与评定。
五、液压顶升系统的检验与评定
六、性能试验、结构试验、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
1、空载试验。
2、载荷试验。
(1)额定载荷试验。
(2)超载25%试验。
(3)超载10%动载试验。
3、结构试验
结构变位测量:独立高度状态下最大额定起重量及1.25倍最大额定起重量允许的最大幅度时,起重臂根部的水平变位测量和起重臂端部的垂直变位测量。
必要时进行独立高度状态下最大额定起重量及1.25倍最大额定起重量允许的最大幅度时;小车位于吊臂中点额定起重量及1.25倍额定起重量时;最大幅度的额定起重量及1.25倍额定起重量主要结构件的静应力测试。
4、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变幅限制器、回转限制器、小车变幅断绳保护和断轴保护的试验与评定。
(2)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校验,吊笼行程上限位开关、吊笼行程下限位开关、极限开关、防坠安全钩、防断绳开关的试验与评定。
(3)电气安全保护装置、零位保护、断错相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失压保护、过压保护、欠电压保护等的试验与评定。
七、根据以上检测、检验评定结果和性能试验、结构试验、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及安全技术性能评估结论。
关键词:北方寒地;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
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具有极为明显的阻碍与约束作用,寒地建筑的实际情况中,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都很难在这一地区得到实践与发展。随着近些年,北方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建设也趋于经济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经济与地理因素有效的结合,共同促进了寒地建筑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应当有所加强的是在寒地建筑工程设计方面。由于缺乏寒地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建筑风格结构缺乏特点。针对上述的相关问题与情况,本文针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技术性的探讨。希望能对寒地建筑设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启示,为实现北方地区的寒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寒地建筑设计内容
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是北方地区气候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干燥、严寒。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地方建筑工程发展,尤其是对建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让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工作的同时不得不排除所有相关的劣势特征,如地理位置上的偏远,交通状况相对较差使得这一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普遍偏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另外,就是北方地区受到这种严寒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先进的建筑设计思路与经验无法开展与使用。
近些年来,随着北方地区的经济崛起,地区发展的经济性特征与地理区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结合,建筑环境也在不断在改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建筑设计仍然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基本都是对其他地区的设计进行借鉴。缺乏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思想,致使北方建筑设计整体上显现出设计秩序混乱的状况。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丢掉了其特色发展的意义。造成这种原因的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明显的因素就是建筑设计思路缺少有针对性的对区域地形与气候环境的综合分析。
1.1 建筑设计形态差异
为了减少由于北方地区气候造成的负面效果,从设计上,北方寒地的建筑设计从其设计形态上应当更加关注其厚重性与规整性的特点。从建筑布局的角度看,还应当注意采光效果设计以及空间组织避免寒风侵袭的效果方面。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北方从建筑设计思路上主要还是一直在借鉴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或者城市的建筑风格。但是建筑设计轻盈、通透的形体特征并不能适应北方区域的气候特点与地形结构,也就很容易造成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使用中增加建筑运营消耗的成本。另外,就是在一些建筑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单纯以追求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而忽略了北方建筑“御寒”功能的发挥,尽管设计思路与创新新颖,但是本末倒置,其基本思路就已经出现了偏差,严重影响了建筑设计质量。
1.2 环境设计思路不清晰
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师忽略地域特征与气候特征,只注重一些价位较高的设计规划与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引入。但是,北方寒地毕竟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环境十分凋敝的状况之下,设计人员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其地域特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与居住心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准确的切中要害,抓住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就无法达到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不能真正做到建筑设计的质量过硬。以此,在进行北方区域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绿地与水环境的设计,除此之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入设计管理等内容。
1.3 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低碳概念被引入及广泛推广,建筑行业中也不断提升建筑技术水平,开发具有低碳技术特征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手段。但是,北方地区从建筑设计理念与思想意识上仍然没有发生转变,过多的片面强调建筑设计的符号性特征与审美情趣与现代低碳建筑设计思路不符,无法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2 北方寒地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
(1)北方建筑从其设计外观上主要讲究朴素大气为主,其建筑思路主要应当考虑建筑的应对严寒气候的功能效果发挥上,结合这些特征形成具有北方地域环境特色的建筑形式。
此外,传统的北方建筑设计风格与思路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与作用,从环境适应性的特征上看,北方建筑设计适应性特征应当具有几点表现:
①北方建筑设计群体通常都是依据地方的气候与风势走向进行建筑设计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北方建筑具有防风御寒的功能特点。
②北方建筑设计中为了适应地方环境特征,通常在设计中会出现建筑内外之间的过渡区域。如门厅、阳台等。
(2)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得到显著的提高。因而,居民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建筑本身的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也具有各式各样的要求,包括北方必备的采暖与通风等设别的要求等等下图为某高校的工程建造示意图。(如图1)
这种舒适程度一般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北方严酷气候条件就使这种现象表现的愈发明显。气候适应性策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上对资源浪费的问题。能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让建筑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好的避免不利影响的产生。
3 结 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建设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甚至是具有硬性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其往往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被接受的能力。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针对北方地区寒地特征,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建筑工程设计与寒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增强建筑工程寒地设计的适应性能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与素养。从根本上实现北方地区的建筑工程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胡经纬.浅析北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
[2]朱锦清.北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
[3]梅洪元,张向宁,林国海.北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建筑学报.2011(09).
[4]曹威.生态设计在寒地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12(05).
[5]李济民,高国涛.浅析建筑技能技术的运用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
【关键词】技术措施;概念内容;确定分析;技术优化;费用控制
引言
实行清单计价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体性费用与措施费用的分离。对于实体性项目而言,每月能直观地计量出完成的任务;技术措施项目不是工程实体项目,不易统一、计量不直观,其发生有的与实体工程中的具体活动相关,有的与实体工程的具体活动无直接关联性,技术性措施项目与工程特点、施工组织设计等密切相关,不同工程的措施项目发生的范围和内容是不同的,不同的技术方案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
1 技术措施项目费的概念
措施项目费用是指完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组织、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非实体项目所需的费用,按措施的特点分为技术措施项目和组织措施项目。技术措施费是指发生于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其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施工排水降水、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脚手架、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其他施工技术措施等。
2 技术措施项目费的确定分析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规定,技术措施项目费应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可以计算工程量的措施清单项目采用综合单价方式报价,列出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其余的措施清单项目采用以“项”为计量单位的方式报价。技术措施项目费用是最能体现企业实力和项目方案优势的一项费用,是企业竞争项目,是留给企业的竞争空间,在工程量清单中只列“措施项目”一栏。招标人提出的措施项目清单是根据一般情况确定的,没有考虑不同投标人的“个性”;投标人要根据措施项目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拆分,详细计算,结合自身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合理确定费用价格。
措施项目费用的组成,一部分是根据工程量的大小而定的措施费,一部分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而定的措施费。根据工程量的大小而定的措施费,投标报价时必须重视工程量的准确性;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而定的措施费,要根据与拟建工程相关的施工规范、验收规范、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等来确定技术措施项目。
施工方应对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措施项目和措施费用做通盘考虑,措施项目清单计价一经报出即被认为是包括了所有应该发生的措施项目的全部费用,如果报出的清单中没有列项,且施工中又必须发生的项目,业主有权认为已综合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单价中,将来措施项目发生时,投标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提出索赔与调整。
3 技术优化与费用控制
工程应有不同的施工方案和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如模板是用钢模还是木模(周转次数又是多少);基坑排水采用井点降水法、还是明沟、集水井排水法,方法不一成本也不同,采用先进经济的施工方法,既方便施工又降低造价,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社会综合效益。
3.1 施工排水和降水费用
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当然工程施工选择枯水期是开挖的最有效措施,既能加快进度,又能保证质量和控制成本,但是项目建设的特点(工期较长)决定了选择枯水期的不现实性,对于不能合理避开雨季施工(由于雨天影响人工及机械设备而增加的费用,与施工排水和降水费用不同)的项目,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其水文地质资料和周围环境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和设计,从降水成本、施工可靠性、现有设备等方面比较降水方法的实用性,选择工程的最佳方案。
3.2 模板、脚手架
工程结构形式不同,混凝土构件的部位不同,形状不同,模板类型就不一样,相应的价格就不同;模板的来源不同(自有、购买、租赁),价格也不同。要视工程结构特点、各个部位混凝土构件的特点具体分析选用合适且经济的模板。脚手架的形式、立杆横距、纵距、横杆、连墙件、剪刀撑、防护栏等措施是否科学、合理,以及采用的方式对应不同的计算规则及价格,脚手架的周转材料,是项目部自置还是按件(t)每月租赁使用,摊消费和租赁费以及局部损耗费的确定,配置的合理性等,都会影响工期以及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测算脚手架和模板费用时,首先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关于施工进度的安排,确定其使用时间和使用周期,制订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对其进行成本分析,比较它们的技术可行性和成本的经济性选出最佳方案。如某框架梁、柱模板施工方案的比选(详情见表1)。
3.3 大型机械进出场费
由于大型机械的台班费用较高, 如何发挥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要进行精确核算。在施工机械机型和配套组合上进行优化选择, 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为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奠定良好基础,使机械完成单位实物工程量的成本最低,充分发挥其机械效率,创造高的生产率。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合理编制大型机械进出场计划,严格控制机械租赁费用,进行购买或租赁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租赁机械时的公司选择,以及租赁机械的检查和日常使用的管理、维护,保证机械的使用率和技术性能,另外大型机械(如大型起重机、挖土机、运输汽车等)施工工作面及布置的机械数量决定了主要工程量可达到的最大施工强度,在安排施工进度时,综合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及时转移,使同一种大型施工机械的各个工序相互衔接,避免时间上的重叠等等是节约机械使用费用的关键。如推土机配合铲运机,进行顶推助铲作业,挖掘机与装载机配合自卸车进行铲、 装、运作业等;在租赁机械设备时,可以按工作量进行结算的由进行工程分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机械成本费用,如路面工程中的洒透层油和乳化沥青的工序,采用以 0.30 元/m2的单价按工程量结算形式分包,整个工程的洒油总费用是 508769 元,比按机械台班结算降低不少费用;在土的拌和工序中如果按照机械台班结算,由于工作面的不连续工作台班费将很高,而以3.00/m3(市场价)的拌和单价按工程量结算,整个工程的土拌和费是 1798729 元,节省机械费用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4 建议
措施费有较大的弹性,如混凝土工程量发生变更,承包人可以提出调整措施费中的模板、脚手架、垂直运输等费用,针对措施费的调整就很容易产生争议。因此合同中应明确工程量变更引起措施费调整的范围;施工方案中平面布置、排、降水方法、采用的机械设备、安全、文明施工等均与措施费密切相关,施工单位措施费的报价必须与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实际施工相符;完成措施项目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技术规程要求,制订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能否进行有效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大型商业综合建筑、消防设计、共用疏散楼梯、剪刀式楼梯、立体式地下园林和露天楼梯、加压通道、常开式防火门、折叠无机布特级防火卷帘
前言
现在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规模越来越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也越来越多。在功能多样化的商业综合建筑中,富于变化的中庭是建筑空间的重要和不可缺的元素,同时各中庭之间的水平延伸和垂直交错,形成建筑中多层立体空间的贯通。但这种设计在给使用者带来感官享受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建筑防火和安全疏散带来了难题。如何在现有消防规范框架内,解决大型建筑综合体的防火和安全疏散问题的设计难度也在加大。
在设计实践和研究中,笔者采用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防火设计,希望与各设计师交流。
合理布局疏散楼梯
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均对建筑物的疏散楼梯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这些疏散楼梯往往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布局。
以一级耐火极限商业建筑的地上二层和地下一层为例,疏散宽度计算如下:
现全国各地许多十几万、二十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不断出现,如广东省广州市的天河城广场、正佳广场、佛山市保利水城、太古汇等。建筑内每层的建筑面积都达到几万平方米,从表中可见,大型建筑每层通常几个、十几个的防火分区,如果通过中庭几层的防火分区面积叠加计算,数量就更多。因此疏散楼梯宽度和数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非常重要,楼梯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布局,同时与商业的有效面积和实用率也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合理设计楼梯,既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又满足建筑经济、使用、美观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以参考:
采用共用疏散出口。若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了两个以上(不包括两个)疏散出口时,尽量在相邻防火分区的交界处布置疏散楼梯,不同的防火分区共用疏散出口,即可保证商业空间相对集中,又可有效地解决疏散距离可能过远或尽端走道的问题,减少每个防火分区的楼梯数量,避免楼梯对商业空间的消极影响和破坏。(附图1)
设置剪刀式楼梯。在楼梯的面积基本不增加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交叉的剪刀式梯段形式,原有楼梯还是作为一个安全出口,并不会增加疏散出口,仅增加了楼梯的有效宽度。相当于在原有楼梯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近一倍的疏散宽度,从而有效地增加建筑的实用面积,提高实用率。
采用立体式地下园林和露天楼梯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由于疏散宽度和距离的要求,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地上和地下的面积折算系数分别为50%和70%,地下需要的疏散出口多于首层平面40%左右,设计师经常为了这增加的40%的楼梯而绞尽脑汁。为了建筑空间的完美和形式的协调,设计地下露天园林或广场作为疏散出口和采光空间。通过地下露天庭院和利用露天庭院设置露天楼梯和园林景观,结合地面上园林布局,在作为消防疏散出口的之外,既为封闭的地下空间引入空气和自然光,改善了采光和地下商业空间常见的压抑感,又达到节能的效果,功能与建筑空间达到完美结合。(附图2)
本设计方法一举多得,可达到实际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的合理结合。首先,很好解决了消防疏散出口的问题;其次,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有效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管理成本;再次,由于露天的庭院和楼梯不计算建筑面积,不占用室内空间,相当于增加实际使用面积;另外,所创造的空间效果,大大丰富了地下商业空间,又提高地下空间的经济价值。
设置加压通道
大型建筑,其内部的空间对开敞和开阔的要求较高,按规范,至疏散出口的距离不超过30m,这一距离经常不能满足大型的商业空间的使用要求。为解决疏散距离的问题,在疏散楼梯外设加压通道。
加压通道设置参照人防设计避难走道的做法,在疏散走道设加压设施,并设甲级防火门,消防疏散时通过甲级防火门至加压通道进入消防前室,相当于延长了安全出口,可解决大空间的部分区域疏散距离过远的问题。
使用常开式防火门:
在大中型公共建筑中,为解决消防疏散和使用需要,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在防火分区之间或疏散通道上设置防火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因为人流较多,防火门经常频繁开关,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防火门经常频繁开关,此种非紧急状态下的使用,影响产品的寿命,造成维护和管理的费用增加。
其次,使用较集中的通道上,有些人为使用方便,会取出闭门器或使用障碍物,使得防火门经常处于常开状态。如万一出现火警,防火门紧急时无法关闭,起不到防火防烟的作用,从而造成火灾蔓延,形成更大的损失。
为解决疏散中的问题,设计中可采用常开防火门。建筑疏散通道中的防火门通过电气控制,通过电磁作用力吸合防火门使其平时处于常开状态,建筑通道畅顺。当发生消防报警时,防火门两侧的感烟和感温探测器任何一个报警动作时,使电磁失电,防火门通过弹簧引力,防火门又可自动关闭,实现防火分隔,达到有效控制火灾蔓延的目的。
本方法的优点很明显,首先,由于常开防火门平时不使用,一直处于保养良好的状态,在紧急状态中更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其次,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畅,使用更方便合理;同时,其做法较简单,成本低,降低了建成使用后的管理和维护费用。
使用折叠无机布特级防火卷帘
对于商业建筑的中庭为保持空间的开阔和连续性,四周一般设计为临空,栏杆或栏板处均不设柱或竖向构件,当采用特级防火卷帘做为防火分区时,常用的特级防火卷帘的垂直导轨无处收口,现如采用折叠无机布特级防火卷帘,就可方便的解决此问题。
此种防火卷帘仅在天花内设轨道,地面和垂直面不设导轨,启动时,卷帘直接从天花内降落至地面。可制作成任意形状,多边形、圆形、弧形等,基本可满足中庭的多种形态。(附图8)
六 结语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多项商业建筑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性方式解决常见的消防设计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供设计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关键词:建筑施工;节能设计;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在建筑行业实现节能的目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对节能给以充分的重视,建筑设计的环节对于建筑节能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1 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的节能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和外部环境方面来实现,在进行建筑施工以前,对于建筑的施工位置是要进行严格的选择。施工的位置是受当地的气候、地质和地形以及周围的环境共同影响决定的,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施工的周期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施工,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在建筑施工位置确定以后,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来结合外部环境来进行建筑的设计,做到既有利于当地气候环境的改变,也要创造对建筑节能有利的环境。在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在建筑的周围种植树木和植被,这样对于空气的净化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树木在遮阳和降低噪音方面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建筑物的周围还可以进行人工湖的开凿工作,这样建筑可以利用水来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在进行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好的设计方案是可以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这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整体体型的设计和建筑的日照以及朝向上。在进行建筑朝向和日照时间的选择上,要做到夏季尽量防止太阳的辐射,而且要能够自然通风;冬季要能够获得足够的日照,并且要避开冬季的主风向。在进行朝向的选择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建筑的地形和城市规划的制约是非常大的。要使得建筑在冬季和夏季都可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来进行平衡。
2 单体的节能设计
2.1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时候,不但要从建筑的整体上进行节能设计,也要从建筑的各个部分上进行节能的设计,在对屋顶、楼板、墙体和门窗上都可以进行节能的设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外部气候条件,使节能设计可以达到改变室内气候环境的特点。在对建筑的屋顶进行设计的时候,因为屋顶是室外与大气接触的重要部分,在对屋顶进行节能措施使用的时候,可以对于屋顶的形体进行选择,一般的屋顶都会采用坡度适中的屋顶,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还要进行屋顶的保温材料的施工,而且更加需要在屋顶设置保温隔热层的施工。在对楼板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楼板结构中的空间,以及对楼板的吊顶造型加以利用,在楼板的中可将水管布置在里面,这样就可以在夏季利用冷水循环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在冬季可以利用热水循环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进行建筑墙体的设计时,墙体一定要具备保温、防潮和隔热的作用,要想使墙体更加节能,可以自寒冷的地区使用空心墙的设计或者是各种蓄热墙体的设计,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可以在墙体中使用风口设计,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在建筑的两侧设置阳台开口,在开口的两侧设置挡风墙,使得风可以通过风墙的阻拦向阳台吹去,这样更有效的促进室内空气的通风情况。在进行建筑门窗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我国建筑的高耗能很大一部分是由门窗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所以,进行门窗的节能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在设计的时候要明确建筑的朝向和窗墙的比例。在门窗的设计时候要设置遮阳措施,我国节能标准中规定,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宜设置外部遮阳;要根据需要合理地组织门窗的通风换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对于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门宜设门斗或采取其它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其它地区建筑外门也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也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
2.2 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的空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
2.3 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在进行建筑的施工时,使用什么材料的建筑施工材料对于建筑的节能是影响非常大的。在选择建筑材料方面要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3 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学习
3.1 学习现有的节能技术
当前,很多建筑师不太懂节能技术,以及如何把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建筑师不能只是设计时套用标准图,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节能原理,才能在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所以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学习。
3.2 学习建筑节能新“理念”
在推行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节能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应该是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中国传统民居,例如京津风格的四合院、桂北风格的吊脚楼、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都蕴含了丰富的节能理念,它们的设计和用料都给建筑师以无穷的启示。这种以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冷空气入侵,符合京津一带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符合南方夏季炎热、湿度大、空气流通需求量高的特点。中国传统民居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与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节能的借用范式,形成新的节能理念。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些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现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越来越重视,建筑在能耗方面一直都是居高不下的。在建筑方面进行节能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都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近年来,我国在能源供应和使用方面都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实行节能措施是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忱.房屋建筑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2]卢求.生态节能建筑的开发与设计[J].建筑晚报,2005.
[3]陆文军.节能建筑不能停留在概念阶段[J].中国建设报,2005.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90-02
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对于城市、地区及国家而言,它也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来源。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仿古风之后,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保护历史建筑使得城市的优秀历史和文化在弘扬社会文明、丰富城市内涵中发挥独特作用。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国家和民族地域性特征,研究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出于交通、居住、商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必将引发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活动,引发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给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早。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起步到建立相对来说比较晚,遗产保护概念、立法、现代保护理论技术、保护专业等从无到有并逐步深入成熟,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进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取得巨大进步。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同时很多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工程都有评估工作做为先导。
然而,目前各地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信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文档,或者是单个计算机的电子文档,这些电子文档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个别地方开展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历史建筑的虚拟复原,如西安的大明宫复原工程,也需要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各地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部门已经开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这些建筑信息模型多是针对一个建筑的具体操作。一些单位如大型设计院已经将本单位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内部联网,但是这种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无法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在海量信息中自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
历史建筑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环境价值、保护价值,需要科学的评估;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复原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历史建筑保护的材料选购、价格计算,也需要数据分析;历史建筑的分类、寿命分析预测,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这些分析工作需要强大的分析工具,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急需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2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概况与应用
与其它专业相比,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为落后,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经验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单纯以经验、直觉和灵感等传统建筑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科学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和方法,引入各种计算机分析技术对建筑作出客观、正确和符合实际的评价。
20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让设计师们摆脱了制图板的束缚,使传统的纸质图纸电子化,为设计的增添和修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过,CAD技术只是一种二维图形数据处理方式,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图效率,但是在后续阶段的再利用方面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nng,简称BIM)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建筑数字技术,这个模型包含了建筑所有信息的综合数据库,可以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其对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决策速度与准确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优势。美国国家建筑科学协会(Americ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简称NIBS)给出BIM在实用中的定义: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存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计算机模型,便于业主和经营者利用信息进行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维护。
BIM是一个基于3D的面向应用对象的工程数据库技术,包含了设计意图、项目资料、建造信息、设计管理数据等可视化信息。设计师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建筑物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等全生命周期所有信息的综合大型数据库。
建筑信息模型为历史建筑保护项目提供从最初概念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里做出任何决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历史建筑的管理和开发工作进入量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建筑信息模型将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发展为数字资源库,使得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并将此作为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建筑管理和维护中,能够将历史建筑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有助于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更新、检索、维护和交流,避免这些资料和信息因为分属不同部门而难以共享,同时可以避免有关的纸质书面资料因年代久远而破坏、遗失。同时,在前项工作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客观、公正、适时的追踪评估,建立历史建筑开发的监测和激励机制,保证历史建筑保护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旅游开发带来的危害。
3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历史建筑资源管理
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需要着眼于拓宽视野,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观、历史文化观、法制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方面,从更广阔长远的视角挖掘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价值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这种保护模式是系统的过程,其模式与方法研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各种价值,提高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提出,为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
3.1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
实际中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指数测评都是同时针对多个对象进行的,每个对象的属性更加复杂和多样,而且多数信息是图像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需要运用更为高效的数据分析软件。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绿色计算。
3.2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云服务平台
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需要功能强大的、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的、实现集群计算的动态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建筑信息管理平台BIM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是实现面向历史建筑生命期工程信息管理的底层数据支持。然而由于BIM模型的复杂性,使其计算机实现十分困难,成为了推动基于BIM的信息集成和管理的障碍。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科技问题,即适应数据仓库下的多维数据集如何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多维矩阵表达。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与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内涵。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这种模型是以数据立方体的形式展现数据。
4 基于多维数据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实现
基于云服务系统平台的物理基础,将以网络中心为支撑;并制定一定的资源共享规则,将武汉市近代建筑保护规划设计与施工等相关部门的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子系统连接入我们的云服务系统,汇集在统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于这个平台能够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实现部分信息的查询与交互。具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如下功能:
1)提供历史建筑环境数据,了解武汉近代历史建筑分布情况;
2)显示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其现状影响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过虚拟建造、信息化建模实现建筑的可视化和信息数据的可查询化,能够根据建筑数据的各种属性,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3)辅助具体建设项目的计算,包括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和决策;
4)建立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价值的专家评判体系,并统计辅助保护规划;
5)构建针对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海量数据的集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的云计算服务体系,构建和配置联网云服务平台。
其中历史建筑测评系统的数据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多个专家的多个样本,因此我们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提供上钻和下钻功能,易于投影转换,使用方便;且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利用跨学科优势对城市建筑学、文化学进行完善与补充。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具体内容包括:
1)设计具有广泛性的时空观架构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模式和方法,增进人们对城市历史建筑潜在价值的认识。并综合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信息标准以及信息集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BIM构建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为-实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技术和平台。
2)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数据涉及到多个指标的不同时间的多个样本,因此可以设计开发面向多对象的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数学建模与动态数据分析软件,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历史建筑的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历史建筑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3)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架构的信息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技术。实现历史建筑信息海量基础数据的存储。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型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住宅节能与住宅建筑设计的关系
1.1住宅节能与居住舒适性的关系
居住舒适性是目标,节能是方法。不能因节能舍弃居住舒适性,舒适性必须与国情相适应,需要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1.2住宅节能与科技应用的关系
住宅节能技术的应用,并非必须依赖高科技。节能应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低成本的适用技术。引进的节能技术应尽快国产化与本土化。
1.3住宅节能与地域气候差异的关系
应消除推行节能技术的地域偏见。北方寒冷地区采暖的节能同然重要。南方炎热地区的空调节能也同样重要,冬冷夏热过渡地区的采暖、空调节能更加重要。北方应强调保温,南方须重视遮阳隔热,需视气候差异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
1.4住宅节能与整体技术的关系
要做好保温、隔热、降耗等单项节能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但更应重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节能技术。应该将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材料选用、维护保养、日常运营等各阶段、各环节,作系统和整体的综合考虑。
2.节能型居住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节能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总体规划设计;2)建筑单体设计;3)建筑设备设计.
2.1总体规划设计
2.1.1建筑选址
建筑基地不适宜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因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易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底层或半地下层建筑为保持所需的室内温度所消耗的能量,就会相应的增加。所以建筑基地应尽量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为建筑争取日照创造必要的条件。
2.1.2建筑布局
利用建筑楼群合理布局,充分结合特定地点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和建筑物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等,建立自然—人工生态平衡系统。具体体现在通过楼体排布的方案组合中,按以下原则挑选规划方案:充分利用和争取日照;避免风漏斗的出现,合理组织气流,减少建筑热损失;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辐射,对夏季炎热气候考虑充分。在规划布局中,可以通过建筑的手法来尽量改善日照条件,比如:a.多排多列楼栋布局中,采用错位布置,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b.点、条组合布局时,点式住宅布置在朝向较好位置,条式布置其后,争取日照。
2.1.3建筑形态
节能建筑的形态不仅要求体型系数(外表面积/体积)小,同时需要夏季日辐射得热少,冬季还需要对避寒风有利,但满足此三项需要的建筑形体常不一致,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当地夏季气温和日辐射照度、建筑朝向、各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和局部的风环境情况,需要具体权衡得热和失热的具体情况,优化组合各项因素后得出结论。仅从夏季得热的角度,建筑应有合适的长宽比。加大进深由8m增加到14m,可以使建筑耗热指标降低11% ~ 33%,因此对于1000 ~ 8000m2的住宅,进深控制在12 ~ 14m有利于建筑节能。
2.1.4建筑间距
阳光对于个人不仅有卫生学的意义,同时对人的心理及精神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是热源,同时还可以提高室内的日照水平,保证住宅室内具有一定的日照量,从而决定建筑间最小间距,并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建筑群体的布置。建筑采用斜屋顶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可以缩小住宅间距。
2.1.5建筑通风
适当布置建筑物,冬季降低冷风风速,可减少建筑物和场地表面热损失,节省能耗;夏季可以组织良好的通风,在建筑物之间及建筑内部形成良好过堂风。
选择一种新研制的特殊窗框及其开合装置以其低成本、低技术含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外界空气从窗框的底部进入,再由顶部进入室内。从而避免过高的空气流动速度.不会产生令人不适的过高的气流感。窗框内置的噪声吸收板,可以同时防止冷凝水的侵入并过滤空气。整个结构作用的前提是,通过风和气体动力的有效作用面积形成足够的压力差。这种结构与普通窗户一样易于清洁。其最大的优点是,使用者可以通过总线系统及计算机掌握并控制不同通风条件下的能源消耗。
2.1.6建筑朝向
朝向的选择考虑因素有:冬季具有适量和一定质量的日光照入室内;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居室外墙面;夏季通风良好,冬季避免冷风吹袭;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照顾居住建筑群体组合的需要。
2.1.7合理的多户单元的组合
多户单元的组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塔式高层住宅,过去做为—个标准层布置8户— 10户,显然使每户功能质量下降;。既能达到多户单元组合的同的,又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室内组织合理,不会出现死角和暗房,节地效果较高;当布置3户4户,功能改善.但节地效果明显下降。板楼高层住宅,常规布置成2户,布置3户— 4户时,可明显节地.但中间户通风较差。
2.2建筑单体设计
2.2.1围护结构
外窗的能耗包括通过玻璃、窗框的传热,窗缝的空气渗透,夏天太阳辐射得热三个方面。普通外窗的能耗远远大于外墙。传统方法有控制窗墙比(窗户面积与窗户面积加外墙面积之比值);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加密封条,减少冷风渗透等;注意隔热条的选用(隔热条对隔热门窗的整体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门窗节能中,改善窗户保温效果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市场上中高档的住宅产品多采用中空玻璃、隔热玻璃、反热玻璃等,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像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等节能玻璃,在成熟产品中的应用也逐步在得到加强。
建筑外墙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最大的建筑结构,因此,其保温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节能效能。我国现阶段的外墙设计普遍使用了聚苯板以及新型的酚醛PU保温板材料。此种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等优点外,其吸水率导热能力也相当出众。在此种复合保温系统的作用下,建筑物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保温目的,避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热量流失。而顶层设计则要求可以抵抗雨雪、大风、日照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建筑能耗。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通常的做法是铺设抗寒保温材料或者是架设阁楼结构。这两种做法成本低,技术难度也较小,而且可以很好的实现上述目标,适合我国的大部分建筑。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夏季自然通风状态下,屋顶和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可能过高。为此根据不同的转热系数,规定屋顶和外墙的热惰性指标不低于3.0和2.5。对屋顶和外墙的热惰性指标提出要求,同时可使屋顶和外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摘要:目前,随着科学发展,社会建设需求,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包括了对基础的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地基处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基础的选型和造价两个方面。目前针对地基的处理和基础设计进行浅要探讨。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基础的选型一定要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土体的承载力以及工程造价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确定的。
关键词:高层设计;地基设计;处理方法;
前言
基础对建筑物和地基来说是必要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以看得出,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着分布成线形,可是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可以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而已。
1.地基的处理方法
(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
(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3)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2.地基设计时注意点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对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计算。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形验算的荷载值;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施工顺序等,按有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3.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1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1条设柱基拉梁。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不分缝。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控制高层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笺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后浇带设计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