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

第1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幼儿恐惧心理的特点

幼儿的恐惧心理具有针对性、持久性和迁移性等特点。

所谓针对性是指幼儿只对特殊的事或者物产生情绪和生理上的不适,而这些事物是潜在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很低的事物,但是存在恐惧心理的幼儿一旦接触到恐惧源就会产生恐惧反应。

据研究证明,幼儿产生的恐惧心理,对幼儿的一生都存在影响,造成他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当成年后遭受精神打击时,幼儿时期的恐惧心理也会再次浮现,这就是幼儿恐惧心理的持久性。比如,笔者在山东聊城某幼儿园实习时发现一名幼儿对红色食物具有恐惧心理。在对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中发现,该幼儿曾经无意间吃到涂有红色辣椒的饼干,在此之前该幼儿对红色食物不存在恐惧心理,由于红辣椒的辛辣使幼儿口腔感觉不舒服,大哭不止,并且由于辣椒的辛辣特性使幼儿还大量的流汗,之后该幼儿就对红颜色的食物都存在了恐惧。当看到红色的食物时,就会情绪特别激动,想要试图扔掉或者避开,如果家长要求她吃,她就会大哭不止并且出汗。可见,由于一次的经历,该幼儿对红色的食物产生了针对性、持续性的恐惧心理。

所谓迁移性,是指对特殊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幼儿,在得不到有效矫正的情况下,会发展为逐渐对恐惧源相似的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其子的连续观察后就曾提出,“幼儿的惧怕心理是会迁移的,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避免使幼儿产生惧怕。”

笔者在实习幼儿园对另外一名幼儿进行个体观察发现,该幼儿与其他幼儿不同,对小动物存在明显的恐惧心理。当他发现有小动物,如猫,麻雀,白鼠出现时,都会突然打一下战栗,然后情绪开始激动,扭过头去不看小动物,要求老师陪着他马上离开。如果老师稍微延迟一会儿,他就开始大哭不止,并且自己不敢动。根据该幼儿的情况,笔者与其家长进行了交流。从儿童家长口中得知,曾经有一天,这名幼儿和奶奶在街道上散步时,突然有一条患病的流浪狗冲着他们跑过来,并把奶奶撞倒。当时他就吓哭了,后来在家长的安抚下情绪慢慢稳定,但是连续4天晚上睡眠质量不好,睡着觉突然哭喊大叫。在此之后,幼儿对狗有了恐惧心理,并且连带着对猫、麻雀、羊等小动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可见,该幼儿由于对狗存在的恐惧心理未能得到排解,迁移致对其他小动物也出现了恐惧心理。

幼儿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幼儿的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恐惧心理自然由此而产生。

家庭原因 有不少家长通过一些模糊的事物来恐吓幼儿,从而达到幼儿听从家长命令的效果。幼儿由于不具备充分的生活经验,又对成人存在膜拜权威的心理,逐渐在被暗示下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心理。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时,有些家长会说:“你再不听话,我明天就告诉你们老师,让你们老师收拾你。”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使幼儿在内心留下了对老师的惧怕,阻碍了老师和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此对老师产生的惧怕,会使幼儿不愿意上学,在幼儿园也不开心。

遗传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教授作出的非正式性调查显示,一般母亲怕什么,孩子就怕什么,父母的性格心理特征对于孩子来讲起到了一种先天遗传的影响作用。幼儿遗传得来的性格气质会导致某些特定恐惧的产生。

幼儿园因素 当前在办园理念和教师素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教师在学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秩序和进行教学,便用做不完作业或不听老师的话就关到黑暗房间一类的话对幼儿进行恐吓,这就导致了幼儿普遍存在的害怕黑暗的心理得到了强化。其二,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过分的丑化和恐怖描述,使幼儿容易在接触和理解想象后产生恐惧心理。其三,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不够了解,对幼儿普遍存在恐惧的事物不能给予符合儿童特点的浅显全面的解释,使幼儿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得不到解答。

如何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

家庭对策 家长要正视幼儿恐惧心理。对于幼儿存在的恐惧心理,家长避免过度放任或者过分严格,这些对于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都非常不利。作为家长应认识到,恐惧心理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不存在危害的,甚至还对幼儿有益处。在幼儿出现恐惧心理之后,应积极配合幼儿,倾听幼儿产生的恐惧,在幼儿表达中,使其恐惧得到一定的释放。同时对症下药,针对幼儿产生恐惧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辅助幼儿消除恐惧。如在幼儿出现社交恐惧时,家长不应当嘲笑讽刺幼儿,或者强行让幼儿和陌生人接触,这些对于消除幼儿恐惧都毫无意义,而应找出合适时机和幼儿交流,了解到幼儿不愿意接触陌生人的原因,及时地讲解给幼儿,使其内心的疑虑得到解决。在下次要接触陌生人时,可以提前告诉幼儿,并且鼓励他,相信他能够克服这种恐惧。

家长还要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儿童具有其年龄阶段特有的行为特点,如爱模仿,对父母有依赖性。所以,在消除幼儿恐惧心理的教养中,可利用幼儿这些特点,如对于怕黑暗的幼儿,家长可适当陪伴幼儿一起在黑夜中相处,细心教导黑夜产生的原因,使幼儿缓慢接受;当幼儿出现恐高心理时,家长可以陪伴着幼儿一同坐电梯,并且说明,只要站得稳稳的,不会有危险。而当幼儿为消除恐惧心理作出一定成绩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比如在幼儿愿意和父母一起坐很高的电梯时应及时地鼓励说:“宝贝真棒,变得勇敢啦,坐电梯是不是一点都不可怕呀?”但是鼓励应适当。而利用幼儿效仿心理,可通过言语讲述榜样或自身去尝试,使幼儿体会到其他人在面临其恐惧事物时的正确反映,从而使幼儿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克服恐惧心理。

第2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用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使口腔疾病的诊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 医患沟通;口腔诊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医患关系的信任度却在不断下降,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大幅上升。口腔医学有其特殊性,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少,社会重视度低,自费医疗项目较多等,导致口腔医疗中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较其他临床科室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医患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1 良好的医患沟通对口腔诊疗的重要作用

1.1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口腔诊疗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口腔诊疗医疗纠纷约90%是患者不满意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口腔科患者来就诊时往往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牙痛折磨或头面部外伤的身心打击,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患者不但需要医务人员的诊治,还需要医护人员从心理上给予的理解关心和抚慰。医务人员向患者耐心的讲解病情状况,诊断和治疗计划,会加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从而降低了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恐惧感,也因此使治疗可以顺利开展。

1.2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应激,还可以使患者有良好的情绪,放松的心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就医务人员而言,这种放松的医疗情绪中的医疗活动,使医务人员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满足。良好医患关系,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对医生的心理健康也十分必要。

2 如何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2.1 提高沟通技巧 与患者沟通时总体上必须遵循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原则,详细的告知患者的病情,口腔诊疗计划,医疗费用情况,使患者对治疗疾病心中有数,对医务人员治疗充满信任和信心。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谐,平易近人,多询问病人的感受,倾听病人的叙述。

2.2 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在医疗工作中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前要对患者恐惧心理进行疏导、抚慰,让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治疗。特别是儿童,在孩子接受治疗前,要根据孩子的合作程度进行安慰、鼓励或奖励,使孩子有效的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开展。

2.3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口腔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各种不同职业身份不同文化层次和道德修养的患者。而我国目前有职业医师证的注册口腔医师与患者的比例约为1:1000,口腔科医生每天平均都要面对50多个患者,要对每个患者做到心理疏导-诊断-术前谈话-治疗-医嘱,有时难免力不从心。这就更要求口腔医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知识。

2.4 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规范诊疗、合理检查、诊断、治疗、确保医疗安全,过硬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获得患者的满意。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邓转云,郭永利,王敏.融洽口腔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初探.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662-1664.

[2] 缪汉韬,王叙园,易文钦.加强医患沟通、构造和谐医患关系.东南国防医药,2012,7(14):377-378.

第3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近日,人们关心日本地震、海啸的相关消息。打开电视机,不时地就有巨大的海浪吞噬城镇、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中紧张搜救、幸存者寻找亲人等画面,惨痛画面触目惊心。家长请不要忽视身旁孩子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二、主题

心理地震、恐惧。

三、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课堂上彤彤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学习心不在焉,时常遗忘东西。下课也是一个人独处,不与同学玩耍。学校举行安全疏散演练时,她表现得更为惶恐,情绪异常紧张。我把这事反映给她妈妈,她妈妈才跟我讲彤彤出现这种情况有一段时间了。据她妈妈介绍,彤彤经常与大人一同观看电视,在大地震的那段日子,电视里经常播放震后的抢救场面,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画面,彤彤变得异常恐惧,晚上睡觉也不脱外衣,眼睛总是盯着天花板,害怕地震真的来临,做母亲的更是寝食难安,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四、综合分析与诊断

经过初步诊断,彤彤的情况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儿童而言,这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通常是指人们在遭受了异常重大的威胁或者灾难事件后,在一段时间后或者持续不断地出现一些精神障碍。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上各种画面、家长们不经意间的言谈,都会构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因为对于儿童来说,即使不是亲历创伤性事件,也可能损害他们心中对安全与控制的概念,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创伤却可以引起儿童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儿童观看大量的残暴画面,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现象的出现。

受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限制,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在行为上或转化为非器质性的躯体问题,如容易受惊吓,不能入睡,做噩梦;木然、注意力分散,爱哭,易发脾气,对以前喜欢的活动没有兴趣;变得过于乖,甚至表现得超出自己年龄的懂事;出现退行,年幼时的一些常见行为会重新出现,例如尿床、吸吮手指、紧紧依附着父母或害怕陌生人等;有些儿童则透过某些身体症候来显现他们的恐惧,例如腹痛、头痛或感觉“生病”。有些孩子会在意外发生过一段时间后才有这些行为,有些孩子只会出现其中的某几种行为,较小的孩子常常在一些游戏中,如绘画或角色扮演游戏中再现创伤情境。

五、如何克服这种恐慌情绪

(一)思想上

1.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

(二)行动上

在行动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指导。

第一步:把能引起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体、细节越好),分别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惧的场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恐惧的放在最后面,卡片按顺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方法为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象上面的情景,想象得越逼真、越鲜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些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下来不再想象,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重新想象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则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

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更使你恐惧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注意,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象,都要以你在想象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步:当你想象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脸红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则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按上述方法进行练习,直到感觉心情舒畅为止。后来,彤彤做了几次心理治疗,内心的恐惧心理得以缓解,身体也恢复了正常。

六、反思

第4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疏导;纠结;心理;促进;养成;有效

1 小学生成长阶段中的各种不适应问题与养成教育的联系

1.1 入学的不适应-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关教授讲“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本来应该从小培养,对于初入学的孩子就要从入学时培养。初入学的孩子最担心什么?经过我多年的调查表明:表现有第一怕上下学被丢失。第二怕在学校找不到方便的地方。第三怕做错事老师批评。第四怕学习跟不上。第五怕作业多。这些担心给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为:情绪上变得焦虑不安、害怕、难过、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容易撒谎、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老师和家长对初入学的学生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养成教育,学生由强化训练到自我调节的过程才能够逐渐养成习惯以至成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这些通常是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他们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从而害怕或讨厌小学生活,老师和家长们要特别关注和疏导,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和路途中有安全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相互帮助,尽快认知记住人和路线;老师和家长不要用责备的语气指责学生的不是。在初入学重要的不是抓好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培养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我们对初入学学生实施的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1.2 学习适应问题

专家调查发现,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纪律适应问题

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散精力,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到了三年级以后小学生上网吧是很严重的问题。

1.4 与人相处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 坚持问题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就生成了依赖感。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不能坚持做好一件事。

1.6 人格障碍问题

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一主要表现为羞怯: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二焦虑主要表现: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三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四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五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7 恐惧心理问题

部分小学生恐惧被人欺负,有的孩子仗着自己力气大或得到老师的重用喜欢欺负弱势的同学,被欺负的同学久而久之有恐惧心理。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

2 探究造成小学生的纠结心理成因

2.1 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2.1.1 遗传因素

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都会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1.2 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我校一六年级女学生因被母亲骂而想跳楼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2.1.3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 家庭原因。

2.2.1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 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2.2 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3 学校原因。

2.3.1 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3.2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健全人格得不到培养。教师情绪化、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小学教师缺少的不是敬业精神,而是应有的小学生心理常识。

2.4 来自社会的因素

2.4.1 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4.2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3 小学生纠结心理的疏导策略

3.1 学习适应问题:1)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问题。小学生缺乏性教育,很多小学是空白,生理卫生教育都没有开设,导致小学生错误的性认识。6)智能训练: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2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3.3 健全人格的培养: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性心理教育: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和技巧。

3.4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3.5 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学配备心理辅导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3.6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已经设有家长学校教育机制和社会支持机制,但并没有真正履行义务和职责,很多是只是以一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形式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第5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第6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观念和知识培训;全程干预;自然分娩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97-02

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1]。而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确有急剧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1%―2%,80年代上升至22%,而90年代大部分医院已达45%,个别医院甚至超过60%[2]。自然分娩率严重下降,剖宫产率的急剧上升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我国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成为我国又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导致自然分娩率下降和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来源于孕妇、医护人员和社会多方面 。我院近两年来采取宣传倡导自然分娩一系列干预措施,提高了自然分娩率,逐年降低了剖宫产率及剖宫产带来的并发症,但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剖宫产率应低于15%标准仍高出许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建卡的孕妇1346例,从孕期开始至分娩结束的全过程进行培训和产程指导为观察组,与2009年元月―2010年12月未干预的1189例为对照组进行百分率比较。

1.2 方法

1.2.1老师的选择 责任心强并具有爱心和耐心;资历高、助产技术娴熟、懂得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强、善于和不同层次和性格的对象进行沟通。

1.2.1 培训对象 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孕妇及陪产家属。

1.2.2 培训时间 医务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前三周每周3、5集中培训,以后每天利用早会和业务学习时间强化培训。孕妇和陪产家属每月第4周的周三下午3.00―5.00。

1.2.3 培训内容

1.2.3.1 医务人员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责任意识,摒弃一切不良因素(监护任务重、怕担风险、利益驱使等):初产妇的产程一般要10h左右,医生监护任务大,责任大,而剖宫产手术只需1h 左右,任务轻,而手术费用又是自然分娩的几倍[3],加上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不尊重和误解,医疗纠纷的增加, 部分医生为了减少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而扩大剖宫产的适应症等诸多因素。致使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为了逃避责任和利益最大化而诱导孕妇和家属选择剖宫产,随便扩大剖宫产的指征。所以教育医护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保证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和剖宫产带来的并发症的很重要的一步。

(2)自然分娩的好处和剖宫产带来的并发症: 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潜力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4]。这一过程虽然有疼痛、产力带给孕妇的身心负担,但同时具有良好的优生作用。自然分娩的胎儿,可通过子宫有规律的收缩和产道的挤压,将呼吸道的羊水和粘液排挤出来,能使胎儿的肺得到锻炼,出生后有利于新生儿呼吸功能的建立,促进肺功能的成熟,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经阴道自然分娩过程的婴儿抵抗力强,不易患传染病;从阴道自然分娩的婴儿经过主动参与一系列适应性的分娩机转,婴儿皮肤及末梢神经的敏感性较强,为出生后的身心协调和智力发育打下良好基础;阴道自然分娩阵痛时,子宫下段变薄,上段变厚,宫口扩张,使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力增强,有利于产后恶露排出,促进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和产后感染等并发症;阴道分娩身体恢复快,并发症少,有利于提高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阴道自然分娩避免了剖宫产术的并发症,麻醉意外,手术并发症等,如伤口疼痛,产后出血、产后伤口感染,腹腔粘连等[4]。

(3)心理学相关知识:由于紧张的情绪使植物神经不平衡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及产妇的心跳加快,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在当今医学模式逐步改变的情况下,心理指导在分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5]。根据孕妇的年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职业等,进行适时的个体心理疏导和护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使产妇走出对产时疼痛的恐惧、怕影响身材、择良辰吉日、自然分娩的婴儿安全无保障、剖宫产的婴儿更聪明这些误区。心理疏导和护理贯穿于孕妇怀孕初期至分娩的全过程。

(4)产程观察和助产技术:医生和助产士要仔细观察分娩时的四个产程,根据产程进展情况、产妇的宫缩能力、对疼痛的耐受性和胎头下降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指导如何正确使用呼吸及松弛技巧,正确使用腹压,减少体力消耗,必要时给产妇以产程提示;对年轻医生和助产士应注意对助产技术的培训,掌握助产技术的适应症和助产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是提高自然分娩率和降低剖宫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5)剖宫产适应症及并发症的预防。剖宫产是一种手术,并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只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综合症和围产儿生命的一种手段。医务人员一定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医学指征,如巨大儿、骨盆畸形或狭窄、胎儿宫内急性缺氧、胎位不正、母亲患有疾病不能耐受自然分娩,有突发事件需要终止妊娠时等。对不具备自然分娩的孕妇在术前应进行评估,预判其发生并发症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产妇和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取得积极配合。

1.2.3.2孕妇和陪产人员 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公共课,建卡孕妇全员培训。

培训内容为:(1)意志和自然分娩观念的培训: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让孕妇和家属都了解分娩虽然会有疼痛,但这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自从有了人类都相应产生了。祖祖辈辈都能忍受这个疼痛,到我们这些现代人就更没问题了。不要因电影、电视剧的过分宣扬分娩时的痛苦场面而产生畏惧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与分娩时疼痛作斗争的信念,只要自然分娩条件允许,一定会成功;并告知经历了分娩疼痛的产妇才对自己的人格完整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历练,只有经历过了分娩的阵疼才会更加珍惜母婴之间的亲情,懂得养儿才知报娘恩的道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对自然分娩对胎儿和自身的好处详细讲解,让孕妇及家属懂得自然分娩遵循自然规律这一理念,树立自然分娩的观念。

(2)女性的生理特点:用一些教学工具,讲解女性骨盆的构造及怀孕时的生理变化。在怀孕4周后,身体开始分泌可以使韧带松弛的荷尔蒙,使得关节部分变得柔软,分娩的时候因为这些物质的作用,骨盆轮变得松弛,让分娩变得容易。

(3)孕期饮食指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和家人对孕妇都高度重视,为了保证孕期营养和得到一个健康的小宝贝而加大对孕妇的饮食营养,造成巨大儿的增多,给自然分娩带来了不利因素。有资料显示:随着产前体重的增加,剖宫产率逐渐升高,自然分娩率逐渐下降[6],所以要对孕妇的孕期膳食加以指导,加强孕期保健,合理饮食,避免饮食过剩。让孕妇了解孕期体质指数增加的正常值,剖宫产率随体质指数增加而上升[7],体质指数过高,发生胎位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原因主要是肥胖孕妇巨大儿的概率大[8]。所以一定要教育孕期孕妇控制体重的方法,并要因人而已,同时孕妇应注意营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做一些己所能及的劳动和锻炼,减少高热量的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以每周增加0.3g为宜。

第二阶段对具备自然娩条件和有剖宫产指征的分开培训,具备自然分娩条件的培训内容为(1)产程中的配合,请自然分娩产妇现场做经验交流,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和能力。(2)待产和分娩情景模拟:模拟待产和模拟分娩场景的训练,不仅教会孕妇如何从生理的角度来对待分娩,而且通过人性化的医生、助产士和家属陪伴,与孕妇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引导孕妇以愉快、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待产和分娩。

对不具备自然分娩条件需要进行剖宫产的孕妇培训内容为:(1)介绍随着科学医学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剖宫产对保证母婴健康有保障,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2)指导孕妇在术中、术中和术后的配合及心理护理。(3)做好术前宣教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让其了解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取得其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分娩期4个产程的具体指导

1.3.1第一产程:此期多数产妇尚能承受因宫缩疼痛产生的不适,随着宫缩的进展,宫缩不断增强而间歇期缩短,产妇往往很敏感,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紧张、甚至不敢呼吸[9]。此期助产士和陪产人员应陪伴左右,指导安慰孕妇,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对于疼痛不明显的准妈妈要多鼓励、多表扬,一起坚定自然分娩的信心,让准妈妈按时进食,以保证充沛体力。

1.3.2第二产程:是整个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由于先露部的下降给产妇带来不适感,造成产妇紧张和恐惧心理加重。此期医护人员和家人要倍加关注,指导如何用力,产妇开始感到有向下屏气的迫切要求,然而,当宫颈未开全时应避免向下屏气。以防宫颈撕裂和浪费体力。并在宫缩间歇时要全身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一次宫缩来临,给产妇建立信心,报告胎头下降情况,嘱其坚持,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对确实宫缩乏力者要采取助产措施,使自然分娩顺利完成。

1.3.3第三产程:自胎儿娩出直至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 在1~2次宫缩后胎盘开始剥离,出现少量出血。此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力屏气,协助胎盘娩出,待胎盘完整娩出和宫缩后才告诉其胎儿性别,健康状况,同时将婴儿抱其观看。等到缝合会阴切开伤口后, 母亲可以和新生儿一起进入产后观察室。此时就可以开始哺乳了,将宝宝放在怀里,促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1.3.4 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多数并发症在此期发生,需严密观察。此期要求医护人员及时开展母乳喂养,指导其正确喂养知识,新生儿在出生30min内给予母婴接触,让产妇享受阵疼后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郭会平,赵玲,赵素萍,等.产前宣教分娩方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4:13.

[2] 杨佳,刘明慧,张亚玮,等.孕妇分娩方式及其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275.

[3] 何立娜.影响自然分娩因素及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6月第三期(总第131期)103页 ( 2009,131:103.)

[4] 梁礼莉,闵丽华,李洁.加强自然分娩观念培训对自然分娩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1,32(12):2023.

[5] 潘陈广.分娩四产程中的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率及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192.

[6] 杨佳,刘明慧,张亚玮,等.孕妇分娩方式及其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 16(4):277.

[7] 熊庆.孕期营养与胎儿体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0):578-579.

第7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产房;人性化服务;组织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28-01

分娩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过程,是女性生命过程的重要里程碑。但据有关资料显示:约95%的女性在分娩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进而会影响正常产程进展,降低自然分娩率和分娩质量。如何提高分娩时的服务质量,实现分娩过程中的人性化服务,降低分娩过程中的恐惧感,已成为现代产科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我院是一所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年分娩量近5000人次,承担着繁重的产科工作任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不断增长,对医疗保健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要求也日益增加(1),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由单纯的治疗护理,增进到健康过程中人性的尊重和人道护理。如果助产士理念和行为上的转变尚未跟上这一形势的变化,就会加剧护患对人性化护理服务供需的矛盾,从而导致护患纠纷增多。所以人性化服务也已经引起医院管理者的共同关注。

1 对孕产妇的人性化服务

1.1 尊重患者个体,体现人性关爱

让孕产妇及家属感觉到被尊重、有尊严、有信心和安全感是我们产房的护理理念,孕产妇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娴熟的技术、幽默的语言、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是对产妇最好的情感支持。每位助产人员在接待孕产妇时,都会面带微笑,亲切的和患者握手,向患者表示欢迎,并主动介绍自己。在孕产妇面对产痛、选择分娩方式及渴望家属陪伴等情况分,感到紧张和无助时,我们会和他一起共同面对,并非常自然的使用肢体语言安抚患者。这些家人般亲切的举动,能给孕产妇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1.2 提供全程心里疏导支持,让孕妇学会与产程同行

孕产妇在孕早期,通过产检、孕产妇学校等多种渠道给孕产妇形式多样的讲授减轻孕产妇的心理负担。产时改变第一产程活动受限的传统模式,改变生孩子只是妈妈的事,让助产士和家属陪伴待产分娩,进行亲情交流,同时助产人员指导活动采用导乐球结合各种,减少药物止痛。

1.3 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

随着人们普法意识的增强,患者个人信息应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及其家属在生产过程中感觉到有自尊和安全,是我们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我们在接待新入院患者询问生育史时及相关内容时,避开其他患者或在单独的房间。

1.4 注重服务细节处理,体现人性化服务内涵

在整个产程中处处注重服务细节,让每位孕产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感受到体贴与温馨。开展一对一导乐陪伴分娩,助产士在接待每一位孕产妇前后及整个产程中,会给每一位孕产妇讲解分娩相关知识,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程进展和胎儿情况,消除恐惧心理。认真倾听孕妇的感受和需要,给与相应的心理支持。产房布置的温馨家庭化。墙上粘贴孕妈咪和宝宝温馨画面并配有温馨语言,向孕妇表示激励和祝贺,并根据孕产妇爱好播放音乐。这些简单易行,无需太多花费的做法,让孕产妇感觉自己时刻被关注,使痛苦漫长的生产过程因关爱而变得轻松;因轻松而变得愉快。类似这些服务细节,是对人性化服务的最好诠释。

1.5 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满足不同阶段孕产妇的需求

根据孕产妇的的不同要求,我院开设了助产士健康教育咨询门诊,孕妇学校,为孕妇提供相关健康知识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随时满足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当孕妇第一次产检,助产士会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孕期及产后。同时,医院配备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健康知识手册,不仅让孕妇增进了相关健康知识,也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达到了优生优育的目的,也是产科的服务更具人性化。

2 管理者对助产士的人文关怀

在医学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提高助产士的技能的同时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助产士和助产士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助产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面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家庭等诸多问题;助产士工作中急诊多,预见性差,稍有不慎就会给两条生命带来危险。所以助产士心理长期处于疲惫、烦躁、无奈的状态,心理压力很大,因此护士长如何对助产士进行“人文关怀”显得至关重要,即通过人文管理来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助产士的最大价值,是护士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2.1 注重管理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护士对自我健康关爱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工作效率[2]。为了缓解工作给护士带来的疲惫和心理压力。利用护理业务学习时机探讨如何处理工作中个人的困惑和问题,倾诉自己的心理压力,彼次寻求心理支持,互相提供帮助。当助产士因家庭琐事导致心情不好时,及时开导疏通,避免因此导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缓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护士的不良情绪或自杀[3]。

工作区配有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可缓解工作疲劳。每间产房统一配置小型利器盒,方便使用,所有物品规范统一,减少助产士的来回走动,产床、胎心监护仪、输液架均配有轮子,方便护士挪动并减少体力劳动。产床是电动产床,升降方便,根据需要摆放各种。护士在接生时无需弯腰,并配备升降凳。改变传统的站立在产床右侧接生缝合,有效减轻了护士的负担,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孕产妇。

2.2 关注护士个体,尊重护士权利

人文关怀 上下沟通 关心关爱是人的情感需要。管理者要安抚亲和、理解关心、宽容尊重助产士,着意创造心情舒畅的氛围,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鼓励,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要给予关怀慰问,做到及时疏导、排解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改变产房的环境,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转变护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深化护理改革,科学的管理模式、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不仅提高了产科质量,也提高了我们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俊.人性化服务-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1

第8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绘画、个性发展、思路、情感教育、评价

Abstract: the painting is a mirror of the children soul, we can see children's inner world through a nod. Painting is a kind of "personal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unique reflect", children will always explore and watch the world with a pair of curious eyes, they can , give a fine feelings and strong understanding and desire through young hands performance in the picture. The theme of Art education thoughts Bauhaus mission is "all visual ar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complete buildings", "let's expect, imagine and creat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combined new future building" ─ ─ It embodies the 20th century art and science of unity, art and practical combination, art ideas and daily life infiltrating into mutualmodern art education thought. Its overall concept, practical ideas, creativ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s, to a great extent, are inspiring our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day. How to find and foster kids art ability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eaching is what we have been practicing ,exploring and summarizing.

Keywords: painting, individu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素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和表扬儿童要独立思考、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并且培养创造精神,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现和培养幼儿美术才能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我们要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是指三到六七岁学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和欣赏活动。幼儿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美术教育中审美和创美过程的统一性,也强调幼儿教育中情感、认知、技能和创造活动的整体性,更强调幼儿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的去“拔苗助长”,因为通过绘画我们可以窥视到孩子内心世界,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等,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其健康成长。让孩子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孩子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明确基本思路,以形象思维训练带动幼儿的绘画知识和技能提高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素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多在活动中、游戏中去进行,让儿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儿童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他们的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而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要把训练儿童直觉的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

三、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还需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要充分的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真切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

四、要正确的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

美术教育活动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美术教学是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它能培养孩子对大千世界事物的认知和创新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了不可欠缺的作用,在学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我们更看重幼儿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 发表看法,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给幼儿造成恐惧心理。幼儿们通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老师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更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很棒的。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就会逐步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就会更强,更有动力。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其固有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让儿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画出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的作品。作为教师的我们则要充分的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绘画的心理,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你就要很好的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并正确的评价幼儿的创作,更好的引导他们,使其在美术技能上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浴.西方美术史纲要[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1

第9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辍学原因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激增,但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学校学生辍学数量也随之增长。

职业学校学校学生辍学现象的增多,对社会、家庭、学校都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学生是否愿意上学完全凭个人的意愿,国家并无法律约束,学校更没有约束力。由此引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异常激烈。各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在职业学校招生大战中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如下大功夫制做招生简章,给予学生学费优惠等。与此同时,学校内部也努力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各项服务等各方面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条件,吸引学生就读。2007年秋季开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可申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尽管如此,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学校生辍学?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职业学校生辍学呢?

一、职业学校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1.学习动机丧失造成辍学。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主要活动也是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论知识的获得,操作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然而,不少学生厌恶学习,甚至对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在百无聊赖厌恶恐慌之中辍学了。

主要表现在:⑴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早已希望离开学校,不想读书,读不进书,在家长的逼迫下读书,只好在学校应付教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对考试存在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⑵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⑶学习动机层次不高。⑷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⑸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2.心理的落差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目的是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以求社会上谋生。而学校受资金、师资、设备、学习周期等条件的制约,专业设置难以紧跟市场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师资和必要的教学实习实践设备会让学生感到失望甚至是上当受骗的感觉,进而辍学了。

3.学生在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学生对学习的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要求提高了,学校的住宿条件、就餐的环境和质量、课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简陋让学生难以坚持下去。同时孩子缺乏交流,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群体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无法克服就辍学了。

4.就业希望渺茫又是辍学的另一原因。主要表现在:⑴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⑵择业紧张焦虑心理。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⑶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二、防止职业学校生辍学的对策

1.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⑴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设置导向性的图案或经典语言。例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汗水滴滴练技能、焊光闪闪铸辉煌”等启发性、引导性的标语,形成正确的舆论。⑵各个不同的节日,把全校宣传橱窗布置一新,宣传橱窗的内容与节日有机结合。⑶抓住各种典型事例来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动机层次和兴趣,防止学生辍学。

2.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学生,用严格的管理训练学生。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很难想象能够把这些“特殊”的学生教育成才。不仅要说服教育、更要严格管理,但严格的管理不等于不尽人情的管理,更不等于法西斯的管理,而是要“严而有度、严而有别、刚柔相济”。因此,制定科学的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学生辍学。

3.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没多大兴趣,是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教育目标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比较符合他们的特点,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还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辍学。

4.用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⑴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与学校的收费标准相对等。⑵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到满意,要树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企事业用人单位满意的质量观。所以,在教学质量的保证条件方面必须要下功夫。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树立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管理者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教育效果首先是要让学生家长感到满意,最终要达成教育目标,让学生自身感到满意。学生自然也就不会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