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前景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技术前景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前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 住宅工程 应用现状

0 引言

建筑节能技术就是在满足人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隔热保温以及其他材料选用上使用高能效比的高新技术材料,以来达到节能的效果。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起步较晚,而且我国建筑耗能的效率较跟发达国家来比就很低。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建筑节能技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造“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建筑的节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1 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1.1 住宅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对住宅建筑中的节能技术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1.1 住宅节能不达标 目前许多住宅小区(包括很多在建的住宅)在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建筑节能。

1.1.2 节能技术不完善 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建筑节能技术还不够成熟。甚至在我国还没有一套具体的通用的建筑节能体系,很多不太成熟的技术都运用到了在建的建筑当中,这样往往会造成后期的材料浪费。节能技术的不成熟会对建筑的耐久性和主体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很多建筑技术都有待完善,比如,保温墙,保温玻璃,太阳能技术等。

1.1.3 建筑节能材料有待创新 现在很多建筑节能材料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且市场上的建筑节能材料相对单一,建筑节能材料还未能够形成一个成熟的竞争市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较低,自己的自主品牌很少,很多技术和专利都是从国外引进或购买。我国建筑节能刚起步不久,应该加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1.1.4 节能建筑检测和验收技术有待完善 当今,我国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是否达标的现场测量方法都是采用的建筑热工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在一个住宅小区中很难快速准确确定住宅房屋墙体和屋面的热导系数值。建筑热工现场测量不但要求测量的速度快,而且灵敏度要求也要高。对保温工程来说,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有效验收检查标准,这样以来就很难保证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住宅建筑工程检测和验收技术有待完善。

1.2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2.1 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能源是十分紧缺缺,这已经严重制约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总的水能煤炭等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人均量却很十分少。并且可开发和利用量是十分有限,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对于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宝贵能源,其人均值就更低了。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不能将其挥霍,不能竭泽而渔。现在节约能源可以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中利用好节能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1.2.2环保低碳的需要 近些年,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现在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世界发达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大。在我国环境污染同样也很严重,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颗粒物以及碳、氮的氧化物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会造成环境的酸化。并且二氧化碳的积累,也将会导致地球气候产生重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能将会不断地增加,并且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急剧增长。当前的环境形势严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当前的住宅建筑应实行节能减排技术,以来实现对环保和低碳的要求。

1.2.3 改善建筑住宅环境的需要 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个温暖的环保的建筑环境是大家所向往的。当今的资源相对紧缺,建筑节能日益重要,当前的建筑住宅节能技术不但应该满足安全舒适还应该满足对能源的利用率高且耗能少的。

2 住宅建筑节能的技术的应用

2.1 外墙外保温节能技术

外墙外保温技术就是通过胶或锚钉等将把保温材料固定在住宅建筑的墙体外侧的一种方法。当前我国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为:膨胀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岩棉和玻璃棉等。住宅建筑中外墙保温的具体措施有:聚苯颗粒浆料、聚苯板薄抹灰、现场模板浇注硬泡聚氨酯等几种措施。

外墙外保温节能技术的常见的几种做法有:①外墙夹心保温 外墙夹心保温技术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同一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墙片可采用传统的粘土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对保温材料的选用要求不高;对施工季节和条件要求不高。②外墙外保温 近些来,随着我国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用于外墙外保温的材料和技术不断改进 外墙外保温由于其优越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比其它外墙保温技术,它有以下优点:⑴适用范围广⑵保温效果明显 ⑶保护主体的结构⑷利于改善室内环境 ⑸可以扩大室内使用面积⑹便于旧房改造⑺利于丰富里面。

2.2 阳台挂壁太阳能节能技术

阳台挂壁太阳能节能技术对解决建筑节能起的作用非常大,阳台壁挂式产品是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品。它的最大优势是大大拓宽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条件, 使得非顶层的住户也可以安装使用, 解决了高层建筑无法安装的问题, 而且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更加适合在大中城市太阳能推广应用[1]。

但是常规阳台壁挂产品中,循环泵、膨胀罐、水箱相互独立,利用管路连接,热量散失较大。现代的住宅建筑需要将循环泵、膨胀箱设计到水箱内部,并且无需连接任何外部管路,并且要求占用空间小且安装和维修方便。这就要求在阳台挂壁太阳能技术需要有不断的突破,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2.3 中空玻璃的应用

在冬季,通过窗户玻璃会向外散失大量的热量,如果使用节能玻璃的话,就可以大大地降低窗户的散失的热量,节能玻璃就会成为良好的保温设施,不但可以使室内温度升高的更快,而且保温时间也会更久,同时,也会大大提室内的水舒适度。

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门窗耗能约占建筑围护结构能耗的50%,占建筑总能耗的25%,因此,高门的节能性能成为确保建筑节能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建筑门窗无论是木窗、钢窗、铝合金窗,还是塑钢窗都要使用玻璃,玻璃占到窗户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建筑节能不能不考虑玻璃的因。中空玻璃具有突出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提高门窗节能水平的重要材料,近些年已经在建筑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使用[2]。

3 住宅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前景

3.1 从设计上体现

住宅建筑的节能技术要首先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上面来体现,比如对自然通风的设计,以及如何考虑住宅建筑的位置充分利用太阳能。这都要在住宅建筑的整体设计上体现出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因素设计出具体的方案以及考虑选用合适的设备。同时建筑的遮阳技术也需要回到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遮阳技术的重视,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3.2 对技术和材料需要不断的革新

当今建筑节能材料种类较为单一,节能材料的价格较普通材料要高很多。今后节能材料是节能建筑的重要构件,因此加强对节能材料的研发投入是不要的,新型的节能材料、新的节能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是当今节能建筑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住宅建筑的节能与很多因素有关,不断体现在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施工、验收以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好住宅工程的建筑节能需要全面考虑各项因素。

参考文献

[1]郑辑. 太阳能阳台壁挂技术获重大突破[J]. 技术与市场, 2010,(01)

[2]黄俊涛. 建筑环保节能涂料及玻璃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J]. 中国建材科技, 2011,(01)

[3]李慧, 卢才武, 李芊. 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10)

[4]黄令秋. 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8)

第2篇:建筑工程技术前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作为建筑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顺应市场要求来改革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分析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1 背景分析

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建筑市场改革的深水区,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且始终贯穿施工全程。尤其是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建设施工企业不管在业务量还是经营规模等也在逐渐的扩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尤其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然而在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尴尬境地就在于既要垫资又要承担风险的情况下, 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又较低, 因而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现状分析

(1 ) 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工程造价的形成主要在施工阶段, 因而施工过程中加强造价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人员, 往往在施工之前缺乏尽心的准备, 对工程施工合同的了解不够, 对施工过程难以有效的控制, 难以将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 导致工程经常增加额外的费用。

(2 ) 工程成本的增加与变更索赔管理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往往由于变更索赔不及时, 往往等到建筑工程结算阶段才发现有的变更没有上报, 导致错过有效索赔的时限, 使得变更的工程量得不到确认, 这样企业不仅得不到利益, 还会增加工程成本。

(3 ) 施工企业全员参与造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造价管理水平低下。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中, 往往认为造价控制只是财务预算和造价控制人员的责任, 而缺乏对施工全员的教育, 在施工企业内难以形成全员参与造价控制的氛围和意识,加上现有的造价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一些职责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导致工程造价控制混乱。

(4 ) 就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整体现状而言,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虽然注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但是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的情况, 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而这就不得不加大工程造价, 最终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失控, 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问题的出现。

2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前景的分析及建议

2.1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前景的分析随着我国对建筑业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实践, 未来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将变得更加完善。但是不管如何改革, 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以最低的投入建造出最优秀的建筑工程。因而在改革前景一片大好和改革空间较大的情况下, 未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必须由多方的合作和努力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而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 紧密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致力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总之,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 就必须加强多方的通力合作, 同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各方而言, 可谓任重而道远。

2.2 关于如何加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建议

2.2.1 致力于现有建筑工程计价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应用为了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 尽可能地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与国际接轨, 就应对现有的工程计价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而言,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还能促进竞争公平性的实现, 尤其是在工程款的拨付和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时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2.2.2 致力于建筑工程造价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针对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对建筑工程造价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因而在完善过程中,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充分利用合同的法律效率, 对建筑工程建设双方的权责利进行有效的明确, 确保招投标双方的公平。②加强对工程的跟踪管理, 结合工程进度和业主的需要, 确保工程造价与质量和进度之间得到有效的协调, 从而确保工程在报价范围内高效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③对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定期造价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 并使其及时的意识到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对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全程进行造价审查, 确保不同阶段的造价得到有效的监管。

2.2.3 致力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 为了确保造价管理改成成效的提升, 在做好工程预算编制质量的同时, 还应致力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 才能更好地将工程造价信息准确的反应出来。尤其在信息化的时代下,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具体来说,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 应致力于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网的构建, 加强与建筑同行的沟通和交流, 尽可能地将单一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网整个成一个专业大行动网站, 为确保建筑工程遭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切实加强与建筑工程造价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加大创新力度, 并尽可能地预防出现重复建立的情况, 为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 )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规模、 建设性质、 投资方和施工企业各不相同, 因而必须在注重不同参考信息收集和整理的同时, 还应将类似的已经竣工的工程作为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借鉴, 因而必须在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中切实加强建筑工程数据库的完善, 同时将其年限以及所处的施工阶段和具体的造价书库等在系统中体现处理, 从而为拟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相应的借鉴。

(3 ) 加强对造价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宣传, 引导更多的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参与到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成效的提升。

2.2.4 全面造价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不能就工程造价本身进行造价管理, 而应建立全面造价管理体系, 即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与技术, 对资源、 成本、 盈利和风险进行筹划和控制。因此, 工程全面造价管理包括全寿命期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 全要素造价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实现造价管理的最优化, 对建筑工程实行全面造价管理。

3 结 语

综上所述, 对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改革前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 必须充分意识到造价管理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 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花.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 2012, 09: 69~70.

第3篇:建筑工程技术前景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16-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工学结合能否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随着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推行,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建筑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力学、建材、土工实验室,以及测量、建筑技术、建筑装饰等实训室。自2006年被立为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以来,经过实训场地扩建、实训装置建设、新设备扩建,以及实训环境建设等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一、基地建设思路与实践

1.根据职业能力需要整合实验实训室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首创了具有高职建设类特色的以培养建设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实现就业即能顶岗为目标的“4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试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推行,完全颠覆了围绕理论课程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2]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中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重构要求,我们将先前分属力学、建筑材料、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实验室整合成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一方面,按照学习工作任务和项目要求调整实训场地的布局和实训设备的配置。比如,压缩了验证脆性、韧性材料的应力应变的实验场所,用于增加钢筋取样与性能检测设备的台数,将演示、验证型实验项目改革为应用型、综合型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实验室整合的同时进行了建筑材料检测室的计量认证工作,根据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在检测设备、检测环境等方面按照检测标准要求配备,同时在检测程序、检测报告等方面都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设置。还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配置了技术水平高、操控性能好的仪器设备。如增加了数字回弹仪、钢筋扫描仪、混凝土超声仪等用于建筑实体检测的先进仪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的要求创建实训环境

我们在测量实训室扩建过程中,结合建筑测量技术和高端测量仪器的使用,启动了5000m2仿真测量实训场地建设,利用校园及周边区域布设四等级以下测量控制点位200多个,并进行数字化成图。又购置了先进的GPS定位系统、智能全站仪等先进的工程测量仪器。学生可以在实训场地边学边练,完成集测量技术、测量仪器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绘图训练等内容的学习训练,包括工程涉及到的导线测量、高程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放样等项目。实训场地还可供学生完成四等以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为地形图测绘、数据采集和定位放线提供了可靠的检核依据。我们还在各实训室设置了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区域,自制了仿真的节点展示、检测构件、钢筋绑扎、砌筑抹灰等多种实训装置,提供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图集等资料,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3]

3.按照互惠多赢原则校企共建实训室

例如,由我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组建的“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实训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自在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等资源的优势,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特点,使实训基地增强实训效果,强化岗位技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培养。

喜利得公司是一家在建筑及建筑维护领域内为专业客户提供高质量及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全球知名企业,“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培训中心”将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的紧固、防火封堵等先进技术和钻孔凿破、射钉固定、测量定位等尖端设备引入到我院的实践教学中来,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和技术培训,又根据喜利得公司产品的需要,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在中心开展产品推介和技术培训。同时,培训中心还为相关院系的师资培训、为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搭设一个高水准的平台。

再如,我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设协会、德国凯莱国际公司下属的长兴伊通公司合作,增加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实训的校内实训项目,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取得由德国萨克森州建业促进协会及长兴伊通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学生实训所用的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全部由长兴伊通公司免费提供,学生学到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新产品也得到了推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建设装备水平高、教科研共享的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设备配备上,既加强与课程建设的联系,更新、添置、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仪器设备。同时也注重创造教科研条件,增加高、精、尖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建设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例如,我院配置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动三轴试验机,它可以比较灵活地改变和控制试样应力状态直接模拟各种动力作用,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固结度和孔隙水压力的消长,较好地模拟不同排水条件下饱和土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它既可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试验、土动力学试验,也可用于测定细粒土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是目前室内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先进的试验设备。然而,由于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我们在为我院教师顺利开展科研项目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向周边企业和院校开放,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基地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在基地建设中,我院注重跟踪技术前沿,优化实训设施,营造真实的岗位环境,努力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既是建设类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具教科研项目开发、行业技能培训鉴定、行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1.基地建设的成效

(1)促进了“4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专项能力培养阶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构,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更好的贯彻了工学结合的要求。依托基地的实训条件建设,完善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各专项能力培养所需的实训条件,突出了专项能力训练的重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体系。在2007级、2008级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如建筑材料检测训练、建筑识图与构造基本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基本训练等多门独立的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课,不仅与理论课程构成了良好的对应补充关系,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也是工学结合的有益尝试。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真实情景的布置,强调完整工程的体现,在提供了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用于感性认知、参观学习、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实训的设施。实训基地使“4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模拟、顶岗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践、校内实训、仿真模拟三个环节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得以完成。

(2)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整体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依托完善的实训基地,专业开发了基于工作课程体系,开设了多门尝试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另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迅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于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实训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专业对于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的重视。完善的实训条件为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能力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景。

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获得了更广泛的培训机会,培训的内容和专业有较大突破。学生除获得各种如测量放线工、钢筋工、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岗位证书外,还可获得校企合作开办的各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紧固技术等培训证书,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4)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基地资源共享。

建成的实训基地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承担了实训教学,校内共享专业达13个。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场所和技术服务,有多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和精品课程在基地进行。同时,还为我院周边院校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以及开展了材料检验检测、测量放线、钢筋绑扎、砌筑等工种的技术培训和鉴定;为浙江省中职师资、全国高职师资开展了高技能教学能力培训;为农民工开展了钢筋、抹灰工等技术培训;还相继举办了省高校学生“天地杯”工程测量员技能竞赛和省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等。

2.基地建设的问题

我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虽然已注重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但如何保持实训基地科学、有序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要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推进基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是将资金支出与效益产出挂钩,应结合专业做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调查、研究与论证工作,应包括项目建设工程预算表、工程进度计划的详实的建设实施方案,验收合格后应对新建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研结合,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应有效能。

(2)要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机制

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应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络,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多赢的原则,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4]在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在人员培训、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发等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要加强基地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引进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要注重选拔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改善现有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引进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和开发任务的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总之,学院要总结以往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广泛调研,勇于创新,形成实训基地整体建设、评价考核方案,推出适合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前景范文

收稿日期:2012-12-21

作者简介:刘伟(1972-),女,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以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为研究背景,从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状出发,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目前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匹配状况,并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改进方法及解决途径,力求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行业人才缺失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需求的有效链接,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和研究结论。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建筑行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23-04 建筑领域,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热门领域,涵盖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等各大行业。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依托行业的现代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和企业实力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层次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层次变化,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择业难、就业难等问题客观存在。因此,与行业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特点

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生产一线以及相关的业务管理领域对建筑类人才需求很大。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整个就业市场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铁路建设、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超大型市政、能源、交通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小城市房地产项目的第二轮发展,以及国家正在进行的城镇化推进策略,使建筑类人才的就业指数持续高涨,大多数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供需比都在1:1.5以上,部分专业的供需比甚至超过了1:3。但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行业人才需求量在近几年呈现适度收缩趋势,与此相反,开设建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多,从更为长远的时间来看,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中的“困难群体”将有可能逐渐凸显[1]。因此,从人才培养对接的角度分析建筑行业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与专业相结合,每一领域均具有一般性和专业性特征。一般性的知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动中所需要的普通常识,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专业知识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某种特殊活动所具备的知识。一般性能力涵盖了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而专业性的特殊能力,则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与大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活动或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为专业能力的获得做好学业上的积累。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专业和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改造新城、重新规划城市布局,建筑相关专业人才仍是许多城市的紧缺人才。据预测,作为连续三年的热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水排水工程仍将排名前四,随后是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历年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总量的80%都集中于这十大热门专业,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如此。对于人才培养的层次需求,从整个行业看,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占需求总量的40%左右。另据统计,在建筑企业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占9.3%,本科学历占40.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50.1%,同时招聘单位对企业管理、管理工程、财会、外语等人才的学历要求提高,职位也大多面向高学历人才。

(三)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依据近年对企业人力资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开拓创新能力、责任心、诚信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别需要的能力排名前四位分别是:综合素质、实习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企业用人角度还是学生就业角度,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同时,类似“责任心”、“诚信”这样的软要求也是企业选择人才十分看重的一点。除此之外,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认同感、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专业延展性等都是行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

(四)对执业资格的要求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建筑施工技术,能管理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建设部已逐步推广和建立覆盖施工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三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其中,执业资格注册制度面向的主要是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者。因此,对有志从事建筑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意识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教学设计也要为学生相关执业资格的获得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状分析

作为建筑类高等工科院校,面向建筑行业培养能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类竞争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分别在2004版、20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现行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体系设计

从行业需求来看,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压力下,专业对口及专业技能已成为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而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英语、计算机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明显,甚至于上升到人文素质、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对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后感到不适之处主要在人际关系处理、专业知识不够、常识性知识太少、组织能力欠缺等方面。为此,学校在2009版培养方案制定中提出了基于人文工程素质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直接体现在培养计划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中,通过全校性必修或限制性选修,涵盖了政治、法律、英语、计算机、军事、体育及相关专业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类基础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50%左右;另一条主线是体现在培养计划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过公共选修的学分要求,涵盖了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心理教育类、语言类、艺术类以及实践技能类课程模块,并且明确提出对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心理教育、职业规划、科技创新、实践技能等不同相应模块的选修学分要求,这部分学分约占总学分要求的10%左右,学生通过选修这部分课程,获得培养方案设计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质能力培养。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的课外能力素质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教育体系设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区域、层次定位决定了专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运行模式必须符合自己的特色。在多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每个专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专业规范,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和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需求,做好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结合企业需求,通过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及从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再指导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与2004版培养方案相比,2009版培养方案的设计特点是:压缩课内总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为此,2009版培养方案压缩课内理论总学时10%,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学时比例。按各学院学科专业的相关性设置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群平台,按专业新技术、新领域发展方向和交叉学科方向灵活设置了专业方向,专业教育体系中分方向、分课群比例明显提高,28个本科专业中有25个专业设计了专业选修方向,并支持学生跨方向选课,进一步突出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人才分层培养、分流发展的设计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分层培养、分流发展培养机制。按高考招生批次不同、就业与深造目标不同,自二年级开始,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及考核标准,通过多学时与少学时、研究性与实践性、必修与选修、考研与注册师等职业技术系列课程的不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通过分层分流教学,实现不同人才规格的培养,对基础理论要求高的部分学生(比例10%~20%)开设分层提高类课程,强化基础,提升后续发展动力;对实操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岗位能力实训或执业资格培训课程,直接和就业需求对接,实现学生毕业时的分流发展。

为实现上述特色,单独设计了分层分流教学选修学分,并在全校低年级的必修或限选课程中设计了基础理论类的分层分流教学内容,如工程数学提高、大学英语强化等基础类提高课程。在高年级专业选修模块中设计了实践类分层分流课程,如创新实验设计、学科竞赛实训、取证考前培训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资源,为多数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或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策略

学校在2009版培养方案设计别提出行业背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校企结合指导人才培养的思路。通过相关性对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目标和内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但是随着新版培养方案各项教学环节的深入实施,以及工程教育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设计理念上的不足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已逐渐凸显。

(一)校企合作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

在新版培养方案设计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程还增加了实践学时,而学生的实际技能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职热情,缺少直接与企业交流的机会。从前两届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不少学生初到企业感觉无所适从,学生根本不熟悉企业,尽管网络信息发达,但学生不会主动搜索企业信息或不知道在求职前如何了解企业,因此对企业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已有实践环节太注重课程配套,没有站在学生就业技能训练层面上进行宏观把握,即实践环节都是跟着课程走,没有成为与理论知识体系相配套的实践体系,这样纵然有了更多的实习基地,学生的精力依然会被每门课程牵制,不能构建完整的实践技能体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011年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有幸成为首批实施该项教育计划的试点高校。 “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卓越计划” 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标志着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贯彻和实施。实施全面工程教育,通过行业参与管理、企业参与培养两个方面,将更加强调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校工程教育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教育项目是加深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2]。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鼓励企业“先期介入”,加强企业参与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这必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更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二)与行业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尚需改进

无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投身参与,都是难以持久和深入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调整办学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更加需要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同层次的高校,因其自身定位与人才培养使命的相关性,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

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培养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还不能与这样的办学特色相适应。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的深度不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薄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难以理顺;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价值导向不够合理,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培训和发展工作仍待完善和提高。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精干高效、适应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贯彻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办学实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能够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能够组织教学、驾驭课堂,不仅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专业的拓展能力、行业联系能力等。因此,尤其要强化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师德与教风建设入手,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制度建设和创新为保证,使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适应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行业需求相关性分析,从不同层面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在比较宽泛的学科平台上构建跨学科、跨文化,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职业训练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判断力、想象力以及兴趣爱好等人性化因素,形成“以人为本”的工程应用型教育特色。这种架构的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符合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客观需要。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建筑类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延展性和开放性,以适应基于行业需求和校企合作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EDWARD F GRAWLEY,査建中, JOHAN MALMQVIST, DORIS R BRODEUR.工程教育的环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3] 郑文堂,赵金瑞.北京市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2:167-170.

Architectur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plan design and related industry demand analysis

LIU Wei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